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
考向21翻譯句子之單音節文言實詞
(2022?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陳軫對日:“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日:“何也?”對日:“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
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地鳥?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
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張
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叫母。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
某,廣從六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口:“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
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
(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楚王不聽,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
(2)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日:“從某至某,廣從六里。”
【答案】
(1)楚王不聽從,說:“我的事辦好了!你還是閉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2)張儀知道楚國與齊國斷了交,于是出來接見使者說:“從某地到某地,縱橫六里。”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形容詞,好;“其”,副詞,表命令語氣,還是;“弭口”,住口。
(2)“絕”,動詞,斷絕;“乃”,副詞,才;“廣從”,縱橫。
參考譯文:
陳軫回答說:“我認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會招來禍患。”懷王問:“為什么?”
陳軫回答說:“秦王之所以重視大王的原因,是因為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盟邦。如今還沒有得到秦國的割
地卻先和齊國斷絕邦交,是讓楚國陷于孤立狀態啊,秦國又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何況楚國如
果先跟齊國斷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讓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張儀欺騙。結果是西面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面
切斷了齊國的后援,這樣秦齊兩國的兵都一定會進攻楚國。"楚王不聽從,說:“我的計劃已經妥當了,
你就閉口不要多說,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懷王派使者跟齊國斷絕邦交。張儀回到秦國之后,秦
王就派使者前往齊國,秦齊的盟約暗中締結成功。梵國派遣一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張儀在證實楚齊確
實斷交以后,才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說:“從這里到那里,縱橫總共是六里土地。"楚國使節回國報
告楚懷王,懷王大怒,準備發兵去攻打秦國。陳軫說:“攻打秦國,不是一個好辦法。大王不如趁此機會
將一個大都市送給秦國,跟秦連兵伐齊,這樣可以把損失在秦國手里的再從齊國補償回來。楚懷王沒有采
納,于是發兵北去攻打秦國。
單音節實詞翻譯:
①根據語境適當猜測。
②根據字形適當猜測。
③聯系教材中的句子翻譯。
④聯系相關成語翻譯。
⑤根據對稱結構翻譯。
易錯點[01]不能直譯。
翻譯句子一般要直譯,作答句子中的字和現代漢語的詞語對應,不要漏掉關鍵的詞語。
易錯點[021實詞翻譯不準。
平時注意積累,注意實詞的一詞多義,根據具體的語境選取恰當的義項。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安樂令吳漢、護軍蓋延、狐奴令王梁亦勸彭寵從秀,寵以為然。而官屬皆欲附王郎,寵不能奪。漢出
止外亭,遇一儒生,召而食之,問以所聞。生言:“大司馬劉公,所過為郡縣所稱,邯鄲舉尊號者,實非
劉氏。”漢大喜,即詐為秀書,多熔漁陽,使生赍以詣寵,令具以所聞說之。會寇恂至.寵乃發步騎三千
人,以吳漢行長史,與蓋延、王梁將之,南攻薊,殺王郎大將趙閔。……秀乃悉召景丹等入,笑曰:“邯
鄲將帥數言我發漁陽、上谷兵,吾聊應言'我亦發之',何意二郡良為吾來!方與士大夫共此功名耳。”
乃以景丹、寇恂、耿龕、蓋延、吳漢、王梁皆為偏將軍,使還領其兵,加耿況、彭寵大將軍;個況、寵、
丹、延皆為列侯。
(節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使生赍以詣寵,令具以所聞說之。
(2)何意二郡良為吾來!方與士大夫共此功名耳。
【答案】
(1)派那儒生拿著文書拜訪彭寵,讓他把聽到的消息詳細地告訴彭寵。
(2)想不到兩郡真的為我而來!我正要與各位共同建立功名。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赍”,拿東西給人;“諧”,拜訪;"所聞”,聽到的消息。
(2)“何意”,想不到:“良”,真的,的確;“方”,正要。
參考譯文:
安樂令吳漢、護軍蓋延、狐奴令王梁也勸彭寵歸附劉秀,彭寵同意。可是,郡府的下屬官員都愿歸附
王郎,彭寵不能決定。吳漢到城外巡察,遇到一位儒生,請來一塊進餐,詢問他聽到的消息。儒生說:“大
司馬劉秀,受到他所經過的郡縣的官民的稱贊,而在邯鄲舉起尊貴稱號的人,實際上不是劉氏子弟。”吳
漢非常高興,立即偽造了一份劉秀征召漁陽郡的文告,派那儒生拿著文書拜訪彭寵,讓他把聽到的消息詳
細地告訴彭寵。恰好寇恂到達,彭寵于是派出步騎兵三千人,命吳漢代理長史,與蓋延、王梁共同率領部
隊,南下進攻薊縣,殺死王郎大將趙閔。……劉秀親自登上西城樓,統率軍隊,詢問來意;耿龕就在城下
拜見,劉秀立即請他進城,耿龕詳細說明了發兵的情形。劉秀于是把景丹等將領全部請到城中,笑著說:
“邯鄲將領屢次說我們征召了漁陽、上谷部隊,我姑且應付說‘我也征召了漁陽、上谷部隊',想不到兩
郡真的為我而來!我正要與各位共同建立功名。”于是把景丹、寇恂、耿龕、蓋延、吳漢、王梁都封為偏
將軍,讓他們回去統領自己的部隊,擢升耿況、彭寵為大將軍;把耿況、彭寵、景丹、蓋延四人全部封為
列候。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派性誠謹,未嘗訐人過。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
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潛召問群臣臧否,源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日:“善者與臣友,
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
謗非法。”問濂,對日:“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
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口:“微景源幾誤罪言者。”
(節選自《明史?宋派列傳》)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笑曰:“誠然,卿不朕欺。”潛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
(2)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
【答案】
(1)太祖笑道:“說得對,你沒有欺騙我。'‘太祖暗中召宋濂詢問群臣的善惡(優劣好壞),宋濂只是列舉表
現優良的大臣。
(2)太祖將廷臣全部召來責問,并直呼宋濂的字說道:“如果沒有(若不是)景濂,我幾乎就要錯誤地加
罪于上書言事的人了。”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I)句得分點為:“卿不朕欺”,賓語前置:“潛”,暗中;"臧否”,善惡。
第(2)句得分點為:“微”,如果沒有;“誤罪”,錯誤地加罪;"言者”,上書言事的人。
參考譯文:
宋派性情誠實謹慎,從不攻擊他人過失。宋濂曾經與客人一起飲酒,皇帝暗中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
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么?宋派全部如實回答。皇帝笑著說:“確實
如此,你沒欺騙我。”皇帝秘密地召見(宋濂)詢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出那些好的大臣。皇帝詢
問原因,他回答說:“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
不了解他們。”這時主事茹太素上奏章萬余字。皇帝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
“這里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
言路,怎么可以重責他。”不久皇帝看過茹太素的奏章,發現有值得采納的內本后。就把朝臣都招來斥責,
于是口呼宋派的字說:“(如果)沒有景廉,(我)就會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帝即位初,異姓王及帶相印者不下數十人。至是,用趙普謀,漸削其權,或因其卒,或因遷徙致仕,
或因遙領他職,皆以文臣代之。……八月,選諸道兵入補禁衛。先是,帝詔殿前、侍衛二司,各閱所掌兵,
揀其驍勇者升為上軍。至是,命諸州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
分送諸道,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復立更戍法,分遣禁旅守邊城,使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
勞佚。自是將不得專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驕惰,皆趙普之謀也。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收兵權》)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或因其卒,或因遷徙致仕,或因遙領他職,皆以文臣代之。
(2)自是將不得專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驕惰,皆趙普之謀也。
【答案】
(1)有的趁他們死亡,有的趁官職調動或者退休,有的趁兼職遠地,都用文臣替代他們。
(2)從此將領不能有其專屬軍隊,而兵也不至于驕傲懈怠,這都是趙普的謀略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因”,趁機;“卒”,死亡:“致仕”,退休。
(2)“專”,專屬;“驕”,驕傲;“皆趙普之謀也“,判斷句,這都是趙普的謀略。
參考譯文:
太祖剛即位之時,異姓之王及有相印的不下數十人。至[此時,采用趙普的計謀,逐漸削奪他們的權力,
有的趁他們死亡,有的趁官職調動或者退休,有的趁兼職遠地,都用文臣替代他們。……八月,調選各道
的士兵入補皇宮護衛部隊。之前,皇帝曾下詔殿前,侍衛兩司,都檢閱他們所掌控的部隊,挑選其中驍勇
的提升為上軍。到這時候,又命各州長選擇本道驍勇的士兵送到都城,來增補皇宮禁軍的空缺。又挑選強
的士兵作為“兵樣”,分送到各道,招募人員來教習演練,等練到符合標準,就又送到京城。又設立更成
法,分批派遣禁軍守邊境城市,讓他們在各地往來,以便士兵習于勤苦、勞逸均等。從此將領不能有其專
軍隊,而士兵也不至于驕傲懈怠,這都是趙普的謀略。
4.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州舉茂才,除溫令。縣多奸滑,積為人患。渙以方略討擊,悉誅之。境內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
放牛者,輒云以屬稚子,終無侵犯。在溫三年,遷兗州刺史,繩正部郡,風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實論。
歲余,征拜侍御史。……永和中,以劇令勃海任峻補之。峻擢用文武吏,皆盡其能,糾剔奸盜,不得旋踵。
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終于太山太守。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
②大訥抱案詣,歷指其奸。守怒,陰中以他罪,大訥略無所懾。
【答案】
①一年間的斷案,不過幾十件,(任峻在)聲威方面超過王渙,但在條理方面比不上他。
②溫縣境內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為,長期以來成了當地人的大患。王渙采取策略加以討伐打擊,把他們
全都殺了。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I)“歲”,年;“獄”,案件;“過”,超過;“威風猛于渙“,狀語后置句;“及”,比得上。
(2)“積”,長期;“患”,禍患;“悉”,全。
參考譯文:
州里舉薦王渙為茂才,并讓他做溫縣縣令。溫縣境內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為,長期以來成了當地人
的大患。王渙采取策略加以討伐打擊,把他們全都殺了。縣境內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道路停宿。其中
有放牛的人,都說自己是王渙的屬下,始終沒有人敢侵犯。王渙擔任了三年溫縣縣令后,升為兗州刺史,
他用法律嚴格地糾察所屬郡縣,聲名大震。后來由于考核妖言不實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
命為侍御史。……永和年間,朝廷任命劇縣縣令勃海人任峻為洛陽令。任峻選拔文武官員,充分發揮這些
人的才能。一年間的斷案,不過幾十件,(任峻在)聲威方面超過王渙,但在條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
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煜初名從嘉,聰悟好學,善屬文,工書畫,明音律。唐主酷信浮屠法,出禁中金錢,募人為僧。時都
下僧及萬人,皆仰給縣官。僧有罪,命禮佛而釋之。帝聞其惑,乃選少年有口辯者,南渡見唐主,論性命
之說。唐主信重,謂之“一佛出世”,由是不復以治國守邊為意。及南漢亡,懼甚,因上表乞去烏苫,改
“南唐主”為“江南國主”,帝許之。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密陳:“宋前已滅蜀,今又取嶺南,
道遠師疲。愿假臣兵數萬,自壽春徑渡,復江北舊境。”江南主不聽。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平江南》)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帝聞其惑,乃選少年有口辯者,南渡見唐主,論性命之說。
(2)愿假臣兵數萬,自壽春徑渡,復江北舊境。
【答案】
(1)皇帝聽說南唐主受佛教迷惑,就挑選能言善辯的年輕人,向南渡過長江去拜見南唐主,談論有關性命
的學說。
(2)希望借給我幾萬兵,從壽春直接渡過長江,收復長江北岸原來的土地。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惑”,受迷惑;“口辯”,能言善辯;“少年有口辯者”,定語后置,能言善辯的年輕人;“論”,談論。
(2)“假”,借;“徑渡”,直接渡過;"復”,收復。
參考譯文:
李煜本名李從嘉,聰悟好學,善于寫文章,精通音律。唐主酷愛佛法,拿出朝廷的錢招募僧人,當時
都城里面僧人達到了萬人,都仰仗官府供養。僧人犯了罪唐主都依照佛理赦免了。皇帝聽說南唐主受佛教
迷惑,就挑選能言善辯的年輕人,向南渡過長江去拜見南唐主,談論有關性命的學說。唐主的信念很強,
認為是“一佛出世”,從此不再有治理國家守衛邊疆的愿望。等到南漢滅亡,李煜非常害怕,就上表請求
廢掉國號,改“南唐主”為“江南國主”,太祖答應了。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秘密陳奏:“宋
之前已經滅了蜀國,現在又攻取了嶺南,路途遠軍隊疲勞。希望借給我幾萬兵,從壽春直接渡過長江,收
復長江北岸原來的土地。”江南主不聽。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詔劉仁軌將兵鎮百濟,召孫仁師、劉仁愿還。百濟兵火之余,比屋凋殘,僵尸滿野,仁軌始命瘞骸骨,
籍戶口,賑貧乏,養孤老,課耕桑。而后理村聚,署官長,通道途,立橋梁,補堤堰,復陂塘,立唐社瞿,
頒干刃及廟諱。百濟大悅,闔境各安其業。然后修專用,儲梭糧,訓士卒,以圖高麗。劉仁愿至京師,上
問之日:“卿在海東,前后奏事,皆舍機宜,復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愿曰:“此皆劉仁軌所為,
非臣所及也。”上悅,加仁軌六階,正除帶方州刺史,為筑第長安,厚賜其妻子,遣使赍璽書勞勉之。初,
劉仁軌坐督海運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上官儀日:“仁軌遭釉削而能盡忠,仁愿秉節制而能推賢,皆可謂
君子矣!“
(節選自《資治通鑒》卷二百一,有刪改)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仁軌始命瘞骸骨,籍戶口,賑貧乏,養孤老,課耕桑。
(2)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仁愿秉節制而能推賢,皆可謂君子矣!
【答案】
(1)劉仁軌一開始就命令掩埋骸骨,登記戶口,賑濟貧窮的人,贍養孤獨無依的老人,督促百姓種田養蠶。
(2)劉仁軌被撤職后卻能為朝廷盡忠,劉仁愿掌握指揮權卻能推薦有才德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君子了!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題得分點:瘞,掩埋;籍,登記;賑,賑濟;課,督促。
第(2)題得分點:黜削,撤職;秉,掌握:節制,指揮權;推,推薦。
參考譯文:
唐高宗命令劉仁軌領兵鎮守百濟,召孫仁師、劉仁愿回朝百濟經戰爭之后,家家凋敝殘破,尸橫遍野,
劉仁軌一開始就命令掩埋骸骨,登記戶口,賑濟貧窮的人贍養孤獨無依的老人,督促百姓種田養蠶。然后
治理村落,任命官長,修通道路,架設橋梁,修補堤堰,恢復陂塘,建立唐朝的土、谷神壇,頒布唐朝歷
法和已故皇帝名諱。百濟百姓很高興,全境各安其業。然后又治理屯田,儲備糧食,訓練士卒,準備進取
高麗。劉仁愿回到京師長安,唐高宗問他:“你在海東,前后上奏事情,都合時宜,又有文采條理。你本
是武人,為什么能夠這樣?”劉仁愿說:“這都是劉仁軌所做的,不是我所能辦到的。”唐高宗聽了很高
興,給劉仁軌晉升六級官階,正式任命為帶方州刺史,為他在長安建筑住宅,給他的妻子兒女優厚的賞賜,
派使者帶著用天子璽印封記的文書前去慰勞勉勵他。當初,劉仁軌因監督海運時船只傾覆被免官,就以平
民的身份從軍效力。上官儀說:“劉仁軌被撤職后卻能為朝廷盡忠,劉仁愿掌握指揮權卻能推薦有才德的
人,都可以稱得上是君子了!”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六年,入為南院樞密使。帝方眷倚,參知政事吳叔達與儉不相能,帝怒,出叔達為康州刺史,拜儉左
丞相,封韓王。帝不豫,受遺詔輔立太子,是為興宗。賜貞亮弘靖保義守節耆德功臣,拜太師、中書令,
加尚父,徙王陳。重熙五年,帝幸松郢貢院及親試進士,皆儉發之。進見不名,賜詩褒美。儉衣唯細帛,
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蜩給親舊。……上憐其清貧,令恣取內府物,儉奉詔持布三端而出,益見獎重。儉
弟五人,上欲俱賜進士第,固辭。
(節選自《遼史?張儉傳》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帝方眷倚,參知政事吳叔達與儉不相能,帝怒,出叔達為康州刺史。
(2)上憐其清貧,令恣取內府物,儉奉詔持布三端而出,益見獎重。
【答案】
(1)皇上正寵愛倚重他,參知政事吳叔達與張儉不和睦,皇上發怒,讓吳叔達離開京城擔任康州刺史。
(2)皇上憐憫他清貧,讓他任意取用內府物品,張儉奉詔后只拿了三匹布出來,因此更加受到嘉許重用。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方”,正當;“眷倚”,寵愛倚重;“能”,和睦;“出”,使……出。
第二句中,“恣",任意;“布三端”,定語后置,“三端布”;“端”,匹;“見”,被;“獎重”,嘉許重用。
參考譯文:
六年,入京任南院樞密使。皇上正寵愛倚重他,參知政事吳叔達與張儉不和睦,皇上發怒,讓吳叔達
離開京城擔任康州刺史,拜張儉為左丞相,封韓王。皇上病重,后來張儉接受遺詔輔立太子,這便是興宗。
(興宗)賜張儉為貞亮弘靖保義守節者德功臣,拜為太師、中書令,又加封尚父,改封為陳王。重熙五年,
興宗皇上親臨禮部貢院以及親自考試進士,都是張儉提議的。進見時皇上不直呼其名、并且賜詩加以褒獎
贊美。張儉只穿粗絲織成的絹帛,每餐只食一菜,按月發的俸祿有節余的,便拿來接濟親朋舊友。……皇
上憐憫他清貧,讓他任意取用內府物品,張儉奉詔后只拿了三匹布出來,因此更加受到嘉許重用。張儉有
五個弟弟,皇上想一并賜給他們進士及第出身,張儉堅決推辭。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二月,上耕箝甲畢,宴群臣,教坊以雜伎承應,或出褻語。文升厲色日:“新天子當知稼稿艱難,豈宜
以此瀆亂宸聰!'‘即斥去。時山陵未畢,而中官郭鐳請選妃以廣儲。謝迂力言不可,文升主之。御史以糾儀
下獄,文升謂“即位之初,不宜輒罪言官于是得釋,時論偉之。……先是,大學士萬安、尹直既劾罷,吉
附阿科道,建言當超遷,待以不次之位。升遂上疏言:“應天之實,以人才為先,人才以輔臣為先。初科道
以萬安、劉吉、尹直為言,安與直以次罷遣,惟吉獨存,遂建言超遷科道。自是無復肯言,而群臣靡然附
之。
(節選自《明史紀事本末?弘治君臣》)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文升厲色曰:“新天子當知稼嵇艱難,豈宜以此瀆亂宸聰!”
(2)安與直以次罷遣,惟吉獨存,遂建言超遷科道。
【答案】
(1)馬文升聲色俱厲地斥責說:“新天子應當知道耕種和收獲(農事勞動)的辛苦,怎么能夠用這種靡靡
之音來擾亂圣聽(皇帝的心思)呢!”
(2)萬安和尹直先后被罷官,唯獨劉吉得以留任,于是他提出對科道官員可以越級升遷的建議。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稼嵇”,耕種和收獲,指農事活動;“瀆亂”,擾亂;“宸聰”,皇帝的心思。
(2)“次”,先后順序;“建言”,提出……的建議;“超遷”,越級升遷。
參考譯文:
二月,皇帝親自耕種籍田已畢,宴餉群臣,教坊進獻雜技,在表演中有時竟說出一些輕慢污穢的語言。
馬文升聲色俱厲地斥責說:“新天子應當知道耕種和收獲(農事勞動)的辛苦,怎么能夠用這種靡靡之音
來擾亂圣聽(皇帝的心思)呢!”當即把教工、樂伎辭退而去。這時,為憲宗皇帝(朱見深)修造的墳墓
尚未完工,而中官郭鐳提請選妃,以廣后宮。謝遷極力陳述不可這么做的道理,馬文升也堅決支持他。御
史以違犯儀禮論,要求把郭鎘下獄治罪,馬文升認為“皇帝剛剛即位,不應該動不動就治罪言官(即諫議
官員)”。于是,郭鎘才免于被治罪,朝臣們議論此事時,都很推崇馬文升,認為他的意見是非常正確的。……
以前,大學士萬安、尹直被彈劾罷官之后,劉吉便阿附科道,他提出科道官員可以超遷,不必按著官階一
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提升。張升上疏說:“所謂上應天命,實際上最主要的就是以選拔人才為先,而選拔人
才又以選拔宰輔大臣為最先。當初,科道群臣都紛紛遞交奏章,彈劾萬安、劉吉、尹直,萬安和尹直先后
被罷官,唯獨劉吉得以留任,于是他提出對科道官員可以越級升遷的建議。從劉吉提出此議之后,科道再
無人彈劾劉吉了,而且群臣不分是非,全都同聲附和他。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十八年,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遮楚道,懷王從間道走趙。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懷王將走魏,
秦人追及之,以歸。十九年,楚懷王發病,卷于秦,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
臣光日: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競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嗚呼,楚之君誠得其道,
臣誠得其人,秦雖強,烏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
(2)故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
【答案】
(1)楚國人都非常哀憐他,像是自己的親人死了一樣十分悲傷。各諸侯從此不再尊重秦國。
(2)所以作為一國的君主,不求治國之道而只想擴張勢力,這正是國家處于危險境地的原因。
【解析】
本題考杳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憐”,哀憐,同情;“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母和兄弟,親人;“直”,尊重。
(2)“人主”,一國的君主;“廣”,擴張;“所以”,……的原因。
參考譯文:
周赧王延十八年,楚懷王逃跑,準備回到楚國。結果被秦國人發現,秦王派人封鎖了通往楚國的道路,
楚懷王只好從小路逃到趙國。此時趙主父在代郡,趙國人不敢接納他。楚懷王又準備逃往魏國卻被泰國人
追上,又被捉住送回秦國。周赧王延十九年,楚懷王生病,死在了秦國,秦人將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
人都非常哀憐他,像是自己的親人死了一樣十分悲傷。各諸侯從此不再尊重秦國。
臣司馬光說:秦國太霸道無理了,不僅害死楚懷王,還威逼其子楚襄王;楚國太軟弱無能,也太不爭
氣了,忍受殺父之仇,又與自己的敵人通婚。嗚呼!楚國的國君如果能掌握正確的治國之道,如果能任用
賢能的大臣,秦國即使強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國呢!所以作為一國的君主,不求治國之道而只想擴張勢
力,這正是國家處于危險境地的原因。
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三月,燕太宰慕容恪將兵五萬,冠軍將軍皇甫真將兵萬人,共討之。燕兵至野王,護嬰城自守。護軍
將軍傅顏請急攻之,以省大費。恪口:“老賊經變多矣,觀其守備,未易猝攻,頃攻黎陽,多殺精銳,卒
不能拔,自取困辱,護內無蓄積,外無救援,我深溝高壘,坐而守之,休兵養士,離間其黨,于我不勞而
賊勢日蹙,不過十旬,取之必矣。何為多殺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乃筑長圍守之。……秋七月,護食盡,
果夜悉精銳趨真所部,突圍,不得出。太宰恪引兵擊之,護眾死傷殆盡,棄妻子奔滎陽。恪存撫降民,給
其博食,徙將帥于鄴,自余各隨所樂。以護參軍廣平梁琛為中書菁作呼。冬十月,呂護復叛,奔燕,燕人
赦之,以為廣州刺史。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桓溫伐燕》)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于我不勞而賊勢日蹙,不過十旬,取之必矣。
(2)恪存撫降民,給其鹿食,徙將帥于鄴,自余各隨所樂。
【答案】
(1)對我軍來說毫不費力而敵人的形勢卻日益危急,不超過百天,攻取他是一定的(一定能夠攻取他),
(2)慕容恪安撫歸降的百姓,供應給他們積蓄的糧食(把積蓄的糧食供應給他們),把將帥都遷徙到鄴城,
其余的人則隨他們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去。
【解析】
本題考杳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蹙“,急迫,緊迫;“旬”,十日為一旬;“取”,攻取。
(2)“存撫”,安撫,慰撫;“給”,供應;“廉食”,倉儲的糧食,指公家供給的糧食;“所樂”,愿意去的地
方,樂意去的地方。
參考譯文:
三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率領五萬精兵,冠軍將軍皇甫真率領一萬精兵,共同討伐呂護。前燕的軍隊抵
達野王,呂護環城據守。護軍將軍傅顏請求猛攻呂護,以便節省龐大的損耗。慕容恪說;“呂護老賊經歷
過的變故很多,觀察他的守衛情形,不容易發動急攻。之前攻打黎陽,就已經犧牲了許多精銳士卒,最終
還是沒有攻下該城,反而自取困窘和恥辱,呂護城內沒有糧食積蓄,城外沒有救援,我軍深挖壕溝高筑營
壘,坐在這里圍困他,休整軍隊保養士兵,離間呂護的黨羽,對我軍來說毫不費力而敵人的形勢卻日益危
急,不超過百天,攻取他是一定的(一定能夠攻取他)。為什么要犧牲士卒來獲取眼前的成功呢?”于是筑
起了長長的土圍子圍困呂護。……升平五年秋季七月,呂護的糧食吃完了,果然趁夜色率領全部精銳的士
卒直撲皇甫真的軍隊進行突圍,但沒有成功。太宰慕容恪率兵進攻,呂護的軍隊死傷殆盡,于是拋下自己
的妻子兒女逃奔滎陽。慕容恪安撫歸降的百姓,供應給他們積蓄的糧食(把積蓄的糧食供應給他們),把將
帥都遷徙到鄴城,其余的人則隨他們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去。任命呂護的參軍廣平人梁琛為中書著作郎。
冬季十月,呂護再次叛亂,投奔燕國,燕人救免了他,讓他擔任了廣州刺史。
『真病f
一、(2022.黑龍江綏化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滿城。野幼穎異,祖母劉,厚資之使就學。至元十八年,以處士征為
國史院編修官。二十年,兼興文署丞,出為汝州判官,廉介有為,憲司屢薦之。二十八年,遷南陽縣尹。
初至官,獄訟充斥,野裁決無留滯,涉旬,遂無事。改懷孟河渠副使,會遣使問民疾苦,野建言:“水利
有成法,宜隸有司,不宜復置河渠官。”事陽于朝,河渠官遂罷。大德六年迂國于助教諸生入宿衛迷歲叢
主上都烝桐險剌險處始至身分室土上都必教諸生仍每史給之上都今受自野始俄升國子博士,誨人先經學而
后文藝,每謂諸生日:“學未有得,徒事華藻,若持錢買水,所取有限,能自鑿井及泉而級之,不可勝用
紅”時學舍未備,野密請御史臺,乞出帑藏所積,大建學舍以廣教育。仁宗在東宮,野為太子文學,多
所裨益,時從賓客姚燧、諭德蕭漫入見,帝為加禮。至大元年,除國子司業,近臣奏分國學西序為大都路
學,帝已可其奏,野謂國學、府學混居,不合禮制,事遂寢。四年,拜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詔
野赴吏部,試用蔭補官,野多所優假。率病其太寬,野目:“今初設此法,,將來者習詩書、知禮義耳,
非必責效目前也。”眾乃服。皇慶元年,升翰林侍講學士。延祐元年,改集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二
年夏,移疾歸滿城,四方來學者益眾。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贈通奉大夫、太常禮儀院使、護軍,追
封上黨郡公,謚文懿。野性開敏,志趣正大,事繼母以孝聞,文辭典雅,一本于理。
(節選自《元史?尚野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大德六年/遷國子助教諸生/入宿衛者/歲從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孫始命野分學于上都以教/諸生仍鑄印給之/
上都分學自野始/
B.大德六年/遷國子助教/諸生入宿衛者/歲從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孫始命野分學于上都/以教諸生/仍鑄印給之/
上都分學自野始/
C.大德六年/遷國子助教諸生/入宿衛者/歲從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孫始命野分學于上都/以教諸生/仍鑄印給之/
上都分學自野始/
D.大德六年/遷國子助教/諸生入宿衛者/歲從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孫始命野分學于上都以教/諸生仍鑄印給之/
上都分學自野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事聞于朝”與“謹拜表以聞”(《陳情表》)兩句中的“聞''含義相同。
B.“除國子司業”與“扶輦下除”(《陳情表》)兩句中的“除“含義不相同。
C.“或病其太寬”與“或棹弧舟”(《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或”含義相同。
D.“冀將來者習詩書、知禮義耳”與“冀日進宰”(《促織》)兩句中的“翼”含義不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尚野幼時聰慧,讀書應召。尚野自幼聰穎異常,在祖母劉氏資助下讀書學習,后以處士身份被征召為國
史院編修官。
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為多次被上司舉薦,改任河渠副使時,派遣使者詢
問百姓的疾苦。
C.尚野重視教育,廣建學舍。尚野擔任國子博士時密請御史臺,請他們拿出些國庫藏的財物,廣泛建設學
校,推行教育。
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擔任學官,教學以經學為先,文章以理作為標準,辭官回鄉后,來
求學的人更多。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會遣使問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隸有司,不宜復置河渠官。”
(2)學未有得,徒事華藻,若持錢買水,所取有限,能自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勝用矣。
【答案】I.B2.C3.B
4.(1)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詢問百姓疾苦,尚野提議:“水利有既成之法,應該隸屬有關官員,不應該
再設置河渠官。”
(2)學習沒有收獲,僅僅追求華麗的辭藻,如果拿著錢買水,所得有限,能夠自己鑿井和泉來汲取水,那
就用不盡了。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大德六年,(尚野)遷任國子助教。入住值宿宮禁、擔任警衛的諸生,每年跟隨皇帝到上都。丞相哈
刺哈孫開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學來教導諸生,仍舊鑄造印信給他,上都分學從尚野開始。
"遷''是動詞,賓語是“國子助教","諸生''是下一句的主語,所以"國子助教''和"諸生”之間要斷開,排除AC;
"幸''是動詞,指君王到某處,賓語是“上都”,動賓后要斷開,且“丞相”是指哈刺哈孫,二者之間不能斷開,
排除D。
故選Bo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掌握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
C.“含義相同”錯誤,含義不同。前者是“有人”的意思,后者是“有時”的意思。句意:有人責怪他太過寬容。
/有時劃著一條小船。
故選Co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尚野……派遣使者詢問百姓的疾苦”錯誤,結合文中“會遣使問民疾苦,野建言……事聞于朝,河渠官遂
罷”可知,應該是朝廷派遣使者來詢問百姓疾苦,不是尚野派遣使者詢問。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會”,恰逢,正趕上;“隸”,隸屬;"有司”,有關官員;“置”,設置。
(2)“徒”,只是,僅僅;“事”,追求,謀求:“汲”,汲取;“勝”,完,盡。
參考譯文:
尚野字文蔚,他的祖先是保定人,搬遷到滿城。尚野幼年的時候非常聰穎,祖母劉氏花巨資幫助他就
學。至元十八年,憑借處士的身份被征召擔任國史院編修官。二十年,兼任興文署丞,出京擔任汝州判官,
廉潔耿直有所作為,憲司多次推薦他。二十八年,遷任南陽縣尹。剛到任時,那里的案件和訴訟積壓很多,
尚野進行裁審處理,不使它們被拖延擱置起來,經過了十天的辦理,就沒有事了。改任懷孟河渠副使,恰
逢朝廷派遣使者詢問百姓疾苦,尚野提議:“水利有既成之法,應該隸屬有關官員,不應該再設置河渠官。”
事情上報到朝廷,河渠官一職就取消了。大德六年,遷任國子助教,入住值宿宮禁、擔任警衛的諸生,每
年跟隨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孫開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學來教導諸生,仍舊鑄造印信給他,上都分學從
尚野開始。不久尚野升任國子博士,教導學生先教導經學后教導文藝,常常對諸生說:“學習沒有收獲,
僅僅追求華麗的辭藻,如果拿著錢買水,所得有限,能夠自己鑿井和泉來汲取水,那就用不盡了。”當時
沒有建學舍,尚野密請御史臺,請他們拿出些國庫藏的財物,廣泛建設學校來推行教育。仁宗還是太子的
時候,尚野擔任太子文學一職,有很多益處,當時跟隨賓客姚燧、諭德蕭演進東宮見仁宗,仁宗給他厚于
常規的禮儀。至大元年,尚野被授予國子司業一職,近臣上奏把國學西序分為大都路學,皇帝已經認可近
臣的上奏,尚野說國學和府學雜設在一起,不符合禮制,此事就被停止了。至大四年,授予尚野翰林直學
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朝廷下詔讓尚野到吏部任職,試用蔭補官,尚野對此很多都是寬容優待的。有人責
怪他太過寬容,尚野說:“現在剛設置這一法規,是希望將來的人能夠熟讀詩書,懂得禮儀罷了,不一定
非要當前就取得成效。”眾人才信服。皇慶元年,尚野升任翰林侍講學士。延祐元年,尚野改任集賢侍講
學士,兼任國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尚野上書稱病回歸滿城,四方來求學的人很多。延祐六年,死在家
中,終年七十六。尚野被贈予通奉大夫、太常禮儀院使、護軍的稱號,并被追封上黨郡公,謚號文懿。尚
野性格通達明敏,志趣正直遠大,侍奉繼母憑借孝心而出名,文辭典雅,文章以理作為標準。
二、(2022?云南省昆明市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乾寧二年,王行瑜以精甲五千守龍泉寨,李克用攻之。李茂貞以兵五千救之,營于鎮西。十一月丁巳,
克用咨龍泉寨。行瑜走入邠州,遣使請降于李克用。李克用引兵逼邠州,王行瑜登城號哭,謂克用目:“行
瑜無罪,迫脅乘輿,皆李茂貞所為,請移兵問鳳翔,行瑜愿束身歸朝。''克用口:“王尚父,何恭之甚?仆受
詔討三賊臣,公預其一,束身歸朝,非仆所得專也。”工卯任瑜冬燕赤城走克用△邠燈封麻序標居△行瑜走
至慶州境部下斬之傳首克用旋軍渭北十二月乙未,進克用爵晉王。李克用遣掌書記李襲吉入謝恩,密言于
上目:“比年以來,關輔不寧,乘此勝勢,遂取鳳翔,一勞永逸,時不可失。臣屯軍渭北,專俟進止。”上謀
于貴近,或曰:“茂貞復滅,則克用大盛,朝廷危矣。’'上乃賜克用詔,褒其忠款,而言:“不臣之狀,行瑜
為甚。自朕出幸以來,茂貞自知其罪,不忘國恩,職貢相繼,且當休兵息民。’‘克用奉詔而止。既而多于詔
使日:“觀朝廷之意,似疑克用有異心也。然不去茂貞,關中無安寧之日。''又詔免克用入朝,將佐或言:“今
密邇阿廷,豈可不入見天子。''克用猶豫未決,蓋寓言于克用目:“向者王行瑜輩縱兵狂悖,致鎏輿播越,百
姓奔散。今天子還未安席,人心尚危,大王若引兵渡渭,竊恐復驚駭都邑。人臣盡忠,在于勤王,不在入
覲,愿熟圖之。''克用笑曰:“蓋寓尚不欲吾入朝,況天下之人乎!''乃表稱:“臣總師大軍,不敢徑入朝覲,
且懼部落士卒侵擾渭北居人。“辛亥,引兵東歸。表至京師,上下始安,詔賜士卒錢三十萬緡。克用既去,
李茂貞驕橫如故。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藩鎮之亂》)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丁卯/行瑜挈族棄城走/克用入邠州封府庫/撫居人/行瑜走至慶州境/部下斬之傳首/克用旋軍渭北/
B.丁卯/行瑜挈族棄城走/克用入邠州/封府庫/撫居人/行瑜走至慶州境/部下斬之/傳首/克用旋軍渭北/
C.丁卯/行瑜挈族棄城走/克用入邠州封府庫/撫居人/行瑜走至慶州境/部下斬之/傳首克用/旋軍渭北/
D.丁卯/行瑜挈族棄城走/克用入邠州/封府庫/撫居人/行瑜走至慶州境/部下斬之/傳首克用/旋軍渭北/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拔”意思是奪取,與《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岳掩赤城”的“拔”含義相同.
B.“俟”意思是等待,與《詩經?邨風?靜女》“俟我于城隅"的"俟’'含義相同。
C.“私”意思是暗地里、私下,與《鴻門宴》“私見張良”的“私”含義相同。
D.“闕”泛指帝王的住所,與《燭之武退秦師》“闕秦以利晉”的“闕”含義不同。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行瑜鎮守龍泉寨,被李克用打敗,逃至邠州。李克用繼續帶兵追擊,兵臨城下之時,王行瑜表示自己
愿意歸順朝廷。
B.李克用進入邪州,后來被封為晉王。李克用派遣李襲吉入朝謝恩,并讓其提議朝廷應該乘有利形勢到鳳
翔討伐李茂貞。
C.皇帝下詔褒獎李克用的忠心,同時讓李克用不要討伐李茂貞。李克用雖然停止了進軍,但依然擔心李茂
貞會帶來禍患。
D.以前王行瑜放縱士兵反叛導致朝臣流離失所,百姓奔散逃亡,蓋寓以此勸李克用不宜貿然入朝,李克用
最終率軍離開。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上謀于貴近,或曰:“茂貞復滅,則克用大盛,朝廷危矣。”
(2)人臣盡忠,在于勤王,不在入覲,愿熟圖之。
【答案】5.B6.A7.D
8.(1)皇上與朝中顯貴大臣商量,有人說:“如果李茂貞又被消滅,那么李克用軍隊就會強盛起來,到時
朝廷就危險了。”
(2)做臣子的對朝廷盡忠,在于為皇上解危,而不在于入朝拜見,希望您仔細考慮這件事!
【解析】
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十一月丁卯,王行瑜帶著族人棄城逃跑了,李克用進入邠州,封閉了官府庫房,安撫城中百姓。王
行瑜逃到慶州境內,部下將其殺死,并把他的頭顱送到朝廷。李克用回軍駐扎在渭水北邊。
“入邠州”“封府庫”“撫居人''內容并列,結構相同,應各自獨立成句,排除AC。
如果將“克用”與前面的“傳首”作為一個句子,那么后面"旋軍渭北'’就缺少了主語,使句子表意不明,而從句
意分析,“旋軍渭北”的主語應是“克用”,“克用旋軍渭北”句意完整,故排除D。
故選Bo
6.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A.“與《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岳掩赤城’的,拔'含義相同'’說法錯誤。“勢拔五岳掩赤城”的“拔”意為超出、
高出。
故選Ao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朝臣流離失所”說法有誤,文中“鑾輿播越”意思是"皇帝流離失所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貴近”,顯貴、親近的大臣。"或“,有人。
(2)“勤王”,為皇帝解除危難。"熟”,仔細;"圖”,考慮。
參考譯文:
乾寧二年,王行瑜憑借五千名精壯士兵鎮守龍泉寨,李克用帶軍攻打他們。李茂貞率領五千名士兵援
救王行瑜,在龍泉鎮的西面扎下營寨。十一月丁巳,李克用攻下了龍泉寨。王行瑜逃跑進入邠州,派使者
向李克用請求投降。李克用率領軍隊逼近邠州,王行瑜登上城樓,放聲痛哭,對李克用說:“我沒有罪過,
脅迫皇上的事情都是李茂貞做的,請您率軍到鳳翔去討伐李茂貞,我愿意自己捆綁起來歸順朝廷。”李克
用說:“王尚父,為什么這樣謙恭呢?我接受皇帝詔令討伐三個亂臣賊子,你是其中的一個,你想自己捆
綁起來歸順朝廷,這不是我可以擅自做主的。”十一月丁卯,王行瑜帶著族人棄城逃跑了,李克用進入邠
州,封閉了官府庫房,安撫城中百姓。王行瑜逃到慶州境內,部下將其殺死,并把他的頭顱送到朝廷。李
克用回軍駐扎在渭水北邊。十二月乙未,朝廷晉封李克用為晉王。李克用派遣掌書記李襲吉到朝廷感謝皇
帝的恩惠,秘密對皇帝說:“近些年來,關輔地區不安寧,乘著現在戰勝的大好形勢,就攻取鳳翔,可以
一勞永逸,這個時機不能丟失了。臣下現在在渭北屯軍,專心等待皇帝的命令以便行動。”皇上與朝中顯
貴大臣商量,有人說:“如果李茂貞又被消滅,那么李克用軍隊就會強盛起來,到時朝廷就危險了。”皇
上于是頒賜詔書給李克用,褒獎他對朝廷的忠貞,并且說:“逆臣罪惡表現,王行瑜最為突出。自從我這
次離開京城出巡各地以來,李茂貞知道了自己的罪過,他沒有忘記朝廷的恩惠,進貢的物品一批接著一批,
況且也應該讓軍隊休息讓百姓安寧。”李克用接到詔令后就停止了進軍。不久他私下對朝廷傳達詔令的使
臣說:“我看朝廷的意思,似乎懷疑我李克用有別的用意。然而不除掉李茂貞,關中就沒有安寧的日子。”
皇上又下詔免除了李克用人朝覲見。李克用的將領佐吏中有人說:“現在我們離朝廷很近,怎么能不入朝
拜見皇帝呢!”李克用猶豫不決,蓋寓對李克用說:“以前王行瑜等人放縱士兵背叛朝廷,使得皇帝流離
失所,百姓奔散逃亡。如今皇帝回去不久還沒有安定下來,人心還沒有平定,您若帶兵渡過渭河進入京師,
我私下擔心會使京城百姓再次驚恐不安。做臣子的對朝廷盡忠,在于為皇上解危,而不在于入朝拜見,希
望您仔細考慮這件事!”李克用笑著說:“蓋寓尚且不希望我進入朝中,更何況天下的百姓呢!”于是向
朝廷上表稱:“臣統率大軍,不敢隨意入朝拜見皇帝,并且擔心部下士兵會侵擾渭水北邊的百姓。”十二
月辛亥,李克用率領軍隊向東返回晉陽。他的表章送到京城,京城上下這才安定下來,皇上下詔賜給李克
用的軍隊三十萬緡賞錢。李克用離開后,李茂貞又像以往一樣驕縱蠻橫。
三、(2022?河南安陽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元帝建武元年,河南王吐谷渾卒。吐谷渾者,慕容魘之庶兄也,父涉歸,分戶一千七百以棗之。及
魔嗣位,二部馬斗,庵遣使讓吐谷渾日:“先公分建有別,奈何不相遠異,而令馬有斗傷!”吐谷渾怒日:
馬是六畜,斗乃其常,何至怒及于人?欲選別甚易,恐后會為難耳!今當去汝萬里之外。”遂帥其眾西徒。
魔悔之,遣其長史乙那婁馮追謝之。吐谷渾口:“先公嘗稱卜筮之言,云'吾二子皆當強盛,祚流后世'。
我,孽子也,理無并大。今因馬而別,殆天意乎!”遂不復還,西傅陰山而居。巧永嘉之亂,因度隴而西,
據洪水之西,極于白蘭,地方數千里,鮮卑謂兄為阿干,魘追思之,為之作《阿干之歌》。成帝咸和四年,
羌酋姜聰刺河南王吐延。吐延不抽劍,召其將紇托鎏,使輔其子葉延,保于白蘭,抽劍而死。葉延孝而好
學,以為“禮,公孫之子得以王父字為氏”,乃自號其國口吐谷渾。吐谷渾王辟奚,葉延之子也,好學,
仁厚而無威斷、三弟專恣、國人辱之。長史鐘惡地,西濯羌豪也,謂司馬乞宿云日:“三弟縱橫勢出王右
幾亡國矣吾二人位為元輔豈得坐而視之詰朝月望文武并會吾將討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轉目一顧立可擒也”
宿云請先白王,惡地目:“王仁而無斷,白之必不從:萬一事泄,吾屬無美矣。事已出口,何可中變!”
遂于坐收三弟殺之。辟奚驚怖,自投床下,惡地、宿云趨而扶之,曰:“臣昨夢先王敕臣,云'三弟將為
逆,不可不討。'故誅之耳。”辟奚由是發病恍惚,命世子視連日:“吾禍及同生,何以見之于地下!國
事大小,任汝治之,吾余年殘命,寄食而已。”遂以憂卒。
(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吐谷渾盛衰》,有刪改)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三弟縱橫/勢出王右/幾亡國矣/吾二人位為元輔/豈得坐而視之/詰朝月/望文武/并會吾/將討焉/王之左右皆
吾羌子/轉目一顧/立可擒也/
B.三弟縱橫勢/出王右/幾亡國矣/吾二人位為元輔/豈得坐而視之/詰朝月望/文武并會/吾將討焉/王之左右皆吾
羌子/轉目一顧/立可擒也/
C.三弟縱橫勢/出王右/幾亡國矣/吾二人位為元輔/豈得坐而視之/詰朝月/望文武/并會吾/將討焉/王之左右皆
吾羌子/轉目一顧/立可擒也/
D.三弟縱橫/勢出王右/幾亡國矣/吾二人位為元輔/豈得坐而視之/詰朝月望/文武并會/吾將討焉/王之左右皆
吾羌子/轉目一顧/立可擒也/
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分戶一千七百以隸之”與“氓隸之人”(《過秦論》)兩句中的“隸”字含義不同。
B.“今當去汝萬里之外”與“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兩句中的“去”字含義相同。
C.“屬永嘉之亂”與“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兩句中的“屬”字含義相同。
D.“國人患之”與“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兩句中的“患”字含義不同。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馬匹相互爭斗,慕容魘派使節責備吐谷渾,認為他們的部族有差別,希望他們離遠點兒,于是吐谷
渾率領部眾向西遷徙,決定不再相見。
B.慕容魔后悔逼走吐谷渾,派他的長史追趕并向吐谷渾致歉,但吐谷渾認為因馬離別是天意而不再返回,
后來,慕容魔為他創作了《阿干之歌》。
C.河南王吐延被羌酋姜聰刺殺,臨終前讓大將紇挖遇輔佐兒子葉延;葉延孝順好學,認為按照禮應用王父
的字作為氏,于是確立國號為吐谷渾。
D.吐谷渾王辟奚的三個弟弟專橫放肆,百姓深受其害,他們被鐘惡地、乞宿云使用計謀處死,但辟奚受驚
得病,神志恍惚,最后憂郁而死。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公嘗稱卜筮之言,云“吾二子皆當強盛,祚流后世
(2)王仁而無斷,白之必不從;萬一事泄,吾屬無類矣。
【答案】9.D10.C11.A
12.(1)先公曾經傳述卜筮之語說:“我的兩個兒子都會強盛的,統治權力將延續到后世。”
(2)國王仁慈而優柔寡斷,告訴他一定不會同意,萬一事情敗露,我們就要被斬盡殺絕。
【解析】
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辟奚的三個弟弟橫行無忌,權勢高出了君王,快要亡國了。我們二人位居輔臣之首,豈能坐而視之!
明天早晨日月相望,文官武將都要會集,我將要在那里討伐他。國王周圍全都是我們羌族子弟,只要我一
使眼色,馬上就可以擒獲他。“
“三弟縱橫”,主謂結構,句意完整,單獨成句,后面斷開,排除BC;
“文武并會”,“文武”,文官武將,作主語,“并會”為謂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
故選D。
10.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隸:隸屬;隸役。句意:他分一千七百戶部眾隸屬于慕容吐谷渾。/是充當隸役的平民。
B.去:都是“離開”。句意:現在我就離開你,到萬里之外的地方去。/毫無顧忌的抱走了屋上的茅草跑入了
竹林離開了。
C.屬:在……時,適逢;通“囑”,囑托。句意:當永嘉之亂時。/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D.患:以……為患,憂慮;禍患。句意:國人都對他們感到憂慮。/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
禍患。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決定不再相見”錯誤,原文為“恐后會為難耳”,怕的是以后會面就難了。
故選A。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皆”,都;“祚”,統治權力;“流”,延續。
(2)“無斷”,優柔寡斷;“白”,告訴;"吾屬”,我們;"無類”,沒有活著的,指被斬盡殺絕。
參考譯文:
晉元帝建武元年,河南王吐谷渾去世。吐谷渾是慕容魘的異母兄長,他們的父親是慕容涉歸,他將一
千七百戶部眾分給了慕容吐谷渾。等到慕容魘即位,慕容吐谷渾和慕容庖兩部放養的馬群發生爭斗,慕容
魔派人責備吐谷渾說:“先父劃分的部族本來不同,你放馬為什么不走遠一點,而讓它們互相爭斗而受傷
呢?”吐谷渾生氣地說:“馬是畜生,爭斗是馬的天性,為什么要對人發怒呢?其實分開很容易,怕的是
以后會面就難了。現在我就離開你,到萬里之外的地方去。”慕容吐谷渾于是率領他的部眾向西遷往。慕
容魘后悔此事,派他的長史乙那婁馮前去追趕并道歉。吐谷渾說:”先公曾經傳述卜筮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職業道德模范課件
- 電力安全工作規程線路變電配電部分知識試卷
- 鐵路客運必知必會站務綜合安全管理知識試卷
- 給媳婦的保證書范本
- 職業道德與法治中職課件教學
- 職業道德與法律第二課件
- 高空作業坐板及吊繩維護保養措施
-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課時教學計劃
- 三年級部編版語文下冊第八單元課程計劃
- 瀝青混凝土路面壽命縮短質量通病及預防措施
- 三級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23 年版)
- 探索Python數據科學的考試試題及答案
- 炎癥性腸病營養治療專家共識(第三版)解讀
- 集團企業IT項目規劃調研方案
- 廉潔知識考試試題及答案
- GB/T 45582-2025大麻化學成分定量分析方法
- 2025襄陽市襄州區程河鎮社區工作者考試真題
- 茶館轉讓協議書范本
- (2025)汽車駕駛員(技師)考試題及答案
- 針對越南學生的對外漢語課件設計
- 智能營銷傳播系統技術需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