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概覽備考策略(一)實踐
1.實踐的概念2.實踐的特點(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三)真理1.真理的客觀性2.真理的具體性3.真理的條件性4.真理和謬誤(四)認識過程1.認識的反復性2.認識的無限性
1、高考非選擇題考查主要集中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等考點上,其他則主要以選擇題形式考查
2.結合人類認識自然界、探索太空的具體案例,考查實踐的特點、真理的特性等。高頻考點高頻考點高頻考點第一頁,共69頁。第一頁,共69頁。注意:意識與認識的關系①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屬于唯物論的范疇,與物質相對應。②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屬于認識論的范疇,與實踐相對應。③二者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第二頁,共69頁。第二頁,共69頁。考點1:實踐的基本含義和特點1、含義:——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人類活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客觀世界主觀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實踐認識世界主觀世界第三頁,共69頁。第三頁,共69頁。
1.注意: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特別提示:①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②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它是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而停留在人的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辯論”等)不是實踐。③實踐是連接主觀和客觀世界的橋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第四頁,共69頁。第四頁,共69頁。1、蜜蜂筑巢2、學生開辯論會、學習理論3、老師講課4、修建長江三峽水利工程5、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6、航天專家研制“天宮一號”判斷:下列活動中哪些是實踐活動并說明理由。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活動2、實踐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最基本的)教育實踐第五頁,共69頁。第五頁,共69頁。2、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界的生產實踐①生產實踐,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決定其他一切活動。②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2)變革社會的實踐①表現為革命、改革、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實施等;②階級社會中,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3)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提示】這里講實踐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體形式。實踐的具體形式是豐富多彩的。第六頁,共69頁。第六頁,共69頁。2、實踐的基本特點p42(1)、客觀物質性(本質特征)①實踐的構成要素具有客觀性
主體——人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手段——工具、設備②實踐的過程和結果具有客觀性這是實踐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的區別所在。第七頁,共69頁。第七頁,共69頁。(2)、主觀能動性實踐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①改造自然:創造新的物質生活資料(電視、空調、網絡)
②改造社會:創造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社會制度的更替)2、實踐的基本特點p42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動的區別所在。第八頁,共69頁。第八頁,共69頁。(3)、社會歷史性
①社會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
②歷史性: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人類的實踐內容、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2、實踐的基本特點p43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貫徹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第九頁,共69頁。第九頁,共69頁。
對火星上生命的探索是人類最核心的追求,人類在期待與火星生物會面的同時,也在渴望開發出新的生存空間。正在太空進行火星探測之旅的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將用更先進的生化手段探測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是否還尚存微量生物的跡象。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可見:第十頁,共69頁。第十頁,共69頁。
“想一想”:袁隆平的成就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成就嗎?A科學家的實踐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B科學家也是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他們離不開與社會各方面的聯系;C他們的實踐活動要受社會條件的制約。③實踐是社會歷史性第十一頁,共69頁。第十一頁,共69頁。知識歸納考點1:實踐的概念、特點1、實踐的含義:2、實踐的基本形式:3、實踐的特點: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最基本的)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活動。客觀物質性(本質特征)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第十二頁,共69頁。第十二頁,共69頁。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決定)(1)實踐是認識的_____。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______。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_________。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_____。目的強調的是認識來源于實踐來源===途徑認識的動態發展是由實踐推動的;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檢驗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考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第十三頁,共69頁。第十三頁,共69頁。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②不論是親身參與實踐活動而獲得的直接經驗,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和傳遞而獲得的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
【誤區警示】認識的來源與獲得認識的途徑是一樣的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2)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通過親身參加實踐獲得的經驗;間接經驗則是從他人那里獲得的經驗。第十四頁,共69頁。第十四頁,共69頁。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善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特別提示:把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理解為唯一動力或各種動力中的一個普通動力都是錯誤的。
反對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第十五頁,共69頁。第十五頁,共69頁。實踐的兩個特點決定的受主觀認識指導改造客觀世界聯系主觀認識聯系客觀事物實踐(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聯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第十六頁,共69頁。第十六頁,共69頁。正確認識認識錯誤認識主觀與客觀相符成功實踐‥‥結果失敗主觀與客觀相悖—————誤區:科學理論、公認觀點、權威觀點、馬列主義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自身都不能作為判斷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只有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從而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第十七頁,共69頁。第十七頁,共69頁。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實踐才是認識的目的。
反對脫離實踐、紙上談兵,認識不為實踐服務。提示: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的產生;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的動態發展是由實踐推動的;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第十八頁,共69頁。第十八頁,共69頁。正確的認識錯誤的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則會阻礙人的實踐活動。方法論:樹立正確意識,堅持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第十九頁,共69頁。第十九頁,共69頁。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樵人。竹外桃花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吃一塹,長一智學然后知不足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真理無價寶,實踐里面找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學以致用造燭為求明,求知為運用,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下列句子是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第二十頁,共69頁。第二十頁,共69頁。總結: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1)原理: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認識(真理、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推動作用,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2)方法論:一方面要積極投身實踐;另一方面又要重視認識的反作用,尤其是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樹立正確的認識。(3)反對:只承認實踐決定作用忽視認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錯誤,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認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錯誤。第二十一頁,共69頁。第二十一頁,共69頁。
例:(2010高考·全國新課標卷21)木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人們對它充滿無限遐想。為了解木星的形成、進化和結構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國預計于2011年8月發射新的木星探測器“朱諾”。對木星的科學探測活動將進一步佐證①人類的好奇、興趣和遐想是推進有關木星認識的直接動力②現代科技和探測手段的發展推動有關木星認識的深化發展③實踐發展提出的客觀需要是推進有關木星認識的根本動力④嚴密的邏輯和精心的準備能確保木星探測實踐的如期成功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B)第二十二頁,共69頁。第二十二頁,共69頁。【典例】(2011·山東文綜)為進一步推進轉方式調結構,2010年10月,山東省委組織專家分赴全省17市進行了實地調研。針對調研中發現的新問題,山東省委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和群眾的建議,深化了對轉方式調結構的認識。結合材料,運用實踐與認識關系的知識,分析山東省委開展調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目的來源動力實踐與認識關系合理性第二十三頁,共69頁。第二十三頁,共69頁。(2013廣東高考)以前人們認為,材料的強度和韌性這兩種屬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團隊利用“電紡”技術,開發出細小的聚丙烯腈納米纖維,并通過小噴嘴噴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輕又薄,不僅更堅固,而且更具韌性。該團隊之所以成功,是因為A.深化了理論認識,推動事物質變
B.立足于實踐探索,改變實踐手段C.發揮了意識的目的性,突破條件創造聯系
D.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消除事物之間的矛盾B第二十四頁,共69頁。第二十四頁,共69頁。真題演練:(2016全國Ⅰ卷)20.習近平強調,要從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重視智庫建設的認識論依據是①腦力勞動者的認識活動越來越具有直接現實性②任何具體的認識主體總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③不同認識主體相互取長補短有利于發現真理④得到不同認識主體認同的知識才具有真理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C第二十五頁,共69頁。第二十五頁,共69頁。1859年,一位英格蘭農場主來到了澳大利亞,放養了從歐洲帶來的24只兔子以供打獵。由于澳洲大陸自然環境適宜,又無鷹、狐貍等天敵,兔子大量繁殖擴散,導致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農業和畜牧業蒙受了巨大損失。20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政府采納生物學家建議,用生物方法控制兔災,取得了顯著效果。回答20—21題。(2016海南卷)澳大利亞人控制兔災實踐的哲學啟示是①改造自然實踐的成功取決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②人與自然矛盾的解決依賴于人的實踐能力和水平③人與自然的矛盾來源于人對自然認識的局限性④認識的發展水平制約著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水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第二十六頁,共69頁。第二十六頁,共69頁。(2016上海卷)從確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提出“中國夢”,從把握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到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蘊藏鮮明時代內涵的治國理政總體方略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治國理政總體方略的發展所體現的哲理是A.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B.真理反映的對象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C.真理性的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D.理論是否正確一定要經過實踐的檢驗C第二十七頁,共69頁。第二十七頁,共69頁。2.下列與“知暵潦(旱澇)者莫如農,知水草者莫如馬,知寒暑者莫如蟲”哲理相同的是(
)①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②一碗酸辣湯,耳聞口講的,總不如親口呷一口明白的③百聞不如一見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解析:C“知暵潦(旱澇)者莫如農,知水草者莫如馬,知寒暑者莫如蟲”的哲學寓意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決定認識,②③與之一致;①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錯誤;④哲學寓意為矛盾的轉化,材料未體現。第二十八頁,共69頁。第二十八頁,共69頁。【典例】(2011·山東文綜)為進一步推進轉方式調結構,2010年10月,山東省委組織專家分赴全省17市進行了實地調研。針對調研中發現的新問題,山東省委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和群眾的建議,深化了對轉方式調結構的認識。結合材料,運用實踐與認識關系的知識,分析山東省委開展調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目的來源動力實踐與認識關系合理性第二十九頁,共69頁。第二十九頁,共69頁。【參考答案】(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山東省委通過實地調研獲得了認識。(2分)(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山東省委通過調研發現新問題,推動了認識的深化。(2分)(3)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山東省委通過調研獲得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是推進轉方式調結構。(2分)第三十頁,共69頁。第三十頁,共69頁。2016海南卷)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8分)
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時代發展要求人們不斷更新知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寬終身學習通道。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習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某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依托先進的信息采集、處理、儲存、傳輸技術,開發智慧學習平臺。智慧學習平臺擁有強大的信息資源中心,融合不同學科知識、提供各類學習資源。每個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學習平臺上擁有記錄終身學習過程的學習賬戶,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訂制個性化學習計劃,運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學科領域知識資源,進行探索性學習。(1)運用實踐與認識關系的知識說明為什么要大力推進終身學習。(10分)第三十一頁,共69頁。第三十一頁,共69頁。【答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社會實踐的發展是無限的,人的認識的發展也是無限的。(4分)推進終身學習,是時代和實踐的發展提出的要求。(3分)只有終身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3分)第三十二頁,共69頁。第三十二頁,共69頁。1、真理的含義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與客觀對象不相符合的認識真理謬誤人的認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考點3:真理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第三十三頁,共69頁。第三十三頁,共69頁。2、真理的特征(1).真理的客觀性(最基本的屬性)為什么?真理的客觀性有兩層含義:①第一是指真理內容的客觀性②第二是指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③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客觀性仍是真理的根本屬性。第三十四頁,共69頁。第三十四頁,共69頁。
思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什么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人們會產生不同的認識?結論: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有不同的認識,但其中只有一種正確的認識,也就是說真理只有一個。真理和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啟示第三十五頁,共69頁。第三十五頁,共69頁。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指主觀認識符合當地的實際.指主觀認識符合當時的實際.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可能轉化為謬誤。(2).真理是有條件的2、真理的特征(3).真理是具體的第三十六頁,共69頁。第三十六頁,共69頁。關于真理的具體性與條件性①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
②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在這個條件和范圍內,真理是絕對的;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因此真理又是相對的。
③真理的具體性與條件性表明,真理與謬誤是相伴而行的。
特別提示: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對的。誤區:①對同一對象可以有多個真理;②真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真理;③真理是一成不變的第三十七頁,共69頁。第三十七頁,共69頁。總結:真理與謬誤的關系對立:真理——主觀符合客觀、正確反映謬誤——主觀背離客觀、歪曲反映統一:相比較而存在、相對立而發展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真理向謬誤轉化:①真理超出范圍。②真理超越還是落后于事物的發展。③把全面的真理內容彼此割裂(斷章取義)。
謬誤向真理轉化:①超出一定范圍后回歸。②失敗常常是成功之母。③在批判謬誤中發展真理。第三十八頁,共69頁。第三十八頁,共69頁。考點4: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1、認識的反復性:實踐——認識——實踐——(1)從認識的主體看:人受到實踐水平;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等限制;(2)從認識的客體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3)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第三十九頁,共69頁。第三十九頁,共69頁。
(2)認識的無限性
①表現: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②原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3)認識的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四十頁,共69頁。第四十頁,共69頁。人的認識運動不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認識運動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認識具有上升性第四十一頁,共69頁。第四十一頁,共69頁。原理世界觀方法論認識的反復性認識的無限性認識的上升性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具有上升性,人類認識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和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同一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第四十二頁,共69頁。第四十二頁,共69頁。意識、認識、真理、科學理論的區別和聯系。區別:
1.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屬于唯物論。
2.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屬于認識論。
3.真理是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4.真理的系統化、理論化,就是科學理論。聯系: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知識梳理第四十三頁,共69頁。第四十三頁,共69頁。提煉關鍵詞,抓住“標志性”詞語(1)針對、按照、立足、基于、根據┄(問題、現狀、特點、影響、形勢),提出、出臺、制定、頒布┄(理論、思想、政策、規劃、方針、措施、經驗)等從唯物論角度看,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堅持一切從實際才出發,實事求是從辯證法角度看,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認識論角度看,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從唯物史觀角度按,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第四十四頁,共69頁。第四十四頁,共69頁。有關實踐的易錯點1、實踐既是一種客觀物質性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因此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3、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因此,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4、實踐是認識的唯一途徑,要獲得認識就要親自參加實踐。第四十五頁,共69頁。第四十五頁,共69頁。有關真理的易錯點1、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規律的反映。2、真理是人們對事物現象的正確認識。3、真理是客觀的。因此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實在性。4、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5、多數人的意見就是真理。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味著真理有很多個。7、真理具有相對性,是說真理包含有錯誤的內容。第四十六頁,共69頁。第四十六頁,共69頁。
例:(2008·廣東卷)泰戈爾說:“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流過。”這說明
A.真理與謬誤相互區別
B.真理與謬誤相互融合
C.真理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
D.真理以謬誤為基礎而存在C第四十七頁,共69頁。第四十七頁,共69頁。
歷史學家通常認為,在審視復雜歷史問題時不能輕率地下結論。這一觀點的合理性在于()。①不同的認識主體對復雜歷史問題的認識總是不同的②真理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③復雜歷史問題本質的暴露和展現必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④人們對復雜歷史問題的認識受所處社會實踐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第四十八頁,共69頁。第四十八頁,共69頁。
例:(2014課標12).2013年8月,(十萬個為什么》第六版出版,開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點.對于科學界沒有定論的問題,該書匯集了多家觀點,以引導讀者進一步思考。在一些問題上不設標準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對復雜事物的認識:①往往是一個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的過程②是一個不斷克服片面性甚至錯誤的過程③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永無定論的過程④往往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推翻和超越已確定的真理的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A第四十九頁,共69頁。第四十九頁,共69頁。(2013·天津卷·8題)在《集安高句麗壁畫》一書中,作者稱圖一為“剁肉圖”,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結合該書圖二“烤肉串”和圖三“廚師扇風”,認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稱“便面”的中國古扇,因此圖一應叫“烤肉圖”。對文物圖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見解,應堅持觀點是A.真理是客觀的,是對客觀對象的認識B.對同一確定對象的認識,真理只有一個C.真理是有條件的,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D.真理是具體的,是相對特定的過程而言的B第五十頁,共69頁。第五十頁,共69頁。(2013·浙江卷·29題)十年前,科學家只把幾十種基因突變與疾病掛上鉤,現在已經把三千種左右基因突變與疾病對上號,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變與疾病的關系尚需時日。這是因為()①認識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②實踐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③認識對象的本質的暴露與展現有一個過程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D第五十一頁,共69頁。第五十一頁,共69頁。(2013·新課標全國II·20題)聯合國關于發展的觀念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把發展歸結為經濟增長;20世紀70年代把發展看作是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和社會變革;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把發展理解為注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聯合國關于發展的觀念演變進一步證實了()①認識的不斷完善決定著實踐的不斷深化②認識受認識對象本質和屬性暴露程度的制約③認識的發展具有與認識主體無關的客觀規律性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繼承和超越已有認識成果的過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第五十二頁,共69頁。第五十二頁,共69頁。(2013·浙江卷·29題)十年前,科學家只把幾十種基因突變與疾病掛上鉤,現在已經把三千種左右基因突變與疾病對上號,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變與疾病的關系尚需時日。這是因為()①認識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②實踐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③認識對象的本質的暴露與展現有一個過程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D第五十三頁,共69頁。第五十三頁,共69頁。(2015全國卷II23)長期以來,畫家筆下的馬往往是四蹄齊伸、騰空飛奔。然而,高速相機連拍的照片顯示,飛奔時的馬蹄是交替地移動的。但是,當畫家畫出馬蹄交替移動的奔馬時,有人卻批評畫得不像。這表明在藝術領域:A.認識的發展與認識工具的進步沒有直接關系B.以往的認識經驗阻礙認識的發展C.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D.人們的主觀世界對認識的影響更加顯著D第五十四頁,共69頁。第五十四頁,共69頁。2016江蘇卷)28. 信息科學在高速發展,但信息安全舉步維艱,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為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來潘建偉團隊一直在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經為60周年國慶閱兵等國家重要政治活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說明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③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④真理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客觀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第五十五頁,共69頁。第五十五頁,共69頁。第五十六頁,共69頁。第五十六頁,共69頁。解析:漫畫題解答的關鍵是讀懂漫畫的意思。①對事物的認識受主體差異的影響②認識和改變規律是克服困難的條件③辯證的否定是事物之間相互的否定④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一般難度較大。但這題可以用排除法快速解答。因為②錯誤,規律不能改變;③錯誤,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相互的否定。所以正確答案是B。答案:B第五十七頁,共69頁。第五十七頁,共69頁。(2016海南卷)22.為了擺脫貧困,核桃壩村煉過鐵、辦過化肥廠,但經濟狀況并沒有好轉,環境污染問題卻日益嚴重。該村汲取教訓,改變思路,在茶葉專家的幫助下,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稟賦,帶領村民種茶,形成茶葉種植、加工、銷售整體發展格局,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該村的轉型發展表明①成功的實踐是基于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②失敗與成功相互滲透和轉化,沒有明確的界限③善于總結經驗教訓是實踐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④通過實踐總能把觀念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第五十八頁,共69頁。第五十八頁,共69頁。
(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重要的思想資源,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孟子·盡心下》“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唐太宗《貞觀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夫曰共舉之,則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譚嗣同《仁學》
專家點評:傳統民本思想在歷史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具有時代局限性,統治階級運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馭民”。“堅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胡錦濤專家點評: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揚棄,是立足中國發展時間,適應新的發展要求突出的,其內涵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間的深入而不斷豐富。結合材料,說明從民本思想到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是如何體現人類認識過程的。第五十九頁,共69頁。第五十九頁,共69頁。
①認識受各種條件限制,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從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譚嗣同對民本思想的演變,直至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提出,體現了認識的反復性。②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從“民貴君輕”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內涵不斷變化,“以人為本”的內涵也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而不斷豐富,體現了認識的無限性。③認識運動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以人為本”就是對民本思想的超越和發展,體現了認識的上升性。第六十頁,共69頁。第六十頁,共69頁。區別聯系意識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唯物論的范疇,與物質概念對應,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它們都來源于實踐,都是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主觀的東西,是第二性的,它們統一于實踐;它們的內容都是客觀的,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科學理論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理論,是真理性的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都屬于人們的認識認識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過程,又指反映結果,屬于認識論的范疇,與實踐對立。有正確、錯誤之分,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分真理真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理論理論是人們把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所形成的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它包括正確的理論,也包括不正確的理論,不形成體系的認識不稱為理論科學理論科學理論是正確的理論第六十一頁,共69頁。第六十一頁,共69頁。【典例】(2011·山東文綜)為進一步推進轉方式調結構,2010年10月,山東省委組織專家分赴全省17市進行了實地調研。針對調研中發現的新問題,山東省委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和群眾的建議,深化了對轉方式調結構的認識。結合材料,運用實踐與認識關系的知識,分析山東省委開展調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目的來源動力實踐與認識關系合理性第六十二頁,共69頁。第六十二頁,共69頁。【參考答案】(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山東省委通過實地調研獲得了認識。(2分)(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山東省委通過調研發現新問題,推動了認識的深化。(2分)(3)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山東省委通過調研獲得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是推進轉方式調結構。(2分)第六十三頁,共69頁。第六十三頁,共69頁。一部改革開放史,就是正確認識與處理政府(計劃)和市場關系的歷史。改革開放前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完全由政府通過國家計劃進行資源配置。1978~1987年形成并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思想。1984~1988年確認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商品經濟。”1988~1992年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1992~2012年強調要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國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探索是如何體現這一過程的?第六十四頁,共69頁。第六十四頁,共69頁。【答案】①認識具有反復性。受到當時各種條件的限制,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叉車裝卸安全操作及責任合同模板
- 茶園土地租賃與茶葉種植技術服務合同
- 環保科技分公司共建及合作協議
- 高鐵站餐飲窗口特許經營合同
- 彩票店合作經營與風險共擔協議
- 2025屆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化學九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廣東省廣州市華南師范大附屬中學2024年七年級數學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河南省許昌建安區四校聯考2024年九上化學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無錫新吳區2025屆九年級化學第一學期期末質量跟蹤監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天津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中醫基礎綜合實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光伏發電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
- 招商傭金提成專項方案
- 港口企業財務風險分析報告
- 老年高血壓病例
- 采購協議與合作框架構建
- 2023年第四屆全國郵政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全國總決賽理論知識試題及答案
- 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課件
- 店鋪租房承諾書范本
- 二升三數學暑假作業
- 職業衛生知識競賽題
- 醫院關于支持醫務人員從事晚間門診和節假日門診的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