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新聞_第1頁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_第2頁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_第3頁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_第4頁
奧斯維辛沒有新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的故鄉,

有百萬墳墓。我的故鄉,

讓戰火燒盡。

我的故鄉,

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鄉,

有奧斯維辛。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美)羅森塔爾這里是一座平靜的小鎮,也曾經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廠;這里見證著人性的墮落,也凝結著一個民族的苦難;這里是人類歷史無法跳過的一頁,這里是奧斯維辛。集中營大門上文字(ARBEITMACHTFREI)的含義—勞動使人自由奧斯維辛(Auschwitz)集中營:奧斯維辛位于波蘭南部小波蘭省境內,1940年4月27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姆萊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滅絕人性的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并于同年6月14日將首批犯人運抵奧斯維辛。1941年對集中營進行了擴建,二戰結束時,整個集中營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熱金卡、莫諾維采三個主要集中營外,還有45個分營。營內采用毒氣室等各種方法屠殺、虐待囚犯,5個焚尸爐平均每天焚尸1萬具。包括中國人在內的28個民族的400萬人死于集中營,其中猶太人最多,達250萬。1947年被開辟為國家博物館。1979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奧斯維辛集中營大門

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蘭的蘇聯紅軍在波蘭南部克拉科夫的奧斯維辛小鎮發現了一座用鐵絲網圍起的集中營,當時有7000多人,他們大部分是猶太人。所有人都表情呆滯,瘦弱不堪,奧斯維辛集中營就此為外人所知。奧斯維辛集中營是德軍在1939年建立的。到蘇軍解放時為止,有400多萬人在這里慘遭殺害,因此它又被稱為“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這里成為了猶太人永遠的“噩夢”。這樣的悲劇屬于整個人類,我們應共同面對這樣的恥辱,這樣的罪惡。我們也同樣不會忘記中華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強盜行徑下遭受的苦難。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今天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記住這樣的歷史。

奧斯維辛集中營密布的電網

毒氣室中等死的囚犯被餓死的囚犯集中營堆積如山的尸骨被處死的囚犯的尸體.照片上顯示的僅為死難者的一半不到,他們大多數是餓死或被槍殺的。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囚房焚尸爐集中營里的萬人坑

運送政治犯尸體的火車這篇新聞報道的題目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那么為什么“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但這位記者還要去報道?自由分組討論:1.“沒有什么新聞”――奧斯維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歷史而出名。人們已經了解了它很多東西。對于追求新聞時效性的記者來說,的確是沒有什么新的東西可供報道了。2.為什么又要寫――但作者還是要寫,因為他此時已經不只是一個記者,更是一個被深深震撼的參觀者,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感情驅使作者必須為它寫一點東西,以祭奠亡靈,揭露罪惡。

在課文的第一段中,哪一個詞表示了作者的驚訝?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為什么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場噩夢”?“居然”一個問題: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景色固然美好,卻與這里的歷史不相配。這個曾經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地發現,這個該被歷史永遠詛咒的地方,竟有這樣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時無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無一字控訴,可是由此所體現出的強烈憤懣的感情,讓讀者感到無比壓抑。66年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在第三段至第五段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可怕、血腥的歷史,他談到了集中營的地理位置以及當年納粹在集中營里的暴行。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逐漸走近了那個如今美麗曾經恐怖的地方。站在集中營里,身為記者的羅森塔爾又有了一種什么感情?他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情?(如果你是記者,你站在集中營里時,你會有什么感覺?)閱讀第三段至第六段,思考:作者再次重復“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他產生了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產生了一種“不安的心情”,正如標題所言,奧斯維辛集中營已成歷史,只有“舊聞”沒有“新聞”,但正是那些恐怖的“舊聞”深深地震撼了記者,催促他寫下了這篇報道。毒氣室外景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我們走進了集中營。問題:在參觀過程中,記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試從文章中找出參觀的主體是誰?記者在參觀時,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作者并未直接描寫集中營那些殘酷的遺跡,而是將眼光轉移到了其它參觀者身上,參觀游覽的主體實際上是其它游客,記者正是通過觀察他們的感受和反應來感染讀者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殘酷遺跡眾多的參觀者(游客)參觀者的感受、反應記者(羅森塔爾)參觀產生觀察問題:參觀者在集中營里看見了哪些東西?他們在看見這些東西時有什么反應?通向地獄的入口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們步行到毒氣室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焚尸爐“…人們對他說,這是‘小的’,還有一個更大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雜役們將站臺和衣櫥里的東西全部裝車拉走,拉進一個巨大的“車間”。車間里有兩三條幾十米長的“流水線”,由幾溜長桌組成,旁邊坐著上百名“熟練的”犯人,像是在分揀郵件。第一個犯人用撬杠開箱子,箱子打開后,順著長桌推給第二個犯人,他負責揀衣服,將衣服按種類、尺寸和新舊整齊地碼放在身后的貨架上。第三人專門揀鞋子,然后是專揀眼鏡、專揀領帶、用放大鏡和天平專門鑒定珠寶首飾成色等等。從死難者那里得到的各種物品被列為國家戰略物資。1943年,集中營營內建立起了煉金車間,將金首飾、金牙熔化成金錠,一天的最高產量達到22磅。救護車將金錠運往柏林。納粹在救護車上涂著紅十字標志,可以避免盟軍飛機的轟炸。成箱的金表、項鏈、戒指和胸針等,被送到當鋪當掉,轉換成黨衛隊的經費。最后,這類贓物已多到當鋪拒絕接收的程度,希姆萊便以“馬克斯·黑利格”的名字將它們存入德國中央銀行里,塞滿了三個大保險庫。余下的衣物被儲存在集中營的一個專門的巨型倉庫,代號叫“加拿大區”。其中的手表和鋼筆等,用來獎勵黨衛隊的骨干分子和傷員。衣服則用來賑濟災民。甚至尸體本身也不會被放過,毛發被織成襪子和地毯,紋身的皮膚被做成燈罩,脂肪被做成肥皂,骨灰則被賣給農民作為肥料。1.4萬條人發毛毯——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在該集中營中發現了1.4萬條人發毛毯。每天屠殺6000人——1944年前后,納粹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屠殺達到了非常瘋狂的程度。幾乎每天有大約6000人被殘忍殺害。7.7噸頭發——蘇聯紅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時,在該集中營發現了納粹德軍沒來得及運走的7.7噸頭發。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曾經在此飽受折磨,經歷不幸。遇難者的鞋子遇難者的遺物“…一看到成堆的頭發和嬰兒的鞋子,…停下腳步,渾身發抖。…”——《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堆積如山的頭發遇難者的眼鏡奧斯維辛集中營里擁擠的囚犯宿舍“…這些三層的長條盒子,…在這樣大一塊地方,每夜要塞進去五到十人睡覺…”——《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骨瘦如柴的女囚奧斯維辛集中營超過150多件黨衛軍醫生所用來折磨囚犯的器具被曝光部分死難者的照片“…這是數以千計的照片,是囚徒們的照片。他們都死了——這些面對照相機鏡頭的男人和婦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著他們…”——《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囚徒在營里有很多日常任務。每天的作息包括:黎明醒來,整理床鋪;早上點名,出營工作,長時間干苦力,為一頓可憐的飯排隊;返回營地,牢房檢查;晚上點名。點名期間,無論天氣如何,衣衫極其單薄的囚徒必須紋絲不動,靜靜站上幾個小時。不管是誰,只要是跌倒甚至失一下足,便遭到殺害。囚徒不得不打起全副精神,僅僅為了熬過一天的折磨。開始時——“默默地邁著步子”、想象成了現實——“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看見毒氣室時——“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看到成堆的頭發和嬰兒的鞋子、死囚牢房時——“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看到狹小的女牢房時——“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看見試驗室時——慶幸“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會“羞紅了臉的”參觀紀念長廊時——沉思參觀執行絞刑的地下室時——“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結束時——“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和反應問題:課文中有好幾處寫到了與奧斯維辛集中營不相稱的事物,如第八段寫到:“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津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請思考一下,這樣的一種反差和對比有什么作用?課文倒數第三段有一句話:“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做禱告的地方”,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廢墟vs怒放的雛菊

作者將這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組成一幅令人難忘的畫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殘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會被徹底摧垮的,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或許是一種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可見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沒有可以做禱告的地方”?做禱告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保佑,但在奧斯維辛做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人性,雙手沾滿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會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者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文章開頭寫奧斯維辛集中營所在地“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結尾又這樣寫道:“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的附近,孩子們在追逐游戲。”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在內容上,以集中營周圍明快的景物、歡樂的小孩反襯集中營當年的暗無天日、慘絕人寰。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遇難者的懷念:假如他們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現在的一切。現在卻物是人亡,悲上加悲;在結構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時也照應了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首尾寫平靜的景物,暗示著作者內心洶涌澎湃。對法西斯殘暴行為的憤怒控訴,對受害者的哀悼,對歷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師”合作學習,探究研討思考:《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報道與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的一般報道有什么不同之處?一般報道《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時效性最新發生的事件時效性不強報道內容客觀事件個人感受情感傾向客觀個人情感濃厚比較的方面比較的項目課文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在奧斯維辛,納粹的暴行使四百萬人的生命被殘酷的剝奪去。這個悲劇屬于整個人類的,我們應該共同面對這樣的恥辱、這樣的罪惡。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在今天,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記住這段歷史,還要以史為鑒,樹立遠大理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維護世界和平,攜手全世界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紀念活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