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05清熱劑_第1頁
方劑學05清熱劑_第2頁
方劑學05清熱劑_第3頁
方劑學05清熱劑_第4頁
方劑學05清熱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方劑學05清熱劑第1頁/共173頁清熱劑第2頁/共173頁清熱劑概述分類使用注意分類運用范疇定義(概念)第3頁/共173頁概述·定義凡以清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透熱等作用,治療里熱證的方劑,統稱為清熱劑

(屬八法中的“清”法)清熱劑第4頁/共173頁概述·運用范疇對于由溫、熱、火所致的各種里熱證,均可應用清熱劑第5頁/共173頁概述·分類溫——熱——火——毒衛——氣——營——血

(表)(里)臟腑(經絡)熱(邪)——陰(正)清熱劑第6頁/共173頁概述·分類清熱劑清氣分熱劑清營涼血劑清熱劑清熱解毒劑清臟腑熱劑清熱祛暑劑清虛熱劑第7頁/共173頁概述·使用原則一般是在表證已解,熱已入里,而且是里熱雖盛,但尚未結實的情況下使用清熱劑清熱劑第8頁/共173頁概述·使用注意清熱劑(1)辨清熱證的虛實、病位和真假;

(寒之不寒是無水也?)(2)酌情配伍“反佐”藥或應用反佐法;(3)防止寒涼敗胃或傷陽,必要時可加入健脾和胃之品。第9頁/共173頁清熱劑分述1.清氣分熱劑2.清營涼血劑3.清熱解毒劑5.清熱祛暑劑4.清臟腑熱劑6.清虛熱劑第10頁/共173頁分述·清氣分熱適應證:熱在氣分臨床表現:壯熱煩渴,大汗,惡熱,脈洪大;或身熱多汗,心胸煩悶,口干舌紅清熱劑第11頁/共173頁白虎湯(《傷寒論》)

第12頁/共173頁清氣分熱·白虎湯清熱劑組成:

石膏一斤(50g)知母六兩(18g)甘草二兩(6g)粳米六合(9g)第13頁/共173頁清氣分熱·白虎湯功效:

清熱生津主治:

陽明氣分熱盛(津傷)(傷寒化熱內傳陽明,溫病邪傳氣分)清熱劑第14頁/共173頁清氣分熱·白虎湯清熱劑臨床表現:

壯熱面赤,汗出惡熱,煩渴引飲,脈洪大有力。即(四大)第15頁/共173頁清氣分熱·白虎湯方解:君:石膏——清熱瀉火,止渴除煩臣:知母——清熱滋陰生津

(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寒質潤)

佐:粳米、甘草——益胃護津,防石膏、知母大寒傷中使:甘草——調和諸藥清熱劑第16頁/共173頁清氣分熱·白虎湯證治要點:“四大”,即:

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清熱劑第17頁/共173頁隨證加減:若氣血兩燔,引動肝風,加羚羊角、水牛角;兼陽明腑實,加大黃、芒硝;煩渴引飲甚者,加天花粉、蘆根、麥門冬清氣分熱·白虎湯清熱劑第18頁/共173頁現代應用:

現代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大葉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牙齦炎等屬于氣分熱盛者。清氣分熱·白虎湯清熱劑第19頁/共173頁清氣分熱·白虎湯使用注意:

兼表證者,血虛發熱者,真寒假熱證均不可誤用清熱劑第20頁/共173頁清熱劑分述1.清氣分熱劑2.清營涼血劑3.清熱解毒劑5.清熱祛暑劑4.清臟腑熱劑6.清虛熱劑第21頁/共173頁分述·清營涼血清熱劑適應證:邪熱傳營,熱入血分臨床表現:入營: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或外布隱隱斑疹入血:出血、發斑、如狂、譫語,舌絳起刺第22頁/共173頁清營湯(《溫病條辨》)

第23頁/共173頁清營涼血·清營湯組成:

水牛角30g

生地五錢(15g)玄參三錢(9g)竹葉心一錢(3g)麥冬三錢(9g)丹參二錢(6g)黃連一錢五分(5g)銀花三錢(9g)連翹一錢(6g)清熱劑第24頁/共173頁清營涼血·清營湯主治:

(氣分)邪熱傳營初入氣

血功效:清營透熱,養陰活血清熱劑第25頁/共173頁主證病機與證候分析身熱夜甚,口不渴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斑疹隱隱口渴舌絳而干,脈細數目常喜開或喜閉熱邪初入營分熱初入營熱擾心神輕傷血絡氣熱未盡營熱陰傷陰陽失和清營涼血·清營湯清熱劑第26頁/共173頁清營涼血·清營湯方解:君:水牛角——清營解毒,涼血散瘀臣:生地、玄參、麥冬——清熱養陰生津佐:銀花、連翹

——清熱解毒,透熱轉氣竹葉——清心除煩黃連——清心瀉火丹參——清心涼血活血清熱劑第27頁/共173頁清營涼血·清營湯透熱轉氣:

透入營之熱邪轉出氣分而解證治要點:

身熱夜甚,時有譫語,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細數清熱劑第28頁/共173頁隨證加減:舌干較甚,去黃連;熱陷心包,配用安宮牛黃丸;營熱動風,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鉤藤,地龍;氣分熱盛,重用銀花、連翹、竹葉、黃連、或更加石膏、知母、大青葉、板蘭根、貫眾清營涼血·清營湯清熱劑第29頁/共173頁現代應用:現代可用于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癥、腸傷寒或其它熱性病具有高熱煩躁,舌絳而干等營分見癥者。使用注意:

苔白滑者(濕郁之象),禁用清營涼血·清營湯清熱劑第30頁/共173頁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

第31頁/共173頁清營涼血·犀角地黃湯組成:水牛角(30g)生地黃八兩(24g)

芍藥三兩(12g)牡丹皮二兩(9g)

清熱劑第32頁/共173頁清營涼血·犀角地黃湯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主治:

(1)熱入血分證;

(2)熱傷血絡證;清熱劑第33頁/共173頁主證分析:血分熱盛熱擾心神——熱傷經絡——吐、衄、便、尿各部出血,斑色紫黑,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身熱譫語,喜忘如狂清營涼血·犀角地黃湯清熱劑舌絳起刺第34頁/共173頁清營涼血·犀角地黃湯方解:君:水牛角——清心,涼血,解毒臣:生地——涼血止血,養陰清熱佐使:丹皮、芍藥——涼血,散瘀清熱劑第35頁/共173頁清營涼血·犀角地黃湯配伍特點:

清熱涼血藥與活血化瘀藥并用,體現“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法證治要點:各種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譫語,身熱舌絳清熱劑第36頁/共173頁附:熱入血分之各種出血證用藥:吐血:黃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黃芩、梔子、側柏葉、白茅根便血:地榆、槐花尿血:白茅根,小薊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鶴草、旱蓮草、茜草、大棗清營涼血·犀角地黃湯清熱劑第37頁/共173頁現代應用:

現代常用于急性黃色肝萎縮、肝昏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尿毒癥、紫癜、急性白血病、敗血癥等屬熱入血分而見昏譫出血者。使用注意:

陽虛失血,脾胃虛弱者忌用清營涼血·犀角地黃湯清熱劑第38頁/共173頁出血案

王×,男,50歲,干部,1977年11月14日就診。高血壓病史16年,當晚因情緒激動驟起左半身不遂,左側口角流涎而急診入院,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動脈硬化、腦溢血(右側內囊)”,當即予以甘露醇、止血劑、安定等治療。次日訴心窩部燒灼感,大便干結,色黃,服Benzocain后癥狀稍緩,至11月31日上午突然嘔吐咖啡樣胃內容物,同日下午排出大量柏油樣大便。第39頁/共173頁

追問病史既往無嘔血、便血史,故考慮神經性潰瘍,用云南白藥、地榆、三七粉及大量止血定及輸血等均無效,患者仍持續不斷有少量、每隔46小時有大量(約400~600ml)暗紅色血水及血塊排出,并間歇有咖啡樣胃內容物嘔出,至12月2日中午,病人因出血不止已處于輕度休克狀態,第40頁/共173頁

外科緊急作胃大部切除術,但術后依然便血不止,胃抽出液全為鮮紅血水,據記錄7晝夜內失血總量約11000ml,患者蒼白浮腫,神思恍惚,血壓90/50mmHg。經中西醫會診,決定予以犀角地黃湯。第41頁/共173頁

處方:犀角1200mg(沖)、生地15g、丹皮10g、槐花18g、黃連3g、生甘草5g、生側柏葉18g、人中白6g、焦山梔10g、石斛15g、玄參15g。急煎服,當晚及次晨各服l劑。另用鮮生地250g、鮮藕250g、鮮茅根125g,搗汁頻飲。藥后病人胃部灼熱感大為減輕,便血量漸少,至晚上大便轉黃色,血壓回升至140/86mmHg,且未再度出血。

(南通醫學院學報.1982,(2):75)第42頁/共173頁清熱劑分述1.清氣分熱劑2.清營涼血劑3.清熱解毒劑5.清熱祛暑劑4.清臟腑熱劑6.清虛熱劑第43頁/共173頁分述·清熱解毒適應證及臨床表現:三焦火熱毒邪,見煩熱、錯語、吐衄、發斑、癰疽疔毒;上中二焦邪郁生熱,見身熱面赤、胸膈煩熱、口舌生瘡、便秘溲赤;風熱疫毒發于頭面,見頭面紅腫熱痛,咽喉不利清熱劑第44頁/共173頁熱毒證熱盛陰傷壅遏氣血腐蝕血肉清熱清熱解毒藥疏散藥利水藥

瀉下藥養陰生津藥行氣活血藥

直接清熱間接清熱分述·清熱解毒清熱劑第45頁/共173頁

黃連解毒湯

《外臺秘要》

第46頁/共173頁

方歌:黃連解毒湯四味,黃芩黃柏梔子備;燥狂大熱嘔不眠,吐牛斑黃均可為。

在大熱煩躁火毒充斥于里,熱擾心神里錯語不眠三口燥咽干熱灼津傷實三焦在熱盛發斑熱傷肌表脈絡血溢肌膚熱焦火表黃疸濕熱郁蒸火上毒癰瘍疔毒火毒熱壅肌肉毒下熱上吐血繆血血為熱迫隨火上逆充表盛在身熱下利熱迫大腸斥里證下小便黃赤熱擾膀胱舌紅苔黃火毒熾盛之體征脈數有力第47頁/共173頁

方解:

君黃連—苦寒瀉心火于上焦,心火得清,諸經之火自平,兼瀉胃火于中焦火解臣黃芩—清瀉肺火于上焦。毒佐黃柏—瀉下焦之火。使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導熱下行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第48頁/共173頁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方歌:普濟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藍根侶;升柴馬勃連翹陳,薄荷僵蠶為未咀。癥狀分析:

惡寒發熱感受風邪疫毒風焦大咽喉不利壅于上焦肺胃熱發頭舌燥口渴疫于瘟頭面紅腫毒頭證焮痛,目上攻頭面壅面不能開于舌紅苔黃風熱疫毒為患之體征上脈浮數有力第49頁/共173頁方解:

君黃芩、黃連清熱瀉火,清泄上焦熱毒。清臣牛蒡、連翹辛涼,疏散上焦頭面風熱。熱薄荷、僵蠶解玄參、馬勃上行清熱解毒,玄參尚能毒佐板藍根滋陰,以防傷陰。疏甘草、桔梗清利咽喉風陳皮理氣而疏通壅滯散使升麻、柴胡疏散風熱,即“火郁發之”邪并可引藥上行清頭面熱毒。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第50頁/共173頁第51頁/共173頁第52頁/共173頁第53頁/共173頁第54頁/共173頁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氣大熱煩渴,頭痛如劈熱毒化火熱血干嘔狂躁,譫語神昏火毒充斥陽明毒兩脈浮大而數(氣分)充燔四肢抽搐—熱盛津傷,筋脈肌肉失養斥之或厥逆—邪熱郁遏,陽氣不達,熱深厥亦深證或發斑疹或吐血、繆血熱迫血燔舌降唇焦或脈沉細數血熱妄行(血分)第55頁/共173頁清石膏、知母、甘草—取白虎湯之意清熱保津熱黃連、黃芩、梔子—仿黃連解毒湯之意瀉清瀉三焦之火火犀角、生地清熱解毒涼赤芍、丹皮涼血散瘀血連翹、玄參—“解散”浮游之火解桔梗—載藥上行毒竹葉—利尿清心除煩引熱下行第56頁/共173頁清熱解毒·仙方活命飲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清熱劑第57頁/共173頁清熱解毒·仙方活命飲清熱劑組成:白芷、貝母、防風、赤芍藥、當歸尾、甘草、炒皂角刺、炙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沒藥各一錢(各6g),金銀花三錢(25g),陳皮三錢(9g)。第58頁/共173頁清熱解毒·仙方活命飲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主治:

癰瘍腫毒初起(陽證)

(熱毒內壅,氣滯血瘀)清熱劑第59頁/共173頁清熱解毒·仙方活命飲臨床表現:

紅腫焮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清熱劑第60頁/共173頁清熱解毒·仙方活命飲清熱劑方解:君:金銀花——清熱解毒臣:當歸、赤芍、乳香、沒藥、橘皮

——行氣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佐:白芷、防風——疏風散結消腫穿山甲、皂刺——通絡,潰堅花粉、貝母——清熱化痰排膿佐使: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酒——通瘀,引藥力至病所第61頁/共173頁清熱解毒·仙方活命飲證治要點:

外科消法的代表方;前人稱之為“瘡瘍之圣藥,外科之首方”

局部紅腫熱痛,或身熱凜寒,脈數有力。清熱劑第62頁/共173頁清熱解毒·仙方活命飲清熱劑隨證加減:1.若紅腫甚者,可加蒲公英、連翹、地丁、野菊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功,加丹皮、丹參以涼血散瘀。2.便秘者,可加入大黃以瀉熱通便;

(本方除煎煮取汁內服外,其藥渣可搗爛外敷。)第63頁/共173頁清熱解毒·仙方活命飲清熱劑現代應用:

現代常用于多種化膿性炎癥,如蜂窩組織炎、化膿性扁桃體炎、乳腺炎、膿皰瘡、癤腫等屬陽證、實證者。使用注意:

癰腫潰后、陰證瘡瘍忌用;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慎用第64頁/共173頁清熱劑分述1.清氣分熱劑2.清營涼血劑3.清熱解毒劑5.清熱祛暑劑4.清臟腑熱劑6.清虛熱劑第65頁/共173頁分述·清臟腑熱適應證:

不同臟腑邪熱偏盛,產生不同的火熱證候功效:

清解臟腑(經絡)邪熱清熱劑第66頁/共173頁組方用藥特點:1、臟腑用藥:

心經熱盛:黃連、桅子、木通、蓮心;肝膽實火:龍膽草、夏枯草、青黛;肺熱熾盛:黃芩、桑皮、石膏、知母;熱在脾胃:石膏、黃連;熱在大腸:白頭翁、黃連、黃柏。分述·清臟腑熱清熱劑第67頁/共173頁分述·清臟腑熱清熱劑2、兼證用藥:熱邪傷陰:生地、阿膠、麥冬、石斛;兼氣虛證:人參、黃芪、山藥;兼挾濕熱:澤瀉、車前子、木通;氣滯血瘀:當歸、木香、檳榔;第68頁/共173頁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第69頁/共173頁清臟腑熱·導赤散組成: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加竹葉適量。

清熱劑第70頁/共173頁清臟腑熱·導赤散清熱劑功效:

清心利水養陰主治:心經熱盛: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冷飲,口舌生瘡,舌紅,脈數心熱下移小腸:小便赤澀刺痛第71頁/共173頁清臟腑熱·導赤散方解:君:木通——清心,利水(苦寒)臣:生地——清心,涼血滋陰佐:竹葉——清心除煩,引藥下行佐使:生甘草梢——清熱解毒,直達莖中止淋痛;防君臣藥寒涼傷胃(佐制);調和諸藥清熱劑第72頁/共173頁清臟腑熱·導赤散配伍特點:

清心與養陰兼顧;利水并導熱下行證治要點:

心胸煩悶,口渴,口舌生瘡,

或小便赤澀,舌紅脈數清熱劑第73頁/共173頁加減變化:心熱:加黃連;陰虛甚:加麥冬;小便淋瀝作痛:加萹蓄、瞿麥、滑石;血淋:加白茅根、小薊、旱蓮草;小便不利:加車前子、赤茯苓清臟腑熱·導赤散清熱劑第74頁/共173頁現代應用:

現代常用于口腔炎、鵝口瘡及泌尿系感染屬心經熱盛者。

清臟腑熱·導赤散清熱劑第75頁/共173頁使用注意: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陰柔寒涼,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清臟腑熱·導赤散清熱劑第76頁/共173頁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第77頁/共173頁清臟腑熱·龍膽瀉肝湯清熱劑組成:龍膽草(6g)

黃芩(9g)

梔子(9g)

澤瀉(9g)

木通(6g)

當歸(3g)

生地黃(6g)

柴胡(6g)

生甘草(6g)

車前子(9g)

第78頁/共173頁清臟腑熱·龍膽瀉肝湯功效:清肝膽實火,瀉下焦濕熱主治:肝膽實火上擾肝經濕熱下注清熱劑第79頁/共173頁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肝郁氣滯肝火上炎濕熱下注前陰濕熱下注膀胱肝火或濕熱肝膽濕熱下注肝膽實火上擾脅痛,頭痛目赤,口苦、耳聾陰腫、癢、汗筋痿,帶下黃臭而稠小便淋濁主證分析:清臟腑熱·龍膽瀉肝湯清熱劑第80頁/共173頁清臟腑熱·龍膽瀉肝湯方解:君:龍膽草——清肝膽火,瀉肝膽濕熱臣:黃芩、梔子——瀉肝膽火,除濕熱

苦寒,苦以折火、燥濕,寒以清火熱佐: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濕熱

生地、當歸——滋陰養血(祛邪不傷正)佐使:柴胡——疏理肝郁;引經甘草——緩苦寒之品傷胃;調和諸藥清熱劑第81頁/共173頁清臟腑熱·龍膽瀉肝湯配伍特點:

1.瀉中有補,利中有滋,祛邪不傷正

2.瀉火與除濕并用證治要點:

口苦溺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清熱劑第82頁/共173頁加減變化:頭痛頭暈:加鉤藤、菊花、夏枯草(清肝);目赤腫痛:加菊花、蟬蛻、木賊;濕盛熱輕: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苡仁;玉莖生瘡,陰囊腫痛:

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清臟腑熱·龍膽瀉肝湯清熱劑第83頁/共173頁清臟腑熱·龍膽瀉肝湯清熱劑現代應用:

傳染性肝炎、急性膽囊炎、高血壓病、偏頭痛、泌尿生殖系炎癥、急性結膜炎、外耳道膿腫、帶狀皰疹、急性盆腔炎等,凡屬肝膽實火或肝經濕熱者,均可加減使用。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及陰虛陽亢者,皆非所宜第84頁/共173頁左金丸(《丹溪心法》)

第85頁/共173頁清臟腑熱·左金丸組成:黃連六兩(9g)吳茱萸一兩(1.5g)清熱劑第86頁/共173頁清臟腑熱·左金丸功效: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主治:肝火犯胃證(胃失和降)清熱劑第87頁/共173頁清臟腑熱·左金丸胃失和降清熱劑主證分析:肝經火旺犯胃脅脅疼痛,舌紅苔黃,脈弦數嘈雜吞酸,嘔吐口苦第88頁/共173頁清臟腑熱·左金丸方解:君:黃連——清瀉肝、胃之火佐使:吳茱萸——和胃降逆,疏肝解郁,制黃連之寒清熱劑第89頁/共173頁清臟腑熱·左金丸組成特點:

黃連與吳茱萸的用量比例為6:1證治要點:

嘔吐吞酸,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清熱劑第90頁/共173頁清臟腑熱·左金丸清熱劑隨證加減:

若吞酸重者,可加烏賊骨、鍛瓦楞以制酸止痛;脅肋痛甚者,可合金鈴子散,以加強行氣止痛之功。第91頁/共173頁清臟腑熱·左金丸清熱劑現代應用:

常用于胃炎、食道炎、胃潰瘍等見有肝火犯胃之證者。使用注意

吐酸屬胃虛寒者忌用第92頁/共173頁葦莖湯

(《備急千金要方》)

第93頁/共173頁清臟腑熱·葦莖湯清熱劑組成:葦莖二升(60g),薏苡仁半升(30g)瓜瓣半升(24g)桃仁三十枚(9g)第94頁/共173頁清臟腑熱·葦莖湯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膿主治:肺癰(熱毒壅肺,痰瘀互結)清熱劑第95頁/共173頁清臟腑熱·葦莖湯清熱劑臨床表現:身有微熱,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第96頁/共173頁清臟腑熱·葦莖湯方解:君:葦莖——清肺泄熱臣:瓜瓣——清熱化痰,利濕排膿

(即甜瓜子,今用冬瓜子代)薏苡仁——清肺排膿滲濕佐:桃仁——活血逐瘀,潤燥通便清熱劑第97頁/共173頁清臟腑熱·葦莖湯證治要點:

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膿血舌紅苔黃膩,脈數清熱劑第98頁/共173頁清臟腑熱·葦莖湯清熱劑隨證加減:

若肺癰未成膿者,宜加金銀花、魚腥草。若已成膿者,可加桔梗、甘草、貝母。第99頁/共173頁清臟腑熱·葦莖湯清熱劑現代應用:

常用于肺膿瘍、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炎、肺炎等屬肺熱痰瘀互結者。使用注意:

肺癰之將成或已成均可應用第100頁/共173頁玉女煎(《景岳全書》)

第101頁/共173頁清臟腑熱·玉女煎清熱劑組成:石膏三至五錢(15-30g)熟地三至五錢或一兩(9-30g)麥冬二錢(6g)知母牛膝各一錢半(各5g)第102頁/共173頁清臟腑熱·玉女煎主治:胃熱陰虛證(足陽明熱有余,足少陰陰不足)

亦治消渴(消谷善饑)功效:

調和氣血,清熱解毒清熱劑第103頁/共173頁陽明有余——頭痛,牙痛,牙衄(胃熱)少陰不足——齒松,煩熱干渴(陰虛)舌紅苔黃且干主證分析:清臟腑熱·玉女煎清熱劑第104頁/共173頁清臟腑熱·玉女煎方解:君:石膏——清瀉胃火臣:熟地——滋補腎陰佐:知母——瀉火助膏,滋陰助地麥冬——清熱養陰佐使:牛膝——補腎,引熱下行清熱劑第105頁/共173頁清臟腑熱·玉女煎證治要點:

牙痛齒松,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清熱劑第106頁/共173頁隨證加減:

火盛,加梔子,地骨皮血熱所至之齒衄甚,去熟地,加生地、玄參清臟腑熱·玉女煎清熱劑第107頁/共173頁現代應用:

牙齦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屬陰虧而胃火盛者。使用注意: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清臟腑熱·玉女煎清熱劑第108頁/共173頁清胃散(《蘭室秘藏》)玉女煎(《景岳全書》)第109頁/共173頁

清胃散與玉女煎均可治療胃熱牙痛,臨床如何區別應用?試結合二方證病機分析其制方原理。如何理解清胃散中升麻與玉女煎中牛膝的配伍意義?思考第110頁/共173頁清胃散玉女煎反復發作,齒松脈虛胃火上攻(實)病程較短,齦腫脈實胃熱陰虛(虛實錯雜)牙痛、頭痛、口干舌燥,舌紅苔黃第111頁/共173頁胃火上攻(實)黃連、升麻發越郁火生地、丹皮、當歸涼血和血清胃散清+疏和血(?)第112頁/共173頁胃熱陰虛(虛實錯雜)玉女煎石膏、知母熟地、麥冬牛膝第113頁/共173頁白頭翁湯(《傷寒論》)

第114頁/共173頁清臟腑熱·白頭翁湯清熱劑組成:白頭翁二兩(15g)黃柏三兩(12g)

黃連三兩(6g)秦皮三兩(12g)第115頁/共173頁清臟腑熱·白頭翁湯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主治:熱毒血痢(氣血與熱毒相搏,下迫大腸)清熱劑第116頁/共173頁清臟腑熱·白頭翁湯臨床表現:

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清熱劑第117頁/共173頁清臟腑熱·白頭翁湯方解:君:白頭翁涼血止痢臣:黃連、黃柏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秦皮收澀止痢清熱劑第118頁/共173頁清臟腑熱·白頭翁湯證治要點: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多白少,舌紅苔黃,脈弦數清熱劑第119頁/共173頁隨證加減:兼有表邪,加葛根、連翹、銀花;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檳榔、枳殼;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夾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阿米巴痢,合桂園內包鴉膽子同服清臟腑熱·白頭翁湯清熱劑第120頁/共173頁清臟腑熱·白頭翁湯清熱劑現代應用:現代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屬熱毒偏盛者。第121頁/共173頁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第122頁/共173頁治痢法之沿革?宋以前沿用白頭翁湯

金·劉河間提出“瀉而便膿血,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據此而創芍藥湯。第123頁/共173頁清臟腑熱·芍藥湯組成:芍藥一兩(15-20g)當歸半兩(9g)黃連半兩(5-9g)

檳榔木香甘草各二錢(各5g)大黃三錢(6g)黃芩半兩(9g)官桂二錢半(2-5g)清熱劑第124頁/共173頁清臟腑熱·芍藥湯主治:濕熱?。駸嵯伦⒋竽c,壅滯氣機,血運不暢,腸中積滯不化)功用:清熱燥濕,調和氣血清熱劑第125頁/共173頁黃連、黃芩——清熱解毒燥濕芍藥、當歸——和血養血止痛大黃——瀉熱解毒,活血祛瘀木香、檳榔——行氣導滯配伍意義行血通因通用調氣官桂——防苦寒傷中或冰伏濕熱通行血脈。甘草——和中調藥,緩急止痛第126頁/共173頁清臟腑熱·芍藥湯配伍特點:

清熱燥濕為本,兼以氣血并治,“通因通用”,肝脾同調。(寒熱并投,側重“熱者寒之”)清熱劑第127頁/共173頁清臟腑熱·芍藥湯辨證要點:

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苔膩微黃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者,忌用清熱劑第128頁/共173頁清熱劑分述1.清氣分熱劑2.清營涼血劑3.清熱解毒劑5.清熱祛暑劑4.清臟腑熱劑6.清虛熱劑第129頁/共173頁分述·清熱祛暑清熱劑暑邪致病的特點:

暑性炎熱――陽熱亢盛――高熱、面赤、心煩、汗出、脈洪大――袪暑清熱暑多挾濕――暑濕相兼為病――身熱不揚,煩渴,身重倦怠,胸悶,大便溏,小便少――袪暑利濕暑性升散,耗氣傷津――多汗,口渴喜飲,尿短赤,氣短,乏力,體倦――清暑益氣第130頁/共173頁分述·清熱祛暑適應證:

夏月暑熱證臨床表現:身熱煩渴,汗出體倦,小便不利,脈數等。清熱劑第131頁/共173頁六一散(《傷寒直格》)第132頁/共173頁清熱祛暑·六一散組成:

滑石六兩(18g)甘草一兩(3g)清熱劑第133頁/共173頁清熱祛暑·六一散功效:

清暑利濕主治:

感暑夾濕清熱劑第134頁/共173頁清熱祛暑·六一散清熱劑主證分析:暑熱挾濕感受暑熱——身熱,心煩暑傷陰津——口渴濕滯氣機,傷及胃腸——嘔吐、泄瀉

影響膀胱——小便不利濕熱下注——小便赤澀疼痛濕熱留連,郁蒸肌膚——濕疹,汗疹第135頁/共173頁清熱祛暑·六一散清熱劑

方解:君:滑石——清熱祛暑,

利水通淋佐使:甘草——清熱和中,緩急止痛(甘寒生津)第136頁/共173頁清熱祛暑·六一散清熱劑組成特點:

滑石與甘草的用量之比是6:1證治要點:

身熱煩渴,小便不利第137頁/共173頁清熱祛暑·六一散清熱劑隨證加減:陽明熱甚者,加石膏;兼有肝膽郁熱者,加入青黛,即為碧玉散兼有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者,加辰砂,即為益元散兼有表證者,加薄荷,即為雞蘇散第138頁/共173頁清熱祛暑·六一散清熱劑現代應用:現代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等屬濕熱者。使用注意:陰液虧損,內無濕熱,或小便清長者,忌用;重癥者可加倍服用第139頁/共173頁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第140頁/共173頁清熱祛暑·清暑益氣湯清熱劑組成:西洋參(5g)

石斛(15g)

麥冬(9g)

黃連(3g)竹葉(6g)荷梗(6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第141頁/共173頁清熱祛暑·清暑益氣湯清熱劑功效:

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主治:

暑熱氣津兩傷證第142頁/共173頁清熱祛暑·清暑益氣湯清熱劑主證分析:暑熱耗傷氣津暑熱郁蒸——身熱,汗多熱擾胸膈——心煩耗傷津液——口渴喜飲氣隨津脫——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第143頁/共173頁清熱祛暑·清暑益氣湯清熱劑方解:君:西洋參——益氣生津,養陰清熱

西瓜翠衣——清熱解暑臣:荷?!鍩峤馐?/p>

石斛、麥冬——養陰清熱佐:黃連、知母、竹葉——清心熱除煩佐使:甘草、梗米——益胃和中第144頁/共173頁清熱祛暑·清暑益氣湯清熱劑證治要點:身熱汗多,口渴心煩,體倦少氣,脈虛數第145頁/共173頁清熱祛暑·清暑益氣湯清熱劑現代應用:現代可用于高溫中暑、小兒夏季熱等屬暑熱氣津兩傷者。

第146頁/共173頁清熱祛暑·清暑益氣湯清熱劑使用注意:暑熱夾濕證,不宜用注意與另一同名方相區別第147頁/共173頁清熱劑分述1.清氣分熱劑2.清營涼血劑3.清熱解毒劑5.清熱祛暑劑4.清臟腑熱劑6.清虛熱劑第148頁/共173頁分述·清虛熱適應證及臨床表現:熱病后期,邪留未盡,陰液已傷,

見暮熱朝涼,舌紅少苔肝腎陰虛,

致骨蒸潮熱或久熱不退功效:

養陰透熱,清熱除蒸清熱劑第149頁/共173頁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第150頁/共173頁清虛熱·青蒿鱉甲湯清熱劑組成:青蒿二錢(6g)鱉甲五錢(15g)細生地四錢(12g)知母二錢(6g)

丹皮三錢(9g)第151頁/共173頁清虛熱·青蒿鱉甲湯功效:

養陰透熱主治:溫病后期,

邪伏陰分,陰液已傷清熱劑第152頁/共173頁清虛熱·青蒿鱉甲湯臨床表現: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清熱劑第153頁/共173頁清虛熱·青蒿鱉甲湯方解:君:青蒿——清熱透邪鱉甲——滋陰退熱臣:生地、知母——滋陰清熱佐:丹皮——涼血透熱(辛苦性涼)清熱劑第154頁/共173頁清虛熱·青蒿鱉甲湯配伍特點:滋清兼備,標本兼顧,清中有透,養陰不戀邪,祛邪不傷正證治要點: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清熱劑第155頁/共173頁隨證加減:暮熱早涼,汗解渴飲,去生地,加天花粉;兼肺陰虛,加沙參、麥冬;小兒夏季熱,加白薇、荷梗清虛熱·青蒿鱉甲湯清熱劑第156頁/共173頁現代應用:

現代可用于感染性疾患后期低熱、婦科術后低熱、原因不明的發熱、結核病之長期低熱等屬陰虛內熱、低熱不退者。清虛熱·青蒿鱉甲湯清熱劑第157頁/共173頁使用注意:

1.陰虛欲作動風者,不宜使用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