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第十單元人文心聲 單元質量檢測二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第十單元人文心聲 單元質量檢測二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第十單元人文心聲 單元質量檢測二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第十單元人文心聲 單元質量檢測二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第十單元人文心聲 單元質量檢測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質量檢測二(第四至五單元)(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基礎鞏固(20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3分)()A.此之謂自謙 B.上恤孤而民不倍C.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D.不得半車炭之價直解析:A項,“謙”通“慊”,滿足;B項,“倍”通“背”,違背;D項,“直”通“值”,價值。答案:C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上老老而民興孝 老老:尊敬老人B.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鮮:很少C.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 去:前往D.食已口爽,返為其患 患:禍害,災禍解析:去:離開。答案:C3.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從詞類活用角度看,不同類的一項是(3分)()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B.修身也,尊賢也C.上長長而民興弟 D.圣人之所以為圣解析:A項,“明”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彰明;其他三項均為形容詞作名詞。答案:A4.下列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b\lc\{(\a\vs4\al\co1(①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②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b\lc\{(\a\vs4\al\co1(①故君子慎其獨也,②中庸其至矣乎))\b\lc\{(\a\vs4\al\co1(①恐懼乎其所不聞,②知恥近乎勇))\b\lc\{(\a\vs4\al\co1(①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②柔遠人,則四方歸之))解析:A項,“者”,①表停頓;②代詞,的人。B項,“其”,①代詞,他;②語氣詞,表推測。C項,“乎”,都相當于“于”,介詞。D項,“之”,①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代詞,他。答案:C5.默寫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3分)(1)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學》)(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3)法即一種,見有遲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壇經》)答案:(1)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2)博學之審問之(3)見遲即漸見疾即頓6.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1)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2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堯、舜用仁義來統治天下,民眾就跟從他們追求仁義;桀、紂用暴虐來統治天下,民眾就跟著兇暴。(2)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通行的行為準則。二、閱讀鑒賞(55分)(一)課內閱讀(15分)閱讀文本選段,完成7~10題。(15分)入海取沉水昔有長者子,入海取沉水。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值。詐言馬死昔有一人,騎一黑馬入陣擊賊。以其怖故,不能戰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詐現死相,臥死人中。其所乘馬為他所奪。軍眾既去,便欲還家,即截他人白馬尾來。既到舍已,有人問言:“汝所乘馬,今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馬已死,遂持尾來。”傍人語言:“汝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無對,為人所笑。駝甕俱失昔有一人,先甕中盛谷。駱駝入頭甕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為憂惱。有一老人來語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語,必得速出。汝當斬頭,自得出之。”即用其語,以刀斬頭。既復殺駝,而復破甕。如此癡人,世間所笑。7.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即燒為炭,詣市賣之 詣:到B.以其怖故,不能戰斗怖:害怕C.默然無對,為人所笑默:沉默D.既復殺駝,而復破甕復:同樣解析:D項,“復”的意思是“又”。答案:D8.下列語句中的省略成分,補寫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詣市賣之,以其貴故,(沉水)卒無買者。B.(那人)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詐現死相,臥(在)死人中。C.(駱駝)既不得出,以(入頭甕中食谷)為憂惱。D.(那人)即用其語,以刀斬(駱駝)頭。解析:C項,應為:(駱駝)既不得出,(那人)以(入頭甕中食谷不得出)為憂惱。“憂惱”的主動者是“人”而非“駱駝”。答案:C9.下列有關《入海取沉水》的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前有位長者的兒子,到海里打撈沉香。經過多年的辛苦,才打撈了一車,他把沉香運回到家里。B.由于沉香的價格昂貴,一直沒有人買。經過了許多天,也不能賣出去。他心里感到很厭煩,十分苦惱。C.他看見別人賣木炭,經常能夠很快就賣出去,于是就產生了一個想法:不如把沉香燒成木炭,可以很快就賣出去。D.那人于是就把沉香燒成了木炭,然后再到市場上去賣,結果只賣了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解析:A項,“經過多年的辛苦,才打撈了一車”與原文內容不符,應是“經過一年”。答案:A10.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1)傍人語言:“汝馬本黑,尾何以白?”(2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語,必得速出。汝當斬頭,自得出之。(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第(1)句中,注意“語言”是同義復詞,“語”即“言”;“白”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變成白色”。第(2)句中,“我教汝出”,“出”為使動用法;“汝當斬頭”是省略句,“頭”前省略“其”。答案:(1)旁人說道:“你的馬原本是黑的,尾巴怎么是白的呢?”(2)你不要愁,我教你怎么弄出來,你聽我的話,必定能很快弄出。你應斬掉它的頭,自然就能出來了。(二)課外閱讀(4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21分)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②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廬③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④,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齊明盛服⑤,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⑥,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節選自《中庸》)注:①方:書寫用的木板。策:書寫用的竹簡。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廬:即蘆葦。蘆葦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殺:減少。⑤齊明盛服: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⑥跲(jiá):說話不通暢。1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布:分布B.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 遠:遠離C.所以勸大臣也 勸:勸勉D.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豫:預備解析:A項,“布”的意思是“陳列,寫”的意思。答案:A12.下列語句,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的一組是(3分)()①夫政也者,蒲廬也②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③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④繼絕世,舉廢國⑤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⑥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A.①④⑤ B.②③⑥C.①④⑥ D.②③⑤解析:④說明對待諸侯國的方法,⑥強調的是“誠”。排除這兩項即可。答案:D13.下列有關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孔子認為,治理人的途徑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徑是多種樹木一樣。B.孔子解釋說,“仁”就是愛人,“義”就是應該多做事,這都是禮的要求。C.做任何事情,事先預備才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說話做事都是這樣。D.文章在結尾處告訴人們怎樣做才能使自己到達真誠,即要明白什么是“善”。解析:B項,對“義”的解釋不當,原文是“義者宜也”,就是“事事做得適宜”的意思。答案:B14.把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1)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句要注意介詞結構的翻譯。第(2)句“官盛任使”是省略句,要注意恰當地補寫出省略的成分。第(3)句“一”是“一樣”的意思。答案:(1)所以,政事完全取決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適用的人在于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2)讓他們官位高,讓眾多的人供他們使用,這是為了勸勉大臣。(3)總之,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參考譯文:魯哀公詢問政事。孔子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記載在典籍上。他們在世,這些政事就實施;他們去世,這些政事也就廢弛了。治理人的途徑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徑是多種樹木。政事就像蘆葦一樣。所以,政事完全取決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適用的人在于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仁就是愛人,親愛親族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至于說親愛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都是禮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是為了修養自身;驅除小人,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是為了尊崇賢人;提高親族的地位,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相一致,這是為了親愛親族;讓他們官位高,讓眾多的人供他們使用,這是為了勸勉大臣;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并給他們以較多的俸祿,這是為了體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誤農時,少收賦稅,這是為了愛民如子;經常視察考核,按勞付酬,這是為了招納工匠;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的人,救濟有困難的人,這是為了優待遠客;延續絕后的家族,復興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受朝見,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是為了安撫諸侯。總之,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預備,就不會中斷;做事先有預備,就不會受挫;行為先有預備,就不會后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孝順父母;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題。(19分)維字摩詰,太原人。九歲知屬辭,工草隸,閑音律,岐王重之。維將應舉,岐王謂曰:“子詩清越者,可錄數篇,琵琶新聲,能度一曲,同詣九公主第。”維如其言。是日,諸伶擁維獨奏,主問何名,曰:“《郁輪袍》。”因出詩卷。主曰:“皆我習諷,謂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為解頭,榮哉!”力薦之。開元十九年狀元及第,擢右拾遺,遷給事中。賊陷兩京,駕出幸,維扈從不及,為所擒,服藥稱喑病。祿山愛其才,逼至洛陽供舊職,拘于普施寺。賦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時聞行在所。賊平后,授偽官者皆定罪,獨維得免。仕至尚書右丞。維詩入妙品上上,畫思亦然。至山水平遠,云勢石色,皆天機所到,非學而能。自為詩云:“當代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后人評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信哉!客有以《按樂圖》示維者,曰:“此《霓裳》第三疊最初拍也。”對曲果然。篤志奉佛,蔬食素衣,喪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別墅在藍田縣南輞川,亭館相望。嘗自寫其景物奇勝,日與文士丘丹、裴迪、崔興宗游覽賦詩,琴樽自樂。后表宅請以為寺。臨終,作書辭親友,停筆而化。代宗訪維文章,弟縉集賦詩等十卷上之,今傳于世。(節選自《唐才子傳·王維傳》)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工草隸,閑音律 閑:熟習B.祿山愛其才,逼至洛陽 愛:舍不得C.當代謬詞客,前身應畫師 謬:謬誤D.篤志奉佛,蔬食素衣 篤:堅定解析:B項,愛:愛惜,欣賞。答案:B16.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王維詩、畫、音律等突出才能的一組是(3分)()①九歲知屬辭,工草隸,閑音律②子詩清越者……同詣九公主第③皆我習諷,謂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④開元十九年狀元及第,擢右拾遺,遷給事中⑤曰:“此《霓裳》第三疊最初拍也。”A.①③④ B.②④⑤C.①③⑤ D.②③⑤解析:②為岐王建議王維將自己的作品演奏給九公主聽,以期得到九公主的肯定;④是介紹王維官職的晉升情況。答案:C17.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公主請王維上座,是因為王維獨奏的《郁輪袍》正是公主日常所誦讀的,而《郁輪袍》又是王維自己的佳作。B.安祿山逼王維到洛陽,把他拘留在普施寺,是因為安祿山非常妒忌王維的才能。C.曾經有人拿了按樂的圖畫給王維看,王維應答準確,說明王維對音樂非常精通熟識。D.王維除了善屬辭、工草隸、閑音律、通詩善畫之外,還篤信佛教,吃蔬著素,受佛教影響很深。解析:B項,“妒忌”錯,安祿山因為欣賞王維才能而逼其到洛陽做官。答案:B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因出詩卷。主曰:“皆我習諷,謂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賊陷兩京,駕出幸,維扈從不及,為所擒,服藥稱喑病。祿山愛其才,逼至洛陽供舊職,拘于普施寺。(6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王維)于是拿出詩卷。九公主說:“(這些)都是我經常誦讀的(詩作),我以為是古人之作,竟然是你的佳作嗎?”(2)叛軍攻陷長安洛陽,皇帝出逃,王維隨從護駕,行程中掉隊,被叛軍擒獲,他服藥假裝不能說話。安祿山愛惜他的才華,逼迫他到洛陽任原來的職務,并將他拘禁在普施寺里。(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王維,字摩詰,太原人。九歲就能撰寫詩文,尤其擅長草書隸書,熟習音律,岐王非常看重他。王維將要參加科舉考試,岐王對他說:“你的詩清秀拔俗,可抄錄幾篇,配上琵琶新樂,能譜寫一支曲子,我們一起到九公主府第去。”王維按照岐王的話去做。這一天,幾個伶人簇擁王維獨奏新譜的曲子,九公主問是什么曲名,王維回答說:“這是《郁輪袍》。”(王維)于是拿出詩卷。九公主說:“(這些)都是我經常誦讀的(詩作),我以為是古人之作,竟然是你的佳作嗎?”于是請王維到上座,說:“京城能得到這個讀書人作解元,實在榮幸啊!”九公主因此全力推薦王維。開元十九年,王維考取狀元,提拔做右拾遺,不久升遷給事中。叛軍攻陷長安洛陽,皇帝出逃,王維隨從護駕,行程中掉隊,被叛軍擒獲,他服藥假裝不能說話。安祿山愛惜他的才華,逼迫他到洛陽任原來的職務,并將他拘禁在普施寺里。王維賦詩道:“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詩在皇帝駐留的地方傳誦。叛亂平定以后,凡是在叛軍中任偽職的,朝廷都定了罪,(因皇上知道王維在凝碧池吟詩所表露出的心跡,)只有王維得以幸免。王維后來又官至尚書右丞。王維的詩被列入妙品上上等,他的畫的構思也是這樣。至于(王維)山水(畫)中的平曠深遠的意境、云彩的情勢、山石的顏色,都是因他卓越的天賦、才能而達到的,并不是(別人)能學來的。他自己曾作詩道:“當代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后世人評價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確實如此啊!有一個客人把《按樂圖》拿給王維看,王維說:“這是《霓裳》第三疊最初的節拍。”客人一對照原來的曲子,果真是這樣。王維堅定地信奉佛教,長期吃蔬菜,穿樸素衣服,死了妻子也不再娶,孤獨地過了三十年。王維的別墅在藍田縣南面的輞川,亭館相對。王維曾經描寫那里的景物和奇特的風光,每天與丘丹、裴迪、崔興宗等文人學士游歷、覽勝、寫詩,彈琴飲酒,自得其樂。后來上表,請求把自己的住宅變為佛寺。臨終前,寫信辭別親友,停下筆就坐化了。代宗尋求王維的文章,他的弟弟王縉將他的詩文編纂成集共十卷,獻給皇上,他的詩文至今流傳于世。三、語言運用(15分)19.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大家都知道,①__________________,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將終結。人體通過呼吸,②______________,排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壤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樣,也是一個③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解析:①根據下文“倘若”,表明此處應填表示與“呼吸停止”意思相反的句子。②通過下句“排出二氧化碳”的提示,以及呼吸的道理,我們可以推斷此處應該填寫“從大氣中吸入氧氣”。③根據上句“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樣”,可知此處應是“從大氣中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根據這個意思填寫即可。答案:①一個人活著就必須呼吸②從大氣中吸入氧氣③吸入氧氣釋放二氧化碳20.下表是部分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的統計,根據表內提供的資料,按要求回答。(6分)被侵略國軍人死亡數平民死亡數中國2800000030000000蘇聯1370000013000000南斯拉夫3000001200000日本1850000672000德國35000001600000意大利77500153000從上表中,你發現了哪些有價值的信息?請寫出兩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本題的原則有兩個:一是用好表格中的文字提示;二是將表格中的數字虛化,抽象為文字。由于題目的要求較為寬泛。因此,考生可從表格的橫向或縱向角度,尋找出數字間的某些規律,并用文字表達出來。答案:(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軍民死亡人數均以十萬、百萬,甚至千萬計算。(2)戰爭給交戰國雙方都帶來了深重的災難。(3)在戰爭中,大多數被侵略國家平民死亡人數多于軍人死亡人數。(4)在戰爭中,大多數侵略國軍人死亡人數多于平民死亡人數。(任寫兩點,語言流暢、符合圖表信息即可)21.閱讀下列材料,篩選重要信息,給“短信文學”下定義,要求語言簡潔,內容豐富。(3分)①短信文學是一種文學新門類。②短信文學的特點是以短信為存在方式。③短信文學具有文學性、娛樂性、互動性、時效性等特點。④短信文學還具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性。⑤物質的極大豐富為短信文學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⑥商家的炒作和媒體的宣傳也對短信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⑦短信文學是以手機為傳播媒介。短信文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種以手機為傳播媒介,以短信為存在方式,兼具文學性、娛樂性、互動性、時效性等特點,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文學新門類。四、寫作(60分)22.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哲理,是感悟的滲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人生百態家長里短,閃現思維領域的萬千景觀。請以“生活中的哲理”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寫作指導:從整體上說,“生活中的哲理”這一話題較為寬泛。所謂生活,它既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社會的;既可以指歷史生活,也可以指現實生活。總之,生活幾乎無所不包。所謂“哲理”,小而言之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理,大而言之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等。因而,寫這樣的話題作文首先要做到從小處選材,如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親身經歷的、有著真切感受的事件,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