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_第1頁
北京中醫藥大學_第2頁
北京中醫藥大學_第3頁
北京中醫藥大學_第4頁
北京中醫藥大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TOC\o”1—3”\h\z\uHYPERLINK\l”_Toc181182849"第一部分學校概況 1HYPERLINK\l”_Toc181182850”第二部分辦學成效 12_Toc181182852”(一)學校定位與規劃 12二、師資隊伍 23_Toc181182856"(二)主講教師 30HYPERLINK\l”_Toc181182857”三、教學條件與利用 36(一)教學基本設施 36HYPERLINK\l”_Toc181182859"(二)教學經費 44HYPERLINK\l”_Toc181182860"四、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 46_Toc181182862”(二)課程 53(三)實踐教學 59HYPERLINK\l”_Toc181182864"五、教學管理 65HYPERLINK\l”_Toc181182865”(一)管理隊伍 65HYPERLINK\l”_Toc181182866"(二)質量控制 69六、學風 75(一)教師風范 75HYPERLINK\l”_Toc181182869"(二)學習風氣 77(一)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 84(四)體育 92HYPERLINK\l”_Toc181182875"(五)社會聲譽 94(六)就業 96第三部分辦學特色 98HYPERLINK\l”_Toc181182878"特色之一:厚基礎,搭建強化基本功的教育教學平臺 98_Toc181182880"第四部分評建工作情況 118HYPERLINK\l”_Toc181182881”第五部分存在問題與整改措施 126第一部分學校概況我校前身為北京中醫學院,1956年8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隸屬衛生部,當年招生。1960年,成為64所國家重點高等院校之一。1971年7月至1977年11月與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合并,保留學院名稱和建制。1993年,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1996年,成為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行列唯一的高等中醫藥院校。2000年,原北京中醫藥大學與原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并為新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教育部直屬的醫學院校。2006年,成為教育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共建院校。積50年的辦學經驗,我校已形成符合高等教育規律,體現中醫藥學科特點的教育教學體系。教學實力和教學水平不僅在國內處于一流水平,在國際上也享有較高聲譽。我校正抓緊機遇,迎接挑戰,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濟生”校訓,以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為宗旨,實現教育教學規模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的協調發展,為中醫藥進一步走向世界,實現中醫藥的現代化做出貢獻。一、教育教學建校50年來,我校已經成為中醫學、中藥學、護理學、管理學、英語(醫學)和法學(醫藥衛生)等多學科,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專科生教育、留學生教育、繼續教育和遠程教育等多層次、多類型綜合發展的現代化中醫藥大學。我校設有基礎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中藥學院、針灸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國際學院、臺港澳中醫學部、信息中心、體育部、高職部、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等二級教學單位.開設中醫學、中藥學、制藥工程學、針灸推拿學、公共事業管理學、工商管理學、護理學、英語(醫學)和法學(醫藥衛生)9個本科專業.建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建);教育部中藥制藥與新藥開發關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藥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擁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最高級)實驗室9個,教育教學綜合實力雄厚,形成了系統較為完整的高等中醫藥教育教學體系.5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各類高級中醫藥人才30000余名,為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各類中醫藥人才13000余名。截止到2007年7月底,我校全日制在校生9990名。其中博士生546名,碩士生1125名,本科生6770名,專科(含高職)生1549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中,含留學生1064名,臺港澳學生323名,占本科生的20.49%,居全國高校前列。

二、學科建設我校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3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開中醫藥學發展史上研究生教育之先河,是全國首批招收中醫藥研究生和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1986年開始招收臺港澳及外籍研究生.1987年批準成為具有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1995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是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1998年被批準為開辦臨床醫學(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博士、碩士學位培養的試點單位。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開始招收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攻讀中醫學博士學位研究生。我校具有中醫學、中藥學和中西醫結合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囊括了全部2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一級學科均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藥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于2005年被評為全國中藥界唯一的“全國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建有包括藥學、管理學等2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本科專業包括醫學、管理學、文學、法學、理學和工學6個學科門類,實現了由單科性大學向多科性中醫藥大學的跨越。我校注重加強重點學科的建設,“十五”期間形成了鮮明的學科優勢與專業特色。由“九五”期間的1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發展為6個國家重點學科;10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3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十五”期間各級重點學科數量是“九五”期間的6倍。我校作為全國中醫藥院校中國家重點學科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數量最多、覆蓋面最廣(涵蓋中醫基礎、中醫診斷、方劑、中藥、中醫內科學全部中醫藥主干學科)的院校,發揮了高等中醫藥教育的龍頭與輻射作用。2007年,我校6個國家重點學科全部以優異的建設成績,通過教育部的考核評估,順利進入“十一五"時期的建設,并且新增1個國家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目前,我校已經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我校國家重點學科雄厚的學術水平,促進了本科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三、師資隊伍我校認真落實人才強校戰略,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校曾產生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現外聘4名院士為特聘教授。原有全國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27名,尚健在19名,其中終身教授4名.現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名,“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項目負責人1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名,教育部和外國專家局“創新引智計劃”項目(“111計劃”)負責人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4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國家級專家8名,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入選者2名,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2名,教育部“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獲獎者2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6名,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17名,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4名,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高等學校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入選者3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獎者4名,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1名,北京市優秀教師5名,全國中青年醫學之星4名,首屆全國中醫藥十大杰出青年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入選者6名,北京市首屆群眾喜愛的中青年名中醫5名。現有專任教師741名。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395名,占53。3%;博士生導師175名。我校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優秀教師代表多人曾擔任各級社會團體、學術組織重要職務,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建校至今,任全國人大代表7人次,其中2人為常委;任全國政協委員34人次,現全國政協委員4人;任北京市人大代表8人次;任北京市政協委員11人次,現市政協委員4人。現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3人,現任教育部督學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醫藥衛生各專業及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秘書長、委員共8人。四、科學研究我校重視發揮中醫藥各學科基礎理論研究的優勢,在科研實踐中加強科研團隊建設,推動整體科研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十五”期間及近三年科研工作取得較大成績,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居于領先地位。2004年,王慶國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獲得“973”計劃項目資助,說明我校具有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實力;2004年,以牛建昭教授為首的科研團隊進入教育部“創新團隊",并于2006年獲教育部、外國專家局“創新引智計劃”項目(“111計劃”“十五”期間,我校承擔和參加國家級課題138項,其中科技部課題65項(其中2005年牽頭“973”課題5項,占當年全國中醫藥院校共11項課題的45.45%;牽頭“863”課題8項、“十五”攻關課題13項),獲科研經費5991。55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73項,獲科研經費1713.5萬元.承擔省部級課題211項,獲科研經費3576。5萬元;橫向合作課題214項,獲科研經費5332萬元。總計科研課題563項,獲科研經費16613。55萬元.“十五”期間,科研成果獲獎61項,其中國家級獎1項,省部級獎26項,學會級獎34項。我校科研成果突出,發展趨勢良好。2004年-2006年,共承擔和參加國家級課題118項,其中科技部課題49項(其中牽頭“973”課題13項、“863”課題3項、“十五"攻關課題8項、“十一五”支撐計劃課題4項),獲科研經費7055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68項,獲科研經費1845萬元.承擔省部級課題143項,獲科研經費2696萬元;橫向合作課題106項,獲科研經費2343。6萬元.總計科研課題371項,科研經費13939。6萬元。2004年—2006年我校科研成果獲獎58項,其中國家級獎1項,省部級獎18項,學會級獎39項。2005年科研成果獲獎17項,在教育部科技成果獎勵中位居全國高校的第28位。“十五”與“九五”相比,我校科研課題數量增長了61.02%,科研經費增長了889。24%。其中,“973”和“863”課題共增長了367.44%,“十五”攻關課題增長了211.85%,省部級課題增長了64。33%.科研成果獲獎數量增長了120.22%.發表學術論文總數1661篇,增長了85.58%,其中被SCI和EI分別收錄21篇和12篇,共33篇,較“九五"增長了177.93%。近三年,教師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由2003年的326篇增加到2005年的489篇,增長了50%;被SCI收錄1“十五"期間,我校研制了清腦宣竅滴丸、抗栓素、抗乙肝新藥“海鞘醇"、兒童清咽解熱口服液、參仙升脈口服液、通絡救腦注射液、安宮清開靈注射液、乙肝三降顆粒等中藥新藥。共轉化成果18項,創收3274萬元,較“九五”增長了916。77%。近三年,科研技術成果轉化31項,排名居北京高校第9位,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五、附屬醫院我校現有東直門醫院、東方醫院和第三附屬醫院3所直屬附屬醫院。3所附屬醫院均采用“院系合一”的管理模式,醫教研實力雄厚,綜合服務能力強。在為國家和北京市的衛生醫療保健事業做出貢獻的同時,承擔學校臨床實踐教學任務,形成了完整的臨床實踐教學體系,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中醫人才方面,發揮了臨床醫學院的功能。醫院還承擔了包括“973”、“863"東直門醫院建于1958年,名醫薈萃、人才輩出,是中醫、中西醫結合,融教學、醫療、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全國示范中醫醫院、全國中醫急癥醫療中心、全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國家藥監局的臨床藥理研究基地.該院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6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4個,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東方醫院1999年建成開業,是中醫、中西醫結合,融教學、醫療、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全國示范中醫醫院。2002年,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標準認證,成為北京市首家通過此項認證的三甲醫院。該院作為國家藥監局臨床藥理研究基地,有11個專科具有藥物臨床試驗資格,居全國三甲醫院前列。醫院現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4個,重點專科建設項目4個,重點專病建設項目2個。第三附屬醫院建于1964年,是二級甲等醫院,于2006年7月整建制劃轉我校,成為我校臨床醫學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院在足踝外科、外固定器治療骨折和膝內外翻矯形等領域已形成鮮明的醫療特色。“十一五"建設期間,該院將依托學校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內涵建設,提高綜合實力,建設成為教學、醫療、科研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綜合醫院。六、公共服務體系我校圖書館實行全程信息化管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檢索分中心”。設置了WEB服務器、圖書管理系統服務器、電子資源檢索服務器,存儲容量總計超過9T。館藏豐富,質量高。中醫藥古籍線裝書館藏量大,部分珍本、善本書籍為國內僅存。現有紙質圖書743355冊、電子圖書338285冊,以及包括中國生物醫學數據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在內的45個數據庫(其中6個為自建).我校中醫藥博物館是教育部重點建設的數字化博物館,館藏豐富、內容系統,對外開放。館藏中藥標本23000余份、歷代醫藥文物1000余件.我校于1996年開始建設校園網,架設了WWW服務器,接入因特網,建立了學校主頁,鋪設了東西兩校區間的光纖線路。我校有運動場館30969平方米,風雨操場面積5353平方米。我校主辦并公開發行學術刊物《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教育》和《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3種。其中《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中文核心期刊,是國內6大檢索系統以及美國《化學文摘》、《國際藥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志》刊源之一;《中醫教育》是我國唯一國家級中醫藥教育科學研究刊物。七、國際交流我校近6年來共接待39個國家和地區的來訪學者、專家和政府官員14200余人次,派出專家1300余人次講學、醫療、考察、研修和參加國際會議。截止“十五”期末,我校共與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醫療、科研合作項目43項,與境外45所正規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良性發展的學術聯系。我校從1986年在意大利屠契中醫學院建立教學點開始,逐步在世界許多國家開展合作辦學,擴大了影響。其中主要的合作項目有:1997年,與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合作,首開中國大學在境外與公立大學合作開展中醫學本科學歷教育的先例;2001年,與西班牙薩拉哥薩大學和新加坡中醫學研究院合作,分別舉辦碩士研究生教育;2002年,經瑞士耳針協會協助在蘇黎世開辦碩士研究生課程班;2005年,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開展生物學—中醫學本科雙學位教育;2005年,與伊朗馬什哈德醫科大學合作,舉辦針對已取得西醫學博士學位人員的中醫學博士研究生教育;2005年,與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合作舉辦中醫針灸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等等。我校在德國創辦的魁茨汀中醫院已歷時20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外事示范基地”,成為我國對外醫療合作的范例,得到中德兩國政府的充分肯定.2005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校主辦和承辦國際會議15次,邀請外國專家演講、報告120多人次,每年有2至3名歐美著名大學教師來校執教,派出教師和管理干部執行交流與合作任務600多人次,派出學生赴境外大學訪問、學習50人次,接受境外大學學生來訪430人次。八、校辦產業我校于1958年建立的制藥廠,技術力量雄厚,設施工藝先進。2001年,通過小容量注射液GMP認證,2003年,通過固體制劑和口服液生產線GMP認證,具備了規模化、規范化生產注射液、片劑和口服液的能力,成為集科研、生產、經營于一體的現代化中藥制藥企業。代表性的產品“清開靈注射液”為首創的中藥大復方針劑,于1992、1995、1997年連續三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定為“全國中醫醫院急診科(室)必備中成藥”,被列為1997年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在全國范圍內重點扶持并推廣。“乳塊消片”和“降糖甲片”被列為2001年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參仙升脈口服液"被列為2002年國家重點新產品,“兒童清咽解熱口服液"被列為2006年國家重點新產品和北京市火炬計劃,為進一步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第二部分辦學成效一、辦學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校戰略,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濟生"的校訓精神,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確立既有中醫特色又賦予時代特征的辦學主導思想,在生命科學與技術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代表國家站在世界中醫藥教育、科技的前沿,為確保我國在中醫藥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做出貢獻。(一)學校定位與規劃作為教育部直屬高等中醫藥學校,根據國家醫療衛生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需求,以及學校自身的條件,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確立了學校的目標定位、類型定位、層次定位、學科定位和服務面向定位。學校定位準確,發展規劃科學合理,并有效實施。1.學校定位準確根據國家醫療衛生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需求,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通過黨代會、教代會深入討論,準確把握我校的發展目標、辦學層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各個時期、各類規劃的制定與實施,進一步明確了我校的發展目標與定位。(1)目標定位到2020年,成為國際知名的一流中醫藥大學.(2)類型定位從目前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發展目標過渡,建設以中醫藥為特色優勢,保持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的首善地位,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服務和為促進中醫藥全面參與健康事業服務的,以中醫藥學科為主體的多學科、以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推出高水平原創性中醫藥科技成果為主要任務的研究型、在國際中醫藥交流與合作中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的國際化的中醫藥大學。(3)層次定位穩定本科教育,拓展高層次教育規模,形成多種層次與類型并存、結構合理、效益良好的人才培養體系。(4)學科定位發揮中醫藥學科的優勢和主導作用,帶動信息科學、生物學、管理學、護理學、英語、法學等相關或交叉學科協調發展,保持國內領先的地位。(5)服務面向定位發揮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示范和輻射作用,以服務社會、服務行業、服務北京為主要任務,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為中國及世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中醫藥全面參與人類健康事業服務。2.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我校根據辦學指導思想,結合學校的定位和發展目標,科學合理地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發展規劃。在制定發展規劃的思路與方法上,既把握宏觀大局,又面向各個領域,更注重與時俱進。一是在學校總體發展戰略規劃指導下,制定并實施各學院發展規劃;二是全面制定和實施教育、科研、醫療等各領域規劃;三是“十五”、“十一五"規劃循序漸進,有機銜接。做到了層次分明、全面展開、條塊結合、因時制宜。在規劃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上,學校層面有《北京中醫藥大學發展戰略規劃》,各領域規劃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十一五”隊伍建設規劃》、《北京中醫藥大學“十一五”期間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北京中醫藥大學“十一五”基本建設規劃》等,二級學院規劃包括《基礎醫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中藥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等。形成了結構嚴謹、完整統一的發展規劃體系。在規劃的連續性和邏輯性上,“十五”計劃制定于新世紀之初、兩校合并之際,重在指導結構布局戰略性調整,明確提出“加強科學研究、提升學術水平、促進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理念;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在總結辦學成就與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際國內、業內業外形勢,重在明確學校面向21世紀的發展目標與辦學地位,提出學校發展的戰略重點;“十一五"規劃重在落實戰略規劃中的近期任務,加強內涵建設,突出辦學特色,保持并鞏固學校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的首善地位,目標更加具體,措施更加得力;各領域和各學院的規劃,是戰略規劃和“十一五"規劃的展開和具體化。在各級各類規劃中,始終體現了主線清晰、重點突出的特點。上述規劃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原則,進一步確立了“秉承傳統,崇尚創新,突出特色,強化優勢”的理念,體現了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3.規劃有效實施(1)教育教學規劃穩步實施《北京中醫藥大學“十五”計劃及2015年遠景規劃》提出,要調整教育結構,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體現教學特色和優勢;要按照學校定位和社會需求穩定本科教育規模,積極拓展高層次教育領域,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本科長學制教育、留學生教育、成人教育和遠程中醫藥教育。“十五”期間,我校教育事業穩步發展,上述規劃得到了有效的實施,實現了規模與結構的突破,形成了中醫、中藥、針灸、管理、護理、英語、法學多專業協調發展;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并存;全日制學歷教育、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多類型辦學的教育教學體系,為“十一五”的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2)學科建設規劃順利實現《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科建設“十五”規劃》提出我校“十五”期間學科結構布局調整的基本思路,要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形成與我校定位相匹配的國家級、省部級、校級三級重點學科的格局。其中,計劃將基礎、臨床主干學科納入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同時促進學科分化,拓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建設領域;扶持新興交叉學科,培育和建設校級重點學科。要強化學科內部及學科間的交叉互動,提高綜合性研究、解決復雜性問題與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能力.據此,規劃建設國家重點學科6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9個,以及學校重點扶持學科若干。經過“十五”期間的建設,我校學科建設規劃全部落實,并有所突破。其中,國家重點學科由“九五”時期的1個,增加為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藥學、中醫內科學和中西醫結合基礎6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由“九五”時期的2個,增加為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針灸學、中藥藥理學、中藥生藥學、臨床中藥學、中醫內科腦病學、中醫內科呼吸病學、中醫內科內分泌學、中醫內科血液病學10個。另新增北京市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中醫外科學3個.我校目前已經成為全國中醫藥院校中國家重點學科數量最多、涵蓋全部中醫藥主干學科的院校,為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二)辦學思路重視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教育理念先進,辦學思路明確,質量意識強,建立了與自身定位相宜的,具有時代和社會特征的質量觀及質量標準,第一責任人責任明確。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正確處理教學工作尤其是本科教學工作與其他工作的關系。在思想、制度、組織、管理、經費和服務等方面均予有效保障。1.教育思想觀念先進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醫學教育模式轉變對高等中醫藥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校不斷總結辦學經驗,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堅持做到以下幾點:(1)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我校始終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思想,發揚“厚基礎”的優良傳統,構建了“通識教育課+專業主干課+公共選修課”的本科教學課程體系,拓展學生個性化發展空間,切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突出教師在辦學中的主導地位,以實施校內特聘教授制度為突破口,帶動高水平、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并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2)堅持科學發展觀我校始終把發展作為治學興校的第一要務,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化解改革中的矛盾.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立足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教育資源定規模,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實現辦學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在辦學規模與專業結構上,注重合理調整招生規模和專業結構布局,不單純追求數量、盲目跟風。(3)堅持質量立校意識我校在近年適當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始終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基礎性、根本性任務來抓,注重學生知識獲取能力、科學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精神的培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本科教學管理制度,制定本科教學過程中各環節的質量標準,完善教學全過程的質量監控體系,確保本科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4)堅持素質教育理念為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和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需要,將學生全面素質的教育、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訓練,貫穿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在新構建的課程體系當中,加大選修課的比重,涉及文史、哲學、藝術、經濟、法學、管理等十大類,共256門課程。同時以中醫藥為特色的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和學生社團活動,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5)堅持以科研促進教學“十五”期間,我校確立并實施了“以加強科學研究、提高學術水平為先導,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的基本思路.通過主持與參與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提高了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學術水平,推動了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提升了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圍繞建設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堅持科研促教、科研強校。我校通過知識創新,以新的科研成果與科學理論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將發現和提出科學問題、研究和解決科學問題的思維方法,融入教學內容和過程.科研成果及時引入教材、進入課堂,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6)堅持以改革促進發展我校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科研體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和后勤社會化改革,優化資源配置,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加速學校發展。在各項改革中,尤其注重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加大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從“培養中醫藥專門人才”,到“培養為中醫藥事業服務的各類人才”,現已確定為“培養全面參與健康事業的各類人才”。實踐證明,我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已經收到了明顯的成效,由于我校畢業生擇業口徑寬,發展后勁大,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2.辦學思路明確我校在積累和總結辦學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分析高等醫學教育發展趨勢,組織師生員工開展教育教學大討論,更新和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形成了符合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具有時代特征、體現中醫藥學科特點的辦學思路。我校的辦學思路是:堅持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加強科學研究、提高學術水平為先導,以構建高層次教育體系為重點,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人才隊伍建設為關鍵,以環境設施建設為基礎,以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保證,全面促進學校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等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在自身的優勢領域形成高峰,在中醫藥特色方面異峰突起,走建設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的道路。3.質量意識不斷增強,教育教學水平穩步提高(1)穩定規模,控制數量,保證質量我校根據自身發展目標和定位,立足于現有教育資源和辦學條件,合理控制辦學規模,致力于調整專業結構,增加教學經費投入,加強教學管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益。目前,我校在校本科生6770人,有9個專業、16個專業培養方向,形成了中醫藥專業設置門類齊全、覆蓋面廣、結構合理、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基本框架。專業培養方向的拓展,為成熟專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優勢專業培育了新的知識增長點,實現了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的多樣性。(2)運用先進教學管理手段,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近年來,我校注重加強教學管理和制度建設,強化教學督導工作,先后出臺了各類教學管理規章制度,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建立教學管理信息平臺,實現了學籍、成績、選排課、學生評教、考務、教材選用的計算機管理。教學管理過程趨于科學化和規范化,教學秩序穩定,保證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3)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不斷深入我校認真落實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若干問題的意見》和《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文件精神,積極實施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注重中醫藥教育觀念的創新,從人才培養模式入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全面修訂專業培養方案。建立了新課程體系,推行了學分制,加強了實驗與實踐環節的管理,制定了各專業實踐與考核方案。并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全面帶動課程建設,進一步探索中醫藥教育發展的新途徑,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4.教學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我校始終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的理念,正確處理教學工作與其他工作的關系,充分發揮科研、醫療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在制度規范、經費支持、管理服務等方面對教學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形成了“領導重視教學,制度保證教學,投入優先教學,教師熱愛教學,科研促進教學,臨床支撐教學,管理服務教學,輿論導向教學,人人關心教學”的良好氛圍。(1)領導重視教學我校黨政主要領導作為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高度重視教學工作,將教學工作列入黨委、行政的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和解決教學改革、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質量監控及其他教學工作和問題.2004年以來,黨委全委會、黨委常委會、書記辦公會、校長辦公會研究教學工作30余次。校領導堅持聯系教學業務單位制度、調查研究月制度,深入教學第一線;堅持領導干部聽課和巡考制度,及時掌握本科教學工作狀況,解決問題.黨政領導積極主持和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科研項目,在促進教改的同時,取得了優秀成果,擴大了學校的影響。(2)組織保證教學我校成立了教學指導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教學質量監控委員會、教學督導組等組織,為鞏固教學中心地位提供了組織保障。教學指導委員會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教學工作重大問題,教學督導組深入各教學單位及課堂檢查督促,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3)制度保障教學我校相繼出臺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行動綱要》、《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實施綱要》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并已匯編成冊,制定了調動教師教學與研究積極性的激勵政策和分配制度;對教學成果、優秀教師等給予獎勵;在引進人才、出國進修、學習培訓、崗位津貼等方面,向教學一線人員傾斜;在教師的考核中實行教學考核一票否決制。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為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了保障。(4)經費優先教學堅持教學經費投入優先的原則,保證教學的需要.三年來,用于教學及學生的費用逐年增加,從2004年的9562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13890萬元,所占事業費支出的比重也由57。6%增至65.15%.(5)管理服務教學我校黨政各職能部門緊緊圍繞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開展工作,主動為教學服務。形成了“機關和后勤人員圍著教師轉、教師圍著學生轉”的良好局面。二、師資隊伍(一)師資隊伍數量與結構近三學年生師比分別為:15.09、14.96、15。87,平均生師比為15.31;醫學類生師比分別為:6.90、6.71、7。50,醫學類平均生師比為7。04,能滿足教學和人才培養需要。師資隊伍的學歷、專業技術職務、學緣、年齡結構合理,適應教學需要和學科專業發展。師資隊伍中,具有相應的學科帶頭人、學術梯隊和數量適宜的骨干教師,發展趨勢良好。1.教師數量充足,滿足教學需要截止2007年7月31日,我校有教師887人,其中,專任教師741人,外聘教師146人。生師比為14074.3︰887=15。87︰1。醫學類教師605.5人,其中專任教師478人、外聘教師127。5人.醫學類生師比為4540︰605.5=7。50︰1。表1近三學年全日制在校生統計表學年度本專科生博士生碩士生留學生臺港澳生進修生合計2004—200563783858517583994488152005-200666574681026647360091582006—200769325461125106432309990表2近三學年本科醫學生統計表學年度本科生留學生臺港澳學生合計2004-2005277375839939302005-2006283964736038462006-2007315810593234540表3近三學年學生折合數統計表學年本專科生博士生碩士生留學生臺港澳生進修生夜大生函授生合計2004-200563787701276。5227439944564.9107。011813.42005-200666579361539.019413600655。255。612143.82006-2007693210921687。531923230806。141。714074。3注:折合系數:博士生為2,碩士生為1。5,本專科生為1,留學生為3,夜大生為0。3,函授生為0。1表4近三學年生師比情況學年度折合在校生數專任教師數外聘返聘教師數(折合數)教師總數生師比2004—200511813.464413978315.09︰12005-200612143.866914381214。96︰12006—200714074.374114688715.87︰1表5近三學年醫學類生師比情況學年度醫學在校生數醫學類專任教師數外聘返聘教師數(折合數)醫學類教師總數醫學類生師比2004-20053930442127。5569.56.90︰12005—20063846446127.5573。56.71︰12006—20074540478127.5605.57。50︰12.整體結構合理,發展趨勢良好(1)師資隊伍整體結構合理①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我校在評定專業技術職務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教師的教學、科研、教書育人各方面做全面考核,保證評審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對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及引進人才予以政策傾斜,直接聘任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表6近三學年師資隊伍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學年度師資總數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及見習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2004-200546815533。115533。111725。0418.82005-200649815030.116132。415030.1377。42006—200756413624。116128。521838。7498。7②學位、學歷結構通過培養在職研究生及選留博(碩)士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近三學年,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在師資隊伍中的比例均超過60%,其中2006—2007學年,達到74。9%。表7近三學年師資隊伍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學年度師資總數博士碩士大學本科本科以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2004-200546811123.717737.817637。640.92005-200649815431。018236。515831。740。82006-200756422640。119634。813924.630。5③學緣結構我校為了優化師資隊伍的學緣結構,改善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近年來嚴格控制從本校畢業生中選留教師,廣泛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校任教。表8近三學年師資隊伍學緣結構學年度師資總數同緣異緣人數比例(%)人數比例(%)2004-200546815733。531166.52005—200649814829。735070。32006-200756414325.442174.6④年齡結構近三學年我校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合理,教師隊伍年富力強,適應教學工作發展的需要.表9近三學年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學年度師資總數35歲及以下36—45歲46—55歲56歲及以上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2004—200546811023。518038.511524.66313.52005—200649813426.918136.311823.76513。12006—200756419133。919334.212722.5539。4⑤重點學科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實力雄厚我校重視重點學科建設。重點學科師資隊伍由終身教授、“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領銜,以學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為骨干組成,結構合理,發展趨勢良好.目前,省部級及以上重點學科共有教師400人,其中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135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111人,占61。6%;另外,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30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01人,占82。8%。重點學科建設帶動了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表10省部級及以上重點學科師資隊伍結構總數學歷結構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年齡結構博士碩士本科正高副高中級初級≥5636—55≤35人數40023010165135111149549245106比例(%)-57。525.316。233.827.837.21.212。261。326.5⑥新辦專業師資隊伍滿足人才培養需要我校新辦專業以重點學科及相關學科為依托,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業務素質高.英語(醫學)、法學(醫藥衛生)2個新辦專業共有教師37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27人,占73。0%;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13人,占35。1%.以高級專業技術職務、高學歷中青年骨干為主體的教師隊伍,滿足了人才培養需要。表11新辦專業師資隊伍結構總數學歷結構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年齡結構博士碩士本科正高副高中級初級≥5636—55≤35教師數375221049111331222比例(%)—13.559。527。010。824。429。735.18.132。459.5⑦基礎課教師結構合理我校重視基礎課教師隊伍建設,已經形成一支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能夠滿足基礎課教學要求的師資隊伍.現有基礎課教師413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218人,占52.8%;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310人,占75.1%,凸現了我校“厚基礎"的辦學特色.表12基礎課師資隊伍結構課程類別教師數學歷結構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年齡結構博士碩士本科正高副高中級初級≥5636-55≤35基礎課413168142100941241672840240133比例(%)—40.734。424.222.830。040.46。89。758.132。2(2)師資隊伍發展趨勢良好我校歷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緊緊圍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對師資隊伍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師資隊伍不斷壯大,人才結構逐步優化,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支符合未來發展需要、發展趨勢良好的師資隊伍。①合理規劃,健全制度,保障隊伍建設我校立足教學科研需求和未來發展需要,在學校戰略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制定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北京中醫藥大學教職工培訓工作管理辦法》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編制規劃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確定了以學科建設為中心,以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干隊伍建設為重點,著力于高層次、高水平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著力于建設和完善有利于師資隊伍建設的運行機制和保障體系,使得師資隊伍的學科帶頭人配置齊全,學術人才梯隊整體結構合理,發展趨勢良好。②中青年學術骨干隊伍發展趨勢良好我校現有各級各類專家中,45歲及以下的青年專家占了相當比例。其中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選及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人選,年齡均在45歲以下。現有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學科帶頭人19名,形成了良好的人才發展梯隊.師資隊伍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297人,其中45歲及以下教師128人,占43.1%。自2004年以來,通過委托和定向培養,有教師132人次在職攻讀博、碩士學位,其中攻讀博士學位105人次。我校中青年學術骨干隊伍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③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在學歷結構上,師資隊伍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由“九五”的55%,提高到現在的74。9%。在學緣結構上,異緣教師的比例由“九五”的58%,增加到現在的74.6%.④優秀人才不斷充實教師隊伍我校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制定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引進人才辦法》、《北京中醫藥大學校內特聘教授管理辦法》等文件。近三年,引進博士后24人,博士165人,海外博士、博士后人員5人.2005年,學校以特聘教授方式從英國利物浦大學引進的劉建平教授,2006年,順利入選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個博士后流動站自設站以來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53人.聘用名譽教授4人(其中院士3人),客座教授14人(其中院士1人)。實行柔性引智,提升了教師隊伍的學術研究能力.3.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高我校明確要求選拔到教師崗位的人員均應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選拔到國家級重點學科和主干學科的教師原則上應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隊伍尤其是青年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不斷提高。現有741名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69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247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9.6%;45歲以下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418人,占45歲以下專任教師總數的78.9%.表13近三學年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學年度專任教師數博士碩士碩士及博士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2004—200564415624。222735.238359.52005—200666919629.323134.542763.82006-200774126936。324733.351669。6表1445歲以下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學年度45歲以下專任教師數博士碩士碩士及博士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2004—200543612528。717840.830369。52005—200645015534。417839。633374.02006—200753022442.319436。641878.9(二)主講教師新教師上崗,必須通過北京市高校師資培訓中心的崗前培訓;具有講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碩士以上學位,方可成為主講教師。符合崗位資格的教師比例達到98%。教授、副教授近三年為本科生授課率平均為96.8%。注重以科研促進教學,效果顯著。科學研究提升了教師專業水平,拓展了教學內容,改善了教學條件,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愛崗敬業,教學水平高,學生滿意。1.嚴格執行主講教師崗位資格制度我校嚴格執行主講教師應具有講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碩士以上學位的規定,建立了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制度.規定青年教師必須參加北京市高校師資培訓中心舉辦的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取得“崗前培訓合格證”后才被認可具備授課的基本資格,對其他在崗教師進行雙語教學、計算機技術運用及授課基本功等多種形式的培訓.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教師整體素質和水平的提高。我校741名專任教師中,主講教師729人,其中符合主講教師崗位資格的教師715人,崗位資格符合率為98%,青年教師全部通過了崗前培訓和崗位規范化培訓。表15近三學年主講教師崗位資格情況學年度主講教師人數符合崗位資格的主講教師人數主講教師崗位資格符合率(%)講師及以上有碩士學位的助教合計2004-200562857940619982005-200665360536641982006-200772966748715982.堅持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我校把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一項基本教學要求,規定各專業核心課程要由教授、副教授擔任主講.近三年,我校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的比例平均為96。8%,其中55歲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學年為本科生上課的比例均超過99%.表16近三學年教授、副教授上課情況統計表學年度在崗人數實際上課人數上課比例(%)2004-200526325396.22005—200627426396。02006-200727326898。2表17近三學年55歲及以下教授、副教授上課情況統計表學年度在崗人數實際上課人數上課比例(%)2004-200520920799。02005-200621721599。12006—200721921899.53.教學管理規范,教學水平高我校通過加強教學管理,發揮教學名師的引領示范作用,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教學水平。(1)建立教學規范,監控教學質量,保障教學水平我校根據教學工作實際情況,不斷對各種教學管理規章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通過落實《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師行為規范》、《北京中醫藥大學本專科教學質量監控工作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教學管理文件,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章可循,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07年版《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管理文件匯編》在1997年版和2004年版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與此同時,加強教學質量監控,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逐步建立了縱橫交叉、覆蓋面廣的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體系。采取學生測評、專家測評、領導測評等形式,定期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監控與評價,校院兩級教學督導組織也對教學質量定期檢查.學校定期發布評價和檢查結果,各教學單位針對問題采取措施,幫助存在問題的教師改進工作.近三年,學生評教的結果,總體優良率為66。94%。(2)教師愛崗敬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我校長期堅持開展教師崗前培訓,舉辦現代教育技術、雙語教學等培訓,組織講課比賽、教學觀摩、多媒體課件比賽、優秀教案講稿展示等活動,并選派教師到國內外進行教學研修、訪問,參加各類高級研討班。教師熱愛中醫藥教育事業,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崗前培訓與多媒體課件制作、網絡課堂等多種培訓,以及中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和雙語教學觀摩活動。中藥學院中藥藥理系主任、北京市精品課程《中藥藥理學》主講教師孫建寧教授,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她領導的教學團隊,承擔了學校《藥理學》、《中藥藥理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全系8位教師,教學評估均為優良。我校教師愛崗敬業,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現有國家精品課程2門,北京市精品課程7門.“十五”期間,我校教師共擔任63部各類教材的主編、44部各類教材的副主編,在“十一五”國家級38部教材規劃選題中擔任主編。(3)名師上講臺,帶動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我校一貫重視發揮高水平教師在本科教學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多年來堅持為本科生授課,名師進本科生課堂,不僅是高水平的教學的示范,有利于本科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加深了解本學科發展前沿的理論和成果,同時影響和帶動了其他教師潛心從教,不斷提高授課藝術和教學水平。在“學術節"和“博導論壇”上,校內外知名專家為本科學生開設系列學術講座,活躍了學術氛圍,深受學生歡迎。4.科研促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我校堅持以科學研究促進本科教學.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教師開展科學研究,通過科學研究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拓展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條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科研促進教學效果顯著,教學水平高。(1)科研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我校把加強科學研究提高學術水平作為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鼓勵教師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的結合。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和崗位聘任方面,把教師的科研工作業績作為重要指標之一,支持和鼓勵科研骨干教師優先或破格晉升。我校一貫堅持科研促進教學,已形成了多個教學科研團隊,提高了教師隊伍素質,帶動了我校基礎研究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我校以科研促進青年教師人才培養成效顯著,支持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開展教學改革,圍繞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和國際科學與技術前沿進行創新研究。如以張冰為首的中藥系列課程教學創新團隊,以王新月為首的中醫內科學教學創新團隊,成為學校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帶動教師隊伍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2)科研促進教學內容更新,科研成果進教材進課堂我校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本學科領域最新學術觀點轉化為教學內容,應用于課堂教學、教材編寫、教學改革之中,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將最新知識和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目前由我校教師主編的13部教材將科研成果納入其中.如:劉燕池教授主編的北京市精品教材《中醫基礎理論》、王繼峰教授主編的“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生物化學》、王琦教授主編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中醫體質學》、朱漢章教授主編的《針刀醫學》系列教材等均已出版,并應用于必修課和選修課之中。在《中藥新藥研發與方法》課程的講授中,已將我校科研成果轉化的5項專利納入課堂教學.(3)科研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我校鼓勵教師吸收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將學生的畢業論文與教師的科研工作有機結合。提倡先進的科研實驗儀器設備向本科生開放,把科研訓練融入人才培養過程,為本科生及早參加科研活動創造條件。學校投入專項資金,學院成立院基金,開放科研、教學實驗室,鼓勵學生參加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增強學生科研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實驗技能。近年來,本科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研究能力不斷增強.科研處、團委自2002年起每年聯合舉辦大學生科研課題招標活動,幾年來,近2000名學生參與了科研課題招標活動,有152個課題得到立項資助。2004年-2006年,共有282個團隊提交283份課題標書,1400多名同學直接參與,有88項課題中標并得到學校資助.大學生科研課題招標活動啟發了學生的科研思路,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我校的學生科研招標活動還與清華、北大、礦大、師大、北醫等多所高校進行了交流,擴大了影響力。三、教學條件與利用(一)教學基本設施生均教室、教學行政用房、實驗室、實習場所及其附屬用房和宿舍面積、百名學生配備教學用計算機臺數、百名學生配多媒體教室和語音教室座位數、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等指標,均達到或高于標準。各類功能的教室齊備,很好地滿足教學需要.各類功能的教學實驗室配備完善,設備先進,利用率高,在本科人才培養中發揮了較好的作用.校內外實習基地完善,設施滿足因材施教的實驗教學要求。圖書館管理手段先進,使用效果好。改擴建后的圖書館,為改善藏書和閱覽條件,增加館藏,提高圖書館的利用率奠定基礎。校園網建設水平高,運行良好,在本科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運動場館及體育設施滿足人才培養需要;有專項訓練場地設施。1.各類校舍滿足教學需要我校在教育部的領導和支持下,整合兩個校區的教學資源,多渠道籌措經費,加大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并努力擴大辦學空間,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目前,我校校園占地面積253000平方米(約25。3公頃),生均占地面積25.3平方米.校舍總建筑面積318826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面積165501平方米,生均面積約16.56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78984平方米,生均面積7。9平方米。表18校園及相關校舍面積一覽表全日制在校生校園(㎡)教學行政用房(㎡)學生宿舍(㎡)占地面積生均面積建筑面積生均面積建筑面積生均面積999025300025。316550116.56789847.9我校擁有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室、語音室、計算機室、實訓室等各類功能教室,配備齊全,設備先進,滿足教學需要。各類教室座位數共計10292個,其中多媒體教室座位數7654個,語音室座位數518個;每百名學生配備多媒體和語音教室座位數81。8個,每百名學生配備教學用計算機13.8臺。表19各類教室座位數統計一覽表各類教室座位數(個)合計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室語音實驗室計算機室1663765451845910294表20百名學生配備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座位數一覽表全日制在校生座位數(個)百名學生配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座位數(個)多媒體室語音室合計99907654518817281.82.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滿足實踐教學要求(1)重視教學實驗室的建設我校重視教學實驗室建設。目前建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重點實驗室建設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保持領先地位。為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新建臨床技能訓練中心1個、針灸推拿技能訓練中心1個和護理技能訓練中心1個,人文學院新建模擬法庭1個,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完善。我校現有各類教學實驗室、實習場所及附屬用房面積合計90136.25平方米,生均面積9。02平方米,滿足教學需要目前,我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10773。82萬元,生均7655元。近三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5132。52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大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2618.96萬元。我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先進,利用率高,滿足教學需要。表21近三學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及新增情況統計表學年年度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值新增金額比例(%)臺數(件)金額(萬元)臺數(件)金額(萬元)2004—200563047768。6611272127.3637.712005—200669449475。546401706。8821。972006—2007794110773.829971298。2813.70(2)鞏固擴大實踐教學基地我校一貫重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多年來已經建成了一批相對穩定的、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基地,并不斷規范、鞏固、提高和擴大.1958年,我校創辦了東直門醫院和實驗藥廠,解決了建校初期學生實習基地的問題。1999年,我校附屬東方醫院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我校與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合并時期,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與東直門醫院三所醫院一并成為我校的臨床教學和實習基地.1977年,兩院分離后,廣安門醫院和西苑醫院仍承擔我校的臨床教學和實習任務至今.我校負責籌建,于建成后劃歸衛生部管理的中日友好醫院,20多年來承擔我校的臨床教學和實習任務,1994年正式成為我校的臨床醫學院。2000年兩校合并時,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附屬望京醫院雖未同時完成合并,但一直承擔我校的臨床教學和實習任務。北京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宣武中醫醫院等多所中醫醫院作為我校的非直屬附屬醫院或教學醫院,在實踐教學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06年,我校在已有2所直屬附屬醫院的基礎上,經國家編制委員會、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和教育部批準,冶金醫院劃轉為我校直屬附屬醫院,成為第三臨床醫學院,進一步加強了我校臨床實踐教學的力量.我校的臨床教學基地囊括了北京市三級中醫醫院并輻射至周邊省市的三甲中醫院,數量充足、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高,完全滿足醫學類學生臨床教學需要。現在我校直屬附屬醫院、非直屬附屬醫院、教學實習醫院共25所。以3所直屬附屬醫院及部分非直屬附屬醫院計算,生均床位1。05張.我校還在上述部分醫院建立了11個護理專業學生實習場所和基地。為了適應中藥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的需要,我校在松山自然保護區以及安國等著名的中藥材集散地建有實習場所和基地,聯系多家制藥廠(公司)、藥檢所等單位安排學生實習,現有本科中藥專業實習基地15個。另外,我校與相關衛生行政部門、政法機構合作,分別建立了22個管理學專業學生社會實踐與掛職鍛煉基地和15個英語與法學學生實習基地。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滿足了本科實踐教學需要。表22臨床教學基地生均床位數統計表醫學生數直屬附屬醫院望京醫院床位(張)非直屬附屬醫院合計床位(張)生均床位數(張)醫院(所)床位(張)醫院(所)床位(張)4540315364674276047631。05表23醫學類各專業畢業實習生生均管理床位數統計表畢業實習學生數直屬附屬醫院望京醫院床位(張)非直屬附屬醫院合計床位(張)生均管理床位數(張)醫院(所)床位(張)醫院(所)床位(張)750315364674276047636.35表24非醫類各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情況統計表中藥學類專業(個)管理類專業(個)護理學專業(個)英語與法學專業(個)152211153.加強圖書館建設,發揮圖書文獻功能(1)圖書館建設兩校合并時,東西兩校區圖書館面積合計為9109.6平方米。2006年對西校區圖書館進行擴建改造,現兩校區圖書館面積達到15811平方米,生均圖書館面積1。58平方米。截止2007年7月,我校藏書共743355冊,生均52。82冊。另有電子圖書338285冊。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新增圖書158245冊,2004年至2006年生均年進書量分別為3.05、4.32、3.29冊。表25學校文獻建設及生均文獻量情況一覽表年度折合在校生數圖書總數(冊)生均圖書(冊)年進書量(冊)生均年進書量(冊)20041181362170752。63360803。0520051214367360155.47524114.3220061407471990551。15463043.292007年上半年1407474335552.82234503。33為彌補紙質圖書館藏量的不足,我校采取了多項措施,廣開渠道,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滿足了教學的需要。首先,我校與毗鄰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原中國金融學院聯合組成的北京東方大學城教學共同體,于2002年簽署了有關信息圖書等資源共建共知共享的協議,并得到了很好地實施。其次,我校圖書館作為成員之一的北京高校圖書館聯合體(成員包括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等高校圖書館在內的39所圖書館)實行館際互借。同時,廊坊東方大學城圖書館對我校一年級新生和高職部學生開放,實現了實際意義的資源共享.(2)充分發揮圖書館信息服務與知識管理功能我校圖書館是“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檢索分中心”。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利用信息化的建設成果,積極構建圖書館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提高信息服務質量。近年注重調整圖書館收集、整理和提供使用文獻資料的傳統意義上的定位,積極拓寬服務功能,努力把圖書館建設成為信息資源產品的加工廠、思想文化教育的陣地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場所。近年來,著重加強了知識傳播功能的拓展、數字圖書館建設和軟硬件環境等方面的建設,全面提升了圖書館信息服務和知識管理的水平與能力。我校圖書館藏書以中醫藥文獻為主,中醫藥古籍線裝書收藏量大,部分珍本、善本書為國內僅存.圖書館實現了全程信息化管理,設置了WEB服務器、圖書管理系統服務器、電子資源檢索服務器,存儲容量總計超過9T。圖書館裝置了包括中國生物醫學數據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在內的45個數據庫.圖書館自行開發了館藏中醫古籍、道藏醫藥文獻、電子圖書、本校研究生論文等一批數據庫,其中《中國醫學書目數據庫》是我國收集中醫藥資料比較全面、檢索功能較多、標準化程度較高的數據庫之一。2004年,教育部對圖書館查新機構重新認定,確定我校圖書館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YZH01)。我校圖書館館藏書刊全部實行計算機管理及開架借閱一體的管理模式。圖書管理人員每年定期舉辦面向新生的圖書查閱方法說明會和面向全校師生的新書推介報告會,充分發揮了藏書效益。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圖書借還量867283冊次、借閱165230人次,電子閱覽室接待讀者160871人次.4.加大校園網建設力度,提高服務教學水平我校重視校園網建設。自1996年開始校園網一期建設以來,先后進行了兩期校園網建設、北京東方大學城科教網建設以及學校專項經費建設,共投資1625。2萬元。2001年我校鋪設8公里光纖線路,將東西兩校區連通,形成了兩校區間完整的網絡體系。我校和北京化工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四所大學目前使用的光纖連接系統,主干線路速度為1000兆,四校共享1000兆出口從北京化工大學連接到北京大學,接入CERNET.我校的網絡覆蓋面積逐年擴大。現在幾乎所有的辦公室、教研室、教室、實驗室、學生宿舍都進行了網絡布線,全部接入校園網,各樓宇間通過光纖與學校中心機房連接,構成1000兆光纖主干網絡,100兆到達桌面,達到了先進水平,適應今后校園網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網絡建設的完善,校園網應用項目的增加,校園網在我校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中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應用項目包括主頁宣傳、OA辦公自動化系統、郵件服務系統、教務管理系統、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精品課程展示、人體醫學素材庫、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服務系統、視頻點播系統、教學評估系統、網上招生系統、中醫藥數字博物館、校內FTP服務等.教務管理系統和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的搭建,實現了本科教學從教務管理到教學過程的全面網絡化。表26校園網信息接入點發展情況一覽表年度新增覆蓋范圍新增信息點年度合計1996~2003東西校區部分辦公樓、教學樓7682004西校區解剖樓、藥廠樓、體育館等26010282005教學四樓、設備處樓1202876西校區學生公寓17282006逸夫館、博物館等965372西校區學2、學3、學4樓192東校區國際學院288東校區學生公寓19205.各類體育設施齊全,滿足體育活動需求我校運動場面積30969平方米,生均面積3。1平方米;風雨操場面積5353平方米,生均0。54平方米我校有室外400米和200米塑膠跑道田徑場各1個,標準籃球場7個、排球場3個、網球場3個、門球場1個、健身房1個、形體房2個.體育館設有羽毛球場14塊.為體現我校傳統體育項目特色,為高水平的武術運動隊和健美操隊配備了專門的訓練場地和必需的設備,滿足了體育教學和專項體育訓練的需要。(二)教學經費教育教學經費充足,滿足教學需要.近三年四項經費的投入占學費收入的比例持續增長,2006學年達到30.34%,較好地滿足了本科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的需要。1.四項教學經費投入有保障我校長期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在教學經費上予以重點保證。近三年,我校在中央財政撥款有限的情況下,采取多種方式自籌資金,先后投入上億元用于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教學儀器設備購置、人才引進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同時,注重加大對本專科生教學業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