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預習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燕歌行》預習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燕歌行》預習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燕歌行》預習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燕歌行》預習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燕歌行》預習案一、了解作者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后,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忠”。(“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后人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高適的詩風現實主義多于浪漫主義。在描寫邊塞的戰斗生活時,他側重于表現戰斗的激烈、艱苦和對士卒的同情,在《燕歌行》中,他就將沙漠的荒涼環境,激烈的戰斗氣氛,士兵的復雜心態等的思想內容融為一體,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壯渾樸的藝術風格。他的一些贈別詩,如《別董大》、《別韋參軍》也具有他的邊塞詩豪邁動人的氣概。二、寫作背景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開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功夫研究。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開元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開元二十六年,幽州將領趙堪、白真陀羅假借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三、文體常識歌行:歌行體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詩歌體裁,一般篇幅較長,以敘事為主,音節格律相對自由,以七言為主。我們以前學過的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屬于這一類型。“燕歌行”詩樂府舊題,其辭多寫有關邊地征戍之事,以詠征人思鄉、少婦懷遠之情為主,首創于曹丕。四、邊塞詩及其主要內容: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1.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從初唐“四杰”、陳子昂開始,邊塞詩人逐漸增多,到了盛唐,遂成為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王之渙、崔顥、王翰等。2.邊塞詩的主要藝術特點:格調雄渾豪放、慷慨悲涼,境界闊大、雄奇壯美,有著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以樂府歌行和五、七言絕句居多。3.邊塞詩中常見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邊關、黃河、長云、雨雪、雁飛鷹揚、風沙等。4.邊塞詩中常見的戰事意象:旌旗、烽火、長云、戈矛劍戟、戰馬、斧鉞刀鎩、箭飛馬走等。5.邊塞詩中常見的地名:胡、羌、羯、夷、磧西、輪臺、龜茲、夜郎、天山、陰山、受降城、玉門關、關山、陽關、涼州、樓蘭等6.邊塞詩中常見的樂器與樂曲:金鼓、羌笛、琵琶、胡笳;《梅花落》、《折楊柳》、《關山月》、《陽關三疊》、《渭城曲》。7.邊塞詩思想內容:(1)雄奇瑰麗、奇異獨特的邊塞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2)保家衛國、建立功名的壯志豪情從軍行楊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3)奮勇殺敵、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軍城早秋嚴武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來源:Zxxk.Com]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4)征人思鄉、閨婦盼歸的兩地情愁磧中作岑參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5)凄苦哀怨的怨戰情緒,凄厲沉重的反戰思考征人怨柳中庸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6)諷刺統治者拓土開邊、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的殘酷艱辛[來源:學*科*網]逢病軍人盧綸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蓬鬢哀吟長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7)對和平安寧的邊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來的喜悅塞上聽吹笛高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來源:Zxxk.C五、素材積累—高適名句1.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2.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燕歌行》3.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4.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高適《封丘作》5.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高適《塞上聞吹笛》6.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7.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高適《金城北樓》8.危冠廣袖楚宮妝,獨步閑庭逐夜涼。——高適《聽張立本女吟》9.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高適《塞下曲》六、拓展閱讀論唐代邊塞詩我國的邊塞詩經歷了由萌芽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在邊塞詩創作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在如此豐富的土壤上,唐代的邊塞詩迅速發展,最終以獨特的精神面貌和藝術魅力,屹立于我國古代邊塞詩歌的最高峰。唐代邊塞詩首先體現出來的是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古今往來,戰爭作為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的影響范圍相當廣泛,它不僅涉及到邊疆戰場和從邊作戰的將士,而且會觸動社會組織的每一個細胞,會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心理。為此社會上出現了重武輕文的、以從軍為榮的風氣。而且軍威四震、國威遠揚的邊塞戰爭,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尚武精神,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感遇》三十五),"“文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勛”(楊炯《出塞》),投身邊塞、立功異域也就成為了文人士子追求功業的一條途徑。唐代邊塞詩中,頌揚戰爭中勇赴國難的愛國主義詩歌,以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鼓勵、激勵著后人,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邊塞詩同時還顯現出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知識分子也不例外。“一朝撫長劍,萬里入荒陬。豈不服艱難,只思清國仇。”"(張宣明《使至三姓咽面》)這種英勇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開啟了唐代邊塞詩的進步傳統,成為一代邊塞詩的主題之一。唐代邊塞詩中的獻身精神和英雄主義氣概,賦子了邊塞詩壯美的風格。身處塞外荒漠,將士們面對的不僅是兇悍強大的敵人,還有來自惡劣氣候艱苦環境的考驗,唐軍將士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強敵和大自然面前,他們都顯示出無比的堅強與勇敢。陳羽的《從軍行》與岑參的《磧中作》都反映出邊地將士蔑視艱苦自然條件的英雄主義氣概。唐代邊塞詩是唐代民族關系的一面鏡子,它不僅反映了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戰爭,也反映了民族間的友好往來與和睦相處。初唐時期,那些具有遠見卓識的詩人,對當時的和親政策進行了熱情的歌頌,贊許朝廷所奉行的安撫邊疆少數民族的邊防政策。杜審言在《送和西蕃使》中寫道:“圣朝上邊策,詔諭兵戈偃,拜手明光殿,搖心上林苑……寧獨錫和戎,更當封定遠。”這些向往邊疆和平、渴望民族團結,反映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邊塞詩,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意義。唐代的邊塞詩是大西北的歌,它不僅反映西北的戰爭風云,展現戍邊戰士的豐富生活,還描繪出大西北壯偉奇麗的風光景色,描寫西北多民族聚居區的民情風俗。初唐的邊塞詩人已經開始以特殊的審美眼光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描摹塞外的風光和景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