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河北省辛集中學高一地理假期作業7_第1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河北省辛集中學高一地理假期作業7_第2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河北省辛集中學高一地理假期作業7_第3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河北省辛集中學高一地理假期作業7_第4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河北省辛集中學高一地理假期作業7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辛集中學地理暑假作業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第1卷一、單選題1、下圖是我國某地區典型植物示意圖,這種植物高度不足50cm,但根系卻在20m以上。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小題1:根據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該植物生長的地區最有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小題2:其生長地區在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荒漠化B.能源緊缺C.水土流失D.洪澇災害2、圖中若a是綠色植物,據此回答下列小題。

小題1:該圖示的含義是A.呼吸作用B.分解作用C.光合作用D.化合作用小題2:若a在黃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壞,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易產生荒漠化B.易使黃土質地變松C.易產生水土流失D.易形成酸雨3、沙漠地區的湖泊對于當地的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下圖為我國某湖泊周邊環境示意圖。

圖中甲、乙、丙分別代表的地理事物是A.移動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B.草甸、半固定沙丘、移動沙丘C.移動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D.草甸、移動沙丘、半固定沙丘4、下圖是水土流失過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圖中序號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條件差、地表侵蝕”順序排列的是

A.②③①B.②①③C.①②③D.③②①5、陸地環境的整體性表現在(

)①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②陸地環境各要素雖然構成一個整體,但是它們是獨立存在與發展的③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變化④各要素對環境的影響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6、如圖是我國某地區典型植物示意圖,這種植物高度不足50cm,但根系在20m以上。據此回答題:

小題1:根據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以下景觀最有可能位于該地區的是()

小題2:制約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荒漠化B.能源緊缺C.水土流失D.洪澇災害7、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關系圖,回答題.1.圖中各要素的關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的(

)

A.差異性B.整體性C.區域性D.單一性

2.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推斷下列景觀特征與其相符的是(

)

A.光照弱B.風力大C.冰川凍土廣布D.河流多,流量豐富8、中生代末期恐龍滅絕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生物進化B.環境污染C.環境變遷D.全球變暖9、通常作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是(

)A.礦物質顆粒的大小B.透水能力的大小C.透水程度的高低D.有機質含量的多少10、根據表所給的氣候資料,判斷該地植物的個體形態特征

A.根系發達,葉小多刺B.草高樹稀,雨季葉茂,旱季草枯C.葉片常綠較硬,常被蠟質D.獨木可成林11、閱讀材料,回答1—2題。材料一:上升流是近海水域中,離岸風吹動表層海水,使海水離岸而去,下層海水上升被充而產生的。材料二:近年來,每隔幾年的圣誕前后,常有太平洋赤道逆流南下,迫使南太平洋秘魯寒流轉向甚至消失,此溫暖的海水“殺死”了秘魯附近海域的大量魚群并引起相關環境變化。人們稱此現象為“厄爾尼諾”!

1.材料二中魚群被大量“殺死”的原因的是(

)

A.南下熱水有毒

B.南下熱水致該海域浮游生物過度繁殖

C.熱帶肉食性魚類隨赤道逆流南下

D.南下熱水致該海域浮游生物大批死亡

2.“厄爾尼諾”現象對氣候的影響主要是(

)

A.使所經過區域的氣溫低于多年平均值

B.向所經過區域的大氣輸送大量熱量

C.攏亂了常規海流模式,使氣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總量異常增多12、下面兩圖分別是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坡上的植被分布圖,①—⑧代表不同的植被。讀圖回答1—2題。

1.植被⑥所在的自然帶為()

A.熱帶雨林帶B.熱帶草原帶C.熱帶荒漠帶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東坡⑤自然帶的形成與沿岸暖流有關

B.西坡山麓⑦自然帶的形成受盛行西風影響

C.西坡山麓⑤⑥⑦自然帶的分布體現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D.東坡①自然帶受地形影響,南北狹長13、地球上存在許多限制森林分布的天然障礙,如低溫、干旱等。亞歐大陸內部許多地方針葉林界限深入到北極圈以內,而英國59°N的地方已呈現出苔原景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A.大氣環流B.熱量C.水分D.洋流14、一科考隊對某保護區開展為期10天的野外考察活動,隊員小楊在日記中寫道:汽車沿河谷蜿蜒盤行,路邊的參天大樹越來越多,遠處的山林云霧繚繞,河谷的壩子生長著很多水果,青色的木瓜緊貼著樹干,沉甸甸的柚子掛在枝頭馬上可以收獲。我們已經接近保護區的邊緣了!根據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小題1:該科考隊考察的保護區可能位于A.西南山區B.東北林區C.天山北坡D.山東丘陵小題2:科考隊考察期間,下列描述最有可能的是A.開普敦附近河流水位一年中最低B.地球公轉速度逐漸變慢C.華北平原麥收忙D.市場上月餅暢銷15、16、圖是一座相對高度為3000米的山體,山體的某一側水汽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帶。據此回答題。1.若圖中的虛線表示積雪冰川,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坡既是向陽坡,又是迎風坡坡既是向陽坡,又是迎風坡

坡是向陽坡,S是迎風坡坡是向陽坡,N是迎風坡

2.若山頂有永久性冰川,且該山體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則山腳的氣溫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氣溫,T夏表示夏季最高氣溫)應是(

)

冬<18℃夏<18℃冬<10℃夏<20℃17、2023年11月29日是中國南極科學考察船“雪龍”號駛抵中山站。右圖為“南極科考船航行路線示意圖”。據此完成題。

小題1:流經①②③海域的洋流類型依次是A.暖流、寒流、寒流B.暖流、寒流、暖流C.暖流、暖流、寒流D.寒流、暖流、暖流小題2:科考人員沿途可觀察到不同的陸地自然帶景觀,這種景觀變化所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形成的基礎是A.水分B.熱量C.地形D.洋流18、生物量一般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時刻單位空間的個體數、重量或其含能量。下圖是我國某

區域地上生物量、年均溫和年降水量隨經緯度的線性變化示意圖.完成27~28題

小題1:該區域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特征是A.從東北向西南遞減B.從西南向東北遞減C.從東南向西北遞減D.從西北向東南遞減小題2:關于該區域氣候要素與生物量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A.地上生物量隨年均溫的升高而減少B.地上生物量隨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多C.若該區域變暖,則光合作用增強,地上生物量增多D.若該區域變暖,則水分蒸發和蒸騰加劇,地上生物量減少19、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全球尺度的分異規律是以水分為基礎的

B.區域尺度的分異規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C.垂直尺度的分異,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

D.受局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陸地出現局部尺度分異20、亞歐大陸橋在我國境內自西向東經過的陸地水平自然帶有(

)

A.溫帶森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B.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溫帶森林帶

C.溫帶荒漠帶、溫帶森林帶、溫帶草原帶D.溫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21、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分布在(

)A.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部B.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部C.南北緯35°—50°之間的大陸東部D.南北緯50°—70°之間的廣大地區22、讀理想大陸自然帶示意圖,回答各題:

小題1:字母A-B-C表示的自然帶的分布反映了什么規律?A.經度地帶性B.緯度地帶性C.垂直地帶性D.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小題2:字母B-D-E自然帶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熱量差異B.水分差異C.海拔差異D.地形差異小題3:位于圖中ABCD四地海拔相同的山地中,垂直自然帶譜最復雜的23、古詩云:“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到江南看杏花。”據此回答各題。

1.從地理學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干濕度地域分異B.從山麓到山頂的地域分異

C.從低緯到高緯的地域分異D.從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異

2.從塞北到江南的景觀差異,產生的基礎是(

)

A.水分B.光照C.土壤D.熱量24、亞馬孫平原大量砍伐熱帶雨林,導致全球生態環境變化,反映了

①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②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③地理環境的穩定性

④地理環境各要素的關聯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5、讀下面四幅山地垂直帶譜圖,完成各題。

1.圖中最有可能位于北半球的有(

)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2.山地同一自然帶的分布高度兩坡明顯不一致,其形成的主導因素是(

)

A.海拔高度B.水分狀況C.熱量差異D.土壤差異26、讀下面自然帶與水熱條件關系圖(R為年輻射差額,即熱量收入;R/Lr為干燥指數,指數越大,表示越干燥),A—H表示不同的植被帶(縱軸標目中,1kcal=,編者注)。完成1?2題。

1.關于圖中自然帶的描述,正確的是(

)

→B→C→D自然帶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帶變化

→B→C→D自然帶的更替主要體現了水分條件的差異

→F→G→H自然帶的更替主要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自然帶變化

→F→G→H自然帶的更替主要體現了熱量條件的差異

2.圖中E自然帶是(

)

A.熱帶雨林帶B.溫帶草原帶C.溫帶荒漠帶D.熱帶草原帶28、在中緯度地區分異最明顯的是(

)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B.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D.非地帶性29、多年積雪區和季節性積雪區之間的界線稱為雪線,山岳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線高度的制約。有關冰川與雪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雪線的高度是變化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不變的B.雪線的高度是不變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變化的C.雪線高度以上,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D.一個地區如果地表高度沒有高出雪線,就不可能形成冰川30、下表為中圓徑流帶主要特征值,據此回答16~18題。徑流量降水量(毫米)徑流深度(毫米)蒸發量(毫米)徑流系數(%)A<><><><>B200-40010-50200-30010-20過渡帶400-80050-300300-40020-40C800-1600300-900400-70040-60D>1600>900>700>60小題1:表中A、D徑流帶所在地區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A.流水作用

風力作用

B.風力作用

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風力作用

D.風力作用

海浪作用

小題2:與表中B、C徑流帶對應的自然植被分別是

A.荒漠落葉

闊葉林B.溫帶草原

針葉林

C.溫帶草原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D.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小題3:表中B徑流帶所在地區國土整治的可行性措施是A.合理確定載畜量,防治土地荒漠化B.撫育天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C.退耕還林還草,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D.合理利用水資源,發展瓜果棉等特色產業二、讀圖填空題31、讀部分亞歐大陸輪廓示意圖,回答問題:1.圖中自然景觀從A地到B地的變化,主要是以

為基礎形成的。這種變化同時還受

的影響。

2.圖中C地與D地自然景觀的差異,主要是由于水分條件變化形成的。形成這種水分條件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這種從C地到D地所表現出來的地域分異規律在

(低、中、高)緯度表現較為明顯。

3.認識陸地環境地域分異規律,對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指導意義是:

三、綜合讀圖題32、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同學們可以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推測氣候的形成與特征;而氣候又是影響自然帶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讀圖,回答下列問題。(8分)

(1)“氣壓帶與風帶模式圖”、“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與“自然帶分布模式圖”之間的對應關系體現了地理環境的_______性。

(2)在“氣壓帶與風帶模式圖”中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