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支撐體系歷史書架經典古籍史記【全國一等獎】_第1頁
基本支撐體系歷史書架經典古籍史記【全國一等獎】_第2頁
基本支撐體系歷史書架經典古籍史記【全國一等獎】_第3頁
基本支撐體系歷史書架經典古籍史記【全國一等獎】_第4頁
基本支撐體系歷史書架經典古籍史記【全國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史記卷二十一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盛冬鈴注譯制詔御史:(1)“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2)令各條上,(3)朕且臨定其號名。”(4)【注釋】(1)“制詔”,皇帝的書面命令。“御史”,此指御史大夫,官名,為三公之一,協助丞相處理政務,并掌糾察彈劾之事,管理國家圖籍檔案。漢代皇帝頒行制度,用制書。制書的文字都用“制詔某某(三公官名)”開頭,加璽封固,再用尚書令印重封,然后頒布州郡。這一制書是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頒布的。(2)“諸侯王”,漢代皇子封王,都有自己的封國、官屬,其地位相當于同代的諸侯,稱諸侯王。“推私恩”,謂推行、施加私人的恩惠。按,漢初規定諸侯王死后,由其嫡子繼位,而其他兒子無尺土之封。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令諸侯王得推行私恩,分地給子弟為侯。從此每一諸侯王國中又分出若干小侯國,諸侯王的勢力大大削弱。(3)“條上”,分列上報。(4)“朕”,音zhèn,皇帝自稱。上古不論貴賤,皆可自稱為朕,自秦始皇起,只有皇帝或臨朝聽政的皇太后才可稱朕。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慶,天下賴之。(1)【注釋】(1)“一人有慶,天下賴之”,這兩句話本自《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注釋】(1)“元光”,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三四年至前一二九年。(2)“元朔”,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二八年至前一二三年。(3)“元狩”,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二二年至前一一七年。(4)“元鼎”,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一六年至前一一一年。(5)“元封”,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一○年至前一○五年。(6)“太初”,漢武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7)“茲”,鄉邑名,漢時屬河間國,當在今河北東南部交河、獻縣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8)“河間獻王”,即漢景帝子劉德。劉德于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受封為河間王,在位二十六年,卒于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其事跡見本書《五宗世家》。“河間”,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河北獻縣、交河、東光、阜城、武強等地,都樂城,故治在今獻縣東南。“獻”,謚號。(9)“坐”,觸犯某條刑律,因為某種因由而獲罪。(10)“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陳尸示眾,表示與眾共棄,稱為棄市。《漢書·王子侯表》作“自殺”。(11)“安成”,縣名,故治即今江西安福平都鎮。《漢書·王子侯表》作“安城”。(12)“長沙定王”,即漢武帝子劉發。劉發于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受封為長沙王,在位二十七年,卒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一二九年),其事跡洋見本書《五宗世家》。“長沙”,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湖南益陽、邵陽以西,衡陽、酃縣以北地區,都臨湘,即今長沙市。“定”,謚號。(13)“恩”,謚號。(14)“宜春”,縣名,故治即今江西宜春市。(15)“酎金”,漢代制度規定,皇帝祭祀宗廟,諸侯要獻金助祭,稱為酎金。如果所獻之金成色不足,數量不夠,或不按時送到長安,就要削除爵位,取消封國。“酎”,音zhòu。(16)“句容”,縣名,故治即今江蘇句容縣城鎮。(17)“哀”,謚號。(18)“薨”,音hōng,古時諸侯死稱薨。(19)“句陵”,當從《漢書·王子侯表》作“容陵”,縣名,故治在今湖南攸縣西南。(20)“杏山”,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桐柏西北。(21)“楚安王”,名道,為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之孫,楚文王劉禮之子,于景帝前七年(公元前一五○年)嗣位,在位二十二年,卒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一二九年)。“楚”,諸侯王國名,當時轄境約當今江蘇徐州、銅山及睢寧、邳縣、安徽蕭縣、宿縣、靈璧、山東棗莊、魚臺各一部分,都彭城,即今徐州市。“安”,謚號。(22)“后九月”,這一年是閏年,有兩個九月。(23)“浮丘”,鄉邑名,故地約在今江蘇沛縣境。(24)“劉不審”,《漢書·王子侯表》作“劉不害”。(25)“廣戚”,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沛縣東南。(26)“魯共王”,即漢景帝子劉余。劉余于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受封為魯王,在位二十六年,卒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一二九年),其事跡詳見本書《五宗世家》。“魯”,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曲阜、滕縣、泗水一帶,都魯縣,即今曲阜。“共”,音gōng,通“恭”,謚號。(27)“節”,謚號。“劉擇”,《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將”,與此異。(28)“丹楊”,當從《漢書·王子侯表》作“丹陽”,縣名,故治即今安徽當涂東北小丹陽。(29)“江都易王”,即漢景帝子劉非。劉非于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受封為汝南王,兩年后徙封江都王,共在位二十六年,卒于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一二八年),其事跡詳見本書《五宗世家》。“江都”,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江蘇長江以北,射陽湖西南。儀征以東地區,都廣陵,即今揚州市。“易”,謚號。(30)“盱臺”,音xūyí,縣名,故治在今江蘇盱眙東北。(31)“劉象之”,《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蒙之”,與此異。(32)“湖孰”,《漢書·王子侯表》作“胡孰”,具名,故治在今江蘇江寧東南湖熟鎮。(33)“頃”,謚號。“劉胥”,《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胥行”,與此異。(34)“秩陽”,當從《漢書·王子侯表》作“秣陵”,具名,故治在今江蘇江寧南。(35)“終”,謚號。“劉漣”,《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纏”,與此異。(36)“睢陵”,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泗洪東南,今已沒入洪澤湖中。“睢”,音suī。《漢書·王子侯表》作“淮陵”。(37)“龍丘”,鄉邑名,漢時屬瑯邪郡,當在今山東東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38)“江都易王子”,《漢書·王子侯表》作“淄川懿王子”。(39)“張梁”,鄉邑名,今無考。(40)“江都易王子”,《漢書·王子侯表》作“梁共王子”。(41)“劇”,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壽光南。(42)“菑川懿王”,名志,為漢高祖長子齊悼惠王劉肥之子,初封安部侯,于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被立為濟北王,于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徙封淄川王,在位三十五年,卒子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菑川”,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淄博市區及壽光、益都等具部分地區,都劇。“懿”,謚號。(43)“原”,謚號。(44)“孝”,謚號。(45)“壤”,鄉邑名,今無考。《漢書·王子侯表》作“懷昌”。(46)“夷”,謚號。“高遂”,一作“高”。(47)“延”,《漢書·王子侯表》作“延年”。(48)“平望”,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壽光東北。(49)“臨原”,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臨朐東。《漢書·王子侯表》作“臨眾”。(50)“葛魁”,一作“莒魁”,鄉邑名,今無考。(51)“節”,謚號。(52)“坐殺人”,《漢書·王子侯表》作“坐縛家吏恐猲(嚇)受賕”。(53)“益都”,鄉邑名,故地在今山東壽光南。(54)“平酌”,當從《漢書·王子侯表》作“平的”,鄉邑名,漢時屬北海郡,當在今山東壽光、昌樂、安丘、濰具、昌邑、濰坊市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55)“戴”,謚號。(56)“思”,謚號。(57)“劇魁”,鄉邑名,故地在今山東壽光南。(58)“劉墨”,《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黑”,與此異。(59)“昭”,《漢書·王子侯表》作“招”。(60)“壽梁”,一作“壽良”,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棗平西南。(61)“平度”,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平度西北。(62)“劉衍”,《漢書·王子候表》記其人名“行”,與此異。(63)“宜成”,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濟陽西北。(64)“康”,謚號。(65)“臨朐”,縣名,故治即今山東臨朐臨朐鎮。“朐”,音qú。(66)“哀”,謚號,《漢書·王子侯表》作“夷”。(67)“雷”,一作“盧”,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蒙陰東北。(68)“城陽共王”,名喜,為漢高祖長子齊悼惠王劉肥之孫,城陽景王劉章之子,于文帝四年(公元前一七六年)嗣位,在位三十三年,卒于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城陽”,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莒縣、沂南和蒙陰東部地,都莒,即今莒縣城陽鎮。(69)“劉稀”,《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豨”,與此異。(70)“東筦”,縣名,故治即今山東沂水沂水鎮。“筦”,音guǎn。(71)“痼疾”,頑疾,久治不愈的病。“痼”,音gù。(72)“辟”,疑為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作“辟土”,謂屬東海郡,當在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73)“朋”,《漢書·王子侯表》作“明”。(74)“尉文”,鄉邑名,疑在今河北無極境,確切地點已不可考。或以為當在今湖北西南部。(75)“趙敬肅王”,即漢景帝子劉彭祖。劉彭祖于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受封為廣川王,兩年后徙封趙王,共在位六十二年,卒于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九二年)。“趙”,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相當今河北邯鄲、邢臺、沙河等市縣和隆堯、永年二縣西部地區,都邯鄲,故地在今邯鄲市西南。“敬肅”,謚號。(76)“封斯”,縣名,故治在今河北趙縣西北。(77)“共”,謚號,《漢書·王子侯表》作“戴”。“劉胡陽”,《漢書·王子侯表》作“劉胡傷”,與此異。(78)“榆丘”,鄉邑名,當在今河北南部,確切地點己不可考。(79)“劉壽福”,《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受福”,與此異。(80)“襄嚵”,鄉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北廣平境,確切地點已不可考。(81)“邯會”,鄉邑名,故地在今河南安陽西北。(82)“朝”,鄉邑名,當在今河北南部,確切地點已不可考。或以為在今山東陽谷西南。(83)“東城”,漢有東城具,故治在今安徽定遠東南。但此東城原屬趙國,當是鄉邑名,故地在今河北南部,確切地點已不可考。(84)“侯遺有罪,國除”,《漢書·王子侯表》“遺”作“遣”,且言其入“為孺子(王侯妾的名號)所殺”,并非因有罪削爵。(85)“陰城”,鄉邑名,與在今河北南部,確切地點已不可考。(86)“候蒼有罪”,《漢書·王子侯表》作“嗣子有罪”。(87)“廣望”,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清苑西南。(88)“中山靖王”,即漢景帝子劉勝。劉勝于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受封為中山王,在位四十二年,卒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三年),其事跡詳見本書《五宗世家》。“中山”,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河北年長城以南,保定、安國以西,唐縣、新樂以東,滹沱河以北地區,都盧奴,即今定州市。“靖”,謚號。(89)“劉安中”,《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忠”。(90)“將梁”,鄉邑名,故地在今河北清苑西南。(91)“新館”,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作“薪館”,謂屬涿郡,當在今河北中部,確切地點已不可考。(92)“新處”,《漢書·王子侯表》作“薪處”,縣名,故治即今河北定州市東北古城鎮。(93)“陘城”,當從《漢書·王子侯表》作“陸城”,縣名,故治在今河北蠡縣南。(94)“蒲領”,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阜城東北。(95)“廣川惠王”,即漢景帝劉越。劉越于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受封為廣川王,在位十二年,卒于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一三七年)。“廣川”,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河北武邑、景縣以南,南官、故城以北,滏陽河西岸以東及山東德州市地,都信都,即今河北冀具城關鎮。“惠”,謚號。(96)“西熊”,鄉邑名,當在廣川國境內,確切地點今不可考。(97)“棗強”,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棗強東南。(98)“畢梁”,鄉邑名,漢時屬魏郡,當在今河北西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99)“侯嬰有罪”,據《漢書·王子侯表》,劉嬰是因“首匿罪人”而失爵。(100)“房光”,《漢書·王子侯表》作“旁光”,鄉邑名,漢時屬魏郡,當在今河北西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01)“侯殷有罪”,據《漢書·王子侯表》,劉殷是因“貸子錢不占租,取息過律”而失爵。(102)“距陽”,鄉邑名,疑在今河北西南部,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03)“丐”,音gài。(104)“侯渡”,《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凄”,與此異。(105)“侯渡有罪”,據《漢書·王子侯表》,劉凄因耐金失爵。(106)“蔞”,音lóu,鄉邑名,故地在今河北饒陽東北。(107)“劉邈”,《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退”,與此異。(108)“阿武”,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河間南。(109)“湣”,音mǐn,謚號。《漢書·王子侯表》作“戴”。(110)“今侯寬”,《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宣”,與此異。(111)“參戶”,縣名,故治即今河北青縣西南木門店,“參”,音sān。(112)“劉勉”,《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免”。(113)“州鄉”,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河間東北。(114)“今侯惠”,據《漢書·王子侯表》,第二代州鄉侯是劉齊,于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至元封五年(公元前一○六年)在位,劉齊死后劉惠才嗣位。(115)“成平”,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滄縣西南。《漢書·王子侯表》作“平城”。(116)“侯禮有罪”,據《漢書·王子侯表》,劉禮因“恐猲取雞以令買償”失爵。(117)“廣”,縣名,故治在今山東益都西南。(118)“蓋胥”,鄉邑名,漢時屬魏郡,當在今河北西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19)“陪安”,當從《漢書·王子侯表》作“陰安”,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清豐西北。(l20)“濟北貞王”,名勃,為漢高祖子淮南厲王劉長之子,初封安陽侯,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封衡山王,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徙封濟北王,共在位十四年,卒于景帝前六年。“濟北”,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在平、長清、平陰、肥城、齊河、禹城等縣及東阿、寧陽北部、泰安西南部,都盧縣,故治在今長清南。“貞”,謚號。(121)“二年”,《漢書·王子侯表》作“三年”。(122)“榮簡”,一作“營簡”,《漢書·王子侯表》作“營關”,鄉邑名,故地約在今山東蒞平境。(123)“騫”,音qiān。(124)“侯騫有罪”,據《漢書·王子侯表》,劉騫因“謀殺人”失爵。(125)“周堅”,《漢書·王子侯表》作“周望”,鄉邑名,當屬濟北國,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26)“安陽”,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謂屬平原郡,當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惠民、商河、陽信及河北吳橋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一說當作“安陵”,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吳橋東北。(127)“劉桀”,《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樂”,與此異。(128)“五據”,鄉邑名,當屬濟北國,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29)“濟北貞王”,《漢書·王子侯表》作“濟北式王”,“式王”,名胡,為貞王子,景帝前七年(公元前一五六年)嗣位,在位五十四年,卒于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九八年)。“式”,謚號。《漢書·諸侯王表》作“成”。(130)“劉臒丘”,《漢書·王子候表》記其人名“丘”,與此異。“”,或作“臞”,音qú。“臒”,音huò。(131)“富”,鄉邑名,當屬濟北國,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32)“濟北貞王”,《漢書·王子侯表》作“濟北式王”。(133)“劉襲”,《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龍”,與此異。(134)“陪”,鄉邑名,當屬濟北國,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35)“繆”,音mù,通“穆”,謚號。“劉明”,《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則”,與此異。(136)“三年”,《漢書·王子侯表》作“二年”。(137)“叢”,或作“菆”,《漢書·王子侯表》作“前”,鄉邑名,當屬濟北國,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38)“平”,鄉邑名,當屬濟北國,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39)“濟北貞王”,《漢書·王子侯表》作“濟北式王”。(140)“侯遂有罪”,據《漢書·王子侯表》,劉遂因“知人盜官馬”而不檢舉獲罪失爵。(141)“羽”,縣名,故治在今山東禹城西南。(142)“濟北貞王”,《漢書·王子侯表》作“濟北式王”。(143)“胡母”,鄉邑名,當屬濟北國,確切地點己不可考。(144)“濟北貞王”,《漢書·王子侯表》作“濟北式王”。(145)“離石”,縣名,故治即今山西離石城關鎮。(146)“代共王”,名登,為漢文帝子代孝王劉參之子,于文帝后三年(公元前一六一年)嗣位,在位二十九年,卒于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一三三年)。“代”,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河北懷安、蔚縣以西,山西陽高、渾源以東的內外長城間地和長城外的東洋河流域,都代縣,故治在今蔚縣西南。(147)“劉綰”,其人后改封涉侯。“綰”,音wǎn。(148)“邵”,鄉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漢書·王子侯表》謂屬山陽郡,則當在今山東西南部一帶。(149)“劉慎”,《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順”,與此異。(150)“利昌”,或作“昌利”,鄉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當在今山東淄博市與廣饒、益都一帶。(151)“藺”,縣名,故治在今山西離石西。(152)“劉憙”,《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罷軍”,與此異。“憙”,音xǐ。(153)“臨河”,縣名,故治在今內蒙古臨河北。(154)“劉賢”,其人后改封為高俞侯。(155)“隰成”,縣名,故治即今山西柳村柳林鎮。(156)“劉忠”,其人后改封端氏侯。(157)“土軍”,縣名,故治即今山西石樓城關鎮。(158)“侯郢客坐與人妻奸,棄市”,《漢書·王子侯表》記劉郢客后改封巨乘侯,“坐酎金免”。(159)“皋狼”,縣名,故治在今山西離石西北。(160)“千章”,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謂屬平原郡,確切地點今不可考,當在今山東北部一帶。(161)“劉遇”,其人后改封夏丘侯。(162)“博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商水東北。一說當作“傅陽”,亦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棗莊市南。(163)“齊孝王”,名將閭,為漢高祖子齊悼惠王劉肥之子,初封楊虛侯,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受封為齊王,在位十一年,卒于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齊”,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淄博市和盧饒、益都、臨胸等具地,都臨淄,即今淄博市東臨淄鎮。(164)“康”,謚號,《漢書·王子侯表》作“頃”。(165)“終吉”,《漢書·王子侯表》作“終古”。(166)“寧陽”,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寧陽西南。(167)“劉恢”,《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恬”,與此異。(168)“瑕丘”,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兗州東北。(169)“劉貞”,《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政”,與此異。(170)“公丘”,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滕縣西南。(171)“郁狼”,《漢書·王子侯表》作“郁根”,鄉邑名,故地在今山東魚臺東北。(172)“劉騎”,《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驕”,與此異。(173)“西昌”,鄉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疑當在今山東中南部。(174)“陘城”,當從《漢書·王子侯表》作“陸地”,鄉邑名,故地在今河北望都西南。(175)“邯平”,鄉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漢書·王子侯表》謂屬廣平國,則當在今河北南和、曲周、任縣一帶。(176)“武始”,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177)“劉昌”,其人后被立為趙太子,于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九二年)嗣父位為趙王。(178)“象氏”,縣名,故治即今河北隆堯西北固城。(179)“安德”,《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安意”,與此異。(180)“易”,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雄縣西北。(181)“洛陵”,鄉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漢書·王子侯表》作“路陵”,謂屬南陽郡,則當在今河南西南部一帶。(182)“劉章”,《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童”,與此異。(183)“侯章有罪”,據《漢書·王子侯表》,劉章“坐殺人,自殺”。(184)“攸輿”,縣名,故治在今湖南攸縣東北。(185)“篡死罪”,《漢書·王子侯表》作“篡死罪囚”。“篡死”,謂以強力殘殺。(186)“荼陵”,縣名,故治在今湖南茶陵東北。“荼”,音tú。后訛作“荼”。(187)“劉欣”,《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與此異。(188)“哀侯陽”,《漢書·王子侯表》“陽”作“湯”。(189)“建成”,縣名,故治即今江西高安筠陽鎮。(190)“安眾”,縣名,故治在今河南鄧縣東北。(191)“拊”,音fǔ。《漢書·王子侯表》作“柎”。(192)“葉”,音shè,縣名,故治即今河南葉縣西南舊縣鎮。(193)“康”,謚號,《漢書·王子侯表》作“平”。“劉嘉”,《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喜”,與此異。(194)“利鄉”,鄉邑名,故地在今江蘇贛榆西。(195)“有利”,鄉邑名,故地在今江蘇贛榆西。(196)“遺”,音wèi,寄送。“淮南”,指淮南王劉安。劉安為漢高祖子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嗣位,武帝時招納賓客謀士,多造戰具兵械,圖謀造反,至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事敗自殺。當時的淮南國轄境約當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及肥西以北,塘河以東,鳳陽、來安、和縣以西地,都壽春,即今壽縣城關鎮。(197)“東平”,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謂屬東海郡,當在今山東東南部,江蘇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98)“運平”,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謂屬東海郡,當在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99)“劉”,《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記”,與此異。“”,音xīn。(200)“山州”,鄉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201)“海常”,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謂屬瑯邪郡,當在今山東東南部一帶,確切地點今不可考。(202)“鈞丘”,《漢書·王子侯表》作“騶丘”,鄉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203)“劉憲”,《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寬”,與此異。(204)“執德”,《漢書·王子侯表》作“報德”。(205)“南城”,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費縣西南。(206)“廣陵”,一作“廣陽”,當系鄉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207)“常”,謚號,《漢書·王子侯表》作“虒”(音sī)。“劉表”,《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裘”。(208)“莊原”,《漢書·王子侯表》作“杜原”,鄉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209)“臨樂”,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南皮東南。(210)“敦”,謚號。(211)“東野”,鄉邑名,疑在中山國境內,確切地點今不可考。(212)“高平”,鄉邑名,疑在中山國境內,確切地點今不可考。(213)“劉嘉”,《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喜”。(214)“廣川”,縣名,故治即今河北景縣西南廣川鎮。(215)“千鐘”,一作“千重”,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鹽山西南。《漢書·王子侯表》作“重”,謂屬平原郡,似誤。(216)“劉搖”,《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擔”,與此異。(217)“侯陰”,上云其人名“搖”,“陰”字似誤。“秋請”,諸侯王、列侯按規定當定期朝見皇帝,春朝稱“朝”,秋朝稱“請”。(218)“披陽”,《漢書·王子侯表》作“被陽”,縣名,故治即今山東高青東南高苑城。(219)“今侯隅”,《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偃”。(220)“定”,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樂陵東北。(221)“敬”,謚號,《漢書·王子侯表》作“敷”。(222)“稻”,縣名,故治在今山東高密西。(223)“今侯都陽”,《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陽都”。(224)“山”,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謂屬勃海郡,則當在今河北東南部大運河以東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225)“繁安”,鄉邑名,疑在今山東高青以東黃河下游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226)“柳”,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鹽山東北。(227)“劉陽”,《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陽已”,與此異。(228)“云”,鄉邑名,疑在今山東東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229)“今侯歲發”,《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茂發”。(230)“牟平”,縣名,故治在今山東福山西北。(231)“渫”,音xiè。(232)“柴”,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新汶西南。(233)“柏陽”,或作“柏鄉”、“柏暢”,縣名,故治在今河北臨城西。(234)“鄗”,音hào,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柏鄉北。(235)“桑丘”,鄉邑名,約在今河北深澤境,一說在河北徐水西南。《漢書·王子侯表》作“乘丘”。(236)“劉洋”,《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將夜”,與此異。(237)“高丘”,鄉邑名,疑在中山國境內,確切地點今不可考。(238)“柳宿”,鄉邑名,故地在今河北望都東。(239)“戎丘”,鄉邑名,疑在中山國境內,確切地點今不可考。(240)“樊輿”,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徐水東南。(241)“劉條”,《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脩”,與此異。(242)“曲成”,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謂屬涿郡,當在今河北涿州市、霸縣、任丘、河間、饒陽、安平、清苑、徐水及北京房山之間,確切地點已不可考。(243)“安郭”,縣名,故治即今河北安國祁州鎮。(244)“劉博”,《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傳富”,與此異。(245)“安險”,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定州東南。(246)“安遙”,《漢書·王子侯表》作“安道”,鄉邑名,疑在中山國境內,確切地點今不可考。(247)“夫夷”,縣名,故治在今湖南邵陽西。(248)“春陵”,鄉邑名,故地在今湖南寧遠東北。(249)“都梁”,縣名,故治在今湖南武岡東北。(250)“劉遂”,《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定”,與此異。(251)“今侯係”,《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傒”,與此異。(252)“洮陽”,縣名,故治在今廣西全州西北。“洮”,音táo。(253)“劉狗彘”,《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狩燕”,一作“將燕”。“彘”,音zhì。(254)“泉陵”,縣名,故治即今湖南永州市。(255)“終弋”,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謂屬汝南郡,疑在今河南潢川、息縣一帶故弋陽縣境內,確切地點己不可考。(256)“衡山王賜”,為漢高祖子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淮南王劉安之弟,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封廬江王,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徙封衡山王。武帝時與劉安共同謀反,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事敗自殺。“衡山”,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安徽淮河以南,霍丘、六安以東及河南固始地,都六縣,故治在今六安北。(257)“麥”,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謂屬瑯邪郡,當在今山東東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258)“城陽頃王”,名延,城陽共王劉喜之子,景帝后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嗣位,在位二十六年,卒于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一一八年)。(259)“巨合”,鄉邑名,故地在今山東章丘西。(260)“昌”,縣名,故治即今山東諸城東北昌城。(261)“劉差”,司馬貞《索隱》謂其人名“羌”。(262)“蕢”,音kuài,一作“費”,音bì。縣名,故治即今山東費縣西北費城。(263)“雩殷”,《漢書·土子侯表》作“虖葭”,鄉邑名,疑在今山東東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雩”,音yú。“虖葭”,音hūjiǎ。(264)“石洛”,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作“原洛”,謂屬瑯邪郡,當在今山東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265)“劉敬”,《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敢”,與此異。(266)“扶”,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作“挾術”,謂屬瑯邪郡,當在今山東東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音jìn。(267)“劉昆吾”,《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昆景”,與此異。(268)“挍”,音xiào,鄉邑名,故地在今山東膠縣西南。(269)“劉霸”,《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云”。按,《漢書·王子侯表》記城陽頃王劉霸封挾侯,此表無挾侯,而以劉霸為挍侯,似有脫誤。(270)“朸”,音lì,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商河東北。(271)“父城”,《漢書·王子侯表》作“文城”,當非汝南之父城縣或遼西之文成縣,當系鄉邑名,疑在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272)“庸”,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謂屬瑯邪郡,當在今山東東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273)“劉譚”,《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余”,與此異。(274)“翟”,鄉邑名,《漢書·王子侯表》謂屬東海郡,當在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