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早期國家向成熟國家的過渡期目錄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孔子和老子百家爭鳴1234西周是怎么變成東周的?公元前771年,申國聯合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東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戰國公元前256年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前人稱之為戰國。把戰國作為時代名稱,開始于西漢末年劉向匯編的《戰國策》。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祝聃請從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左傳·桓公五年》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計,海內爭于戰功。——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鄭伯為什么敢用武力抗衡周王?鄭伯為什么不乘勝追擊周王?田氏代齊,為什么諸侯無動于衷?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與西周相比,春秋戰國的政治局面發生了什么變化?這說明了什么?變化:國家從統一走向分裂;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說明:禮崩樂壞,宗法制、分封制遭到嚴重破壞。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平王東遷洛邑爭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春秋起止時間:開始標志:時代特點:春秋五霸: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爭霸戰爭:春秋時期的戰爭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戰爭目的是要求對方屈服,而非以消滅對方、獲取對方財富為主要目的。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公元前475-前221年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兼并齊、楚、燕、韓、趙、魏、秦(二)戰國起止時間:開始標志:時代特點:戰國七雄:禮樂征伐自卿大夫出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是以傳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戰國策〉書錄》兼并戰爭:主要目的是擴大地盤、掠奪人口;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戰爭殘酷,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和促進了封建制形成,同時不可避免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兼并戰爭禮崩樂壞傳統政治制度的動蕩民不聊生圖1春秋列國形勢圖圖2戰國形勢圖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這兩幅圖反映出從春秋到戰國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國家數量不斷減少,國家走向統一的趨勢日益明顯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三)華夏認同與民族交融華夏說的來源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意識的建立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認是夏的繼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與文化上的正統地位。周朝諸侯也以諸夏作為封建諸國的代稱,來區別周人以外的蠻夷戎狄。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三)華夏認同與民族交融中原南蠻北狄西戎東夷華夏認同民族大融合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華夏”。在頻繁交往和密切聯系中,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一)經濟發展1、農業的發展

①鐵制農具開始使用

②牛耕得到推廣

③水利灌溉工程大量修建鐵犁牛耕使用大量私田開墾井田制瓦解春秋牛尊戰國時期的鐵農具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一)經濟發展2、工商業的發展

①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②貨幣流通廣泛

③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涌現④眾多工商業主財力雄厚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貨幣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二)變法運動變法!!!調整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生產工具土地制度社會結構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提高不斷開墾荒地,土地私有新興地主階級奪權,禮崩樂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面對這樣的變化,統治者怎么調整統治方式?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二)變法運動1.經濟方面: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斷確立。2.政治方面: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壯大,要求建立新的政治秩序。3.軍事方面:為了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各國紛紛變法以求富國強兵。在各國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燕昭王樂毅改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齊威王鄒忌改革楚悼王吳起變法韓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變法秦孝公商鞅變法列國變法示意圖各國實行變法改革的原因有哪些?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內容作用經濟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政治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軍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法令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社會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商鞅變法開始于公元前356年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農耕實行中央集權打破世襲貴族的軍事壟斷特權,秦國軍事實力迅速發展加強控制方便稅收,加強集權土地國有↓土地私有分封制↓縣制血緣政治↓官僚政治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課堂探究】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如何評價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鄉邑大治。——《史記·商君列傳》孝公用商鞅變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戰國策·秦策一》(1)積極性:①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2)局限性:

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加重剝削和壓迫。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論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傳》《春秋》。他的言行載于《論語》一書。1.孔子的生平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三、孔子和老子(1)核心觀念:仁——關愛他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2)倫理觀:性相近,習相遠。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3)政治思想:為政以德,恢復周禮。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4)教育思想:有教無類,推動私學,整理“六經”。(2)孔子的思想主張三、孔子和老子思維拓展:孔子政治主張是否獲得統治者認可?為什么?

孔子終生熱衷于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14年周游列國的政治游說中,東奔西走,屢次碰壁,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孔子政治主張遭冷遇的原因:以仁愛、德治、教化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不適應春秋戰國爭霸戰爭的時代需要。老子,也稱老聃,傳說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國人,曾做過東周典藏史官,道家學派創始人。主要思想體現在《老子》(又稱《道德經》)中。1.老子的生平三、孔子和老子(二)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三、孔子和老子(2)老子的思想主張(1)“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是永恒不變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樸素的辯證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3)政治思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各家之間所展開的互相駁難、論辯,同時相互學習、吸收的學術局面。諸子百家①“諸子”是指各種不同學術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②“百家”是一個泛稱,言諸子之多。按照諸子學說的主要傾向可以劃分為儒、道、法、墨、名、農、兵、雜、縱橫、陰陽家等。四、百家爭鳴探究思考:什么是百家爭鳴?諸子百家真的有百位先賢嗎?百家爭鳴四、百家爭鳴(一)時代背景經濟層面:鐵犁牛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政治層面:周王室衰微,諸侯進行爭霸與兼并戰爭,爭相招攬人才。思想層面:私學興起,從“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社會層面:士階級與新興地主階級興起并活躍。四、百家爭鳴學派代表主要思想主張儒家孟子仁政;性善論荀子隆禮重法;性惡論道家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鄒衍五行“相生相勝”墨家墨子節儉;兼愛;非攻(反對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法家韓非子以法治國;中央集權(二)諸子百家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四、百家爭鳴(1)儒家——孟子(1)核心觀念:“仁政”思想。(2)民本思想: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為次,君為輕。——《孟子·盡心下》(3)義利觀:先義后利,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4)倫理觀:人性本善四、百家爭鳴(1)政治思想:①以“仁義”和“王道”施政,德主刑輔;

②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2)哲學思想:反對天命、鬼神之說,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3)倫理觀:性惡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2)儒家——荀子(3)莊子(道家)哲學觀點——“齊物”天人觀——“天與人不相勝”人生態度——“逍遙”(4)墨子(墨家)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尚力、尚賢。(5)韓非(法家)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6)鄒衍(陰陽家)陰陽五行說、“相生相勝”理論。四、百家爭鳴四、百家爭鳴學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張儒家孔子“仁”、“禮”、德治、“有教無類”、創辦私學、整理六經、“敬鬼神而遠之”孟子“仁政”“民貴君輕”“性本善”“重義輕利”荀子“仁義”“王道”“君舟民水”“性惡論”“制天命而用之”道家老子“道”“無為而治”、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莊子相對主義、消極避世陰陽家鄒衍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社會人事變化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賢”“節用”法家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以法治國、因時而變各抒己見:如果你是統治者,你會贊同并采納誰的主張?奴隸主貴族平民新興地主你認為哪一家會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用?1.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2.是中國歷史上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