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山轉水轉佛塔_第1頁
轉山轉水轉佛塔_第2頁
轉山轉水轉佛塔_第3頁
轉山轉水轉佛塔_第4頁
轉山轉水轉佛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作者簡介:萬東平,男,1990年生,內蒙古鄂爾多斯人,中國內地電視節目主持人、記者,曾就職于中央電視臺經濟新聞部《走基層》欄目、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我要上春晚》欄目、2015年進入西藏衛視,擔任西藏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欄目主持人及記者。轉山轉水轉佛塔神山腳下此刻瑪尼堆旁,風馬旗起,四分之一個世紀的修行,只為等候一次與你的邂逅,轉山轉水轉佛塔,只為敬奉這一生僅有的一次相遇。去普蘭,事先并沒有想過,聽說在西藏干了三十多年記者的前輩們也少有去過普蘭的,所以當站長告訴我第二天就要去普蘭時心里還是裝了些暗喜。第二天我特意趕了個大早,洗漱完后,背著旅行包上樓取攝像機,這一次是站長負責攝像,我負責出鏡兼文字采寫,加央開車,后排還有加央的妻兒,加央妻子抱著一個布口袋,一股牦牛油香慢慢從布口袋里滲了出來。獅泉河鎮到普蘭近四百公里,出發時,體感上還有一絲絲的寒意,走了沒多久,車子里就悶熱了起來,陽光穿過半開的車窗曬在臉上生疼生疼的,遮陽帽是要戴起來了,但對于土生土長的西藏人來說,他們更喜歡“拋頭露面”的享受陽光,親吻陽光。像加央那樣偶爾戴個墨鏡的也多是為了多加幾分帥氣。西藏被稱為世界上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陽光輻射強,當地的很多企業都紛紛利用這一資源優勢,推出了各式各樣的太陽能產品,諸如當時已經使用頻繁的太陽能音響、太陽能手電筒、太陽能充電寶等產品。記得有一次在牧區采訪,當地的牧民自己研發了一種有趣的機器,即便是沒有羊倌,也不用擔心牛馬羊會渴死,也是利用了陽光資源,一個巨大的感光感熱板與陽光成一定角度,經過晌午的強光照射,蓄積了大量的熱,這些熱量源源不斷的轉化成電,進而利用電的驅動力將水槽里的水壓到水管中,達到無人操作即可飲牲口的目的,這樣的研發大大的減少了人力的投入,最重要的是,綠色環保。離開內蒙古高原,來到青藏高原時,曾有友人戲稱,這是節節高的態勢,雖是戲稱,但在西藏看到這樣好的陽光時不禁會思念家鄉,后來舅舅常常提起,我從鄂爾多斯出發到阿里的路程近五千公里,阿里也是中國版圖上距離我的家鄉最遙遠的地方,他趴在地圖上仔細的端詳著,還做了詳細的計算,以至于后來我非常鐘愛地圖,只要有機會就會淘來一些“寶”圖,一次在拉薩宇拓路做報道時,一家公司利用廢舊的物品加工成紙布,在紙布上畫出了西藏地圖,盡管是倡議低碳生活的免費贈品,但我還是如數家珍的收藏起來,再后來,回到鄂爾多斯時,我曾有意要把這樣一幅牛皮黃的西藏地圖贈予舅舅,或許是看出我對這幅地圖的異常珍愛,舅舅還是婉拒收下這樣的一份禮物,后來的一次西藏之行,為了彌補當時沒能“送禮”的缺憾,我在貢嘎機場特意買了一本叫《這里是西藏》的書,還有一本叫《我的墨脫》送給舅舅和表弟,書中所述不外乎都是關于在西藏的細細碎碎,但這些和我眼中的西藏不同,與千千萬萬個人眼中的西藏不同,一萬個人看西藏,有一萬種感受,一萬個人在西藏生活,能描繪出一萬個西藏,這與那些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們對一個城市有一個共同認識的特點相較,顯然是大相徑庭了。車子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一路上風景如畫,加央的妻子打開了那包布袋里包裹嚴實的牛肉干,還連連推給我好幾次要我吃一點,說那是她在家里自己釀制的,沒有任何的添加劑成分。穿過農田、房屋、樹林、草地,車子一路行進,路上卻罕有車子駛過,這段旅途再加上一些自家釀制的牛肉干甚是愜意,吃牛肉的時候還是費了不少力氣,想要分開一整片一整片的牛肉的確是要用力的,用力太大害怕手由不得自己控制,用力太小又沒辦法撕下牛肉,眼睛的余光掃視一周,發現各自都在享受各自的牛肉時光,似乎沒人觀察我是否能撕得下牛肉片,于是我也就這般“釋懷”了。吃一口進去,媽媽什么時候把牛肉干做成了這樣?她不是喜歡把牛肉炸干一點再吃嗎?回過神來,這里已是千里之外的阿里,而我吃的是加央妻子做的牛肉,那樣的松軟不該是牛肉,尤其是風干牛肉該有的,但確實比以前吃的美味不少,吃了這樣的牦牛肉干,一掃我之前對于牛肉干的“慣識”,現在的很多牛肉作坊里做的牛肉干并不是什么風干而成的牛肉干,大多數是用爐子烤的,純正的風干牛羊肉只能在農家吃到,那要掛在空氣通透的儲藏室架子上整整一個秋天一個寒冬才能陰透的,即便是放在鐵鍋里燉,也要用去很多瓢水,肉上還要蓋上一些沒有切斷的長蔥,慢火煨燉一整天,到傍晚時分吃剛剛好,那樣的湯更是大補的骨頭湯。一大片一大片的牛肉吃了下去,你甚至可以聽到牛肉從味蕾上吸收唾液的聲音,瞬間被化的牛肉會釋放出肉香,肉香在空氣里藏久了,壓壓嗓子,那股風里都帶著濃郁的肉香,走到岡仁波齊神山腳下時,一袋子的牛肉已經所剩無幾,車子歇腳在了岡仁波齊山腳下的一條公路旁,我拉起布袋,打個結,縱身一躍,跳在了路基上,一條公路縱深著伸向遠方,遠目極眺,柏油路變成了一條濕漉漉的油道,還閃著光,立刻就換成了另外的一副模樣,路兩側都是頂著白雪的山,天氣還好,陽光溫潤如玉,所以少了嚴寒時雪山該有的冷峻,半山腰以上全是雪,分不清哪個是山,哪個是雪,每年的這個時候,鄰邦印度、尼泊爾的香客就會前來轉山朝拜,我們在離開獅泉河鎮前就聽說,這幾日會有一批香客會從印度出發來普蘭朝拜。車子的不遠處,瑪尼堆上的風馬旗正在冷風的“鼓動”下發出卟卟的聲響,冷風吹的緊,我們上了車,沿著那條通向遠處的路一路進發,我們只能邊走邊向車窗的左側望去,仰望著神山的巍峨面龐,隨后這樣的白色面紗又被飛快的車速拋在了腦后。對于感興趣的東西,我總會格外注意的,當我發現岡仁波齊山還被稱為其他的諸如岡仁波次、岡仁波欽這樣的名字的時候,我還是追問了山名為何會有不同的寫法,問題還是歸根在翻譯上,站長吃力的從前座轉過整個身子告訴我,山名因藏語的音譯而來,因此也有其他的版本,這樣的解釋多少撫慰了我的躁動不安,否則我真想要去動真格,糾正一番了,像我這樣,聽著別人把“照片pian”讀成“照片pianer”都要去糾正一下的討厭鬼往往會多問幾個問什么,作為一個記者,確實也該比別人多問幾個為什么。岡仁波齊山前生今世與來生加央的妻子還懷抱著熟睡的兒子,眼睛探著遠處的風景,加央的墨鏡一如既往的反射著藍紫色的光,站長已經不敵溫柔陽光的誘惑,睡起了大覺,車廂里一片寂靜。都說站在拉姆拉措湖畔,幸運的人會窺見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它召喚著無數的游人行至拉姆拉措身旁。車子走上一個大上坡后立刻有一片深藍在眼前鋪展開來,我不禁身子立了起來,看著那片快要溢上山來的水,加央摘掉墨鏡,把眼鏡放在右手邊的儲物盒里,開口說道“瑪旁雍錯就快要到了,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泊。”走過眼前的這片藍色,就只能在車后窗向后看了,淡藍淺綠的湖水已經填滿了整個后車窗,容不下半點位置給天空,車子真正停下來的時候,瑪旁雍錯的面貌已經只能看到一際藍線了,其他的都被建筑物遮擋了起來。我們走進了一間藏式建筑風格的房子,一排房子坐東朝西,北邊還有一排和這一排垂直的接在了一起,拐角的那一塊兒地面兒大一些,所以隔出的房間數也多了,走進一間正室,一個頭戴扎秀的男子迎上來,黑黢黢的皮膚上幾條深深淺淺的褶皺在笑容的驅動下拉的平坦而有光澤,男子叫次堆,是這一帶有名的家庭旅店老板,次堆和弟弟久美開著一家家庭旅館,在這里一干就是15年,弟弟久美是當地有名的導游,據說,久美接待的外國友人不下萬人,平日里都帶著游人四處游山玩水很少在店里,家庭旅館的生意全靠次堆一人在打點,久美昨天就去帶團了,今天恰巧不在,我早已按捺不住,心里還一直惦念著瑪旁雍錯,趁著站長和次堆閑談,我獨自從旅館溜出。經過一個又一個上坡和下坡向湖邊走去,隨著上下坡,湖面也在我的視線里時而露出那抹湛藍,時而又消失在小路上,不覺,瑪旁雍錯的一角已經在我腳下,通南向北都是涌動著的藍色,湖水清澈的跟明鏡似的,不禁掬起一捧清澈甘冽的湖水,藍色轉眼就不見了蹤影,手掌心的那點牛蹄印深淺的水很快就沿著手紋溜到了捧起它的地點,站在瑪旁雍錯的一邊往湖心望去,漸漸地,深藍、墨藍取代了淡藍,一望無際,水天一線,仿佛踮起腳尖伸手就可觸到水平面,風潷過湖水,送來一縷清涼,反倒叫人覺得有些寒噤噤的,瑪旁雍錯坐落在巴嘎鄉雄巴村,坡上的那一帶都是供香客、旅客歇腳的家庭旅館,每年的7到10月份是阿里的旅游旺季,香客云集,尼泊爾、印度、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圣者絡繹不絕來到這里,通過轉山轉水的方式朝拜,湖邊的石子在水力的推動下發出碰撞的聲音,石頭上還浮著枯草,地上湖水翻浪,天上云絮翻滾,一卷一卷的直朝湖心來,卻總也翻不到頭,一副云水相接,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不勝美景,風馬旗纏繞著經幡高高的飄揚在瑪旁雍錯濕地上,雄渾的大地敞開胸懷,那些遠方的人們紛紛涌入瑪旁雍錯的懷中,把吉祥和祝福帶給親人朋友,許多人千里迢迢來到瑪旁雍錯觀景朝拜,欣喜之余還不忘用大大小小的瓶子、罐子舀起湖水,搬到車上,據說,觸碰過瑪旁雍錯的湖水就會帶來健康,交上好運,喝一口,更是有延年益壽的奇效,果然,在我們三天后離開普蘭再次途徑瑪旁雍錯時,當地的公司還搬給我們一大箱子的水,供我們在路上喝,這些水都是取自岡仁波齊山、瑪旁雍錯,經過一定的加工之后就是絕佳飲品了,水名定為“岡仁波齊”,裝在了一個方方正正的瓶子,喝過岡仁波齊,再去喝別的什么水的時候,都覺得味道不那么“純”。瑪旁雍措“脫隊”久了,心里還是會突然的心頭一緊,會不會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啊?我轉身朝著久美的那家旅館走去,身上還撲著寒氣,就一步踏了進去,似乎錯過了剛剛發生的什么,我加步穿過客廳到了中間的房子,靠窗的桌子旁坐著5個外國人,臉上泛著慣有的粉紅,耳朵上也透著紅,次堆在桌前端著青稞酒載歌載舞,桌上擺著酥油茶、甜茶和幾杯蛋黃色的青稞酒,舞畢,次堆還給游客獻上了哈達,屋子里已經脹滿了酒氣,正值酒酣耳熱之際,旁邊還有駐村工作隊的干部拍起了手叫好。在次堆的旅館,像這樣的場景天天都有,游人每天都不同,但次堆的每一次表演都滿含熱情,迎來送往接待了無數的游客,次堆告訴我們,他是當地第一批在這里開始經營家庭旅館的牧民,店里有60多個床位可以提供給游人,一年下來,純收入就有十幾萬,在他們的帶領下,當地越來越多的牧民也加入到了他們的隊伍當中。今天接待的這些游客,曾一行16人從倫敦騎行到北京,這一次,他們開著房車沿新藏線從新疆入境開始了西藏之旅,新藏線可以說是進藏的諸多線路中最崎嶇難行的一條路了,除了要翻越一座座的高山,加上復雜多變的天氣,已經超出了很多人身體的承受極限。一向喜愛探索和冒險的外國友人對西藏有著特殊的感情,當問及,為什么選擇來西藏旅行時,他們表示,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他們也希望挑戰這樣的環境,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希望了解更多有關西藏的風土人情。臨走前,一個叫奧費爾的游客送給我一張光碟和一大疊的騎行團標識貼,光碟里記錄了他們16人從倫敦騎行到北京的點點滴滴,拿到手里突然覺得這份“見面禮”沉甸甸的。那是一種生活態度,暫別父母妻兒,徜徉在世界的山山水水中,來一次放浪形骸的出游,這不該是每個人憧憬和向往的嗎?但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般灑脫呢?生活在紛繁復雜的都市里,被每日所需的面包和牛奶所“壓榨著”,全然沒有了那樣的勇氣,大抵,這才算得上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吧!瑪旁雍錯著實很大,即便是開車繞行一圈也是要花上好一頓功夫的,一場小雨過后,我們開始驅車轉水,從家庭旅館出發一直向北走,沿湖前行,途中都有磕長頭的朝圣者匍匐在長而寬的石子路上,他們的虔誠定是和每一粒沙子都要對話的,舒展而流暢,從不停歇。上蒼的天工巧匠締造了西藏,西藏締造了萬民,萬民締造了虔誠與信仰。瑪旁雍措雨后的土地變的松軟了起來,湖邊的一大片小草正吐著嫩芽,盡情的吸收陽光雨露,草尖兒上掛著雨滴,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整片草地上都蒸騰著霧氣,宛若仙女的舞帶,飄來蕩去,湖邊還有剛剛休憩后在整理睡帳的人們,懶洋洋的梳理著時光,成群的羊兒灑在這片綠地上,悠閑的啃食著綠草,這是西藏生活該有的一種悠然自得,這種悠閑是與生俱來的,很多人拿成都的悠閑與西藏的閑適相較,實則略有不同,行走在拉薩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攤”在地上的大狗,閉目養神,往往清晨上班時看到它躺在那里,傍晚下班時依舊躺在那里,擺動的尾巴,眼睛絲毫沒有想要睜開的意思,還有的狗完全不會“在意”躺在哪里,躺在路邊上的狗也少有人去追趕,西藏人的那種善與純是骨子里透出來的,便是多走幾步也不愿趕走酣睡的狗,這多多少少有些文化意識納入其中。普蘭圣女園早晨出發時,本打算趕在天黑前到達普蘭縣縣城的,可阿里的天黑顯然是”趕”不上了,即便是在瑪旁雍錯逗留多時,也依然可以早早的就到了縣城。之前我們已經約好第二天要去吉讓村加興組的現代蔬果大棚,所以當天到了普蘭縣之后,我們一行三人就宿到了邊防賓館,一天的舟車勞頓已然累到了“人仰馬翻”,既然來了,還是要去吃一碟尼泊爾長粒大米的,加央正是生在普蘭縣的,父母至今住在普蘭縣上,加央的妻兒已經去了他父親那里,我們調頭就去了一家尼泊爾餐館,餐館開在一個破破爛爛的大院子里,大門敞開著,院子里的陳設不多,個個兒都算老古董了,除了一兩家飯館外,其余的都是尼泊爾商販經營的工藝品店,有的房子還露著大洞,風涼颼颼的直往衣服里鉆,剛定了三份咖喱飯,閑走到了餐館旁邊的一家很有特色的工藝品店,老板是尼泊爾人,來普蘭做生意已經30多年,會講藏語、漢語、英語,非常了不起,由于加央生于此,長于此,見了面,也是老熟人間的寒暄,我見他們意趣正濃,就轉身進了餐館,總覺得哪里不對勁,可還是坐了下來,今天餐館人手不夠,我們之后還有其他的客人,餐食還沒有準備好,墻上的一幅畫報吸引了我,好像畫報里的人在哪里見過,定睛一看,才恍然頓悟,這不就是加央嗎?海報的一角泛黃,上面還落了很多蒼蠅的“產物”,不認真看,還以為是臉上本來就有的斑點呢。那天的飯桌上,加央才“透露”自己是歌手,還出過幾張專輯,墻上的畫報就是其中一張專輯的宣傳報。之前從未聽說加央是歌手,而且是在當地小有名氣的,這不得不讓我心生敬佩。有一次我問幾個藏族朋友,他們是否關心明星的生活瑣碎時,他們露出了近似“尷尬”的表情,反問道,為什么要去關注別人的生活呢?我一時無以做答,甚至包括一些國內的當紅歌星他們都不曾了解,當然不是全然不知,只是他們心中自有信仰和虔誠,安然享受每一天的生活,不愿張揚罷了。不一會兒熱氣騰騰的咖喱飯就上桌了,服務生還用藏語問我是否需要加雞肉塊,見狀料定我不懂藏語,說起了英語,那一頓咖喱飯比之前在日喀則吉隆鎮吃的要辣上很多倍,不見辣椒的蹤跡,那股辛辣就通過空氣飄到了你的鼻子里,吃一口更是要流淚,頭頂的毛孔都瞬間張了開來,釋放著辣氣,說來也值得,長粒兒尼泊爾大米上澆蓋著咖喱雞塊和土豆泥,真是香到了外婆家,吃著都要用勺子一遍遍的“打掃”著餐盤,生怕漏掉一粒米,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歡吃大米,這與我之前的生活經歷不無關系。我從9歲起就長期留宿在學校,那時候吃飯都是大鍋飯,和我一樣的學生不少,印象中,大鍋飯是十幾個師傅要忙四五個小時才能做好的,說是廚師,實則都是當地的農民,并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單單看一眼飯你還有饑餓的感覺,但是只要進后廚房看看,便沒有了食欲,大鍋飯就是大鍋飯,一點都不假,那樣大的鍋現在已是少用了,鍋里是用粗粒鹽腌漬好的大白菜,經過腌漬的菜已經褪去嫩綠,變成了焦黃,上面蓋著一層切碎的土豆塊,先是用鐵鍬鏟來鏟去攪拌,攪拌過后,見土豆和菜葉還沒有完全拌勻,土豆一定要成了泥一樣的才好吃,于是廚師們穿著專門用來“杵菜”的水鞋,站進去開始踩,踩一會兒土豆幾乎全部成了泥,也和菜葉拌勻了,就可端到桌子上,學生把鋁皮飯盒遞進去給一張糧票就可以了,我讀初中時用的糧票已經是塑料制的了,有黃綠白三種顏色,有的是三元的,有的是一元的,總之一頓飯有5塊錢的糧票就足夠了,那時候學校里人多,為了方便廚師,主要吃米和面,菜只有一種,就是酸菜,有時大米蒸好后一放就是幾天,只要沒有變質,早晚是要摻進新米里去的,放久了干的都會咯牙,饅頭時常會因為堿面和小蘇打放不勻,黃一塊、白一塊,很難下肚,學校里的很多男生會把饅頭上一塊一塊的黃面掐下來,團在手里,然后順手丟到自己喜歡的女生身上,霎時間,對面的饅頭塊兒也飛了過來。所以,盡管是多年后,我依然不是很愛吃大米,每次吃飯都是清一色的綠葉菜,小初讀書時期,酸菜是唯一的蔬菜,因為腌漬后易于保存,腌漬用的那個甕大而笨重,齊腰高,先是在底上撒一把大粒鹽,然后鋪一層用熱水焯過的菜,在上面再撒鹽,一層一層,一個大甕可以鋪十幾層的菜。小時候經常見村民集體腌菜的場景,好幾家合在一起,一天腌漬一千來斤菜,在我的家鄉內蒙古有一道菜很受人們的青睞,名字也是極直白的,叫豬肉燴酸菜,顧名思義,就是豬肉和酸菜的雜燴了,一般都是在秋冬豐收之際款待客人,豬肉越是鮮菜就越香,把剛宰的豬肉切成塊或者片,放在熱鍋里,不一會兒就能煉出很多的油脂,肉上放一層酸菜,慢火煨燉,豬油慢慢的滲到菜里,再加上一些土豆塊,就算是村民待客的上佳菜肴了,而且味道也是非常不錯的,十里地都能聞到那股味道,漸漸地,因學習、工作長期在外,這樣的菜吃的越來越少了,進而后來成了寄托鄉思的一點念想。產自尼泊爾,米粒兒很長,兩端尖細,米肚子又很飽滿,顆粒分明,越嚼越香,因此就格外珍惜了。再后來,離開西藏,就再也沒吃過那樣味美正宗的尼泊爾咖喱飯了。普蘭縣上的人不多,放眼望去,整條街上就稀稀拉拉的走著幾個人,遇到雪天,人更是少,回到邊防賓館時已是要上燈的時候了,只是停了電,賓館老板說,普蘭的用水用電比較緊張,有的時候一天要存上半個月的用水,甚至會被告知哪天幾時到哪天幾時沒水,幾乎家家餐館都要備上一臺發電機。和用水用電一樣,在西藏,你還不能忘記多備些衣物,有時短短幾小時內就要經歷四季變換,或陽光明媚,或狂風怒吼,或傾盆大雨,冰雪飛揚。剛進房間沒多久就有冷風跑到了衣縫里,早晚溫差之大像藏袍這樣的衣服真是再好不過的了,此時的桌子上,點著一支蠟燭,火苗一跳一跳,發出微弱的黃光,被冷風嚇怕了的火焰漸漸冷靜了下來。晚上十點,總算是有了電,心境也一下子明朗了起來,打開水龍頭發現水中竟有黃沙,縱使放流了很久,水里依然是一股紅黃漸交的水,簡單的洗了洗臉就罷了,臉上也吸附了細沙,覺得土腥味重。在西藏,陽光是永遠不能避談的話題,第二天睜開眼睛時,陽光射進窗來,薄薄的一層,覆蓋在床上,嘴角覺得疼,一摸才知長了水泡,忽冷忽熱,一夜之間竟被干燥“榨”出了疙瘩,這時已經有人在樓下等著我們了,聽站長說,是普蘭縣的援藏女干部,要帶我們去普蘭現代農業果蔬園的。加央和次多站長偏愛吃藏面,清早就開著車在普蘭的大街上找到了一家藏面館,點了藏面和酥油茶,我也隨同,但是我更喜歡喝甜茶,那股味道像極了小時候喝的蒙古甜奶茶,要在西藏呆久了,你只要走進藏餐館就能喝出哪個酥油茶更純更地道,在拉薩,在西藏的任何一個地方,相約一兩好友,坐在藏餐館,品著幾毛錢一碗的酥油茶、甜茶,再來一碗藏面,那便是再好不過的時光了,也是尋常藏族人家打發時光的情景。普蘭現代果蔬園的情況完全出乎我的預料,陜西的援藏干部帶著當地的牧民沒日沒夜的干,援藏干部已經和當地的牧民全然融合成了一家人,一起吃一起勞作,當地的農牧民在援藏干部和專業種植技術員那里學得了各種蔬菜的培育種植的技巧,農牧民也一改祖祖輩輩只種青稞的單一生產方式,除了種青稞外,這里的人們還搞起了培育、種植、運輸、出售一條線的生產模式。在農牧業示范園里,毛頭柳枝頭已經翻出了嫩綠的樹芽兒,長勢正濃,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從南通北全是溫棚,四周則是高高低低的山,說山也不是山,都是一片荒涼和另一片荒涼的拼接,像一個縱深分明的大碗,在底上放了一點綠菜葉一般。第一批加入種植合作社的塔覺次仁親切的把番茄稱為致富園里的圣女果,去年第一年種植圣女果,賣得很好,今年,塔覺次仁和吉讓居委會加興組的群眾商量后決定增加圣女果的種植面積,塔覺次仁和鄉親們帶著我們逐個挨著大棚看,每到一個棚里都要摘一些時鮮水果要我們品嘗,用衣襟擦一擦就遞給我。在西藏很多牧民家的院子外墻上都有一坨一坨的牛糞被貼著,存儲起來,等待大雪封山的時候用來燒火取暖,還有一部分被用于農作物的施肥,塔覺次仁告訴我們,他們在大棚里也施了自然肥,所以他們的水果和蔬菜也比施化學肥的更脆更綠色。在一間果棚里,我們吃了援藏干部胡剛給我們摘的黃瓜,蹲在地上用水管子里的水一沖泥土就掉了,吃著果肉很飽滿,脆嫩中還釋放著黃瓜芯兒里的那股味道。我在普蘭縣的時候當地的牧民已經種植了二十多種蔬菜水果了,還有一些是試種的。在阿里,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當地蔬果無法生長,同時由于阿里地區距離拉薩有1600度公里,運輸成本高,能吃到一餐新鮮的蔬菜,對于當地的孩子們來說就像過年般開心。在西藏買菜比買肉都貴,許多數蔬菜都是從內地,如成都、重慶、西安等地空運來,阿里的蔬菜水果也不例外,從拉薩和新疆喀什都有空運而來的,普蘭縣有了農牧園后不僅滿足了當地人的吃菜需求,而且還開始了外銷,這給當地的農牧民帶來了不少的收入,我們還給農牧民們簡單的算了一筆賬,當時的果蔬種植面積是380畝,農民還可以得到每畝地1300元的土地流轉資金,以前種青稞每畝地的利潤也就是600到700元,這么計算看來,發放給農牧民的土地流轉資金就有50萬,加入種植合作社的家庭一共21戶,均開一攤,單單是土地流轉費每年每戶就可以拿到2萬多,農牧民在大棚里務工每天每人可以得到150塊錢的額外收入,這和過去相比收入已經翻了好幾番。幾個陪同的援藏干部都是土生土長的陜西人,而我祖籍也是陜西,話題也會格外親近些,偶爾也會用從姥姥那里學來的陜北話逗逗他們,而他們也是滿口的陜北話,搞得我們捧腹不已。援藏干部也是技術指導,他們也坦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們教給農牧民這些生產技能,即便日后他們離開普蘭,農牧民也可以做好這些事情,當地農牧民還給干部們起了“綽號”,只是每個“綽號”都優雅的讓我們咋舌。大棚里的灌溉方式也花樣繁多,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習性,設置了不同的灌溉方式,滴灌、噴灌、微噴、管灌最常見。臨行前,塔覺次仁和援藏女干部還特意摘了幾個西瓜給我們,告訴我們以后多到果園來,下一步他們會開辟溫棚養牛養羊示范區、優質牧草種植示范、農林牧一體化的發展路子。梵音一上午的行程都被塞的滿滿當當,果園之行告一段落。站長還琢磨著早些趕回獅泉河鎮,眼看著時間有些緊了,嘴里叨叨著科迦寺,不去科迦寺,朝拜就不算是圓滿,普蘭縣到科迦寺不算遠,車子走一會兒就到,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