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統編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件(共35張PPT)_第1頁
人教統編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件(共35張PPT)_第2頁
人教統編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件(共35張PPT)_第3頁
人教統編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件(共35張PPT)_第4頁
人教統編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件(共35張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堂導入《一千零一夜》《古蘭經》君士坦丁堡陷落第4課中古時期的亞洲

(中古時期:5—14世紀)課標要求:1.了解中古時期亞洲地區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的變化2.認識中古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情境創設如果當初火星上有一位觀察者,在觀察約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留給他印象最深的將是伊斯蘭世界……——摘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使者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半島歐洲亞洲非洲赤道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紅波斯灣北回歸線海自然條件:炎熱干旱、絕大部分地區為草原與沙漠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阿拉伯半島自主學習阿拉伯帝國1.帝國的形成(1)伊斯蘭教創立: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他的言論后來被匯集為《古蘭經》,成為伊斯蘭教的經典。(2)國家統一: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到穆罕默德去世時(632年前后),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穆罕默德自主學習阿拉伯帝國1.帝國的形成(1)伊斯蘭教創立: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他的言論后來被匯集為《古蘭經》,成為伊斯蘭教的經典。(2)國家統一: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到穆罕默德去世時(632年前后),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3)帝國形成: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東到印度河流域西臨大西洋北接黑海和里海南包整個半島在地圖上指出阿拉伯帝國全盛時期疆域的范圍。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8—9世紀鼎盛,10世紀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軍滅西南尼羅河下游“大食國”,當時唯一與中國大唐相提并論的國家阿拉伯帝國建立與伊斯蘭教的關系

比魯尼穆罕默德的確實是一位智慧者、能言善辯者,他以《古蘭經》的絕文,戰勝了一般知識分子,以寶劍戰勝了一般敵人,以往、現在、將來。——(德)歌德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政教合一)伊斯蘭教是一種精神力量,它的創立和傳播的過程就是阿拉伯半島統一、阿拉伯國家建立、擴張的過程;自主學習阿拉伯帝國2.政治制度: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下設官僚機構輔助,最重要的是宰相、樞密院和財政部等。宰相協助哈里發統管政務,樞密院掌管令狀與文告,財政部負責收支。(政教合一專制統治)3.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阿拉伯商人在東到中國、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洋貿易。境內城市繁多,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合作探究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商業活動示意圖材料巴格達城的碼頭,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運來的香料;從中亞細亞運來的紅寶石;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從波斯運來香水和蔬菜,城里竟然還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聽歐萊葉說,長安城里也有類似的專賣阿拉伯商品的市場。結合圖文材料,說說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貿易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為什么阿拉伯帝國的商業活動會如此廣泛呢?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貿易的角色——東西方文明的使者原因:地理位置…政治經濟狀況…帝國的政策…絲綢之路的影響…自主學習阿拉伯帝國4.文化繁榮與交流: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他們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古典著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合作探究阿拉伯帝國材料一: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取亞非古國文明的營養,融匯古希臘羅馬文明的精華,創造了兼容東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

印度的數學、稻米、棉花、食糖;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傳入西方,豐富了歐洲人的經濟文化生活,促進了歐洲社會的發展,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材料二: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有哪些?阿拉伯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來了怎樣的貢獻?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有哪些?特點: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等原因:統治者開放寬容的文化態度;地理位置優越;工商業繁榮貢獻:保存了西方文化遺產;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歐洲科學和經濟的進步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使者奧斯曼帝國自主學習奧斯曼帝國的興起1.擴張與興起(1)擴張與征服: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兩河流域上游發展起來,攻擊拜占庭帝國,征服小亞細亞、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2)帝國的形成: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到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圖片情境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15-16世紀的奧斯曼帝國自主學習奧斯曼帝國的興起2.政治制度(政教合一)最高統治者是蘇丹,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3.經濟文化狀況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材料二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并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6個世紀之久。----宋保軍《奧斯曼帝國與16世紀中期舊商路的貿易復興》材料一奧斯曼帝國發展的過程中,對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獸皮,還有地毯……礦產品也是奧斯曼帝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鉛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銅也被賣給熱那亞人......在出口金屬的同時,奧斯曼帝國也進口金屬,如鐵和錫,這些都是用于鑄造火炮必須的金屬。---張楚喬《奧斯曼帝國崛起研究——從文明交往角度探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奧斯曼帝國在東西方貿易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控制傳統東西方商路,征收重稅,一定程度阻礙東西方貿易,刺激了新航路的開辟。合作探究帝國一度成為東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融匯中華千年文化因子的東南亞古國南亞:印度(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東亞:日本朝鮮自主學習南亞國家1.笈多帝國(1)建立經過:4世紀初,恒河中游興起的笈多帝國經過多年征戰,幾乎征服了北印度。(2)政治經濟狀況: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一。(3)宗教:笈多帝國時期,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得到統治階級支持,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自主學習南亞國家2.德里蘇丹國家(1)建立經過: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家,以伊斯蘭教為國教。(2)政治制度: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圖片情境南亞國家

德里蘇丹國家笈多帝國自主學習(1)早期社會發展:秦漢之際中國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傳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2)大化改新:從646

年孝德天皇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東亞日本

“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日本書紀》遣唐使船遣唐使印古代日本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大化改新開始1.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人民收為國有、變為公地公民。2.大化改心實行“班田收授法”,由國家將天下共田班給公民。3.實行租庸調制度,統一租稅。4.建立中央集權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5.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

大化改新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中國隋唐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政治上它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經濟上建立起封建土地國有制。

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也是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的標志。補充材料東亞日本

《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對于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在日本開啟了“物哀”的時代。被認為是日本的《紅樓夢》。引用白居易的詩句90余處。東亞日本自主學習(3)幕府政治①背景:10世紀,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武士集團的重要性日益增強。②形成:12世紀末,武士集團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建立,并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③特點: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實權由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武士與將軍結成主從關系,成為將軍的家臣。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并承擔納貢和兵役等義務。④鎖國政策: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制外來影響。東亞日本圖片情境日本武士武士在日本最初被稱為“侍”,意思是衛士或隨從,在古代日本社會占有特殊地位,主要從事與戰爭有關的活動。東亞日本

材料……日本天皇離一個高度中央集權制國家的首腦當然相差甚遠……他們(幕府)實際統治國家,為天皇選擇皇后,擔任行政和軍事的高級職務。而天皇則過著奢侈的隱居生活,既不治理朝政,也不與民眾接觸,…………他們(幕府)的權力始終只限于京都及其近郊。在日本其他地區,地方封建主為控制盡可能多的土地而你爭我奪。結果,是大地主即“大名”的興起。……——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日本幕府統治的特點藩國掌握實際的地方權力,造成封建分裂割據東亞日本天皇是名義的中央首腦,沒有實權幕府掌握實際的中央權力

合作探究東亞日本有關鎖國的利弊,歷來議論紛紜;但它的確是加強和鞏固幕府封建統治的有效政策,長達二百余年的江戶時代,能在國內保持和平,幕府政權得以維持,鎖國無疑是個有力因素。在經濟方面,國內產業得到發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獨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說都是由于鎖國的影響。但是在另一方面,它縮小了人民剛剛開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殺了不斷探索的精神……——坂本太郎《日本史》如何評價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從目的上看…….從效果上看……消極方面……自主學習(1)統一與建國: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2)制度與文化:10世紀初,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設三省六部,地方劃分為十道,推行土地國有,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詞章之學廣為傳播。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3)抗擊日本侵略:16世紀末,中朝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維護了朝鮮的獨立和統一。東亞朝鮮圖片情境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王朝東亞朝鮮第4課中古時期的亞洲課堂小結

政教合一的西亞多種宗教的南亞中央集權的東亞政治

經濟

文化

君主中央集權體制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較快,對外貿易興盛以中國儒學文化為中心,相互影響、相互借鑒政教合一的專制統治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對外貿易發達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對外貿易發達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多種宗教文化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