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試題答案和解析【答案】
33.
評分標準:每個名詞分為四個要素。(1)背景至少要從兩個角度回答;(2)內容要至少答出其中兩項。(3)影響或評價:“啟蒙運動”必須有對自身和對其他國家兩個方面。(4)重要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找對相關概念,說出正確的關系。上述所有內容,必須在知識正確的前提下進行。
(1)背景:17、18世紀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進一步反對封建統治;首先從英國開始,高潮在法國,后傳播到美洲、亞洲等世界其他地區。
(2)主要內容:啟蒙運動以理性主義為指導思想,反對封建王權、教權、等級特權,提倡民主、平等、自由。代表人物有英國的霍布斯、洛克;法國的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
(3)影響或評價:啟蒙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的一次反封建斗爭,為資本主義社會構建了政治藍圖;成為美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基礎;傳播到亞洲后,也成為亞洲仁人志士救國救民的思想武器。
(4)重要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啟蒙運動是人文主義的發展到理性主義階段的體現,并出現了以盧梭為代表的浪漫主義的先聲。
34.示例一:贊成:梁啟超認為甲午戰爭勝負是雙方實力對比的必然結果。
當時雙方實力差距不大,但中國存在著根本性的弱點。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建立君主立憲制度;中國仍為君主專制,且政治腐敗。日本由國家推動工業化,國力增強;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緩慢,國力增長遲緩。日本已建成近代化軍隊,制定了詳細的侵計劃,戰爭準備充分;中國軍隊近代化進程緩慢,軍隊素質低下,倉促應戰。日本在戰爭期間能一致對外;清政府腐敗無能,內部矛盾重重,難以動員全國力量抗擊日本侵略。
示例二:反對:認為甲午戰爭勝負帶有很大的偶然性。
雙方實力對比:甲午戰爭前中日雙方實力相差不大,國際社會公認的亞洲強國是中國;戰略戰術:戰前:甲戰中方失敗主要原因是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分,中方倉促應戰,戰前清政府戰和不定,避戰自保,寄希望于國際調停。戰爭期間:李鴻章戰略戰術失誤,指揮不當,主動放棄制海權,避戰保船。部分將領貪生怕死。
35.(1)第一小問的歷史事件,依據材料一的漫畫可知,歷史事件是古巴導彈危機.第二小問的時代特征,結合20世紀60年代美蘇爭霸的史實可知,時代特征是爭霸中美國處于優勢地位,蘇聯處于劣勢地位.
(2)第一小問的對策,依據材料二中的漫畫,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西歐國家的對策是成立歐共體,走向聯合.第二小問的影響,結合歐洲聯合的影響可知,歐洲的聯合促進西歐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西歐的國際地位,西歐開始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促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削弱了美國的霸主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多極化格局的出現.
(3)本小問的解說詞,依據材料三的三幅圖可知,圖一中兩人分離,無法握手,表示德國戰敗后,被盟軍分區占領,雅爾塔體制形成;圖二中兩人對立,各歸其主,中間的隔離帶變得更大.兩個德國已被柏林墻分開,分屬美蘇陣營,美蘇對峙局面加劇;圖三中墻倒后,兩人擁抱在一起,顯示出團圓的驚喜之情,表示柏林墻倒塌,德國重新統一,冷戰行將結束.
故答案為:
(1)事件:古巴導彈危機(或美蘇爭霸).
時代特征:爭霸中美國處于優勢地位,蘇聯處于劣勢地位(或出現兩極對峙格局,或世界處于核威脅之下).
(2)對策:成立歐共體,走向聯合.
影響:促進西歐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西歐的國際地位,西歐開始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促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削弱了美國的霸主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多極化格局的出現.
(3)圖一:兩人分離,無法握手,表示德國戰敗后,被盟軍分區占領,雅爾塔體制形成.
圖二:兩人對立,各歸其主,中間的隔離帶變得更大.兩個德國已被柏林墻分開,分屬美蘇陣營,美蘇對峙局面加劇.
圖三:墻倒后,兩人擁抱在一起,顯示出團圓的驚喜之情,表示柏林墻倒塌,德國重新統一,冷戰行將結束.
【解析】
1.本題考查明之際清進步的儒學思想,旨在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及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從材料可以看出,黃宗羲主張民主,反對專制,顧炎武主張“公天下”,王夫之也試試反對專制,這些思想都是早期的民主思想,是走向近代化的先聲,故A項正確;B項錯誤,明清進步思想并未沖擊儒學的主流地位;C項錯誤,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得到加強,而不是削弱;D項錯誤,明清進步思想,批判了宋明理學,但是沒有形成新的思想體系。故選A。
2.本題考查對宋明理學的評價,旨在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識記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能力與理解能力。“致良知”是王守仁的思想主張,因此,D的說法是錯誤的,符合題意。A項說的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方法論,說法正確;B項是二者的世界觀,說法正確;C項是說的二者的派別特點等,說法正確,因此ABC項都不符合題意,故選D。
3.
本題考查漢代儒家思想的發展,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及結合所學分析問題的能力。白衣公孫弘因精通儒家經典《春秋》而位列三公并被漢武帝封為平津侯,這可以反映出儒家學者參政;由“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可知天下士人效仿公孫弘研習儒學經典成風,故C正確。A項是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之后,因此A項錯誤;B項材料中儒學壟斷地位無法體現,故B項錯誤;D項材料無法體現,故選C。
4.本題考查的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知識點,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正確認知的能力。題干信息并沒有體現審判進程中的“形式主義”,排除A;根據題干材料信息“被告往往攜帶家眷,上演一場場哭戲,聲淚俱下,試圖激起法庭的惻隱之心。”并不說明法庭判決不是依靠證據而是憑情感,排除B;題干信息體現不出“民主原則”,與題干“申訴之后,陪審法官經常未經正式答辯,便將圓盤投入標明為‘有罪’或‘無罪’的甕中,直接表決”背離,排除C;從“申訴之后,陪審法官經常未經正式答辯,便將圓盤投入標明為‘有罪’或‘無罪’的甕中,直接表決”,分析、認知,可以看出法官審案具有很大隨意性和主觀性,D符合材料主旨和題意,正確。故選D。
5.本題考查小農經濟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經長期的技術積累,得到充分的發展,并對商品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中國因此在明清之際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依據材料“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農耕經濟高度發展是資本主義萌芽的主要經濟基礎,故A正確。B材料不能體現,故排除。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不利于資本主義的正常發展,故排除C。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的兼容是歷史的必然,故排除D。故選A。
6.本題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情況,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出現和推廣,生產力得到提高,大量土地開墾出來,出現了私田。材料中所訴的“爭田”,爭的就是私田,因此其實質是土地日漸私有化;故B正確。A項只是描述了史實,沒有說出實質;故排除。春秋時期地主階級尚未形成,故C項排除;D項與題意無關,故排除。故選B。
7.本題考查我國古代小農經濟與中央集權制關系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對材料的閱讀分析能力。通過“東方小農”、“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可以看出馬克思的話體現了小農經濟在維護封建經濟、鞏固中央集權制度方面的作用,指出中央集權制度離不開小農經濟的存在,故C正確;材料未涉及皇權主義,A錯誤;自然環境與專制的產生沒有必然聯系,B錯誤;材料中強調的是小農經濟,未涉及儒家思想,D錯誤。故選C。
8.略
9.本題主要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題干所給材料中“然后經過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筆批上去,再加蓋玉璽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現了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表明,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大大增強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故D項正確;國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與題干所給材料主旨不符,故A項錯誤;依據所學,內閣輔臣只有顧問權,沒有決策權,故B項錯誤;宮中太監和內閣輔臣形成制約關系在題干所給材料中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由此分析,可以排除ABC,故選D。
10.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小農經濟和近代英國的農業,旨在考查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和所學進行逐項分析:16世紀中國處于明朝時期,農業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農村也出現了西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和牧場,A正確;16世紀時中英都是封建社會,排除B;C不能整體說明材料;D不是導致中英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故選A。
11.本題主要考查了學生對宋代政治制度的掌握,旨在考查準確解讀材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宋代的官、職、差遣(臨時任用)分開授予”可知不斷分化事權,使其“名與實分”,以防止官員尾大不掉,加強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官員的職責不屬于材料主旨,故A項錯誤;這種制度與效率無關,故C項錯誤;“差遣”則掌握實際事務權力,吏治腐敗無法避免,仍會存在,故D項錯誤。故選B。
1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展的理解和掌握,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判斷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志是生產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已經出現,代表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了當時的社會發展趨勢,D項符合題意;“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反映的是諸侯割據爭霸,禮崩樂壞,不是從最根本的生產力變革的角度分析,A項錯誤,排除;“伐木而樹谷,燔萊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反映的是早期農業刀耕火種,B項錯誤,排除;“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反映的是原始醫藥出現,C項錯誤,排除。故選D。
13.本題考查對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相關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正確認知的能力。A項提及的是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的發展概況,與題干“走向資本主義”沒有直接關聯性,不符合題意,排除;根據題干材料信息“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中國也將緩慢地走向資本主義”,可知材料并未考慮到近代中國特殊的社會性質,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提及的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與題干信息“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不符,排除;根據材料信息“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可知材料根據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得出的結論,根據“五大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規律,可知封建社會過后是資本主義社會,B項符合題意,正確。故選B。
14.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中“基本放棄紙幣,取而代之的則是從民間貿易發展起來的白銀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銀作為主要支付手段最終獲得政府認可”,分析、認知,說明政府對商業所采取的舉措并未能奏效,即政府對貿易的控制遇挫,C符合題意;但題干信息這并不能說明“重農抑商”政策的失敗,直至鴉片戰爭爆發前期政府一直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B項提及的是紙幣貶值問題,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說法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故選C。
15.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小農經濟與中央集權制度知識點,旨在考查學生依據材料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東方小農,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說明農民階級不能成為領導階級。“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說明了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必要性。綜上可知,C項符合史實和題意,正確;A項不能全面反映題干材料內容,排除;B項僅僅回答了專制產生的條件,不全面,排除;D項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故選C。
16.略
17.
本題主要考查西漢的商業政策,旨在考查對有效信息進行準確、合理解讀的能力。材料“孝惠、高后時雖然復弛商賈之律,但是市井之孫亦不得仕宦為吏”說明當時實現抑商政策,而抑商政策側重于抑制商人的社會地位;但“漢武帝時鹽鐵官營,大商賈桑弘羊、東郭咸陽等相繼任官,出現了‘吏道益雜不選而多賈人’的局面”又說明漢武帝時鹽鐵官營,大商人任官,即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綜上反映了西漢商人地位受制于國家政策,故C項錯誤,B項符合題意;A項“階級矛盾”、D項“威脅統治”材料未體現,故排除。故選B。
18.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并進行正確認知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以法律促使公民關心城邦事物,強迫公民參與政治,強調公民意識,A符合題意;BCD與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故選A。
19.本題主要對古代中國經濟政策的認識和理解,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講的是商業的發展情況,明清時期城鎮商業繁榮發展,這也就影響了人口和城區的規模發展,D符合題意;材料所述與經濟重心的南移無關,排除C;材料并沒有體現出政府的經濟政策,排除AB。故選D。
20.本題主要考查秦朝與古羅馬的治國原則,旨在考查比較分析相關史實的能力。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其核心是皇權的至高無上;古雅典梭倫改革時期,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成立,元老院是該時期的決策機構,實行政事共商、少數服從多數等原則。古羅馬的“元首制”始于公元前23年。故由設問要求“秦朝……與同時期的羅馬……在治國原則上的最大分歧是”即可排除均與此不符的ABC三項,故選D。
21.略
22.本題考查城市的發展,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政府管制材料論據不足,故A項錯誤;國內長途販運貿易材料論據不足,故C項錯誤;材料著重強調市鎮發展規模,與手工業專業化生產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吳、越、閩、番至于海島皆來市焉”、“番舶湊集,居民成市”表明新興市鎮同國外市場建立了比較緊密的商貿聯系,故D項正確。由此分析,可排除ABC,故選D。
23.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情況,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是能力。據題干材料,可知每年正月開張,四月蠶農繁忙,反映了當時商品交換非常活躍,實質上說明了商品經濟已影響農村,故A項正確;BCD三項題干材料未體現,故排除。故選A。
24.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時期的家庭手工業的發展,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中的信息是有關家庭手工業的,A項從材料中無法體現;C項開始表述錯誤;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以后,D項錯誤;根據材料“明清時期,江南城鎮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表明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家庭手工業逐漸走向和面向市場,B項符合題意。故選B。
25.材料中并未提及南北方貿易的活躍是由某地區的商人群體促成的,故A錯誤;
B項材料中并未體現,故B錯誤;
材料中僅提及了南北方的貿易,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從戰國以后就出現了,故C項錯誤;
題干中的信息“日夜商販而南”、“日夜商販而北”,指的是當時發達的長途販運貿易,這種貿易促進了南方和北方之間商品流通的活躍,故D正確.
故選D.
本題考查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
明末清初資本主義的萌芽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絲織業發達的城市如蘇州等,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清朝時有了緩慢發展,范圍擴大,部門增多,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但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整個生產始終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其力量遠不足以分解封建生產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本題屬于中檔題,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題干中的信息“日夜商販而南”、“日夜商販而北”,指的是當時發達的長途販運貿易,這種貿易促進了南方和北方之間商品流通的活躍.
26.由題干可知,宋代的臺諫制度是一種監察制度,對大臣和皇帝都有制約作用,實質上是監察權和行政權之間的制衡,故B項正確.
皇權至高無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故A項錯誤.
C、D兩項材料并未體現,應排除.
故選B.
本題考查古代監察制度的演變.考查宋代的臺諫制度.
古代監察制度的演變:
1、春秋戰國:御史兼有監察的使命,但這個時期還沒有專職的監察機構.
2、秦:創建御史大夫府為中央監察機構,在地方設置監郡御史.
3、漢:在中央設御史府的同時,增設丞相司直和司隸校尉為中央監察官,在地方設立十三部剌史,監察地方二千石長吏,并制定了第一個專門性的地方監察法規,給事中與諫議大夫等言官也已問世.
4、魏晉南北朝:中央御史臺脫離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廢司隸校尉,監察機構初步統一,監察權擴大,自王太子以下無所不糾.諫官系統開始規范化、系統化.
5.隋:設御史臺、司隸臺、竭者臺,分別負責內外監察.
6、唐:在御史臺下設臺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地方則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監察區,形成比較嚴密的監察網.諫官組織分隸中書、門下兩省,形成臺諫并立局面.
7、宋:設立諫院,臺諫職權開始混雜,趨向合一,地方監察設監司和通判,直隸皇帝.
8、元:取消諫院,臺諫合一.地方設行御史臺,統轄二十二道監察區,每道設肅政廉訪使(提刑按察司),從而使中央與地方在監察機構上渾然一體.元朝還制定了一整套的監察法規.
9、明:改御史臺為都察院,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科道并立.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臨察網絡.
10、清:將六科給事中歸屬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監察沿用明制.清朝還制定了我國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監察法典《欽定合規》.
27.本題考查對漢代農業發展相關概況的認識與理解,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正確認知的能力。根據材料信息,題干中的“這”,指上一句話,即男子23歲才服兵役。男子23歲才服兵役,考慮的是農業生產效益不高,“期限一年”,是對農民的同情和保護,可知C項表述準確,符合題意,正確;A項本身錯誤,而且題干信息并沒有提及“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排除;B項提及的是邊疆危機,屬于無關項,排除;D項提及的是經濟與賦稅問題,與題干主旨信息不符,排除。故選C。
28.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知識點,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認知的能力。根據題干材料信息“‘尚賢’是春秋戰國時期儒、法、墨諸家的共同主張”以及墨子更是提出“不辨貧富、貴賤、遠近、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材料提及的是春期戰國時期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認知,春秋戰國時期是大變動、大變革、大發展時期,材料信息能夠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關系變動劇烈,A符合題意,正確;B項提及的是宗法等級觀念問題,與題干材料主旨并不符合,排除;C項提及的是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寧夏中學寧縣達標名校2025年中考生物試題仿真卷:生物試題試卷(6)含解析
- 遼寧理工學院《室內陳設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廈門灌口中學2025年第二學期期中七校聯考高三物理試題含解析
- 2025年中級經濟師考試試題及答案參考
-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影視與文學作品創排》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醫學綜合素質能力考試試卷及答案
- 山東旅游職業學院《市場營銷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影視創作與策劃職業資格考試卷及答案
-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重點達標名校2025屆5月初三第三次聯考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教育統計與SPSS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華為測試面試題及答案
- 漂珠銷售合同協議
- 2025化學中考解題技巧 專題10 技巧性計算(解析版)
- 部門加班調休管理制度
- 考勤制度操作指南
- 垃圾焚燒發電廠應急預案
- 動柱龍門合格證書
- 超星爾雅學習通《歷史的三峽:近代中國的思潮與政治(華東師范大學)》2025章節測試答案
- 村莊灣塘承包協議書8篇
- 打車安全意識教育
- 船舶修造知識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