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與教化課件_第1頁
禮儀與教化課件_第2頁
禮儀與教化課件_第3頁
禮儀與教化課件_第4頁
禮儀與教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八大奇跡:埃及的金字塔宙斯神像法洛斯燈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提密斯神殿中國萬里長城摩索拉斯陵墓秦始皇兵馬俑埃及金字塔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源地,空中花園阿提密斯神殿

中國萬里長城摩索拉斯陵墓

第二課禮儀與教化高一(13)班第二小組繁星六點“文明社會”和原始社會在社會結構上有什么區別?

文明時代有文字,并且出現了國家,人也分化為不同的社會階級。當時的社會權力呈金字塔結構,一般有一個最高統治者,具有絕對的權力;貴族和平民之間也產生了明顯的階級對立。古埃及美術古埃及美術一般是指公元前332年古埃及被古希臘所滅亡以前的埃及美術。發展經歷了史前時期、早期王朝、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和后期王朝時期。其中古王國時期最為重要,重要的美術作品也主要出于這一時期。

講解:朱啟凡古埃及壁畫特征正面律:表現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根據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填塞法,畫面充實,不留空白;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膚為褐色,女子為淺褐或淡黃,頭發為藍黑,眼圈為黑色。埃及金字塔埃及黃金面具簡介面具主人面具主人圖特卡蒙于公元前1336年至公元前1327年統治埃及。他不是古埃及歷史上功績最為卓著的法老,但卻是最著名也是最神秘的埃及法老王,他那滿是寶藏的陵墓和他的黃金面具已成為埃及古老文明的重要象征。他在19歲的時候就神秘死去,留下千古疑案。少年法老的詛咒圖特卡蒙墓葬被開啟的同時,卡特寵愛的金絲雀被一只蟒蛇吃掉。卡特的合作者卡爾納馮伯爵1933年4月23日死于由蚊子叮咬而傳染的不知名疾病。在墓葬發掘的十幾年間共有20多位與墓葬發掘有關的人因疾病甚至是精神錯亂崩潰而死。到底這些蹊蹺的死亡是否與法老王的詛咒有關誰也不敢斷言。黃金墓室的暗示圖特卡蒙之墓是3300年來惟一一個完好無缺的法老陵墓,也是埃及最豪華的陵寢,更是埃及考古史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卡特之前以為這個年輕法老的墓葬品會比較簡單,誰知之后長達3年時間的挖掘向全世界證實了這種預想的愚蠢。卡特說過,圖特卡蒙一生惟一出色的成績就是他死了并且被埋葬了,這話是有道理的。因為其陵墓的發現成為古代文明對現代人類最徹底的一次震撼和嘲笑。那個成為埃及文明象征的純金面具,那個純金制成的棺材,那個由純金雕制鑲滿寶石的王位,那些鋪滿墓室墻壁的純金浮雕,包括黃金面具下那具完整無缺的木乃伊……所有一切都讓人類驚嘆古代,埃及分成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獨立王國,上埃及信奉鷹神,下埃及信奉蛇神。后來,上埃及消滅了下埃及,統一了埃及。中國古代青銅文化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因素之一,青銅器是其載體,因而倍受人們的關注而廣為收藏。在各大型博物館中,青銅器收藏狀況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該館的地位。夏商周青銅器講解:周潔青銅器的性質——禮器

武器

工具

生活用品

樂器

1、兵器青銅矛

青銅戟青銅鉞越王勾踐劍

2、生活用品炊食器:指烹煮食物和盛取食物的青銅器。常見器形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匕等。觚、斝生活用具青銅器中的生活用具較少,有限的青銅主要用于制造禮器和兵器。在兵器被鐵器所取代、禮器被歷史淘汰后,生活用具成為青銅器的主角。生活用具有帶鉤、銅鏡、燈、博山爐、搖錢樹、車馬器等。生活用具帶鉤的作用是束衣,貴族多用銅制。燈因其獨特的擺放位置,外形都很講究,形式多樣,充分表現青銅藝術的創造力,如長信宮燈,各式鳥獸燈。十五連盞燈生活用具銅鏡是最主要的青銅生活用品。其出現于齊家文化,流行于戰國以后,以漢唐兩代為高峰。銅鏡以圓形為主,宋朝突破外形的限制。銅鏡的藝術表現在背面,從素面到鑄有花紋和文字,如漢代的草葉紋鏡、神獸鏡、日月鏡、昭明鏡。唐朝出現螺鈿裝飾技術。透光鏡和脫胎鏡是中國古代銅鏡中的瑰寶。3、樂器——編鐘重點推薦青蓮方壺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于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蓮鶴方壺為一對兩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細微的差別,故宮藏高125.7厘米,稱“立鶴方壺”,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稱“蓮鶴方壺”。兩件方壺的重量相同,均為64.28公斤,口為方形,長30.5厘米,寬54厘米。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一只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一圈肥碩的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布滿鏤空的小孔。蓮瓣的中央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一只仙鶴站在花瓣中央,仙鶴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河南博物院北京博物院古代詩文里經常會提到“缸”,后人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康熙字典》里說缸是漢代人創制的一種環保燈具。那么什么是缸燈?它又是怎樣體現漢代人的環保意識呢?1968年河北漢墓出土的一件長信宮燈解開了“缸”之謎。西漢長信宮燈,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為國家一級文物,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墓,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文物導入講解:龔俊杰珍世古銅,中華第一燈之長信宮燈長信宮燈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故名“長信宮燈”。此物設計十分精巧,全器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個部分分別鑄造組合而成,可以拆卸。燈盤可以轉動,燈罩可以開合,從而可以根據需要隨意調節亮度和方向,同時還能擋風。燈是中空相通的,可保持燈內清潔。燈體底部有大孔.可以彌補作為單管煙燈空氣環流不好的缺陷,對氣壓可以起到調節作用。這種集藝術造型與環保功能于一身的燈,當真是讓人佩服。此燈的底部還可裝水,當燈燃燒所產生的煙炱通過宮女的長袖到達燈底部時,可以被水吸收,因此可以起到環保減少廢氣排放的目的。這一類的釭燈自長信宮燈之后屢有出土。據考證,此燈原為西漢陽信侯劉揭所有。劉揭文帝時受封,景帝時被削爵,家產及其此燈被朝廷沒收,歸皇太后居所長信宮使用。后來皇太后竇氏又將此物賜于本族裔親竇綰。此燈做為宮廷和王府的專用品、禮品,可見它在當時也是很珍貴的。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贊譽。這不僅在于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于它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采取分別鑄造,然后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制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長信宮燈于2010年被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展品展出。燈具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它的設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文化氛圍和審美風尚的烙印。由于神秘的宗教色彩的逐漸淡化,漢代象形的青銅燈具,并不像商周青銅器那樣充滿莊重、威嚴、神秘的意味,而是顯得靈巧、優美、親近。造型上不僅有著象征美好的寓意,而且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幸福和富足生活的熱切向往。其中,以漢代人型燈具的長信宮燈,反映出封建統治者一種征服和占有的心態。當然,在青銅燈具裝飾上追求華麗、高貴、神奇,也反映出封建貴族追求高質量生活的思想。現今,我們把它視為統治者一種權力、地位的象征再合適不過。東晉書畫作品欣賞:《斫琴圖》作家推薦

顧愷之(約345-406)東晉畫家,出身士族家庭,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

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嘗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自云傳神寫照,盡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中。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毛,而益覺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光彩耀目,轟動一時。后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主要作品:《女史箴圖》《列女傳》《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第一段“玄熊攀檻、馮媛趨進”,描繪馮媛以身阻熊,護衛漢元帝的故事,一念之間的心意,往往最令人感戴。第二段畫漢成帝班婕妤辭輦的故事,插題箴文“班婕有辭……防微慮遠”,后妃之德也令人動容。第三段畫岡巒重疊,人物射獵于山間。插題箴文“道罔隆而不殺……替若駭機”,意思是日月有常、天下萬物莫不盛極而衰,維持中庸平和是明哲保身之舉,也是一種美德。列女傳此畫根據漢劉向所著的《古列女傳》人物故事而創作,內容是頌揚與標榜婦女的明智美德。現在畫面繪有列女傳28人,分八段,每段書有人名和頌辭。用較粗的“鐵線描”,線條剛勁凝重,人物面部、衣褶等處運用了暈染法。顧愷之在人物畫創作上提出的“以形寫神”、“悟對通神”等要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踐遠游之文履,皊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揚輕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洛神賦》

甄宓與曹植的愛情魏明帝把這段凄美的愛情故事改編成“洛神”甄妃與曹植的奈何情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中國古代的繪畫名作,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并與洛神無奈離去的情景。“憑君莫語傷心事,盡在含睛不語中。”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畫的,曹植的《洛神賦》原名就是《感甄賦》。那么曹植對甄妃的這種刻骨銘心的愛戀是怎樣產生的呢?與其說曹植魂牽夢索甄妃,不如說甄妃魂牽夢索曹植。甄宓為何人?據《文昭甄皇后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后來甄逸女成了曹軍的俘虜,成為曹丕的妻子當甄逸女以戰俘身份,當幾乎與她小一半的曹植以稚嫩的童心,掬捧出天真無邪的情意時,不知不覺中使甄逸女陶醉在虛無飄涉的快意之中,于是毫無顧忌地施展出母性的光輝與姐姐般的愛意,這是十分自然的感情流露。。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贏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贊賞。當時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只有曹植可以好整以暇地陪著這位多情而又美艷的少婦,兩人難舍難分..曹丕順利地當上了太子,也順利地嗣位為魏王,但甄宓后來卻郁郁而死,一代佳人為何會有如此下場?而她的曹植該怎么辦吖?曹丕即帝位后的第二年,曹植由封地甄城入京陛見,曹丕將甄妃經常使用的一個盤金鑲玉枕頭賜給了他作為紀念;這是一項十分奇特的賜贈,曹植卻如獲至寶,歡天喜地的接受了賞賜,大感皇恩浩蕩。我本有心相托《感甄妃》《洛神賦》然而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的愛情流傳了下來………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隱《無題》兩首其二。

《洛神賦圖》卷里的故事

我們看到《洛神賦圖》的畫面首先是從閑散的馭手開始的,身旁是回頸、俯首的馬,不遠處,還有一匹白馬在草地上舒服的打滾,告訴觀者這是旅途舟車勞頓的暫歇。在微風輕拂、翠柳搖曳的河邊,身著大袖寬袍的曹植在侍衛仆從的簇擁下走過來。他忽然驚異了,兩手扶住仆從,癡癡的凝視著前方,原來遠處煙波之上,出現了一個美麗的女神。她梳著高高的云髻,凌波微步,款款走來,顧盼流盈,若有所思。其神態可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洛神感到了曹植的深情,但顧及人神之隔,低首徘徊,欲行又止。她含情脈脈,在天地間舒袖歌舞,輕薄的裙踞隨風飄動,身形輕盈如飛鳥,眼波柔情流動,神采飛揚。但分別的時刻還是來臨了,風神將風停下,水神平息了水波,司陰陽之神敲響了天鼓,女媧唱起了嘹亮的歌。洛神登上了鯨鯢佑駕、水鳥護衛的六龍云車,人神殊途,從此天各一方。曹植站在河上的樓船內凝目遠望,洛神早已乘風而去,不見蹤跡。失意的他惆悵萬分,徹夜難寐,只好落寞地坐上馬車,歸途中卻仍頻頻回首,企盼奇跡的出現。這樣就把洛神初現、神人悟對、信物盟誓、洛水倦息、再陷惆悵、駕舟追趕、心灰意冷、走馬上任等八段故事內容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一氣貫通,完整而又清晰。畫中的馬

在《洛神賦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當時繪馬的高超水平。在《洛神賦圖》的第1段《相遇》和最后一段《辭別》中都繪有馬匹和車乘。《相遇》部分畫的是曹植在洛水畔停歇時的情形。展開畫幅,觀者的目光首先是從三匹馬和兩位侍從引開的,這便很巧妙的點明了故事的發生是在“日既西傾,車殆馬煩”時下馬休息開始的,緊緊抓住了原賦的發展脈絡。而畫中三匹疲憊的馬又呈現出不同姿態:前面一馬俯首嚙草,另一馬引頸回望;后面一卸套之馬暫獲自由,猛然就地滾塵,四腳朝天,尾巴上翹,驚的馭手慌忙側身躲讓。到此,我們似乎都能聽到聲聲馬嘶打破了山林的寂靜。《辭別》一改漢代的平視畫法,采用俯視角度,開闊了視野。作者畫曹植駕車登程,回首尋望洛神的倩影。五匹馬在乘騎的驅趕下奮力向前拉車,鬃毛隨風揚起質感強烈。另兩匹弓箭手乘騎的護駕馬遙相呼應,尤其是走在最前面的那匹騰空而起、扭頭回望的馬更是生動。這些馬的動勢與東漢畫像磚、石和壁畫上的人馬也極為相似,這證實了東晉人馬畫與東漢藝術的承接關系。在技法上基本是勾勒設色,在馬身上某些部位也用墨色暈染,近處的馬甚至也勾畫出身上的斑點表明其質感。馬的顏色各有不同,畫家有意將不同顏色的馬放在一起,避免相近的顏色在一起產生視覺上的沖突,這不僅突出了空間也便于我們辨認每一匹馬的形狀。顧愷之在《洛神賦圖》卷中對于馬的生動描繪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人馬畫已具備了獨立成為一種畫科的藝術條件。畫中的異獸在《洛神賦圖》中還有許多面貌猙獰,形狀怪異的動物,比如海龍,長者長長的鹿角,馬形臉,蛇的頸項和一副羚羊般的身體。文魚有著豹子一樣的頭,身子完全是魚的樣子卻又長著翅膀,從水中騰空躍出,張著血盆大口,雙目圓睜,樣子甚是恐怖,與洛神的清秀美麗形成了鮮明對比。還有只鯨鯢張牙舞爪的似乎要蹦到載著洛神的船上去。畫面中魚身的質感表現的非常強烈,像剛從水中躍出的一樣淋漓。幾乎代表了當時動物畫的最高水平。其次,畫面中蛟龍,白虎這些神話中的動物也一樣都沒有少,不但烘托出了畫面的熱鬧。同時也增添了故事的傳奇性和神秘感。畫中的花鳥《洛神賦圖》中的花鳥表現已經比較成熟,尤其荷花的刻畫非常的寫實,設色典雅,花朵嬌艷,更加襯托出了洛神的純潔與嬌媚,即洛神明麗耀眼如“芙蓉出淥波”,同時也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季節。至于鳥的刻畫,整幅畫卷中共畫有三只,其中兩只鴻雁正展翅飛向云端,這里也是用鳥兒的輕盈來襯托女人公的身姿“其形也,翩若驚鴻”。畫面中鳥的形態姿勢也頗為寫實,很是生動。還有一只小鳥如果不仔細尋找你一定不會發現它就藏在太陽中,只見它長者長長的嘴巴,三只腳,一副展翅欲飛的模樣極為可愛。確切來說這只鳥叫金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古人常把“金烏”作為太陽__的別名,也稱為“赤烏”。而在《洛神賦圖》中我們仍然能看到這樣的表現,說明花鳥仍然未能脫離神話的影子。這一時期的花鳥畫已經有漸漸脫離了人物山水而獨立存在的可能性。雖然我們今天已經無法看到原作的真實面貌,但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仍然可以領略到花鳥畫在當時的高超水平畫中的山

《洛神賦圖》雖然主要表現的是人物,但山水作為背景卻在畫面當中占用了相當大空間,其發揮的作用也不容小覷:不僅點名了故事發生的地點烘托了氣氛也使得畫面很連貫的統一在一起。換一個角度理解,這種“人大于山”的繪畫形式,反倒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形象,點明了主題。畢竟《洛神賦》講述的是以人為主的故事也多描繪的是洛神的嬌容美貌與婀娜身姿,假若畫者將洛神置于高山大河之中,觀者恐怕也難體味到賦中描述的那種“輕云蔽月”、“流風回雪”的優美意境了。從表現技法上來看,《洛神賦圖》中的山石樹木風格古拙,結構簡單,狀物扁平。一座座山峰排列的狀態,象金花裝飾的犀角梳子,即所謂“群峰之勢,若飾犀櫛”。山水多以設色為主,用細勁有力的線條均勻勾勒內部以青綠填色,色彩變化較少,極少運用皴擦,只在坡腳岸邊施以泥金,偶爾在色彩和形式上出現近實遠虛的空間關系。雖然人和山的空間關系還不協調,但作為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山、獸、林、鳥卻結合得很完整。山石主要依靠線的變化來表現不同的面,依靠層次來表現不同的山巒變化,利用俯視的角度來表現縱橫的山川,這些都是后來山水畫的基本表現技法畫中的水較之于硬朗的山形,水是柔美的化身。繪畫中講究動靜和陰陽結合,因而山水畫中不能沒有水的依托,何況宓妃是洛水之神。我們看到《洛神賦圖》中故事的每部分幾乎都有對水的寫照,但水勢、水態、水性卻用線條表現的千變萬化,絕不雷同。有時舒展自如,有時平滑光潔,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又蕩漾回旋,這種種波濤律動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