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農奴制第一課危機籠罩下的俄國人民版選修課件_第1頁
俄國農奴制第一課危機籠罩下的俄國人民版選修課件_第2頁
俄國農奴制第一課危機籠罩下的俄國人民版選修課件_第3頁
俄國農奴制第一課危機籠罩下的俄國人民版選修課件_第4頁
俄國農奴制第一課危機籠罩下的俄國人民版選修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標要求】1、簡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3、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改革的背景世界背景:回顧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相關情況結論:英法美資制的確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資本主義成為時代潮流俄國國內狀況:(看書,從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幾個方面試著總結)俄國西歐經濟工業水平工業水平低,機器生產未普及,農業占主導工業水平高,機器大生產普及,工業占主導經濟基礎自然經濟依然存在,商品經濟受阻自然經濟完全瓦解,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市場農民購買力低,國內市場狹小較為廣闊的國外市場;國內民眾購買力較強政治沙皇專制統治資產階級專政階級狀況農奴主和農奴對立;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對立社會思想封建專制思想占統治地位,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受到壓制自由資本主義思潮結論:俄國落后,國內矛盾重重,農奴制成為矛盾的焦點俄國農奴制概念:俄國農奴制特點:俄國在以勞役制為主要剝削形式的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基礎上建立的經濟、法律制度。農民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處于封建社會最底層,實際上是農奴。

概念(1)農奴被緊緊束縛在土地上,造成俄國工場手工業缺少自由勞動力,其水平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2)農奴遭受嚴重剝削,生活困苦,無力購買商品因而國內市場狹小,商品經濟發展緩慢。(3)處于手工工場時期,技術落后,缺乏發展資金,甚至淪為西歐國家的原料產地,缺乏競爭力,國際市場狹小。(4)農奴制的實行,加強了貴族地主的勢力,增大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障礙。[想一想]為什么說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自由勞動力市場資金技術國家政策原料1.農奴制在俄國正式確立的時間是

A.15世紀初B.15世紀末16世紀初

C.17世紀中期D.18世紀2.17世紀時,俄國手工工場里的勞動力主要是

A.奴隸B.農奴C.農民D.技工3.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速度緩慢的主要原因是()A.貴族爭權奪利B.政治動亂頻繁

C.農奴制的阻礙D.克里米亞戰爭失敗4.農奴制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阻礙,主要表現在

A.貴族地主不愿投資近代工業

B.農奴的反抗斗爭不斷

C.自由勞動力不足,國內市場狹小

D.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隨堂小練]5.俄國社會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這些矛盾斗爭包括①農奴爭取土地和自由的斗爭②工人反對剝削和壓榨的運動③少數民族反對民族壓迫的斗爭④反對專制要求民主的革命運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6.下列關于十二月黨人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一批受到西歐民主思想影響的貴族

B.主張建立共和國

C.發動了起義但是被鎮壓

D.失敗后,轉化為革命民主主義者[隨堂小練]7、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B.資本主義工業遠遠落后于西歐C.封建農奴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D.農奴制危機日益加深8、直接刺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改革的是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極其困難B.農奴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C.克里米亞戰敗使經濟更加惡化D.農民運動風起云涌、此起彼伏[隨堂小練]俄國1861年改革原因1、經濟上:封建農奴制度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原因2、政治上:農奴制引發尖銳的階級矛盾3、思想上:出現反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新思潮4、軍事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使社會矛盾尖銳化——直接原因嚴重危及統治,統治者不得不改革——改革的原因、內容及影響[背景材料]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

“繼續拖延只會引起更大的災禍,對整個國家,特別是對地主會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后果。”

“諸位會深信,凡是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為了鞏固統治,沙皇不得不自上而下實行改革。改革的內容及影響內容:農民的“解放”-二一九法令廢除農奴制,農民獲得人身自由和公民權利。通過高價贖買可獲得一塊份地。建立村社管理農民。A.政治:B.經濟:C.組織:[背景材料]改革的實際情況

1877~1878年歐俄部分的9150萬俄畝的私有土地中,有7300萬俄畝屬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勞動力仍被束縛在封建經濟活動中,依靠封建地租進行生產。農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價計算僅值5億多盧布,但到1905年為止,農民共付出20億盧布贖金。農民雖付出了高昂的贖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質量也更差了。被解放的農民由于土地減少、支付贖金,以及由改革帶來的混亂破壞了以前的安定感,反抗斗爭更激烈了,1861年農民騷動竟至1176次。雖然俄國的政局大體上保持穩定,從混亂的時期走向新時代,但亞歷山大本人卻成為打開潘多拉盒子的犧牲品。1866年到1880年,他遭到的精心策劃的未遂刺殺至少有5次。1879年,激進組織民意黨判處他死刑,組成刺殺組織訓練專門的刺殺人員。1881年3月1日,埋伏冬宮拐角的刺客將炸彈投至沙皇的馬車,將沙皇的衛兵炸成重傷。沙皇從馬車里出來,想察看傷情并說幾句安慰的話,這時又一顆炸彈爆炸了,沙皇倒在血泊中,終因流血過多而死。[背景材料]歐洲歷史上遭到刺殺最多的帝王之一-亞歷山大二世影響:結合改革的實際情況注意從正反兩方面歸納正:經濟-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政治-民主化氣息的出現軍事-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西式軍事管理體制。教育-鼓勵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思想-客觀上使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總結:改革推動俄國近代化進程的改革,俄國由一個封建國家緩慢過度到資本主義國家[概念解析]什么是近代化?以近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推動力,實現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它包括經濟的工業化、機械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學化,社會的城市化。俄國的近代化:指俄國由封建農奴制向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大轉變。它啟動于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改革。反:改革局限不徹底性-保有大量的封建殘余(沙皇專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掠奪性&欺騙性-農奴被剝奪的一干二凈,在改革后還要為生計重新受盤剝。課堂檢測材料一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材料二: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3月一次談話材料三: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特別是在原來利用的附屬地面積超過了現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們不肯繳代役金;他們拒絕服役或希望保留原來三天勞役的辦法

——1863年沙皇政府報告書閱讀下列材料:請回答:(1)請你說出材料一所反映的歷史信息有哪些?(2分)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源是什么?(2分)(2)材料一中,“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指的是什么?“自上而下解放農民”又指什么?(3)結合材料一、二,說明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觀目的是什么?參考答案:(1)反映了19世紀中葉農奴的悲慘生活和俄國工業發展的落后;(2分)落后的農奴制的阻礙。(2分)(2)農民暴動;農奴制改革;(3)緩和社會矛盾,挽救統治危機;材料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曾說過:“我不愿農民過得優厚,但我要防止俄國暴動。我認為,我們把農民同土地割裂會點燃俄國。假使要我簽字連同土地一起解放農奴,我寧肯把手指砍掉。”

——《蘇聯史》材料二:對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權的地主,在農民向他履行規定的義務的條件下,讓農民長期使用他們所居住的房屋,此外,為了保障農民的生活,并使他們能象政府履行義務起見,讓他們長期使用法令中所規定的一定數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屬地。使用份地的農民必須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規定的義務。在這種過渡狀態下的農民稱為義務農。

——《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農民這樣獲得一定數量的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完全自由的農民。──《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農民未能正確理解陛下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還希望獲得絕對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貴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強制和嚴厲手段,才能使農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廳報告》閱讀下列材料:請回答:(1)材料一中,亞歷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矛盾心理?(2)據材料二、三,說明這兩種農民在權利方面的區別。(3)材料三中隊農奴法律地位變化的結論是否符合實際?(4)依據材料四,說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參考答案:(1)矛盾:給農民土地,但不徹底解放農民;既防止農民暴動,又要維護農奴主的統治。原因:由亞歷山大二世的階級屬性和被迫進行改革而決定的。(2)暫時義務農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數量土地的權利,還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農民則完全擺脫了地主的控制,且擁有私產。(3)不符合實際。這部分農民手指與控制社區管理的地主,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系仍存在。(4)維護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統治,防止農民起義。材料一據俄羅斯新聞網2005年6月8日報道,俄羅斯政府6月7日在莫斯科紅場旁邊豎立起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在揭幕儀式上,盧日科夫市長說:“今年俄羅斯人民有幸經歷了本國歷史上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經過藝術家們的努力,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終于在莫斯科落成了。政府豎立他的塑像是為了向這位曾經解放了千百萬俄國農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終引領俄羅斯拋棄了落后的社會制度。”材料二在西方列強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敗,使中國少數有遠見的知識分子再次重新考慮他們傳統的準則和政策。他們的對策是所謂的“自強”運動。這一詞語本身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在19世紀60年代,用來指通過移植西方的機械制造來保護中國文明。在這一點上,中國的領導者這時已準備超越純軍事范疇,廣泛地將鐵路、輪船航線、機械工廠和應用科學包括在內。用當時一位改革者的話來說:“中國應獲得西方在武器和機械方面的優勢,但仍保持中國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這一“自強”運動(指洋務運動)注定要失敗,因為它所基于的基本設想是荒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個不徹底的過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盤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導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學不可能用來維護儒家文明,相反,必將削弱這一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0分)閱讀下列材料:亞歷山大二世開始改革的時候,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