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物理教案_第1頁
九年級物理教案_第2頁
九年級物理教案_第3頁
九年級物理教案_第4頁
九年級物理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九年級物理教案西龍虎峪中學九年級物理組PAGEPAGE22第十三章第一節彈力一、教材分析⒈教學目標⑴知識與技能目標:①了解彈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②探究彈簧伸長長度與拉力的關系。③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方法,學會它的制作及使用。⑵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⑶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然現象、生活中物理學道理的興趣。⒉教學重點:(1).彈簧伸長長度與拉力的關系。(2).彈簧測力計制作方案的探究、制作及其使用。⒊教學難點:彈簧測力計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過程。⒋教學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邊實驗、邊總結并應用啟發式的綜合性教學法。⒌教具和媒體教師用:課件、實物投影。鋁導線用力折彎,變彎了。(失去力不恢復原狀。)直尺,用力壓變彎了。(失去力后恢復原狀。)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復原狀。)氣球用力壓,扁了。(失去力恢復原狀。)……。請各小組討論:以上這么多實驗現象,有哪些共同點、哪些不同點呢?共同點是:這幾種實驗器材都是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發生了變形。不同點是:有的不受力時恢復了原狀,有的不受力時卻不能恢復原狀。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原狀的是哪些器材?彈簧、直尺、橡尺筋、氣球。彈簧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則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我們把像彈簧這類物體一樣所具有的這種特殊性質,叫彈性。(板書)一、彈性。誰能給彈性下個定義呢?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彈性。像橡皮泥,在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在物理上,我們把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塑性。(板書)塑性。誰能給塑性下個定義嗎?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塑性。彈性和塑性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你能說出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嗎。(課件展示:“比一比、賽一賽”)就這個問題,我想把全班同學分成兩組,來一個一分鐘舉例比賽,全班男生一組取名“小虎隊”,女生一組取名“特警隊”。一分鐘內哪一組舉例多,那一組將獲得比賽的冠軍。我將用小紅旗記錄同學舉例的個數。請說明你的舉例是屬于彈性還是塑性。比賽開始。彈性:蹦極、汽車減震、跳水跳板、彈弓、弓箭……。塑性:揉面、折紙、捏泥人……。哪一小組舉例多,舉例多的……獲得了冠軍。掌聲給冠軍祝賀,給亞軍鼓勵。拉力器就是利用彈性來工作的一種器械。誰能拉開這個拉力器?請同學們注意這位同學拉開拉力器時的表情。很費力地拉開拉力器。這說明了什么呢?原來,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都會產生一種力,物理上把這種性質的力叫“彈力”。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二節《彈力》(板書)第二節彈力彈簧產生彈力時,彈力的大小有什么特點?它是否遵循一定的規律呢?下面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演示:將彈簧掛在黑板上),此時彈簧不受外力,此時,從彈簧上端到指針的距離叫彈簧的原長(用彩條顯示“原長”。)當彈簧受到拉力時,它的長度會怎樣?變長。(演示)把一200g的鉤碼掛在彈簧上,此時,從彈簧上端到指針的距離叫彈簧的長度。(用彩條顯示“彈簧長度”。)同學們,你能指出哪一段是由于彈簧受到拉力而伸長的長度嗎?學生(到黑板上指出“伸長的長度”。)用此時彈簧的長度減去彈簧的原長就是彈簧伸長的長度。(用彩條顯示“伸長的長度”。)當彈簧受到拉力增大時,它伸長的長度會怎樣?(演示)在彈簧上加掛一200g的鉤碼,用彩條標志指針的位置及此時伸長的長度。根據我們剛才的實驗,請各小組討論:彈簧伸長的長度與所受拉力的關系怎樣呢?請說出你的觀點。學生討論。(板書)二、彈簧伸長的長度與拉力的關系: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彈簧伸長的長度與拉力之間的具體數量關系怎樣呢?(課件展示:“小實驗”)我們班李明在前幾天曾做過這樣的實驗:①將彈簧懸掛在支架上,測量出彈簧原長記入表格;(生:回答)②在彈簧上掛1個50g的鉤碼,計算出鉤碼的重力、測量出彈簧的長度,將拉力、彈簧的長度及伸長的長度填表;(生:回答)③在彈簧上加掛一50g的鉤碼,重復以上步驟;(生:回答)④在彈簧上再加掛1個50g的鉤碼,重復以上步驟;(生:回答)彈簧原長cm)拉力(N)彈簧長度(cm)彈簧伸長長(cm)350411005215063請同學們分析表格中的數據,你能得到怎樣的結論,與李明的實驗結論是否一樣?學生(討論并回答)彈簧伸長的長度與拉力成正比?!皬椈缮扉L的長度與拉力成正比?!备鶕@一原理能否制成一種有用的工具?彈簧測力計。關于彈簧測力計,你想知道哪些問題?制作原理、量程、最小刻度、單位、構造、使用、種類、制作、缺點……這些問題,誰來幫同學解決?生:制作原理:彈簧伸長的長度與拉力成正比。量程:(生:到前面講解)①彈簧測力計刻度盤上的最大示數。②在彈簧測力計的最上方標著量程。最小刻度:(生:到前面講解)從0到1N之間有十個小格,每一小格代表0.1N。單位:標識在彈簧測力計刻度盤的上方,是“N”。構造:彈簧、指針、掛鉤、刻度盤……你會使用彈簧測力計嗎?請各小組利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鐵塊的重力,同時注意發現使用彈簧測力計過程中應注意什么?使用前首先觀察零刻線、量程。觀察最小刻度是為了讀數;觀察量程是為了不超量程。演示:拉壞的彈簧。(講解超量程的危害。)還有注意問題嗎?使用前觀察彈簧測力計指針是否指零。彈簧測力計用久了指針往往不指零,難道這樣的彈簧測力計就不能再用了嗎?這個問題你想怎樣處理呢?請各小組討論。辦法1、將指針調回零處。辦法2、測量前讀出指針示數,然后測量力再讀出示數,用第二次示數減第一次即為被測力的大小。師:還需注意哪些問題呢?指針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盤表面垂直;物體應自由懸掛(彈簧、掛鉤、指針不與外殼相互摩擦)……。彈簧測力計是如何分類的呢?(形形色色的彈簧測力計)從用途上分類;(實物展示)從構造上分類:平板式、圓桶式。㈢、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彈力》,知道了什么是彈性、塑性(提問)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探究了彈簧伸長長度與拉力的關系(成正比);學會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及使用……。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學生回答:板書設計:第一節彈力第一節彈力一、彈性、塑性二、彈簧伸長長度與拉力關系:三、彈簧測力計:原理量程最小刻度單位構造使用種類制作缺點:附:本教案課堂教學方法與模式說明本節課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三位一體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教學反思:第二節重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重力的定義、方向、大小及作用點2、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過程與方法1、在搜尋大量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設計實驗、討論等方式了解重力2、經歷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的過程。培養研究探索的能力與價值觀情感態度激發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培養創新意識教學重點: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教學難點:重力的方向教具和媒體:1、演示用:蘋果樹模型;用線拴著的銅塊;長方體木塊;橡皮泥;彈簧秤;海綿2、學生三人一組實驗用:彈簧秤;鉤碼一盒(每個的質量為50g);橡皮泥(200g);長方體木塊(100g);圓柱形鋁塊(200g);圓柱形銅塊(100g);細線【教學過程】:一、復習提問:師:什么是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師:將昨天的問題(哪些因素可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并舉例說明)進行交流。板書“方向、作用點、大小。”二、引入課題引入:講桌上放有一棵蘋果樹模型,上面結了一個很大的蘋果。將拴蘋果的細線剪斷,蘋果落到講桌的海綿上。哪位同學愿意把“蘋果落地”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學生活動引出課題:第十三章第二節重力口述并板書:1、定義: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知道了什么是重力,你能否像牛頓一樣提出“對于重力你想知道哪些問題?”學生思考后回答①重力的方向向哪?②重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③重力的作用點在哪里?④重力有何應用?⑤重力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⑥天上的飛機、海上的輪船都受重力的作用嗎?⑦誰對物體施加了重力?……(說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要進行歸類,并告訴學生:有的在本節課研究,有的在課后研究,有的在將來研究。)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都想弄清這些問題,下面我們就逐一進行研究。對于⑥和⑦我相信大家對重力的概念少加思索就能夠回答。你能回答⑥⑦兩個問題嗎從重力的定義來看重力的施力物體應該是地球;天上飛的飛機、海上航行的輪船都受重力的作用。探究(一)研究重力的方向學生列舉例子。實驗1、豎直上拋、平拋、斜拋的物體最終要落向地面。2、教室里吊電燈的線總是豎直向下。3、蓋房時,必須蓋成豎直向下的,才牢固4、掛著的豬肉是豎直向下的。通過實物,演示向下的幾種情況。得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辈鍟煟褐亓Φ姆较蚴秦Q直向下的。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①建筑工人用重垂線檢驗砌的墻是否豎直。(利用自己制作的重錘線到講臺上實際操作,并告訴同學們判斷墻豎直的標準。)其他同學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制一個重錘線,檢驗課桌腿是否豎直。誰能設計一個可以檢驗桌面是否水平的儀器嗎?板書:重心:重力在體上的作用點。出示乒乓球、長方體鐵塊、橡皮泥分別說出重心。學生看書為什么體操運動員的個子比較矮?思考后回答。(個子矮重心就低吧,這樣更穩定些。)探究(二)探究重力的大小。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點、重力的施力物體等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接下來我們再來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請同學們思考二分鐘后再發表看法。學生談自己的猜想。板書學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與①物體的體積;②物體的質量;③物體的形狀;④它相對地面的位置;⑤物體的密度有關。有怎樣的關系?)學生活動三人一組設計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關系的實驗。教師巡視,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對有問題的小組及時給予幫助。(說明:學生對自己動手做實驗很感興趣,可以說他們的熱情高,干勁大。每個人都爭先恐后的講述自己的設計意圖,互相補充,擬訂出最佳的設計方案。這時課堂上的講話聲比較大,也有人離開了坐位,此時老師要因勢利導,絕對不能批評學生。否則會挫傷他們的探究興趣,使課堂成為一潭死水。)交流探究過程及實驗結果。師:用實物投影投出3、6、8、9小組的記錄表格123質量(Kg)0.050.10.15重力(N)0.511.5分析歸納得出結論:1、物體的質量越大,重力也越大。2、物體所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為10N/Kg。3、物體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質量成正比。板書:物體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質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為:G=mgG——重力——單位(N)m——質量——單位(kg) g=9.8N/kg 質量為一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提出問題:1、在教室里學習的你受重力的作用嗎?如果有朝一日你坐著飛機飛上了天,你還受重力的作用嗎?怎樣計算你所受重力的大???通過這節課對重力知識的學習,我認為不管我是在教室里還是在空中我都受重力的作用。用我的質量乘以9.8N/kg就是我所受重力的大小。課后作業:自制一個水平器,用它檢驗桌面是否水平。(寫出所用器材,檢驗的方法及原理。)五、板書設計:第十三章二、重力定義: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三要素作用點:在物體的重心上。大?。号c質量成正比。G=mg。3、思維程序:提出問題——猜想——實驗檢驗——得出結論。教學反思:第三節摩擦力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知道摩擦的利與弊。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關系,并使學生嘗試運用實驗、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問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對知識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價值。教學重點: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設計探究實驗學習方式:探究式啟發式二、教學準備學生實驗材料: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面積不同)、砝碼(或鉤碼)、玻璃板、毛巾、幾支圓桿鉛筆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新課引入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臟了。老師給他們洗干凈了?,F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么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二)、新課學習1、認識什么叫摩擦。師:關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還想知道?學生回答。師:你認為怎樣能產生摩擦力?請同學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請同學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感受摩擦力,并體會摩擦力是幫助物體運動還是阻礙物體運動?學生設計實驗并實踐感受:學生將手掌放在桌面滑動,腳在地板上來回擦動等。并請學生回答。師:我們的手、腳運動受到阻礙的現象叫摩擦現象,這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摩擦力。師: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現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學生回答。師:顯然,我們需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為此,需要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變摩擦力的方法。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師:你認為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請同學大膽猜想。(1)學生預測。(2)教師點撥:如何測量摩擦力的大?。空埻瑢W們看《信息快遞》,注意勻速拉動實驗過程中,若要證明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哪些條件應該是相同的?哪些條件是可以變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沒有的,可以由組長上來拿需要的材料。(教師提示學生控制變量的方法)(3)各組學生分別匯報準備進行的實驗方法。(4)學生以組為單位,安排好每個人的實驗分工。(5)學生按照所設計的方法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6)學生反饋實驗現象,并說明原因。教師總結,并板書。(略)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應用。師::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學生討論。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沒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樣子?c、鞋底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紋例:汽車在冰面上打滑a汽車出現了什么情況?為什么?b、怎樣解決?(撒鹽、木屑、煤渣等)c、輪胎上為什么有紋?例:滑雪比賽a、滑雪時板與雪間的摩擦有害還是有益?b、怎樣減小摩擦力?師:摩擦有時有利,有時有害。因此有時我們要增大摩擦,有時又要想辦法減小摩擦。提問:從理論上看該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減小摩擦力。學生回答老師總結并板書。(略)4、研究自行車上的摩擦。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對自行車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比一比,賽一賽,看那一組知道的最多。(從教室外搬進一輛自行車)。學生對自行車指指點點,討論非常熱烈。5、知識的拓展。師: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嗎?學生回答。師:介紹水翼船、氣墊船、磁懸浮列車。三、布置作業科學論文:沒有摩擦的世界查閱資料,了解氣墊船、磁懸浮列車是如何減少摩擦的。教學反思:第四節杠桿一、教學目標:1、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杠桿。2、知道有關杠桿的一些名詞術語,理解力臂的概念,會畫杠桿的力臂。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并能用來解決簡單的問題。教學重點:1、杠桿的五要素。2、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難點:力臂概念的理解。二、教具:杠桿、支架、鉤碼、尺、線等三、復習:請畫出下面點到線的距離。(學生板演)導入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棍,我就能搬動地球”你知道這句話中的道理嗎?在這句話中“一個立足點,一根長棍”指的是什么呢?對,這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杠桿。(板書課題)新授師:那么什么是杠桿呢?(一)杠桿定義同學們請看:(教師演示)我們來模擬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怎樣用一支棍撬起一塊大石頭?(模擬撬粉筆盒)師:在模擬這個過程中,我們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過程中這支硬棒在一個力的作用下,繞著一個固定的點轉動,象這樣的一支硬棒叫杠桿。(板書定義)同學們能否利用手邊的刻度尺來做一個杠桿撬起你的書本呢?(學生實驗)師:你能舉出幾種在日常生活當中見過的杠桿嗎?(學生舉例)出示投影片:起子、鍘刀、羊角錘、抽水機柄、剪甲刀等。教師指出,這些都是杠桿,然后讓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點: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需要注意的是杠桿并非一定是直的。(二)杠桿的五個要素:師:其實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開始利用杠桿了(看圖13-1),那么他們利用杠桿的目的是什么呢?(學生答,省力)對,我們利用杠桿時一般都是為了省力,那么杠桿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幾個有關于杠桿的名詞。我們以剛才的撬棍為例來學習這幾個名詞,為了學習的方便,我們可以把這個圖畫出來。(教師示范講授)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用紅筆標出)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注意:動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桿上的力,受力物體是杠桿,動力作用點在杠桿上。(教師演示)阻力:阻止杠桿轉動的力。(F2)同樣,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桿上的力,受力物體同樣是杠桿,阻力作用點也在杠桿上。(教師演示)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1)動力作用線的定義在課本的下面(學生閱讀)在我們這個例子中,如何才能畫出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教師演示)我們把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叫動力臂。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那么如何畫出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呢?阻力作用線的距離不夠長怎么辦?(教師演示)師:我們把這五個要素叫做杠桿的五要素。現在我們來練習畫一個(出示投影)(三)實驗: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學習完了杠桿的五個要素后,我們來通過實驗研究一下杠桿為什么能用較小的力,產生較大的力。首先請同學們來閱讀一下課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們這個實驗的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學生閱讀并找學生說出)師:我們通常是在杠桿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況下使用杠桿的,所謂的平衡指的是杠桿在水平位置上靜止,或勻速轉動。在我們這個實驗中的第一步應該把杠桿在水平位置上調平,為什么這樣做,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解釋原因)。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找學生起來說做法,教師演示)師:那么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能否再去調節杠桿的平衡呢?(學生回答)實驗的第二、第三步應該怎么辦,請同學們繼續看書。師:在這個實驗中我們要做幾次?我們用什么來當動力和阻力?為了統一一下標準,我們把支點右邊的鉤碼當動力,支點左邊的鉤碼當阻力。在這三次實驗中同學們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讓杠桿達到平衡。我們前后位每四人一組,每組出一名同學負責隨時記錄數據。好現在請同學們按照課本上的實驗步驟開始做實驗。(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找一組的實驗數據投影,并分析數據。師:在這三次實驗中,同學們能否找出一個規律來?(請學生回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師:對,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研究的杠桿平衡條件。(板書)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話這個公式可以寫成:F1l1=F2l2這個平衡條件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這個關系式也可以寫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說,當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時候,我們使用杠桿所用的動力是與動力臂成反比的,動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可以用較小的力產生較大的力了。小結在這一節課中我們主要學習了那些知識,請同學們來總結一下(學生總結)教學反思:課題第五節其它簡單機械課時兩課時教學目標初步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了解這兩種滑輪在生活和實際中的應用。明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質是變形杠桿。知道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組成滑輪組,達到既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的目的。通過本節的學習,初步了解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想方法。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及它們的實質難點:動滑輪的瞬時支點的確定方法根據設計要求,連接滑輪組的繞繩方法教具鐵架臺、滑輪兩個、長細繩、鉤碼四個、滑輪組(由兩個滑輪組成的)兩個教學過程互動與反饋第一課時: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一、初步認識滑輪1.提出問題:如何把木料運到樓上?做一做:選擇合適的器材做一個模型,試一試能否實現自己的設想。2.介紹滑輪的結構:主要部分是能繞軸轉動的輪子。觀察使用時的情景:a.使用時滑輪軸的位置固定不動;這種滑輪稱為定滑輪;b.使用時軸的位置隨被拉物體一起運動,這種滑輪稱為動滑輪。3.請學生舉出生活和生產中應用滑輪的實例,并指出分別是哪一種滑輪。4.說明滑輪是一種簡單機械。二、探究使用定滑輪的特點1.按右圖所示方式組裝定滑輪。2.在它的左側掛鉤碼,右側豎直向下拉彈簧測力計,觀察比較彈簧測力計示數與鉤碼所受重力的關系。(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中)3.改變彈簧測力計拉力的方向,再進行觀察和比較。4.改變鉤碼的個數,重做上述實驗。實驗次數鉤碼所受的重力F2/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N123旗桿頂端的滑輪、塔吊提起重物時下端的動滑輪、電梯上的滑輪等。5.分析表中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