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腦半球課件_第1頁
最新-大腦半球課件_第2頁
最新-大腦半球課件_第3頁
最新-大腦半球課件_第4頁
最新-大腦半球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腦半球

-解剖、生理與臨床

大腦半球1大腦半球1形態與結構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

大腦半球1232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brainspinalcordtelencephalon

端腦diencephalon

間腦

brainstem

腦干

cerebellum

小腦cranialNspinalNvisceralN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brainspinalco3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端腦-telencephalon

由左、右兩側大腦半球及連接兩半球的胼胝體組成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端腦-telencephalon4端腦

telencephalon(大腦

cerebrum)

胼胝體corpuscallosum大腦橫裂大腦縱裂

cerebrallongitudinalfissure大腦半球cerebralhemisphere端腦telencephalon(大腦cerebr5端腦的外形與分葉大腦縱裂cerebrallongitudinalfissure大腦橫裂cerebraltransversefissure

端腦的外形與分葉大腦縱裂cerebrallongitudi61、形態與結構大腦半球:大腦灰質-cerebralcortex

基底核-basalnuclei大腦髓質-medulla側腦室-lateralventricle

1、形態與結構7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1.1大腦半球的外部形態可以概括為“三個面、四個極、五個葉”

三個面:背外側面——中央溝,外側溝內側面——頂枕溝,距狀溝胼胝體,扣帶回底面——

四個極:額極、顳極、島極和枕極五個葉: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和島葉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1.1大腦半球的外部形態8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

Fivelobes

Frontallobe額葉Parietallobe頂葉Temporallobe顳葉Occipitallobe枕葉Insularlobe島葉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9在大腦半球的外表面上,巨大的中央溝將頂葉與額葉分開。中央溝的下端,有大腦外側裂將額葉和顳葉,頂葉和顳葉分開。從頂枕裂向下引長線,將顳葉和頂葉與枕葉分開。這樣,在每個大腦半球的外表面就分出了四個葉:額葉、頂葉、顳葉與枕葉。位于中央溝兩側的兩個大回,一個在中央溝之前稱中央前回,一個在中央溝之后稱中央后回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在大腦半球的外表面上,巨大的中央溝將頂葉與額葉分開。中央溝的10溝

中央溝centralsulcus外側溝lateralsulcus頂枕溝parietooccipitalsulcus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Cerebralhemisphere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Cerebralhemisphere11腦的側面觀中央溝Centralsulcus外側溝Lateralsulcus頂枕溝Parietooccipitalsulcus腦的側面觀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12腦的側面觀腦的側面觀13最新-大腦半球課件14額葉的主要溝回中央前溝中央前回額上溝額下溝

眶部三角部島蓋部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額葉的主要溝回中央前溝中央前回額上溝額下溝眶部三角部島蓋15額葉(中央前回以前的區域),有三個橫行的回,即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額葉(中央前回以前的區域),有三個橫行的回,即額上回、額中回16頂葉,首先按中間的橫溝(頂間溝)分成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分為緣上回和角回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頂葉,首先按中間的橫溝(頂間溝)分成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17頂葉的主要溝回

中央后溝頂上小葉

緣上回角回

頂內溝中央后回

頂葉的主要溝回中央后溝頂上小葉緣上回角回頂內溝中央后回18顳葉也有三個橫回,即顳上回、顳中回和顳下回,在這三個腦回之間的橫溝稱顳上溝及顳下溝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顳葉也有三個橫回,即顳上回、顳中回和顳下回,在這三個腦回之間19顳葉主要溝回

顳上溝顳下溝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

顳葉主要溝回顳上溝顳下溝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20聽覺中樞顳橫回聽覺中樞顳橫回21顳橫回顳橫回22大腦半球上外側面外側溝

中央溝額上回中央前回顳中回緣上回角回顳橫回第

I軀體運動區primarymotorarea第

I軀體感覺區primarysensoryarea聽區auditoryarea平衡覺區味覺區tastearea大腦半球上外側面外側溝中額上回中顳中回緣上回角回顳橫回第23大腦半球的底面前部是額葉,稍后,以大腦外側裂和額葉分開的顳葉,再往后則是枕葉在額葉底部有嗅球和嗅束,稍后是視交叉,腦干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大腦半球的底面前部是額葉,稍后,以大腦外側裂和額葉分開的顳葉24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質直回嗅束溝眶回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質直回嗅束溝眶回25腦底面額葉嗅球olfactory

bulb嗅束olfactorytract前穿質鉤海馬旁回枕顳外側回腦底面額葉嗅球嗅束前穿質鉤海馬旁回枕顳外側回26最新-大腦半球課件27最新-大腦半球課件28大腦半球的內表面沿矢狀線分為兩半,內表面上可清楚看到頂葉和枕葉之間的頂枕裂。枕葉在后,內有很深的距狀裂,其上方為楔回,下方為舌回旁中央小葉位于頂部中央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大腦半球的內表面沿矢狀線分為兩半,內表面上可清楚看到頂葉和枕29頂枕溝楔葉舌回距狀溝枕葉的主要溝回頂枕溝楔葉舌回距狀溝枕葉的主要溝回30在半球切面的中央是被切斷的兩半球的主要連合纖維-胼胝體,它略呈弓形,前端稱膝,中部稱體,后端稱壓。前端向前下彎,變薄處稱嘴。1形態與結構前連合胼胝體嘴胼胝體膝胼胝體干胼胝體壓部穹隆在半球切面的中央是被切斷的兩半球的主要連合纖維-胼胝體,它略31胼胝體上面觀胼胝體上面觀32胼胝體胼胝體溝扣帶溝扣帶回扣帶回緣支中央旁小葉終板旁嗅溝胼胝體胼胝體溝扣帶溝扣帶回扣帶回緣支中央旁小葉終板旁嗅溝33最新-大腦半球課件34最新-大腦半球課件35中央小葉后、楔回之前為楔前回在顳葉的前部為海馬回鉤,鉤的向后延伸部分為海馬回。鉤、回外側為向后走行的側副裂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中央小葉后、楔回之前為楔前回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36有一白質帶自壓部向下伸出,稱穹??;穹隆與胼胝體之間有一三角形薄片,稱透明隔;在胼胝體周邊,有一個”C”形的腦回,稱扣帶回;扣帶回與隔區、穹隆峽、杏仁核、海馬、海馬回、鉤、額葉眶面之嗅區、乳頭體、乳頭丘腦束、丘腦前核等組織組成邊緣葉,或稱邊緣系統1形態與結構有一白質帶自壓部向下伸出,稱穹??;1形態與結構37胼胝體扣帶溝中央溝頂枕溝距狀溝calcarinesulcus枕顳溝側副溝海馬旁回parahippocampalgyrus海馬回鉤uncus海馬溝中央旁小葉大腦半球內側、底面枕顳外側回海馬hippocampus胼胝體扣帶溝中央溝頂枕溝距狀溝枕顳溝側副溝海馬旁回海馬回鉤38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大腦皮層是中樞神經系統發展上最晚的和最完善的部分。在解剖上,皮層是覆蓋于大腦半球表面的灰質層。小部分位于外表,大部分折進腦溝內;正由于皮層的這種折疊,形成了大量腦溝。其中有一些腦溝最明顯,也最深,稱為裂,把大腦分成腦葉。較小的溝,又將各腦葉分成若干腦回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大腦皮層是中樞神經系統發展上最晚的和39最新-大腦半球課件40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人類大腦皮質厚約1.5~4.5mm,按進化特點分為:archicortex

原皮質(hippocampalformation

海馬結構)paleocortex

舊皮質(rhinencephalon

嗅腦)

neocortex新皮質(mostofcerebralcortex)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人類大腦皮質厚約1.5~4.5mm,41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皮質構造的基本形式有六層:

分子層外顆粒層外錐體層內顆粒層內錐體層多形細胞層

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皮質構造的基本形式有六層:42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分子層:只含有少量的小型細胞,接受半球其他皮質區域的錐體細胞和梭狀細胞的沖動,因而分子層內有大量切線走行的纖維外顆粒層:神經元較小,呈顆粒狀,含有少量小錐體細胞,樹突在同層內連接外錐體層:其軸突直接伸向白質,形成投射、聯合以及連合纖維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分子層:只含有少量的小型細胞,接受半43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內顆粒層:主要接受經丘腦皮質通路傳遞的沖動內錐體層:含有中等或大型錐體細胞,在中央前回皮質,此層含有巨大錐體細胞(Betzcells),其軸突形成皮質核束和皮質脊髓束多形細胞層:此層細胞發出的纖維與其他皮質區域和皮質下核團相連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內顆粒層:主要接受經丘腦皮質通路傳遞44分子層外顆粒層外錐體細胞層內顆粒層節細胞層多形細胞層分子層外顆粒層外錐體細胞層內顆粒層節細胞層多形細胞層45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一般認為,一~三層皮質結構執行皮質內和各區皮質間的聯絡與連合功能,第四層主要是接受上行傳入纖維的沖動;第五~六層主要為發出傳出纖維,完成皮質的傳出效應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一般認為,一~三層皮質結構執行皮質內46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但是,大腦皮質各個部分的細胞構筑(即指所含細胞的形態、大小、密度以及分層情況)并不一致。在大腦皮層的某些區域,其中某一層特別明顯,而另一層則極不明顯,某一層特別增厚并可分出亞層,或增加了層數等等已經證明,這些結構的不同與機能的不同有關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但是,大腦皮質各個部分的細胞構筑(即47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許多學者研究了大腦皮層的細胞構筑,根據構筑的不同,制定了詳細的分區圖,每區冠以數字及字母以資區別德國解剖學家KorbinianBrodmann根據大腦皮質各層的厚度和各種神經元的形態,把大腦分為52個區,雖被后來的研究者有所補充和修正,但該圖為大家所熟悉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許多學者研究了大腦皮層的細胞構筑,根48大腦皮質的細胞構筑分區(外側面)大腦皮質的細胞構筑分區(外側面)49大腦皮質的細胞構筑分區(內側面)大腦皮質的細胞構筑分區(內側面)50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髓質-medulla投射纖維(projectionfibers):聯絡纖維(associationfibers):連接同側半球不同部位皮質纖維,上縱束,下縱束,鉤束,扣帶連合纖維(commissuralfibers):連接兩側大腦半球的纖維,胼胝體——同位(homotopic)皮質區,前連合,海馬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髓質-medulla51聯絡纖維

--associationfiber聯系同側半球內各部分皮質的纖維短纖維——弓狀纖維鉤束

長纖維——

上縱束下縱束扣帶聯絡纖維--associationfiber聯系同側52Associationfibers

聯絡纖維

RunbetweengyriwithinthesamehemisphereCerebralarcuatefibers大腦弓狀纖維Superiorlongitudinalfasciculi上縱束Inferiorlongitudinalfasciculi下縱束Uncinatefasciculus鉤束Cingulum扣帶Associationfibers53弓狀纖維下縱束扣帶下縱束上縱束弓狀纖維豆狀核鉤束弓狀纖維下縱束扣帶下縱束上縱束弓狀纖維豆狀核鉤束54連合纖維commissuralfibers

胼胝體corpuscallosum:聯系兩側額、頂、枕、顳葉前連合:聯系兩側嗅球和顳葉穹?。╢ornix)和穹隆連合:聯系兩側海馬和齒狀回胼胝體干胼胝體膝胼胝體嘴胼胝體壓部前連合穹隆連合纖維commissuralfibers胼胝體co55Commissuralfibers連合纖維

-runbetweenleftandrighthemisphereCorpuscallosum胼胝體:rostrum,genu,trunk,spleniumAnteriorcommissure前連合Fornixandcommissureoffornix穹隆和穹隆連合Commissuralfibers連合纖維56最新-大腦半球課件57最新-大腦半球課件58投射纖維-

projectionfiber

由大腦皮質與皮質下諸結構間的上、下行纖維組成投射纖維-projectionfiber由59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內囊、外囊和極外囊內囊:為上、下行投射纖維集中通過的部位是一廣闊的白質區,在橫斷面上呈V字形,尖端指向內側,分為前肢、膝部和后肢三部分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內囊、外囊和極外囊60內囊

位置:豆狀核與尾狀核、背側丘腦之間構成:上、下行的投射纖維集中形成的髓質板構成。

尾狀核背側丘腦

內囊豆狀核尾狀核背側丘腦內囊豆狀核61內囊在橫斷面上呈“><”形

分部:前肢膝部后肢前肢膝后肢內囊在橫斷面上呈“><”形前肢膝后肢621形態與結構1.4內囊、外囊和極外囊外囊:位于屏狀核和豆狀核之間,主要由皮質被蓋纖維(島蓋與島葉皮質至中腦被蓋)組成極外囊:位于屏狀核與腦島之間,主要由皮質的聯絡纖維,聯系額葉、島葉及顳葉的皮質,對聽覺中樞、言語運動中樞起到聯系作用1形態與結構1.4內囊、外囊和極外囊63最新-大腦半球課件64殼putamen屏狀核claustrum背側丘腦腦的冠狀切面蒼白球globuspallidus尾狀核caudaten.豆狀核lentiformn.殼屏狀核背側丘腦腦的冠狀切面蒼白球尾狀核豆狀核65ThreepartsAnteriorlimbofinternalcapsule

內囊前肢LiesbetweencaudatenucleusandlentiformnucleusContainingfrontopontinetractandanteriorthalamicradiationGenuofinternalcapsule內囊膝IsangleatwhichanteriorandposteriorlimbsmeetContainingcorticonucleartractPosteriorlimbofinternalcapsule

內囊后肢LiesbetweenthalamusandlentiformnucleusContaincorticospinaltract,corticorubraltract,centralthalamicradiation,parieto-occipito-temporo-pontinetract,acousticradiationandopticradiationThreeparts661形態與結構

額橋束

前肢丘腦前輻射

膝部皮質延髓束內囊

皮質脊髓束額葉紅核纖維紅核額葉纖維后肢皮質丘腦底部纖維皮質紅核束丘腦中央放射顳橋束頂枕橋束視放射聽放射1形態與結構67尾狀核頭丘腦前輻射額橋束蒼白球殼豆狀核皮質紅核束頂枕顳橋束聽輻射視輻射外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背側丘腦丘腦上輻射皮質脊髓束皮質核束內囊模式圖尾狀核頭丘腦前輻射額橋束蒼白球殼豆狀核皮質紅核束頂枕顳橋束聽68丘腦尾狀核頭殼蒼白球豆狀核內囊前肢額橋束frontopontinetract

皮質核束corticonuclear聽輻射acousticradiation丘腦前輻射anteriorthalamicradiation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皮質紅核束corticorubral頂枕顳橋束丘腦上輻射視輻射opticradiation內囊膝內囊后肢丘尾狀核頭殼蒼豆內囊前肢額橋束frontopontine69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基底神經節功能:大腦和小腦協同調節隨意運動、肌張力、姿勢及復雜的行為活動,損害后主要表現不自主運動及肌張力障礙。

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基底神經節70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基底神經節

尾狀核-————

殼核—新紋狀體錐體外系統豆狀核蒼白球——舊紋狀體

屏狀核基底神經節是腦深部白質的灰質團塊,是錐體外系的中繼站.狹義的講指紋狀體(尾狀核、豆狀核)、屏狀核和杏仁核,廣義的講將紅核、黑質、丘腦底核也包括在內。

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基底神經節71Basalnuclei

基底核Corpusstriatum紋狀體Lentiformnucleus

豆狀核

Caudatenucleus尾狀核Claustrum屏狀核Amygdaloidbody杏仁體Globuspallidus蒼白球putamen殼Neostriatum新紋狀體-paleostriatum舊紋狀體前肢膝后肢Basalnuclei基底核Corpusstriatu72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紋狀體(corpusstriatum)

在胚胎早期紋狀體先是一團灰質,后來為內囊的纖維分隔成兩個灰質團塊,即豆狀核和尾狀核,但是分隔并不完全,在最前部尾狀核頭向下與豆狀核相連。較靠背方,兩核間連有橫越內囊的若干灰質窄橋,這些橋梁使此部出現條狀紋,因此名為紋狀體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紋狀體(corpusstriatu73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尾狀核

是細長形如馬蹄鐵形的灰質團塊,全長緊隨側腦室的下緣。此核頭部膨大位于丘腦本部的前方,突入側腦室的前角并接續前穿質,與豆狀核相連。核的尾部逐漸細長,叫做尾狀核的尾,沿丘腦的背外側緣延伸,向后到丘腦的后端,抵側腦室顳角之頂部前行,到達杏仁核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尾狀核74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豆狀核

位于島葉、尾狀核及丘腦之間,深埋于半球白質之中,緊貼在內囊的外面。垂直的外髓板把豆狀核劃分為外側部(較大),是為殼核;內側部(較?。?,叫做蒼白球。蒼白球呈三角形,因為有許多有髓纖維橫穿蒼白球,因此在新鮮狀態它比殼核或尾狀核顯得色淡,故而得名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豆狀核75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杏仁核

為小的球形灰質團塊,位于顳葉深方的背內側部,在側腦室下腳尖端后方,一部分在它的上方,與尾狀核尾相連。杏仁核接受雙側嗅紋的纖維,發出的纖維稱為終紋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杏仁核76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屏狀核

是位于半球髓質中的薄片灰質,在豆狀核和島葉皮質中間,功能尚不清楚。

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屏狀核77最新-大腦半球課件78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

側腦室-

lateralventricle位置:是大腦半球內深面的腔隙。形態:馬蹄鐵形。分部:

中央部:位于頂葉前角:深入額葉后角:深入枕葉下角:深入顳葉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側腦室-lat79腦室的鑄型腦室的鑄型80腦室系統側腦室第三腦室第四腦室腦室系統81循環途徑:左、右側腦室第三腦室第四腦室蛛網膜下隙蛛網膜粒上矢狀竇頸內靜脈室間孔

中腦水管第四腦室正中孔第四腦室外側孔側腦室脈絡叢CSF第三腦室脈絡叢第四腦室脈絡叢CSFCSF循環途徑:左、右側腦室第三腦室第四腦室蛛網膜下隙蛛網膜粒上82

交通側腦室lateralventricle

↓室間孔interventricularforamen↓第三腦室thirdventricle交通83腦脊液及其循環腦脊液cerebralspinalfluid充滿腦室系統、蛛網膜下隙及脊髓中央管內的無色透明液體總量:150ml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起緩沖、保護、運輸代謝產物及調節顱內壓循環途徑終池腦脊液及其循環腦脊液cerebralspinalflui84邊緣系統-limbicsystem1.位置:半球內側面,胼胝體周圍2.組成邊緣葉:隔區(胼胝體下區、終板旁回)、扣帶回、海馬旁回、海馬結構(海馬、齒狀回)有關皮質:島葉、顳極有關皮質下結構:杏仁體、隔核、下丘腦、上丘腦、丘腦前核群、中腦被蓋

邊緣系統-limbicsystem85Limbicsystem邊緣系統CompositionLimbiclobe:includesseptalarea,cingulatedgyrus,parahippocampalgyrus,hippocampus,dentategyrus,temporalpole,anteriorpartofinsularlobeandsoonAssociatedsubcorticalnuclei:amygdaloidbody,septalnuclei,hypothalamus,epithalamus,anteriornucleusgroupofthalamus,tegmentumofmidbrainFunction:

concernedwithvisceralactivities,olfaction,emotionandmemory,sothissystemiscalled‘visceralbrain’Limbicsystem邊緣系統Composition86邊緣系統

limbicsystem功能:與內臟活動、覺醒睡眠、情感行為、學習記憶等有關邊緣系統limbicsystem功能:87最新-大腦半球課件88最新-大腦半球課件89島葉可能與內臟運動和感覺有關島葉90大腦半球包括: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及島葉、邊緣葉(扣帶回、海馬回、鉤回)優勢半球:言語、邏輯思維、分析綜合及計算功能非優勢半球:音樂、美術、空間、幾何圖形和人物面容識別、視覺記憶功能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91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1額葉的機能

在人類,額葉主要功能與隨意運動和高級精神活動有關,此外,對植物神經調節與小腦共濟運動的控制,也有一定的作用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1額葉的機能92功能區包括:

1.

皮質運動區:中央前回,呈“倒置人形”;

2.

運動前區:在運動區前方,是錐體外系的皮質中樞,與姿勢調節和聯合運動有關;額-橋-小腦束亦起于此;

3.

皮質側視中樞:額中回后部;

功能區包括:

1.

皮質運動區:中央前回,呈“倒置人形”93功能區包括:

4.

書寫中樞:優勢半球額中回后部;

5.

運動性語言中樞:優勢半球額下回后部;

6.

額葉聯合區:額葉前部,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關。功能區包括:

4.

書寫中樞:優勢半球額中回后部;

5.94額葉的主要皮質區中央前區(大腦皮質運動區)中央前回額上、中、下回的后部前額葉額葉的主要皮質區中央前區(大腦皮質運動區)95

第1軀體運動區firstsomaticmotorarea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

功能:管理對側肢體骨骼肌的運動。第1軀體運動區第1軀體運動區firstsomaticmotor96第一軀體運動區: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4區),皮質厚度平均2.70~2.74mm;第一軀體運動區: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4區),皮質97上下顛倒頭部為正左右交叉面積決定于功能第

I軀體運動區: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上下顛倒第I軀體運動區: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98最新-大腦半球課件99最新-大腦半球課件100前運動皮質:位于第一軀體運動區的前方,即6區的外側部分輔助運動區:位于第一軀體運動區前面6區的內側部分,大部分在大腦半球的內側面。前運動皮質:位于第一軀體運動區的前方,即6區的外側部分101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額葉的運動區包含Brodmann4、6和8區4區司理對側半身的隨意運動6區主要司理較大的姿勢運動,維持肌張力,是錐體外系的皮層投射區之一6區單獨破壞時,身體對側僅產生暫時性無力,一過性肌張力增強,強握,腱反射輕度增強,Babinski反射僅出現扇形等。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額葉的運動區包含Brodmann4、6和102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如4、6區同時破壞,則出現持久性痙攣性癱瘓、深反射亢進及Babinski反射既有扇形,又有踇指背屈8區與6區分界不清,司頭、眼向對側轉動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如4、6區同時破壞,則出現持久性痙攣性癱103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額前區(9~12區)與人類智能有一定的聯系額中回后三分之一為書寫中樞,稍前為眼球協調運動中樞額下回后三分之一為運動性語言中樞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額前區(9~12區)與人類智能有一定的聯104Languagearea語言中樞Itisdominantinlefthemisphereinright-handedpersonMotorspeecharea

運動性語言中樞LocatedinposteriorportionofinferiorfrontalgyrusDamage:motoraphasiaWritingarea

書寫中樞LocatedinposteriorportionofmiddlefrontalgyrusDamage:agraphiaAuditoryspeecharea

聽覺性語言中樞LocatedinposteriorportionofsuperiortemporalgyrusLesion:sensoryaphasiaVisualspeecharea

視覺性語言中樞LocatedinangulargyrusLesion:alexiaLanguagearea語言中樞Itisdomina105前額葉(區)的研究進展前額區(prefrontalarea)此區在進化上較新,靈長類較發育,人類則特別發達,幾乎相當于整個額葉。是人類高度智慧以及復雜心理活動的神經基礎,PFC在思維、邏輯推理、行為計劃和組織、工作記憶及注意力調節等高級功能均起關鍵作用。其中,PFC的基本功能是以工作記憶來指導行為。前額葉(區)的研究進展前額區(prefrontalarea106【額葉損害表現及定位】

1.

精神癥狀:癡呆和人格改變。特別是近記憶力減退,淡漠、欣快等;

2.

癱瘓:對側單癱,中樞性面舌癱,嚴重的可出現偏癱。刺激性病灶出現癲癇。旁中央小葉損害可出現雙下肢運動障礙及尿失禁;

3.

言語障礙:運動性失語;

4.

書寫障礙:優勢半球額中回后部;

【額葉損害表現及定位】

1.

精神癥狀:癡呆和人格改變。特107【額葉損害表現及定位】

5.

共同性偏視:同向性凝視麻痹,破壞性病灶-凝視病灶側,刺激性病灶-凝視病灶對側;

6.

強握及摸索反射:額上回后部近中央前回處損害;

7.

額葉性共濟失調:額-橋-小腦束損害,病變對側下肢運動笨拙、步態蹣跚,辨距不良及眼震少;

8.Foster-Kennedy綜合征:額葉底面腫瘤,病變側視神經萎縮,病變對側視乳頭水腫?!绢~葉損害表現及定位】

5.

共同性偏視:同向性凝視麻痹1082.2頂葉的主要功能區:

1.

皮質感覺區:中央后回(對側身體深、淺感覺)和頂上回(分辨性觸覺和實體覺皮質中樞),呈“倒置人形”;

2.

運用中樞:優勢半球緣上回,與復雜動作和勞動技巧有關;

3.視覺語言中樞:角回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2頂葉的主要功能區:

1.

皮質感覺區:中央后回(對109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2頂葉的機能頂葉的3、1、2區(中央后回)為軀體感覺機能區,接受皮膚、肌肉與肌腱傳來的沖動。頂葉皮層對感覺刺激進行高級分析綜合緣上回(40區)的機能可能是領會身體部位(自身位覺認識),運用中樞優勢半球角回(39區)是與言語機能有關的皮層閱讀中樞區

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2頂葉的機能110第1軀體感覺區firstsomaticsensoryarea第1軀體感覺區位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葉的后部功能:接受對側半身的感覺。第1軀體感覺區firstsomaticsensory111頂葉的主要皮質區第一軀體感覺區: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葉后部頂葉的主要皮質區第一軀體感覺區: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葉后部112第

I軀體感覺區: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葉后部上下顛倒頭部為正左右交叉面積決定于功能第I軀體感覺區: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葉后部上下顛倒113Languagearea語言中樞Auditoryspeecharea

聽覺性語言中樞LocatedinposteriorportionofsuperiortemporalgyrusLesion:sensoryaphasiaVisualspeecharea

視覺性語言中樞LocatedinangulargyrusLesion:alexiaLanguagearea語言中樞Auditoryspe114【頂葉損害表現及定位】

1.

皮層感覺障礙:破壞性病變-病灶對側肢體復合感覺障礙,刺激性病變-病灶對側肢體部分性感覺性癲癇;

2.

體象障礙:自體認識不能-非優勢半球鄰近角回損害;病覺缺失-非優勢半球鄰近緣上回損害;頂葉病變-失肢體感,幻多肢癥

【頂葉損害表現及定位】1.

皮層感覺障礙:破壞性病115【頂葉損害表現及定位】3.

古茨曼綜合征(Gerstmannsyndrome):優勢半球頂葉角回損害,表現為:計算不能,手指失認,左右失認,書寫不能;

4.

失用癥:左側緣上回:雙側失用;左側緣上回-同側中央前回病變:右側肢體失用;胼胝體前部和右側皮質下白質:左側肢體失用;

5.視野改變:雙眼對側視野同向下象限盲【頂葉損害表現及定位】3.

古茨曼綜合征(Gerstm116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3顳葉的機能顳葉新皮層的主要機能是對聽覺刺激進行分析,與此有關的,在優勢半球還有感受性言語機能及記憶機能等扣帶回、海馬回和海馬回溝為內臟活動調節中樞和嗅覺中樞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3顳葉的機能117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顳葉主要功能區包括:

1.聽覺中樞:顳上回中部及顳橫回;

2.感覺性語言中樞:優勢半球顳上回后部;

3.嗅覺中樞:鉤回及海馬回前部,受雙側支配;

4.顳葉前部與記憶、聯想、比較等高級神經活動有關;

5.海馬與精神活動有關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顳葉主要功能區包括:

1.聽覺中樞:顳118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聽區:聽輻射的背側部分傳導高音沖動,投射至41區的內側部,聽輻射的腹側部分傳導低音沖動,投射至41區的外側部。聽覺性語言中樞:顳上回后部(42區)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聽區:聽輻射的背側部分傳導高音沖動,投射119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視覺:外側膝狀體發出的視輻射的前下部分纖維折向前下方進入顳葉,繞過側腦室前角在投向距狀裂,在顳葉內形成Meyer袢。這是顳葉病變及顳葉切除時發生同側上象限視野缺損的原因。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120【顳葉損害表現及定位】

1.

感覺性失語:顳上回后部(Wernicke區)損害;

2.

命名性失語:顳中下回后部損害;

3.

顳葉癲癇:多為復雜部分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為海馬及Ammon角損害;鉤回受累出現幻嗅、幻味、努嘴、咀嚼等動作

【顳葉損害表現及定位】1.

感覺性失語:顳上回后部(W121【顳葉損害表現及定位】

4.

幻覺:幻聽、幻嗅、幻視。多為癲癇的先兆癥狀;

5.

精神癥狀:見于顳葉廣泛性病變或雙側顳葉病變。表現人格改變、記憶障礙、情緒異常;

6.視野改變:兩眼對側視野同向性上象限盲【顳葉損害表現及定位】4.

幻覺:幻聽、幻嗅、幻視。122第一視區:相當于17區,居距狀溝上、下唇及后部的深面,占大腦表面的3%,但卻有10%的皮質神經元集中于此。每側視區接受雙眼的同側半視網膜傳來的沖動。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4枕葉的機能第一視區:相當于17區,居距狀溝上、下唇及后部的深面,占大腦123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4枕葉的機能第二視區(18區)第三視區(19區)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4枕葉的機能124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4枕葉的機能17區是枕葉距狀裂兩側的皮層,接受外側膝狀體來的視覺纖維18區是視覺的認識區19區的機能為視覺再現。這兩個區域對視覺進行高一級的分析綜合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2.4枕葉的機能125視覺區visualarea

距狀溝上下的枕葉皮質

功能:一側視區接受雙眼對側半視野。★損傷:雙眼視野同向性偏盲。視覺區visualarea距狀溝上下的枕葉皮質126

語言中樞

Languagearea運動性語言中樞

Motorspeecharea

額下回的后部書寫中樞Writingarea額中回的后部聽覺性語言中樞

Auditoryspeecharea

顳上回的后部視覺性語言中樞

Visualspeecharea位于角回

語言中樞Languagearea127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1額葉⑴額葉前部:精神障礙,如人格改變、淡漠、主動性缺乏,定向、計算、記憶力障礙等。對側額葉性共濟失調(主要為軀干)。強握反射是額極病變的一個重要體征,常見于對側手部。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1額葉128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⑵中央前回:對側局限性癲癇或單癱:皮質上1/3

損害,對側下肢抽動或癱瘓;中1/3損害,對側上肢抽動或癱瘓;下1/3損害,對側頭面眼等抽動或癱瘓⑶額下回后部(主側半球44區):運動性失語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⑵中央前回:對側局限性癲癇或單癱:皮129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⑷額中回后部(主側半球):失寫癥⑸額中回后部(8區):刺激性病灶,頭眼轉向對側;破壞性病灶,頭眼轉向病灶側⑹額葉(6區):強握、摸索反射,患側上肢在空中不自主的摸索,下肢也可出現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130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⑺額葉:木僵狀態⑻額上回后部:前回轉動作,當受刺激時,立刻發生對側半身所有肌肉突然的痙攣發作,同時伴有頭眼向對側轉動,意識喪失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⑺額葉:木僵狀態131⑼額葉底部:智能障礙發作性癥狀:額葉腫瘤時癲癇常是首發癥狀運動障礙:額葉性共濟失調,運動減少丘腦下部癥狀顱神經麻痹癥狀:嗅覺障礙,Foster-Kenndy綜合征,視神經損害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⑼額葉底部: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132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2頂葉⑴中央后回及頂上小葉:對側感覺性癲癇及感覺障礙(皮質綜合覺、深部感覺障礙明顯)⑵緣上回(主側半球):失用癥⑶角回(主側半球39區):失讀癥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2頂葉133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⑷頂、枕、顳交界區(主側半球):Gerstmann綜合征:包括手指認識不能、身體左右側認識不能、書寫不能和計算不能⑸旁中央小葉:括約肌功能障礙及外生殖器的功能異常⑹頂葉:失結構癥,體象障礙,共濟失調,發作性癥狀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⑷頂、枕、顳交界區(主側半球):Ge134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⑺頂葉深部:對側同向性偏盲或下1/4象限盲⑻頂上小葉:后回轉發作,受刺激時,可引起對側半身突然的異常感覺發作⑼頂葉:對側身體萎縮(軟組織及骨骼萎縮)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⑺頂葉深部:對側同向性偏盲或下1/4135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3顳葉⑴顳上回后部(優勢半球42區):感覺性失語象限盲:⑵顳上回后部與角回之間(主側半球):命名性失語(遺忘癥)⑶顳上回(22區):眩暈,平衡障礙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3顳葉136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⑷顳上回與顳橫回:聽力障礙。一側顳葉病變時不出現聽覺障礙,雙側顳橫回病變時有皮質性聾⑸海馬鉤回:顳葉癲癇⑹顳葉深部:對側同向偏盲或上1/4象限盲⑺顳中回、顳下回后部(顳葉-腦橋-小腦束):對側共濟失調(軀干為主)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137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⑻顳上回前部:為音樂中樞,不能唱歌,也聽不懂音樂⑼記憶與情感:累及雙顳葉內側面邊緣系統的病變會引起嚴重的情感行為紊亂(包括記憶和認知障礙)以及近事記憶損害;累及顳葉新皮質的病變會嚴重的記憶紊亂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⑻顳上回前部:為音樂中樞,不能唱歌,138⑽顳葉癲癇:約有80%的癲癇病灶位于顳葉前部。一般認為,包括杏仁核、海馬前部在內的前顳葉切除術,是治療癲癇的經典手術,是因為手術徹底破壞了杏仁核和海馬這兩個可產生癲癇的低閾值結構,消除了它們對癲癇發作的“引爆”作用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⑽顳葉癲癇:約有80%的癲癇病灶位于顳葉3大腦半球病變的139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4枕葉

1.視野改變:①偏盲:一側視中樞病變產生對側同向性偏盲,但是中心視力不受影響,稱黃斑回避;②象限盲:距狀裂以下舌回病變-對側同向性上象限盲;距狀裂以上契回病變-對側同向性下象限盲;③皮質盲:雙側視覺中樞病變產生全盲,但光反射存在;

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4枕葉140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4枕葉

2.

視幻覺:視中樞刺激性病變。

3.

視覺失認:左側紋狀區周圍及角回病變。

4.

視物變形:視中樞病變及頂、顳、枕交界區病變,多為癲癇先兆。

5.頂枕交界區:受刺激時,頭眼向對側轉動和注視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4枕葉141幻視對定位診斷的意義不成形性幻視:如閃光、亮點、顏色等提示為枕葉或頂枕葉病變成形性幻視:患者幻視發作時在視野范圍內出現具體景象如圖案、人物等,成形性幻視提示為顳葉或顳頂葉的病變。如果出現視物變大或變小或伴有自動癥常見于一側顳葉病變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幻視對定位診斷的意義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142幻視對定位診斷的意義變視癥:發作性視物動態變化如上下關系倒置,物體變形,與視物變形無特殊區別,常伴有眩暈,這種現象見于藥物中毒或癔病、癲癇視覺滯留:物體形象仍殘留于視野內,見于頂枕葉病變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幻視對定位診斷的意義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143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5內囊⑴前肢或后肢的前2/3:偏癱,一般較輕,往往可逆;⑵后肢的后1/2:痙攣性偏癱(恢復困難),多伴有同側感覺障礙;⑶后肢的后1/3:同側偏盲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5內囊144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⑷膝部:發音障礙,中樞性舌、面癱⑸膝部(雙側):假性球麻痹⑹主側半球內囊:運動性失語(7)完全性損害:“三偏”綜合征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⑷膝部:發音障礙,中樞性舌、面癱145【基底節損害表現及定位】

1.肌張力減低-運動過多綜合征:新紋狀體病變引起。表現舞蹈動作、手足徐動、偏側投擲運動等。見于尾狀核、殼核、紅核、丘腦底核

病變;

2.肌張力增高-運動減少綜合征:震顫麻痹。見于蒼白球、黑質病變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基底節損害表現及定位】

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146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6島葉及外囊該部病變的癥狀系壓迫內囊而引起輕偏癱、兩眼向病灶側凝視,如主側半球病變時,可發生失語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6島葉及外囊147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7胼胝體⑴前1/3部位:精神障礙,失用癥、失語癥⑵中間1/3部位:失用癥或不能完成精細動作,偏癱或截癱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7胼胝體148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8邊緣系統邊緣系統主要包括海馬、海馬回、鉤、扣帶回、島葉、杏仁核、隔區、穹隆峽、Broca嗅區及額葉的眶面等部位。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3.8邊緣系統149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邊緣系統的功能,主要是軀體和內臟活動的整合,與情緒和行為有關,與下丘腦也有密切關系其病變體征,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顳葉癲癇、記憶障礙、睡眠及飲食習慣異常和癡呆。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邊緣系統的功能,主要是軀體和內臟活動的150謝謝謝謝151

大腦半球

-解剖、生理與臨床

大腦半球152大腦半球1形態與結構2皮質的功能性結構3大腦半球病變的癥狀

大腦半球123153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brainspinalcordtelencephalon

端腦diencephalon

間腦

brainstem

腦干

cerebellum

小腦cranialNspinalNvisceralN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brainspinalco154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端腦-telencephalon

由左、右兩側大腦半球及連接兩半球的胼胝體組成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端腦-telencephalon155端腦

telencephalon(大腦

cerebrum)

胼胝體corpuscallosum大腦橫裂大腦縱裂

cerebrallongitudinalfissure大腦半球cerebralhemisphere端腦telencephalon(大腦cerebr156端腦的外形與分葉大腦縱裂cerebrallongitudinalfissure大腦橫裂cerebraltransversefissure

端腦的外形與分葉大腦縱裂cerebrallongitudi1571、形態與結構大腦半球:大腦灰質-cerebralcortex

基底核-basalnuclei大腦髓質-medulla側腦室-lateralventricle

1、形態與結構158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1.1大腦半球的外部形態可以概括為“三個面、四個極、五個葉”

三個面:背外側面——中央溝,外側溝內側面——頂枕溝,距狀溝胼胝體,扣帶回底面——

四個極:額極、顳極、島極和枕極五個葉: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和島葉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1.1大腦半球的外部形態159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

Fivelobes

Frontallobe額葉Parietallobe頂葉Temporallobe顳葉Occipitallobe枕葉Insularlobe島葉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160在大腦半球的外表面上,巨大的中央溝將頂葉與額葉分開。中央溝的下端,有大腦外側裂將額葉和顳葉,頂葉和顳葉分開。從頂枕裂向下引長線,將顳葉和頂葉與枕葉分開。這樣,在每個大腦半球的外表面就分出了四個葉:額葉、頂葉、顳葉與枕葉。位于中央溝兩側的兩個大回,一個在中央溝之前稱中央前回,一個在中央溝之后稱中央后回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在大腦半球的外表面上,巨大的中央溝將頂葉與額葉分開。中央溝的161溝

中央溝centralsulcus外側溝lateralsulcus頂枕溝parietooccipitalsulcus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Cerebralhemisphere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Cerebralhemisphere162腦的側面觀中央溝Centralsulcus外側溝Lateralsulcus頂枕溝Parietooccipitalsulcus腦的側面觀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163腦的側面觀腦的側面觀164最新-大腦半球課件165額葉的主要溝回中央前溝中央前回額上溝額下溝

眶部三角部島蓋部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額葉的主要溝回中央前溝中央前回額上溝額下溝眶部三角部島蓋166額葉(中央前回以前的區域),有三個橫行的回,即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額葉(中央前回以前的區域),有三個橫行的回,即額上回、額中回167頂葉,首先按中間的橫溝(頂間溝)分成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分為緣上回和角回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頂葉,首先按中間的橫溝(頂間溝)分成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168頂葉的主要溝回

中央后溝頂上小葉

緣上回角回

頂內溝中央后回

頂葉的主要溝回中央后溝頂上小葉緣上回角回頂內溝中央后回169顳葉也有三個橫回,即顳上回、顳中回和顳下回,在這三個腦回之間的橫溝稱顳上溝及顳下溝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顳葉也有三個橫回,即顳上回、顳中回和顳下回,在這三個腦回之間170顳葉主要溝回

顳上溝顳下溝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

顳葉主要溝回顳上溝顳下溝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171聽覺中樞顳橫回聽覺中樞顳橫回172顳橫回顳橫回173大腦半球上外側面外側溝

中央溝額上回中央前回顳中回緣上回角回顳橫回第

I軀體運動區primarymotorarea第

I軀體感覺區primarysensoryarea聽區auditoryarea平衡覺區味覺區tastearea大腦半球上外側面外側溝中額上回中顳中回緣上回角回顳橫回第174大腦半球的底面前部是額葉,稍后,以大腦外側裂和額葉分開的顳葉,再往后則是枕葉在額葉底部有嗅球和嗅束,稍后是視交叉,腦干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大腦半球的底面前部是額葉,稍后,以大腦外側裂和額葉分開的顳葉175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質直回嗅束溝眶回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質直回嗅束溝眶回176腦底面額葉嗅球olfactory

bulb嗅束olfactorytract前穿質鉤海馬旁回枕顳外側回腦底面額葉嗅球嗅束前穿質鉤海馬旁回枕顳外側回177最新-大腦半球課件178最新-大腦半球課件179大腦半球的內表面沿矢狀線分為兩半,內表面上可清楚看到頂葉和枕葉之間的頂枕裂。枕葉在后,內有很深的距狀裂,其上方為楔回,下方為舌回旁中央小葉位于頂部中央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大腦半球的內表面沿矢狀線分為兩半,內表面上可清楚看到頂葉和枕180頂枕溝楔葉舌回距狀溝枕葉的主要溝回頂枕溝楔葉舌回距狀溝枕葉的主要溝回181在半球切面的中央是被切斷的兩半球的主要連合纖維-胼胝體,它略呈弓形,前端稱膝,中部稱體,后端稱壓。前端向前下彎,變薄處稱嘴。1形態與結構前連合胼胝體嘴胼胝體膝胼胝體干胼胝體壓部穹隆在半球切面的中央是被切斷的兩半球的主要連合纖維-胼胝體,它略182胼胝體上面觀胼胝體上面觀183胼胝體胼胝體溝扣帶溝扣帶回扣帶回緣支中央旁小葉終板旁嗅溝胼胝體胼胝體溝扣帶溝扣帶回扣帶回緣支中央旁小葉終板旁嗅溝184最新-大腦半球課件185最新-大腦半球課件186中央小葉后、楔回之前為楔前回在顳葉的前部為海馬回鉤,鉤的向后延伸部分為海馬回。鉤、回外側為向后走行的側副裂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中央小葉后、楔回之前為楔前回1形態與結構-表面形態187有一白質帶自壓部向下伸出,稱穹隆;穹隆與胼胝體之間有一三角形薄片,稱透明隔;在胼胝體周邊,有一個”C”形的腦回,稱扣帶回;扣帶回與隔區、穹隆峽、杏仁核、海馬、海馬回、鉤、額葉眶面之嗅區、乳頭體、乳頭丘腦束、丘腦前核等組織組成邊緣葉,或稱邊緣系統1形態與結構有一白質帶自壓部向下伸出,稱穹??;1形態與結構188胼胝體扣帶溝中央溝頂枕溝距狀溝calcarinesulcus枕顳溝側副溝海馬旁回parahippocampalgyrus海馬回鉤uncus海馬溝中央旁小葉大腦半球內側、底面枕顳外側回海馬hippocampus胼胝體扣帶溝中央溝頂枕溝距狀溝枕顳溝側副溝海馬旁回海馬回鉤189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大腦皮層是中樞神經系統發展上最晚的和最完善的部分。在解剖上,皮層是覆蓋于大腦半球表面的灰質層。小部分位于外表,大部分折進腦溝內;正由于皮層的這種折疊,形成了大量腦溝。其中有一些腦溝最明顯,也最深,稱為裂,把大腦分成腦葉。較小的溝,又將各腦葉分成若干腦回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大腦皮層是中樞神經系統發展上最晚的和190最新-大腦半球課件191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人類大腦皮質厚約1.5~4.5mm,按進化特點分為:archicortex

原皮質(hippocampalformation

海馬結構)paleocortex

舊皮質(rhinencephalon

嗅腦)

neocortex新皮質(mostofcerebralcortex)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人類大腦皮質厚約1.5~4.5mm,192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皮質構造的基本形式有六層:

分子層外顆粒層外錐體層內顆粒層內錐體層多形細胞層

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皮質構造的基本形式有六層:193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分子層:只含有少量的小型細胞,接受半球其他皮質區域的錐體細胞和梭狀細胞的沖動,因而分子層內有大量切線走行的纖維外顆粒層:神經元較小,呈顆粒狀,含有少量小錐體細胞,樹突在同層內連接外錐體層:其軸突直接伸向白質,形成投射、聯合以及連合纖維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分子層:只含有少量的小型細胞,接受半194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內顆粒層:主要接受經丘腦皮質通路傳遞的沖動內錐體層:含有中等或大型錐體細胞,在中央前回皮質,此層含有巨大錐體細胞(Betzcells),其軸突形成皮質核束和皮質脊髓束多形細胞層:此層細胞發出的纖維與其他皮質區域和皮質下核團相連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內顆粒層:主要接受經丘腦皮質通路傳遞195分子層外顆粒層外錐體細胞層內顆粒層節細胞層多形細胞層分子層外顆粒層外錐體細胞層內顆粒層節細胞層多形細胞層196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一般認為,一~三層皮質結構執行皮質內和各區皮質間的聯絡與連合功能,第四層主要是接受上行傳入纖維的沖動;第五~六層主要為發出傳出纖維,完成皮質的傳出效應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一般認為,一~三層皮質結構執行皮質內197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但是,大腦皮質各個部分的細胞構筑(即指所含細胞的形態、大小、密度以及分層情況)并不一致。在大腦皮層的某些區域,其中某一層特別明顯,而另一層則極不明顯,某一層特別增厚并可分出亞層,或增加了層數等等已經證明,這些結構的不同與機能的不同有關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但是,大腦皮質各個部分的細胞構筑(即198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許多學者研究了大腦皮層的細胞構筑,根據構筑的不同,制定了詳細的分區圖,每區冠以數字及字母以資區別德國解剖學家KorbinianBrodmann根據大腦皮質各層的厚度和各種神經元的形態,把大腦分為52個區,雖被后來的研究者有所補充和修正,但該圖為大家所熟悉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許多學者研究了大腦皮層的細胞構筑,根199大腦皮質的細胞構筑分區(外側面)大腦皮質的細胞構筑分區(外側面)200大腦皮質的細胞構筑分區(內側面)大腦皮質的細胞構筑分區(內側面)201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髓質-medulla投射纖維(projectionfibers):聯絡纖維(associationfibers):連接同側半球不同部位皮質纖維,上縱束,下縱束,鉤束,扣帶連合纖維(commissuralfibers):連接兩側大腦半球的纖維,胼胝體——同位(homotopic)皮質區,前連合,海馬1形態與結構-內部結構髓質-medulla202聯絡纖維

--associationfiber聯系同側半球內各部分皮質的纖維短纖維——弓狀纖維鉤束

長纖維——

上縱束下縱束扣帶聯絡纖維--associationfiber聯系同側203Associationfibers

聯絡纖維

RunbetweengyriwithinthesamehemisphereCerebralarcuatefibers大腦弓狀纖維Superiorlongitudinalfasciculi上縱束Inferiorlongitudinalfascicul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