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及不可見之見_第1頁
可見及不可見之見_第2頁
可見及不可見之見_第3頁
可見及不可見之見_第4頁
可見及不可見之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可見與不可見之見

視覺的方式,或者說感觀的方式,并非自始都一樣,也并非于各處都相同,它就像生命的形式,有著自己的發展階段。藝術家由此而引發的構想通常被視作其創造的一個部分,而一般觀者則根據藝術品對其的影響來評價其之所見。在此,我們或許可嘗試著去了解一下藝術家在某一特定時代或時刻,是何種特定的契機使其對物象本質作出的不同解釋,使其逐漸認識到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只是可見更是不可見之見才是決定其想象內容的重要因素?1、請舉例說明:視覺的方式,或者說感觀的方式,并非自始都一樣,也并非于各處都相同,它就像生命的形式,有著自己的發展階段?2、談談藝術家由視覺而引發的構想通常被視作其創造的一個部分,而觀者則從藝術品對其影響的視角來評價其之所見?3、結合你的創作經驗或藝術家大師的作品說明藝術家在某一特定時代或時刻,是何種特定的契機使其對物象本質作出了不同的解釋?4、舉例說明: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只是可見更是不可見之見才是真正決定其想象內容的重要因素。5、

談談隨著古典繪畫傳統的基礎日漸崩潰,藝術已經到了名副其實的近代時期。

各種各樣本是看不見的風格卻被當作可見或可挑選的裝飾要素被用于藝術作品之中,這其中我們應注意什么?6、藝術大師們透過可見物象表現的所不見的夢幻給我們有哪些啟示?7、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就早期印象主義畫派寫道:“印象主義者一味地研究色彩,……他們只關注眼睛,而對思想的神秘核心,則漠不關心,從而落到了只是科學推理的境地。”請談談高更的這一擔憂或思考導致了他對現代藝術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8、為什么說風格很少取決于對自然的單純觀察;而有關審美趣味的信念,才擁有決定風格的最終權利?9、為什么對可見自然的模仿只有受到內心直覺的啟示并能產生對作品的想象時,才具有藝術的意義?10、相對客觀狀態,主觀性在心靈投射的過程中起到了哪些至關重要的建構性活動?我們如何通過批判性地探討視覺結構與觀念范疇之間的對應性來捍衛藝術創作思維模式的整體性?

參考書籍之鑒

古往今來,對于歷史,包括藝術歷史的一些認識,無不是從前輩或名家辛勤工作的結果——書籍以及文物的分析中所得。不覺中,我們學會了如何去思想,解析遇到的問題,直至我們也能用同樣的形式將自己的認識用文字的形式寫下來并從中感到樂趣時,或許才意識到,讀書,尤其是讀好書,讀名著有多么重要!

事實上,欣賞名著的重要原因,不光是因為書的作者,即盡管時過遷境,但作為一個名人的表述始終都不會過時,更是因為去了解一個名人或偉人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我們自身習慣性想問題方式之間的差異,無論有多么不易,都能使我們的認識能力得以開拓。

經驗告訴我們,人的語言能力十分有限。盡管如此,我們都應盡己所能去閱讀一些追溯源頭的原著。如就西方藝術史而言,影響了中世紀后期乃至數個世紀畫家關于繪畫技法與訓練方面的著述:切尼諾·琴尼尼[CenninoCennini,1370.1440]的《名匠手冊》[TheCraftsman’sHandbookNewHaven,1954.];文藝復興方面的最為重要的原始資料包括阿爾貝蒂的《論繪畫和雕刻》[OnPaintingandSculpture,byC.GraysonPhaidon1972.];《萊奧納爾多.達.芬奇文集》[TheLiteraryWorksofLeonardodaVincibyJ.P.RichterOxford1939.)以及彼德雷蒂[C.Pedretti]關于此書的《評注》[Commentary1977];萊奧納爾多的《繪畫論》[TreatiseonPaintingtranslatedbyA.PhilipMcMahonPrinceton,1956.];瓦薩里[GiorgioVasari,1511-1574]的《畫家、雕刻家、建筑家傳記》[LivesoftheMostExcellentPainters,SculptorsandArchitects](此書的意大利原文版1550年的初版以及1568年的增訂版,英文譯本的“人人叢書”[Everyman’sLibrary]版和“現代圖書館”[ModernLibrary]版亦不無歷史和版本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1818-1897]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TheCivilizationOfTheRenaissanceInItaly),Basel1860,Englishedition1958年][OxfordUniversityPress1937],(關于此書,貢布里希在其《文藝復興:時期還是運動》[TheRenaissance——PeriodOrMovement?]中關于布克哈特此文的評注,是如何正確理解這一本書談及文藝復興這一時期極為珍貴的資料);及其另外兩本對藝術史研究有著影響深遠的著作《世界歷史沉思錄》(WeltgeschichtlicheBetrachtungen),由雅各布.奧利[Jacobkaegi]編輯出版,巴塞爾,1905年(英文版1979年)和《君士坦丁大帝時代》(DieZeitConstantinsdesGro?en),巴塞爾,1853年(英文版1983年)。此外,令人關注的還有帕諾夫斯基[E.Panofsky]編輯并譯注的關于第一座偉大的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記述:《敘熱院長記圣德尼修道院教堂及其藝術珍藏》[AbbotSugerontheAbbeyChurchofStDenisanditsArtTreasures

,PrincetonUniversity,1946.],以及與西方藝術史息息相關的各種不同英文版本的《圣經》[KingJamesVersion;NewEnglishTranslation;AmericanStandardVersion;WorldEnglishBible]等等,

經常閱讀和了解這些資料,可以使那些一直或曾經讓我們感到的沉重地壓在心頭的以往年代的偉大成就,一點一點地開始愿意對我們的心說話,漸漸的,我們對它們不再感到害怕,就像對年邁的父母一樣,當我們對他們有了新的理解時,相互間的距離便縮小了。

藝術的巨大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們,以高度的智慧與共同的信念錘煉而就了屬于他們那個時代藝術特征的流派或傳統。去了解它們的形成與特征,往往能使自己受到局限的生命得以補充。如反映學院派傳統的代表之作:雷諾茲[SirJoshuaReynolds]的《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十五次講演》[FifteenDiscoursesDeliveredintheRoyalAcademy](耶魯大學出版社,沃克[R.R.Wark]作導言和注釋的版本以及倫敦出版的“人人叢書”版本);浪漫主義的神奇之作《歐仁.德拉克羅瓦日記》[JournalsofEugeneDelacroix];反映后印象派思想精髓的《凡.高書信全集》[TheCompleteLettersofVanGogh,

NewYorkGraphicSociety:2000],以及以著述的形式來闡明自己藝術思想的現代藝術家的代表——康定斯基的《論藝術中的精神》[ConcerningtheSpiritualinArt,:DoverPublications1977-6-1]等。

這些關于不同時代或藝術流派的闡述使我們體會到,正是因為不同的觀念直接導致了不同藝術作品的形成,從而使我們學會用更為客觀或謙卑的態度來審度當今的藝術觀念與現象,而對此有進一步研究與發現的書目,則往往為我們從更深層的角度,認識到藝術及其觀念的形成與社會的密不可分之處。如哈斯克爾[FrancisHaskell]的《贊助人和畫家》[PatronsandPainters,YaleUniversityPress1980-09-10]從一個今人所難以想象的視角,反映了巴洛克時代意大利藝術與當時社會機制的必然關系。

誠然,許多論著的出名是因為作者本身的名望,但其終究是我們在浩瀚書海中尋求方向的良好開端。如由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Clark]作導論并注釋的沃爾特.佩特[WalterPater]的重要著作《文藝復興》[TheRenaissance],(,IntroductionbyArthurSymonsTheModernLibrary,NewYork2012-10-25);英國“后印象主義”的權威評論家羅杰.弗萊[RogerFry]的《塞尚藝術發展論》[Cézanne:AstudyofhisDevelopment,London:HogarthPress,1927],貝倫森[BernardBerenson]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ItalianPaintersoftheRenaissance1906年,1952年修訂)。]等等,作為開創性的論著,它們無疑將永遠保持著其對后人的重要啟示與作用。

隨著對藝術史的不斷了解,我們注意到:不同藝術史家的研究方式如同藝術風格與歷史發展的關系一樣,呈現著自己的特征。如十九世紀后期至二十世紀初期活躍于德語地區的藝術史家中的瑞士學者沃爾夫林[HeinrichWolfflin]的《古典藝術》[ClassicArt:AnIntroductiontotheItalianRenaissance]和《藝術史的基本概念》[PrinciplesofArtHistory:TheProblemoftheDevelopmentofStyleinLaterArt]以及《藝術的形式感》[TheSenceofForminArt,Chelsea,N.Y.];德國學者帕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研究》[StudiesinIconology:HumanisticThemesintheArtofRenaissance],《視覺藝術中的意義》[MeaningintheVisualArts],貢布里希[ErnstH.Gombrich]的《藝術與錯覺》[ArtandIllusion]、《秩序感》[TheSenseofOrder]和《圖像與眼睛》[TheImageandTheEyeFurtherstudiesinthepsychologyofpictorialrepresentation]以及英國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Clark]的《風景進入藝術》[LandscapeintoArt]和《人體》[TheNude]等等,他們不同的研究方式與特征讓我們看到了全方位探索藝術史的可能。

值得欣慰的是,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欲查找一個具體的時期、技法、藝術家乃至相關的書目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了,尤其是各種不同的百科全書類書目,如:佩夫斯納[N.Pevsner]編輯的《塘鵝藝術史》[PelicanHistoryofArt],魯道夫.維特科夫爾[RudolfWittkower]的《1600-1750的意大利藝術和建筑》[ArtandArchitectureinItaly1600-1750]以及博厄斯[T.S.R.Boase]編輯的《牛津英國藝術史》[OxfordHistoryofEnglishArt]等等,這些書除了其中的條目均由第一流的專家撰寫總論,還提供了相關的文獻和評論文選,以致我們在相對比較容易接觸到往昔的藝術文獻時得以獲益。另外,我們還可通過現代網絡信息交流手段中的各種渠道查找和補充我們所需書本以外的資料和內容。

從以上例舉的參考書目中,我們不難看出,在西方藝術史的研究中,不斷擴充著的語言,地域和知識限制的過程中,一部書的作者將有多少觀點受益于前人而不得自知啊!近幾十年來,中國藝術界的許多書目無不是為此做出巨大努力的成果。

如引薦或研究與西方藝術史里程碑或史學思想直接相關的著作《藝術的故事》(天津美術出版社,范景中譯,林夕校),《美術史的形狀》(范景中主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海外中國美術史》(洪再新選編中國美術出版社),《藝術與歷史》(曹意強,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藝術史的視野》(曹意強主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羅馬藝術:它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早期基督教繪畫中的運用》[RomanArt:SomeofItsPrinciplesandTheirApplicationtoEarlyChristianPainting](維克霍夫[FranzWiekhoff,1853—1909》著,陳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作為精神史的美術史》[TheHistoryofArtasTheHistoryofTheIdeas]德沃夏克((MaxDvo?ák,1874-1921),陳平譯);《著名畫家、雕塑家、建筑家傳》[TheLivesoftheMostExcellentPainters,Sculptors,andArchitects]瓦薩里[GiorgioVasari1511

-

1574](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劉明毅譯)

《論古代藝術》[TheHistoryofArtinAntiquity](溫克爾曼[JohanJoachinWinckelman]著,邵大箴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LateRomanArtIndustory](李格爾[(AloisRiegl,1858-1905)]著,陳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視覺藝術的含義》【MeaningintheVisualArts】(潘諾夫斯基[(ErwinPanovsky,1892——1968)]著,傅志強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

StudiesinIconology:HumanisticThemesInTheArtOfTheRenaissanc](潘諾夫斯基著,戚印平、范景中譯,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5月,);《哥特建筑與經院哲學:關于中世紀藝術哲學、宗教之間對應關系的探討》[Gothicarchitecture

andscholasticism](潘諾夫斯基著,吳家琦譯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美術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藝術風格發展的問題》[PrinciplesofArtHistory.TheProblemoftheDevelopmentofStyleinLaterArt,](海因里希.沃爾夫林[HeinrichWolfflin,1864-1945年]著,洪天福、范景中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5年6月,);《文藝復興與巴洛克》[RenaissanceandBaroque](海因里希.沃爾夫林著,沈瑩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古典藝術: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導論》[ClassicArt.AnIntroductiontotheItalianRenaissance.](海因里希.沃爾夫林著,潘耀昌,陳平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意大利和德國的形式感》[(ItalyandtheGermansenseofForm),](海因里希.沃爾夫林著,張堅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文藝復興》[TheRenaissance沃爾特.佩特(WalterPater)著,李麗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藝術與錯覺:圖像再現的心理學研究》[ArtandIllusion:AStudyinthePsychologyofPictorialRepresentation](貢布里希[E.H.Gombrich,1909-2001]著,楊成凱、李本正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6月);《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TheSenseofOrder.aStudyinthePsychologyofDecorativeArt.Oxford:Phaidon1979](貢布里希著,范景中、楊思梁、徐一維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3月);《圖像與眼睛:圖畫再現心理學的再研究》[TheImageandtheEye:FurtherStudiesinthePsychologyofPictorialRepresentation.Oxford:Phaidon1982],(貢布里希著,楊思梁、徐一維、勞成烈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16年6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