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醫大兒科學課件12免疫性疾病-川崎病_第1頁
皖醫大兒科學課件12免疫性疾病-川崎病_第2頁
皖醫大兒科學課件12免疫性疾病-川崎病_第3頁
皖醫大兒科學課件12免疫性疾病-川崎病_第4頁
皖醫大兒科學課件12免疫性疾病-川崎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免疫性疾病

——川崎病

概述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報告,曾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約15%-20%未經治療的患兒發生冠狀動脈損害。本病呈散發或小流行,四季均可發病。發病年齡以嬰幼兒多見,87.4%在5歲以下。男:女為1.83:1。病因

病因不明,流行病學資料提示立克次體、丙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逆轉錄病毒、支原體感染為其病因,但均未能證實。發病機理

本病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推測感染原的特殊成分,如超抗原(熱休克蛋白65,HSP65等)可不經過單核/巨噬細胞,直接通過與T細胞抗原受體(TCR)Vβ片段結合,激活CD30+T細胞和CD40配體表達。在T細胞的誘導下,B淋巴細胞多克隆活化和凋亡減少,產生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細胞因子。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抗內皮細胞抗體和細胞因子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使其表達細胞間粘附分子-1和內皮細胞性白細胞粘附分子-1等粘附分子,導致血管壁進一步損傷。病理本病病理變化為全身性血管炎,好發于冠狀動脈;病理過程可分為四期各期變化如下:

I期小動脈周圍炎癥,冠狀動脈主要分支血管壁上的小營養動脈和靜脈受到侵犯。心包、心肌間質及心內膜炎癥浸潤。(約1-9天)Ⅱ期冠狀動脈主要分支全層血管炎,血管內皮水腫、血管壁平滑肌層及外膜炎性細胞浸潤。可形成血栓和動脈瘤。(約12-25天)Ⅲ期動脈炎癥漸消退,血栓和肉芽形成,纖維組織增生,內膜明顯增厚,導致冠狀動脈部分或完全阻塞。(約28-31天)Ⅳ期病變逐漸愈合,心肌疤痕形成,阻塞的動脈可能再通。(數月至數年)臨床表現

(一)主要表現

1.發熱39~40℃,持續7~14天或更長,呈稽留或弛張熱型,抗生素治療無效。2.球結合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現,無膿性分泌物,熱退后消散。3.唇及口腔表現唇充血皸裂,口腔粘膜彌漫充血,舌乳頭突起、充血呈草莓舌。4.手足癥狀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腫和掌跖紅斑,恢復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膚交界處出現膜狀脫皮,指、趾甲有橫溝,重者指、趾甲亦可脫落。5.皮膚表現多形性皮斑和猩紅熱樣皮疹,常在第1周出現。肛周皮膚發紅、脫皮。6.頸淋巴結腫大單側或雙側,堅硬有觸痛,但表面不紅,無化膿。病初出現,熱退時消散。Swellingofthehands

erythema

Strawberrytonguedrycrackedlips臨床表現(二)心臟表現于疾病1-6周可出現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律失常。發生冠狀動脈瘤或狹窄者,可無臨床表現,少數可有心肌梗塞的癥狀。冠狀動脈損害多發生于病程2-4周,但也可于疾病恢復期。心肌梗塞和冠狀動脈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臨床表現(三)其他可有間質性肺炎、無菌性腦膜炎、消化系統癥狀(腹痛、嘔吐、腹瀉、麻痹性腸梗阻、肝大、黃疸等)、關節痛和關節炎。輔助檢查

1.血液檢查周圍血白細胞增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伴核左移。輕度貧血,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增多。血沉增快,CRP等急性時相蛋白、血漿纖維蛋白原和血漿粘度增高;血清轉氨酶升高。

2.免疫學檢查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環免疫復合物升高;TH2類細胞因子如IL-6明顯增高,總補體和C3正常或增高。3.心電圖早期示非特異性ST-T變化;心包炎時可有廣泛ST段抬高和低電壓;心肌梗死時ST段明顯抬高、T波倒置及異常Q波。輔助檢查4.胸部平片可示肺部紋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狀陰影,心影可擴大。

5.超聲心動圖急性期可見心包積液,左室內徑增大,二尖瓣、主動脈瓣或三尖瓣返流;可有冠狀動脈異常,如冠狀動脈擴張(直徑>3mm;≤4mm為輕度;4~7mm為中度)、冠狀動脈瘤(≥8mm)、冠狀動脈狹窄。6.冠狀動脈造影超聲波檢查有多發性冠狀動脈瘤、或心電圖有心肌缺血表現者,應進行冠狀動脈造影,以觀察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指導治療。診斷標準

發熱5天以上,伴下列5項臨床表現中4項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診斷為川崎病:(1)四肢變化:急性期掌跖紅斑,手足硬性水腫;恢復期指趾端膜狀脫皮(2)多形性紅斑(3)眼結合膜充血,非化膿性(4)唇充血皸裂,口腔粘膜彌漫充血,舌乳頭突起、充血,呈草莓舌(5)頸部淋巴結腫大

如5項臨床表現中不足4項者,但超聲心動圖有冠狀動脈損害,亦可診斷。IVIG非敏感型KD KD患兒在發病10天內接受IVIG2g/kg治療,無論一次或分次輸注48小時后體溫仍高于38℃,或給藥2-7天(甚至2周)后再次發熱,并符合至少一項KD診斷標準,可考慮為IVIG非敏感型KD。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滲出性多形紅斑、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型、敗血癥和猩紅熱相鑒別。治療

阿司匹林:每日30-50mg/kg,分次服用,熱退后3天逐漸減量,2周左右減至3-5mg/kg,維持6-8周。如有冠脈病變,延長用藥時間,直至冠脈恢復正常。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1-2g/kg,8-12小時內靜脈緩慢輸入,發病10天以內輸入,可迅速退熱,預防冠脈病變的發生。糖皮質激素治療抗血小板聚集:雙嘧達莫(潘生丁)3-5mg/kg對癥治療心臟手術IVIG非敏感型KD的治療預后川崎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后良好。復發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