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憲法和憲政的關系_第1頁
淺析憲法和憲政的關系_第2頁
淺析憲法和憲政的關系_第3頁
淺析憲法和憲政的關系_第4頁
淺析憲法和憲政的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憲法和憲政的關系

摘要:就憲法與憲政的關系而言,憲法是憲政的前提,憲政則是憲法的實施。憲法的內容直接決定憲政的內容,沒有憲法就談不上憲政;而離開了憲政,憲法則成了一紙空文。同時,在實施憲政中,在建設民主政治過程中,又不斷豐富和發展憲法的內容。本文簡要闡述了憲法和憲政的定義,憲法與憲政的關系,望有益于我國憲法的發展和憲政的建設。

關鍵詞:憲法;憲政;價值取向

一、憲法與憲政概述

憲法的含義

憲法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原意是確立、確認。在羅馬帝國的立法中,它表示皇帝的各種建制和詔令。我國古籍中也有有關“憲”、“憲法”的文字表述。如《尚書》中所說的“監于先王成憲”,《國語》中所說的“嘗善罰奸,國之憲法”等,但這些都是普通法律,泛指典章制度和法令,都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憲法。近代憲法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英國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也被譽為憲法之母國。盡管學者對憲法涵義的表述不盡相同,但將憲法界定為國家根本法則是共識。憲法是規定國家體制、政權組織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而這樣的法,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法。也就是說,憲法是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集中表現各種政治力量對比關系,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根本法,是治國安幫的總章程。

憲政的含義

憲政,又名“民主政治”、“立憲政治”、“立憲政體”、“立憲主義”等。憲政是自近代憲法產生以來人類社會努力追求的政治治理目標。對憲政的定義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憲政是國家依據一部充分體現現代文明的憲法進行治理,以實現一系列民主原則與制度為主要內容,以厲行法治為基本特征,以充分實現最廣泛人權為目的的一種政治制度?!?。還有的觀點甚至直言“所謂憲政簡言之就是有限政府。它指一套確立和維持對政治行為和政府活動有效控制的技術,旨在保障人的權利和自由。”。中國迄今最權威、最為廣泛接受憲政概念應當是毛澤東于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的憲政》一文中提出來的,“憲政是什么?就是民主的政治”。新民主主義憲政,“就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反動派的專政。”“就是不能由一黨一派一階級來專政?!?/p>

筆者認為,憲政作為專制政治制度的對立物,其基本內涵就是:用憲法這一根本法的形式把已取得的民主事實確認下來,用法治的精神發展和完善這種民主事實,以此保障公民權利。憲法與憲政的關聯可簡單地理解為內容和形式、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一方面,憲政運動是憲法的歷史起點,沒有歷史上的民主憲政運動就不可能有憲法;但憲法一旦頒布和實施,憲法又成為憲政的邏輯前提和依據。另一方面,憲法是憲政的表現,是對民主憲政事實的憲法確認和制度安排;而憲政又是憲法的實現,憲政的內容取決于憲法的內容,憲政的實踐使憲法從條文上的內容轉化為現實中的內容,并不斷地推動憲法內容的豐富和發展??偟亩?,憲法與憲政都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歷史產物,是近現代民主政治和法治精神的現實反映,二者的價值目標大體趨向一致,即以規制國家權力為手段、保障公民權利為目的。

二、憲政制度發展概述

資本主義國家憲政制度的發展概述

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政,雖然各國憲政制度的確立和發展情況由于各國的具體社會條件不同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也使得各國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但是總體上卻都是在封建制度或者奴隸制度阻礙生產力和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史條件下由代表少數有產者民主和利益的資產階級領導以獲得作為少部分人的資產階級的民主為目的而開始的。先以英國為例,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資本主義憲政制度也最早在英國出現。當歷史的時針還在17世紀時,英國資本主義即已經很快成長,新興的資產階級已經從貴族中分裂出來形成新貴族階層。當時的封建制度成為發展資本主義的嚴重阻礙,英王查里一世的倒行逆施讓廣大人民和實際已為資產階級的新貴族階層強烈不滿。新貴族階層代表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要求,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查里一世的高壓和搜刮又為新貴族反抗提供了強大的民眾支持。正是在英國資產階級的領導下,在廣大英國人民的全力支持下,英國的資本主義憲政才沖破層層封建羈絆,獲取一個又一個的戰果的。由此可見,英國憲政在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同盟,反抗封建制度,爭取資產階級民主那一天起,就已經開始了它漫長而曲折的歷程。再如美國,美國的前身是隸屬英國統治的北美洲13個殖民地。18世紀初英屬北美殖民地經濟很大發展的前提下,以歐洲移民為主體,擁有約300萬人口的美利堅民族同步形成。與此同時,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殖民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而新興北美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日益成長和強大。他們在人民支持下,展開了和英殖民統治者的斗爭。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打響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憲政革命運動開始了。正是這場代表美國資產階級民主的憲政革命運動——美國獨立戰爭,建立了資產階級的美利堅合眾國,并成就了后來對美國歷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都至關重要的兩部憲法文獻——《獨立宣言》和《邦聯條例》。

社會主義國家憲政制度的發展概述

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政,以我們中國為例。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社會歷史的國家,“憲政”意為“民主政治”,它是和“專制”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古代中國是封建君主、封建貴族和地主對農民施行專政的國家,嚴密而完善的封建等級制度形成了如寶塔般的制度體系,處于塔底的是廣大中國農民。這樣的社會和歷史條件決定了古代中國要滋生“民主”的意識進而形成“憲政”并產生憲法是不可能的;也決定了后來中國憲政產生的復雜背景和曲折過程。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的入侵使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使得中國的社會條件、階級條件更為復雜。清政府在覺醒的民族資產階級促動下被迫宣布實行“新政”,又推出“預備立憲”,試圖通過“憲政”的允諾最終實現“皇位永固”。清末預備立憲只是一場騙局,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但是它卻給長期處于封建等級制度桎梏下的國人以深刻的民主憲政啟蒙教育,在中國催生了新的民主政治制度,也開創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吹響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號角,代表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和利益。雖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和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臨時約法,取得了舊民主主義的偉大勝利。但是,由此就論定真正意義的中國憲政制度已經開始了是不科學的。因為在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由于自身固有的妥協性和軟弱性以及當時復雜的社會狀況,沒有能力領導人民戰勝本國的反動勢力,亦沒有能力領導人民戰勝本國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的聯合,也就不可能使中國成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所以資本主義憲政在中國是絕對行不通的,也決定了在中國更加不可能適合資產階級民主的憲法。中國的憲政運動在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而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即新民主主義憲政運動時期。尤其是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更確切地說,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掀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改組共產黨,開始北伐,開始走向救國救民,爭取全中國貧苦人民的解放和民主那一天起,真正意義的中國的社會主義憲政運動就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廣大人民頭頂上的大山,于1949年建立了代表大多數人民主的、真正人民民主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并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偉大歷程。社會主義憲政運動從此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保障下有了更快更好的發展,尤其是文革以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道路。直至今天,中國的憲政仍然在向前健康有序地發展之中。

由此可見,當一個國家的民主革命打響時,這個國家的憲政就開始了,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革命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革命。它們之間的不同在于根本性質的區別:即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目的指向的是建立代表少數有產者利益和民主的資產階級民主國家,爭取的是作為少數人的資產階級的民主事實;而社會主義的憲政民主革命則以解放所有的廣大貧苦人民群眾最終建立真正人民民主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絕大多數群眾的平等和民主為目的的,爭取的是作為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民主事實。而不在于時間上的先后差別。即他們都是在掀起民主革命的那一天起,開始了本國的憲政歷程的,雖然它們所代表的民主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三、憲法與憲政的關系

憲政是以憲法為前提,以民主政治為核心,以法治為基礎,以保障人權為目的的政治形態或政治過程。憲法實施是建立憲政的基本途徑,建立有限政府是憲政的基本精神,樹立憲法最高權威是憲政的集中表現,實行法治是憲政的基石?!?/p>

憲政以憲法為前提

憲政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它是指以憲法為前提、以民主政治為核心、以法治為基石、以保障人權為目的的政治狀態或政治過程。憲政有三個特征:①實施憲法是建立憲政的基本途徑;②建立有限政府是憲政的基本精神;③樹立憲法的最高權威是憲政的集中表現。

憲法與憲政的概念不同

憲法與憲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憲法與憲政不僅表現為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建設的不同層面,而且它們在具體含義表現形式、內容范圍和價值取向上也存在不同。首先,從外在狀態表現看,憲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通常是憲法典或者是憲法性法律,因而一般都指靜態文書形式的行為規范;憲政則是指立憲政治的實際運行,即憲法在社會中的具體運行狀態,同時,憲政不僅僅指民主制度,而且還包括各種具體的活動。其次,從內容范圍看,憲法主要規定國家機關的結構、權力關系以及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等重要事項,這些無疑是構成了國家的行為規范,但以此憲法為基礎的國內具體的憲政活動,不可能與憲法規范完全一致地符合。有根據現有憲法規范培養此種憲法意識的憲政活動,也有克服現有憲法瑕疵要求完善憲法內容的憲政活動。再次,從價值取向來看,憲政過程意味著個人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有意識的追求,并希望借助于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實現此種追求,這就要求在以民主政治為基礎的國家運行機制下,以憲法為根本法的框架內依法治國,保障公民基本權利。而集中體現國家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憲法并不總是民主法治的規范,不同統治階級就有不同的憲法,因此憲法與憲政兩者的價值取向有可能背道而馳。在立憲潮流推動下,憲法卻有民主和專制的區別。這是因為,憲法和憲政在價值取向上不總是表現出一致性。所以有惡憲法之稱,如清末的《欽定憲法大綱》。憲政應包含民主、法治和人權的要求,專制君主從來都反對民主,其憲法只是調和矛盾的暫時手段。憲政實施要求要有一部好的正當性的憲法,至少得包括憲政三個基本要素:民主、法治和人權。憲法與憲政有著密切的聯系。憲法是憲政的前提,沒有憲法就沒有憲政。憲法是實施憲政的第一步,憲法實施是建立憲政的基本途徑。

有憲法不等于有憲政

“徒法不足以自行”,憲法從靜態上規范著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規定著一種應然的社會秩序,而將憲法上的應然秩序變成現實社會實然秩序,則需要依賴于憲政的具體實踐活動。概覽現代各國憲法,我們可以發現“憲法并不披露一國的政治現實或政治權力實際的運作”。從一般意義上講,制定憲法的目的與內容體現著社會正義與公平價值,但因憲法與政治關系的復雜性,制憲者所反映的意志不一定在憲法典或運行過程中得到實現。憲法的正當性首先是應然性的概念,需要通過各種制度與程序得到實現,同時,憲法不能必然反映和實現民主價值,只有在憲政狀態中憲法才能完成歷史使命。誠如梁治平先生所言:“蓋憲政之于憲法,猶如法治之于法制,其盛衰興廢不獨受制于法律之制度,更取決于政制之安排,社會之結構,公民之素質與民眾之信仰。故修憲法雖易,行憲政實難?!睉椃ㄅc憲政如同法制與法治。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并不必然是法治國家、憲政國家。法制即法律的制定,憲法屬于法制的范疇。法治即依法律治理國家,將國家社會生活都納入制度化、法律化,依法辦事,憲政包括法治的內容。

總之,憲法是憲政的前提,憲政是憲法的生命;憲法是靜態的憲政,憲政是動態的憲法。憲法的內容直接決定憲政的內容,立憲的目的就是憲政的目的。沒有憲法就談不上憲政,離開憲政,憲法就成了一紙空文。憲政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它應以憲法為前提、以民主政治為核心、以保障人權為目的。

參考文獻:

李步云《憲政與中國》法律出版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