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章結構簡介:
第一章緒論
一、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三、研究方法簡介
第二章山江苗族“巴代”概述
第一節湘西苗族巴代起源
第二節山江苗族巴代的演變
第三節山江巴代文化留存區域的生態環境概況
第三章山江苗族巴代雄與巴代扎的比較
第一節巴代雄與巴代扎的儀式表現形式
第二節巴代雄與巴代扎的社會文化內涵
第三節巴代雄與巴代扎的符號象征意義
第四章山江地區巴代與苗族社會的關系
第一節巴代的文化功能
一、巴代是苗族文化傳承者
二、巴代文化是苗族豐富歷史文化的載體
第二節巴代的社會功能
一、增強社會認同,維護社會穩定
二、整合社會群體,促進社會團結
三、規范倫理道德,約束社會行為
第五章山江苗族巴代文化的調適
第一節:巴代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
第二節:巴代文化的調適
結語
苗族巴代雄與巴代扎的比較研究
——基于山江苗族的田野考察
內容摘要:
山江苗族地區至今仍然存在著巴代雄與巴代扎二者共存的特殊的文化現象,文章將重點從二者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的文化象征的進行對比研究。(道出觀點)
關鍵詞:巴代雄、巴代扎、山江、苗族
“巴代”是湘西苗族對于從事祭祀、習俗等各種宗教儀式和社會活動主持者的稱謂。在山江地區,巴代有巴代雄和巴代扎兩大分支,長久以來,二者在這一地區和諧共生,不僅促進了這一地區文化的發展,也賦予了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山江苗族巴代的生態環境與歷史概況
山江鎮位于湘西鳳凰縣西北部,為鳳凰縣兩大苗族聚居地之一。山江鎮苗語叫bleatgud(叭咕),意即干旱的山洞。據文字史料記載;在明朝嘉靖三十三年曾在這里修筑苗疆邊墻(也叫內長城),后廢之。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一六一四年)修筑苗疆邊墻時,山江苗區屬邊墻外的隔離區,即生苗區。鳳凰直隸廳建立之后,清嘉慶六年(公元l801年)在此建立兵營,駐有重兵把守,稱為總兵營。至今還有關卡城堡遺址。山江鎮轄15個村寨,60多個自然村落,總人口為11582多人,苗族占99%以上。山江地處云貴高原北東側與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結合部,地貌形態的總體輪廓是一個以山原山地為主。地貌特征山峰林立、河流蜿蜒、溝壑縱橫。[[]百度百科.山江鎮[/view/2322247.htm],2014年8月10日.
]《苗防備覽·險要考》記錄:“大臘爾山,城(鳳凰)西七十里,高十余里。山勢甚大,跨楚、黔兩省。東有鴉有、夯尚,南之栗林、有泥,西之亢金、嗅腦,北之葫蘆,筸子坳,俱系此山支脈,綿亙百余里,其上苗寨甚多。故往史稱湖、貴苗生衄者必臘爾山。”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發展相對落后,民族原生態文化保留完整。然而,明清時期這一地區曾多次爆發大規模的苗民起義,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這一地方的統治,采取鎮壓、安撫、改革等多種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在客觀上促進了漢族與苗族的之間的族際互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作為苗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之一的“巴代”文化,在歷史過程中與多種信仰因素相互滲透,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巴代雄和巴代扎共存的民間信仰格局。
巴代雄與巴代扎外在形式的比較
1.1二者的共性
苗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在他們看來萬物皆有“魂”。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生了奇異的現象或者反常的狀態,以及世俗領域中的知識不能去控制解釋,就因為是有“魂”的存在。于是有所戒有所懼,當然也有所希望。其唯一方法就是乞靈于有超自能力的人來祭“魂”。正是因為苗族唯萬物有靈論(Animism)這同一深層文化理念,使得巴代雄和巴代扎能夠得以共生。雖然二者分野不同,但就其本質來說卻是相同。
1.2二者的差異
在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中就明確地指出,巴代雄是苗教,俗稱苗老師,而巴代扎是客教,俗稱客老師。[[]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M].民族出版社,2003版88-89頁.
]筆者在前人學者的基礎之上,結合田野調查,對二者的差異做以下分析。
從二者所供奉的神祗來看,巴代雄作為原生態宗教,所供奉的是苗族的祖先蚩尤,而巴代扎所供奉的是道教的三清,尤以太上老君為其祖師。雖然在田野過程中,有的巴代雄認為“祖師也是太上老君”,但可以認為這是在文化變遷過程中所出現的個人認知的局限,并不影響其祖先蚩尤在苗族原始宗教中無可撼動的地位。
從法器來看,巴代雄有法器六件:魂床、招魂筒、魂鈴、篙、燒蠟、青布條。與巴代雄相比,巴代扎的法器更多一些,主要有:法劍、令牌、法印、神杖、神鼓、竹卦、神鞭、令旗、牛角、師刀等。
從法服來看,巴代雄為傳統苗族服飾,青布頭巾,藏青對襟布衫和大腳長褲。巴代扎的法服則是有法冠(又稱鳳冠)、法裙和五彩綹巾。
從科儀文書來看,由于苗族沒有文字,所以巴代雄無科儀文書,所有的唱詞都要靠“腦殼”記。而巴代扎有以漢字記載的經書,因此對于巴代扎的文化水平的要求也會更高。當然,也有例外。筆者在走訪中,遇到黃茅坪村的第五代巴代扎傳人龍海平,他沒有念過書,不識字,12歲開始跟隨師父學做法,雖然有經書,但是所有的唱詞都是靠死記硬背的。
從科儀禹步來說,巴代雄在主持儀式是只需要站立或者靜坐完成,巴代扎需要使用多種禹步動作才能完成。據此,又有這樣的說法,巴代雄是文官,巴代扎是武官,前者有兵馬三千三,后者有兵馬九萬九千。大門村巴代雄吳求倉師傅說:“別看我們巴代雄的兵馬少,但是都是管用的,就像部隊里面的團長、師長一樣,巴代扎雖然兵馬多,但是最多就是班長,不管用。”
從師承模式來看,二者雖有共性但有各自的特點。由于巴代雄沒有經書,只能通過苗語進行傳承,故無論如何,這一技藝的傳承都不會脫離本民族,因此,巴代雄的傳承相對具有開放性。只要懂苗語,不論傳承人的身份如何,都能師承學藝。而巴代扎因為有漢字經書,通過漢語進行傳承,因此對于傳承人的身份要求較高,傳承人必須是家族內部成員,因此其師承模式相對具有封閉性。在與巴代扎龍志庭的訪談中,他表露出對于巴代扎的傳承模式的無奈:“現在沒有多少人愿意專門來做這個(巴代扎),但是,如果不傳下去的話家里要遭受詛咒。我以前也不愿意學,但是沒辦法。如果我的兒子不愿意學的話就要找侄兒,如果侄兒也不學的話就只能讓兒子學。”
從法事來看,巴代雄主要主持椎牛、洗屋、高班力、合血酒等三十四堂法事,而巴代扎主持還儺愿、求雨、祭祀、看風水等法事。
就巴代雄與巴代扎的上述種種淵源和差異,在山江地區有這樣一個傳說,據巴代雄龍尚金講:“從前巴代雄、巴代札和道士跟著師傅太上老君學藝,一次出門的途中遇到一條河流,太上老君問誰愿意背師傅過河?道士家境富裕,衣著講究,不愿意背著師傅;巴代札是讀書人,衣著整齊,也不愿意背師傅過河。這時作為農民出身的巴代雄主動把師傅背過河。過河之后師傅生火讓巴代雄烤干被河水浸濕的衣服,所以現在巴代雄每次做法必然先要點上火。后來師傅在授藝之時告訴三個徒弟,巴代雄你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幾個徒弟中你今后最大,而且做法事不需要經書,站著坐著都可以;巴代札既然說自己是讀書人那么以后做法不能錯一個字,而且要站著做法;道士念經也不能錯字,而且要不停的轉著做法。”從這算傳說可以看出巴代雄對于本教的認同,但是也不難看出雖然巴代雄的祖先是蚩尤,但是因長期受到儒釋道的影響,使得巴代雄對于自身的淵源已經有所混淆,使得巴代雄認為自己的祖師也是太上老君,和巴代扎同源。巴代雄與巴代扎的關系,巴代雄吳求倉這樣說:“巴代雄就好比中共中央總書記、巴代扎就好比全國人大委員長,道士就好比國務院總理,所以在這三個人中間,還是巴代雄最大。”
二、巴代雄與巴代扎的文化象征差異
山江地區所特有的巴代雄與巴代扎共存的文化現象,正是由于上將這一地區特殊的歷史現實原因而造成的,山江苗族地區巴代雄與巴代扎體現出了“主與客”、“大與小”、“上與下”的二元社會文化結構。
2.1“主與客”
湘西巴代的起源和分徑無詳細的文字記錄,但從湘西苗族的演進的歷史進程來分析,對于巴代雄和巴代扎的淵源以及其所體現的主家(指苗族)與客家(指漢族)的二元文化結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巴代是人們對于主持祭祀神靈儀式人員的敬稱,“雄”是湘西苗族的自稱,巴代雄就是苗巴代,“扎”是當地苗族對于漢族的稱呼,巴代扎就是漢巴代。湘西苗疆的開辟始于元明之際,設宣慰司作為流官行政機構,下設各土司進行管理,直到改土歸流之前,山江苗民仍然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盛行著原始的宗教信仰形態,也就是巴代雄。但自改土歸流之后,山江地區苗族社會發生了結構性的調整。清朝在該地區采取以漢治苗的策略,雖然后來因為苗民、客民以及滿漢官員的矛盾激化導致了乾嘉苗民起義。但在這一過程中,漢文化的傳入以及漢文化與苗文化實現的互動,產生了新的宗教信仰的形態——巴代扎。山江苗族博物館館長龍文玉談到:“巴代扎有經書,也有很多法器,而巴代雄的完全是記在自己的頭腦中。從源流來看,巴代雄是本質,巴代札是漢文化傳入到苗族地區受到苗文化影響而產生的。從現在來看,漢文化水平越低,越偏遠的,巴代雄所反映的越真實。巴代雄的理論水平比巴代札的理論水平低,實際上這也符合民族發展的進程。”巴代雄苗族原始古樸的原生態宗教,而巴代扎則是伴隨著歷史的演進和社會的變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和存在的。這二者所體現的苗與漢,主與客這一二元文化元素是顯而易見的。
2.2“大與小”
著名美國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在《農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提出了大傳統和小傳統的文化分析模式。大傳統是指以是大夫階層為主導的文化;小傳統是指鄉村社會普通民眾文化。屬于大傳統的上層文化向地方流動,逐步地方化;而地方區域文化傳統向上層中心流動,則會形成普遍化。[[][美]羅伯特·芮德菲爾德著,王瑩譯.農民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對文明的一種詮釋[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版94-95頁.
]臺灣人類學家李亦園在《人類的視野》中進一步闡釋了這一文化分析模式。“大傳統的上層士紳文化著重于形式的表達,習慣于優雅的言辭,趨向于哲理的思維,并且關照與社會秩序倫理關系上面;而小傳統的民間文化則不善于形式的表達和哲理和思維,大都在日常生活的所需維范疇而觸發,因此是現實而功利,直接而質樸的。”[[]李亦園.人類的視野[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142-147頁.
]
巴代雄無論是樸素的著裝;還是無科本經書,全靠記憶“魂經”(苗語稱之為“道怪”,意為經書);或是主要負責的法事從這些特點不難看出,巴代雄所代表出來的文化是苗族人民在千百年來生活智慧的體現,這正是代表鄉村民眾小傳統的文化特征。余照花,黃毛坪村村長龍召平的妻子,祖籍為漢族,因為其爺爺的爺爺從外面逃荒過來的,雖然姓氏是漢姓,但是已經是苗族。她這樣說道:“巴代雄會給有些家里門口綁竹簽,驅趕仇鬼不進家門。”在苗人谷景區做維護的吳茂生講到了自己的經歷:“我一次吃什么把喉嚨卡住了,吃喝都不行,到醫院去看了,喉嚨也沒有什么,后來就請巴代雄來,燒了符之后化水,喝下去之后就好了。”在調查中,民眾所反映出的這些內容,也能更好的體現出巴代雄直接和質樸的小傳統文化特點。
巴代扎不僅有華麗的服飾、規整的唱詞還有著豐富的法器、夸張的肢體動作,正是滿漢士紳階層對于宗教儀式形式化要求的體現。在對巴代扎五代傳人龍志庭進行田野訪談時,了解到每一位巴代扎都有其固定的法號:龍法雷→龍法焜→龍法高→龍法強→龍法靈,也和大傳統中對于字、號、謚非常注重的特點相吻合。巴代扎日常法事中的求雨、還儺愿、敬土地神也反映出巴代扎所具有的教化和穩定社會關系的大傳統的文化特點。
2.3“上與下”
筆者所指上與下是指國家權力中心(上)與邊緣(下)。英國象征人類學家利奇認為:“在社會結構分析方法中,象征被看成社會種類的反映,例如,宗教儀式就表示了社會結構。儀式是用來表示在結構系統中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個體地位,在這個系統中發現自己是一個時間意義上的存在物。也就是說,儀式是用來彰顯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象征系統。”[[][英]埃德蒙·利奇著,郭凡、鄒和譯.文化與交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54-56頁.
]
在傳統的苗族社會中,巴代雄憑借家族、家庭長期在民間宗教信仰實踐中所積累的文化和象征資本,掌握了民族和地區大量的知識和文化,尤其是主持民間宗教信仰儀式的特殊身份,促使他們成了地方精英和權威標準,在地方權力場域占據著支配性甚至是決定性的位置,處于地方社會結構的權利上層。然而社會結構的劇變使得山江苗族社區的政治權利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改土歸流之后,作為國家統治階級層面的政治力量進入到山江地區,并逐漸占據了權力主導地位。但是,思想的異化使得這一時期的山江矛盾重重,并多次爆發苗民起義。在這種形勢下,就需要通過某些手段,來整合和教化民眾的思想。根據科恩象征人類學的觀點:“與意識形態有關的政治組織具有愈多的要素,就需要愈多的典禮儀式,尤其是非正式組成的群體,由于缺乏有系統的運用對人身的強制辦法,就需要大量利用儀式和道德的工具。對個人和群體來說,各種信念都不是絕對的,通常是象征符號與儀式行為喚起人們的信念,反之則否。”[[]瞿明安,象征人類學理論[M].人民出版社,2014年208-213頁.
]這時,所出現的新生文化現象巴代扎,作為儀式符號的典型代表,符合國家階層對于該地區統治的需要,從此巴代扎進入到權力的中心,開始成為國家權力在山江地區傳統宗教文化中的象征。而此時的巴代雄正好完成了角色轉換,從曾經的權力中心被“驅逐”到政治邊緣,逐漸成為民間儀式組織的執行機構,并以這種形式集中體現了地方秩序和村落體系,并漸漸成為地方(民間)組織在該地區的宗教文化象征。這一特殊的二元格局一直延續至今并且在今天山江地區的行政管理中仍有較為明顯的體現。山江苗族地區政府的行政職能相對弱化,國家權力通常會借助巴代扎特殊的儀式與其身份象征,來幫助實現對于該地區的管理。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凡是有政治身份的人對于巴代扎的認可度更高,而普通村民卻對于巴代雄更為信賴。馬鞍山村村主任龍生全講到:“巴代雄是苗師傅,是文官;巴代札是漢師傅,是武官。如,或者失火了要請退火的,可以請巴代札(因為只有巴代札有退火的經書),求雨也要請巴代扎,巴代札還可以看墓地風水和樓房的風水;家里死人后要送魂魄去西天,負責念經的,請巴代雄,有的巴代雄也可以算命。一般苗族比較大的節日,比如說“六月六”、“四月八”巴代雄和巴代札都會一同參加。巴代雄不可以求雨,因為文官主要是派兵與天兵進行溝通,巴代札可以求雨,因為巴代札是武官,而且有六千兵馬,如果他們派兵溝通不成的話可以強行派兵進行施法,萬一覺得法力不夠還可以向其他的師傅借兵。苗族人在亡人下葬的時候會請巴代札看風水,會用米擺出富貴雙全幾個字,然后讓一只大公雞啄米,啄到哪個字就證明這家人今后會有什么運氣。而且如果大公雞一到墓地就叫的話,證明墓地風水非常好,這家人今后會發達發財。一般家里有田土的人,在每年三月都會先請人算個好日子,準備四兩煮熟的豬肉、半斤白酒和香紙在白天時間到自家田頭,燒上三炷香請“老天爺,燒香給您,請您保佑我家今年的收成”。這個一般都是各家當家的去。每年的二月二是山江這邊的敬土地公的時間。全村都會組織,各家各戶湊錢給村長,錢可多可少,從幾塊錢的到五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