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3高考歷史40題匯總_第1頁
2023-2023高考歷史40題匯總_第2頁
2023-2023高考歷史40題匯總_第3頁
2023-2023高考歷史40題匯總_第4頁
2023-2023高考歷史40題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3年全國新課標卷40題統計與命題分析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全國卷〕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各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按“官有能而祿有功〞的原那么,廢除血緣世襲的貴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漢初,秉承法家理念,功與能為官吏升遷任免的主要依據。漢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個人品行對于引導、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視。東漢時,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矯情虛偽而無實際才能成為普遍現象,曹操執政,強調“唯才是舉〞,功、能者優先,“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西魏北周選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藝者,為其可以治民。〞強調對官員的品行和政績考核?!捌渲拘忻?,那么舉之;其志行不善者,那么去之……凡求賢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審者,必由任而試之,考而察之。〞——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材料二唐代將品德與任職態度方面的“四善〞作為考察官員最重要的內容:“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同時規定各類職務的最正確業績標準,稱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結果??己朔譃榫诺龋骸耙蛔钏纳茷樯仙?,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下……居官飾詐,貪濁存狀,為下下。〞“善〞是獲得薪酬獎勵與迅速提升的關鍵?!獡?新唐書?材料三取士概歸學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為合格之國民。查科場試士,但憑文字之短長,不問人品之賢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為世詬譏。今學堂定章于各項科學外,另立品行一門,用積分法,與各門科學一體考核,同記分數,共分言語、容止、行動、作事、交際、出游六項,隨處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試時,亦以該生平日品行分數,并合計算。凡算學、地理、財政、兵事、交涉、鐵路、礦務、警察、外國政法等事,但有一長,皆可保送。俟考試時分別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為主事、中書、知縣官。——摘編自?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會奏之??婆e推廣學校折暨上諭立??婆e以廣學校?〔1905年〕〔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至唐官員選拔所表達的“德〞、“才〞觀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1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清末對“德〞、“才〞的新認識?!?0分〕參考答案:40.〔25分〕〔1〕變化:秦至漢武帝時,以功勛、能力為選拔官吏的主要依據;漢武帝以后,選拔官吏越來越注重官吏的個人品行;曹操強調“唯才是舉〞;西魏北周時強調德行優先,同時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顧、以德優先的考核制度?!?,分〕原因:儒家思想對制度建設的影響日益深入:具體歷史背景影響人才選拔的標準;建設高素質的官吏隊伍?!?分〕〔2〕德和才都是國民應具備的根本素質;強調學校在德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過課程教育、日??疾斓确椒B成:在官員選拔中更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繼承古代德才兼備的人才觀;適應時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養?!?0分〕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全國卷〕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各題。材料1868年,英國倫敦議會大廈前的十字路口安裝了世界上第一盞煤氣信號燈。它由一位警察牽動皮帶操作:紅燈停,綠燈行。這盞信號燈出現后,倫敦這個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轉。1903年,美國公布實施了首部交通法規,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紅綠燈信號、行人平安島、人行橫道標志等設施,后為世界各國所仿效。1914年,美國的克利夫蘭、紐約和芝加哥相繼出現了由電力驅動的交通信號燈,緩解了這些城市出現的交通問題。隨著美國汽車制造業迅猛開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對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國開始把多個交叉口信號燈聯接為一個聯動式信號系統,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國第一次安裝和使用自動化的控制器來控制交通信號燈,成為城市交通自動控制的起點。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開始使用車輛感應式信號控制器,雷達、超聲波、電磁等檢測器相繼問世。1952年,美國丹佛市首次把模擬計算機技術應用于交通信號燈控制。1964年,加拿大多倫多建立了一套由計算機控制的交通信號燈協調控制系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電子計算機交通控制系統的城市。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術開展的里程碑。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城市交通狀況日趨惡化,擁擠、阻塞、交通事故和噪聲、環境污染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認識到,只有綜合考慮路口交通流與信號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規,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關社會問題。智能交通控制系統應運而生,它采用實時偵探數據并自動調控信號燈,以保證道路的暢通。

——據鄭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號燈誕生的歷史背景?!?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影響20世紀交通信號燈重大改進的主要科技成果?!?0分〕〔3〕根據城市交通信號燈的開展歷程,說明技術進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分〕【解析】綜合考查工業革命。第〔1〕題,從工業革命的影響來分析。第〔2〕題,從時間信息入手,列舉與之相關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即可。第〔3〕問,從技術進步對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帶來的積極作用角度分析。參考答案:40.〔25分〕〔1〕背景:工業革命;城市快速開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城市出現〕;城市交通狀況日益復雜〔交通運輸工具數量和種類增多〕?!?〕內燃機的創造和應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斷出現;電燈的創造和電力的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的產生普及;網絡技術的出現與應用?!?〕解決了城市化進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問題,改善了城市生活環境;推進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規那么意識,法制觀念,行為方式〕。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全國Ⅰ卷〕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我國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殷墟即發現了來自南海乃至阿曼灣的海貝。齊國借助“邊海〞的地理條件,開展“魚鹽之利〞,成為春秋戰國時最為富庶的國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即已出現,魏晉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為佛教東傳的重要方式。宋元時代指南針等遠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貿易到達鼎盛。明朝前期,在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明后期,鄭假設曾針對倭寇等問題,在?籌海圖編?中明確提出“海防〞的主張:“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戰勝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方法。到鴉片戰爭前,“各省水師戰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材料二鴉片戰爭后,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體系,通商口岸不斷增加。魏源認為海運“優于河運者有四利:利國、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長一倍,絲的出口增長將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長55%,絲的出口增長三倍多。海關稅收從1861年的490余萬兩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萬兩。1866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附設福州船政學堂。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輪“惠吉〞號下水。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占盡〞。1885年,海軍衙門設立。隨著西方商品與資本輸出的擴大,局部國人提出與列強進行“商戰〞。1904年,張謇上奏朝廷,請準各省成立海洋漁業公司,購置新式漁輪,開展海洋漁業。19世紀60年代后,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條約,允許百姓出國,“毫無禁阻〞,僅南洋地區,就有中國移民500萬人?!幾栽S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開展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10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變化及啟示?!?5分〕【考點】“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對抗斗爭。【解析】此題截取了中國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關史料,綜合考查最大限度獲取材料有效信息,歸納、概括以及辨證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問注意是“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結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的相關史實可以提煉出其“從沿海利用到遠洋開拓;先進技術應用于航海;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和平利用;以民間交流為主〞的特點,利用明清時期海禁政策等史實提煉出“海洋意識缺乏〞的特點。第〔2〕問要充分比擬材料二和材料一的相關信息,準確分析晚晴海洋利用的變化,并結合當今時代主題,以史為鑒,立足未來得出啟示。參考答案:〔1〕從沿海利用到遠洋開拓;先進技術應用于航海;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和平利用;以民間交流為主;海洋意識缺乏?!?〕主要變化:在西方沖擊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動參與海洋利用;海洋權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強的干預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貿易拓展;對海洋重要性的認識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機構逐步建立,試圖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學成為重要現象,對國內的影響加深。啟示:加強海洋領土及海權意識;開發利用海洋資源。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全國卷2)40.(2023·新課標全國Ⅱ卷·T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有不少學者對愛因斯坦的學說持疑心態度。1919年,英國科學家愛丁頓對日全食的觀測結果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引起巨大轟動,世界范圍的愛因斯坦熱接踵而至。荷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先后邀請他前往講學。在中國,梁啟超發起成立的講學社曾擬邀請愛因斯坦來華講學。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亦發出邀請,并得到其本人應允。雖然愛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對論卻在中國廣泛傳播。從1917年到1923年,各種報刊登載相對論的論著、譯文、通訊、報告和文獻不下百篇,出版譯著15種左右?!幾园柌祭紫L亍じ栃?愛因斯坦傳?等材料二愛因斯坦熱在中國方興未艾之際,正是國內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問題論戰正酣之時。以梁啟超為代表的局部知識分子認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為核心,后者以科學精神為核心。梁啟超前往歐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國后寫道:“一百年物質的進步,比從前三千年所得還加幾倍。我們人類不惟沒有得著幸福,倒反帶來許多災難。好似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遠遠望見個大黑影,拼命往前趕,以為可以靠他向導。那知趕上幾程,影子卻不見了,因此無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誰?就是這位‘科學先生’。歐洲人做了一場科學萬能的大夢,到如今卻叫起科學破產來……我們可愛的青年啊,立正!開步走!大海對岸那邊有好幾萬萬人,愁著物質文明破產,哀哀欲絕的喊救命,等著你來超拔他哩!我們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許多前輩,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業,正在拿他的精神來加佑你哩。〞——摘編自李喜所、元青?梁啟超傳?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愛因斯坦熱興起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中國知識界對西方科學的態度,并予以評析。(17分)參考答案:(1)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學帶動技術和生產的開展,引起人們對科學的重視;相對論的提出是科學領域的重大革命;觀測結果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有利于相對論傳播。(8分)(2)態度:普遍歡送,引進宣傳。評析:西學東漸及新文化運動的結果;提升中國的科學水平及民眾的科學素養,有助于弘揚科學精神。(6分)態度:質疑“以科學精神為核心〞的西方文明。評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第一次世界大戰教訓;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學與人類文明的關系;高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將西方文明、物質文明與科學等同起來,不利于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助長保守思潮。(11分)2023年高考新課標全國Ⅰ卷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宋應星(1587~約1666)青年時曾考取舉人,后來連續六次赴京參加進士考試,均名落孫山。45歲以后,面對明末流民遍地的現實,宋應星不再追求科舉功名,轉而探求“致富〞之術。他全面搜集整理傳統農業、手工業技術,撰成?天工開物?一書,書名取“天工人其代之〞“開物成務〞之義。正如宋應星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是書與科舉功名毫無關系〞,當時士大夫對這部書不屑一顧。后來乾隆時編?四庫全書?,不予收錄,民間因此更不敢印行。這部書在19世紀傳入歐洲后,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是我們今天探討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獻?!幾耘思?宋應星評傳?等材料二牛頓(1643-1727)自幼喜愛鉆研科學。1687年,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闡述了其后被視作真理的物體運動三大定律。該書受到學術界的贊頌,很快銷售一空。同年,牛頓被選為國會議員,后被封為爵士,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和法國皇家學會會員。當時他被公認為活著的最偉大的科學家,英國有學識的人都把牛頓“奉為他們的首領,成認他是他們的主帥和大師〞。伏爾泰全面接受了牛頓的自然哲學,并與人合作發表了一本關于牛頓力學體系的通俗著作。18世紀中期,牛頓的理論體系在歐洲各國得到廣泛認可,對整個歐洲和世界的科學與哲學開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幾哉材匪埂じ窭卓?牛頓傳?等〔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宋應星、牛頓二人科技成果的特點及它們出現的背景。〔15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運不同的原因。(10分)參考答案:40.〔25分〕〔1〕特點:傳統科技的集大成;多總結,少創造。長期實驗根底上的理性探討;突破性的科學成果。背景:中國傳統農業、手工業技術興旺;科舉失利后的發憤之作。科學沖破了中世紀神學的束縛;近代科學研究方法形成;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士大夫熱衷于科舉功名、輕視農業手工業活動;生產方式沒有質的變化;文化專制。重視科學的社會氣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方法。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Ⅱ歷史局部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間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內遷,東北地區出現“沃野千里,有土無人〞的狀況。清廷把東北地區視為“龍興之地〞,在此設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實施軍事化管轄,設置關口,長期禁止關內人口遷居,往來須持有官方頒發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墾辟有禁,森林礦產之采伐有禁,人參東珠之掘擄有禁〞。從乾隆年間開始,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者日盛,“每查辦一次,輒增出新來流民〞。他們“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類,日積日多〞。清廷對東北地區時開時禁?!幾愿饎π壑骶?中國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清朝與俄國的東段邊界,但直到19世紀初,黑龍江以北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缺乏1萬人。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被迫與俄國簽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清政府隨即開放了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來移民與當地滿、蒙古等族通婚、建廟、演戲、立會、設學堂、建布鋪。僅十余年,呼蘭地區已是“三城相望,糧產富饒,商賈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戶不下十有余萬〞。1904年,清政府全面開放東北各邊荒地;1907年,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1908年,僅奉天一省人口已達1100萬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東三省移民實邊章程?!幾园讐垡涂傊骶?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東北地區移民過程的特點。〔12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移民東北的歷史作用?!?3分〕參考答案:40.〔25分〕〔1〕〔12分〕清政府由禁止到時開時禁再到鼓勵;由自發移民為主到政府主導為主;移民政策受外來侵略影響;移民主要來自鄰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規模逐漸擴大;從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產。〔2〕〔13分〕緩解關內人口壓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理;促進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進技術的傳播;有助于抵御列強侵略;促進東北開發。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1卷〕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開展與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幾员逍⑿?韓愈評傳?材料二19世紀末,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二書,認為漢代以來儒者奉為經典的?周禮??左傳?等書,是漢代學者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影響惡劣,導致“中國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張回歸孔子所編寫的?詩經??禮記?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在他看來,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為“改制〞而創作的。他甚至用西學來解釋?春秋?,認為?春秋公羊傳?中的“三世〞說為:“始于據亂〔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為立憲,君民共主,終至太平〔世〕,為民主。〞——摘編自張海鵬等編?中國近代史?〔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并概括宋代理學在哪些方面對儒學有所開展。〔10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愈、康有為關于儒學認識的共通之處?!?分〕〔3〕我們應當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孔子與儒學?〔7分〕參考答案:〔1〕不同之處: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5分〕開展:更加重視?論語??孟子?,重視思辨,強調個人的修養與完善?!?分〕〔2〕回歸原典、回歸孔孟,否認后人的附會、杜撰之說,主張探尋儒學的精神實質,借助儒學為現實效勞?!?分〕〔3〕應歷史地看待孔子與儒學,不應盲目地肯定或否認;將真實的孔子與神圣化的孔子區別開來;借鑒其精華,摒棄其糟粕?!?分〕【解析】試題分析:第〔1〕問“不同之處〞可結合所學知識,從漢代儒學和孔孟儒學的主張角度進行比擬,孔孟思想注重仁政、民本、教化等,而漢代儒學那么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等。“開展〞可從宋代理學的主張中進行思考,如更加重視重視?論語??孟子?,重視思辨,強調個人的修養與完善,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等。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2卷〕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記載了孟子與其學生關于法律問題的討論。學生問:“舜做天子后,假設其父殺人,舜的法官該怎么辦呢?〞孟子答復:“抓起來就行了。〞學生又問:“難道舜不阻止法官嗎?〞孟子說:“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職責辦事。〞學生問:“那舜又該怎么辦呢?〞孟子說:“舜應當放棄天子之位,毫不愛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把曾經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據?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陪審法庭以褻瀆神明與蠱惑青年的罪名判處死刑。他與他的弟子們都認為判決不公。當弟子們安排蘇格拉底逃走時,他卻認為,雖然逃走是一種正義,但審判過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決也是正義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義,因為如果拒服從判決,就等于踐踏法律,倘假設人人都以自己認為的正義為借口而任意踐踏法律,社會秩序將混亂不堪,城邦將無法存在。最終他選擇在弟子面前飲下毒藥,沉著赴死。——摘編自〔古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1〕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孟子和蘇拉拉底的法制觀念。〔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種法制觀念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共同的歷史價值?!?5分〕參考答案:〔1〕孟子:依法辦事是根據身份來決定的,天子沒有權阻止法官執行法律,但是可以以兒子的身份違背法律,放棄天子的身份。蘇格拉底:法律是正義的,是維護統治和社會的規律,一切要以法律為準繩,即便法律有欠缺。〔2〕孟子:經濟上,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漸確立;政治上,戰國時期社會動亂不安,諸侯混戰;文化上百家爭鳴興起,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主張仁愛和禮義。蘇格拉底:處于雅典民主政治的頂峰時期,城邦體制下的雅典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價值:對于社會的穩定與開展做出了重要的奉獻,思想影響了后世。【解析】:〔1〕孟子的主張表達傳統的中國式思想,禮義廉恥都很重要,因此在不能違背法律的同時要注意仁義,因此才會有放棄天子地位來救父親的行為。蘇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源于民主政治的法治理念,因此不會違背應有的“大義〞〔2〕此題主要答復需要從政治、經濟和文化角度來答復背景。對于他們的價值,主要是針對當時的社會價值和對后世的價值來談。2023年高考新課標Ⅰ卷文綜歷史試題解析〔精編版〕40.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定,清政府取消了人頭稅,根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減輕了下層百姓負擔。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戰爭前夕的4億之眾,引起了一系列變化;一些地區“游手好閑者更數十倍于前〞“田地貴少,寸土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現象凸顯,農業人均收入遞減,各地民變此起彼伏?!幾岳铨垵?明清經濟史?材料二為解決人口壓力,康有為認為,“西北諸省土曠人稀,東三省、蒙古、新疆疏曠益甚,人跡既少……早謀移徙〞。嚴復那么認為興辦現代實業較墾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國時期,有人認為,“人口增加是無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來越困難的,即使我們能開墾荒地、改進農業、增加生長,總是趕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業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資,短期內難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認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治本方法〞是“遲婚與節育〞?!?〕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其影響。〔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13分〕參考答案:〔1〕原因:統一與穩定;耕地面積增加;精耕細作;高產作物的推廣;稅收制度的變革。影響:人地關系緊張;土地過度開發,環境破壞;貧困化,社會矛盾加劇?!?〕主張: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區移民;開展實業吸收勞動力;增加耕地,改進農業生產;節制生育。評價:可以總體評價,也可以就主張分別評價。總體評價:多角度提出緩解人口壓力的方法,為后世提供了借鑒;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分別評價:康有為的主張是緩解人口壓力的傳統方法,但向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大量移民不可行;嚴復的主張符合時代開展方向,但當時條件尚不具備;節制生育有可取之處,但未認識到人口因素的積極面?!窘馕觥康凇?〕問是對清代人口增長內容的考查,需要學生認真閱讀材料,從材料中提煉相關有效信息。由“社會總體穩定,清政府取消了人頭稅,根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減輕了下層百姓負擔〞可知,當時曠人稀,東三省、蒙古、新疆疏曠益甚,人跡既少……早謀移徙’。嚴復那么認為興辦現代實業較墾荒辟田有效得多〞可知,康有為主張向人口較少地區進行人口遷移,嚴復那么主張興辦實業;由“解決人口問題的‘治本方法’是‘遲婚與節育’〞可知,還有人主張晚婚晚育。對這些主張的評價的考查,那么注重對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對于這些評價可以總體評價,也可以分開單獨評價。但無論如何評價都要注意考慮到這些主張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進行全面而客觀的評價?!究键c定位】古代中國的經濟·清代人口增長·清代人口增長的原因和影響【名師點睛】此題命題意圖是考查考生閱讀和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以及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此題圍繞清代人口增長,主要考查了學生對材料的閱讀、總結、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既符合新課標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當前我國的人口形勢和人口政策的熱點問題。這兩問都考查了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第〔2〕問的第二小問那么涉及對學生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查。這表達了當前高考淡化教材意識、注重能力考查的趨勢。這就要求學生在備考中,在夯實根底的前提下注重自己相應能力的提高,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應該在熟練掌握教材的根底上開展進一步的能力。2023年高考新課標II卷文綜歷史試題解析〔精編版〕40.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5分〕材料一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時間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歐洲、非洲歐洲、亞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來源:Z§xx§k.Com]材料二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數達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期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23年,移民人數到達1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興旺國家?!幾圆軜浠?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根本趨勢?!?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說明華僑華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奉獻?!?7分〕參考答案:〔1〕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自愿移民從主要由興旺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逐漸轉變為主要由開展中國家向興旺國家遷移;被強迫進行的移民根本停止?!?〕特點:中國大規模海外移民出現在鴉片戰爭之后,晚于世界國際移民;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內根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場較晚;冷戰期間西方的封鎖;中國的改革開放。奉獻:引入技術和資金,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與開展;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戰??键c: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開展·英國、荷蘭等國的殖民擴張·移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移民問題【名師點睛】移民問題一直都是歷史和現實所關注的重點問題。中國在古代其實就已經開始有移民出現,東南亞、日本都是中國移民的主要地區。到了近代移民開始增多,東南亞、美洲以及歐洲都是移民的主要地區。各個地區對待中國的移民態度也不盡一致,諸如美國曾經公布過排華法案,抵抗華人的移民。在歐洲大量的中國移民成為歐洲重要的生產勞動力,一戰和二戰期間都為戰爭做出奉獻和犧牲。到了現代,改革開放后的移民也逐漸增多,也促進了中外的文化交流。2023年高考新課標III卷文綜歷史試題解析〔精編版〕40.閱讀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材料一社會救濟是中國古代歷朝實施“仁政〞的重要內容,主要依賴于政府財政。明初設養濟院收孤苦無靠者,按月發口糧。明律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這是正律中首次納入社會救濟保障條款。清代的法律也有關于社會救濟的規定,主要有災荒救濟,高齡老人養贍,設棲流所以收養流浪貧民,孝子節婦貧苦者救濟,貧窮讀書人救濟等。——摘編自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后,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1601年,英國公布濟貧法。救濟方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者,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那么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里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摘編自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開展?〔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明清時期救濟制度和英國近代濟貧制度實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濟方式的異同。〔18分〕[來源:學&科&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英國近代濟貧制度相比,西方現代福利制度有哪些開展。〔7分〕參考答案:〔1〕共同目的:救濟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政權認同?!?分〕相同:政府主導;設置救濟機構;立法保障;因類而異?!?分〕不同:英國的救濟對有勞動能力的貧民帶有懲戒性質;中國救濟制度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4分〕〔2〕從單純的救濟開展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證;福利種類眾多;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7分〕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究键c定位】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福利國家制度.中國古代的法律.儒家思想仁政【名師點睛】此題圍繞中英兩國福利制度的橫向比擬,設置兩段材料,綜合考查了考生的多種能力,符合新課標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當代熱點——社會福利制度。本考點是考查考生的比擬能力,題目設置比擬平和,考生應該比擬容易得分。這啟示考生要加強對解題技巧的訓練,如“共同目的〞、“異同〞、“開展〞這類設問的試題。2023年新課標I卷文綜歷史高考試題解析41.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5分〕材料一在專制王權下的法國,國王曾自視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聲稱“朕即國家〞“朕即民族〞。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闡述了與之相適應的民族思想: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國王而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相反,一個國王假設無國民那么不存在,更不必說治理國家了,甚至表示“專制之下無祖國〞,在法國大革命中,人們認為法蘭西民族的成員不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語言,而且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全體法國人組成法蘭西民族。一般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的標志?!幾岳詈陥D?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材料二蓋民族主義,對于任何階級,其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其在實業界,茍無民族主義,那么列強之經濟的壓迫,致自國生產永無開展之可能。其在勞動界,茍無民族主義,那么依附帝國主義而生存之軍閥及國內外之資本家,足以蝕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爭,對于多數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4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促進作用?!?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與近代法國民族主義內涵的相同之處,并說明不同之處及其產生的原因?!?7分〕參考答案:〔1〕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君主專制被推翻;等級制度被廢除;?人權宣言?宣布了天賦人權和公民平等?!?〕相同:追求民主與平等。不同:法國民族主義是反對國內專制;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突出反對帝國主義。原因:封建專制與人民群眾的矛盾是法國社會主要矛盾,爭取主權在民是主要任務;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爭取民族獨立是主要任務;中國共產黨和蘇俄的影響。2023年新課標Ⅱ卷文綜歷史高考試題解析41.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5分〕材料一雍正時期,各地奏請開礦,清廷經常以“開礦聚集亡命,為地方隱憂〞為由,下達“嚴行封禁〞“永遠封禁〞等命令;對一批朝廷獲利甚多的礦產,那么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嚴加控制。1872年,李鴻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多,“可憂孰甚〞,他建議清政府“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于富國強兵之計殊有關系〞。清政府采納李鴻章建議,決定先在局部地區試辦“開采煤鐵事宜〞。——摘編自載逸主編?簡明清史?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