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社會概況和文化_第1頁
秦漢時期社會概況和文化_第2頁
秦漢時期社會概況和文化_第3頁
秦漢時期社會概況和文化_第4頁
秦漢時期社會概況和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秦朝的建立和統治1、秦的統一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十年的時間,秦王嬴政先后滅了韓、趙、魏、楚、燕、齊等東方六國。結束長期的分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定都咸陽(今陜西咸陽)。之后,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并修筑長城;南伐百越,置以桂林、南海、象郡以及閩中郡。進一步擴大了統治疆域。當前1頁,總共89頁。一、秦王嬴政

秦王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

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在位。他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當前2頁,總共89頁。秦王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當前3頁,總共89頁。一、秦的建立和統治1、秦的統一(1)過程和統治疆域秦的疆域:東到大海;南至南海;西至陜西西部;北到長城一帶(2)原因(統一的必然性和可能性)①經濟:生產力的提高,各地區、民族之間經濟聯系加強②思想: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③政治:分封制的瓦解,諸侯兼并戰爭實現局部統一④國家實力: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成為實力最強的諸侯國⑤杰出人物:秦王嬴政的雄才偉略(人才策略、戰爭策略等)當前4頁,總共89頁。一、秦的建立和統治1、秦的統一(1)過程和統治疆域秦的疆域:東到大海;南至南海;西至陜西西部;北到長城一帶(2)原因(統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意義(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巨大貢獻)

結束長期的分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當前5頁,總共89頁。2、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一、秦的建立和統治1、秦的統一(1)政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嚴刑峻法(2)經濟:統一度量衡、貨幣(3)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5)交通: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線陸路:修馳道或直道并統一車軌;水路:修筑靈渠溝通自然江河(4)軍事: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伐百越當前6頁,總共89頁。(1)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皇帝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諸卿

縣(令、長)

郡(守)

鄉、里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度③郡縣制特點:皇位世襲、皇權至高無上特點:分工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理論來源:法家思想當前7頁,總共89頁。

秦統一之初,丞相王綰說:“燕、齊、楚等地距關中遙遠,‘請立諸子’。”廷尉李斯提出異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甚足易制……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候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史記·秦始皇本紀》

早在東周的諸侯兼并戰爭中,就開始出現了縣和郡,商鞅變法時在秦國普及縣制。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中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大進步,它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從中央到地方基層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垂直管理的體系,使地方每戶都納入了國家政治管理體系中,國家政權相對分封制進一步嚴密了。你如何理解郡縣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權?當前8頁,總共89頁。分封制

郡縣制基礎內容分封制與郡縣制的比較血緣地域“授民授土”爵位、領地世襲很大獨立性無封地,只給俸祿皇帝或中央任免,官位不世襲絕對服從中央當前9頁,總共89頁。(1)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皇帝太尉御史大夫

縣(令、長)

郡(守)丞相諸卿

鄉、里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度③郡縣制特點:至尊、世襲、至高特點:以皇權為中心;分工配合、彼此牽制作用: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理論來源:法家思想當前10頁,總共89頁。(1)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度③郡縣制④認識與評價主要內容符合歷史發展的進步性局限性

對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等產生積極的作用專制與集權強化了封建統治的力量,人民的處境日趨惡劣;易形成暴政。當前11頁,總共89頁。(2)經濟:統一度量衡、貨幣

“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史記·平準書》秦“八斤”銅權(衡)秦銅量(量)

秦滅六國后,明令統一度量衡,使長度、容積、重量都有了統一的標準。秦一斤應為250克。秦一升為202毫升。至今尚未發現秦尺,但可通過商鞅銅方升計算出秦的度值,1尺=23.1厘米。秦明令規定每年都要對度量衡進行檢驗,校正。當前12頁,總共89頁。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儒生侯生和盧生暗地里誹謗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焚書坑”及“坑儒谷”遺址坑殺。此即為“坑儒”。(3)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當前13頁,總共89頁。(4)軍事: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伐百越

戰國時期,蒙古高原匈奴興盛,襲擾中原,秦、趙、燕三國忙于逐鹿中原筑城以御。秦滅六國后,為了解除威脅,派蒙恬北擊匈奴,繼而連接三國長城形成“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對于保障了中原農業生產的穩定和邊境社會秩序的安定起了積極作用。

滅六國后,為了統一嶺南地區,秦始皇派人南伐征服越族地區,之后設置桂林、南海、象郡加強對西南南越地區的控制,另設閩中郡加強對東越地區的控制。其間為了解決軍糧運輸困難問題,派史祿開鑿了靈渠。當前14頁,總共89頁。(5)交通: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線陸路:修馳道或直道并統一車軌;水路:修筑靈渠溝通自然江河當前15頁,總共89頁。2、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一、秦的建立和統治1、秦的統一3、秦的暴政和滅亡(1)表現和實質實質:破壞社會生產力(2)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7年秦滅亡公元前221年當前16頁,總共89頁。一、秦朝的建立和統治二、西漢的建立和統治1、漢初的政治(1)漢初的“無為而治”漢高祖劉邦經歷秦政之苦和長期戰亂之后,漢初社會經濟殘破,國力衰弱。“天子不能具鈞駟,將相或乘牛車”。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高祖“反秦之弊、與民休息”,黃老之術成為漢初的治國指導思想,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一方面,采取和親政策穩定北部邊境,另一方面,實行輕徭薄賦慎刑的政策,重農抑商,增加農業勞動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之后文、景帝繼續推行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應用:休養生息的政策當前17頁,總共89頁。二、西漢的建立和統治1、漢初的政治(1)漢初的“無為而治”(2)漢初的郡國并行制

劉邦在楚漢戰爭之時,分封了7個異性王,建漢后,鑒于諸侯王擁兵自重,威脅中央,剪滅異姓王,立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因擔心地方統治不穩,“懲戒亡秦孤立之敗”又大封同姓王,推行郡、國交叉的郡國并行制。——休養生息的政策原因:錯誤的吸取秦滅亡的原因當前18頁,總共89頁。二、西漢的建立和統治1、漢初的政治2、漢武帝的“有為”政治(1)背景漢武帝劉徹

經歷70余年的休養生息,到武帝時“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但“無為”所帶來消極影響也日益明顯,社會潛伏著重大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并、商賈勢力膨脹,邊境不寧等等,積極“有為”成為時代的需要。國力增強;社會的危機當前19頁,總共89頁。2、漢武帝的“有為”政治(1)背景(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國力增強;社會的危機

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人(今河北衡水),西漢時期著名的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儒學思想體系,并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采納。之后儒學逐漸成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的正統思想,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晚年著《春秋繁露》董仲舒當前20頁,總共89頁。(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A“春秋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B“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加強君權的需要C“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穩定統治秩序的需要

特點:A糅合法家、道家、陰陽五行思想,“外儒內法”

B儒學神秘化從而形成了適應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需要的新儒學體系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歸之,若歸父母,……”

“國家將有失敗之道,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當前21頁,總共89頁。“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漢書》當前22頁,總共89頁。②漢武帝尊儒措施(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A政治B教育以儒家標準選拔人才,選用儒士參與國家大政。 初步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以儒學為指導的教育體系③作用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當前23頁,總共89頁。2、漢武帝的“有為”政治(1)背景(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國力增強;社會的危機儒學正統化,實現思想上的統一與專制(3)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①設立內外朝制度②頒行“推恩令”③建立察舉制

面對王國坐大,文帝時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但未得實施;景帝時晁錯提出“削藩”,地方王國以此為借口引發了“七國之亂”,平叛后,王國力量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王國依然對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是個巨大隱患;至武帝,主父偃“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王國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當前24頁,總共89頁。三、漢朝的經濟西漢時期耦犁(形象圖)

1、農業(1)農具和技術:西漢趙國推廣二牛三人的耦犁法,東漢時推廣到珠江流域;趙國還推行先進的撒播方法——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當前25頁,總共89頁。

耬車:西漢發明的播種工具,是近代條播機的雛形種子箱排種管開溝器機架牽引輸種管當前26頁,總共89頁。西漢·代田法當前27頁,總共89頁。兩漢改進和進一步推廣犁耕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當前28頁,總共89頁。漕渠白渠

漕渠鄭國渠

秦漢時期關中水利圖六輔渠

當前29頁,總共89頁。2、手工業(1)冶鑄業兩漢出現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利鼓風冶鐵工具——水排當前30頁,總共89頁。東漢·杜詩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當前31頁,總共89頁。2、手工業(1)冶鑄業(2)制瓷業: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3)絲織業:西漢政府在長安的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當前32頁,總共89頁。東漢燒制出成熟的青瓷青釉四系瓷罐青瓷雙系壺當前33頁,總共89頁。3、商業當前34頁,總共89頁。

戮力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收孥。

——《史記·商君列傳》

“(漢初)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

——《史記?平準書》

漢武帝推行貨幣(五銖錢)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以及加重商人稅收等。當前35頁,總共89頁。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建弛道促進商業的發展秦朝有利于發展商業的措施當前36頁,總共89頁。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當前37頁,總共89頁。西市東市當前38頁,總共89頁。長安今新疆地區河西走廊西亞大秦漢代陸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當前39頁,總共89頁。長城當前40頁,總共89頁。當前41頁,總共89頁。馬王堆漢墓帛畫

當前42頁,總共89頁。洛陽白馬寺當前43頁,總共89頁。秦漢時期的文化當前44頁,總共89頁。一、秦漢文化的特點秦漢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大發展時期想一想:秦漢時期文化為什么會如此繁榮?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當前45頁,總共89頁。秦漢文化大發展的原因國家統一,政治較穩定封建經濟的發展對外關系發展,中外文化的交流統治者的重視,秦統一文字,漢大興儒學教育。先秦文化奠定基礎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政策因素:歷史因素: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民族關系加強,民族間文化交流頻繁

當前46頁,總共89頁。特點:一、統一與多樣性有機結合;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三、水平居于世界先進行列;四、氣勢恢弘。當前47頁,總共89頁。秦漢時期的文化一.先進的科學技術

二.哲學和宗教

三.史學成就

四.文學新成果

五.藝術當前48頁,總共89頁。1、天文歷法漢武帝時制定的“太初歷”,是我國保存下來的第一部完整歷法,對以后歷法有很大影響。古書里,記載了公元前28年的一次太陽黑子現象,這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于中央。”二.先進的科學技術

《太初歷》規定以365又1539分之385日為一年,一朔望月為29又81分之43日,還首次把24個節氣訂入歷法。這部新歷以沒有中氣(月中以后的叫中氣,如:在正月有立春、雨水,雨水就是正月中氣)的月份為閏月。當前49頁,總共89頁。材料:“(漢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

──《漢書·五行志》秦漢時期對天文學有重大貢獻者首推東漢張衡。史稱他“少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約己博藝,無堅不鉆”“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他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教材中提到張衡對月食作出了科學的解釋。當前50頁,總共89頁。當前51頁,總共89頁。史料:“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謂暗虛(指地球的影子)。……遇月則食。──選自張衡天文學專著《靈憲》

張衡還發明了水運渾天儀,通過水動力,模擬天體運行狀態。他已經認識到宇宙的無限,他提出“宇之表無極,富之端無窮”,并且系統地闡明他的宇宙結構理論,形成他的哲學世界觀。當前52頁,總共89頁。

張衡的主要成就渾天儀:演示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地動儀:制造于132年,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地動儀的復原模型和震動示意圖當前53頁,總共89頁。2、數學《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應用數學,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當前54頁,總共89頁。《九章算術》介紹了246個數學問題及其解法,分9大類,即:一、方田(分數四則算法和平面求面積法);二、粟米(糧食交易的計算方法);三、衰分(分配比例的算法);四、少廣(開平方和開立方法);五、商功(立體形求體積法);六、均輸(管理糧食運輸均勻負擔的計算法);七、盈不足(盈虧類問題);八、方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九、勾股(勾股定理的應用和簡單測量的解決)。當前55頁,總共89頁。從《九章算術》的內容來看,秦漢數學成就有什么特點?

《九章算術》是對從周朝一直到漢代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數學成果的一次比較系統的總結,注重實際應用是它的突出特點。九章算術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當前56頁,總共89頁。3、醫學(1)《黃帝內經》戰國問世、西漢時編定,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2)《神農本草經》東漢時成書,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當前57頁,總共89頁。《神農本草經》東漢時成書,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時期。它詳細地記述了365種藥物的品種和性能,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當前58頁,總共89頁。

(3)神醫—華佗華佗(145--208年)東漢末年安徽人華佗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擅長外科手術。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他還創制一套醫療體操“五禽戲”,以強健身體。當前59頁,總共89頁。張仲景(150--219年)東漢南陽人(4)醫圣—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是后世中醫的重要經典,后人尊稱他為“醫圣”。《傷寒雜病論》書影當前60頁,總共89頁。4、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為什么說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為什么說它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61頁,總共89頁。4、紙的發明

從竹木簡到紙的發明

紙發明前的書寫材料:龜甲、獸骨、青銅器、玉石器、竹木簡、帛。

(1)紙的發明

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早在西漢前期,已經出現用于書寫和繪圖的紙。我國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當前62頁,總共89頁。這是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一座古墓中出土的一幅紙質地圖。紙質薄且軟,紙面平整光滑,用黑色線條勾繪出山脈、河流、道路圖形。因墓內積水受潮,已殘破成為有規則的碎片,放馬灘出土的麻紙是目前所知較早的實物紙張,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當前63頁,總共89頁。(2)蔡倫改進造紙術蔡倫(?--121年)東漢人蔡倫改進造紙術公元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紙逐步取代竹木簡和帛,為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當前64頁,總共89頁。造紙術由我國傳遍世界,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當前65頁,總共89頁。類別成就天文歷法數學醫學造紙“太初歷”——我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世界最早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西漢)張衡科學解釋月食,發明地動儀(早歐洲1700多年)《九章算術》(東漢、我國數學開始形成完整的體系)《黃帝內經》: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中醫重要經典。“神醫”華佗:麻沸散(早西方1600多年)西漢出現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4世紀起外傳,推動人類文化發展當前66頁,總共89頁。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有什么特點?秦漢科技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與社會生產、生活實踐密切相關。

當前67頁,總共89頁。三、哲學與宗教1、西漢董仲舒的思想及核心2、東漢王充的唯物思想3、佛教與道教當前68頁,總共89頁。(一)哲學思想方面的主要內容

在思想領域形成兩種哲學觀點的激烈矛盾斗爭。一種由西漢董仲舒所闡發的唯心主義思想,另一種是東漢王充所代表的唯物主義思想。當前69頁,總共89頁。1、董仲舒的核心觀點是什么?

他宣揚“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這兩者聯系密切。他認為天是最高主宰,而且天有意志,有感情,皇帝代表天君臨天下,同時也必須順從天意,“與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與天異者,大亂”,天降災禍。君權神授的觀點認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當前70頁,總共89頁。董仲舒的儒學思想與春秋戰國時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董仲舒的思想宣揚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統治,是帶有神學傾向的儒學。

董仲舒的思想和建議為什么能得到漢武帝的采納?談談你對董仲舒思想的評價?

董仲舒的觀點適應漢武帝時期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促進西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使中國古代封建統治思想趨于成熟,對后世影響深遠。“天人感應”說也助長了宣傳神靈怪異之風。以王充為代表的學者反對“天人感應”說,對神學進行了深刻的批判。當前71頁,總共89頁。2.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①時代:②著作:③主要主張:a.萬物由元氣構成,元氣是一種客觀的物質b.三反對東漢《論衡》當前72頁,總共89頁。王充針對當時盛行的讖緯神學,在《論衡》一書中,根據當時自然科學的成果,論證天是“自然”體,沒有意識,不會賞善罰惡和予知吉兇;認為人死“精氣滅”,不會為鬼;人的感官經驗是知識的來源,不存在什么先知的圣人等觀點。當前73頁,總共89頁。評價:

王充的觀點體現了與唯心主義哲學的對立。在那個迷信思想盛行的時代,他的觀點閃爍著唯物主義的光芒,王充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當前74頁,總共89頁。3、宗教(1)西漢末佛教經中亞傳入,東漢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洛陽建白馬寺;

當前75頁,總共89頁。秦漢時期古代宗教形成新格局的原因有哪些?

1、東漢明帝求佛法、建白馬寺等說明統治者的鼓勵提倡是宗教發展的重要因素;3、道教所宣揚的觀點對百姓的吸引說明人民的苦難、社會問題是宗教產生發展的土壤。

2、神仙方術和迷信思想是宗教產生的助推器;當前76頁,總共89頁。(2)東漢神仙方術與道家思想結合,道教產生,《太平經》是當時主要經典。當前77頁,總共89頁。類別主要內容哲學宗教唯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