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司馬諫議書一、教學目標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2、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教學重難點1、重點:作者在本文中對實施變法出現四個問題的解答。2、難點:文中出現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話。三、教學設想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課堂研討學習的方式來了解王安石變法所受的反對與阻撓。2、從了解古今漢語語序的不同,進而掌握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規律。四、導入新課(視頻)這是發生在王安石身上的一些有趣的事。①囚首喪面:在生活上,王安石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整日穿同一件袍子,蓬頭垢面,衣冠不整,邋遢的很。當差的時候時多來不及洗漱裝扮。②不邇聲色: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果,人們才發現,鹿肉絲絲毫未動,原來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③拗相公:王安石告老還鄉時,沿途所見所聞,都是百姓對變法的不滿和怨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寫道:“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王安石是一位文學家,他也是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貢獻是什么?(變法)對,回顧歷史,一些力圖富國強兵的變法者往往遭到傳統勢力的阻撓,王安石也不例外。作為改革者的王安石與作為保守派的?司馬光。他們是兩股針鋒相對的勢力。他們都試圖說服對方,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司馬光曾多次寫信質疑王安石的變法,王安石也寫了一封信回復司馬光的質疑,這封信就是《答司馬諫議書》。在這封信中王安石以堅定的態度和明確的觀點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對司馬光來信中的觀點一一駁斥。五、作者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世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在文學上,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他主張為文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荊公詩文集》。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王安石考中進士。歷任揚州簽判、鄞yín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神宗去世,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享年66歲。六、文題解說,了解寫作目的1、答:答復司馬諫議:司馬光當時的職務是右諫議大夫書: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等,如:《報任安書》(司馬遷)、《與朱元思書》(吳均)、《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回給司馬諫議大夫的信。2、背景補充(1)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①“冗員”:宋初,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同時,由于大興科舉、采用恩蔭制,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②“冗兵”:為穩定社會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養兵”之策,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③“冗費”: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2)王安石初進京述職,作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總結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歷,指出國家積弱積貧的現實:經濟困窘、社會風氣敗壞、國防安全堪憂,認為癥結的根源在于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決的根本途徑在于效法古圣先賢之道、改革制度,進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設想,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王安石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并以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至覆滅的事實為例,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但仁宗并未采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后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為江寧知府,從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神宗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召見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勉勵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神宗認同王安石的相關主張,要求其盡心輔佐,共同完成這一任務。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3)變法之弊舉幾個王安石變法不當的例子。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黃不接時,由政府以低息給農民貸款貸糧。本是好意,但辦事的人中飽私囊,成了強制農民借貸,而且調高利息,農民負擔比原來還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勵開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也可以向政府貸款。結果興修水利成了官員政績考核標準,一些地方官員強制百姓交錢修建,百姓負擔更重了。王安石變法條目繁多,百姓一時接受不了,中間還被辦事的人肆意解讀篡改,弄得怨聲載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好心也會辦壞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執政,王安石罷官,宣告變法失敗。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新法的實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斗爭。第二年,當時任翰林學士、右諫大夫、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一再致書王安石,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長信(《與王介甫書》),列舉新法的種種弊端,要王安石放棄新法,恢復舊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復信。要求罷黜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以此信(《答司馬諫議書》)作答,對司馬光的指責逐一反駁,逐條駁斥對方對自己的責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隨后神宗欲起用司馬光任樞密副使,司馬光趁機復議廢止新法,神宗沒答應,司馬光遂辭職離京。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宋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政見相左的諍友】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有著磊落的襟懷,他們雖在政見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維護宋王朝統治為出發點。兩人互相保持著對對方人格的敬重。一個反對新法的官員死后,司馬光為其作墓志銘,其中有諷刺變法的話。有好事者將這個墓志銘獻給王安石,以為王安石會遷怒于司馬光。不料,王安石卻將銘文掛在墻上,向其門下之士贊曰:“君實之文,西漢之文也。”而司馬光在洛陽記述宋朝歷史時,也能對王安石作客觀評價。用司馬光的話說,“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王安石也承認,他們“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王安石變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這次變法中,以王安石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發生過激烈的斗爭。雖說歷史是那樣的遙遠,但是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當時唇槍舌劍里的無形硝煙。現在,讓我們撩起歷史的面紗,穿越時間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們之間來自文字的針鋒相對吧!七、把握文脈(一)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二)駁斥司馬光的觀點,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三)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想讓我從此不要做這些事兒,墨守前人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領教的。(四)書信常規的結束語。八、研讀課文第一段闡明寫信原因和目的①“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政見不合②“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矛盾不可調和③“具道所以”:回應司馬光的抨擊,陳說推行新法的緣由王安石的措辭有何特點?①措辭彬彬有禮(蒙教,上報,見恕……)②語調含蓄委婉(強聒,不宜鹵莽,冀君實或見恕也)③暗藏鋒芒(終必不蒙見察)2、體現了王安石什么樣的形象?有禮節、有風度、有風骨的政治家形象。3、王安石和司馬光的關系:“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朋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為友,然自接待以來,十有余年,屢嘗同僚,亦不可謂之無一日之雅也。雖愧多聞,至于直諒,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則固不敢為也。——益友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損的朋友也有三種。”我沒有才能,夠不上委屈您當作朋友,但從接交以來的十多年里,多次在同一部門共事,也不能說沒有一日的交往。雖然自己有愧于聞見不廣,但說到正直、誠實二事,則是不敢不勉力去做的;至于諂媚奉承,當面恭維背后毀謗,或夸夸其談地對待朋友,更是我本來不敢作的了。總結:司馬光把自己當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對方寫信,陳述自己對于老友主導的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見:“故敢一陳其志,以自達于介甫,以終益友之義,其舍之取之,則在介甫矣!”于私盡朋友之誼,于公推心置腹,可謂光風霽月,賢者情懷。但是他們兩位大賢友情的斷絕就始于這兩封書信。《宋史·王安石傳》記載:“安石與光素厚,光援朋友責善之義,三詒(yí)書反覆勸之,安石不樂。”王安石與司馬光一直相交甚厚,司馬光根據朋友之間互相督促行善的道理,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反復勸說,王安石很不高興。神宗欲起用司馬光任樞密副使,司馬光還沒有任職時,而王安石執政,于是這項任命就中止執行了。“嗚呼!二公之賢多同,至議新法不合絕交,惜哉!第二段:駁斥司馬光的觀點1、本文是一篇書信體的駁論文,作者批駁了司馬光的什么觀點?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中心論點:批駁)作者認為判斷是非的原則是什么?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實相符(名實相符是辯別是非的原則)名實之辯:名實之辯是中國哲學史和邏輯思想史上對名實關系的研究和爭論。名正則言順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場,對同樣一樣事就會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孔子強調以名正實,以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名:名稱;形式實:實際內容在本文中:名:司馬光給新法冠上的罪名實:王安石變法的實際內容(性質)3、對于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如何辯駁?①在辯駁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實問題”,先立于高處,揭露事情的本質,才能從根本上駁倒對方的責難,為變法正名。(先問是不是,再說好與壞)②先駁“侵官(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指出變法是“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與大家在朝廷公開地議論修訂,負有專責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說便不攻自破。“受——議——授”使新法從決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順。③次駁“生事(制造事端)”:“舉先王之政”是理論根據,“以興利除弊”是根本目的。這樣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變法程序合理合法④再駁“征利(爭奪百姓的財利)”:只用“為天下理財”一句已足。因為問題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為誰征利。根本出發點: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征利”的責難也就站不住腳。變法目的為國為民⑤然后駁“拒諫(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只有拒絕正確的批評,文過飾非才叫拒諫,因此,“辟邪說,難壬人”便與拒諫風馬牛不相及。⑥最后講到“怨誹(怨恨和誹謗)之多”:卻不再從正面反駁,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語帶過,大有對此不屑一顧的輕蔑意味。矛頭指向反對變法司馬光的言辭攻擊、指責非難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得出結論:司馬光的指責名實不符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辯駁有何特點?①思路清楚、邏輯明晰【辯論高手】②抓住問題實質,從大處高處著眼(在駁斥的同時指責司馬光忤逆“人主”旨意,違背“先王”之政,不愿為天下興利除弊,將司馬光置于壬人邪說代言人的難堪境地)【扣帽子】③言辭銳利,氣勢逼人,鋒芒畢露(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征利/不為拒諫/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第三段:進一步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盤庚遷殷是指盤庚繼位后,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因此不得不考慮遷都的問題。自盤庚遷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遷徙。從此,政局穩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1、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了盤庚遷殷的史實,他想表達什么內容?王安石借“盤庚遷殷”說明反對者眾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誤,只要“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表達變法的正確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變法的堅定決心。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論據是什么?舉例論證事實論據2、盤庚曰:“今我民用蕩析離居。”又曰:“予豈汝威?用奉畜汝眾。”又曰:“無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廢厥謀,吊由靈各。”蓋盤庚遇水災而選都,臣民有從者,有違者,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卒也皆化而從之,非謂廢棄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光豈勸介甫以不恤國事,而同俗自媚哉?蓋謂天下異同之議,亦當少垂意采察而已。——《與王介甫第三書》盤庚說“而今我們的百姓家人離散,居無定所”又說:“我不是要耍威風,遷都是為了奉養你們過上好日子”又說:“不要聽信小人反對遷都的鼓動”又說:“這是聽取了大家意見,從中選出的最好方案”。這都是說盤庚遇到水災而要遷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盤庚不忍心使用刑罰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復勸說,最終還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順從,并不是廢棄所有人的意見,獨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勸您不以國事為重,以媚俗從眾為榮?只是說天下有不同的意見,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體察而已。司馬光在信中引用盤庚遷殷的史實,欲說明什么?司馬光認為盤庚遷殷聽取大家意見,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強迫百姓,司馬光借“盤庚遷殷”勸王安石能夠聽取其他人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不要一意孤行。3、從文中看,王安石為什么要進行這場變法?人:“習于茍且”士大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上:“欲變此”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實施變法時,出現了怎樣的情形?司馬光認為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天下:“怨謗”眾:“洶洶然”司馬光認為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造成的。5、王安石變法主要內容項目目的措施內容作用富國之法改變積貧局面均輸法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場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市易法在開封設“市易務”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縱市場,增加了政府收入青苗法青黃不接之時,政府借錢或糧食給農民限制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納錢代役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鼓勵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方田均稅法清丈土地,收取賦稅限制了隱田漏稅行為,增加了政府收入強兵之法改變積弱局面將兵法在各路段設負責操練軍隊的將官提高軍隊戰斗力保甲法把農民編為保甲進行軍事化訓練維護了秩序,兵農合一根據上述表格,你覺得天下人“怨謗”“洶洶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贊成哪一種觀點?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6、你是如何評價司馬光的?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一長信,列舉實施新法的弊端,阻撓王安石變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馬光在學術上是一位貢獻很大的歷史學家,他用十九年時間主編了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后人把他和司馬遷稱為史學界“前后兩司馬”。7、王安石對變法持怎樣的態度?文中哪些語句集中體現了他的這種態度?堅持變法,義無反顧。集中體現立場的語句:“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第四段:書信常規結尾語氣由強硬轉為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資本下鄉”背景下宗族型村莊的非制度性排斥研究-基于山東Z村的實地調查
- 高濃度含錳廢水膜電解工藝研究
- 6S現場管理培訓
- 校園安全情景劇
- 顱腦護理課件
- 預防食品安全教育課件
- 預防暴雨安全知識課件
- 游戲攻略:幻世錄Ⅱ修改教程
- 幼兒園急救培訓分享會
- 項鏈說課課件中職
- 第二講土地估價技術報告難點及技術要求與處理辦法
- 房屋維修施工方案
- GB/T 23704-2017二維條碼符號印制質量的檢驗
- GB/T 15305.1-2005涂附磨具砂頁
- 海南省2023年普通高中地理會考試卷-及答案解析
- 波峰焊理規范
- 最新-傷口愈合新進展和美容縫合課件
- tpo41閱讀聽力部分參考答案
- 黑布林The Clever Woman 聰明的婦人公開課課件
- 采購年中工作總結匯報PPT(24P)
- 施耐德ATV31變頻器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