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2:說明文閱讀【八下語文期中專題復習】(解析版)_第1頁
專題12:說明文閱讀【八下語文期中專題復習】(解析版)_第2頁
專題12:說明文閱讀【八下語文期中專題復習】(解析版)_第3頁
專題12:說明文閱讀【八下語文期中專題復習】(解析版)_第4頁
專題12:說明文閱讀【八下語文期中專題復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2:說明文閱讀三種說明順序,讓說明內容更清晰本文在介紹物候學知識時,綜合運用了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使得文章條理清晰。【考點解讀】常見的考查方式如下:1、選文采用的是哪種說明順序?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X段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有什么作用?3、文中第X段能否刪掉(或能否與第×段調換)?為什么?4、選文按照順序依次介紹了、和。【技法點撥】分析說明順序,首先應了解說明順序的種類和判斷方法——主要根據標志詞判斷。1、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的常用答題模式:本文(段)采用了XX順序,對XXXX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于讀者理解。2、邏輯順序的常用答題模式:不能刪掉(調換)。選文采用從XX到XX的說明順序說明事物(或闡明事理),或照應上文,先XX后XX,按邏輯順序說明,刪掉(調換)后不合邏輯。3、第四種題型首先需要明確說明順序,然后根據每段內容,提煉要點,進行概括。【真題演練】(一)臺風的功與過①臺風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急速旋轉的熱帶氣旋,它像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由于臺風帶來的狂風和暴雨常常會造成人類重大的生命或財產損失,因此,人們提起臺風總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數人并不了解,如果沒有臺風,人類可能會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機。客觀地說,臺風有過亦有功,而且臺風的功甚至大于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民間流傳的“臺風來了怕臺風,臺風不來想臺風”,正是對臺風的客觀評價。②盛夏時節,我國由于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常嚴重干旱,造成大片農作物干枯,這時人們會盼望臺風帶來降水。臺風降水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夏季降水的主要來源,根據統計,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臺風帶來的;而包括我國在內的東南亞各國和美國,臺風降雨量占這些地區總降雨量的?以上,對改善上述地區的淡水供應和生態環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未來,由于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自然降水將越來越少,而臺風帶來的暴雨性降水和豐富的風能資源量所占比重將增大。③臺風可調節地球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臺風最高時速可達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動在直接給人類造成災難的同時,也使地球保持著熱量平衡。眾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受日照時間最長,氣候也最為炎熱。臺風發展和維持的主要能量來源是水汽凝結釋放出的潛熱能,其水汽主要來自低緯度的熱帶洋面;隨著臺風從熱帶向中高緯度地區的移行,由其攜帶的大量熱量和水汽即從熱帶輸送至中高緯度地區,它給酷暑難熬的人們帶來了清涼。如果沒有臺風,就會造成熱帶地區的氣候更加炎熱,寒帶地區則正好相反。④臺風一方面通過緩解高溫酷暑,節約了因防暑降溫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電量,緩解了電力的緊張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庫蓄滿水,使水力發電機組正常運轉,從而節約了大量原煤;而且臺風登陸時陸地下墊面會迅速削弱其風速,因此風害也被大大減輕,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們用于風力發電。⑤臺風過后海洋表面溫度明顯下降,其原因是臺風中心的低氣壓、近海面的巨大風力和強烈的氣流旋轉迫使海浪劇烈運動、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營養物質會被卷上來,魚餌增多,自然有利于魚群生長。⑥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益處外,臺風的氣壓會引發地面上無法察覺的“慢地震”,使地殼中的能量逐漸釋放,避免產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數小時到一兩天的時間,用溫和的斷層滑動方式,釋放地底能量,與一般地震在數秒、數分鐘間產生劇烈的震動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國《自然》雜志上刊發了我國臺灣地區一個研究團隊的論文,該文首次將地震與臺風這兩種不同的自然災害聯系起來,表明臺風與慢地震具有相關性,且臺風發生其實有助于減輕地震帶來的損害。文中數據表明,每年侵襲臺灣的臺風在地震活動上扮演了壓力閥的角色,會引發長時間而緩慢釋放能量的慢地震,這或許反而讓臺灣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毀性災難的大地震的侵襲。(選自《百科知識》,有刪改)1、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D)(2分)

A.海浪的劇烈運動、海水的上翻都是由臺風中心的低氣壓、近海面的巨大風力和強烈的氣流旋轉所造成的。

B.慢地震是一種用溫和的斷層滑動方式來逐漸釋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減少臺風給人類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

C.我國臺灣地區免受可能造成摧毀性災難的大地震的侵襲,是因為每年侵襲臺灣的臺風在地震活動上扮演了壓力閥的角色。

D.臺風的出現有助于人類節約大量的煤炭資源,又能對人類的農業、漁業等方面產生有益的影響。如果沒有臺風,人類可能會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機。2、根據文章內容,說說臺風有哪些“功”。(3分)①帶來降水。②調節地球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③節約生活用水用電,緩解電力緊張程度。④節約原煤,用風力發電。⑤有利于魚群生長。⑥避免產生大型地震。(3分。每一條0.5分)3、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2分)臺風發展和維持的主要能量來源是水汽凝結釋放出的潛熱能,其水汽主要來自低緯度的熱帶洋面。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絕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絕大部分來自低緯度的熱帶洋面”,如果去掉,則表明“水汽全部來自低緯度的熱帶洋面”,與事實不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2分。回答“不能去掉”0.5分,回答“為什么”內容1.5分)4、下面的句子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運用這種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臺風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急速旋轉的熱帶氣旋,它像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打比方。用“江河中的渦漩”來比喻“臺風”,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臺風的形狀。(3分。“說明方法”1分,“作用”2分)5、請從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話,并簡述由此引發的思考。(3分)主旨:客觀地說,臺風有過亦有功,而且臺風的功甚至大于過。思考:臺風有過更有功,提醒我們事物常常有兩面性,只有了解相關科學知識,才能全面、科學地認識事物,用辯證、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3分。“主旨”1分,“思考”圍繞“事物有兩面性”來回答,有自己的見解,表述清楚即可,2分)說明方法種類多,各顯神通作用大本課的兩篇短文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如舉例子(《恐龍無處不有》第2段)、列數字(《恐龍無處不有》第14段)、作比較(《被壓扁的沙子》第7段)等。這些說明方法,起到了形象、生動、具體地說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作用。【考點解讀】辨別說明方法,特別是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是中考說明文閱讀的常考點。常見的考查方式如下:1、第X段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2、指出第X段(句)運用的說明方法,并說說其作用?【技法點撥】常見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舉例子——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作比較——突出強調說明對象的特點分類別——使說明的內容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一目了然打比方——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使說明通俗易懂列數字——既能準確客觀地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引用——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二)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質結構梁鑫峰①自古以來,人類就知道陸地上有山脈;其實海洋里也有山脈,這些山脈被稱作大洋中脊。②人們意識到海底也有山脈,只不過100多年的時間。大洋中脊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國“挑戰者號”的全球調查。“挑戰者”號上的科學家利用探測錘發現大西洋中部有一處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國“流星”號考察期間,科學家利用聲學回聲測深法再次確認了這條山脈的存在。他們還發現這條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脈竟然通過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③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印度洋中脊和東太平洋中脊也陸續被發現。二戰后,船載聲學設備的發展極大促進了人們對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地質學家已經知道地球上每個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脈,并且這些山脈連成一個巨大的海底山脈系統。④大洋中脊的發現使得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也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正是因為大洋中脊的發現,讓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開始得到重視,誕生了海底擴張學說,并進一步發展成現在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板塊運動理論。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處的巨大山脈,又是新的海洋洋殼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軸線上坐落著眾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熱的巖漿由地幔向上涌,逐漸冷卻,結合周圍已軟化的巖石,形成新的洋殼。新生成的洋殼擠壓大洋中脊兩邊已有的地殼,不斷向外擴張,并最終在板塊的交界邊緣俯沖回地幔去。因此,洋殼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塊與板塊的撞擊中消亡。在過去的幾十億年里,大洋洋殼就這樣的循環往復、生生不息。⑥研究發現,大洋中脊相對其中軸線幾乎是對稱的。從中軸線往外,水深逐漸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軸線處水深大約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則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軸線處的洋殼剛剛形成,溫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幾百萬年的地質時間尺度上,中軸線處的洋殼往外移動,其溫度逐漸降低,密度增加,隨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這些高大的海底山脈就形成了。有時,這些山脈還會露出海面形成島嶼,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島。⑦雖然同為巨大的山脈,但是海底山脈和陸地山脈的生成機制不同。陸地山脈大多是由板塊相互擠壓形成的,大洋中脊則是新的海洋洋殼生成的地方。大多數大洋中脊的中軸線處存在一個被稱為中央裂谷的特殊結構,形態類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從中軸線處劈開來一樣。不過,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態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寬,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東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寬,深度也不到100米。這些差別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處新生成地殼的擴張速度不同。擴張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會呈現出如東太平洋隆起樣的結構,擴張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則更像大西洋中脊。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質結構吸引著眾多的地質學家、海洋學家和生物學家。他們的發現和研究極大推動了人類對于地球和生命的認識進程。(選自《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略有刪改)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質結構有哪些特點?①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殼生成的地方;②大洋中脊相對其中軸線幾乎是對稱的;③大多數大洋中脊的中軸線處存在—個中央裂谷。2、請結合詞語運用,具體分析下面兩個句子語言的準確性。(1)人們意識到海底也有山脈,只不過100多年的時間。“只不過”是“僅僅”的意思,準確地說明了人們對海底山脈的認識時間并不長,并不是很了解。(2)研究發現,大洋中脊相對其中軸線幾乎是對稱的。“研究發現”表明是經過調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學根據的;“幾乎”表示十分接近,準確、嚴謹地說明大洋中脊相對其中軸線基本上是對稱的。3、請分析第⑦段畫線句子的說明方法及作用。①舉例子,列舉大西洋和東太平洋的例子,具體說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態也不同;②列數字,準確說明了兩個中央裂谷的寬度和深度;③作比較,突出說明了兩個裂谷的差別很大。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正確的—項是(C)A.在德國“流星”號考察期間,科學家利用聲學回聲測深法再次發現大西洋底的山脈通過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B.二戰后,船載聲學設備的發展極大促進了人們對大洋中脊的研究,東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陸續被發現。C.大洋中脊的發現,讓大陸漂移學說開始得到重視,誕生了海底擴張學說,并進一步發展成為板塊運動理論。D.大洋中脊中軸線上眾多“火山口”噴出的灼熱的巖漿,由地幔向上涌,逐漸冷卻成為巖石,形成了新的洋殼。把握說明對象(內容)及其特征學習本文知識性、抒情性與思想性完美結合的寫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熱愛自然,尊重生命。把握說明文的主要內容,認清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考點解讀】“說明文的主要內容”不同于“說明對象”,事物說明文說明的主要內容等于說明對象加上其特征,事理說明文的主要內容則需要從現象的起因、性質、解決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大雁歸來》的說明對象是大雁,說明內容是大雁遷徙的特性、規律及大雁與人類的關系。】理清說明順序,分析段與段、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而理清文章的基本結構,就能夠準確把握文章的說明內容。常見的考查方式如下: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內容。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技法點撥】把握說明對象及其特征一、明確說明對象的兩種方法1、看標題。不少說明文的標題即為說明對象。【例:《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2、抓首括句、總結句和中心句。說明文往往運用這類句子來突出說明對象及其特征。二、概括說明對象特征的兩種方法1、看標題中的修飾、限制性成分。【例:2016年安徽中考真題《擬態——神奇的自然禮物》中的“神奇”一詞。】2、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關鍵詞。閱讀時,需重點關注文中集中陳述說明對象特征的語句。文章的過渡句中,有時也會出現對說明對象特征的具體概括。答題模板:1、說明對象+特征(事理說明文答現象的起因、性質、解決措施等)。2、將各選項與原文對應內容逐一比對,查找異同。(三)候鳥的遷徙余夫①每年春天和秋天,人類會驚奇地仰望著天上那些成群結隊、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測的旅客——候鳥。經過億萬年的自然進化,候鳥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沿相對固定的路線往返遷徙的獨特習性。全世界9000多種鳥類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鳥都是候鳥,每年遷徙的候鳥數量可達100億只以上。②同一季節,隨著緯度的改變,氣溫會產生梯度性的變化,特別是北半球的大塊土地在冬季被冰雪封蓋,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許多鳥類不得不越過赤道,飛到南半球越冬。正是這個原因,大多數候鳥的遷徙路線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顯。③人們用多種方法觀測候鳥的飛行路線,如望遠鏡觀察、雷達探測、給鳥涂顏料和戴環志等,其中被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是環志法。環志法是將金屬或塑料做成腳環(或頸環、翅環),刻上環志國家、單位和編碼,將環固定在候鳥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記錄,將鳥放飛后,期望通過再次觀測到它或回收腳環,這樣能更好地了解被戴環志的鳥兒遷徙的時間、路線等數據。隨著衛星應用技術的發展,科學家也在探索在大型候鳥身上安裝小型無線電信號發射器,通過定向接收機接收信號來觀測候鳥的行蹤。④經過長期監測,鳥類學家認為全世界候鳥遷徙路線主要有以下幾條:東亞—澳大利亞、中亞—印度、西亞—東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這些遷徙路線就如一條條“高速公路”,任由鳥兒們飛來飛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⑤在遷徙的過程中,鳥類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黃鹀是美國東部隨處可見的一種鳴禽,每年秋季,它們都會飛行3800千米,到達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馬等地。讓人驚奇的是,它們是以星星為標記進行遷徙的。具體用來判斷方位的是北極星中心約35°以內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說,在這個區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龍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們的路標,其卓越的導航本領讓科學家驚嘆不已。白頰林鶯,從加拿大遷往南美洲時需要面對飛行路線的選擇:如果沿著美國海岸南下,經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會減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遙遠。然而,這些小鳥的選擇是直接勇敢地飛越大西洋,并有規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島嶼上休息。另外,白頰林鶯還會選擇好的天氣和合適的風向,以使旅途更舒適,真是有勇有謀。⑥對候鳥來說,遷徙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有樂趣。它們在遷徙途中要遇到許多想象不到的困難:飛過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層,迎著暴風雨,遭遇天敵,還有被人類捕食的危險……比如從英國出發的家燕,首先飛越英吉利海峽,穿過法國的比利牛斯山脈,跨過地中海,途經撒哈拉沙漠,再抗擊熱帶風暴的襲擊,抵達剛果的雨林,最后到達南非。經過超過10000千米、長達4個月的旅程,只有大約一半的成年個體能夠存活下來。這是多么悲壯的旅程啊!⑦遷徙無疑是候鳥生活中最大的“冒險事業”,每年都會有無數的候鳥永遠無法到達它們的目的地。但是,它們仍然會沿著一定的路線,春來秋往,從不失信。遷徙對候鳥來說,是使命,是責任,是一種承諾。(選自《百科知識》,有改動)0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候鳥的遷徙”,簡要概括候鳥遷徙的特點。路線固定,呈南北方向;遷徙時,候鳥勇敢而有智謀;遷徙過程中困難重重。02、賞析本文第⑤段中畫線的句子。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白頰林鶯遷徙時的聰明勇敢,表達出作者對白頰林鶯的喜愛之情。03、本文第⑥段除了列數字,還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何作用?舉例子。舉出家燕從英國遷徙到南非的例子,具體、真切、形象地說明了候鳥在遷徙途中要遭遇許多困難。本題運用【舉例子作用分析法】。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具體生動形象地寫出說明對象的特點,便于讀者理解。第⑥段作者通過例舉候鳥從英國到南非的經歷,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候鳥遷徙中遇到的困難。04、請聯系本文內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寫出探究結果。1985年12月,昆明市政府公布了保護紅嘴鷗的通告。從1982年起,每年4月至5月初我國開展“愛鳥周”活動。從2006年開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舉行“世界候鳥日”活動。人們采取多種措施保護候鳥品析說明文的語言品味語言,把握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培養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習慣。【考點解讀】準確性與生動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兩大特點。常見的考查方式如下:1、文中加點的詞語有何作用(好處)?2、文中加點的詞語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請說明理由。3、文中的××詞(某一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技法點撥】品析說明文的語言準確性與生動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兩大特點。一、準確性。它主要表現為對科學知識表達得科學、嚴密。如表示時間、空間、范圍、程度、特征、程序、性質等的語言,都做到準確無誤。閱讀中,要格外注意文章是怎樣運用限制性詞語、概括性詞語來修飾中心語,從而進行說明的。這些詞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01、從時間上限制。如:當時、即將、很快、永遠、××到××年(月)等。02、從范圍上限制。如:大都、凡是、總共、完全、絕大多數等。03、從程度上限制。如:主要、非常、特別、最關鍵等。04、從語氣上限制。如:可算、大約、也許、可能、幾乎、不能不算等。二、生動性。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表現在諸多方面。01、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如生動地描寫、描摹物體的形態或狀貌等。02、修辭手法的使用。比喻(打比方)、擬人(擬人化說明)、排比、對比(作比較)、引用(引資料)等,可以增強說明文語言的感染力、趣味性與可讀性,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例]《時間的腳印》中,“時間是沒有腳的”,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寫出了時間的抽象性。03、句式富于變化。如大量運用成語、四字句,靈活運用長短句等,都可以使說明文語言自然流暢,節奏分明而富有美感答題模板:1、加點詞準確/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闡明了……事理。2、①表態(“能”或“不能”,一般為“不能”)。②解釋原詞的意思或內容。③解釋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④闡明如果替換,意思有何改變,強調原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特點。3、①表態(“能”或“不能”,一般為“不能”)。②定性。如“當時”“即將”等表時間限制,“大都”“凡是”等表范圍限制。③闡明刪去后意思有何改變,與實際不符或過于絕對。④強調該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特點。(四)計時的變遷漫奇①“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是千百年來教誨人們珍惜時間的格言。光陰即時間,怎么用長度“寸”來計量呢?②在古代,鐘表還沒有發明,沒有時、分、秒之稱。但人們利用“觀天”“測地”,白天看太陽量陰影,晚上望月亮數星星。寸陰、分陰表示短暫的時間也就流傳于今了。公元7世紀,我們祖先利用日影變化制成的圭來測量時間,以后又創造了沙斗、漏壺等計時工具。這些就是鐘表的“老祖宗”吧!③在現代生活中,時間觀念強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了,而必須是“7點15分,老地方見面”。對計時的要求高了,爭分奪秒,分秒必爭。幾分鐘的差別,上班就會遲到或趕不上火車;幾秒鐘內會決定一場球的勝負;電視和電影的畫面每秒變化二十幾幅;1/10秒乃至1/100秒決定了短跑運動員誰是冠軍。幾百年來,以重錘的重力或發條的彈性力為動力的機械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