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則》教案 省賽一等獎_第1頁
《消息二則》教案 省賽一等獎_第2頁
《消息二則》教案 省賽一等獎_第3頁
《消息二則》教案 省賽一等獎_第4頁
《消息二則》教案 省賽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消息二則》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識。2.了解消息的特點,體會準確的語言。3.認識渡江戰役的意義,學寫消息。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消息的特點,體會準確的語言。難點:學習消息的寫法。教學時間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師:俗話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現代社會中我們主要依靠什么知曉天下事呢?生:(自由發言)師: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視聽世界。翻開手機,打開電視,撲面而來的就是國內外各種新聞的報道。新聞便成了我們了解世界,日常接觸最多的文體之一,它使我們足不出戶,知天下事。那么,同學們對新聞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二則消息。二、整體感知(一)了解文體。1.什么是新聞?新聞是通過報紙、電臺、廣播、電視臺、網絡等媒體途徑所傳播信息的一種稱謂,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新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有的將速寫納入特寫之列)等;狹義上:新聞即消息,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新聞語言的特點:準確、簡明,易懂。2.什么是消息?消息即狹義的新聞。它是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聞中使用得最廣泛的一種新聞體裁。(1)消息的要素(4要素或6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2)消息結構的5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標題:準確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引標、主標、副標。導語: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以極其簡潔的文字,寫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實,提綱挈領,牽引全文,吸引讀者。主體:是新聞的軀干。承接導語,它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背景:是新聞事實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結語: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話。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消息正文的結構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遞減的順序安排的,即所謂的“倒金字塔結構”。(3)消息的特點:時效性和真實性。前者要求是新近發生的事件;后者要求用事實說話,真實是消息寫作的生命。(二)寫作背景。1947年7月到9月,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內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第二年秋天,人民解放軍連續發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給國民黨反動派以致命的打擊。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1949年蔣介石大搞和平談判的陰謀。1949年4月15日,國共雙方談判時,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談判徹底破裂。4月21日,毛主席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完整”。當日清晨,人民解放軍即執行最高統帥的進軍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一千華里的戰線上,發動了渡江戰役,國民黨反動派慘淡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一觸即潰。23日晚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派政權覆滅。(三)感知內容。1.給加點字注音。蕪湖(wú)摧枯拉朽(kū)荻港(dí)2.解釋下列詞語。經營:籌劃、組織、管理。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勢力被迅速摧毀。潰退:潰敗后退。3.自讀自學,初步感知。播放《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課文朗讀,邊聽讀邊圈點,思考回答下面問題。(1)這則消息的要素各是什么?消息敘寫的重點是什么?明確:時間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開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時之內,地點是在蕪湖和安慶之間的長江水面上,人物是三十萬人民解放軍,事件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本文的重點在“勝利南渡長江”的結果上:(1)一方面是解放軍不到二十四小時,突破敵陣,摧枯拉朽,渡江后乘勝追擊;(2)另一方面是國民黨軍,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防線,軍無斗志,土崩瓦解。2.這則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什么?請找出來。明確:標題: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導語: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主體:渡江戰斗……諸城進擊中。結語:人民解放軍……的命令。3.“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這部分內容叫什么?在新聞中起什么作用?明確:叫新聞的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名稱、發電地點和發電時間。電頭的作用:表明新聞稿的發出單位,顯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擔發表新聞作品的責任,接受社會監督;著有發稿時間地點,用來說明新聞的來源時效,借以傳達某種信息,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三、局部探究再讀課文,研讀,小組合作,交流探究,質疑。1.這篇消息報道的是一場大戰,可字數不足二百,你覺得效果如何?作者為什么不詳細寫渡江和戰斗的情景?參考:本文不足二百字,卻簡而不陋,是大手筆,堪稱經典。對于渡江和戰斗的情景,作者沒有詳細描寫,只是幾筆勾勒,粗線條地介紹了渡江的時間、地點及事件的結局。因為敵人“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在三十萬大軍面前簡直不堪一擊,所以也不值得去詳細介紹。2.討論:有人認為,消息是客觀公正的報道新近發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觀報道,就不應在字里行間帶有感情色彩。找一找本文中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品味一下,說說這樣使用的理由是什么。參考:①這是對新聞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寫作新聞時,總是在文章中流露出自己的感情的。②文中的一些語句包含了作者對解放軍的高度贊揚,也充滿了對敵人的嘲笑和諷刺。作者愛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3.細讀課文,圈點文中表達或準確,或簡明的語句,品析其效果,說說其好處。小組合作,交流探究。預設:(1)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已”和“大約”能否去掉?參考:不能去掉,“已”是“已經”,表明解放軍三十萬人已經渡過長江;“大約”表明有三十萬人是一個概數,不是確數。體現了新聞語言的準確、簡明。(2)“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經營”能否換成“構筑”,“潰退”能否換成“敗退”,為什么?參考:不能,因為“經營”有精心籌劃和準備之意,更能夠說明解放軍的英勇。“潰退”更能說明國民黨軍隊敗退的程度。這句話表達了對人民解放軍贊美的情感,字里行間透出了豪邁的情懷。用詞準確。(3)“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風平浪靜”如何理解?參考:這里的“風平浪靜”,明顯不完全是自然景觀的描述,而“萬船齊放,直取對岸”,則更是表現了勝利者穩操勝券的心態。這可以說是在新聞消息中難得一見的抒情筆調,渡江戰斗如有天助,江景美麗,軍威壯觀,猶如一幅景物畫,令人賞心悅目,透露著樂觀輕松的心情。“風平浪靜”“萬船齊發”“直取對岸”體現了這則新聞語言的簡明精練又生動形象。4.質疑問難。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四、總結拓展本文短小精粹、一氣呵成。這則消息所反映的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我軍南渡長江,揭開了解放全中國的序幕。這一戰役聲勢浩大,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可以想見,這場戰役歷經大小戰斗無數,值得報道的動人事跡無數,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區區199字(含標點),便做了簡潔而不失完整的報道。全文氣韻生動,令人嘆為觀止。學以致用:用一句話概括下面一段話的主要信息。(不超過10個字)目前,全球已有85個國家的2300余所高校開設了漢語課程,3000萬外國人正在學習中文。許多外國人為留學、就業、投資、貿易等,苦學“方塊字”,苦練“中國話”。英國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撥款100萬英鎊普及中文學習;美國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韓國不少企業都開設中文學習班。參考答案:全球掀起漢語學習熱。五、作業設計1.完成【試題中心】“基礎訓練2”的試題。2.預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六、板書設計消息二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毛澤東導語: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主體:渡江戰斗……諸城進擊中結語:人民解放軍……的命令第二課時一、新課導入展示詩歌,導入新課。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毛澤東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首詩歌是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聽到中國共產黨所率領的人民解放軍勝利占領國民黨政府的老巢南京時,揮毫寫下的一首七律。詩歌用充滿激情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輝煌畫面。其中“百萬雄師過大江”這一句傳遞出了當年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那就是,1949年4月20日~23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冒著敵人的炮火,橫渡長江,徹底地擊潰了敵軍。我們再來學習毛澤東的另一篇經典消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感受一下在這場渡江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氣概。二、整體感知播放課文朗讀,聽準字音,學習新聞朗讀,概括消息主要內容,理清結構層次。明確1.銳不可當(dāng)潰退(kuì)殲滅(jiān)要塞(sài)2.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2句),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這一部分是導語。第二部分(從“二十日夜起”到文末),詳述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大意義。這一部分是主體。第一層(從“二十日夜起”到“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渡江人數。第二層(從“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到文末),寫東路軍渡江情況。三、局部探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自主思考,小組合作完成探究。1.文章是抓住“橫渡長江”來寫的,與“橫渡”的“渡”有關的詞語有哪些?與敵我雙方交戰情況有關的詞語有哪些?明確:與“渡”有關的詞語:“沖破”“渡至”“渡過”“渡完”等。與“敵我雙方交戰情況”有關的詞語:寫我方的有“殲滅”“擊潰”“控制”“封鎖”“切斷”等;寫敵方的有“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抵抗”“微”“泄氣”“毫無作用”等。2.本文導語部分,語言簡明扼要,概括性強,只用了兩句話就及時、準確地對事情進行了報道,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可就關鍵詞語作一下分析。參考:第一句話,既報道了我軍之強大(“百萬大軍”),又點出了戰線之長(“一千余華里”),“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八個字寫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第二句話中的“均是”兩個字概括了戰線之廣大,又洋溢著勝利的豪情,同時又是對“一千余華里”戰線的具體說明。3.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明確: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地點,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4.小組合作:本文的主體部分,著重報道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戰斗情況,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中路軍和西路軍放在一起寫?為什么最后才寫東路軍?交流明確: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而中路軍渡長江行動在前,西路軍在后,因此,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5.中路、西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是詳寫?哪是略寫?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明確: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此處簡略交代即可轉入下文。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6.小組合作探究: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可分為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參考:評論中對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敘。7.揣摩消息的語言。在文中找出表達準確的詞語,并說明你選擇的理由。答案預設(1)“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均是”兩個字概括了戰線之長,勝利之大,洋溢著勝利的豪情。(2)“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即已”,意思是“就已經”,說明行動迅速,戰果輝煌。點撥:文章對整個事件的敘述,措詞十分準確,如敘述東路軍的戰果,對抵抗之敵,用“殲滅及擊潰”,對地區和要塞分別說“占領”和“控制”,對長江是“封鎖”,對鐵路線則用“切斷”。用詞準確還表現在中心詞和修飾語的選用上。如說西路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確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夸大自己,也不一味貶抑敵人,而是實事求是地反映情況。8.質疑問難。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四、總結拓展總結:本文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的戰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反動政府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