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公共收入理論與實踐
案例引導第一節稅收的定義與結構
1.1公共收入概述
1.2、稅收的特點、基本要素和分類第二節稅收效應第三節稅收的轉嫁與歸宿3.1稅收轉嫁與歸宿的基本概念3.2稅收的轉嫁與歸宿的局部均衡分析3.3稅收的轉嫁與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第四最優稅收選擇4.1稅收原則4.2稅制結構的設計第五節中國的稅收5.1中國稅制沿革5.2我國現行主要稅種5.3我國稅制的進一步改革第八章公共收入理論與實踐案例引導案例引導納稅人或負稅人?一個電視機廠為配合稅法宣傳,同時也為擴大電視機的銷售量,提高市場占有率,策劃出這樣一個營銷方案:在產品宣傳單的醒目位置上標有“親愛的顧客,當您購買我廠的產品后,您將很榮幸地成為了我國的納稅人。”簡要分析:納稅人是稅法規定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負稅人是實際承擔稅收負擔的單位和個人。在這個案例中,當顧客購買電視機后,電視機廠將就這筆銷售額繳納流轉稅,而稅款已加在銷售額中通過商品交易轉嫁給顧客承擔。此時電視機廠才是納稅人,顧客則是負稅人。鑒此,宣傳單應該改為“親愛的顧客,當您購買我廠的產品后,您將很榮幸地承擔了我廠的稅負,我廠將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予以真誠回饋。”這也可見稅法宣傳任重而道遠。思考題:納稅人和負稅人區別和聯系何在?試以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
案例引導納稅人或負稅人?1.1公共收入概述公共收入是政府為滿足公共支出的需要,自企業、家庭取得的一切貨幣收入。稅收: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政府為履行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特定標準強制無償地取得的公共收入。公債政府憑借自身信用,按市場供求關系自愿靈活地取得的公共收入。其他收入:行政收費規費:政府為國民提供特定服務和管理而收取的手續費和工本費。可分為行政性收費和司法收費。使用費:通過政治程序制定的對享受政府提供的特定公共產品的私人部門所收取的費用。捐贈、國有資產經營收入、戰爭賠款等政府引致的通貨膨脹:亦稱通貨膨脹稅政府為了彌補提供公共產品的費用缺口,通過擴大貨幣供給造成普遍物價上漲,從而降低私人部門的實際購買力,形成政府占有社會資源增加。本質上是公私兩大部門之間的資源再分配。1.1公共收入概述公共收入是政府為滿足公共支出的需要,自企1.2稅收的特點、要素與分類稅收的特點稅收的基本要素稅收的分類1.2稅收的特點、要素與分類稅收的特點2.稅收效應2.1稅收效應的含義:指征稅而對各個人、企業等經濟主體的各種經濟決策以及市場的影響2.2稅收效應的類型:稅收對市場均衡的一般影響:稅收的額外負擔稅收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2.3稅收對各類經濟主體決策的具體影響稅收與生產者選擇:替代效應、收入效應稅收消費者選擇:替代效應、收入效應稅收與私人儲蓄:替代效應、收入效應稅收與勞動投入:替代效應、收入效應2.稅收效應2.1稅收效應的含義:3.1稅收的轉嫁和歸宿的基本概念定義:稅收的轉嫁:納稅人在繳納稅款后,通過經濟交易將稅收負擔轉嫁給他人的過程。稅收的歸宿:稅收負擔經轉嫁后最終的著眼點或稅收轉嫁的最后結果。研究的意義確定稅收的最后歸宿點;稅收對國民收入分配和社會經濟的最終影響;為最優稅制設計提供參考和依據。稅收轉嫁的類型3.1稅收的轉嫁和歸宿的基本概念定義:3.2稅收的轉嫁與歸宿:
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假定下,分析一種產品或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決定。兩個基本規律:(以從量計征產品稅為例)1、無關性定理2、需求和供給彈性是關鍵引申結論上述結論同樣適用于從價稅和要素稅。3.2稅收的轉嫁與歸宿:
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在其他3.3稅收轉嫁與歸宿:
——一般均衡分析稅收的溢出效應與反饋效應圖示局部均衡分析的不足稅收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含義基本觀點一般均衡分析模型3.3稅收轉嫁與歸宿:
——一般均衡分析稅收的溢出效應與反4.1稅收原則公平原則:稅收應有助于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效率原則:稅收應有助于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穩定和增長原則:稅收應有助于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4.1稅收原則公平原則:稅收應有助于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4.2稅制結構的設計稅種配置:主體稅種的選擇對稅種的合理配置有重要意義,經濟學家推崇所得稅。原因:額外負擔較產品稅輕;是直接稅,不易轉嫁;經濟的內在穩定器,能較好地穩定經濟。輔以營業稅、增值稅等。稅源的選擇區分稅源與稅本。原則,對稅源征稅,不傷稅本。稅源:工資、地租、利潤,非生產性的財產等。稅本:生產性資本。不應征稅。稅率的安排稅率水平的確定:拉弗曲線稅率形式的確定:比例稅率:適用于商品稅累進稅率:適用于所得稅4.2稅制結構的設計稅種配置:主體稅種的選擇對稅種的合理配5.1中國稅收制度的演變5.1中國稅收制度的演變5.2我國現行主要稅種按照課稅對象的性質分為五類:所得課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農業稅等;流轉課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等;財產課稅:房產稅和契稅、車船稅等;資源課稅:資源稅和鹽稅;行為課稅: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等。5.2我國現行主要稅種按照課稅對象的性質分為五類:5.3我國稅制的進一步改革個人所得稅制的進一步改革;完善企業所得稅制;增值稅制的進一步改革。5.3我國稅制的進一步改革個人所得稅制的進一步改革;稅收的定義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其政治權力,按照法定預先規定的標準,強制地、無償地向公民或企業征收實物或貨幣,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種形式。稅收的定義稅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與政府直接增發貨幣相比。與通過舉借公債相比。與通過收費的形式相比。優點:不會憑空擴大購買力,引起通貨膨脹;不負任何償還責任;稅收是強制稅收。
“國家需要錢來償付它的帳單,它償付支出的錢主要來源是賦稅”。----保羅·薩繆爾森稅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與政府直接增發貨幣相比。稅收的特點強制性:政府憑借國家政治權力,以國家法令形式強行征收,不按規定繳納者要受法律制裁。無償性:國家征稅后既不向納稅人返回,也不向納稅人支付任何代價。固定性:國家在征稅之前預先規定了征收對象和征收的數額或比例。稅收的三個特點是統一的,缺一不可。稅收的特點強制性:政府憑借國家政治權力,以國家法令形式強行征稅收的基本要素向誰課稅,對什么課稅,課征多少稅?課稅主體:納稅人稅法上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納稅人和負稅人不一定相一致。課稅客體:課稅對象、課稅的目的物規定征稅的范圍和直接依據,是確定稅種的主要標志;課稅對象不同于稅收的最終來源(稅源);課稅基數(計稅依據):從量計征、從價計征稅率:課稅的尺度——稅收的眼睛稅率:所課征的稅額與課稅對象之間的數量關系或比例,也就是課稅的尺度。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和累退稅率、定額稅率稅收的基本要素向誰課稅,對什么課稅,課征多少稅?定額稅率按單位課稅對象直接規定一個固定數額;是比例稅率的一種特殊形式。一般使用于從量定額征收,如牌照稅、營業執照稅等。定額稅率按單位課稅對象直接規定一個固定數額;比例稅率不論課稅對象的數額大小,只規定一個比例的稅率;一般運用于課征流轉稅,如營業稅、關稅等。比例稅率舉例:特點:比例稅率下,平均稅率等于邊際稅率,與課稅對象的數額無關。平均稅率=邊際稅率稅率課稅對象數額比例稅率不論課稅對象的數額大小,只規定一個比例的稅率;平均稅累進稅率按課稅對象的數額大小,規定不同等級的稅率;課稅對象數額越大,稅率越高;分為全額累進稅率和超額累進稅率兩種。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簡單、取得稅收多,但稅收負擔不合理。超額累進稅率:稅收負擔較為合理,實際稅率相對較低。具有較強的再分配性,多用在所得稅上。課稅對象數額稅率邊際稅率平均稅率累進稅率按課稅對象的數額大小,規定不同等級的稅率;課稅對象數累退稅率以美國聯邦社會保險稅為例:稅率為15.02%,限額為48000美元。稅率課稅對象數額邊際稅率平均稅率15.02累退稅率以美國聯邦社會保險稅為例:稅率為15.02%,限額為稅收分類按課稅對象:所得稅、流轉稅、財產稅、資源稅、行為稅產品稅和要素稅按是否直接依據納稅人的納稅能力課稅:對人稅和對物稅。按是否可以轉嫁:直接稅和間接稅按計征標準:從價稅、從量稅按與價格的關系:價內稅、價外稅按用途:一般稅、特定稅按歸屬關系:中央稅、地方稅、共享稅按稅率:累進稅、比例稅稅收分類按課稅對象:所得稅、流轉稅、財產稅、資源稅、行為稅稅收的額外負擔
價格
SPdABECDPsD0Q*Qe產量征稅對市場的一般影響:征稅會提高買者的支付價格Pd,降低生產者的得到價格Ps,減少市場的均衡產量,使生產者福利和消費者福利減少,并產生社會福利的凈損失(B+D),即稅收的額外負擔。稅收的額外負擔價格稅收的額外負擔:
征稅會提高買者的支付價格Pd,降低生產者的得到價格Ps,減少市場的均衡產量,使生產者福利和消費者福利減少,并產生社會福利的凈損失。價格產量D0Q1Q0DPdPsP0E1稅收額外負擔OS0S1CE0稅收的額外負擔:
征稅會提高買者的支付價格Pd,降低生產者的稅收的收入效應是指在相對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因為征稅而減少納稅人收入、降低其福利并進而對納稅人的生產、消費、勞動、投資等決策的影響。相對價格沒有改變,資源從納稅人轉移給政府;稅收的正常負擔,不會造成全社會福利損失。稅收的收入效應是指在相對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因為征稅而減少納稅稅收的替代效應指因政府征收影響了相對價格,從而使納稅人改變其原有的生產、勞動、消費、投資等經濟決策的效應。稅收的替代效應指因政府征收影響了相對價格,從而使納稅人改變其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收入效應
甲物品購買量ACWYI1DI2B0已物品購買量條件:政府對消費者收入征稅結論:消費者政府在征稅后,隨著可支配收入水平下降,不得不相應地減少消費品的購買量,消費者效用降到一個更低的水平。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收入效應甲物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替代效應
X2AI2
I1
YWEB0X1條件:政府對商品X1征稅結果:消費者會相對增加X2的消費,而減少對X1的購買。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替代效應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替代效應X2AI2
I1
YWEB0X1條件:政府對商品X1征稅結果:消費者會相對增加X2的消費,而減少對X1的購買。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替代效應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收入效應:
產品X2TT‘a2C1a*2C2
T’T0a*1a2
產品X1條件:政府對企業征收公司所得稅。結果:征稅會減少企業的可支配資源,使之降低到更低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上,從而減少物品的生產。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收入效應:產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替代效應
產品X2a*2
a2
0a*1a1X1條件:政府對產品X1征稅結果:生產者會降低課稅商品的產量,而增加無稅商品的生產量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替代效應產品X2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效應
工資率S
W1
W20L1←L2勞動時數條件:政府對工資征稅結果:課稅會降低勞動相對于閑暇的價格,使勞動與閑暇間的得失抉擇發生變化,從而引起納稅人以閑暇代替勞動。即,征稅會導致勞動投入的下降。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效應工資率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收入效應
工資率SW1W20L1→L2勞動時數條件:政府對工資征稅結果:征稅會直接降低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從而促使其減少閑暇等方面的享受,為維持以往的收入水平或消費水平而傾向于更勤奮的工作。即征稅會導致勞動投入的增加。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收入效應工資率不同稅種對勞動投入的效應比較A、人頭稅與比例所得稅:人頭稅不改變勞動與閑暇的相對價格,故不產生替代效應,只有收入效應,即對勞動投入有激勵作用;比例所得稅兩種效應都有,對勞動投入的最終影響取決于這兩種反向作用的效應之大小。結論:由于替代效應對勞動投入的負向激勵,與等量的人頭稅相比,比例所得稅對勞動投入相對不利。B、比例所得稅與累進所得稅:累進所得稅的邊際稅率大于平均稅率,其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效應更大,更妨礙勞動的投入。C、累退稅與比例稅、累進稅:累退稅替代效應更小,對勞動投入的妨礙更小。不同稅種對勞動投入的效應比較A、人頭稅與比例所得稅: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替代效應
儲蓄(未來消費)
AS1P1CI1S2P2
I2B0C1C2
現期消費條件:政府對儲蓄利息征息結果:征稅會減少納稅人的實際利息收入,降低儲蓄對納稅人的吸引力,從而引起納稅人以消費替代儲蓄。即征稅會造成私人儲蓄的下降。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替代效應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收入效應
儲蓄(未來消費)
AI2I1S*P2P1
B0C2C1
現期消費條件:政府對儲蓄利息征息。結果:征稅會減少納稅人的實際利息收入,納稅人為了維持未來既定量的消費水平S*,必須更多地減少現期消費,增加儲蓄。即征稅會造成私人儲蓄的上升。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收入效應稅收轉嫁的類型前轉(順轉):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通過提高由其提供的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的方法向前轉移給該商品或生產要素的購買者或最終消費者負擔。廠商→提高出廠價→轉嫁給批發商→提高批發價→零售商提高零售價→轉嫁給消費者后轉(逆轉):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以壓低生產要素購入價格或延長工時、降低工資等方法向后轉嫁給生產要素提供者負擔。零售商→壓價購進商品→轉嫁給批發商→壓價從廠商進貨→轉嫁給生產廠商→壓價購進原料、降低工資、延長工時等辦法→轉嫁給原料供應商和工人消轉:納稅人通過改進技術或強化管理來補償其納稅損失,使稅負在生產率提高中自行消失。稅收資本化(資本還原):生產要素購買者將所購生產要素未來應付的稅款,通過壓價購進的形式在購買時預先扣除,把稅負向后轉嫁給生產要素出售者,是后轉的特殊形式。政府征收土地稅→開發商壓價購進土地→將土地稅負擔轉嫁給土地出售者→土地供應增加→地價下降→土地稅減少→地價上揚稅收轉嫁的類型前轉(順轉):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通過提高由其提無關性定理稅收對價格和產出的效應與對供方征稅還是對需方征稅無關。圖示:從量計征下的產品稅稅收歸宿稅收最終由誰負擔,和名義上由誰納稅無關;稅收的轉嫁和歸宿由稅后的均衡價格決定。稅后均衡價格(需求方支付的價格)比稅前均衡價格提高的部分是由需求方承擔的稅收;稅收的其余部分必須由供給方向后轉嫁或自行承擔,即供給方實際得到的價格比稅前均衡價格降低的部分。無關性定理稅收對價格和產出的效應與對供方征稅還是對需方征稅無從量計征下的產品稅歸宿POQ1Q0Q對供給方征收從量稅POQ1Q0Q對需求方征收從量稅S1S0D0E1E0AD0D1S0AE0E1TP1P0P2P1P0P2T從量計征下的產品稅歸宿PO供求彈性和稅收轉嫁與歸宿價格彈性需求價格彈性、供給價格彈性(1)需求彈性和稅收轉嫁與歸宿需求完全無彈性需求完全有彈性需求富有彈性需求缺乏彈性(2)供給彈性和稅收轉嫁與歸宿供給完全無彈性供給完全有彈性供給富有彈性供給缺乏彈性供求彈性和稅收轉嫁與歸宿價格彈性需求價格彈性指消費者的需求量對產品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用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表示,即有:∣Ed∣=△Q/Q÷△P/P需求價格彈性比較小的產品有:生活必須品、不易替代產品、用途狹窄產品或耐用品需求曲線斜率大,比較陡,需求價格彈性比較大的產品有:奢侈品、替代性強的物品,用途廣泛的物品、非耐用品。需求曲線斜率小,比較平,如圖示需求價格彈性指消費者的需求量對產品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不同彈性的需求曲線圖示價格價格
DD0產量0產量(a)缺乏彈性的需求(b)富有彈性的需求不同彈性的需求曲線圖示價格供給價格彈性指生產者的供給量對產品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用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表示,即有:∣Es∣=△Q/Q÷△P/P供給彈性較小的產品有:資本密集型或生產周期較長的產品,其生產要素難以轉移,故對價格變化不敏感,彈性小。其供給曲線斜率比較大,陡,供給彈性較大的產品:勞動密集型或生產周期較短的產品,其生產要素容易轉移,對價格變化比較敏感,彈性大。其供給曲線斜率比較小,平坦,如圖示。供給價格彈性指生產者的供給量對產品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用供給不同彈性的供給曲線圖示價格價格
SS
0產量0產量(a)缺乏彈性的供給(b)富于彈性的供給不同彈性的供給曲線圖示價格需求完全無彈性:
稅收完全通過提價轉嫁購買者。價格數量QSS+TDE’EOPP1T需求完全無彈性:
稅收完全通過提價轉嫁購買者。需求完全有彈性:
納稅人不能通過提高產品或要素價格的途徑把稅負向前轉嫁給購買者。價格數量OQ’QPDSS+TE’ET需求完全有彈性:
納稅人不能通過提高產品或要素需求富有彈性:
銷售量減少的幅度大于價格下降的幅度,稅收難以向前轉嫁,而更多向后轉嫁。價格數量OQ’QP1DSS+TE’EP2TP需求富有彈性:
銷售量減少的幅度大于價格下降的需求缺乏彈性:
銷售量的減少幅度小于價格的提高幅度,稅收容易向前轉嫁。價格數量OQ’QP1DSS+TEE’PP2T需求缺乏彈性:
銷售量的減少幅度小于價格的提高供給完全無彈性:
稅收完全向后轉嫁或不能轉嫁,由生產要素的提供者或生產者承擔。數量價格OQPD’DSEE’P2T供給完全無彈性:
稅收完全向后轉嫁或不能轉嫁,供給完全有彈性:
供給會完全通過漲價形式向前轉嫁給購買者。價格數量OQ’QP1E’ESS’DPT供給完全有彈性:
供給會完全通過漲價形式向前供給富有彈性:
生產減少的幅度大于價格下降的幅度,稅收易于更多地向前轉嫁。價格數量OQ’QP1DD’E’ESPP2T供給富有彈性:
生產減少的幅度大于價格下降的供給缺乏彈性:
生產量的減少幅度小于價格相對下降的幅度,稅收不易向前轉嫁,更多向后轉嫁或不能轉嫁。價格數量OQ’QP1DD’SEE’PP2T供給缺乏彈性:
生產量的減少幅度小于價格相對引申結論1、如果供給完全有彈性或需求完全無彈性,稅收負擔完全由買方承擔;······2、如果課稅品是生活必需品、不易替代品、用途狹窄品或耐用品,人們的需求彈性小,消費者處于不利地位;······3、如果課稅品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或生產周期較長的產品,這類產品的生產規模變動較難,供給彈性較小,生產者處于不利地位;······4、如果課稅的范圍較窄,課稅產品的替代性較大,消費者可減少對此的需求,因而課稅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大,稅負易向賣方轉嫁;······5、如果課稅商品的需求彈性大于供給彈性,則消費者在稅收的轉嫁中處于有利地位,······6、從短期看,產品的供給彈性低于需求彈性,故短期來說,稅負歸宿有利于買方;長期看,供給也將富有彈性,長期稅負歸宿難以確定。引申結論1、如果供給完全有彈性或需求完全無彈性,稅收負擔完全稅收的溢出效應與反饋效應稅收的溢出效應指:對一種產品(市場)的征稅,不僅會使得該產品市場的均衡變動,而且這種均衡變動會影響到其它相關產品市場,引起其均衡變動。反饋效應指:其它相關產品市場的均衡變動,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影響到征稅產品的市場均衡。這種溢出效應與反饋一直反復進行下去,直到最得到一個穩定的新的均衡.稅收的溢出效應與反饋效應稅收的溢出效應指:對一種產品(市場)稅收的溢出效應與反饋效應圖示價格價格
SA‘SB3.5SA32.5DB’
2DA’DBDA0QA’QAQ0QBQB’Q
(a)征稅的A產品市場(b)替代的B產品市場起因:對A產品的生產者征稅。稅收的溢出效應與反饋效應圖示價格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第一,局部均衡分析未能顧及到政府征稅對非征稅商品市場的影響(商品課稅時)。譬如:對食品的課稅,不僅會造成食品價格的上升和食品產量的下降,而且,隨著食品業的生產要素流入服裝業,也造成服裝價格的下跌以及服裝業收益率的下降。第二,局部均衡分析未能顧及到政府征稅對生產要素收益率的平均化的影響。不論是商品課稅還是資本收益課稅,征稅都會導致納稅部門的資本收益率下降,從而引起資本向其他非納稅部門流動,并降低非納稅部門的平均資本收益率。總之:局部均衡分析沒有考慮到納稅對相關部門或行業的影響。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第一,局部均衡分析未能顧及到政府征稅對非稅收歸宿一般均衡分析的含義就是在假定各種產品、生產要素的供給、需求、價格都相互影響的條件下,分析所有產品、生產要素都達到均衡時的價格和產量決定,并判斷各類購買者和生產者的稅收負擔。即分析征稅對所有相關產品、要素市場的影響。稅收歸宿一般均衡分析的含義就是在假定各種產品、生產要素的供給一般均衡分析的基本觀點政府對某一部門某一種產品征稅,其影響會波及到不僅該產品的消費者要承擔稅負,其它行業或產品的消費者也會承擔稅負。政府對某一部門或某一種要素征稅,其影響也會波及到整個經濟,不僅該生產部門的該要素所有者要承擔稅負,其他生產部門的該要素所有者也要承擔稅負。征稅會造成整個經濟工資水平的下降。一般均衡分析的基本觀點政府對某一部門某一種產品征稅,其影響會稅收轉嫁與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理論前提:整個經濟體系僅有兩個市場:食品與制造品市場;生產要素僅有兩種:資本與勞動力;家庭部門沒有任何儲蓄:收入=消費。對某種產品征稅——食品稅;對某一部門的某種生產要素收入征稅——對制造業資本收入征稅稅收轉嫁與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理論前提:整個經濟體系征收食品稅局部均衡分析中,對食品征稅,其價格上漲,產量下降,結果是稅收分別由消費者和生產者從支出和收入兩個方面來分擔。從消費者:食品購買量減少,部分購買力轉向制造品,制造品需求上升,價格上漲,隨之食品價格相對下降。稅負從食品的消費者擴展到制造品的消費者身上從生產者:食品征稅導致收益率下降,生產要素向制造品流動。假定兩部門的資本勞動替代率不同。整個行業的勞動者都將承擔稅負。征收食品稅局部均衡分析中,對食品征稅,其價格上漲,產量下降,對制造業資本要素收入征稅產出效應:制造業資本收益率下降,資本向免稅的食品業流動。制造業產品數量減少,資本毛收益率上升;食品業產品數量上升,資本收益率下降。......直至收益率拉平。整個行業的資本所有者都承擔稅負。替代效應:對制造業資本征稅而對勞動力收入不征稅,促使生產者減少資本使用量,增加勞動力的使用量——以勞動力替代資本。從而制造業資本相對價格下降。隨著制造業生產要素向食品業流動,這種替代效應也在食品業發生。整個行業的資本價格下降。對制造業資本要素收入征稅產出效應:制造業資本收益率下降,資本稅收公平原則意義:稅收公平對維持稅收制度的正常運轉必不可少;稅收矯正收入分配不均或懸殊差距的作用,對于維持社會穩定、避免爆發革命和社會動亂不可或缺。含義:各個納稅人承受的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并使各個納稅人之間的負擔水平保持均衡。橫向公平:稅收應使相同境遇的人承擔相同的稅負;縱向公平:稅收應使境遇不同的人承擔不同的稅負。分類:受益原則納稅能力原則稅收公平原則意義:受益原則個人所承擔的稅負應與其從公共服務中獲得的利益相一致。橫向公平:受益相同者稅負相同;縱向公平:受益多者多納稅。優點:邊際效用=稅收,實現帕累托最優。局限:有些邊際效用的表達;如國防、教育等;對收入分配是中性的。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不適用于此原則適用稅種:汽車駕駛執照稅、汽油消費稅、汽車輪胎稅等(根據納稅人從政府提供的公路建設支出中獲得效益的多少來征收的)。受益原則個人所承擔的稅負應與其從公共服務中獲得的利益相一致。納稅能力原則根據個人納稅能力的大小來確定其應承擔的稅負。橫向公平:納稅能力相同的人承擔同等稅負;縱向公平:納稅能力大的人多納稅。經濟學對納稅能力的測度:客觀說:收入、消費、財產;主觀說:等量犧牲、比例犧牲、最小犧牲。納稅能力原則根據個人納稅能力的大小來確定其應承擔的稅負。稅收效率原則稅收造成的社會成本應最小稅收干擾私人經濟部門的選擇造成的超額負擔;稅收的征納成本。與效率有關的原則:稅收的中性原則節約與便利原則稅收效率原則稅收造成的社會成本應最小稅收的中性原則稅收制度的設計應盡可能地使稅收不影響市場中各種相對價格,保證納稅主體納稅前后經濟行為的一致性。中性稅收:不會導致超額負擔的稅收;扭曲性稅收:產生超額負擔的稅收。稅收效應: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現實中的稅制只是次優稅制。稅收的中性原則稅收制度的設計應盡可能地使稅收不影響市場中各種節約與便利原則稅收是政府強制性地將一部分資源從私人部門轉移到公共部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資源的耗損。在政府層面是征管成本;在私人層面是納稅成本,也叫稅收稅收奉行成本。節約要求稅收盡可能減少征管成本;便利要求稅收制度能方便納稅人,減少稅收奉行成本。節約與便利原則稅收是政府強制性地將一部分資源從私人部門轉移到稅種的配置稅種的配置應按照稅收原則來進行。但這并不意味著所選擇的稅種都能完全符合各項稅收原則的要求。因為完全符合各項原則的稅種是不存在的。因此稅種配置最主關鍵的問題就是主體稅種的選擇。稅種的配置稅種的配置應按照稅收原則來進行。但這并不意味著所選拉弗曲線原理
稅率
100%r4r3rmr2
r10PNR稅收收入圖中:從取得最多稅收收入的角度來看,r為最佳稅率點。結論:一定限度內,稅收收入將隨稅率提高而增加,因為稅源不會因為稅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減少;但當稅率超過了這個限度,繼續提高稅率會導致稅收收入的減少。拉弗曲線原理稅率所得稅優于流轉課稅(商品稅)第一,所得稅給納稅人帶來的額外負擔也即對經濟運行效率的損害程度)較同量的消費稅輕。因為所得稅不會影響商品的相對價格,對消費者選擇和資源配置的干擾相對較小。經濟學家希克斯和約瑟夫對所得課稅和流轉課稅進行比較研究后得出的結論。第二,所得稅是一種直接稅,不能象商品稅那樣通過價格調整轉嫁稅負,因此政府可以比較有針對性的利用稅收手段調節收入分配。第三,所得稅作為經濟的內在穩定器,可以起到較好的穩定經濟的作用。所得稅優于流轉課稅(商品稅)第一,所得稅給納稅人帶來的額外負個人所得稅征稅范圍:居民納稅人的境內增外個人所得、非居民納稅人在中國境內取得的個人所得。課稅對象:各項所得稅率:工薪:超額累進:3-45%;生產經營所得:超額累進:5-35%;勞務報酬所得:比例稅率:20%;稿酬所得:比例稅率:20%,并按應納稅額減征30%;利息紅利特許權使用費等其它所得:比例稅率:20%;個人所得稅征稅范圍: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企業或組織課稅對象:企業生產經營所得或其他所得。稅率:當前:法定稅率33%對規模較小,利潤較少的企業實行低稅優惠照顧。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元及以下者:18%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10萬(含)者,27%新稅法最新修改:(2008年開始實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到一個稅率:25%;微利企業:20%國家重點扶持企業:15%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企業或組織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和課稅對象: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它所得。稅率:比例稅率,30%;同時另按應納稅所得額附征3%的地方所得稅,綜合稅率為33%。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和課稅對象:增值稅征稅范圍:貨物的生產、批發、零售和進口四個環節,以及加工和修理修配。納稅人:在我國境內從事貨物銷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業務的單位和個人。稅率:兩檔低稅率:13%糧食植物食用油、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水暖氣煤、圖書雜志及國物院規定的其它貨物。基本稅率:17%。適用低稅率以外的其它物品和勞務。零稅率:僅限于出口貨物。增值稅征稅范圍:消費稅征稅范圍:在我國境內生產、委托加工和進口的消費稅暫行條例規定的應稅消費品。目前有11種:煙、酒、化妝品、護膚護發品、貴重首飾及珠寶玉石,鞭炮焰火、汽油、柴油、汽車輪胎,摩托車、小汽車。納稅人:在我國境內從事生產、委托加工和進口應稅消費品的單位和個人。稅率:11個稅目,13個子目。定額稅率:對價格差異不大,計量單位規范的消費品比例稅率:3%-45%。其他消費品消費稅征稅范圍:營業稅征稅范圍:在我國境內提供規定的勞務(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應稅勞務:交通運輸、建筑、金融保險、郵電通信、文化體育、娛樂、服務業等。納稅人:在我國境內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稅率:9個稅目5%:大部分稅目。3%:交通運輸、建筑、郵電通信、文化體育業。5-20%:娛樂業營業稅征稅范圍:個人所得稅制的進一步改革應該選擇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模式;拓寬稅基,擴大征稅范圍;調整費用扣除,建立科學的費用扣除制度;建立源泉控管、雙向申報、交叉稽核的征管機制。個人所得稅制的進一步改革應該選擇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模式;完善企業所得稅制改革方向: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和規范各類稅收優惠。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是稅制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堅持國民待遇原則,要適當取消企業所得稅優惠,減少并規范各類稅收減免與優惠政策。完善企業所得稅制改革方向: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和規范各類稅收增值稅制的進一步改革我國稅收過度依賴增值稅,只要增值稅一個稅種有所波動,中央財政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增值稅自身需要的改革:課稅范圍不廣泛;增值稅的稅基有待改進,應該由“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過渡。增值稅制的進一步改革我國稅收過度依賴增值稅,只要增值稅一個稅第八章公共收入理論與實踐
案例引導第一節稅收的定義與結構
1.1公共收入概述
1.2、稅收的特點、基本要素和分類第二節稅收效應第三節稅收的轉嫁與歸宿3.1稅收轉嫁與歸宿的基本概念3.2稅收的轉嫁與歸宿的局部均衡分析3.3稅收的轉嫁與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第四最優稅收選擇4.1稅收原則4.2稅制結構的設計第五節中國的稅收5.1中國稅制沿革5.2我國現行主要稅種5.3我國稅制的進一步改革第八章公共收入理論與實踐案例引導案例引導納稅人或負稅人?一個電視機廠為配合稅法宣傳,同時也為擴大電視機的銷售量,提高市場占有率,策劃出這樣一個營銷方案:在產品宣傳單的醒目位置上標有“親愛的顧客,當您購買我廠的產品后,您將很榮幸地成為了我國的納稅人。”簡要分析:納稅人是稅法規定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負稅人是實際承擔稅收負擔的單位和個人。在這個案例中,當顧客購買電視機后,電視機廠將就這筆銷售額繳納流轉稅,而稅款已加在銷售額中通過商品交易轉嫁給顧客承擔。此時電視機廠才是納稅人,顧客則是負稅人。鑒此,宣傳單應該改為“親愛的顧客,當您購買我廠的產品后,您將很榮幸地承擔了我廠的稅負,我廠將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予以真誠回饋。”這也可見稅法宣傳任重而道遠。思考題:納稅人和負稅人區別和聯系何在?試以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
案例引導納稅人或負稅人?1.1公共收入概述公共收入是政府為滿足公共支出的需要,自企業、家庭取得的一切貨幣收入。稅收: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政府為履行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特定標準強制無償地取得的公共收入。公債政府憑借自身信用,按市場供求關系自愿靈活地取得的公共收入。其他收入:行政收費規費:政府為國民提供特定服務和管理而收取的手續費和工本費。可分為行政性收費和司法收費。使用費:通過政治程序制定的對享受政府提供的特定公共產品的私人部門所收取的費用。捐贈、國有資產經營收入、戰爭賠款等政府引致的通貨膨脹:亦稱通貨膨脹稅政府為了彌補提供公共產品的費用缺口,通過擴大貨幣供給造成普遍物價上漲,從而降低私人部門的實際購買力,形成政府占有社會資源增加。本質上是公私兩大部門之間的資源再分配。1.1公共收入概述公共收入是政府為滿足公共支出的需要,自企1.2稅收的特點、要素與分類稅收的特點稅收的基本要素稅收的分類1.2稅收的特點、要素與分類稅收的特點2.稅收效應2.1稅收效應的含義:指征稅而對各個人、企業等經濟主體的各種經濟決策以及市場的影響2.2稅收效應的類型:稅收對市場均衡的一般影響:稅收的額外負擔稅收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2.3稅收對各類經濟主體決策的具體影響稅收與生產者選擇:替代效應、收入效應稅收消費者選擇:替代效應、收入效應稅收與私人儲蓄:替代效應、收入效應稅收與勞動投入:替代效應、收入效應2.稅收效應2.1稅收效應的含義:3.1稅收的轉嫁和歸宿的基本概念定義:稅收的轉嫁:納稅人在繳納稅款后,通過經濟交易將稅收負擔轉嫁給他人的過程。稅收的歸宿:稅收負擔經轉嫁后最終的著眼點或稅收轉嫁的最后結果。研究的意義確定稅收的最后歸宿點;稅收對國民收入分配和社會經濟的最終影響;為最優稅制設計提供參考和依據。稅收轉嫁的類型3.1稅收的轉嫁和歸宿的基本概念定義:3.2稅收的轉嫁與歸宿:
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假定下,分析一種產品或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決定。兩個基本規律:(以從量計征產品稅為例)1、無關性定理2、需求和供給彈性是關鍵引申結論上述結論同樣適用于從價稅和要素稅。3.2稅收的轉嫁與歸宿:
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在其他3.3稅收轉嫁與歸宿:
——一般均衡分析稅收的溢出效應與反饋效應圖示局部均衡分析的不足稅收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含義基本觀點一般均衡分析模型3.3稅收轉嫁與歸宿:
——一般均衡分析稅收的溢出效應與反4.1稅收原則公平原則:稅收應有助于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效率原則:稅收應有助于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穩定和增長原則:稅收應有助于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4.1稅收原則公平原則:稅收應有助于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4.2稅制結構的設計稅種配置:主體稅種的選擇對稅種的合理配置有重要意義,經濟學家推崇所得稅。原因:額外負擔較產品稅輕;是直接稅,不易轉嫁;經濟的內在穩定器,能較好地穩定經濟。輔以營業稅、增值稅等。稅源的選擇區分稅源與稅本。原則,對稅源征稅,不傷稅本。稅源:工資、地租、利潤,非生產性的財產等。稅本:生產性資本。不應征稅。稅率的安排稅率水平的確定:拉弗曲線稅率形式的確定:比例稅率:適用于商品稅累進稅率:適用于所得稅4.2稅制結構的設計稅種配置:主體稅種的選擇對稅種的合理配5.1中國稅收制度的演變5.1中國稅收制度的演變5.2我國現行主要稅種按照課稅對象的性質分為五類:所得課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農業稅等;流轉課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等;財產課稅:房產稅和契稅、車船稅等;資源課稅:資源稅和鹽稅;行為課稅: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等。5.2我國現行主要稅種按照課稅對象的性質分為五類:5.3我國稅制的進一步改革個人所得稅制的進一步改革;完善企業所得稅制;增值稅制的進一步改革。5.3我國稅制的進一步改革個人所得稅制的進一步改革;稅收的定義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其政治權力,按照法定預先規定的標準,強制地、無償地向公民或企業征收實物或貨幣,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種形式。稅收的定義稅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與政府直接增發貨幣相比。與通過舉借公債相比。與通過收費的形式相比。優點:不會憑空擴大購買力,引起通貨膨脹;不負任何償還責任;稅收是強制稅收。
“國家需要錢來償付它的帳單,它償付支出的錢主要來源是賦稅”。----保羅·薩繆爾森稅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與政府直接增發貨幣相比。稅收的特點強制性:政府憑借國家政治權力,以國家法令形式強行征收,不按規定繳納者要受法律制裁。無償性:國家征稅后既不向納稅人返回,也不向納稅人支付任何代價。固定性:國家在征稅之前預先規定了征收對象和征收的數額或比例。稅收的三個特點是統一的,缺一不可。稅收的特點強制性:政府憑借國家政治權力,以國家法令形式強行征稅收的基本要素向誰課稅,對什么課稅,課征多少稅?課稅主體:納稅人稅法上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納稅人和負稅人不一定相一致。課稅客體:課稅對象、課稅的目的物規定征稅的范圍和直接依據,是確定稅種的主要標志;課稅對象不同于稅收的最終來源(稅源);課稅基數(計稅依據):從量計征、從價計征稅率:課稅的尺度——稅收的眼睛稅率:所課征的稅額與課稅對象之間的數量關系或比例,也就是課稅的尺度。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和累退稅率、定額稅率稅收的基本要素向誰課稅,對什么課稅,課征多少稅?定額稅率按單位課稅對象直接規定一個固定數額;是比例稅率的一種特殊形式。一般使用于從量定額征收,如牌照稅、營業執照稅等。定額稅率按單位課稅對象直接規定一個固定數額;比例稅率不論課稅對象的數額大小,只規定一個比例的稅率;一般運用于課征流轉稅,如營業稅、關稅等。比例稅率舉例:特點:比例稅率下,平均稅率等于邊際稅率,與課稅對象的數額無關。平均稅率=邊際稅率稅率課稅對象數額比例稅率不論課稅對象的數額大小,只規定一個比例的稅率;平均稅累進稅率按課稅對象的數額大小,規定不同等級的稅率;課稅對象數額越大,稅率越高;分為全額累進稅率和超額累進稅率兩種。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簡單、取得稅收多,但稅收負擔不合理。超額累進稅率:稅收負擔較為合理,實際稅率相對較低。具有較強的再分配性,多用在所得稅上。課稅對象數額稅率邊際稅率平均稅率累進稅率按課稅對象的數額大小,規定不同等級的稅率;課稅對象數累退稅率以美國聯邦社會保險稅為例:稅率為15.02%,限額為48000美元。稅率課稅對象數額邊際稅率平均稅率15.02累退稅率以美國聯邦社會保險稅為例:稅率為15.02%,限額為稅收分類按課稅對象:所得稅、流轉稅、財產稅、資源稅、行為稅產品稅和要素稅按是否直接依據納稅人的納稅能力課稅:對人稅和對物稅。按是否可以轉嫁:直接稅和間接稅按計征標準:從價稅、從量稅按與價格的關系:價內稅、價外稅按用途:一般稅、特定稅按歸屬關系:中央稅、地方稅、共享稅按稅率:累進稅、比例稅稅收分類按課稅對象:所得稅、流轉稅、財產稅、資源稅、行為稅稅收的額外負擔
價格
SPdABECDPsD0Q*Qe產量征稅對市場的一般影響:征稅會提高買者的支付價格Pd,降低生產者的得到價格Ps,減少市場的均衡產量,使生產者福利和消費者福利減少,并產生社會福利的凈損失(B+D),即稅收的額外負擔。稅收的額外負擔價格稅收的額外負擔:
征稅會提高買者的支付價格Pd,降低生產者的得到價格Ps,減少市場的均衡產量,使生產者福利和消費者福利減少,并產生社會福利的凈損失。價格產量D0Q1Q0DPdPsP0E1稅收額外負擔OS0S1CE0稅收的額外負擔:
征稅會提高買者的支付價格Pd,降低生產者的稅收的收入效應是指在相對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因為征稅而減少納稅人收入、降低其福利并進而對納稅人的生產、消費、勞動、投資等決策的影響。相對價格沒有改變,資源從納稅人轉移給政府;稅收的正常負擔,不會造成全社會福利損失。稅收的收入效應是指在相對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因為征稅而減少納稅稅收的替代效應指因政府征收影響了相對價格,從而使納稅人改變其原有的生產、勞動、消費、投資等經濟決策的效應。稅收的替代效應指因政府征收影響了相對價格,從而使納稅人改變其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收入效應
甲物品購買量ACWYI1DI2B0已物品購買量條件:政府對消費者收入征稅結論:消費者政府在征稅后,隨著可支配收入水平下降,不得不相應地減少消費品的購買量,消費者效用降到一個更低的水平。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收入效應甲物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替代效應
X2AI2
I1
YWEB0X1條件:政府對商品X1征稅結果:消費者會相對增加X2的消費,而減少對X1的購買。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替代效應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替代效應X2AI2
I1
YWEB0X1條件:政府對商品X1征稅結果:消費者會相對增加X2的消費,而減少對X1的購買。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替代效應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收入效應:
產品X2TT‘a2C1a*2C2
T’T0a*1a2
產品X1條件:政府對企業征收公司所得稅。結果:征稅會減少企業的可支配資源,使之降低到更低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上,從而減少物品的生產。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收入效應:產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替代效應
產品X2a*2
a2
0a*1a1X1條件:政府對產品X1征稅結果:生產者會降低課稅商品的產量,而增加無稅商品的生產量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替代效應產品X2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效應
工資率S
W1
W20L1←L2勞動時數條件:政府對工資征稅結果:課稅會降低勞動相對于閑暇的價格,使勞動與閑暇間的得失抉擇發生變化,從而引起納稅人以閑暇代替勞動。即,征稅會導致勞動投入的下降。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效應工資率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收入效應
工資率SW1W20L1→L2勞動時數條件:政府對工資征稅結果:征稅會直接降低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從而促使其減少閑暇等方面的享受,為維持以往的收入水平或消費水平而傾向于更勤奮的工作。即征稅會導致勞動投入的增加。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收入效應工資率不同稅種對勞動投入的效應比較A、人頭稅與比例所得稅:人頭稅不改變勞動與閑暇的相對價格,故不產生替代效應,只有收入效應,即對勞動投入有激勵作用;比例所得稅兩種效應都有,對勞動投入的最終影響取決于這兩種反向作用的效應之大小。結論:由于替代效應對勞動投入的負向激勵,與等量的人頭稅相比,比例所得稅對勞動投入相對不利。B、比例所得稅與累進所得稅:累進所得稅的邊際稅率大于平均稅率,其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效應更大,更妨礙勞動的投入。C、累退稅與比例稅、累進稅:累退稅替代效應更小,對勞動投入的妨礙更小。不同稅種對勞動投入的效應比較A、人頭稅與比例所得稅: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替代效應
儲蓄(未來消費)
AS1P1CI1S2P2
I2B0C1C2
現期消費條件:政府對儲蓄利息征息結果:征稅會減少納稅人的實際利息收入,降低儲蓄對納稅人的吸引力,從而引起納稅人以消費替代儲蓄。即征稅會造成私人儲蓄的下降。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替代效應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收入效應
儲蓄(未來消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智能設備遠程診斷-洞察及研究
- 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研究
- 物聯網技術促進金屬制品業協同-洞察及研究
- 注塑車間高效管理策略與實踐案例
- 飲食文化人類學-洞察及研究
- 村級債務管理辦法天門
- 團隊作風建設管理辦法
- 裝配式建筑產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
- 土地管理數字化創新-洞察及研究
- 腸道菌群交互-洞察及研究
- 市政設施維護服務項目方案
- 橫紋肌溶解癥課件
- GB/T 23806-2009精細陶瓷斷裂韌性試驗方法單邊預裂紋梁(SEPB)法
- GB/T 23312.1-2009漆包鋁圓繞組線第1部分:一般規定
- 交通運輸行業建設工程生產安全事故統計調查制度
- SAP聯產品生產訂單結算過程x
- 2021年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校園招聘筆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宮外孕右輸卵管妊娠腹腔鏡下盆腔粘連分解術、右輸卵管妊娠開窗取胚術手術記錄模板
- 教科版 科學小學二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及參考答案(基礎題)
- 混凝土重力壩設計說明書
- 弱電設備維護保養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