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植物細胞的信號轉導_第1頁
第七章植物細胞的信號轉導_第2頁
第七章植物細胞的信號轉導_第3頁
第七章植物細胞的信號轉導_第4頁
第七章植物細胞的信號轉導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信號轉導:受體細胞通過受體接收胞外信號,將胞外信號轉變為胞內信號,并經一系列胞內信號轉導途徑的傳導和放大,控制相關基因表達和引起特定的生理生化反應,這種從細胞受體感受胞外信號,到引起特定生理生化反應的一系列信號轉換過程和反應機制稱為信號轉導。2化學信號:指細胞感受刺激后合成并傳遞到作用部位引起生理生化反應的化學物質。3物理信號:指細胞感受到刺激后產生的能夠起傳遞信息作用的電信號和水力學信號等物理性因子。4第二信使:是指細胞感受胞外環境信號和胞間信號后產生的具有生理調節活性的胞內信號分子,都是小分子物質。植物中的第二信使主要有cAMP、鈣離子、NO、DAG和IP3等。5受體:存在于細胞表面或細胞內部,能感受信號或與信號分子特異性結合,并引起特定的生理生化反應的生物大分子。6細胞表面受體:指存在于細胞質膜上的受體,也稱膜受體。通常由與配基相互作用的細胞外結構域、將受體固定在細胞膜上的跨膜結構域和起傳遞信號作用的胞內結構域3部分組成。細胞表面受體通常是跨膜蛋白質,大多數信號分子不能過膜,通過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經跨膜信號轉換將胞外信號傳至胞內。7細胞內受體:指存在于細胞質中或亞細胞組分(細胞核、液泡膜等)上的受體。胞內受體識別和結合的是能夠穿過細胞質膜的信號分子。8配基:指與受體特異結合的化學信號分子。9鈣指紋:指能被細胞識別的、由某種刺激產生的、具有特異性時空變化的鈣信息。10G蛋白:是細胞內一類具有重要生理調節功能的蛋白質,參與細胞信號轉導過程的G蛋白主要有小G蛋白和異三聚體G蛋白,其中三聚體G蛋白由β、α、?3個不同亞基構成。11雙信使系統:指肌醇磷脂信號系統。胞外信號被膜受體接受后以G蛋白為中介,由質膜中的磷脂酶C水解肌醇磷脂,產生兩個胞內信號分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脂酰甘油(DAG),分別激活兩個信號傳遞途徑:IP3-Ca2+和DAG-PKC途徑,因此把這一信號系統稱為雙信號系統。12激發子:指由病原體產生,并能夠激發或誘導植物寄主產生防御反應的因子。寡糖素、糖蛋白、蛋白質或多肽都可成為激發子。13蛋白激酶:指催化蛋白質發生磷酸化反應的酶,它可對底物蛋白質的特定氨基酸殘基進行磷酸化修飾,參與多種信號轉導過程。14蛋白磷酸酶:催化底物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上的脫磷酸化作用,從而引起相應的生理生化反應。1CaM:鈣調素,一種分布最廣、功能最重要的鈣受體蛋白。與Ca2+有很高的親和力,每個CaM分子有4個Ca2+結合位點,可以與1~4個Ca2+結合,在靶酶活性的調節和鈣信號傳遞中起主要作用。2cAMP:環腺苷酸,作為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賴性蛋白激酶A(PKA)3IP:肌醇磷脂,它是細胞膜的基本組成成分,分布于質膜內側,參與肌醇內側,參與肌醇磷脂信使系統。4IP3:1,4,5-三磷酸肌醇,植物細胞內信號分子,通過調節Ca2+濃度來傳遞信息。如與內質網膜或液泡膜上的IP3-Ca2+通道結合,打開通道,使內質網或液泡向細胞質釋放Ca2+,胞質Ca2+濃度一旦升高,便會引起生理生化反應。列信號轉換過程和反應機制稱為信號轉導。信號轉導的基本過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信號感知和跨膜轉換:細胞感受并接受胞外刺激,并將胞外信號轉化為胞內信號胞內信號的轉導:通過細胞內信使系統級聯放大信號,調節相應酶或基因的活性,此過程包括產生第二信使、蛋白質的可逆磷酸化以及信號的級聯放大等;細胞的生理生化反應:細胞通過基因表達和酶促反應來適應外界環境。2植物細胞中常見的第二信使有哪些?簡述其主要功能由細胞表面受體接受信號后轉換而來的細胞內信號稱為第二信使,植物細胞內常見的第二信使有Ca2+、cAMP、cGMP、1,2-二脂酰甘油(DAG)、1,4,5-三磷酸肌醇(IP3)等Ca2+在植物中Ca2+轉導多種信號,是首要的第二信使,Ca2+瞬間變化便會引起細胞反應。如胞質Ca2+濃度增加,一方面可誘導蛋白質可逆磷酸化反應使信號放大;另一方面,胞質Ca2+與CaM及其他Ca2+結合蛋白結合,調節細胞代謝及基因表達。IP3主要功能是動員胞內儲Ca庫釋放Ca2+。如IP3與液泡膜上IP3-Ca2+通道結合,使液泡的Ca2+通道開啟,向胞質內釋放Ca2+。一般而言,IP3的生理功能都是通過Ca2+濃度升高引起的,由Ca2+作為第二信使通過靶細胞或靶酶而發揮作用。DAG主要功能是激活蛋白激酶C(PKC)。PKC通常以無活性形式存在于細胞質內,DAG使PKC移位于膜上,在磷脂膜(主要是磷脂酰絲氨酸)和一定濃度Ca2+存在時,PKC被激活,促進細胞內多種底物蛋白的Ser/Thr磷酸化。cAMP作為第二信使的cAMP可在兩種水平上起作用,一方面對酶和蛋白質進行修飾和變構,如激活cAMP依賴性蛋白激活酶;另一方面,cAMP調控基因表達,調節某些酶合成的有關基因的活性。cGMPcGMP是通過鳥嘌呤環化酶由GTP合成的,可激活cGMP依賴性蛋白激酶G,被激活的蛋白激酶G可使特定蛋白質的絲氨酸或蘇氨酸殘基磷酸化,從而引起細胞反應。3細胞受體有哪幾類?受體有哪些主要特征?受體是指存在于細胞表面或細胞內,能感受信號或與信號分子特異結合,并能引起特定生理生化的生物大分子。根據受體在細胞中存在的部位,可將受體大體分為細胞表面受體和細胞內受體兩大類。細胞表面受體這類受體存在于細胞質膜上,也稱為膜受體,通常與培基相互作用的細胞外結構域、將受體固定在細胞膜上的跨膜結構域和起傳遞信號作用的胞內結構域3部分構成。這些受體通常是跨膜蛋白質,目前至少已發現3種不同類型的細胞能識別和結合信號分子,具有專一性能轉導信號為細胞反應,導致特定的生理生化效應具有組織特異性對配基具有高親和性與配基結合具有飽和性和可逆性4信號轉導途徑有哪些特性信號轉導分子存在的暫時性信號對細胞的刺激不能永久存在,否則細胞對信號反應的靈敏度會顯著降低,所以許多信號轉導分子的半衰期很短。信號轉導分子活性變化的可逆性鈍化狀態的信號轉導分子感受信號被活化,活化的轉導分子在完成任務后恢復鈍化狀態,準備接受下一次刺激。信號轉導分子激活機制的類同性許多信號轉導分子的活化均采用類似的機制。比如蛋白質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絕大多數信號轉導分子可逆激活的共同機制。信號轉導途徑的連貫性信號轉導途徑上的各個反應相互銜接,形成一個級聯反應過程,依次進行直至完成。信號轉導的專一性細胞能夠對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響應。一種信號通常只能與特異的受體結合,引起相應的生理生化反應。信號轉導的網絡化信號轉導途徑通常不是線性的,不同信號轉導途徑可相互溝通、相互作用,進而形成一個復雜的網絡。5簡述肌醇磷脂信使系統的作用模式肌醇磷脂信使系統的作用模式大體如下:細胞感受外界刺激信號后,經過信號的跨膜轉換,激活質膜內側的PLC,活化的PLC水解質膜上PIP2產生DAG和IP3兩種第二信使,從而啟動IP3-Ca2+和DAG-PKC雙信使途徑。IP3-Ca2+信號轉導途徑IP3是水溶性的,由質膜擴散進入胞質,與內質網膜或液泡膜上的IP3-Ca2+通道結合,通道打開,使內質網或液泡釋放Ca2+,胞質Ca2+濃度升高,引起生理生化反應。DAG-PKC信號轉導途徑產生的第二信使DAG是脂類,仍留在質膜上,與蛋白激酶C(PKC)結合并激活之,PKC進一步使其他蛋白激酶磷酸化,引發相應的細胞反應。6簡述異三聚體G蛋白參與細胞外信號跨膜轉換的過程當無外界刺激時,異三聚體G蛋白處于非活化狀態,以三聚體形式存在,a亞基上結合著GDP,此時其上有的G蛋白偶聯受體和下游的效應蛋白(酶)均無活性。當細胞接受外界信息后,信號分子與膜上的G蛋白偶聯受體(非活化型)結合后引起G蛋白偶聯受體構象改變,形成活化型受體。活化型受體可與G蛋白a亞基結合,并引起a亞基構象改變,釋放GDP,結合GTP,形成活化型a亞基。活化的a亞基進一步與B-r亞基復合體解離,并與下游的效應蛋白結合,將信號傳遞下去。當a亞基把信號傳遞給下游組分后,其上的GTP酶活性使結合的GTP水解為GDP,a亞基恢復最初構象,成為非活化型,并與下游效應蛋白分離,a亞基重新與B-r亞基復合體結合,完成一次信號的跨膜轉換。7植物細胞的主要鈣受體蛋白是什么?CaM的作用方式有哪些?鈣受體蛋白主要有鈣調蛋白(CaM)和鈣依賴性蛋白激酶(CDPK)。CaM是一種分布最廣、功能最重要的鈣依賴性調節蛋白,在Ca2+-CaM信號轉導系統中起著關鍵作用。CaM有兩種低從而使保衛細胞吸水膨脹,導致氣孔開放。藍光誘導氣孔開放的主要經過以下步驟:保衛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