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災害與環境第一節自然災害與減災建設第二節環境保護和建設第三節生物多樣性和自然保護教學重點關鍵詞闡明中國自然災害基本特征和地域差異。了解中國主要環境問題的成因和生態建設的成就。理解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布局和意義。
中國自然災害
(naturaldisasterinChina)
中國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China)
三北防護林工程(Three-northForestProtectionProject)
中國自然保護區
(naturereserveinChina)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內容結構第一節自然災害與減災建設第二節環境保護和建設第三節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主要對策分布中心保護目的建設成就基本狀況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第一節自然災害與減災建設一、中國自然災害的基本特征(一)自然致災因子種類多,發生頻繁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中國正處在世界兩大自然災害帶交匯的地區(環太平洋帶、北半球中緯度帶),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世界主要自然致災因子,除火山噴發、熱波、饑荒外,我國均有所發生。1949年以來,干旱平均每年出現7.5次,洪澇平均每年發生5.8次,登陸臺風平均每年7.0個,7級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約1.3次,沿海重大的風暴潮平均每年7次,低溫冷害平均每年2.5次,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次,嚴重農作物病蟲害每隔3~4年發生一次,森林病蟲害每年發生面積800×104hm2,草原蟲害每年發生2
000×104hm2。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是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的國家。
表6-1中國主要自然致災因子自然致災因子類別自然致災因子資料來源
干旱、洪澇、臺風、地震、冰雹、冷凍、暴風雪、天然林火、病蟲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風沙暴、風暴潮、海浪、海冰、赤潮中華人民共和國減輕自然災害報告,1993年12月地震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旱、澇、臺風、颶風、龍卷風、冷害海嘯、風暴潮、巨浪、海冰、赤潮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總論),1994年5月
農作物生物災害森林災害病害、蟲害、草害病害、蟲害、鼠害、火災
大氣圈致災因子水圈致災因子生物圈致災因子巖石圈致災因子
干旱、臺風、暴雨、冰雹、低溫、霜凍、冰雪、沙暴、干熱風洪水、內澇、風暴潮、海浪、海冰作物病害、作物蟲害、森林病害、森林蟲害、鼠害、毒草地震、滑坡、泥石流、風沙流、沉陷、地裂縫
據中國主要自然致災因子的區城分異一文(有補充修改),1994年3月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卡特里娜颶風重創新奧爾良新奧爾良市內低于海平面約2.1米,堤壩被沖出3個30多米長的大缺口,80%地區被洪水淹沒,有的地區積水達6米深。(二)災情嚴重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一般年份,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約4
000×104hm2,少收糧食2000×104t;倒塌房屋300×104間左右,受災害影響的人口約2×108人,其中需轉移安置的約300×104人,死亡數千至上萬人。平均而言,中國因自然致災因子導致的直接損失約達全球90年代每年損失500×108美元的1/4。中國災情嚴重,其中干旱、洪澇、臺風、風暴潮、病蟲害、地震是影響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它已經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三)自然災害地域差異大由于中國孕災環境、自然致災因子與承災體都表現出從沿海至內地的區域差異,以及在此格局下呈現的南北差異,從而顯示出自然災害地域差異以東西分異為主,南北分異為次。以黑龍江璦輝到云南騰沖連線為界(中國人口分布線),此線以東自然災害多。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圖6-1中國1900—2000年重大自然災害中心位置分布圖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西部自然災害區:本區地域遼闊,高寒、干燥面積大,山地、高原、沙漠分布范圍廣、生態系統脆弱,自然致災因子多種多樣,人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和綠洲地區。除局部地區外,整體經濟水平比較低,形成的災情較輕,從高到低依次為西北河谷及山前綠洲地區、藏南谷地、內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中國自然災害東中西差異東部自然災害區:本區自然災害類型多、強度大、頻度高。這一地區農業、工業、城鎮發展快,經濟發達,因此,形成了嚴重的災情,從高到低,依次為華北地區、沿海地區、江淮地區(華中區)、東北地區。中部自然災害區:本區正處在東西過渡帶上,自然致災因子類型、強度、頻度均居于中等水平。這一地區由于國家加強能源基地建設,近年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且經濟發展潛力較大。災情處于中等水平,從高到低依次為北方農牧交錯帶、西南地區、貴州高原區(湘黔桂川接壤地區)。二、中國減災建設(一)減災工程
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減災建設已成為我國穩定社會、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對策。中國政府制定的減災建設基本方針是:“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此外,減災建設還必須體現“除害興利并舉”的經濟原則,以確保國家經濟與社會持續穩定地發展。我國主要的減災工程建設,它們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區。生態系統比較脆弱的地區,多災易災、災情比較嚴重的地區。防洪(潮)抗旱工程防震抗震工程泥石流、滑坡、地裂縫防治工程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護林體系建設農林牧生物災害防治工程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中國減災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自然災害監測、評估與預報警報系統的建立、災害保險、災害救援等。有些學者認為,還包括土地利用規劃,災害、風險區劃與減災規劃,以及科技減災,預防災害的宣傳、教育與立法等措施。(二)減災非工程建設圖6-2中國主要減災工程分布圖三、中國可持續發展中的減災對策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從本質上看,減災雖沒有創造利潤,與生產過程相反,但因其保證了生產的安全運行,穩定了經濟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減少了因災造成的生產損失,故形成了“減負等于加正”,即減災增產增收穩定生產和社會,所以有突出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求穩定發展、創造滿足人類需求的持續生產過程。減災除直接的經濟效益外,還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將其作為政府的一項社會事業,到底應投入多大的經費,才能確保區域持續發展,這是許多科技工作者、社會—經濟決策者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近幾年我國自然致災因子造成的損失,有很大比例是人們在高風險區開發造成的,其中在低濕地平原區人為占用河道,相對提高了洪水水位,使洪水風險人為擴大就是一例。必須認真評估區域資源開發所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而建立“資源開發—減災”一體規劃的區域發展模式。這就是區域發展中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模式”。(一)“減災成本”與經濟發展(二)“減災投入”與區域發展(三)自然資源開發、減災與持續發展第二節環境保護和建設一、中國環境問題的基本狀況(一)中國城市環境污染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又處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之中。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環境污染比較嚴重;而以農業為主的廣大農村,則主要是生態破壞問題。兩類環境問題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彼此重疊發生,形成所謂“復合效應”,這就使中國的環境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危害更加嚴重。中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與大城市的環境污染的態勢十分嚴峻,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局部有所控制,總體仍在惡化,前景令人擔憂。中國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業和家庭燃煤污染,屬煤煙型污染。煙塵、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是中國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20世紀90年代人為煙塵和粉塵年排放量分別為1
324×104t和781×104t,人為排放SO2為1
495×104t,人為排放CO2約6.5×108t碳。總懸浮微粒(TSP)和SO2的濃度分布規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冬季高于其他季節,居住區、商業區高于工業區,且早晚出現兩個高峰。大氣中鉛、苯并[a]芘等有害物質70%以上集中在可吸入顆粒物中,嚴重威脅人體健康。(二)中國農村生態破壞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中國江河湖泊都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問題;工業固體廢物,特別是城市垃圾和糞便處理已成為城市發展中棘手的環境問題之一;汽車噪聲是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源。
1989年以前,中國森林資源始終是采伐量大于生長量,毀林開荒、森林火災和病蟲害也是森林資源減少的重要原因。森林破壞不僅使木材和林副產品資源短缺,珍稀野生動植物瀕危滅絕,還加劇了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和危害程度,加重了水土流失,加速了全球性氣候變暖和水庫的淤塞等,使陸地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草原退化是草原開發利用中最突出的問題,目前有0.87×108hm2退化,占中國草原總面積的1/5。且每年仍有133×104hm2的草原繼續退化。草原退化原因主要是牲畜的發展與草場的生產能力不適應,草原建設和管理落后以及濫墾過牧造成的。另外,草場的病、蟲、草、鼠害加重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退化又進一步導致這些災害的加劇,形成惡性循環。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中國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地區土地沙化最嚴重。據調查,“三北”地區11個省區有15.8×104km2的土地存在沙化的潛在危險。圖6-3中國沙漠分布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水土保持工作總的態勢是:點上好轉,面上在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有加劇的趨勢。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367×104km2,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79×104km2,風力侵蝕面積為188×104km2。每年黃河輸沙量為16×108t,長江帶走泥沙24×108t。全國每年土壤流失量總計達50×108t,其中氮、磷、鉀流失量約4
000×104t。建國40多年來,因水土流失減少耕地267×104hm2,每年的經濟損失約100億元。據有關統計,全國約89%的貧困地區屬于水土流失區。圖6-4中國水土流失類型分區圖二、中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成就(一)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環境質量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二)工業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三)生態農業建設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四)林業生態屏障開始發揮作用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它東起黑龍江的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里山口,跨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包括13個省(區、市)的551個縣(旗),總面積406.9×104km2,占國土面積42.4%;規劃造林3
508×104hm2,在國際上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將分3個階段、8期工程實施。三北防護林的第1期工程,從1978—1985年,累計造林666×104hm2。第2期工程是從1986到1995年,提前1年超額完成規劃造林任務1
333×104hm2。這些樹木全部成林后,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9%。從1996年開始的第3期工程歷經5年時間,造林400×104hm2,投資78.56億元。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三北防護林第1、2期工程已經產生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1
100×104hm2受風沙侵襲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糧食增產10%~30%。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0%的沙化土地得到控制,4×104km2的沙漠得到了綠化,133×104hm2沙地被改良成了農田、牧場或果園,有893×104hm2的沙化、鹽漬地、牧草嚴重退化的草原得到保護和恢復,數十萬牧民在沙地中安家致富,黃土高原3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輸入黃河的泥沙量減少10%以上。
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工程。該工程涉及云南、貴州、四川、甘肅、青海等13個省(區)的645個縣(市),總面積約160×104km2。1989年國家批準了《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第一期工程總體規劃》。該工程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大力植樹造林,增加森林面積2000×104hm2。其中1989—2000年營造林1
210×104hm2,新增有林地面積666×104hm2。第1期工程建成后,森林覆蓋率由1988年的20%提高到40%左右,水土流失面積下降40個百分點以上,土壤年侵蝕量減少4×108t。
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該工程涉及沿海地區11個省(區、市)195個縣(市),總面積25×104km2。中國沿海地區北起中朝邊界的鴨綠江口,南至中越邊界的北侖河口,大陸海岸線總長1.8×104km。2050年工程建成后,森林覆蓋率將由1987年的21%提高到38%,使770×104hm2農田得到林網保護,水土流失量減少50%。
太行山綠化工程:綠化工程涉及4省(市)110縣(市),總面積12×104km2。規劃造林面積356×104hm2。2050年綠化工程完成后,森林覆蓋率將由1993年的15%提高到35%左右。太行山和燕山山脈構成華北平原的屋脊,成為京津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1993年全面啟動的綠化工程,在保護好現有植被的基礎上,通過造林種草,建設起以防護林為主體,多林種科學布局,多樹種合理配置,喬灌草相結合,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綜合防護林體系。
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工程:中國平原人口、耕地和面積分別占全國總量的50%,45%和12%,是國家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對改善平原生態環境發揮了巨大作用。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五)水利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
(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進展
1949年以來,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全國整修、新修各類江河堤防27×104km,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6萬座,塘壩620萬座,總庫容超過5
000×108m3,修建各種水閘3.4萬座,其中大中型水閘3
517座。由水庫、塘壩、堤防、圩垸、海塘、水閘、分洪滯洪區和疏浚開挖的排水河道等,構成一個初具規模的防洪體系,發揮了防洪抗洪效益。截至2000年末,全國累計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9×104km2,其中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為28.4×104km2,國家重點工程完成治理面積10.9×104km2。修建了大量塘壩、谷坊、水平溝等水土保持工程。《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計劃到21世紀中葉,完成7大江河流域治理面積148.37×104km2,其他地區治理47.17km2。其中,黃土高原地區、長江中上游地區、風沙區的治理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全國治沙工程1991年開始啟動,計劃以北方萬里風沙線為主線,治理沙漠和沙漠化土地666×104hm2。三、中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主要對策(1)堅持可持續發展方式,把環境保護和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中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又明確指出,保護環境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2)實行計劃生育,減緩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3)制定和嚴格實施環境法規和標準。圖6-5中國環境法規體系圖(4)大力推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5)結合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6)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資源為核心的環境保護戰略。(7)堅持以強化監督管理為中心的環境管理政策圖6-6八項環境管理制度內在聯系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和強化管理三大環境政策的提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管理思路逐漸形成、成熟和發展的明顯標志,八項環境管理制度的推出、是中國環境管理實踐的總結。中國環境管理體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基本國策和戰略方針為主體,以三大政策為核心,創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的具體政策、法規和標準,并為貫徹執行這些政策、法規和標準,找到了相應的配套的運行機制。八項環境管理制度就是這種運行機制的有效法律制度。第三節生物多樣性和自然保護一、基本概念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生物多樣性是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多種多樣活有機體,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的總稱。生物多樣性既是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復雜的相互關系的體現,也是生物資源豐富多彩的標志。
中國地域遼闊,生物種類繁多,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國家,其豐度居世界第8位。中國植物種類約30
000種,居世界第3位。野生植物中約有200個屬、10
000種為中國所特有,如水松、銀杉等。真菌、地衣40000種,細菌、放射菌1
000多種。脊椎動物約4
400多種,約占世界種數的10%;近百種脊椎動物是聞名于世的珍稀特有種,如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羊、臺灣猴、揚子鱷、中華鱘、白鱘。無脊椎動物粗略估計不少于100萬種。中國有森林生態系統16大類、185類;還有4大類草原生態系統、7大類荒漠生態系統和各種高山植被生態系統等約460多類生態系統。二、中國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一般說來,作為一個生物多樣性中心,至少必須具備下列三個條件中的一個,即:①具有世界意義的代表性物種,種類豐富的區域;②生物種類比較豐富,特有種多的區域;③保存完好的,具有特殊植被類型或特殊生態系統類型的區域。根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獻溥等的研究,中國具有國際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14處,具有全國性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6處,濕地和淡水區域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5處,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11處,共計36處。圖6-7中國生物多樣性中心分布示意圖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Ⅰ.吉林長白山地區;Ⅱ.冀北山地地區;Ⅲ.陜西秦嶺山地地區;Ⅳ.川西高山峽谷地區;Ⅴ.滇西高山峽谷地區;Ⅵ.湘黔川鄂邊境山地地區;Ⅶ.粵桂湘贛南嶺山地地區;Ⅷ.浙閩山地地區;Ⅸ.臺灣中央山脈地區;Ⅹ.西藏東南部山地地區;Ⅺ.云南西雙版納地區;Ⅻ.桂西南石灰巖地區;ⅩⅢ.海南島中南部山地地區;ⅩⅣ.青海可可西里地區。具有國際意義的生物多樣性
分布中心1.黑龍江內蒙古邊境大興安嶺山地地區;2.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地區;3.新疆阿爾泰山地地區;4.新疆伊犁天山山地地區;5.甘青東部祁連山地區;6.寧夏內蒙古賀蘭山地區。具有全國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a.東北穆棱三江平原濕地區域;b.兩湖平原濕地區域;c.云南洱海區域;d.貴州威寧草海區域;e.川西若爾蓋濕地區域。濕地和淡水區域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a.海南南沙群島珊瑚礁區域;b.海南西沙群島珊瑚島區域;c.海南東南海岸珊瑚礁區域;d.海南文昌清瀾港、瓊山東寨港紅樹林區域;e.廣西合浦山口沙田半島紅樹林區域;f.廣東珠江口南海海區;g.浙江平陽南麂列島海區;h.江蘇鹽城沿海海域;i.山東廟島群島海域;j.山東青島沿海海區;k.遼寧大連蛇島海區。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三、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和意義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是,人類管理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甚至整個生物圈,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所提供的各種用途,建立良好意識和行為規則,停止一切破壞活動,減緩物種滅絕的速度,并維持物種的生產潛力,以滿足子孫后代的需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一是提供食物來源。人類的主要食用作物、家禽、家畜均源自野生祖型。二是為人類提供藥物來源。發展中國家80%的人口依靠野生動植物來源的藥物治病,即使是發達國家,也有40%以上的藥物以自然資源作原料。三是為人類提供各種工業原料和能源,如木材、纖維、橡膠、造紙原料、天然淀粉、油脂、蜂蠟、染料、飼料、皮革、羽毛等。五是生物多樣性為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促進重要營養元素的物質循環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四是生物多樣性保存了物種的遺傳基因,為繁殖良種提供了遺傳材料。四、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法第六章災害與環境
生物多樣性保護主要采用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三種方法。這三種方法是相互補充的,目的是盡可能有效地保護每個物種的遺傳變異。
就地保護:通過區域性生物區系調查和分析,確定不同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中心,建立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禁獵區等,通過保護生境的辦法來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自1956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以來,尤其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據統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ODF箱體數據監測報告
- 2025年中國GF脲醛樹脂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食品廣口瓶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選色輪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蒸發箱外殼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美發工具包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磁力包式國際象棋五子棋兩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電壓輸出操縱桿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極壓機械油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年山東省威海市市屬事業單位招聘(綜合類)考試筆試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高中歷史會考會考全套知識復習
- 特殊作業安全管理監護人專項培訓課件
- 科幻中的物理學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安全、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目標、指標及管理方案
- 課件:《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第一講 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理論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紀念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課件
- 殯葬禮儀策劃方案
- 行政效能提升路徑研究
- (完整版)無菌醫療器械耗材生產企業體系文件-質量手冊模板
- JBT 3300-2024 平衡重式叉車 整機試驗方法(正式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