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_第1頁
常見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_第2頁
常見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_第3頁
常見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_第4頁
常見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常見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第一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一、抗菌藥物應用現狀抗菌藥物的臨床地位:感染的治療與預防涉及臨床各個科室品種多、消耗量大第二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一)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現象抗菌藥物使用率居高不下抗菌藥物使用級別高抗菌藥物進入食品生產環節第三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二)基層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誤區及分析1、發(燒)熱使用抗菌藥物。2、用抗菌藥物治療感冒。3、抗菌藥物藥越貴越好。4、藥物越新越好,新藥比舊藥好。第四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二)基層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誤區及分析5、多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效果好。6、預防感染可以使用抗菌藥物。7、廣譜抗菌藥優于窄譜抗菌藥。8、用藥不當,如過于頻繁的更換使用。第五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二)基層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誤區及分析9、打針比口服療效快。10、病情較重時尚能按時按量服藥,一旦病情緩解,隨心所欲改變服藥時間和用量。第六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三)抗菌藥物濫用的危害不合理用藥現象的普遍存在,導致:

藥品不良反應ADRs的發生(占到1/3)醫藥資源浪費和醫藥費用增加增加真菌感染發生率誘導細菌產生耐藥不合理用藥——是細菌產生耐藥性的重要原因。

第七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常見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分布比例第八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

常見的引起不良反應的抗菌藥物分布第九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四)抗菌藥物所致藥源性危害青霉素G--過敏性休克;氨基糖苷類—耳毒性、腎毒性;四環素—小黃牙;酮康唑—急性肝壞死;氯霉素—再生障礙性貧血,灰嬰綜合征;替馬沙星綜合征(DIC、溶貧、低血糖、肝腎功能障礙);曲伐沙星—急性肝壞死;格帕沙星—Q-T間期延長。藥源性危害(Drugmisadventure)是指藥物不合理應用所致藥物毒副反應(簡稱藥害)和不良反應(Adversedrugreaction,ADR)。常見的抗菌藥物ADR:第十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變態反應]1、過敏性休克:較為常見,主要機制是半抗原與蛋白結合成復合抗原,再由IgE介導產生過敏性休克、血管神經性水腫與蕁麻疹等。青霉素引起過敏性休克最常見,其發生率為4~15/10萬,病死率約為5%~10%。二、常見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ADR第十一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變態反應可發生在任何給藥途徑甚至在皮試時。有變態反應病史或家族史者容易發生過敏性休克,多數患者可于注射后5~30分鐘內發生。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循環衰竭、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及皮膚過敏反應等。重癥患者可在短時間內死亡,故須分秒必爭就地搶救,立即皮下注射0.5%腎上腺素0.5~1.0ml,必要時可重復應用。還可選用血管活性藥物、擴容劑、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并輔以吸氧等急救措施。第十二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

2.藥熱多數藥熱發生在用藥后7~12天,熱型為弛張熱或稽留熱,可同時伴有皮疹。應用-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萬古霉素及兩性霉素B后均可發生。藥熱的主要診斷依據為:(1)用藥后感染得到控制,但體溫反而上升,退熱藥常無作用(2)體溫雖高,但一般情況良好;(3)伴有皮疹或嗜酸粒性細胞增多;(4)停用抗菌藥物后體溫可于1~2日內迅速下降。第十三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

3.皮疹幾乎所有抗菌藥物都可引起皮疹,但以青霉素、鏈霉素、磺胺類、氨芐西林等引起者多見。皮疹可為蕁麻疹、斑丘疹、猩紅熱樣或濕疹樣皮疹,嚴重者可表現為出血性紫癜、剝脫性皮炎、大皰表皮松解萎縮性皮炎等。初次用藥者可在用藥后7~10天出現,再次接觸者則可于數小時至1~2天內發生,停藥后多于1~3天內消退。青霉素生產車間的工人可發生接觸性皮炎。第十四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小提示:詳細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用前要按規定方法進行皮試(濃度為500單位/ml,皮內注射0.05~0.1ml)一旦出現過敏性休克癥狀,應立即肌注0.1%的腎上腺素0.5~1ml,臨床癥狀無改善者,半小時后重復給藥1次,同時配合其他對癥治療。青霉素類藥物為殺菌性抗生素,殺菌療效主要取決于血藥濃度的高低,在短時間內有較高的血藥濃度時對治療有利。若采取靜脈滴注給藥,宜將一次劑量的藥物溶于約100ml輸液中,于0.5~1小時內滴完。一則可在較短時間內達到較高的血藥濃度,二則可減少藥物分解并產生致敏物質。第十五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

[低鉀血癥]

大劑量青霉素G鈉鹽的應用可致大量鈉鹽進入循環,連續應用幾日可引起低鉀血癥,致精神不振、乏力、腹脹、心悸等,也可無癥狀,心電圖檢查可見有關異常,尚有竇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血氣分析異常及代謝性堿中毒等。[腎損害]

以頭孢噻啶最明顯,亦偶見于甲氧西林及其它第一代頭孢菌素類,合用其它腎毒性藥品可使其腎毒性增加。[肝功損害]

一過性血清轉氨酶升高,膽汁代謝紊亂、黃疸及出血。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ADR第十六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神經、精神系統反應]近年來由于青霉素類用量加大,常可見中樞癥狀,引起肌肉陣攣、抽搐、昏迷等稱為“青霉素腦病”;鞘內或腦室內注入青霉素類,引發腦膜刺激癥或神經根刺激癥(頸項強直、頭痛、嘔吐、感覺過敏、背及下肢痛),大劑量可致高熱、驚厥、昏迷、尿潴留、呼吸和循環衰竭;有的可致新生兒顱內壓升高;應用普魯卡因青霉素可引發精神癥狀,如幻視、幻聽、定向力喪失、猜疑、狂躁或憂郁等。第十七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二重感染]

口腔感染腸炎或肛周炎偽膜性腸炎菌群交替性腸炎肺炎(如真菌性肺炎)尿路感染敗血癥二重感染的特點:隱蔽性、復雜性、麻痹性、誤導性、難治性。口腔霉菌感染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第十八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值得注意的β-內酰胺類(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警惕頭孢曲松鈉的嚴重過敏反應注射用頭孢拉定與血尿,兒童易發警惕注射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的嚴重不良反應舉例第十九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典型病例:患者,男性,30歲,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診,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注射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3.0g靜脈滴注,用藥15分鐘后,患者突然出現全身散在紅色皮疹,眼瞼、口唇腫脹發紅、氣促、煩躁、手足冰涼,血壓降至45/20mmHg。舉例立即停止輸液并吸氧,同時給予地塞米松5mg、非那根20mg、腎上腺素1mg靜脈給藥30分鐘后,患者好轉,皮疹漸退,血壓穩定,呼吸平穩。第二十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青霉素類口服制劑所致ADR一覽表第二十一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1、腎毒性:主要是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受損,影響其功能,甚至導致細胞死亡。主要表現為蛋白尿,管型、紅細胞的出現,尿量亦可受影響,重者導致氮質血癥。新生兒、早產兒及老年人危險最大。2、營養不良綜合癥:長期口服某些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可致維生素B6等營養缺乏,引發相關癥狀。氨基糖苷類ADR第二十二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

3、神經系統:(1)耳毒性:第八對腦神經損害

聽力障礙:內耳濃度過高,影響能量代謝與鈉-鉀轉運,損害毛細胞。柯蒂氏器受損,

早期為可逆性,毛細胞消失后不能復生,

則為永久性損害。前庭功能損害:周圍迷路感覺上皮損害,表現為耳鳴、眩暈、平穩失調等。

第二十三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增長2-4萬人/年1990年的一項統計表明,在我國的180萬聾啞兒童中有60%,約100萬人是由于用藥導致的主要是抗生素致聾,其中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常見藥品有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等)占80%藥物性耳聾第二十四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五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

(2)神經肌肉阻滯作用:

由于該類藥物可與鈣離子競爭突觸前膜鈣結合位點,影響神經末梢運動終板對乙酰膽堿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原有腎功不全、低鈣血癥、重癥肌無力者容易發生,臨床表現為肌無力、血壓下降、呼吸衰竭等。發生幾率依次為新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及妥布霉素。(3)周圍神經炎:

表現為口唇及手足麻木,可能與藥物所含雜質或藥物引起維生素B缺乏有關。(4)精神癥狀:

有個例報道丁胺卡那霉素致精神異常,慶大霉素致癔病樣發作。第二十六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阿米卡星注射液的不良反應

病例:一女性患者,19歲,因上呼吸道感染、發熱給予阿米卡星注射液,每日0.2g,用藥1天后,患者出現耳部不適,未停藥。用藥第四天,患者雙耳出現聽力下降。耳科聽力檢查結果:左耳25dB,右耳25dB。舉例第二十七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1、胃腸道反應:口服或靜滴紅霉素均可引起,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及腹瀉。2、肝功損害:以膽汁郁積為主,亦可發生肝實質損害。3、耳毒性:老年腎功不良者偶發耳鳴及暫時性耳聾。4、局部反應:靜滴或肌注后,可能產生血栓性靜脈炎、局部疼痛、變硬等,如靜滴紅霉素乳酸鹽。5、其它:偶可引起藥疹、藥物熱等。

大環內脂類ADR第二十八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克拉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第二十九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紅霉素、白霉素、螺旋霉素、麥迪霉素第三十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皮膚:光毒,

潮紅跟腱:跟腱炎/

跟腱撕裂眩暈

失眠

頭痛心臟:QT間期延長

胃腸道:

惡心氟喹諾酮類ADR第三十一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1、消化系統:如胃部不適、惡心、厭食、腹痛腹瀉。其機制是局部刺激引起的反應。2、神經系統:一般癥狀為頭昏、眩暈、耳鳴、失眠、疲倦、嗜睡、緊張、抑郁、煩躁、驚厥、神經過敏、震顫、步態不穩等。(1)顱內壓增高:國內報道均見于使用諾氟沙星后的嬰兒,因小兒尤其是嬰兒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藥物更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而中毒。氟喹諾酮類ADR第三十二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

(2)驚厥、抽搐和癲癇:新近研究表明氟喹諾酮類可抑制腦內抑制性遞質γ-GABA與受體激動劑毒蠅醇的結合,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進而導致驚厥和癲癇,其抑制作用與劑量有關。(3)錐體外系癥狀:如面部痙攣、口角歪斜、雙手搓丸樣動作等。

(4)精神癥狀:如幻視、幻聽、語無倫次、煩躁不安等,應嚴格掌握劑量。

(5)周圍神經炎:偶見四肢遠端麻木、蟻走感、肌力減退和遠端感覺減退呈手套、襪套樣分布。第三十三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3、骨關節反應:在狗與大鼠的實驗中可致負重大關節腫脹、僵硬及活動受限,但在人體試驗中尚未發現,需繼續觀察,兒童用氟喹諾酮類可能有關骨關節及軟骨損害。

4、肝腎損害和對血細胞的影響:可能使GOT,GPT,ALP,TG,TP和LDH上升。如曲伐沙星因上市后觀察到嚴重的肝毒性現已限制性使用。

5、腎損害:主要表現為BUN和血清Cr上升。

6、血液系統:可使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和貧血。第三十四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

7、局部的刺激癥狀:是氟喹諾酮類藥物注射用藥中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表現為靜脈炎、局部血管炎等,發生率及嚴重程度與給藥速度和藥物濃度有密切關系。

8、肌腱炎、肌腱斷裂及橫紋肌溶解癥:法國首先報告,主要由培氟沙星引起肌腱炎、肌腱斷裂等上千例,表現為乏力感、CPK上升、血中及尿中肌紅蛋白上升為特征的肌肉痛。第三十五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9、心臟毒性:如格帕沙星引起動物Q-T間期延長,上市后經270萬人臨床應用出現12人因心臟毒性死亡,其中6人可能與藥物有關,現已停止應用和在我國的臨床研究。

10、其他嚴重不良反應:替馬沙星事件。替馬沙星1991年上市后,1992年相繼收到300余例與之有關的低血糖、溶貧伴腎衰、DIC、死亡的報道。ABBOTT公司在1996年FDA專家會議上自動提出停止生產替馬沙星的決定。加替沙星有低血糖不良反應報道。第三十六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變態反應]1、斑丘疹:多在用藥后3天左右出現,多數在用藥中自動消失,不影響療程。個別可有出血性皮疹或惡性皮炎,需及時停藥治療。

2、光敏性皮炎:服用氟喹諾酮類同時受陽光照射可出現皮炎,白色人種較多發生,氟羅沙星、司帕沙星、洛美沙星在分子結構第8位含鹵族元素者多見。第三十七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環丙沙星致皮下出血第三十八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環丙沙星致光敏性皮炎第三十九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環丙沙星和諾氟沙星致過敏性紫癜第四十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環丙沙星致雙手剝脫性皮炎第四十一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嚴重不良反應及有關藥物第四十二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警惕左氧氟沙星注射劑的嚴重不良反應在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數據庫中,與左氧氟沙星注射劑相關的嚴重病例報告在喹諾酮類品種中較為突出。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以全身性損害、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損害、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呼吸系統損害、胃腸系統損害為主,其中過敏反應問題較為典型。

舉例第四十三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典型病例:患者,男,61歲,因前列腺炎給予靜脈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克、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約30分鐘左右病人出現精神異常、興奮多語、坐立不安、兩手向空中抓撓。立即停藥,改用頭孢曲松鈉,1.5天后恢復正常。第四十四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警惕加替沙星引起的血糖異常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藥品不良反應數據庫中,有關加替沙星的不良反應報告共2500余例,不良反應表現共計6178例次,其中糖代謝異常表現938例次(占15%),包括高血糖、低血糖、糖尿病、糖耐量異常、高血糖昏迷、低血糖昏迷等。

1988年至2006年5月,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數據庫中有關加替沙星的病例報告共3000多例,主要為胃腸道反應、過敏樣反應、神經系統反應、注射部位損害等。其中,血糖異常報告16例,包括高血糖10例(1例出現高滲性非酮癥高血糖)、低血糖6例。舉例第四十五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8日1、腎損害:表現為結晶尿、血尿、管型尿,若輸尿管、膀胱等尿路結石引發腎絞痛,嚴重時可見腰痛、尿少、尿閉、氮質血癥、最終發展為尿毒癥。

2、血液系統:可見急性溶貧(G-6-PD酶缺乏)、粒細胞減少癥、偶見血紅蛋白癥。

3、肝損害:可致局灶性或彌漫性肝壞死,臨床表現為中毒性肝炎。磺胺類ADR第四十六頁,共五十頁,2022年,8月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