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子》五章《老子》五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
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
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關于《老子》
《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道德經》或《道德真經》。
原為先秦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為道教奉為主要經典?!独献印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道”是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關于《老子》《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道德經
上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美國《紐約時報》將《道德經》列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上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
道,(如果)能夠說出來,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夠叫得出來,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們)用“無”來命名天地萬物之始,用“有”來命名萬物之母。所以從永恒的“無”中,可以觀察宇宙的微妙之處;從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萬物的極限。這兩者是同一個來源卻各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玄妙的道理。極遠啊,又極深,它是探求一切奧妙的門徑。譯文:道,(如果)能夠說出來,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
在這一章里,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并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理解:在這一章里,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無由互相對立而產生,難易有互相對立而形成,長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高下由互相對立而存在,音聲由互相對立而諧和,前后由互相對立而出現。因此,“圣人”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任憑萬事萬物生長變化,而不開創它。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了萬物(的發展),而不以為恩澤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才不會失去。譯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
理解:本章內容分兩層次。
第一層意思:總結了自然現象及日常生活經驗中矛盾對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轉化的例子,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則。
理解:本章內容分兩層次。
第二層意思:處于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圣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第二層意思:處于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譯文:放棄聰明和智慧,百姓才會有百倍的利益;拋棄了“仁”和“義”,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棄追逐巧利,盜賊就會消失。以上三條作為文治法度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的認識有所從屬:表現單純、持守樸素,減少私心與欲望,放棄學問,沒有憂愁。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
理解:在這一章中,老子主張擯棄知識、智慧,擯棄仁義等道德規范。他認為“圣”、“智”產生法制巧詐,用法制巧詐治國,便成為擾民的“有為”之政。拋棄這種擾民的政舉,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實的利益。
理解:在這一章中,老子主張擯棄知識、智慧,擯棄仁義等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什么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戰勝強,柔能勝剛,(這道理)天下無人不知,(但卻)沒有人能實行。因此圣者說:要能承受國家遭受的恥辱,才配作國家的君主;要能承擔國家的禍難,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話聽起來像是反話。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
理解: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里,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體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樣,甘愿處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理解: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譯文:國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器具卻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險,不向遠方遷移。雖然有船只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鎧甲武器,卻沒有地方去陳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適,過得習慣。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聞,但鄰里間從生到死,卻互不往來。
譯文:
理解: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的一幅美好藍圖,也是一幅充滿田園氣息的農村歡樂圖。老子用理想的筆墨,著力描繪了“小國寡民”的農村社會生活情景,表達了他的社會政治理想。這個“國家”很小,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大約相當于現在的一個村莊,沒有欺騙和狡詐的惡行,民風淳樸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們用結繩的方式記事,不會攻心斗智,也就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遠徒謀生。老子的這種設想,當然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理解: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的一幅美好藍圖,也是一課文小結老子立說的最大動機,是要緩和人類社會的矛盾。而人類沖突的根源,就在于剝削者肆意擴張一己的私欲。所以老子提出“無為”“質樸”“無欲”“謙退”等種種觀念,莫不是在想求得減少人類占有的沖動。因人的私欲而產生了多少爭戰和屠殺,有了多少無謂的犧牲,老子說“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這是多么偉大的人道主義,多么深沉的悲憫情懷。
課文小結老子立說的最大動機,是要緩和人類社會
從節選部分可知老子具有積極救世情懷,而不一定是消極悲觀出世的。
他倡導“為而不恃”“弗居”“不爭”,是要人們去創造去養育去貢獻。
他也并不反對人們成就功業,只是反對那種光想出風頭占便宜貪利益、無功而爭功、有功而居功的行為。
從節選部分可知老子具有積極救世情懷,而不一
老子的“靜虛”觀念猶給人啟迪。它表明著人的心靈保持凝聚充實的狀態。唯有這種心靈,才能培養出高遠的心志與天真樸素的氣質,才能導引出濃厚的創造能量。這對于現代之喧囂浮華,無異于清醒劑。
老子的“靜虛”觀念猶給人啟迪。它表明著人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無為、無我、居下、退后、清虛、自然……他的思想乍看很難讓人接受,因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卻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卻看到了內涵。老子的思想,擴大了人類文化的廣度,增加了深度與韌性。他反對無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滿足,講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對以人為的方式扭曲,主張體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機的良丹妙藥。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無為、無我、
研讀探討:
儒道互補體現在何處?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張“仁”,政治上主張“禮治”孟子:主張“仁政”道家:老子:強調“道”,主張“無為而治”莊子: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主張無為而治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研讀探討:
儒家A、偏重社會倫理,思考“人與人”的關系,強調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強調積極進取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
B、側重人道,但同時具有積極用世和超然通達心態;
C、古代知識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蘇軾、李白、陶淵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國道家:
A、偏重哲學問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突出寧靜和諧與超越世俗的觀念;B、側重天道,但同時具有積極用世和超然通達心態;
C、古代知識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蘇軾、李白、陶淵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國儒家從“儒道互補”看“釵黛合一”
寶釵似乎是一個儒家人物,謹言慎行、積極進取,近乎
“圣人”;而黛玉則更像一個道家人物,自然率真、靈動飄逸,
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統,
因此為“(蘅蕪)君”;后者為輔助,因此為“(瀟湘)妃(子)”。
湘云最初受寶釵影響,傾向于儒家,如她向寶玉所說的仕途經濟;后來,與黛玉也頗為知心,如凹晶館聯詩。這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條路:最初總是希望能夠“學而優則仕”,有一番作為;當理想受挫、四顧茫然時,便思退隱,寄情山水。從“儒道互補”看“釵黛合一”寶釵似乎是一個儒家人物
漢宣帝: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
——南懷瑾儒道互補在治國上的體現:漢宣帝: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每討論:
在治國、求知、為人、處世等方面,我們可以怎樣去實踐“儒道互補”呢?入世之態,出世之心:“有所為有所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討論:在治國、求知、為人、處世等方面,我們可
我們如果把積極的人生觀念和消極的人生觀念適度地配起來,我們便能得到一種和諧的中庸哲學,介于動作和靜止之間,介于塵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現實人生之間;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學中,這一種可說是人類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語堂儒家思想——糧店道家思想——藥店我們如果把積極的人生觀念和消極的人生觀念適度地配起《老子》五章《老子》五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
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
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關于《老子》
《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道德經》或《道德真經》。
原為先秦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為道教奉為主要經典?!独献印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道”是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關于《老子》《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道德經
上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美國《紐約時報》將《道德經》列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上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
道,(如果)能夠說出來,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夠叫得出來,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們)用“無”來命名天地萬物之始,用“有”來命名萬物之母。所以從永恒的“無”中,可以觀察宇宙的微妙之處;從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萬物的極限。這兩者是同一個來源卻各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玄妙的道理。極遠啊,又極深,它是探求一切奧妙的門徑。譯文:道,(如果)能夠說出來,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
在這一章里,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并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理解:在這一章里,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無由互相對立而產生,難易有互相對立而形成,長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高下由互相對立而存在,音聲由互相對立而諧和,前后由互相對立而出現。因此,“圣人”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任憑萬事萬物生長變化,而不開創它。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了萬物(的發展),而不以為恩澤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才不會失去。譯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
理解:本章內容分兩層次。
第一層意思:總結了自然現象及日常生活經驗中矛盾對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轉化的例子,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則。
理解:本章內容分兩層次。
第二層意思:處于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圣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第二層意思:處于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譯文:放棄聰明和智慧,百姓才會有百倍的利益;拋棄了“仁”和“義”,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棄追逐巧利,盜賊就會消失。以上三條作為文治法度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的認識有所從屬:表現單純、持守樸素,減少私心與欲望,放棄學問,沒有憂愁。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
理解:在這一章中,老子主張擯棄知識、智慧,擯棄仁義等道德規范。他認為“圣”、“智”產生法制巧詐,用法制巧詐治國,便成為擾民的“有為”之政。拋棄這種擾民的政舉,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實的利益。
理解:在這一章中,老子主張擯棄知識、智慧,擯棄仁義等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什么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戰勝強,柔能勝剛,(這道理)天下無人不知,(但卻)沒有人能實行。因此圣者說:要能承受國家遭受的恥辱,才配作國家的君主;要能承擔國家的禍難,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話聽起來像是反話。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
理解: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里,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體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樣,甘愿處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理解: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譯文:國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器具卻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險,不向遠方遷移。雖然有船只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鎧甲武器,卻沒有地方去陳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適,過得習慣。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聞,但鄰里間從生到死,卻互不往來。
譯文:
理解: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的一幅美好藍圖,也是一幅充滿田園氣息的農村歡樂圖。老子用理想的筆墨,著力描繪了“小國寡民”的農村社會生活情景,表達了他的社會政治理想。這個“國家”很小,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大約相當于現在的一個村莊,沒有欺騙和狡詐的惡行,民風淳樸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們用結繩的方式記事,不會攻心斗智,也就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遠徒謀生。老子的這種設想,當然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理解: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的一幅美好藍圖,也是一課文小結老子立說的最大動機,是要緩和人類社會的矛盾。而人類沖突的根源,就在于剝削者肆意擴張一己的私欲。所以老子提出“無為”“質樸”“無欲”“謙退”等種種觀念,莫不是在想求得減少人類占有的沖動。因人的私欲而產生了多少爭戰和屠殺,有了多少無謂的犧牲,老子說“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這是多么偉大的人道主義,多么深沉的悲憫情懷。
課文小結老子立說的最大動機,是要緩和人類社會
從節選部分可知老子具有積極救世情懷,而不一定是消極悲觀出世的。
他倡導“為而不恃”“弗居”“不爭”,是要人們去創造去養育去貢獻。
他也并不反對人們成就功業,只是反對那種光想出風頭占便宜貪利益、無功而爭功、有功而居功的行為。
從節選部分可知老子具有積極救世情懷,而不一
老子的“靜虛”觀念猶給人啟迪。它表明著人的心靈保持凝聚充實的狀態。唯有這種心靈,才能培養出高遠的心志與天真樸素的氣質,才能導引出濃厚的創造能量。這對于現代之喧囂浮華,無異于清醒劑。
老子的“靜虛”觀念猶給人啟迪。它表明著人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無為、無我、居下、退后、清虛、自然……他的思想乍看很難讓人接受,因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卻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卻看到了內涵。老子的思想,擴大了人類文化的廣度,增加了深度與韌性。他反對無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滿足,講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對以人為的方式扭曲,主張體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機的良丹妙藥。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無為、無我、
研讀探討:
儒道互補體現在何處?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張“仁”,政治上主張“禮治”孟子:主張“仁政”道家:老子:強調“道”,主張“無為而治”莊子: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主張無為而治生活的態度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健康養老展服務博覽會方案
- 項鏈說課課件2017
- 《旅行社經營管理》課件-第三章 旅行社產品開發設計
- 音標教學課件
- 人民警察法制教育
- 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工程建設管理方案(模板范文)
- 健康飲食產業園項目投標書(參考)
- xx河流排水防澇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先鋒問答知識:政治建設題庫考點(題庫版)
- 2025年鋰電池正極材料合作協議書
- 建筑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
- 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古代詩歌散文專題》期末紙質考試第一大題選擇題庫2025春期版
- 工程造價司法鑒定實施方案
- 煤礦崗位作業流程培訓
- 2024年紹興市鏡湖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國企招聘筆試真題
- 眼科院感培訓
- 混凝土工培訓
- “三新”背景下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策略研究
- 2025年中國體外培育牛黃行業發展監測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 設備廠房租賃合同
- 華師大版七年級上冊初一數學(基礎版)(全冊知識點考點梳理、重點題型分類鞏固練習)(家教、補習、復習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