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通用)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強化練第4練察舉制科舉制監察制_第1頁
(全國通用)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強化練第4練察舉制科舉制監察制_第2頁
(全國通用)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強化練第4練察舉制科舉制監察制_第3頁
(全國通用)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強化練第4練察舉制科舉制監察制_第4頁
(全國通用)2023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強化練第4練察舉制科舉制監察制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全國通用〕2022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強化練第4練察舉制科舉制監察制[訓練目標]1.察舉制:先秦時期的世官制、魏晉九品中正制的內容。2.科舉制:科舉制的形成與完善;科舉制的利弊;科舉制的歷史影響。3.監察制:中國古代監察制的演變、歷史作用。小題精練1.(2022·浙江教育考試院高考抽測樣題)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大體經過了“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三個階段。以下言論反映察舉制弊端的是()A.“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B.“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C.“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D.“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2.中國古代某時期制定的選官標準,史稱“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該選官制度是()A.征召制 B.察舉制C.科舉制 D.世祿制3.(2022·安慶三模)董仲舒說“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員任職滿三年,可舉子弟一人為郎)或“貲選〞(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資滿十萬,文帝時減為四萬,可任郎官)。為解決上述現象所反映的問題,漢武帝()A.實行察舉制B.公布推恩令C.設刺史監察D.建“內外朝〞制度4.(2022·湛江二模)下表內容主要反映了唐朝科舉出身者與官僚的來源統計表()大士族(%)中小士族(%)寒素(%)科舉出身者來源691318官僚來源66.212.321.5A.士族通過文化優勢保持政治優勢B.科舉制的選官標準沒有得到落實C.科舉制選拔的范圍和人數很有限D.自然經濟阻礙了封建文化的推廣5.(2022·四川高考適應性測試)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為北方人,北宋時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福建、蘇南等地。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A.官僚集團重視本地域人才B.南北方士人志向差異C.科舉制改變人才地域分布D.政治中心轉移到南方6.(2022·宜賓三模B卷)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舉,他們中多為學者型官員,如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蘇軾、蘇洵、歐陽修、柳永、張載、沈括等等。這說明當時()A.官場門閥恩蔭的現象徹底杜絕B.科舉制提升了學術研究的水平C.人才選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D.科舉制造就了高素質文官群體7.(2022·菏澤二模)據?唐會要?載:貞觀年間,皇子李恪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遭侍御史劉范彈劾。這可用來說明當時()A.中央監察機構職能增加 B.御史監察受到皇權的庇護C.司法制度逐漸開展完善 D.監察不回避貴族統治集團8.(2022·玉林、貴港、梧州二模)秦朝建立了完備監察機構,官員稱御史大夫……漢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強,進行賄賂〞列為監察的重要內容,以后歷代相沿不絕。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許越級告狀、鼓勵實名舉報外,還支持民間進京上訪。這說明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A.內容、范圍不斷擴大 B.以強化皇權作為出發點C.對象包括官員與平民 D.首要任務是加強官吏管理大題優練9.(2022·河北高三1月質量監測·改編)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權時之制,非經通之道,宜復古鄉舉里選。與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賢,舉善而教。……誠以閭伍之政,足以相檢,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賢而俗益穆,黜惡而行彌篤。——[唐]房玄齡等?晉書·衛瓘傳?材料二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士的原那么,其根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說,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于政治權力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動,從而擴大了統治階級政治統治的合法性根底。——摘自鄒一南?淺談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請答復:〔1〕材料一中的“鄉舉里選〞指的什么制度?據材料一,說明這種制度是如何起到社會教化作用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的內涵。答案精析1.B[“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屬于墨子“尚賢〞的思想主張,故A項錯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批評九品中正制依靠門第選官的弊端,九品中正制屬于察舉制的延續,故B項正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屬于科舉制范疇,故C項錯誤;“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是蘇軾批評讀書沒有精通法律方面的書籍,故D項錯誤。]2.B[征召制是一種不通過推薦試用而由皇帝直接下詔,指名直接聘請某人來做官;察舉制是自下而上推薦人才,選官依據是孝和廉;科舉制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選官依據是才學;世祿制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題干材料強調“孝廉〞,符合察舉制的特征,B項正確。]3.A[根據材料“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二千石以上官員任職滿三年,可舉子弟一人為郎〞可知,過去官員出自世襲,為解決世襲這一問題,漢武帝實行察舉制,從地方上推舉有才能的人,故A項正確。]4.A[據材料得悉科舉出身者和官員來源士族均占80%左右,即士族憑其文化優勢保持政治優勢,故A項正確;不管是大士族、中小士族,還是寒素為官均是科舉制選拔的,故B項錯誤;材料數據只是百分比,看不出科舉制選拔范圍和人數很有限,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表達自然經濟阻礙封建文化的推廣相關信息,故D項錯誤。]5.C[材料信息無法表達官僚集團重視本地域人才,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時期北方和南方的政治人物出生地差異,并不能說明其志向差異,故B項錯誤;據材料“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為北方人,北宋時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福建、蘇南等地〞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受科舉制影響,人才地域分布不同,故C項正確;材料涉及政治人物的出生地,并不能說明政治中心轉移到南方,故D項錯誤。]6.D[據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舉〞可知大局部官員出身科舉,不是全部,因此A項說法過于絕對,故A項錯誤;雖然“他們中多為學者型官員〞,但是材料沒有表現出宋代學術研究的水平,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宋代宰相出身情況,且“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舉〞,可知C項說法過于絕對,故C項錯誤;據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舉,他們中多為學者型官員〞可知在科舉制度之下,造就了高素質的文官群體,故D項正確。]7.D[李恪作為皇子,受到彈劾說明御史的彈劾不回避貴族統治集團,故D項正確。]8.B[材料中涉及的的監察制度內容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方法,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強,進行賄賂……越級告狀、鼓勵實名舉報外,還支持民間進京上訪〞可見出發點是強化皇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