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士與仕——治世體系下的用人才智人文學院哲學系俞學明2016.5.10中國哲學的才智一、哲與治中國哲學的才智—士與仕Wonder驚詫Worry憂患
中國哲學的才智庸人自擾《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屈原《天問》中國哲學的才智治世為務《漢書·藝文志》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之馳說,取合諸侯。”百家爭鳴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陰陽、儒、墨、名、法、道劉歆《七略》:+縱橫、雜、農、小說治世為務百家殊業,皆務于治。(《淮南子·汜論訓》)“《易·大傳》:‘天下一樣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史記》卷一三O<太史公自序>)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易傳·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高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張載“四句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中國哲學的才智春秋戰國時期人才《管子·霸言》:“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明大數者,得人;審小計者,失人。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豐者霸。是故圣王卑禮以下天下之賢而王之……”中國哲學的才智治世為務《尚書·皋陶謨》: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知人安民中國哲學的才智治世為務如何治?知人安民中國哲學的才智如何治?推天道以明人事一-多-眾(治眾者至寡)君-臣-民法–公務員-公民知人如何識別人才?(人才的標準)如何獲得人才?(人才選拔)(人才庫)如何造就人才?(教化)如何運用人才?開放性選拔性引導性穩定性中國哲學的才智官員選拔如何識別人才?(人才的標準)如何獲得人才?(人才選拔)(人才庫)如何造就人才?(教化)如何運用人才?官員選拔……社會文化的指向牌中國哲學的才智二、士階層的興起和使命學術下移官學-私學太學(學、庠)《大戴禮記·保傅》:“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如恩相及矣。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如民不誣矣。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貴賤有等,而上下不踰矣。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端于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達其不及,則德智長而道理得矣。”小學。《禮記·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高校在郊。”中國哲學的才智二、士階層的興起和使命學術下移官學-私學孔子:“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先秦:士為四民之首、稱“國之石民”(《管子·小匡》
中國哲學的才智二、士階層的興起和使命學術下移官學-私學士的地位先秦:士為四民之首(管子、齊)武士、文士、游士、術士、策士等中國哲學的才智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化》吾國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為低級之貴族,居于國中(即都城中),有統馭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故謂之‘國士’以示其地位之高。蓋戰國時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國君、相,學問既豐,更加以無礙之辯才,則白衣可以立取公卿。公卿縱難得,顯者之門客則必可期也……寧越不務農,蘇秦不務工、商,而惟以讀書為專業,揣摩為手腕,取尊榮為目標,有此等人出,其名曰‘士’,與昔人同;其事在口舌,與昔人異,于是武士乃蛻化而為文士。儒俠對立,若分涇、渭,自戰國以迄西漢殆歷五百年,…中國哲學的才智二、士階層的興起和使命學術下移尊賢養士、客卿制
“諸侯并爭,厚召游學”
“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漢書·藝文志》)中國哲學的才智二、士階層的興起和使命學術下移尊賢養士、客卿制士的標準中國哲學的才智戰國四公子:
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稷下學宮齊桓公田午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六十年頭前后創辦的,中經威王、宣王、暋王、襄王四代,直到齊王建時期齊國滅亡,歷時達近一百五十年。戰國時百家爭鳴的主要場所。宋代司馬光《稷下賦》:“齊王樂五帝之遐風,嘉三王之茂烈,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孟軻長住稷下三十載;荀卿十五歲來齊,曾為三祭酒;以“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的故事隱諫齊威王,以“嫂溺”之救與孟子舌戰的淳于髡;五德始終歷史觀和大九州地理說宇宙觀的鄒衍;田駢、田巴、接子、慎到、尹文、環淵、魯達連……優待政策,在都城臨淄“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皆賜列第,為上大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讓他們“以學顯于后世”(《史記·儒林傳》),“不治而爭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宣王曾“舉士五人任官”;田駢“訾養千鐘,徒百人”(《戰國策·齊策》);孟子“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孟子·滕文公》下);荀子“三為祭酒,最為老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他們“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戰國策·齊策》)《戰國策·燕策》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懇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劉向《說苑·尊賢》:“齊桓公設庭燎,為士之欲造見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東野鄙人有以九九之術見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見乎?’
鄙人對曰:‘臣非以九九為足以見也。臣聞主君設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賢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不及君者,
故不至也。
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況賢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
《詩》云:先民有言,詢于芻堯,言博謀也。’桓公曰:‘善!’乃因禮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攜而并至。”中國哲學的才智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隴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隴也。”宣默然不悅。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鍾,萬石虡。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士并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求萬物不備具,而百無不親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閭里,士之賤也,亦甚矣!”斶對曰:“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岳鄙,而為天子。及湯之時,諸侯三千。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傳》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據慢驕奢,則兇中之。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虛愿不至。’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也。是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于天下者,無有。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是故成其道德而揚功名于后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故曰:‘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見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學,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谷,是其賤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夫堯傳舜,舜傳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稱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顏斶辭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珍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愿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辭去也。斶知足矣,歸反樸,則終身不辱也。《史記?田齊世家》云:“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爭論,是以齊稷下之士復盛。”中國哲學的才智威王二十三年,與趙王會平陸。二十四年,與魏王會田于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梁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肦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慚,不懌而去中國哲學的才智士和君主的關系可分為三類,即師、友、臣養士、貴士、求士中國哲學的才智士?中國哲學的才智《論語》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第四)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子張第十九)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緦緦、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摯友切切緦緦,兄弟怡怡。”(子路第十三)《論語》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憲問第十四)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子路第十三)《論語》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顏淵第十二)曾子曰:“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第八)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第十五)孟子·滕文公下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
“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載質,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踐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孟子“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殺身成仁達者兼善天下,窮者獨善其身中國哲學的才智公孫龍(約前325-前250年)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前333年趙筑長城;約前307胡服騎射惠文王(約前307年─前266年)戰國七雄之一完璧歸趙、澠池大會(前279年)與韓共同抗秦、紙上談兵、長平之敗(前260年)翌年,秦圍邯鄲、毛遂自薦、趙楚聯盟魏信陵君竊符救趙、保住邯鄲(前257年)公孫龍白馬非馬“名實無當”(《公孫龍子·通變論》)——“疾名實之散亂,因資材之所長”
“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跡府》)《公孫龍子·跡府》:“假物取譬,以(與)守白辯,謂白馬非馬也。”
中國哲學的才智公孫龍-孔穿“先生之所以教龍者,似齊王之謂尹文也。齊王之謂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齊國無士,何也?’尹文曰:‘愿聞大王之所謂士者。’齊王無以應。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則忠,事親則孝,交友則信,處鄉則順,有此四行,可謂士乎?’齊王曰:‘善!此真吾所謂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為臣乎?’王曰:‘所愿向不行得。’是時,齊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廣庭大眾之中,見侵侮而終不敢斗,王將以為臣乎?’王曰:‘鉅子也?見侮而不斗,辱也,辱則寡人不以為臣乎!’尹文曰:‘唯見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知其四行,其所以為士也。然,而王一以為臣,一不以為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齊王無以應。孔穿見公孫龍“尹文曰:‘今有人君,將理其國,人有非則非之,無非則亦非之;有功則賞之,無功則亦賞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齊王曰:‘不行!’尹文曰:‘臣竊觀下吏之理齊,其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國,信若先生之言,人雖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與?’尹文曰:‘言之敢無說乎?王之令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見侮而終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見侮而不敢斗,辱也。謂之辱,非之也。無非而王非之,故國除其籍,不以為臣也;不以為臣者,罰之也。此無罪而王罰之也。且王辱不敢斗爭,必容敢斗者,容敢斗者,[是之也,無]是而王是之,必以為臣矣;必以為臣者,賞之也。彼無功而王賞之。王之所賞,吏之所誅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賞罰是非,相與謬,雖十黃帝,不能理也。’齊王無以應焉。故龍以子之言有似齊王,子知難白馬之非馬,不知所以難之說。以此,猶知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美。”
徐干《中論·亡國》中引用了荀子的一段話,用以說明怎樣才能吸引士:“人主之患,不在乎言不用賢,而在乎誠不用賢。言賢者口也,知賢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進不肖者退,不亦難乎?夫照蟬者務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無益也。人主能有明其德者,則天下其歸之若蟬之歸火也。”中國哲學的才智濫竽充數(南郭先生-宣王、暋王)中國哲學的才智白馬非馬“白馬非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曰:“有白馬不行謂無馬也。不行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行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行,何也?可與不行,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行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中國哲學的才智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則,立之塗,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九德寬宏而又堅栗,柔順而又卓立,謹厚而又嚴恭,多才而又敬慎,馴服而又剛毅,正直而又和順,簡易而又方正,剛正而又篤實,堅毅而又良善中國哲學的才智三、治世人才的選拔中國哲學的才智如何治?推天道以明人事一-多-眾(治眾者至寡)君-臣-民法–公務員-公民治世人才的選拔五種選拔標準任人以親任人以功任人以德任人以賢任人以文中國哲學的才智治世人才的選拔五種選拔標準任人以親……世親世祿制(世官制)任人以功任人以德任人以賢開放性選拔性引導性穩定性中國哲學的才智周制宗法制度:受民受疆土天子:嫡長子繼承制
諸侯:分封嫡長子繼承、分封家:“祖有功,宗有德”、嫡長子繼承家國一體、孝悌忠、親親尊尊父權兄權中國哲學的才智治世人才的選拔五種選拔標準任人以親……世親世祿制(世官制)任人以功……軍功(以功得祿,以功授爵)
任人以德……任人以賢……任人以文……
開放性選拔性引導性穩定性中國哲學的才智秦以后治國體系國:嫡長子繼承制世家、封王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官吏:選拔)家族:嫡長子繼承制家國一體、孝悌忠、親親尊尊?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哲學的才智治世人才的選拔五種選拔標準士士仕
五種選拔標準(方式)任人以親……世親世祿制(世官制)任人以功……軍功(以功得祿,以功授爵)
任人以德任人以賢任人以文中國哲學的才智選拔漢時:(納貲、任子)察舉、征辟中國哲學的才智察舉之弊察舉不實:“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策良將怯如雞。”(《抱樸子外篇》卷二<審舉>)過分留意品德曹操“唯才是舉”中國哲學的才智選拔漢時:(納貲、任子)察舉、征辟魏晉時: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分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選舉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卷四五《劉毅傳》)“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詠史》其二)中國哲學的才智趙蕤《長短經知人第五》臣聞主將之法,務覽英雄之心。然人未易知,知人未易。漢光武聰聽之主也,謬于龐萌;曹盂德知人之哲也,弊于張邈。何則?夫物類者,世之所惑亂也。故曰:狙者類智而非智也,愚者類君子而非君子也,戇者類勇而非勇也。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幽莠之幼似禾,驪牛之黃似虎,白骨疑象,碔砆類玉,此皆似是而非也。中國哲學的才智趙蕤《長短經知人第五》
微察問之,以觀其辭;窮之以辭,以觀其變;與之間謀,以觀其誠;明白顯問,以觀其德;遠使以財,以觀其廉
[又曰:委之以財,以觀其仁,臨之以利,以觀其廉];試之以色,以觀其貞[又曰:悅之以色,以觀其不淫];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又曰:告之以危,而觀其勇。又曰:懼之,以驗其特]。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又曰:醉之以酒而觀其則。又曰:醉之以酒,觀其不失]。中國哲學的才智趙蕤《長短經知人第五》《莊子》曰:“遠使之而觀其忠[又曰:遠使之以觀其不二];近使之而觀其敬[又曰:近之以昵,觀其不狎];煩使之而觀其能[又曰:煩之以事,以觀其理];卒然問焉而觀其智[又曰:設之以謀,以觀其智。太公曰:事之而不窮者謀];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太公曰:使之而不隱者謂信也]雜之以處而觀其色[又曰:縱之以視,觀其無變]中國哲學的才智趙蕤《長短經知人第五》夫人有氣,氣也者,謂誠在其中,必見諸外。心氣粗厲者,其聲沉散;心氣詳慎者,其聲和節;心氣鄙戾者,其聲粗獷;心氣寬柔者,其聲溫潤。信氣中易,義氣時舒,和氣簡略,志氣壯立。此之謂聽氣。以其聲,處其實。氣生物,物生有聲。聲有剛柔清濁,咸發乎聲。聽其聲,察其氣,考其所為,皆可知也。中國哲學的才智張良與杞上老人中國哲學的才智《史記.留侯世家》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杞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中國哲學的才智治世體系下的人才選拔才智血緣軍功舉薦考試中國哲學的才智選拔漢時:(納貲、任子)察舉、征辟魏晉時:九品中正制隋以后:科舉制中國哲學的才智科舉的標準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須知科舉考試,必由應試人于確定時期,投牒自進,按科應試,公同競爭,試后有黜落,中試者舉用之,然后為真正考試。”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科舉制區分于其他選官制度的最重要特征,當是:士人可以自由報考,主要以考試成果確定取舍。”中國哲學的才智科舉制度:考試誰來考考什么?為何考?考的目的?中國哲學的才智科舉制度評價?1905年取消“三場辛苦磨成鬼,二字功名誤煞人”
北宋汪洙《神童詩》稱:“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中國哲學的才智科舉制度評價?選拔了治世人才權力向民間開放,變更了政治格局促進了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社會流淌教化發展國家凝合力加強科舉制?余英時:“科舉不是一個單純的考試制度,它始終在發揮著無形的統合功能,將文化、社會、經濟諸領域與政治權力的結構緊密地連系了起來,形成一多面互動的整體。”美國社會學家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中道:“科舉制度的廢除,代表著中國已與過去一刀兩斷,其意義大致相當于1861年沙俄廢奴和1868年明治維新后不久的廢藩。”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廢除科舉制度導致了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資源和新時代價值之間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斷裂。”中國哲學的才智治國體系國:嫡長子繼承制官吏:選拔家族:嫡長子繼承制家國一體、孝悌忠?中國哲學的才智治國體系國-政-家君臣、師生:準血緣關系中國宗教體系:天地君親師官員選拔:師生君臣大一統教化:化民導俗/禮樂教化/耕讀傳家/出禮入刑/連坐學校書院/經史子集/道統師門/科舉中國哲學的才智英國文官制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丹神蘇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年網絡營銷師崗位職業技能資格考試題庫(附答案)
- 鞏膜色素斑的健康宣教
- 胎傳梅毒的護理查房
- 頸部一度燒傷的查房
- 輪窯拆遷補償方案
- 裝修保護配色方案
- 街道商鋪外墻裝修方案
- 基于Java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管理及分析系統設計與實現
- 餐飲標牌定制方案
- 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相關報表、上報流程和要求
- 《鐵路技術管理規程》(普速鐵路部分)-14年新版
- 食用油儲存期品質變化的太赫茲光譜無損識別
- 胎盤早剝預案演練腳本
- 五山文學全集第一卷
- 聚磷腈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應用
- 中國鐵路總公司《鐵路技術管理規程》(高速鐵路部分)2014年7月
- 鈣加維生素Dppt課件(PPT 14頁)
- TRD深基坑止水帷幕施工方案(22頁)
- 八少八素初試甄別試題
- 企業組織架構圖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