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之一、“之”作代詞用“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后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二、“之”作動詞用請看下面的例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同上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在5、福王之國,派夫派騎唯唯不勝支。(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后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三、“之”作助詞用“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復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4]如: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后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2.“之”用于主謂之間,不譯。[4]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并不多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于時間副詞后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之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而〈名〉頰毛,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像兩腮的胡子,內層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代〉(1)你(們);你(們)的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余知而無罪也。——《左傳》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盡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早繅而緒,早織而縷。——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而翁-----你的父親(2)這樣,此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而夫------此人;這個人。〈連〉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可不譯古文形體古文形體(1)表示并列關系,相當于“和”、“與”。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2)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而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3)表示順承關系,相當于“就”、“才”。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宋·蘇軾《石鐘山記》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萬鐘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4)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卻”、“但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荊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輸》(5)表示目的關系,相當于“來”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6)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7)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相當于“地”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說》(8)表因果關系,相當于“因而”、“所以”。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9)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于“難道”“豈”。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助〉(1)表示偏正關系,相當于“之”,“的”虞之與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2)與“上”、“下”、“前”、“后”、“來”、“往”連用,相當于“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上》(3)語氣助詞,相當于“啊”或“吧”。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論語·子罕》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4)語氣助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相當于“耳”,“哪”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5)結構助詞,用于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后。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動〉(1)如,好像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2)另見néng,通“能”①能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②才能。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游》以基本解釋1、〈介〉引入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變應萬變。2、〈介〉引入動作行為依據的方式、標準等:~貎取人;~高標準要求自己。3、用作標準:《左傳·宣公四年》:“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長。”4、〈介〉引入相關的原因等:~盛產瓷器而著稱;~悠久的歷史而聞名于世。5、〈介〉因:何~知之?不~人廢言。(袁可立)又以閱視殿工加太子少保。——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6、因由;緣故:《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7、〈介〉引入空間或時間的位置:長江~南;賞~春夏,刑~秋冬。8、〈介〉于;在(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9、〈介〉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縣級~上;長江~南;五千~內;二十歲~下。10、〈動〉用;拿:~一當十;曉之~理,動之~情。贈~鮮花。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輔臣以上意為辭。公(袁可立)于末坐抗聲曰:“特相公不肯耳!”——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11、【以……為……】相當于“把……作為……”或“認為……是……”:民以食為天;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既上稍厭諸激聒,政府動以賣直沽名抑正論。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來,議論繁多,言詞激切,致干圣怒。”——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12、以為;認為:《國策·齊策一》:“皆以美于徐公。”13、〈連〉表示目的,相當于“以便”:養精蓄銳,~利再戰;增產節約,~支援前線。~廣視聽;~待時機。公(袁可立)至,即盡收訟牒委各邑理之,以殺其勢。——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14、〈連〉表示并列(連接謂語),相當于“而”:城郭高~厚;眾星粲~繁。《禮記·樂記》:“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15、〈介〉依;按照:~次;~音序排列。16、把直接賓語介紹給間接賓語:給敵人~致命的一擊。17、〈名〉姓。18、為;行事:《論語·為政》:“視其所以。”19、此;這些:《禮記·射義》:“凡以庶士,大小莫處。”20、通“已”。太;甚:《公羊傳·莊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則以卑矣。”21、通“已”。已經:《漢書·張敞傳》:“今兩侯以出。”22、與:《詩·召南·江有汜》:“子之歸,不我以。”23、及;及于:《論語·堯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24、作語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古漢語解釋編輯代詞1.用作第三人稱人稱代詞,表示領屬關系,相當于“他(們)、她(們)、它(們)(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他的。)——《智子疑鄰》②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公(袁可立)伸牘盡雪其冤。——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其:代詞,指石昆玉。)③恐前后受其敵。(其:代詞,指狼。)——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狼>④其夫囈語。(其:她的。)——《口技》⑤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國語·卷十四·晉語八》⑥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師說》⑦公(袁可立)寢其邪謀,受我戎索。避其兇焰,樂我丘園。——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其:他們的。)⑧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其:她們的。)2.指示代詞: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宋·蘇軾《石鐘山記》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清·洪亮吉《治平篇》④其一犬坐于前。——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狼》3.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于“我(的)”、“自己(的)。”例:-1、并自為其名。——《傷仲永》-2、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墨子·公輸》-3、既其出。(其:我們)——《游褒禪山記》-4、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2]-5、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三國志·魯肅傳》-6、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孫子兵法.謀攻》-7、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第十七》-8、遂前其足。——《游黃山日記后》-9、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指南錄后序》-10、亦各言其志也!——《論語·先進》-11、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蘇軾《湖州謝上表》4。指示代詞遠指,那,那個,那些例: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懷其璧。(其:那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③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④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副詞1.其,豈(豈)也。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例:①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春秋.左傳魯文公四年》。②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左傳》④其為死君乎?——《左傳·肴之戰》⑥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⑦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2.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重語氣的助詞)——《戰國策·魏策四》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與妻書》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左傳·僖公三十三年》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里有命令的意味。)——《伶官傳序》3.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例:-1、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國語·卷十四·晉語八》-2、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3、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下》連詞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例:①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②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例: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②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生僻含義1.句中助詞,無義,只增加一個音節例:雖僻遠其何傷。——《楚辭·屈原·涉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辭·屈原·離騷》2.助詞,附著于形容詞前、后,起加強形容的作用例:北風其涼,雨雪其雰。——《詩·邶風》3.名詞,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4.念jī,語氣詞,表示疑問。例句:夜如何其?夜未央。——《詩.小雅.庭燎》漢字釋義編輯基本字義◎與介詞“于”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焉。不復出焉。◎乃,才: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文言疑問詞,怎么,哪兒:且焉置土石?◎文言文實義詞,在那里,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文言助詞:又何戚~。[1]詳細解釋【名】書法中的“焉”字書法中的“焉”字1、象形。小篆字形。像鳥形。本義:焉鳥2、鳥名。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見蒼翠一林,其中則楮煙墨宇,椒櫪坎地,群焉胙充,飛而不舉。——唐·黃滔《唐城客夢》黃鳳謂之焉――《禽經》3、通“顏”(yán)。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蓋顏之借字。”【代】1、指示代詞,相當于“之”。草木無知,叩焉何益?——明·馬中錫《中山狼傳》2、代詞,指代人物、地點、前文等。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焉,代詞,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若甚憐焉,而卒以禍。(焉,代詞,指代百姓)——柳宗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中國壓瘡墊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史密斯機器行業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
- 超聲圖像知識培訓課件
- 2025至2030中國高爐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音響耳機行業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
- 2025至2030生物制劑藥物發現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
- 2025至2030氮調節劑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評估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鮑魚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光刻膠市場前景分析及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4年11月上海浙江民泰商業銀行社會招考(1117)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JJF 1255-2010 厚度表校準規范-(高清現行)
- 2022年混凝土攪拌站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覺醒年代》朗誦稿
- 2022年社會學概論考試重點廣東海洋
- 路基工程質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 福建省中小學教師職務考評登記表
- 咖啡文化PPT課件:咖啡配方及制作方法步驟
- 北京市中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申報表
- 工廠供電課程設計1
- 鼠害蟲害防治管理制度
- PLM_項目建議書_PTC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