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產業結構演變EnvaluationofindustrialstructureBusinessSchoolofLCUniversityWangbing-yi2010第九章產業結構演變一、結構演變與經濟發展三、結構演變的趨勢四、結構演變趨勢的理論解說二、結構演變的影響因素五、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一、結構演變與經濟發展1.產業發展與結構演變3.總量增長與結構轉換的統一2.結構演變與經濟增長4.結構演變及其效應的度量
1.產業發展與結構演變是指單個產業或產業群從產生、成長、繁榮到衰亡的歷史過程。每個產業或產業群都有其產生、成長、繁榮和不斷現代化和高級化,直至衰亡的歷史過程。產業發展是指產業結構體系各個方面由簡單到復雜、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協調走向協調、由低級走向高級的過程。也就是關聯度增強、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的過程。結構演變二者關系產業結構演變的內容,既包括單個產業(或群)的進化與發展,也包括產業總體的演進與發展;既包括產業類型、產業關聯與布局的改變,又包括產業規模、地位與績效的提高。所以,二者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機制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及其結合。
2.結構演變與經濟增長指一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持續增加,即經濟規模在數量上的擴張??捎肎NP或GDP度量;也可用人均GDP(GNP)及其增長率衡量。前者用于分析經濟發展的總體規模;后者用于比較不同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各種生產要素在數量上不斷增加和合理配置的結果,因為所有部門的要素邊際收益是相同的。因而,需求變化和資源在部門之間的流動是相對不重要的。可見,結構及其變化被排斥在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之外。傳統觀點結構主義觀點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產業結構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構成要素。在非均衡條件下,如果結構變化速度太慢,結構不合理,則會阻礙增長;如果結構不斷調整和升級,可有效改善資源配置,則可促進增長。
經濟發展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隨著產出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政治多方面的變化。經濟發展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和經濟總量的增加上,還表現在質量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優化上。經濟總量增長從量的角度描述了經濟發展的規模;而結構轉換(演變),則是從質的角度規定了經濟發展的階段與水平。首先,總量增長依賴于結構轉換。結構合理且快速轉換,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增長,否則會阻礙經濟增長。其次,結構變動也需要總量的支持和配合。沒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總量與收入,產業就缺乏投資來源,結構轉換就難以實現。因此,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總量增長與結構轉換的有機統一。
3.經濟發展:
總量增長與結構轉換的有機統一
4.結構演變及其效應的度量(1)結構變動度(3)結構效應度量(2)結構超前度(1)
結構變動度(P196)指產業結構變化的程度,是用來衡量一定時期內所有產業部門比重變化快慢的指標。含義距離法:比較兩個時期某一產業結構系統的差距程度。相似法:比較兩個時期某一產業結構系統的相似程度。度量方法計算公式(2)
結構超前度(P196)超前度(或滯后度)是用來度量某一產業發展的超前性(或滯后性)所導致的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既可以反映產業結構變化程度,也可反映產業結構的經濟增長效應。含義一般通過部門增長率和總增長率關系來設定指標。度量方法計算公式符號含義說明,見P197(3)
結構變動效應的度量即結構變動的經濟增長效應,是指結構變動與升級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績效。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之所以能夠帶來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就是因為結構變動具有結構效應作用。含義可分為產業擴散效應、聚集效應、關聯(結構關聯)效應、結構彈性效應、結構成長效應和結構開放效應等。類型度量方法可用如下簡單指標度量:相對比較勞動生產率;結構波動效應;技術進步率;出口競爭力指數。即某產業在整個產業經濟體系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份額與所投入的勞動力份額之比。
(i=1、2、3、…、n)
對每個產業勞動生產率水平與全部產業勞動生產率水平的進行比較,它標志著該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同時也能反映一定時期內一國產業結構體系的內部差距組合情況
相對比較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的增長效應來源于結構體系中各產業部門的穩定與協調發展,但是,產業結構體系中的任何部門出現“異軍突起”和“大起大落”現象,都將導致結構低效益。這種波動情況也從反面反映了產業結構變動效應??梢杂脙蓚€指標來衡量產業結構對增長的波動效應:(P198)
產業結構波動效應由于現代產業結構效益主要來自于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是導致產業結構向高度化和附加價值化方面演化的主要原因,因而產業技術進步率是衡量產業結構變動效應的重要標志。在產業結構效益分析中,技術進步率可用綜合要素生產率(TFP)來代表。它是產出增長率與投入要素增長率(資本投人增長率與勞動投入增長率的加權平均數)之間的差額。具體的計算方法是:
產業技術進步率該指數是衡量某一產業產品或勞務在國際貿易中所處地位的指標,綜合反映了產業在附加價值程度、加工深深度、技術密集度方面的狀況,因而是一種產業結構開放效應分析的重要指標。計算方法是:用某國某產業出口商品與世界市場中該商品出口總額的比例,與該國出口總額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總額的比例相比較,(P198)即:
出口競爭力指數二、結構演變的影響因素1.供給因素3.其他因素2.需求因素
1.供給因素對結構的影響數量規模、質量與結構自然條件與資源稟賦數量規模、素質與結構數量、速度、質量與結構數量、流向與結構數量規模與結構人口因素技術進步資金供應商品供應
2.需求因素對結構的影響個人、政府需求規模與結構消費需求政府、企業投資規模、方向與結構影響國內需求和比較優勢對外投資導致產業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對內轉移。投資需求國際貿易國際投資
3.其他因素對結構的影響國內外政治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法律和制度環境市場法規與產業政策三、結構演變的趨勢1.工業化階段與結構演變趨勢3.三大產業發展與結構演變趨勢2.主導產業轉換與結構演變趨勢4.產業發展順序與結構演變趨勢從工業化發展的階段看,產業結構演變有五個階段,如下圖所示:產業結構的發展就是沿著這樣的一個發展進程由低級向高級走向高度現代化的。
1.工業化階段與結構演變趨勢前工業化時期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后期后工業化時期從主導產業轉換過程看,產業結構的演進沿著如下路徑發展:
農業為主導—→輕紡工業為主導—→原料工業和燃料動力工業等基礎工業為重心的重化工業為主導—→低度加工型的工業為主導—→高度加工組裝型工業為主導—→第三產業為主導—→信息產業為主導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著其獨特的規律。
2.主導產業轉換與結構演變趨勢第一產業內部:粗放型農業—→集約型農業—→綠色、生態農業;種植型—→畜牧型;野外型—→工廠型農業發展。第二產業內部:沿著輕紡工業—→基礎型重化工業—→加工型重化工業方向發展;從資源結構變動看,沿著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發展;從市場導向度看,沿著封閉型—→進口替代型—→出口導向型—→市場全球化方向發展。第三產業內部:傳統服務業—→多元化服務業—→現代服務業。
3.三大產業發展與結構演變趨勢產業的發展是有先后順序的,從演進角度看,后一階段產業的發展是以前一階段產業充分發展為基礎的。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各階段是難以逾越的,但各階段的發展過程可以縮短。
4.產業發展順序與結構演變趨勢四、結構演變趨勢的理論解說1.配第—克拉克定律3.羅斯托主導產業和經濟成長階段論4.錢納里工業化階段論5.霍夫曼工業化經驗法則2.庫茲涅茨人均收入影響論6.赤松要雁行形態理論早在17世紀,配第就第一次發現了世界各國的國民收入水平的差異及其所形成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并認為其中的關鍵因素則在于產業結構的不同。他通過進一步考察得出結論:比起農業來,工業的收入多;而商業的收入又比工業多。即工業比農業、服務業比工業的附加價值高。后來,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通過研究,重新發現并第一次研究了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得出了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性結論:隨著全社會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業人口首先由第—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時,就業人口便大量向第三產業轉移。人們稱這種由人均收入變化引起產業結構變化的規律為配第—克拉克定律。
1.配第—克拉克定律庫茲涅茨在繼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仔細地挖掘了各國的歷史資料,利用現代經濟統計體系,對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較徹底考察。他依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份額基準,考察了總產值變動和就業人口結構變動的規律,揭示了產業結構變動的總方向,從而進一步證明了配第一克拉克定律。他發現,產業結構的變動受人均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因而被稱為庫茲涅茨人均收入影響論。2.庫茲涅茨人均收入影響論【1】主導產業擴散效應論:認為,無論在任何時期,甚至在一個已經成熟并繼續成長的經濟體系中,經濟增長之所以能夠保持,是因為為數不多的主導部門迅速擴大的結果,而且這種擴大又產生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擴散效應,包括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和前向效應?!?】經濟成長階段論:一是傳統社會。不存在現代科學技術,生產力水平低下。二是為“起飛”創造前提的階段。近代科技開始發生作用,75%以上的勞動力逐漸農轉工和服務業;投資率明顯超過人口增長。三是“起飛”階段。相當于產業革命時期。有一種或幾種主導部門帶動經濟增長。四是向成熟挺進階段?,F代技術得到有效應用,投資率達到l0~20%;新興工業迅速發展。五是高額大眾消費階段。
后來在《政治與成長階段》中增加了一個“追求生活質量”的階段。3.羅斯托主導產業論與經濟成長階段論錢納里從經濟發展的長期過程中考察了制造業內部各產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變動,揭示了制造業內部結構轉換的原因,即產業間存在著產業關聯效應,為了解制造業內部的結構變動趨勢奠定了基礎。他通過深人考察,發現了制造業發展受人均GDP、需求規模和投資率的影響大,而受工業品和初級品輸出率的影響小。他進而將制造業的發展分為三個發展時期:經濟發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將制造業也按三個時期劃分為三種類型:初期產業、中期產業和后期產業:A.初期產業,是指經濟發展初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業部門,例如食品、皮革、紡織等部門;B.中期產業,是指經濟發展中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業部門,例如非金屬礦產品、橡膠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品等部門;C.后期產業,指在經濟發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業部門,例如服裝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鋼、紙制品、金屬制品和機械制造等。
4.錢納里工業化階段論錢納里“標準結構”、工業化階段論和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的某一階段,產業結構會表現出很多方面的特征,如產值結構特征、勞動就業結構特征、資產結構特征、技術結構特征等?!皹藴式Y構”是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通過對許多國家產業結構發展演變過程進行分析而概括出來的,關于經濟發展某一階段產業結構普遍特征的描述。它是一系列指標體系。標準結構包括:以產值為指標的標準結構和以相對勞動生產率為指標的標準結構。錢納里根據標準結構對工業化的階段進行了劃分。標準結構的建立過程:為建立標準結構,最初設計了一個國民生產總值的市場占有率數學模型:
Xi=logβ0+β1logY+β2log(y)2+β3logNGNP市場占有率;N樣本國人口數量;Y人均GNP。后來這一模型又進行了改進:
Xi=α+β1
logY+β2log(y)2+γlogN+δ1logI/GNP+δ2logEp/GNP+δ3logEm/GNPI/GNP—資源分配的投資率;Ep/GNP—初級產品輸出率;Em/GNP—工業產品輸出率。錢納里和賽爾奎因根據最初的模型得出的“標準結構”(人口在1000萬的典型國家)1964年美圓價格100下10020030040050080010001000上一產市場占有率52,245.232.726.622.820.215.613.812.7制造業占有率12.514.921.525.127.629.433.134.737.9公共服務占有率5.36.17.27.98.58.99.810.210.9服務業占有率30.033.838.540.341.141.541.641.338.6人均GNP100以下1002004008002000一產市場占有率58.146.436.026.718.69.8二產市場占有率7.313.519.625.531.438.9三產市場占有率29.934.637.939.940.539.3根據改進模型得出的1950—1963年人口在1000萬的典型國家的標準結構1970年美圓價格人均GNP10020030040060010002000一產0.680.610.610.610.630.650.69二產1.411.181.131.091.051.021.00三產1.801.801.571.451.311.231.15錢納里、艾金通和西姆斯1970年模式(1964年美圓價格)人均GNP701503005001000農業0.600.580.570.600.66工業、建筑業2.341.551.231.131.07商業、服務業2.951.911.501.251.08庫茲捏茨1975年模式(1958年美圓價格)人均收入水平1964收入水平1970收入水平1996工業化階段國家類型0100以下140以下620以下初級階段不發達國1100—200140—280620—12402200—400280—5601240—2480傳統工業初期準工業化國家3400—800560—11202480—4960傳統工業中期4800—15001120—21004960—9300傳統工業后期51500—24002100—33609300—14880發達經濟階段發達工業國家62400—36003360—504014880—22320人均收入水平與經濟階段階段時間間隔年增長率勞動生產率人均收入附加值資本勞動力0271.263.813.902.561.251352.024.805.033.061.242223.175.675.842.852.823174.106.036.292.304.004144.586.586.521,814.775104.716.216.111.404.81694.605.605.501.474.13不同階段的總產出和總投入的增長率表階段農業采礦業制造業基礎設施服務業總數02.984.315.364.153.8113.905.515.655.364.974.8023.926.506.796.195.805.6733.527.267.576.596.286.3042.686.747.846.576.406.5851.576.076.186.376.786.2762.064.794.945.606.485.60不同階段不同產業部門的產出增長情況表錢納里發展模式論主要理論框架:(1)歸納了工業化的一般特征和結構轉變的一致性。用附加值結構、就業結構、資本結構圖式和列表直接地表現出來。(2)分析了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需求結構、國際貿易結構、技術進步。(3)根據增長因素的典型變化,把結構轉變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分析了不同階段不同部門、不同因素對結構變化的影響程度。(4)根據發展戰略,特別是貿易戰略和政策區別,通過對準工業化國家的比較研究,概括出了外向型、中間型和內向型三種工業化模式和發展類型,說明了戰略、政策與結構轉變之間的關系。(5)揭示了工業化和結構轉換的標準模式,對所有進行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同類因素和經驗進行了概括?;舴蚵壤杭聪M品工業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的比例。他根據這一比例把工業化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1階段:消費品工業占主導地位.霍夫曼比例為(5±1);第2階段:資本品工業快于消費品工業的增長,消費品工業降到工業總產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為(2.5±0.5);第3階段:資本品工業繼續快速增長,并已達到和消費品工業相平衡狀態,霍夫曼比例為(1±0.5);第4階段:資本品工業占主導地位,實現了工業化,霍夫曼比例為1以下。在實際應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輕工業品凈產值與重工業品凈產值的比例來表示。5.霍夫曼工業化經驗法則該理論是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60年代完善的。主要是關于后進國家如何參與國際分工以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理論。
30年代,赤松要通過對日本紡織業發展歷程的分析,認為后進國家工業發展遵循如下路徑:“進口—國內生產—出口”。從圖形上看像三只大雁在飛行,故此得名。
60~70年代,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紡織工業發展的實踐使其改變了上述認識,認為產業發展的階段和路徑應當是:“引進—進口替代(國內生產)—出口—成熟—返進口”。引進階段:國內主要是靠技術引進與模仿,市場仍由進口品占領。進口替代階段:國內生產快于需求增長,進口開始下降。出口階段:國內生產超過需求,出現出口,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熟階段:生產和出口由于成本擴大開始下降,對外投資開始增加。返內銷階段:低價同類產品開始進口。6.赤松要雁行形態理論S/DT1產品1、產業1、國家1產品2、產業2、國家2產品3、產業3、國家3該理論既是一種產業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也是一種產業國際轉移理論,同時也揭示了一國產業結構演變的趨勢。首先,由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轉變為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產業轉換的順序是:從消費資料產業到生產資料產業,從農業到輕工業,進而是重化工業。在產業內部,消費品資料產業的產品不斷從粗制品(勞動、資本密集)向精制品(技術密集)轉化;生產資料產業不斷從生產生活用的生產資料產業向生產生產用的生產資料產業轉化。產業結構愈加高度化。其次,由國內產業生命周期理論轉變成國際產業傳遞和轉移理論。該理論具有階段性和小國特征,并不具有絕對的普適性對雁行形態理論的評述五、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1.結構優化的含義與內容3.產業結構高度化2.產業結構合理化1.結構優化的含義與內容結構優化是產業結構遵循其演變規律與趨勢而不斷走向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既是產業結構體系的自組織過程,也是人們根據產業結構現狀主動進行自覺調整的過程。是合理化與高度化的有機統一。結構優化含義合理化是產業間關聯程度的增強和比例關系的協調;高度化是產業結構不斷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合理化調整就是依據產業關聯關系,來調整不協調的產業結構,促進各產業協調發展;高度化調整就是遵循產業結構演變規律,通過創新,加速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合理化高度化結構優化內容包括優化目標、對象、措施或手段等等。目標:使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實現經濟穩定高速增長。對象:
供給結構;需求結構;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結構;政策手段:包括各種產業政策與管理措施。
2、產業結構合理化合理化的核心內容——產業結構協調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判定基準與測定方法產業結構合理化調整的動力與機制分析產業結構協調與否的思路合理化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相互適應問題;三次產業以及各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發展的協調問題;產業結構效應如何充分發揮的問題。其中,中心問題或核心內容就是要看產業結構是否協調。所謂產業結構協調是指各產業之間有較強的互補和諧關系和相互轉換能力,能產生一種不同于各產業能力之和的整體能力。合理化的核心內容——結構協調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化與協調的標志是: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國內外資源與分工的好處;能使各部門協調發展,社會生產(擴大再生產)、交換和分配順暢進行;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能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產業結構不協調,其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供給結構變化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其表現形式有三種。第二,需求結構變化不能適應供給結構變化。其表現形式也有三種。(1)看產業素質之間是否協調。(2)看產業間的聯系方式是否協調。(3)看各個產業之間的地位是否協調。(4)看產業的需求適應能力如何。分析產業結構協調與否的思路(1)國際基準;(2)需求結構基準;(3)產業間比例平衡基準。結構合理化的判斷基準上述三種判斷基準從不同角度來考察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既有其科學性,也有其局限性。國際基準忽視了經濟條件的不同;需求結構基準將供給的適應性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產業間比例平衡基準忽略了經濟非均衡增長對產業間比例的積極影響。因此,不能將其中某一基準作為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絕對基準,而應全面考察,綜合運用。(1)國際比較法:(2)影子價格法:
用產業部門影子價格與其整體影子價格均值的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