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物質的量有關計算專題【例1】
ag鐵粉與含有H2SO4的CuSO4溶液完全反應后,得到ag銅,則參與反應的CuSO4與H2SO4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A.1∶7 B.7∶1C.7∶8 D.8∶7B求氣體的摩爾質量M的常用方法(1)根據標準狀況下氣體的密度ρ:M=ρ×22.4(g·mol-1);(2)根據氣體的相對密度(D=ρ1/ρ2):M1/M2=D;(3)根據物質的質量(m)和物質的量(n):M=m/n;(4)根據一定質量(m)的物質中微粒數目(N)和阿伏加德羅常數(NA):M=NA·m/N;(5)對于混合氣體,求其平均摩爾質量,上述計算式仍然成立;還可以用下式計算:=×a%+×b%+×c%……,a%、b%、c%指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物質的量分數(或體積分數)。【例2】在一定條件下,有aLO2和O3的混合氣體,當其中的O3全部轉化為O2時,體積變為1.2aL,求原混合氣中平均相對分子質量。2O3===3O2
ΔV233-2=1x1.2a-a=0.2a所以x=0.2a×2=0.4a設混合氣體中O3占xL,根據阿伏加德羅定律:n(O3)∶n(O2)=V(O3)∶V(O2)=0.4a∶0.6a=2∶3
練習(求混合氣體平均相對分子質量)1.由8gO2和28gN2組成的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是多少?2.相同條件下,氮氣和氧氣以1:3體積比混合,求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3.已知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混合氣體其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36,求二氧化碳和氧氣的體積比。28.8311:24.在一定條件下,已知氮氣與氫氣的混合氣體對氫氣的相對密度為4.25,維持條件不變,充分反應后測得混合氣體對氫氣的相對密度為5.1,求氮氣的轉化率(提示:轉化率等于物質參與反應的質量/該物質起始的質量)33.3%5.甲烷和氧氣的混合氣體在標準狀況時的密度為1(g/L),則混合氣體中甲烷與氧氣的體積比為多少?3︰26.常溫下把NH3、O2、HCl、CO按體積比1∶2∶3∶4混合,計算混合氣體的密度是同條件下H2的多少倍?
15.6倍【例3】在兩個密閉容器中,分別充有質量相同的甲、乙兩種氣體,若兩容器的溫度和壓強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的分子數比乙的分子數多B.甲的物質的量比乙的物質的量少C.甲的摩爾體積比乙的摩爾體積小D.甲的相對分子質量比乙的相對分子質量小
B【例4】在三個密閉容器中分別充入Ne、H2、O2三種氣體,當它們的溫度和密度都相同時,這三種氣體的壓強(p)從大到小的順序是
(
)A.p(Ne)>p(H2)>p(O2) B.p(O2)>p(Ne)>p(H2)C.p(H2)>p(O2)>p(Ne) D.p(H2)>p(Ne)>p(O2)D
【例5】在一定的溫度、壓強下,向100mLCH4和Ar的混合氣體中通入400mLO2,點燃使其完全反應,最后在相同條件下得到干燥氣體460mL,則反應前混合氣體中CH4和Ar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
)A.1∶4
B.1∶3C.1∶2 D.1∶1
A【例6】在一定溫度下,某飽和氫氧化鈉溶液體積為VmL,溶液密度為dg·cm-3,質量分數為w,物質的量濃度為cmol·L-1.溶液中含氫氧化鈉的質量為mg。(1)用w來表示該溫度下氫氧化鈉的溶解度(S)為________。(2)用m、V表示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c)為_______。(3)用w、d表示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c)為_______。(4)用c、d表示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______。
練習:1在某溫度時,一定量的元素A的氫化物AH3,在一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可以完全分解成兩種氣態單質,此時壓強增加了75%。則A單質的一個分子中有
個A原子,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4AH3=A4+6H242.在一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放入3L氣體R和5L氣體Q,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2R+5Q=4X+nY反應完全后,容器溫度不變,混合氣體的壓強是原來的87.5%,則化學方程式中n值是
()A.2B.3C.4D.5A3.由CO2、H2和CO組成的混合氣在同溫同壓下與氮氣的密度相同。則該混合氣體中CO2、H2和CO的體積比為
A.29:8:13B.22:1:14C.13:8:29D.26:16:57CD4.體積為1L的干燥容器中充入HCl氣體后,測得容器中氣體對氧氣的相對密度為1.082。將此容器倒扣于水中,容器中進入水的體積為__________。0.75L5.在一定條件下,某化合物受熱分解:2X
A↑+2B↑+4C↑測得反應后生成的混合氣體對氫氣的相對密度為11.43。在相同條件下。X的式量是多少?80.01C【例7】A
【例9】
(1)將3p%的硫酸與同體積的p%的硫酸混合得到q%的稀硫酸,則p、q的關系正確的是________。①q=2p
②q>2p③q<2p
④無法確定(2)若上題中的溶質是乙醇而非硫酸,則p、q的關系是___。①q=2p
②q>2p③q<2p
④無法確定規律小結.相同溶質的溶液混合時,有以下兩種情況:(1)溶質相同的兩溶液等質量混合時,混合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兩溶液溶質質量分數之和的一半。(2)溶質相同的兩溶液等體積混合時:①對于密度小于1g·cm-3的溶液,如氨水、乙醇的水溶液,等體積混合時溶質的質量分數小于兩溶液溶質質量分數之和的一半;②對于密度大于1g·cm-3的溶液,如硫酸溶液、鹽酸,等體積混合時溶質的質量分數大于兩溶液溶質質量分數之和的一半。【例10】濃度不等的兩種硫酸溶液等質量混合后,溶液的質量分數為a%,而等體積混合后,溶液的質量分數為b%;濃度不等的兩種氨水等質量混合時,其溶質的質量分數為a%,而等體積混合后,溶液的質量分數為c%,那么a、b、c數值的關系是
(
)A.a>b>c
B.b>a>c
C.c>b>a
D.c>a>bB
1、在100g濃度為18mol/L、密度為dg/ml的濃硫酸中加入一定體積的水稀釋成9mol/L的硫酸,則加入水的體積為()
A.小于100mlB.等于100mlC.大于100mlD.等于100/dml答案:A解析:根據(100/d)×18=V稀×9
得出V稀=200/d則所加入水的體積為V水=m稀-m濃=d稀×200/d-1002.將溶質的質量分數為a%、物質的量濃度為c1mol/L的稀硫酸加熱蒸發掉一定量的水使溶質的質量分數變為2a%,此時硫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c2mol/L。則c1和c2的關系(
)A.c1=c2
B.c1>c2C.2c1<c2D.2c1=c2答案:C因為硫酸的密度比純水的大,其濃度越大,密度也越大
w2>w1,所以ρ2>ρ1,<1,
根據c=
可得:==<,即c2>2c1。
4.若以w1和w2分別表示濃度為c1mol/L和c2mol/L硫酸的質量分數,已知2w1=w2,則下列推斷正確的是(硫酸的密度比純水的大)()。A.2c1=c2B.2c2=c1C.c2>2c1D.c1<c2<2c1【答案】選C。5、50g物質的量濃度為c1的濃H2SO4質量分數為ω1,與VmL水混合,得到物質的量濃度為c2的稀H2SO4質量分數為ω2,(以下填"<"、">"或"=")
⑴若ω1=2ω2,則c1
2c2,V
50mL
⑵若c1=2c2,則ω1
2ω2,V
50mL【答案】⑴>;=⑵<;<D
【例11】【例12】標準狀況下VL氨氣溶解在1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為1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為ρ
g·mL-1,質量分數為w,物質的量濃度為c
mol·L-1,則下列關系中不正確的是 (
)A.ρ=(17V+22400)/(22.4+22.4V)B.w=17c/(1000ρ)C.w=17V/(17V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社區重陽節工作總結模版
- 小學數學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總結模版
- 統編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口語交際:春游去哪兒玩》示范公開課教學課件
- 蘇少版四年級音樂下冊第一單元四季放歌教學設計
- 災害急救護理體系構建
- 員工心態培訓總結模版
- 陜西省2025屆七下數學期末經典模擬試題含解析
- 新員工入職工作心得體會模版
- 級長工作總結大班級級長工作總結模版
- 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經濟統計學專業》生涯發展展示
- 初三數學總復習教學策略課件
- 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表(可打印最全版本)
- 結晶葡萄糖生產工藝簡介課件
- 危大工程驗收記錄表(模板工程)
- 中班科學活動:風車轉轉轉課件-2
- 醫院職能部門監管及持續改進記錄表(DOC57)
- 質量整改通知單(樣板)
- 2022年教學教材《石油裂解與乙烯》精品優秀教案
- 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教案湘教
- 品質異常8D改善報告(雜項)
- 深圳城市更新工改工專題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