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期末復習筆記_第1頁
宏觀經濟學期末復習筆記_第2頁
宏觀經濟學期末復習筆記_第3頁
宏觀經濟學期末復習筆記_第4頁
宏觀經濟學期末復習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區別①理論依據不同

:微觀經濟以新古典經濟學為依據;宏觀經濟以凱恩斯主義為理論依據。

②要解決的問題不同

:前者是資源配置;后者是資源利用。③基本假設不同

:前者為資源稀缺,充分就業;后者是需求不足,存在失業。④分析方法不同

:前者是個量分析;后者是總量分析。⑤分析的對象不同

:前者是家庭、企業和市場;后者是國民經濟總體。

⑥研究中心不同

:前者是市場價格;后者是國民收入。⑦主要目標不同

:前者是個體利益最大;后者是社會福利最大。

⑧核心理論不同

:前者為價格理論;后者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2.

西方經濟學的發展階段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當代經濟學(凱恩斯革命

--新古典綜合派—自由放任思潮的復興).

國內生產總值

: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①

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②

測度的是最終產品的價值或增加值之和,不重復計算。③

是生產而非賣掉的最終產品的價值。

/

是計算周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是流量,而非存量。⑤

是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計算

GDP

應注意的幾種情況:是否進入市場,是否具有市場價值,是否有合法性,是自有住房還是租賃住房,是現期生產還是過去生產,是否為最終產品,是否是國內生產。最終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購買的產品勞務。4. 國民收入核算的方法:按照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部門的產值來計算GDP(該法反映了

GDP

的來源)支出法:通過核算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來計算GDPGDP = C + I +

G

+ (

X - M

) =NX,進口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亦即企業生產成本核算(工資、地租、利息、利潤)相加在一起。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統計誤差5. 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總量與相互關系國民收入核算中的五個基本總量:①國內(民)生產總值 GDP\GNP②國內(民)生產凈值 NDP\NNP③國民收入 NI,狹義的國民收入

/

④個人收入 PI⑤個人可支配收入 DPI\PDI基本總量之間的相互關系:①國內生產凈值

NDP=國內生產總值

GDP

-

折舊②國民生產凈值

NNP=國民生產總值

GNP

-

折舊③國民收入

NI

=國民生產凈值

NNP

-

間接稅

-

企業轉移支付

+

政府的補助金④個人收入

PI=國民收入

NI

–公司未分配利潤

企業所得稅及社會保險稅(費)

+

政府給個人的轉移支付

+

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⑤個人可支配收入

DPI=個人收入

PI

C

+

儲蓄

S6. 國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關系(兩部門、三部門、四部門)兩部門(家庭、廠商)

,Y=S+C。I

恒等于

S三部門(家庭、廠商、政府)從

AD

Y=C+I+G;從

AS ,Y=C+S+T。I

恒等于

S+(

T

-G)

四部門(家庭、廠商、政府、外國)I從

Kr 。

恒等于

S+(T-G)+(M-X+Kr)I 1. 均衡產出均衡產出是和總需求相一致的產出,也就是經濟社會的收入正好等于全體居

/

民和企業想要有的支出。均衡產出可以用公式

y=c+i

表示。均衡產出的條件是:E=y

(支出=收入)也可用

i=s

表示。2. 消費函數、儲蓄函數(邊際傾向、平均傾向)(1)●消費函數關于收入和消費的關系,凱恩斯認為,存在一條基本心理規律: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是消費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消費和收入的這種關系稱作消費函數或消費傾向,用公式表示是:●邊際消費傾向

MPC邊際消費傾向是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的比率。公式:MPC=

β

=Δc/Δy=dc/dy 0<MPC<1幾何意義:消費曲線上任一點的切線斜率。●平均消費傾向

APC 額) APC

>

MPC(APC

=c/y

=(α+βy)/y=α/y

+β=α/y+MPC) 幾何意義:消費曲線上任一點與原點的連線斜率。⑵●儲蓄函數儲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費的部分,儲蓄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遞減。儲蓄與收入的這種關系就是儲蓄函數。公式為:s=s(y)。●邊際儲蓄傾向

MPS幾何意義:儲蓄曲線上任一點的斜率

/

●平均儲蓄傾向

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儲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幾何意義:儲蓄曲線上任一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線性儲蓄函數方程:s=

y-c

=

關系

MPC

都隨收入的增加而遞減,但APS

MPS

都隨收入的增加而遞增,但APC+APS=1 MPC+MPS=13. 國民收入的計算公式兩部門經濟:y=(α+i)/(1-β) (消費函數

c=α+βy

與收入恒等式

y=c+i

三部門經濟:y=(α+i+g-βt)/(1-β)四部門經濟:y

=

1

/

*

(

α

+

+

-

+βt。ˉ

+

-

4. 乘數兩部門經濟:①投資乘數:指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投資支出的變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k=1/(1-MPC)=1/(1-β)=1/MPS②消費乘數:指消費支出增量能使國民收入增加量的倍數關系,用公式表示為:kc=1/(1-β)=1/MPS三部門經濟:

/

①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指收入變動對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購買支出變動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kg=Δy/Δg=1/(1-β)②稅收乘數:指收入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稅收變動的比率。稅收乘數有兩種,一種是稅率變動對總收入的影響,另一種是稅收絕對量變動對總收入的

Δy/Δt=

③政府轉移支付乘數:指收入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轉移支付變動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ktr

④平衡預算乘數: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四部門經濟:對外貿易乘數:表示出口增加1

單位引起國民收入變動多少。公式:kx=1/(1-β+γ) 。5. 乘數比較投資乘數

k=消費乘數

kc=政府購買支出乘數kg稅收乘數

kt=-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平衡預算乘數

kb=11/(1-β)

>

四部門條件下所有乘數都變小了。主要是因為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現在要用到進口商品上去了。 1.

投資函數投資:指資本的形成,即社會實際資本的增加,包括廠房、設備和存貨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廠房設備的增加。

注:人們購買證券、土(

/

投資函數:實際利率

=

名義利率

-

通貨膨脹率。投資是實際利率的減函數,它們之間這種反方向變動的關系稱為投資函數,可寫作:i=i(r)。當利率

r

0

時也會有投資量產生,稱為自主投資。線性投資函數:i

=

i

(r)

=

e

dr ,其中

e

為自主投資,d

為利率對投資需求的影響系數,-dr

為投資需求中與利率有關的部分投資需求曲線,又稱投資的邊際效率曲線(MEI

曲線)。2.

資本邊際效率資本邊際效率(MEC)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效益的現值之和等于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重置資本。公式:R=R1/(1+r)+R2/(1+r)

+R3/(1+r)

+…+Rn/(1+r)

+J/(1+r)

。其中,R:資本物品的供給價格;價格

為不同年份(或時n

年年末時的報廢價值;r:資本邊際效率。

設本金為

Ro,利率為

r,則

n

年后各年的本利和為:Rn=Ro(1+r)

n年后的

Rn

的現值是:Ro=Rn/(

1

+

r

)

n

此處的

r

即為貼現率。

若貼現率使

n

就是

MEC。它表明一個投資項目的收益應按何種比例增長才能達到預期的收益。它也代表該投資項目的預期利潤率。資本邊際效率曲線(MEC

曲線)這條曲線表明,投資量(i)和利息率(r)之間存在反方向的變動關系:r↑

,

i↓

;r↓

,

i↑。

/

3.

投資邊際效率投資邊際效率(MEI):當利率下降時,如果每個企業都增加投資,資本品的價格會上漲,就是說R

必然縮小。由于(R

上升而被縮小了的r

的數值被稱為投資的邊際效率。在相同的預期收益下,(投資邊際效率曲線MEI

曲線。MEI

曲線和

MEC

曲線之間的比較①二者均表現出

r、i

之間的反向變動關系;②MEI

曲線更加陡峭;③MEI:利率變動對投資量變動的影響較小;④MEI

更精確地表示了利率與投資量的關系;⑤投資需求曲線即為MEI

曲線。4.

IS

曲線 IS含義:以縱軸代表利率,以橫軸代表收入,則可得到一條反映利率和收入間相互關系的曲線。這條曲線上任何一點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組合下,投資和儲蓄都是相等的,即i=s,從而產品市場是均衡的,因此這條曲線稱為

IS

曲線。IS

投資恰好等于儲蓄。IS

曲線上任意一點都對應一個產品市場均衡狀態。表達式:兩部門經濟中:r=(α+e)/d

–(1-β)*y/d 注:i=e-dr

/

三部門經濟中:r=(α+e+g)/d-[1-β(1-t)]*y/dIS

曲線斜率及影響斜率的因素:●

IS

曲線斜率為負值的原因:利率下降意味著一個較高的投資水平,從而有一個較高的儲蓄和收入水平。●

兩部門經濟中:IS

曲線斜率絕對值=(1-β)/d。它取決于

d

值越大,投資對利率變化越敏感,IS

曲線斜率越小,即

IS

曲線越平坦。β

為邊際消費傾向,β

值越大,IS

曲線斜率越小。●三部門經濟中:IS

曲線斜率絕對值=[1-β(1-t)]/d.IS

斜率還與稅率

t

大小有關。當

d

β

一定時,t

斜率越小。影響

IS

斜率大小的主要是投資對利率的敏感程度,原因是邊際消費傾向比較穩定,稅率也不會輕易變動。5. 均衡利率6. 貨幣需求的三種動機①交易動機:指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處于交易動機的貨幣需求量主要決定于收入,收入↑,交易數量↑)②謹慎動機或稱預防性動機,指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這一貨幣需求量大體上也與收入呈正比。其關系可表示為:L1 =

L1

(

y

)

L1

=

k

*

y

,L1:交易投機和謹慎投機

k:交易性貨幣需求 ③投機動機

:指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

/

的動機。(取決于利率

L2

=

L2

(r)

L2

=

-

hr, ()L2:貨幣的投機需求 h:貨幣投機需求7. 流動偏好陷阱當利率極低,人們還會認為這時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說有價證券市場價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會跌落,因而會將持有的有價證券全部換成貨幣,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愿意持有手中,這種情況稱為“凱恩斯陷阱”或“流8. 貨幣需求函數實際貨幣需求函數:L=L1+L2=L1(y)+L2(r)=ky-hr實際貨幣量=名義貨幣量/價格指數:

名義貨幣需求函數:L=(ky-hr)*P9. LM

曲線含義:滿足貨幣市場均衡條件下,收入y

與利率

r

的關系的圖形被稱為LM

曲線。在

LM

曲線上的任一點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貨幣需求與供給都是相等的,即貨幣市場是均衡的。代數表達式:

y=hr/k+m/k

r=ky/h-m/h(常用)

LM

曲線的斜率及影響息率的因素:LM

/

h (

h:貨幣需求關于利率的變動系數)

/

LM

曲線的斜率取決于貨幣的投機需求曲線(主要)和交易需求曲線的斜率,亦即取決于

k、h。當

k

為定值,h↑

→貨幣需求對利率的敏感度↑

k/h↓→LM

曲線越平緩;當

h

→貨幣需求對收入的敏感度↑

k/h↑

曲線越陡峭。LM

曲線的三個區域:LM

曲線斜率

k/h:①h→∞

(r

極低,L2→∞)曲線水平:凱恩斯區域 ;②h→0 (r

極高,L2=0)曲線垂直:古典區域

③0<h<∞

(斜率>0)曲線向右上方傾斜:中間區域。結論:凱恩斯區域財政政策非常有效,古典區域貨幣政策非常有效。10. IS-LM

分析均衡狀態(兩個市場同時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可以在

IS

曲線和

LM

曲線的交點

E

上得到,只要投資、儲蓄、貨幣需求和供給的關系不變,任何失衡情況的出現都是不穩定的,最終會趨向均衡。非均衡點的調整: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非均衡區域IIIIII

產品市場i<s

有超額產品供給i<s

有超額產品供給i>s

有超額產品需求

貨幣市場L<M

L>M

有超額貨幣需求L>M

有超額貨幣需求

/

IV i>s(y↑)

有超額產品需求 L<M

有超額貨幣供給政策實施的圖形分析:IS

LM

定是充分就業的均衡。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依靠國家用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進行調節。如圖:當ˉy<y* 經濟蕭條,擴張性政策;當ˉy>y* 經濟過熱,緊縮性政策11.

凱恩斯的基本理論框架及主要觀點:基本框架:

/

m1

(L)

m1

m2

i

主要觀點:①國民收入決定消費和投資②消費由消費傾向和收入決定③消費傾向比較穩定。因此,國民收入波動主要來自投資的變動④投資由利率和資本邊際效率決定,投資與利率成反方向變動關系,與資本邊際效率成正方向變動關系。⑤利率決定于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⑥資本邊際效率由預期效益和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或者說重置成本決定。 1.

財政政策概念: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手段:①變動稅收,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如:減稅。②改變所得稅結構,高收入者多納稅,低收入者少納稅。③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

/

勞務的購買支出和轉移支付。實施擴張政策或緊縮政策的圖形分析:見第三章

102.

貨幣政策概念:貨幣政策是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手段:改變貨幣供給量,變動銀行利息率實施擴張政策或緊縮政策的圖形分析:見第三章

103.

財政政策的效果擠出效應: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的下降。財政政策效果的

IS-LM

圖形分析:●

LM

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大,即IS

曲線越陡峭,則移動IS

曲線越平坦,則

IS

曲線移動時收入變化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果越小。●

IS

曲線斜率不變時,LM

曲線斜率越大,即

LM

越陡峭,則移動

IS

曲線

越平坦,則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凱恩斯主義的極端情況:IS

曲線為水平線,財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貨幣政策完全無

/

效。這種情況被稱為凱恩斯主義的極端情況。極端情況出現的原因:

①LM

水平(h→∞)時:r

極低→(L2→∞)→m↑持有手中→L2

全部吸收增加的貨幣供給,使

m=L→r

不變→貨幣政策無效;這時,擴張的財政政策

不變,無擠出,財政政

右移→r↓→i

不變→y

不變→貨幣政策無效。①支出乘數

kg

的大小。正相關。kg↑,擠出效應↑;②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的敏感程度k(即貨幣需求函數

L=ky-hr

中的

k)。正相關。k↑,擠出效應↑;③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h(即貨幣需求函數中的擠出效應↑;d4.

貨幣政策的效果當

IS

斜率不變時,LM

越平坦,貨幣政策效果越小。反之,越大。當

LM

不變時,IS

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效果越大。反之,越小。古典主義的極端情況:財政政策完全無效,而貨幣政策十分有效。(擠出效應極大,政策效果極小)原因分析:

LM

垂直(h=0):r

這時擴張政策

y↑→L1↑>m→r↑

d=∞(IS

水平)

/

全部吸收增加的貨幣,L1↑→y↑貨幣政策有效。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效果小結→5.

兩種政策的混合使用不同政策組合的選擇:

dhdh

IS

貨幣政策

蕭條,但不嚴重:松財緊貨——增加總需求同時提高利潤控制通貨膨脹。②

嚴重蕭條:松財緊貨——增加總需求同時降低利率,防止擠出效應。③

通脹,但不嚴重:緊貨松財——減少總需求同時降低利率防止進入衰退。④

嚴重通脹:緊財緊貨——減少總需求同時提高利率進一步抑制需求。政策效應:

1.

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個目標①充分就業②價格穩定③經濟持續均衡增長④國際收支平衡。2.

充分就業含義:一切生產要素(包括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愿意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失業率=失業者人數/勞動力人數失業的分類:

/

①摩擦失業:指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如勞動力流動性不足、工種轉換的困難等所引致的失業。②自愿失業: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③非自愿失業:指愿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④結構性失業:指經濟結構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失業。⑤周期性失業: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造成的失業。失業的損失:失業給失業者本人及其家庭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帶來了莫大痛苦;失業率上升時,經濟處于非充分就業狀態,造成資源浪費,使社會損失了本來應當可以得到的產出量。凱恩斯認為,如果失業僅限于摩擦失業和自愿失業,就達到了充分就業狀態。3.價格指數①消費價格指數(CPI)②批發物價指數(WPI)③GDP

平減指數4.

經濟增長: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通常用一定時期內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來衡量。5. 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對外國的全部經濟交往所引起的收支總額的對比。6.

西方國家財政構成

/

7.

自動穩定器含義:自動穩定器,亦即內在穩定器,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主要通過三項制度得到發揮:①政府稅收的自動變化②政府支出的自動變化③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8.

功能財政凱恩斯功能財政思想的主要內容(核心):政府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和消除通貨膨脹,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應為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妨礙政府財政政策的正確制定和實行。9.

充分就業的預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預算在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即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政府預算盈余。

1. 總需求含義:是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通常以產出水平來表示。構成:消費函數、投資函數、政治需求、國外需求總需求函數:以產量所表示的需求總量和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y=f(p)利率效應:指價格水平變動引起利率同方向變動,進而使投資和產出水平反方向變動的情況。實際余額效應:

指價格水平上升,使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及其他以貨幣衡量的

/

具有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因此變得相對貧窮,消費水平相應降低的效應。通貨膨脹稅效應:

價格水平上升,人們的名義收入增加,從而使人們的稅收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進而使消費水平下降,國民總收入下降的效應。總需求曲線: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都會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2. 總供給概念:生產函數:又稱總量生產函數,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生三種總供給曲線:①古典總供給曲線(長期總供給曲線):古典學派認為,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于經濟的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政策含義:從長期來看,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只能使價格水平提高,并不能對產量產生影響。②凱恩斯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線。政策含義:只要國民收入或產量小于充分就業,國家就可以增加總需求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③常規總供給曲線:通常或常規下,短期總供給曲線位于兩個極端之間。政策含義:3. 總供求模型總需求變動影響:

總需求曲線左移,經濟社會處于蕭條狀態,產量和價格均

/

低于充分就業水平,且價格下降比例小于產量下降比例;右移,經濟處于過熱狀態,產量和價格均高于充分就業水平,價格上升比率高于產量上升比例。總供給變動影響:左移,失業和通脹并存,處于滯漲狀態;右移,產量增加,價格下降,這種情況極少見。 1.

失業的統計方法自然就業率=充分就業量/勞動力自然失業率+自然就業率=100%勞動市場達到穩定狀態的條件:fU=lE fU=l(N-U) U

/

N=

l/

(l+f)

2.

失業的經濟學分析3.

奧肯定律:失業率每高于自然失業率

1

個百分點,實際

GDP

將低于潛在GDP

2

yf

yf

=

(

u

-

u*

結論:實際

GDP

增長速度必須與潛在

GDP

保持一致,以防失業率的上升。實際

GDP

的增長速度快于潛在GDP,會使失業率下降。

/

4.

通貨膨脹:

指價格水平的普通持續上漲(季節性、暫時性、偶然性的價價格指數:同一組產品和勞務在各年的價格同它在某一基年價格的比率。①GDP

折算指數

②消費價格指數(CPI)③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通脹分類:(1)按價格上升速度:①溫和的通脹(物價升<10%)②奔騰的通脹(>10%,<100%)③超級通脹(>100%)(2)按對價格影響差別:①平衡的通脹(每種商品的價格同比例上升)②非平衡的通脹(不同比例上升)(3)按人們的預期程度:①未預期到的通脹②預期到的通脹5.

通脹產生原因需求拉動通脹:又稱超額需求拉動通脹,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成本推動通脹:又稱成本通脹或供給通脹,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顯著的上漲。結構性通脹: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只是由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也會出現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貨幣數量論:(基本思想)每一次通脹背后都有貨幣供給的迅速增長。交易方程:MV=Py(M

貨幣供給量,V

貨幣流通速度=名義收入、貨幣量之比,y

實際收入水平)6.

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線含義:經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線表示了失業率和通脹之間的替換關系。即失業率高,則通脹率低;失業率低,則通脹率高。

/

公式:π=-ε(u-u*)

7. 現代菲利普斯曲線(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概念:即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是在預期通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曲線。政策含義:

在短期中引起通脹率上升的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是可以引起減少失業的作用,換句話說,調節總需求的宏觀經濟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第八章 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理論1.

國民收入長期增長趨勢和波動2.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聯系與區別經濟增長是產量的增加,這里的產量可以表示為經濟的總產量,也可以表示為人均產量。通常用經濟增長率度量。經濟發展不僅包括經濟增長,還包括國民的生活質量,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和制度結構的總體進步。經濟發展是反映一個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的綜合概念。如果說經濟增長是一個“量”的概念,那么經濟發展就是一個“質‘的概念。3.

經濟增長核算方程及含義方程:ΔY/Y=α*ΔN/N+β*ΔK/K+ΔA/A……………①含義:設經濟的生產函數為Y=AF(N,K)……②,Y,N,K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