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分類卷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中考歷史復習_第1頁
單元分類卷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中考歷史復習_第2頁
單元分類卷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中考歷史復習_第3頁
單元分類卷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中考歷史復習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1.(2021?煙臺)“共和國勛章”是中國最高榮譽勛章。如圖是其中的一位英雄模范。他是()A.袁隆平 B.錢學森 C.鄧稼先 D.屠呦呦2.(2021?菏澤)某歷史興趣小組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以下四幅人物圖片,他們的貢獻共同體現了新中國的()A.科學技術成就B.國防建設成果 C.信息技術發展 D.文教事業進步3.(2021?棗莊)他為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貢獻;他把功勛寫在了中國大地上,也寫在了世界大地上。他就是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A.鄧稼先 B.錢學森 C.袁隆平 D.屠呦呦4.(2021?江西)如圖反映了()A.人們出行方式的多樣化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C.我國經濟建設的重大成就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長5.(2021?陜西)新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非凡。下列圖片反映的科技成就屬于20世紀70年代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2021?河南)如圖人物被稱贊為“象征中國糧食安全的科學家”“亞洲的英雄”。下列屬于他的貢獻的是()A.研制東方紅一號衛星B.培育秈型雜交水稻 C.發現青蒿素D.研發神舟系列飛船7.(2021?鎮江)閱讀《2020年脫貧攻堅成果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布局中,與表格內容有直接對應關系的是()農村脫貧人口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實際增長與全國居民相比的增速551萬12588元5.6%3.5%A.全面建成小康社會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國 D.全面從嚴治黨8.(2021?鹽城)近來我國科技喜訊不斷:5月15日,天問一號攜帶的“祝融號”成功登陸火星;5月30日,天舟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交會對接。下列成就與此屬一個領域的是()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進行 C.“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D.屠呦呦團隊發現了青蒿素9.(2021?蘇州)1955年11月我國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糧票,1993年2月后糧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糧票的使用與廢除實際上體現了()A.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B.所有制形式的變化 C.經濟管理體制的變化 D.產品分配方式變化10.(2021?連云港)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下列屬于“歷史觀點”的是()A.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 B.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C.我國在深圳建立了經濟特區 D.2008年我國舉辦了北京奧運會11.(2021?金華)新中國成立后,大批身在海外的科學家,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與國內科學家一起投身新中國的建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成就彪炳史冊。下列科技成就中,按取得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③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④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12.(2021?孝感)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享年91歲。巨星隕落,山河同悲,對袁隆平評價恰當的是()A.隱姓埋名、兩彈元勛B.青蒿濟世、科研報國 C.雜交水稻、澤被蒼生 D.九天攬月、太空漫步13.(2021?襄陽)“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寫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材料中贊譽的“他”是()A.王進喜 B.鄧稼先 C.袁隆平 D.錢學森14.(2021?恩施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厲行節約,反對餐飲浪費。”2021年5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長沙不幸去世,以后每一縷升起的炊煙,都將是對袁老最深切的懷念。下列選項與袁隆平相符的是()①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②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③是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④是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獲得者⑤獲得“兩彈元勛”榮譽稱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15.(2021?隨州)在萬千中國人忍饑挨餓的困難時期,他選擇了躬耕稻田;在被問及中國是否可能再次面臨糧食危機時,他果斷回答:“不可能了!”下列選項中對“他”及其貢獻表述正確的是()A.他是王進喜,以鐵人志制服大慶井噴 B.他是焦裕祿,靠赤子心改變蘭考舊貌 C.他是鄧稼先,用原子彈保衛國家安全 D.他是袁隆平,憑雜交稻端穩中國飯碗16.(2021?海南)袁隆平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了這個夢想,他一輩子離不開稻田,并為之奮斗一生。“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試驗田的路上。”這體現袁隆平()A.一生守護“大國糧倉”精神 B.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精神 C.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的精神 D.生命至上,舉國同心的精神17.(2021?新疆)糧食安全是人民安居樂業的保證。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的是()A.錢學森 B.袁隆平 C.王進喜 D.屠呦呦18.(2021?昆明)中國是農業大國,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我國農業科學家們作出了艱苦的努力。20世紀70年代,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的是()A.賈思勰 B.王禎 C.徐光啟 D.袁隆平19.(2021?云南)“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他用一生耕耘造福人民,他把對祖國的熱忱結成飽滿的稻穗,他為世界糧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是()A.鄧稼先 B.錢學森 C.袁隆平 D.屠呦呦20.(2021?長春)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搭載他的飛船是()A.東方紅一號 B.神舟一號 C.神舟五號 D.神舟七號21.(2021?成都)如表為“一戰”前后中國農商部注冊工業公司變化情況表。據此可知()時間注冊工業公司數量(個)資本總額(元)1914年8月前146411482051914年8月至1920年272117434500A.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迅速 B.北洋政府的統治阻礙了經濟發展 C.抗日救亡運動出現高潮 D.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深22.(2021?眉山)歷史史實是指客觀存在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歷史結論是關于史實的基本判斷和基本觀點。下列表述對應正確的是()史實結論A《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景象B抗美援朝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C1952年毛澤東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表明中國已經成為體育大國D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A.A B.B C.C D.D23.(202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