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反滲透和納濾的的工藝過程設計_第1頁
演示文稿反滲透和納濾的的工藝過程設計_第2頁
演示文稿反滲透和納濾的的工藝過程設計_第3頁
演示文稿反滲透和納濾的的工藝過程設計_第4頁
演示文稿反滲透和納濾的的工藝過程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演示文稿反滲透和納濾的的工藝過程設計目前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優選)反滲透和納濾的的工藝過程設計目前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

系統設計要求

濃差極化對反滲透和納濾過程的影響

反滲透和納濾過程的基本方程

反滲透和納濾工藝流程及其特征方程

反滲透和納濾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

反滲透和納濾基本設計內容和過程

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反滲透和納濾工藝過程設計目前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1系統設計要求1.1進水水質

水樣是一定時間內所要分析水源的水質代表。對水質要有一全面的把握,必須針對水源特點在不同時期收集水樣,進行分析比較,了解其變化及變化原因。這對反滲透系統的有效設計(預處理、產水量、回收率、脫除性能、壓力、流速……),正當的操作,診斷系統存在的問題和準確評價系統性能等方面至關重要。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采樣要求:取樣時要有代表性,要有足夠的量,選點要正確,容器要合適,水樣的采集要嚴格按照《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中的要求進行詳細的記錄。水質分析內容:水源水量、水質調查的內容要求非常詳細,包括CO2、pH、O2、Cl、SO2-3、離子濃度、硬度、堿度、溶解性固體、細菌數等,常見參數的要求見下頁的水樣分析報告。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常規水源的水質特點:市政供水為了防止管網的腐蝕,一般pH偏高,含有游離氯和Fe離子等地表水的濁度、細菌及有機物是預處理設計要重點考慮的內容地下水成份一般相對穩定,多數具有高硬度和堿度的特征海水要考慮懸浮固體、微生物和細菌,進水pH值和水溫,金屬氧化物和微溶鹽的沉淀(不同海域水質差異較大)其他特殊場合,如化工、生物行業物料的濃縮、分離等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1.2產水水質和水量根據用戶的要求或者用戶所處的行業,按照客戶的需求或者相關行業的國家或行業標準確定反滲透或納濾系統的產水水質和水量這些要求決定了系統的規模和所用工藝過程的選擇,如單位時間的產水量,膜組件種類、數量和排列方式,回收率以及具體的工藝流程等。

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1.3膜和膜組件的選擇醋酸纖維素最早用于反滲透水處理工藝,具有價廉、耐游離氯、耐污染的特點,多用于飲用水凈化和污染密度指數(SDI)較高的地方。芳香族聚酰胺復合膜,通量高,脫鹽率高,操作壓力低,耐生物降解,操作pH范圍寬(2~11)不易水解,脫SiO2和NO-3及有機物都較好,但不耐游離氯,易受到Fe、Al和陽離子絮凝劑的污染,污染速度較快。

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

目前大規模應用的反滲透和納濾膜材料的組件形式主要是卷式和中空纖維式。選用膜組件時應綜合考慮組器的制備難易、流動狀態、堆砌密度、清洗難易等諸方面,卷式元件用得最普遍。據進水和出水水質,可初步選定膜元件,由產水量可初步確定元件得個數。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1.4回收率回收率的確定影響到膜組件的選擇和工藝的確定。根據產水水量和回收率確定膜元件的個數。一般海水淡化回收率在30~45%,純水制備在70~85%;而實際設計過程中應根據預處理、進水水質等的條件確定。

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1.5產水量的衰減反滲透膜在使用過程中會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膜的產水量會發生衰減。這主要是由于膜長時間在高溫高壓下運行,在溫度和壓力的協同作用下,會出現膜的壓密化現象,其結果會造成產水量下降或系統操作壓力上升。壓密化是膜性能的不可逆衰減,事實上,復合膜比醋酸纖維素膜更耐壓密化。膜污染也是造成膜產水通量的衰減的主要原因。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

通過下式可計算出反滲透和納濾膜的產水量下降斜率。式中,m為產水量下降斜率;t為運行時間,h;Q0和Qt分別為運行初期和運行t小時后的產水量。通常CA類膜m=-0.03~-0.05,復合膜的m=-0.01~-0.02。即CA類膜產水量年均下降10%左右,復合膜約為5%左右。當然根據進料的不同也有一定的變化。

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1.6截留率的衰減隨著反滲透和納濾膜在使用過程中會受到生物或化學因素的作用,膜面材質會發生疏松化,導致膜的截留率衰減。通常CA類膜的年透鹽增長率為20%左右,復合膜約為10%左右。當然系統預處理如果不合適或者使用過程中操作不當也會使透鹽增長率增大。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1.7產水量隨溫度的變化反滲透和納濾膜的透水通量隨過濾介質的溫度發生較大的變化。通常根據下式進行計算:T為溫度,單位℃,即每一度變化使產水量變化3%左右。也可用溫度校正因子(TCF)表示。Kt為與膜材料有關的常數。

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目前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

溫度對膜的通量影響較大,在進行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全年水溫的變化。同時采取必要的措施(進出水換熱等)減少溫度對系統產水效率的的影響。

工藝過程設計-系統設計要求溫度/℃校正因子CA膜TFC膜50.5900.534100.6850.630150.7860.739200.8900.861251.0001.000301.1151.155351.2351.328401.3661.520目前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2濃差極化對反滲透和納濾過程的影響2.1

濃差極化的概念在反滲透過程中,由于膜的選擇滲透性,溶劑(通常為水)從高壓側透過膜,而溶質則被膜截留,其濃度在膜表面處上升高;同時發生從膜表面向本體的回擴散,當這兩種傳質過程達到動態平衡時,膜表面處的濃度c2高于主體溶液濃度c1,這種現象稱為濃差極化。上述兩種濃度的比率c2/c1稱為濃差極化度。工藝過程設計-濃差極化目前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

根據薄膜理論模型描述濃差極化現象,如下圖所示。

濃差極化理論模型

工藝過程設計-濃差極化目前十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2.1濃差極化的計算濃差極化度可根據膜-液相界面層鄰近膜-面傳質的質量平衡的微分方程加以積分,然后將邊界條件代入求得。主要表達式有:質量平衡的微分方程:

根據邊界條件積分可得:

工藝過程設計-濃差極化目前十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

由以上推導的結果可知當流速時,幾乎不存在濃差極化。此時膜高壓側的濃度才幾乎是均一的,即c’=c2=c1或相應的滲透壓π’=π2=π1,而在通常的反滲透過程中,流速U不能太高,因為隨著流速U的提高,流道的阻力升高,能耗增加。這樣,通常取適當的流速U操作,于是存在一定的濃差極化,即c’=c2>c1或π’=π2>π1。

工藝過程設計-濃差極化目前二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2.3濃差極化下的傳質方程(1)水通量(2)脫鹽率工藝過程設計-濃差極化目前二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3)真實脫鹽率r與表觀脫鹽率robs的關系由上述的濃差極化方程可以推出:

在半對數坐標紙上作圖。在保持Jw不變情況下,測定不同U時的robs,計算不同U時的,并與相應的作圖,其所得的圖線為直線。工藝過程設計-濃差極化目前二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

將直線外推之,其與縱坐標的截距為,從而可得真實的脫鹽率r;直線的斜率為,其中流速指數a=0.3(層流)或0.8(湍流)。這樣由直線的斜率可求出比例常數b及傳質系數k。

工藝過程設計-濃差極化目前二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可以求出反滲透工程上實際存在的濃差極化度通常由濃差極化度與能耗權衡,取濃差極化度為

=1.2。這樣,若實驗測定得到robs=0.950時r為多少?根據上式可知:工藝過程設計-濃差極化目前二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2.4濃差極化對反滲透的影響和緩解措施(1)濃差極化對反滲透的影響①降低水通量 根據存在或幾乎不存在濃差極化的情況下導出的水通量方程可知,由于濃差極化時的溶液滲透壓項由原先的變為,而>1,因而此時的水通量Jw’<Jw(Jw為幾乎不存在濃差極化時的水通量)。工藝過程設計-濃差極化目前二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②降低脫鹽率 比較上述相應情況下的脫鹽率方程可知,同樣因>1,使脫鹽率由r降為了robs。③導致膜上沉淀污染和增加流道阻力由于膜表面濃度增加,使那些水中的微溶鹽(CaCO3和CaSO4等)沉淀,增加膜的透水阻力和流道壓力降,使膜的水通量和脫鹽率進一步降低。極化嚴重的化,導致反滲透膜性能的急劇惡化。

工藝過程設計-濃差極化目前二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2)降低濃差極化的途徑反滲透過程中的濃差極化不能消除只能降低。其途徑如下所述。①合理設計和精心制作反滲透基本單元-膜元(組)件,使之流體分布均勻,促進湍流等。②適當控制操作流速,改善流動狀態,使膜-溶液相界面層的厚度減至適當的程度,以降低濃差極化度。通常濃差極化度有一個合理的值,約為1.2。③適當提高溫度,以降低流體粘度和提高溶質的擴散系數。

工藝過程設計-濃差極化目前二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3溶度積和飽和度在后面的預處理章節中詳細講述。4反滲透和納濾過程的基本方程4.1

滲透壓滲透壓π隨溶質種類、溶液濃度和溫度而變,表示方法和表達式很多。(1)

式中cp為溶質的摩爾濃度;xf為溶質的摩爾分數;Φ為滲透壓系數;Mi為溶質的摩爾濃度;對于稀溶液Φ可取0.93。

工藝過程設計-過程基本方程目前二十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2)此式可以估算π的近似值。(3)

查表得到溶液的滲透壓(4)

式中K0為系數2~4×10-5,T為溫度℃,cf為進料濃度mg/L。

工藝過程設計-過程基本方程目前二十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過程基本方程(5)對NaCl水溶液,可以根據下式計算:

式中,c為NaCl溶液濃度,mg/L

4.2水通量Jw

A為水的滲透性常數,NDP為凈驅動壓力。

pf和pp分別為進料和產水壓力,Δp為進出口降,πavg為平均滲透壓。

Qp為產水量,S為膜面積目前三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過程基本方程4.3鹽通量Js

B為鹽的透過性常數,Δcs為膜兩側鹽濃度差。鹽透量Qs

S為膜面積。4.4

產水鹽濃度cp

4.5鹽透過率SP

cfm為平均進料濃度。

目前三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過程基本方程4.6脫鹽率SR或r

4.7回收率R和流量平衡

Qp為產水流速,Qf為進料流速,Qr為濃縮液流速

4.8濃縮因子CF

目前三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過程基本方程4.9濃差極化因子CPF

ca為膜表面鹽濃度,Kp為與元件構型有關的常數,Ri為膜元件回收率。對于1m長的元件,18%的回收率時,CPF取1.2。

4.10膜元件產水量Qp

Qps為標準條件下的產水量,TCF為溫度校正因子,NDPf為現場條件下的凈驅動力,S為膜面積。

目前三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過程基本方程4.11產水鹽度cp

SPs為標準條件下的SPc

4.12系統平均滲透壓

目前三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5工藝流程及其特征方程

反滲透系統是由基本單元-膜組件以一定配置方式組裝而成。裝置的流程根據應用對象和規模大小,通常課采用連續式、部分循環式和循環式三種。由反滲透的物料平衡和透(產)水、濃水的濃度與進水濃度的關系式,可導出各種流程的特征方程。

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目前三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段和級概念的區分在膜分離工藝流程中常常會遇到“段”與“級”的概念。

段:指膜組件的濃縮液(濃水)流入到下一組膜組件進行處理。流經n組膜組件,即稱為n段;

級:指膜組件的產水進入到下一組膜組件處理,透過液(產品水)經過n組膜組件處理,稱為n級。可以將“段”和“級”分別理解為對“濃水分級”(分段)和對“產水分級”(分級)。

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目前三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分段式工藝流程分級式工藝流程目前三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5.1連續式-分段式(濃水分段)

(1)流程說明將前一段的濃水作為下一段的進水,最后一段的濃水排放廢棄,而各段產水匯集利用。這一流程適合用于處理量大、回收率高的應用場合。通常用于苦咸水的淡化和低鹽度水或自來水的凈化。

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目前三十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Q和c分別表示流量和濃度;下標f、p和r分別指進水、產水和濃水;下標1,2,…,n為段號。

目前三十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2)特征方程①裝置及其各段的進水流量Qf、Qfi通式:目前四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通常采用兩段式的流程,于是:式中,和分別為裝置和第j段的回收率。目前四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②裝置及其各段的濃水流量Qr,Qri

通式:二段式:目前四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③裝置的回收率R與各段回收率Ri、Rj的關系通式:二段式:目前四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④裝置及其各段的產水濃度cp,cpj

通式:式中Ri、Rj分別為i段和j段組件以進、出口積分平均進水濃度計的脫鹽率。二段式:目前四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通式:二段式:目前四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⑤裝置及其各段的濃水濃度cri、crj通式:二段式:目前四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5.2連續式-分級式(產水分級)

(1)流程說明分級式流程通常為二級。主要是為了提高系統的回收率和產水水質,將濃度低于或等于裝置進水的第二級濃水返回到第一級進口處,第一級產水作為第二級進水;第二級產水就是裝置的產水;第一級濃水排放。

目前四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Q和c分別表示流量和濃度;下標f、p和r分別指進水、產水和濃水;下標1,2分別指第一段和第二段。

進水第一級第二級濃水QfcfQr(Qr1)cr(cr1)Qr2cr2Qf1cf1Qf2cf2Qp(Qp2)Cp(cp2)產水Qp1cp1目前四十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該流程常用于下列情況:①原水含鹽量特別高,一級反滲透難以得到穩定的產水水質。如特別高濃度的海水淡化等;②水源水質經常發生較大變化時(如沿海地區地下水不時受到海水倒灌的影響,含鹽量波動較大),僅以常規的一級分段式反滲透不適應這種情況,需要考慮其臨時變換應急的二級反滲透的多功能流程。目前四十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③當一級反滲透達不到最終產水的水質(如電導或電阻率)的指標時,二級反滲透可以省略通常的離子交換而能達到上述水質指標,且簡化了水處理系統的流程和操作(如中高壓鍋爐的用水等)。

目前五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2)

特征方程①裝置的進水流量Qf

②裝置(第一級)的濃水流量Qr(Qr1)

目前五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③第二級濃(循環)水的流量Qr2

④裝置的回收率R與第一、二級的回收率R1、R2的關系

目前五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⑤裝置的進水濃度cf

式中,r1和r2分別為以第一、二級組件的進、出口平均濃度計的第一級和第二級組件的脫鹽率。

⑥第一級進水濃度cf1

目前五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⑦第一級產水濃度cp1(第二級進水濃度cr2)

⑧裝置(第一級)的濃水濃度cr(cr1)⑨第二級(循環)水的濃度cr2

目前五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5.3部分循環式-部分透過水循環

(1)流程說明

部分透過水循環至裝置進口處與其原始的進水相混合作為裝置的進水,濃水連續排放廢棄,部分透過水作為產水收集。這一流程便于控制產水的水質和水量,適用于水源水質經常波動、在反滲透濃水中有可能出現微溶鹽(如CaCO3和CaSO4等)沉淀和在無加溫條件下要求連續額定產水量等小規模應用的情況。目前五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Q和c分別表示流量和濃度;下標f、p和r分別指進水、產水和濃水;下標fm、pc和pp分別指混合進水、循環透過水和產水。

進水濃水QfcfQpccpQfmcfm產水QrcrQpcpQppcp目前五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2)

特征方程①裝置的原(進)水流量Qf

R為以混合進水流量計算的回收率,其值為式中,Kf為透過水循環率,其值為

②裝置的進(混合)水流量Qfm

目前五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③裝置的透過水循環量Qpc

④裝置的透過水流量Qp

⑤裝置的濃水流量Qr

目前五十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⑥裝置的回收率Rf

式中,Rf為以原(進)水流量計算的回收率,其值為。

⑦裝置的進(混合)水濃度cfm

式中,r為以組件進水的平均濃度計的脫鹽率。

目前五十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⑧裝置的透過(產)水濃度cp

⑨裝置的濃水濃度cr

目前六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5.4部分循環式-部分濃縮液循環(1)流程說明在反滲透過程中,將連續加入的原料液與反滲透部分濃縮液相混合作為反滲透進料液,其余的濃縮液作為產品液連續收集;其透過液連續排放或重復利用。這一流程用于某些料液連續除溶劑(水)濃縮的應用場合,如廢液的濃縮處理等。目前六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Qr=Qpr+Qrp

目前六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2)

特征方程①裝置的原料液流量Qf

式中,Kr為濃縮液的循環率,其值為。

②裝置的進料液流量Qfm

目前六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③裝置的透過液流量Qp

④裝置的濃縮循環液流量Qrp

⑤裝置的濃縮液流量Qr

目前六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⑥裝置的混合進料液濃度cfm

⑦裝置的濃縮液濃度cr

⑧裝置的透過液濃度cp

目前六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5.5循環式-補加稀釋劑的濃縮液循環(1)流程說明在運行過程中,連續向原料液中補加相當于透過液流量的稀釋劑,濃縮液全部循環,透過液連續排放,直至反滲透料液的濃度達到預定的值時,作為成品收集,透過液排放或重復利用。這一流程用于溶液中物質的分離,使產品有較高的收率和純度。目前六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Q0和cf0分別表示原料液的體積和濃度;Qw、Qfw、Qp和Qr分別為稀釋劑、進料液、透過液和濃縮液的流量;cw、cf0、cp和cr分別為與上述料液相應的濃度。

目前六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2)

特征方程

①進料(成品)液與原料液的濃度比率式中R為裝置的回收率,R=,S為處理單位體積原料液所需稀釋劑的消耗量,即稀釋劑比耗,其值為S=,t為運行時間。

目前六十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②濃縮液的濃度cr

③透過液的濃度cp

目前六十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④進料液流量Qfm

⑤濃縮(循環)液流量Qr

⑥稀釋液、透過液的流量Qw、Qp

目前七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5.6循環式-濃縮液循環(1)流程說明該流程與“補加稀釋劑的濃縮液循環”流程相同,所不同的時補加的不是稀釋劑而是原料液。其流量和濃度分別為Qf和cf0操作過程液與上述流程相同。這一流程用于溶質的濃縮和分離。(2)特征方程①進料(成品)液與原料液的濃度比率目前七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根據不同的運行時間反滲透的質量平衡可得下列微分式:(1)

反滲透的透過液、濃縮液的濃度與進料濃度的關系:(2)(3)將式(2)代入式(1)經變換整理得:(4)目前七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將積分邊界條件帶入式(4):

t=0時,cfm=cf0t=t時,cfm=cfm整理后得:②濃縮液的濃度cr

由式(3)和式(5)得

目前七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③透過液得濃度cp

由式(2)和(5)得:

④原料液(透過液)得流量Qr(Qp)由式(5)得:

目前七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

⑤進料液流量Qfm

⑥濃縮液流量Qr

目前七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6.1膜元(組)件的操作性能(脫鹽率和水通量)(1)膜元(組)件的脫鹽率元(組)件在使用過程中膜的進水側和產水側的濃度沿流道變化情況見下圖。

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目前七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計算脫鹽率的流道模型根據產水的質量平衡可得元(組)件總產水的濃度為:目前七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

欲得到元(組)件真實得脫鹽率r,必須知道整個流道的積分平均濃度。

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另外,組件的脫鹽率與膜常數和平均有效壓力的關系:目前七十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2)膜元(組)件的水通量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若元(組)件的膜面積為S(m2),則其產水流量:Kw為元(組)件產水流速的壓力系數。目前七十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6.2裝置中元(組)件的配置裝置內組件的配置原則是保持裝置內各組件的平均流速(流量)大于或等于規格元(組)件在標準測試條件下的值,從而使裝置的濃差極化度不大于其元(組)件的濃差極化度。因此,無論是分段式還是分級式流程的裝置均應逐段或逐級減少并聯組件數,即所謂錐形排列。分段式(兩段)和分級式(兩級)的裝置內各段或各級組件的分配比為2:1的流程。

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目前八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工藝流程及特征方程分段式工藝流程分級式工藝流程目前八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6.3裝置的性能鑒于分段式流程應用較為普遍,在此簡述其裝置的性能。(1)產水量裝置的產水性能通常為產水量Qp

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Qp-裝置的產水量,m3/h;Qpi-第i段元(組)件的產水量,m3/h;S―元(組)件的有效膜面積,m2;A―元(組)件的透水性常數,m3/(h·m2·MPa);Kw―元(組)件的產水量的壓力系數,m3/(h·m2·MPa);Nmj―第i段元(組)件數;

―第i段元(組)件的平均操作壓力差,MPa;

―第i段元(組)件膜兩側溶液的平均滲透壓,MPa;

目前八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2)脫鹽率將描述元(組)件脫鹽性能的式中的A以Kw/S帶之,可得裝置的脫鹽率方程:

裝置的產水量Qp取決于元(組)件的膜常數Kw和各段的元(組)件數Nmj與相應的平均有效壓力乘積的加和。就特定規格的元(組)件數以一定的配置方式組裝的裝置而言,其產水量與施加在各段元(組)件的平均有效壓力成正比。B―元(組)件的透水量常數,m/h;

―裝置的元(組)件總數。

目前八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7基本設計內容和過程7.1給出設計限制范圍這包括不同進水時的平均水通量,水通量年下降百分率,不同膜類型的鹽透過率,鹽透過的年增長率,濃水中難溶鹽的飽和極限,飽和指數的限度,元件最大進水和最低濃水流速……7.2設計的具體要求設計目的是給定系統參數,得到最有效的成本設計和經濟操作。主要系統參數:操作壓力、回收率、產水水質、產水水量、平均水通量、反滲透單元(膜元件數、排列方式和操作模式)等。

目前八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7.3基本設計過程(1)設定計量單位包括壓力、流速、通量、濃度、溫度。(2)建立新的進水記錄(工程名稱、代號等)輸入設計參數:進水水質、水源類型、組成、離子濃度、pH、溫度、濁度、SDI、H2S、Fe、SiO2、TOC、TDS、電導率、滲透壓。(3)數據計算和轉換計算滲透壓、離子強度、結構鹽的飽和值,比較進水陰、陽離子當量平衡,誤差在10%以內。(4)根據進水設置預處理,達到所要求的SDI。目前八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5)輸入回收率,確立難溶鹽的濃度限制(濃水pH、LSI、離子強度,HCO3-、CO32-、CO2、總堿度),確定調pH或加防垢劑。(6)選擇膜元件類型,結合進水,確立鹽透過率的年增長率、水通量,水通量的年下降百分率等。(7)輸入產水流速,根據膜元件的面積和水通量可知膜的元件數,壓力容器數等;根據回收率等可初步給出壓力容器排列和段(級)數目前八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8)總計算程序-重復計算

原則是進水壓力滿足回收率,先計算第一個元件的性能,其濃水為第二個元件的進水,計算第二個元件性能……,將所有滲透水相加,與目標值比較,據此調節進水壓力,直到收斂為所要求的壓力和回收率,同時滿足各限制范圍要求。

目前八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9)計算結果①顯示流量、壓力、水通量、β系數、產水水質、濃水飽和度;②超出設計限制時報警顯示;③結果輸出成計算書;④圖形顯示系統流程;操作壓力、產水水質、回收率、溫度等曲線;⑤給出能耗和系統經濟成本,據泵的壓力、流量、回收率、效率和電機效率,得出電機功率;據輸入的投資、材料、勞務費用,再根據設計部分的有關資料(產水量、功耗、膜元件、試劑用量等),可計算產水的成本。目前八十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裝置的組件配置和性能設計優化和設計選擇①基本設計;②滲透水與部分進水混合;③滲透水節流;④設置級間泵;⑤部分濃水循環;⑥二級(或二段)RO系統;⑦后處理:pH調節和脫氣等。目前八十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基本設計過程7.4基本設計過程在無設計軟件的情況下,或為了先對項目有益簡要的把握,可根據上一小節的過程簡要進行如下的處理:水源類型、水質、所需的預處理產水量、回收率、進水預處理選擇膜元件類型,計算所需元件的數量(安全系數或污染因子0.8)

Ne為元件數目,Qp為產水量,qmax為元件最大產水量。

目前九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

確定壓力容器數,據回收率等,確定排列方式

Nr為壓力容器數目,n為每個容器中元件數通常其二段排列容器比為2:1,三段排列容器比為4:2:1。

工藝過程設計-基本設計過程目前九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

檢驗進水和最后濃水是否符合最高進水和最低排水量的要求。例1:設計產水量2160m3/d,水回收率75%,進水500mg/L,25℃,選用FilmtecBW30-8040型元件,1.6Mpa,30m3/d,脫鹽98%,選用壓力容器長可容6個元件,初步估算 元件數 Ne=2160÷0.8÷30≈90

壓力容器數 Nh=90÷6=15

按二段回收率達75%,以2:1排列壓力容器,即第一段10根,含60個元件,第二段5根,含30個元件。用所要求的最大進、最低出口水量來驗證排列是否合適,以產水水質和水量進一步看設計是否達到目的。工藝過程設計-基本設計過程目前九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例2:設計產水量270m3/d,水回收率75%,進水500mg/L,25℃,選用BW30-4040型元件,1.6MPa,7.5m3/d,脫鹽98%,選用壓力容器長可容納4個元件,最低元件濃水/淡水比為6:1。設:污染因子為0.85,驅動力1.5MPa,設計壓力為1.5MPa;單元件產水率=0.85×1.5MPa×7.5m3/d÷1.6MPa≈6.5m3/d所需元件數=270÷6.5=40壓力容器數=40÷4=10最低元件濃水流速=6.5×6=39m3/d單個壓力容器產水率=6.5×4=26m3/d系統濃水流速=總產水率÷回收率-總產水率=270÷75%-270=90m3/d工藝過程設計-基本設計過程目前九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最后一級進水流速=單個壓力容器產水率×壓力容器數+濃水流速=26×2+90=142m3/d倒數第二級壓力容器數=142m3/d÷39m3/d=3.6≈3或4,這里取3倒數第二級的進水流速=26×3+142=220m3/d倒數第三級壓力容器數=220m3/d÷39m3/d=5.6≈5或6,這里取5,這樣初步壓力容器排列為5-3-2。同樣根據所要求的元件最大進、最低進口水量驗證排列是否合理,以產水水質和水量進一步看設計是否達到目的。工藝過程設計-基本設計過程目前九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8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8.1預處理系統反滲透和納濾進水種類多、成分復雜,為了確保反滲透和納濾過程的正常進行,必須對進水進行預處理。預處理的目的通常為:除去懸浮固體,降低濁度;抑制和控制微溶鹽的沉淀;調節和控制進水的溫度和pH;殺死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去除各種有機物;防止鐵、錳等金屬氧化物和二氧化硅的沉淀等。目前九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8.1.1除去懸浮固體和膠體,降低濁度懸浮固體包括淤泥、鐵的氧化物和腐蝕產物、MnO2、與硬度有關的沉淀物、Al(OH)3絮凝物、SiO2、微細沙石、硅藻、細菌、有機膠體等。其中膠體最難處理,大多數膠體是荷電的,其同號電荷排斥而穩定地懸浮于水中,穩定地膠體其Zeta電位多大于-30mv,當這類膠體凝結在膜表面上時,則引起膜地污染,其凝結速率方程為:式中,K2為凝結速度常數;n為膠體的濃度。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目前九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

反滲透處理中采用污染密度指數SDI(SiltDensityIndex)來判斷進水的好壞,是膠體荷微粒濃度的一種量度。SDI值是進水質量的相對值,從這個數值中,并不能明確看出膜污染速度或對膜性能造成的影響等情況。通常該值是對進水質量和系統預處理工序的效果進行檢測的一個標準。它是進水在207Kpa的壓力下,通過0.45μmMillipore濾膜的污染速率推算出來的。通常反滲透要求進水的SDI<3。井水的SDI<1,顧不必對其進行膠體的預處理,地表水的SDI在10~175,需要認真進行針對性的預處理。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目前九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1)SDI的測定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目前九十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測試步驟1.記錄測試溫度。在試驗開始至結束的測試時間內,系統溫度變化不應超過1℃。2.排除過濾池中的空氣壓力。3.用帶有刻度的500ml量筒接取濾過水以測量透過濾膜的水量。4.全開球閥,測量從球閥全開到接滿100ml和500ml[注1]水樣的所需時間并記錄。目前九十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5.五分鐘后,再次測量收集100ml和500ml水樣的所需時間,十分鐘及十五分鐘后再分別進行同樣測量。6.如果接取100ml水樣所需的時間超過60秒,則意味著約90%的濾膜面積被堵塞,此時已無需再進行實驗。7.再次測量水溫以確保與實驗開始時的水溫變化不超過1℃。8.實驗結束并打開濾池后,最好將實驗后的濾膜保存好,以備以后參考。目前一百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計算公式

式中:

SDI——污染密度指數

Ti——第一次取樣所需時間

Tf——15分鐘(或更短時間)以后取樣所需時間目前一百零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2)除去懸浮物膠體的方法①在線混凝-多介質過濾在原水中投加混凝劑,經有效的混合,再通過壓力式多介質濾器除去形成的微絮凝體,其效果取決于絮凝劑的種類、濃度、合適的混合和停留時間等,這些都需要經現場試驗最終優化。目前一百零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壓力式在線凝結-絮凝-過濾體統目前一百零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絮凝劑:有FeCl3、明礬、聚合氯化鋁和聚陽離子型絮凝劑。使用鋁劑應注意,其絮凝物在pH6.5~6.7有最小的溶解度;聚陽離子絮凝劑優點在于形成的絮凝物少,在過濾時不會破碎,對pH的要求不太嚴格等,但應該嚴格控制劑量,若過量會對膜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過濾介質:的選擇也是很關鍵的,AGR(一種無水硅酸鋁)、海綠砂、砂-無煙煤(雙介質)和多介質(可多達5種)等是效果良好的過濾介質。

目前一百零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②微濾(MF)和超濾(UF)預處理MF和UF預處理方法具有以下優點:去除范圍寬,包括膠體在內;可連續操作、性能優良、出水水質好,對高壓泵和反滲透的保護性好;少用或不用藥劑,物理消毒安全;投資、占地少、人工省等。目前一百零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8.1.2微生物污染及防治微生物污染的來源:在物質傳遞過程中,微生物也向膜面遷移并吸附在膜上繁殖;過量的絮凝劑,如SHMP是營養物質,會促進微生物繁殖;氯會使腐質酸分解,也成為營養物質;油和烴類也容易引起微生物的生長。微生物污染對膜性能的影響:會形成致密凝膠層,吸附高濃度的離子,使濃差極化更嚴重,降低流動混合效果,同時由于酶的作用也會促進膜的降解和水解。目前一百零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微生物污染的特征及監測:濃水中總細菌數的迅速增加是微生物污染的特征之一,對完全失效膜進行剖析,分析細菌數量、品種以及TOC、蛋白、ATP和糖等可證實微生物污染的存在。引起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進水預處理不足,溫度高,SDI高,有機和無機營養物濃度高和殘存大量細菌等;管路過長,透光,有死角,有裂縫,有非消毒部分等;操作中不經常檢測,低流速,長期存放和使用已污染的試劑等。目前一百零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8.1.2微溶鹽沉淀的控制結垢發生的原因:由于水不斷透過膜,使膜的進水中的那些微溶鹽在膜面附近的濃水中超過其溶度積而沉淀析出導致水垢的產生。水垢是反滲透和納濾過程中最普遍的膜污染。當苦咸水為水源時,碳酸鈣和硫酸鈣是最普遍存在的沉淀析出,而以海水為水源時,通常只考慮碳酸鈣的沉淀析出。目前一百零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若微溶鹽的濃度超過其溶度積時,可采取下列方法處理:(1)降低回收率,避免濃水中的微溶鹽濃度超過其溶度積;(2)調節原水pH值(加酸)大多數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CaCO3幾乎呈飽和狀態,由下式可知CaCO3的溶解度取決于pH值:因此,通過加入酸中的H+,化學平衡可以向左側轉移,使碳酸鈣維持溶解狀態。目前一百零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CaCO3在濃水中更具有溶解的傾向,而不是沉淀,天然水源作為反滲透進水時,在濃水中多半發生碳酸鈣沉淀的問題,需要加以判斷和防止。通常有兩種判斷碳酸鈣沉淀的方法。對苦咸水和城市自來水為反滲透水源時,采用朗格利爾(Langelier)飽和指數法(LSI)法;對海水,采用斯蒂夫和大衛飽和指數(S&DSI)法,表示這種趨于溶解的傾向。在飽和pHs

的條件下,水中CaCO3處于溶解與沉淀之間的平衡狀態。目前一百一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LSI和S&DSI的定義為:當僅采用加酸控制碳酸鈣結垢時,要求濃水中的LSI或S&DSI指數必須為負數,加酸僅對控制碳酸鹽垢有效。

目前一百一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3)加阻垢劑阻垢劑可以用于控制碳酸鹽垢、硫酸鹽垢以及氟化鈣垢,通常有三類阻垢劑:六偏磷酸鈉(SHMP)、有機磷酸鹽和多聚丙烯酸鹽。

六偏磷酸鈉:能少量的吸附于微晶體的表面,阻止結垢晶體的進一步生長和沉淀。價格便宜,但化學性質不太穩定,容易發生水解降低阻垢效率,同時也有產生磷酸鈣沉淀的危險。

有機磷酸鹽:足夠效果好,化學性能穩定,適應于防止不溶性的鋁和鐵的結垢

多聚丙烯酸鹽:通過分散作用可以減少SiO2結垢的形成。目前一百一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阻垢劑投加需要注意的問題:

聚合有機阻垢劑遇到陽離子聚電解質或多價陽離子時,可能會發生沉淀反應,例如鋁或鐵,所產生的膠狀反應物,非常難以從膜面上除去。在含鹽量為35,000mg/L的海水反滲透系統中,結垢問題沒有苦咸水中那樣突出,當運行回收率高于35%時,推薦使用阻垢劑。

陽離子聚電介質可能會與負電性的阻垢劑發生協同沉淀反應并污染膜表面,必須保證當添加陰離子阻垢劑時,水中不存在明顯的陽離子聚合物。對于阻垢劑的投加必須避免過量,過量的阻垢劑對膜而言也是污染物。目前一百一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4)強酸陽離子樹脂軟化使用Na+離子置換和除去水中結垢陽離子如Ca2+、Ba2+和Sr2+。交換飽和后的離子交換樹脂用NaCl再生,這一過程稱為原水軟化處理。在軟化處理過程中,進水pH不會改變。但原水中的溶解氣體CO2

能透過膜進入產品側,引起電導率的增加,需在軟化后的水中加入一定量NaOH(pH8.2)以便將水中殘留CO2轉化成重碳酸根。離子交換法軟化去除鈣(鎂)離子,但對高堿度的水和大水量工程,此法不經濟。目前一百一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5) 弱酸陽離子樹脂脫堿度該工藝能夠對原水實現部分軟化。離子交換過程中,與重碳酸根相同量的暫時硬度中的Ca2+、Ba2+和Sr2+等為H+所取代而被除去,這樣原水的pH值會降低到4~5。由于樹脂的酸性基團為羧基,當pH達到4.2時,羧基不再解離,離子交換過程也就停止了。采用弱酸陽離子交換樹脂脫堿度主要是大型苦咸水處理系統,對于重碳酸根含量高的水源較為理想,重碳酸根也可轉化為CO2。目前一百一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多數情況下,不希望產水中出現CO2,這時可以對原水或產水進行脫氣處理。當原水存在生物污染可能時(如:地表水,高TOC或高菌落總數),對產水脫氣更為合適。在膜系統中高CO2濃度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當希望系統運行在較高的脫鹽率時,采用原水脫氣較合適,脫除CO2將會引起pH的增高,進水pH>6時,膜系統的脫除率比進水pH<5時要高。目前一百一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采用弱酸脫堿度的優點如下:再生所需要的酸量不大于105%的理論耗酸量,這樣會降低操作費用和對環境的影響;通過脫除重碳酸根,水中的TDS減低,這樣產水TDS也較低;本法的缺點是:殘余硬度處理過程中水的會發生pH變化

目前一百一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6) 石灰軟化通過水中加入氫氧化鈣可除去碳酸鹽硬度。

非碳酸鈣度可以通過加入碳酸鈉(純堿)得到進一步地降低。

目前一百一十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石灰-純堿處理也可以降低二氧化硅的濃度,當加入鋁酸鈉和三氯化鐵時,將會形成CaCO3以及硅酸、氧化鋁和鐵的復合物。通過加入石灰和多孔氧化鎂的混合物,采用60~70oC熱石灰硅酸脫除工藝,可將硅酸濃度降低到1mg/L以下。

目前一百一十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采用石灰軟化,也可以顯著地降低鋇、鍶和有機物,但是石灰軟化處理需要使用反應器,以便形成高濃度作晶核的可沉淀顆粒,通常需要采用上升流動方式的固體接觸澄清器,本過程的出水還需設置多介質過濾器,并在進入RO/NF之前應調節pH值,使用含鐵絮凝劑,不論是否同時使用或不使用高分子助凝劑(陰離子或非離子型),均可提高石灰軟化的固-液分離作用。僅當產水量大于200m3/h的苦咸水系統才會考慮選擇石灰軟化預處理工藝。

目前一百二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7)預防性清洗在某些場合下,可以通過對膜進行預防性清洗來控制結垢問題,此時系統可不需要進行軟化或加化學品阻垢。通常這類系統的運行回收率很低,約25%左右,而且1~2年左右就考慮更換膜元件。這些系統通常是以自來水或海水作水源,制造飲用水的單元件不重要的小型系統,其最簡單的清洗方式是打開濃水閥門作低壓沖洗,設置清洗間隔短的模式要比長的模式有效,例如常用每運行30分鐘低壓沖洗30秒。目前一百二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8)調整操作參數

當其它結垢控制措施不起作用時,必須調整系統的運行參數,以防止產生結垢問題。因為保證濃水中難溶鹽濃度低于溶度積,就不會出現沉淀,這需要通過降低系統回收率來降低濃水中的濃度。溶解度還取決于溫度和pH值,水中含硅時,提高溫度和pH可以增加其溶解度,二氧化硅常常是唯一考慮需要調節這些運行參數以防止結垢的原因,因為這些參數的調節存在一些缺點,如能耗高或其它結垢的風險(如高pH下易發生CaCO3

沉淀)。

目前一百二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不同微溶性鹽結垢的判斷與防止措施(1)碳酸鈣沉淀的判斷和防止 天然水源作為反滲透進水時,在濃水中最容易發生碳酸鈣沉淀。由于反滲透工程中膜對CO2的截留率幾乎為零,而對于Ca2+的透過率很低,一旦進水被反滲透濃縮時,在膜的濃水中pH值會升高和Ca2+濃度增高;另外,pH值上升又會使水中HCO3-的比例增加。這樣,在反滲透過程中,在膜上會產生碳酸鈣沉淀,其化學反應為:

目前一百二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為了進行結垢的判斷和防止碳酸鈣沉淀,需要作如下假設:濃水的溫度等于進水的溫度濃水中的離子強度,等于進水的離子強度乘以濃縮因子(CF)式中R是以分數表示的組件或裝置的回收率。該式是偏于保守的,這是因為某些能夠離子透過膜,計算的CF值偏高。濃水中的鈣、鋇、鍶、硫酸根、硅和氟化物的濃度等于進水中的相應值乘以CF。

目前一百二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濃水中的重碳酸根以下列方程計算式中[HCO3-]―濃水中HCO3-的濃度,mg/L(CaCO3計);

CF―HCO3-的濃縮因子;[HCO3-]r―進水中HCO3-的濃度,mg/L(CaCO3計);SPHCO3-―在回收率為R時以分數表示的HCO3-的透過率。HCO3-是pH值敏感離子,在不同的pH值下,其透過率SP或脫除率r不同。目前一百二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Langelier飽和指數判斷法

Langelier在30年代推導了計算飽和pH(pHs)的公式。在此pHs時,CaCO3既不溶解也不沉淀。

式中 KSP―CaCO3的溶度積;

K2―H2CO3的第二離解常數;

[Ca2+]s―飽和狀態時Ca2+的濃度;

[HCO3-]―飽和狀態時HCO3-的濃度。目前一百二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當pH≤8.5時,HCO3-的濃度近似等于總堿度見下圖。而平衡常數(KSP或K2)與溫度和溶解總固體或離子強度有關。通常由上式派生出來的式(2)和表1中所列的有關因子來計算pHs。目前一百二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Langelier飽和指數的定義

式中pHr―濃水的pH,其值為:

pHr可由上式求得或從《HCO3-和CO2的比率對pH的影響》的圖上查出。

目前一百二十八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pHs―CaCO3飽和時水的pH值,其值為

式中 A―與溶解總固體TDS有關的因子:

B―與溫度t有關的因子:

C―與Ca2+濃度有關的因子: ,[Ca2+]單位為mol/L。

D―總堿度(HCO3-濃度)有關的因子: ,[堿度]單位為mol/L。

目前一百二十九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根據濃水的LSI可判斷CaCO3沉淀的可能性如下:

LSI>0 沉淀

LSI=0 飽和狀態

LSI<0 溶解若進水中添加阻垢劑,如六偏磷酸鈉(SHMP),可使濃水的LSI≤1時不會發生CaCO3沉淀,不然就得加酸調節pH使LSI<0.5(加10mg/LSHMP)。目前一百三十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LSI計算例題:計算含鹽量:TDS=400mg/L;[Ca2+]=240mg/L(CaCO3);[HCO3-]=196mg/l(CaCO3計);pH=7.2的水在51℃(124℉)的LSI。根據上述已知條件得:

A=0.16(由A~TDS=400mg/L)

B=1.53(由B~t=51℃)

C=1.98(由C~[Ca2+]=240mg/L)

D=2.29(由D~[HCO3-]=240mg/L)目前一百三十一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Stiff和Davis穩定指數(S&DSI)法對于高TDS的水,如海水,采用50年代H.A.Stiff和L.E.Davis指出的穩定指數(S&DSI)法判斷CaCO3沉淀更為精確。其定義為:式中的符號意義和判斷CaCO3沉淀的方法與LSI法相同。當進水的pH為7.0~7.5,回收率約30%時海水為水源的濃水通常S&DSI<0。目前一百三十二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知道了進水的[Ca2+]、[HCO3-]和TDS或離子強度,在一定的回收率下,濃水的相應值可將上述各項分別乘以濃縮因子CF得到,水的離子強度I的計算方程為:式中 I―離子強度;

mi―離子i的重量莫爾濃度,mol/LH2O;

Zi―離子i的電荷。 重量摩爾的計算方程:目前一百三十三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濃水的飽和pH(pHs)為式中 pCa―鈣離子濃度的負對數;

pAlk―堿度(HCO3-濃度)的負對數;

K―最高溫度時離子強度常數。上述pCa、pAlk和K可分別由《鈣、堿度與pCa、pAlk的變換》和《Stiff和Davis”K”與離子強度和溫度的關系》圖線中查出。濃水的pH(pHr)由《進料液海水pH與濃水pH的關系》圖線得到。目前一百三十四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防止碳酸鈣沉淀的預處理-加酸法加酸調節進水的pH值是使LSI或S&DSI<0,防止CaCO3沉淀的最普遍采用的方法。加酸使CO32-轉化為HCO3-然后轉化為CO2(通常脫氣去除)。硫酸或鹽酸均可作為調節pH的藥劑。前者廉價和硫酸根反滲透脫除率高,故更為可取。但對某些水源,因硫酸帶入的硫酸根導致鈣、鍶和鋇的硫酸鹽沉淀,在這種情況下,應以鹽酸調節pH。加酸后的化學反應如下:目前一百三十五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加酸量的計算加酸量與進水組成有關。根據化學反應,采用與式(7-137)和式(7-138)類似式可以導出硫酸和鹽酸加入量的計算式。根據化學反應,每加入1mg/LH2SO4(100%)產生0.898mg/LCO2(CO2計),同時減少1.0205mg/L(CaCO3計)的HCO3-。這樣,由可得到:寫成:

目前一百三十六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式中 Rf―加酸使進水pH由pHf0變為pHf時的R [H2SO4]f―將進水pHf0調節至pHf時加入H2SO4(100%)量,mg/L上式中右端分子為加酸后的進水中HCO3-的殘留濃度;分母為相應的CO2濃度。將下兩式帶入上式中得到:目前一百三十七頁\總數一百八十六頁\編于點工藝過程設計-反滲透和納濾系統預處理及運行

根據反應,每加入100mg/LHCl(100%)產生1.205mg/LCO2(CO2計),同時減少1.370mg/L(CaCO3計)HCO3-。由上述同樣處理,可得鹽酸加入量,mg/LHCl(100%)

由上兩式可知,只要知道原始進水中的HCO3-濃度[HCO3-]f0和pH值(pHf0)和調整至設定的pH值(pHf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