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綜合自然區劃概念與特點原則與方法等級系統我國綜合自然區劃方案第一節概述一.概念自然界是由一些大小不同、等級高低有別、復雜程度不一、特征不同但彼此有聯系的地域單位組成的復雜和多級別的鑲嵌體系。區劃:區域的劃分。包括自然、經濟和行政區劃。自然地理區劃:部門的、綜合的綜合自然區劃:以地域分異規律理論為依據,根據一定區域綜合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逐級進行區域劃分,并根據每個區劃單位綜合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程度和差異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區域等級系統。二.特點
區劃性質:由無限的差異性和相似性組成的互為對立的過程與結果(區劃單位內部相似性最大,差異性最小;區劃單位之間相似性最小,差異性最大)
區劃界限:過渡性(不明顯性、重疊性)區劃單位:綜合性、空間上的不重復性區劃方法:綜合分析基礎上的主導標志法區劃結果:多級的區劃系統三.意義揭示地球表層客觀存在的地域分異規律,深化自然地理理論研究;揭示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綜合特征;
全面評價、合理利用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服務經濟建設。第二節綜合自然區劃的原則與方法一.區劃原則(陳傳康)發生統一性原則相對一致性原則區域共扼性原則綜合性原則與主導因素原則其他:地帶性與非地帶性原則、生物氣候原則、空間連續性原則等二.區劃方法古地理法(歷史檢驗法)﹣發生統一性原則占有豐富的古地理資料,現代自然特征形成的關鍵歷史事件順序劃分和合并法﹣相對一致性原則、區域共扼原則依據地域分異規律的尺度自然地理特征相似性或差異性部門區劃選置法﹣綜合性原則地理相關分析法﹣綜合性原則主導標志法﹣主導因素原則主導標志與分異因素的關系地理相關分析,確定主導標志及分界數值區間分區與分界的方法;優缺點與應用范圍;多種方法的配合使用順序劃分(自上而下)地區自然大區界線熱量帶界線地帶/亞地帶自然省自然州自然地理區根據大尺度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分異,劃分熱量帶和自然大區;熱量帶和自然大區相互疊置,劃定地區單位;根據地區內的帶段性差異,劃分地帶、亞地帶;據地帶、亞地帶內的省性差異,劃分自然省;自然省內劃分自然州;自然州內繼續劃分………直至自然地理區合并法(自下而上)a:劃分出一些具體土地單位;b:對土地單位進行分類,區分出土地類型(1,2,3);c:去掉相鄰同一土地類型的界線;d.e:據土地類型的質和量對比關系,區分地域差異,劃定自然地理區(Ⅰ、Ⅱ、Ⅲ)……中國自然區劃(1959年)所采用的主導標志自然區:現代構造運動的性質,3大區自然帶:大氣溫度(≥10°C積溫),6帶自然地區:大地構造單元和距海遠近,濕潤、半濕潤、干旱、半干旱共16個地區自然地帶:植被和土壤地帶性,28地帶自然省:地帶內部的地貌差異,90個第三節綜合自然區劃的等級系統擬定等級系統是任何自然區劃必不可少的環節依據地域分異因素和地域分異規律:雙列系統:自然地理區域存在著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區域單位,區劃也存在兩種等級系統(理論基礎:地帶性因素和非地帶性因素互不從屬)單列系統:自然地理區域存在著反映兩種分異因素的完全綜合性單位,區劃只存在一種等級系統(理論基礎:任一區劃單位都是由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自然綜合體)一.雙列系統雙列系統:各級地帶性單位和非地帶性單位并列的等級系統,即兩個并列的等級系統:地帶性單位:自然帶﹣自然地帶﹣自然亞地帶﹣自然次亞地帶非地帶性單位:自然大區﹣自然地區﹣自然亞地區﹣自然小區(一)地帶性區劃單位等級序列1.自然帶:地帶性區劃最高級單位,但有分歧:伊薩欽科和格里高利耶夫:基本熱力帶(否認)我國多數地理學者:熱量的地域差異及其對整個自然界的影響(贊成)中國綜合自然區劃(1959年):不是區劃的一級單位,作為0級單位(折中)公認的自然帶:寒帶、亞寒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赤道帶劃分自然帶的意義便于比較各洲地帶性分異,銜接各國綜合自然區劃系統便于協調綜合自然區劃與部門自然區劃高級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便于推廣農業生產經驗,協調農業耕作制度不同作者所劃分的自然帶的圖式比較前蘇聯土壤生物氣候區劃∏.O.馬克耶夫中國綜合自然區劃(1959)前蘇聯地理簡明百科辭典寒(極)帶寒帶極帶亞極帶寒溫(北方)帶寒溫帶寒溫帶溫帶溫(亞北方)帶暖溫帶溫帶暖溫亞熱帶半亞熱帶暖溫帶亞熱帶亞熱帶亞熱帶亞熱帶熱帶熱帶熱帶熱帶赤道帶赤道帶亞赤道帶赤道帶氣候特征太陽輻射(大氣環流):高溫多雨↓水文一致性河網密集、地表徑流豐富,徑流深和徑流系數高植被一致性雨林季雨林,生物多樣性和初級生產力極高土壤一致性赤紅壤:巖石風化、粘土形成,有機質積累和分解,淋溶作用、富鋁化強等以熱帶為例2.自然地帶自然帶的進一步劃分,是最基本的地帶性高級區劃單位中國綜合自然區劃(1959年):每一地帶包括一個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異特征的土類和植被群系綱。劃分標志:植被型和土類,氣候指標過渡帶的劃分兩種情形:鑲嵌分布,混雜分布兩種處理:平分,獨立成帶中國綜合自然區劃(1959年)中的自然地帶冷亞熱帶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黃棕壤與黃褐土地帶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黃壤地帶暖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磚紅壤或紅壤與黃壤地帶3.自然亞地帶與次亞地帶自然地帶按照地帶性分異因素的續分,形成低級地帶性區劃單位,研究不夠深入。自然地帶的更替變化是自然地理綜合特征明顯的地帶性質變;亞地帶的更替變化是地帶內一、兩種自然要素的地帶性質變,另外的要素只發生量變;次亞地帶的更替變化是亞地帶內各自然綜合特征、自然要素局部的、更次一級的地帶性變化。地帶亞地帶次亞地帶苔原地帶北極苔原亞地帶典型苔原亞地帶蘚類地衣苔原次亞地帶灌木苔原次亞地帶森林苔原亞地帶北方森林苔原次亞地帶南方森林苔原次亞地帶森林草原地帶北方森林草原亞地帶灰色森林土闊葉林次亞地帶灰化黑土闊葉林次亞地帶南方森林草原亞地帶淋溶黑土草甸草原次亞地帶典型黑土草甸草原次亞地帶蘚類地衣苔原灌木苔原總結:地帶性區劃單位的特點主導分異因素:地帶性因素不完全的綜合性區劃單位(發生統一性、相對一致性的角度)空間分布:沿緯線方向呈帶狀分布,但復雜且呈鋸齒狀;更替規律:以赤道為軸,南北半球呈對稱分布單位界線:逐漸過渡性(二)非地帶性區劃單位等級序列1.自然大區非地帶性單位的最高級單位劃分依據:大洲Ⅰ級大地構造、海陸位置如亞洲:北亞、東亞、東南亞、南亞、西南亞、中亞、青藏高原如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區劃方案羅開富“草案”(東西兩壁)黃秉維“初稿”(東部季風大區、西北干旱大區、青藏高寒大區)名稱分異因素自然地理特征東部季風大區瀕臨海洋濕潤;平原低山;森林植被西北干旱大區深處內陸干旱;低高原、中山、盆地;荒漠、半荒漠青藏高寒大區新構造高寒;高高原、高山;草甸草原、荒漠2.自然地區自然大區內的次一級非地帶性區劃單位劃分依據:大洲Ⅱ級大地構造-地貌,濕潤程度前蘇聯:俄羅斯平原、西西比利亞低地、中西伯利亞臺地、遠東山地中國:東南亞島群地區、中南半島地區、華中-華南地區、東北-華北地區、內蒙古新疆地區、青藏高原北部地區、青藏高原南部地區3.自然亞地區自然地區內進一步劃分的非地帶性區劃單位劃分依據:第Ⅲ級大地構造、氣候省性大地構造-地貌分異清晰:地貌是主導標志,如東北地區劃分為大興安嶺、東北平原、長白山地(羅開富,1954)大地構造-地貌分異不清晰:濕潤指數是主導標志,如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劃分西遼河流域、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趙松喬,1983)4.自然小區自然小區(自然州、自然縣):自然亞地區內進一步劃分,是最低一級的非地帶性區劃單位主要標志:中小地貌結構的一致性,自然地理過程的相似性。研究不充分,可能的自然小區:廬山、黃山、黃河三角洲、羅布泊洼地。。。。總結:非地帶性區劃單位的特點主導分異因素:非地帶性因素不完全的綜合性區劃單位(發生統一性和相對一致性的角度)空間分布:“切斷”沿緯線延伸的自然帶或自然地帶并呈“塊狀”分布更替規律:高、低緯度更替不明顯,中緯度從沿海到內陸更替界線:相對清晰明顯雙列系統示例(中國東北區)地帶性單位:帶﹣東亞溫帶地帶﹣東北溫帶針葉林灰化土地帶,東北溫帶針闊混交林灰化棕壤地帶亞地帶﹣東北針闊混交林灰化棕壤亞地帶,東北針闊混交林山地灰化棕壤亞地帶非地帶性單位:大區﹣東部季風大區地區﹣東北地區亞地區﹣大興安嶺,東北平原,東部山地,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低地總結:雙列系統的特點反映客觀存在的兩類起因不同、互不從屬的地域分異因素和規律同時進行兩個系統的區劃研究等級相稱的單位疊置后產生的聯系單位,最后完全結合于景觀(自然地理區)地帶性區劃單位和非地帶性區劃單位是基本的,聯系單位是次要的應用于中高層次的綜合自然區劃(較小范圍的區劃應采用單列系統)雙列系統構成及聯系單位二.單列系統單列系統:區劃單位是完全綜合性單位,區劃只存在一種等級系統先分析,后綜合統一單列系統,交叉單列系統,疊置交替單列系統(一)統一單列系統根據地域分異因素和分異規律的綜合表現來劃分綜合性的地域單位,并按從屬關系建立綜合性單位等級系統。分異因素→自然屬性→地理相關→主導標志任美鍔(1961):自然區﹣自然地區﹣自然省﹣自然州;趙松喬(1983):自然大區﹣自然地區﹣自然區﹣自然亞區﹣自然小區特點把地帶性特征與非地帶性特征結合起來采用同級單位的綜合指標法進行區域劃分每一級區劃單位既不是地帶性單位也不是非地帶性單位,它是完全綜合的區劃單位(二)交叉單列系統雙列系統的單列形式,即地帶性單位與非地帶性單位交叉排列黃秉維(1959):自然區﹣熱量帶﹣自然地區﹣自然地帶﹣自然省特點交替使用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特征劃分不同等級單位在同級單位采用統一的指標,在不同級單位中采用不同指標區劃下限單位(自然小區)是綜合特征最一致單位(三)疊置交替單列系統通過雙列系統不完全區劃單位交替疊置,從而得出完全綜合性的單列系統區劃單位特點交替使用主導標志進行區域劃分高低級單位之間有等級從屬關系它是帶段性單位和省性單位相間排列的系列,只有自然小區(景觀)才是最綜合的單位總結:單列系統的特點反映區域綜合自然地理特征的差異性只進行一個系統的區劃研究區劃單位是地帶性區劃單位和非地帶性區劃單位的綜合應用于中低層次的綜合自然區劃區劃等級系統的區別與聯系雙列系統: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單位分別排列統一單列系統: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分異的綜合系統交叉單列系統: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單位交叉排列疊置交替單列系統: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單位交替疊置,使帶段性和省性單位相間排列雙列系統是獲得單列系統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步驟區劃等級系統的評價相同之處:力求反映地域分異的復雜性和多級性應用價值(農業生產)雙列系統應用不方便,單列系統具有優越性交叉單列系統和疊置交替單列系統理論上較嚴密,但級序過多,在實際應用時顯得瑣碎統一單列系統不僅揭示地域分異規律在不同區域內對立統一的表現形式,同時在生產實際中便于應用三.區劃單位的命名綜合自然地理特征:一名,二名,三名一名:暖溫帶二名:暖溫帶濕潤地區三名: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棕色森林土地帶地理位置與區域主要綜合自然地理特征:并列命名(華北濕潤半濕潤暖溫帶地區)地理位置:單名法(東北區、華北區)四.景觀(自然地理區)(一)景觀的概念綜合概念(廣義),類型概念,區域概念(狹義)景觀:綜合自然區劃的下限單位,是發生上最一致的自然區域,無論在地帶性還是非地帶性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并且存在自己特有的形態單位(地方)的質與量對比關系。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綜合自然區劃單位的結合部綜合自然區劃單位與土地分級單位的結合部華北平原(亞地區)內的黃河新三角洲景觀:是華北平原最年輕的景觀…柴達木盆地(亞地區)內的達布遜景觀:第四紀中后期仍被鹽湖淹沒,其現代特征形成歷史極其短暫…(二)景觀的獨特性(區別于土地單位)景觀是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兩種屬性一致性最大的區域景觀分布區與各部門自然區劃下限單位的界限是相吻合的保存有全部高級區劃單位的典型特征具有明顯的個體特征和非重復性具有較長的年齡和較大的穩定性(三)景觀的同一性發生同一性:起源、年齡、歷史地帶性與非地帶性同一性組分同一性:景觀地貌、氣候、生物等結構同一性:組分結構和形態結構五.區劃研究與類型研究的關系
類型研究是對個體單位屬性的抽象概括,同一類型屬性相似;區劃研究是對區域個體的劃分,每一單位獨一無二,無屬性抽象概括和重復出現的現象。中國“地區”的分類(陳傳康,1993)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大區蒙新高原大區青藏高原大區(Ⅶ)ABCDBCDⅠ寒溫帶ⅠAⅡ溫帶ⅡAⅡBⅡCⅡD′ⅡD″Ⅲ暖溫帶ⅢAⅢBⅢCⅢDⅦCⅦDⅣ亞熱帶ⅣAⅦBⅤ熱帶ⅤAⅥ赤道帶ⅥA注:A-濕潤地區;B-半濕潤地區;C-半干旱地區;D-干旱地區Ⅰ-Ⅶ氣候帶代號與青藏高原大區ⅡD′-溫帶干旱地區東部亞地區;ⅡD″-溫帶干旱地區西部亞地區五.區劃研究與類型研究的關系類型單位等級越高,共同屬性越少;區劃單位等級越高,區域結構越復雜,個性越突出,內部差異性越大。每一區劃單位在空間上都是一個完整的區域;每一類型單位都是由分散的區域單元表現出來的。每一級區劃單位都可以進行類型研究,而每一類型單位也可以具體落實到具體區劃單位中。總結:區劃研究是類型研究的基礎。第四節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方案公元前5世紀:《尚書·禹貢》;近代:張其昀(1926,1935)、竺可楨(1930)、李長傅(1930年)、洪思齊與王益崖(1934年)、王成組(1936年)、李四光(1939年)、馮繩武(1945-1946年)、羅士培(P.M.Roxby,1922年)、葛德石(G.B.Cressey,1934年,1944年)、斯坦普(L.D.Stamp,1936年);新中國成立后:羅開富(1954年);黃秉維(1959年);任美鍔(1961年);侯學煜(1963年);席承潘(1980年)、丘寶劍和黃秉維(1988年);趙松喬(1983年),趙濟(1985)。一.羅開富《中國自然地理區劃》(1954)(一)非地帶性等級系統:區域﹣基本區﹣副區區域:把全國分為東、西半壁基本區:東半壁有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溫度:土壤、植被)、康滇區(垂直分異);西半壁有蒙新區和青藏區(地勢:溫度)副區:22個(地形差異)(二)評價優點:第一次把遼東半島、遼河平原和遼西山地丘陵劃入華北區,使東北區的內部相似性更大不足:繼承了以往的中國自然區劃以非地帶性單位為主,地帶性分異規律體現不多;未采用自然綜合體概念和綜合指標。二.黃秉維《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初稿)(1959)(一)交叉等級系統:共7級自然區(0級,不列級):3個【非地帶性單位:新構造運動的性質】熱量帶和亞帶(0級,不列級):6個熱量帶和1個高寒區【地帶性單位:溫度】自然地區和亞地區(第1級):18個【非地帶性單位:水分】自然地帶和亞地帶(第2級):28個【綜合性單位:植被與土壤】自然省(第3級):90個【綜合性單位:垂直分異】自然州(第4級):未劃出【綜合性單位:地貌】自然縣(第5級):未劃出【綜合性單位:地貌】(二)理論貢獻明確提出中國綜合區劃的主要任務廣義理解地帶性分異規律(水平、垂直地帶性)高級區劃主要反映地帶性分異規律(首先是水平地帶性,其次是垂直地帶性),低級區劃以反映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為主不同區域相同級別的統一原則:高級單位遵從生物氣候原則,低級單位遵從地質地貌原則交替使用主導標志法不同等級區劃單位的命名(三)評價優點第一次劃分了三大自然區第一次反映出地帶性區劃單位完整的綜合區劃理論和方法,創造性地運用交叉排列等級系統全面評價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為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學依據(農業服務)不足等級單位過多名稱過長,且在高級單位中沒有地理位置(帶有類型性質)區劃單位的具體界線分歧大三.任美鍔《中國自然地理綱要》(1961,1979)(一)統一單列系統:自然區、自然亞區、自然小區8個自然區(異質異量):東部劃分為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溫度);西部劃分為內蒙區和西北區(水分);西南區(熱帶大陸氣候);青藏區(地勢)28個自然亞區(同質異量)58個自然小區(同質同量):仍采用上述指標,尋找亞區內的主導分異因素(二)評價優點:綜合性特征的區劃單位;抓主要矛盾,利于認識各區本質,便于指導生產;采用區域概念的命名不足:三大自然區;柴達木盆地的歸屬問題;同級單位的區域對應問題四.侯學煜《以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為目的的中國自然區劃》(1963)等級系統6個帶和1個區:溫帶、暖溫帶、半亞熱帶、亞熱帶、半熱帶、熱帶及青藏高原區(溫度)29個自然區:每個自然區的農業配置、安排次序、改造利用等(水分和溫度狀況)評價優點:結合大農業(特點、問題和發展方向)缺點:區劃的理論方法比較薄弱五.席承藩《全國綜合自然區劃概要》(1980)目的:為全國農業區劃和農業自然資源評價提供基礎資料交叉排列單列系統自然區域(3):東部季風區(濕潤)、西北干旱區(干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招聘畢業生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11980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互動韻律教學課件
- 數字鄉村項目規劃建設方案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扇形教學設計課件
- 鶴鄉教學課件
- 文言文掩耳盜鈴教學課件
- 鋼筋圖紙教學課件
- 2025年三季度重慶云陽縣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304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無煙教育活動方案
- 滁州瑞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5萬噸赤蘚糖醇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
- THMDSXH 003-2023 電商產業園區數字化建設與管理指南
- 新建ICU鎮痛、鎮靜藥物應用幻燈片
- 2020年上海市中考語數英物化五科試卷及答案
- 橡膠和基材的粘接
- GB/T 10610-2009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表面結構輪廓法評定表面結構的規則和方法
- GA/T 935-2011法庭科學槍彈痕跡檢驗鑒定文書編寫規范
- 湖北省黃石市基層診所醫療機構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信息
- DB44-T 2163-2019山地自行車賽場服務 基本要求-(高清現行)
- 工傷責任保險單
- 圍堰施工監理實施細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