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全套講義(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_第1頁
世界通史全套講義(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_第2頁
世界通史全套講義(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_第3頁
世界通史全套講義(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_第4頁
世界通史全套講義(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古代史講義P1世界近代史講義P170世界現代史講義P428世界古代史講義前言一、世界古代史的內容及其主要特點世界古代史包括上古和中古兩局部,實際上包括人類社會開展史上最初的三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從時間上來說,迄今人類歷史不過300—400萬年,而資本主義社會以后的歷史不過300多年,可見人類社會歷史99.9%以上的時間屬于古代歷史的范圍之內。1、原始社會的主要特點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各階段最漫長的階段,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人們只能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同自然界作斗爭,才能生存,因此財產是公有的,人們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成果,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生活。原始社會晚期,隨著社會生產的開展和社會勞動分工的出現,個體勞動的生產率提高了,勞動成果開始為個人占有,進而開展到生產資料也為個體占有。私有制和階級的逐漸產生,最終導致原始的氏族部落公社過度到奴隸制國家,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2、奴隸制社會開展的階段及主要特點奴隸制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它的開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于約BC4000年代,終于BC2000年代末,這是奴隸社會和奴隸制國家產生與開展的時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愛琴海的克里特島產生了第一批奴隸制國家。進入BC2000年代后,隨著青銅器的廣泛使用,古老的奴隸制國家趨于繁榮,新的奴隸制國家相繼出現。第二階段:約始于BC1000年代初,終于BC2世紀,這是奴隸社會繁榮、專制帝國建立與強盛的時期,隨著鐵器的普遍使用,南亞、中亞、伊朗、地中海區域等地興起了一些新的奴隸制國家,這些國家經過劇烈的分化組合,終于形成了一些地域廣袤的中央集權的專制帝國,如亞述、新巴比倫、波斯、亞歷山大帝國、孔雀帝國、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等,奴隸社會在這一時期臻于繁榮,但同時各種矛盾也日趨激化。第二階段:從公元3世紀開始到5世紀結束,這是奴隸社會危機和奴隸制帝國衰亡的時期,自公元3世紀起,西亞的安息帝國滅亡,橫跨中亞和南亞的貴霜帝國日趨衰亡,羅馬帝國也陷于奴隸制危機。雖然世界各國奴隸制解體、封建制產生的時間極不一致,但大體來說,在5世紀左右,大多數地區的奴隸制先后解體,封建制相繼產生。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上古歷史的結束和中古史的開端。奴隸制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本特征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在法律地位上不被認為是人,而是物,是奴隸主階級的私有財產,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奴隸與奴隸主的矛盾。3、封建社會開展的階段及主要特點封建社會一般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到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結束,這是封建社會產生、開展和繁榮的時期,這個階段,封建古國得到了進一步開展,新的封建國家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并都根本上到達了繁榮階段。第二階段:從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開始到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結束,這是封建社會解體、資本主義萌芽的時期,從14—15世紀開始,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半島產生,接著在北歐的低地國家和西歐各國出現,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根底上發生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掠奪,這不僅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而且對亞非等地的封建國家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其后經過2、300年時間,資本主義制度首先在歐洲確立,世界其他各地也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資本主義。封建社會由原始社會和奴隸制社會開展而來。奴隸制社會末期產生的隸農制是封建生產關系的萌芽,封建制生產的根本特征是封建主的大土地所有制與個體性小生產相結合。二、世界古代史的史料學習世界古代史,還要注意這段歷史史料的特殊性,原始社會沒有文字,因此必須注意古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等學科的資料;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民間傳說、歌謠、故事、神話,以及古代文獻中關于遠古時代的某些記載,都是研究原始社會的珍貴資料;語言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等學科也從不同方面為原始社會的研究提供了資料。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已有文字記載,這兩個時期的史料不僅包括史書,也包括其他文獻;不斷發現的大量考古資料既可以證實古代文獻史料的準確性,還可糾正古代文獻中的某些錯誤和不實之處。三、學習世界古代史意義和方法學習世界古代史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不了解過去就不能正確了解今天,不懂得歷史就不能了解現實,今天世界上許多社會現象都與古代歷史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學習世界古代史,首先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而周密地研究歷史上留下來的大量物質資料和文獻資料。其次,在學習過程中,既要注意縱向聯系,又要注意橫向關系;既要注意社會開展的普遍規律,又要注意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歷史特點;既要理清歷史線索,又要抓住關鍵的人物、事件,這樣才能把這門課程學好。第一章原始社會本章重點:1、人類的起源和形成2、原始社會的開展分期〔血緣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3、原始社會生產力的開展、進步4、原始社會的解體與國家的產生本章難點:1、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2、原始社會人類婚姻形態的開展、變化3、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與開展4、軍事民主制在國家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參考書目:1、林耀華:原始社會史,中華書局,1984年。2、周啟迪:世界上古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3、米辰峰:世界古代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4、李植枬:宏觀世界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5、〔美〕摩爾根:古代社會,商務印書館,1997年。6、世界原始社會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7、〔美〕房龍、周炎:人類的故事,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年。8、雷升:上一次文明〔上、下〕,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關于原始社會史的分期,傳統的分法為“兩段論〞,即原始群和氏族社會兩個階段,但近年來許多學者提出不少異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認為原始社會應分為三個階段,即產生、開展和解體三個階段,所謂產生階段是指原始群時代,開展階段是指母系氏族公社時代,解體階段是指父系氏族公社時代。2、也是三個階段論,但應為原始群、前氏族公社〔血緣家族〕、氏族公社三個階段。3、主要依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關論述,把原始社會分為“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群、母系社會、父系社會四個時期。4、四階段論,認為原始社會應分為血親社會、血緣社會、血族社會、氏族社會四個階段。第一節人類的起源一、從猿到人人類是從哪里來的?在十九世紀以前,對這個問題的答復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人是由神創造的,如中國古代關于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和基督教?圣經?中關于上帝創造人的說法。另一種認為人是由某種動物〔如魚〕變來的,幾百年后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曾猜想人是由低等物種長期演化而來的,等等。這兩種觀點雖然有唯心與唯物之別,但它們對人類起源的問題都沒有能做出科學的答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進步,關于人類起源的科學也逐漸開展起來。1809年,法國學者拉馬克發表?動物哲學?一書,第一次提出了人類起源于類人猿的科學假說。1859年,英國學者達爾文在其名著?物種起源?中,科學地揭示了生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的進化規律。1871年,達爾文又在其?人類的起源和性的選擇?一書中,運用大量的資料論證了人與動物的關系,指出人類和現在的猿類有著共同的祖先,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達爾文的理論奠定了人類起源科學的根底。但是,猿變成人的決定因素是什么?人與猿的本質區別是什么?達爾文都沒能做出科學的答復。1876年,恩格斯發表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確指出,從猿轉變到人的決定因素是勞動,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勞動,因此他提出了“勞動創造人本身〞的名言,并把人類起源和開展的遞進過程劃分為攀樹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中的人這樣三個階段。近百年來考古資料的發現和研究。已證明了恩格斯論斷的正確性。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階段來看人類的起源和開展過程。1、攀樹的猿群攀樹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樹上的古猿,據現已掌握的資料所知,攀樹的猿群一般指三種猿:〔1〕原上猿: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古猿,1911年在埃及法雍發現,其生存年代約在3000萬年前,它們有32顆牙齒,身長如貓,能在樹叢間靈活跳躍。〔2〕埃及猿:也在埃及法雍發現,生存年代約在2800-2600萬年前,它們也有32顆牙齒,其排列次序與現代類人猿及人的牙齒相似。〔3〕森林古猿:最早在1856年發現于法國,后來歐、亞、非各地都發現了同類化石,其生存年代約在2300—1000萬年前。同原上猿一樣,它們也是林棲動物,四足爬行,并能靠臂攀行。許多人類學家認為,上述三種古猿可能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2、正在形成中的人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從猿到人過渡時期的生物,其主要代表是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臘瑪古猿的化石最早于1932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接壤處的西瓦立克山區發現,后在中國云南的祿豐、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亞、希臘雅典附近的庇爾哥斯等地均有發現。其生存年代約在1400—800萬年前。臘瑪古猿的犬齒較小且與其它平列,犬齒窩與人類的相似,臼齒的寬度超過長度,面部短縮,頜骨后縮,牙拱呈V型而不是U型,腦容量約為300毫升。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約在550—100萬年前,其化石主要發現于南非和東非。南方古猿分為粗壯型和纖細型兩種,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粗壯型是人類開展的旁系,約在60萬年前滅絕,而纖細型開展為后來的人類。纖細型南方古猿和臘瑪古猿更接近于人類,其腦容量為600毫升,拇指能和四指對握。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均能直立行走,能夠使用木棒石塊等天然工具,但不會制造工具。同時,他們在爭取生存的共同斗爭中,逐漸形成和產生了語言。根據一些人類學家的研究,靈長類面部向后退縮是從臘瑪古猿開始的而這是產生語言的根本條件。3、勞動在人類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中的人在長期的使用工具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語言和意識,終于開展到能夠用雙手制造工具,工具的制造標志著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結束,標志著形成中的人變成了完全形成的人,這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質的飛躍。那么,古猿到底是怎樣變成人的?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作了明確的答復,他認為從猿轉變到人的關鍵在于勞動。當古猿在樹上生活的時候,前肢和后肢就已從事不同的活動,前肢主要起攀摘的作用,后肢主要起支撐的作用,這時身體也呈現出直立姿勢。這種分工經過許多萬年的變化,這為以后下地直立行走并進一步向人的方向開展創造了條件。那么,古猿是如何下地的?據科學家分析,大約到地質學上第三紀的中新世〔1200萬年前左右〕時,由于地殼運動和氣候的變化,森林逐漸減少,出現了成片的草原和林間空地,促使一局部古猿下到地面活動,地面的生活使它們的后肢開始擺脫用前肢幫助走路的習慣,漸漸直立行走,“這就完成了從猿轉變到人的具在決定意義的一步〞,而前肢在這時從支持作用中解放出來,越來越多地從事其他活動,并能夠經常使用石塊、木棒等天然工具。形成中的人經過上千萬年經常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終于開展到用雙手制造工具,因而恩格斯說:“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手腳的進化影響到身體構造的一系列變化,由于直立行走,頭部逐漸由前傾變為垂直,使脊柱托住了頭部,這為腦子的進一步擴大為球形創造了條件,同時也擴大了視野,促進頭部各種感覺器官的開展。由于手的勞動,食物越來越復雜,腦髓因此得到了比過去多得多的為本身營養和開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夠一代又一代更完善地開展起來。此外,在集體勞動的過程中,迫切地需要有一種交換思想和表達意見的工具,恩格斯說:“當這些正在形成中地人,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么非說不可的地步了〞時,于是就產生了語言。同時,意識也形成了。大腦和感覺器官隨之也日益興旺。恩格斯指出:“經過多少萬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腳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確定下來了,于是人就和猿區別了開來,于是音節清楚的語言的開展和頭腦的巨大開展的根底就奠定了,這就使得人和猿之間的鴻溝從此成為不可逾越的了。〞二、完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是以能夠制造工具為標志的,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現以后,其體質仍在開展。中國學者體質形態的開展,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個依次遞進的階段。1、早期猿人早期猿人是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現在所知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是于1974-1975年在坦桑尼亞北部伽魯西河流域的拉托利地層發現的。發現物主要是上下頜骨和牙齒,經測定,其年代在380-360萬年前之間。但在同地層中未發現石器。1972年,在東非肯尼亞特納湖東岸的庫彼弗拉發現了一個人類的化石頭骨。編號為“KNM-ER1470號人〞〔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古人類化石登記號〕經測定約在300-270萬年前之間。1470號人的腦容量約為725毫升,顱骨形態與現代人近似,如眼窠隆起不大,沒有明顯突出的眉脊等等。1968年,在其上層35.5米處曾發現打制的石器,其地層年代經測定為261萬年前。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有人認為,這是1470號人制造的。從1960年起,在東非坦桑尼亞的奧都威峽谷陸續發現了一些化石人類,定名為“能人〞。其年代經測定為距今180萬年前,能人下肢能直立行走。手骨說明其拇指能和其它四指對握。在發現能人的地層里還發現不少礫石打制的石器,能人的腦量比1470號人小〔估計約為560-680毫升之間〕。而時代比1470號人晚,這一矛盾目前還沒有解決〔有人估計是計算上的錯誤〕。2、晚期猿人晚期猿人的學名叫直立人。我國學者習慣上把他們叫做猿人,他們生存在距今約200萬年前。目前已發現的晚期猿人化石主要有我國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亞的莫佐克托人、直立猿人、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毛里坦人〕,坦桑尼亞的舍利人,德國的海德堡人等。最早發現的晚期猿人是印度尼西亞的直立猿人。1891年,荷蘭軍醫杜布阿在爪哇中部特里尼爾附近發現一個頭蓋骨及一枚臼齒。1892年他又在同一地層發現一個大腿骨及一枚臼齒。頭蓋骨很原始,與猿的相似,而大腿那么具有現代人的性質,杜布阿認為這是介于人和猿之間的一種原始人類的遺骨,從它的大腿骨來看,已經能直立行走,所以定名為直立猿人。但有些學者不同意這群觀點,有人認為頭蓋骨是長臂猿的,腿骨是人的,也有人認為頭蓋骨是畸形人的。然而大多數學者都支持杜布阿的觀點。爪哇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約為80萬年前,在發現猿人的地點沒有發現石器。1907年在德國海德堡東南的茂埃爾發現一塊猿人下頜,定名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下頜形態似猿,但牙齒似人,其年存年代與爪哇猿人相當,在發現地也沒有發現石器。在的晚期猿人中材料最豐富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最初于1927-193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發現,解放后又繼續進行了開掘。如把解放前后的發現都計算在內,總計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9塊,面骨碎片6塊,下頜骨15塊,牙齒152顆,此外還有一些破碎的肢骨。這些化石分屬于40多個男女個體。北京猿人前額低平,眉脊比爪哇直立猿人略小,嘴向前突出,沒有下巴頦,平均腦容量為1059毫升,與爪哇猿人相比,處于更高的開展階段,其生存年代約在40萬年前,和爪哇猿人一樣,北京猿人身體各局部的開展是不平衡的,北京猿人的上肢骨很像現代人,下肢骨也與現代人相近。但頭骨保存更多的原始性質。解放后我國學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了科學解釋,他們認為,在人類體質進化過程中,勞動器官比思維器官進化的快,手和腳在勞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們的進化速度較快,頭骨和腦是隨著手的開展和腿的直立行走而發生變化的,和四肢相比,其進化處于相對緩慢的狀態,這也證明恩格斯勞動創造人的理論的正確。3、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稱古人,生存于30-20萬年前,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洞穴里發現的,被定名為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尼人生存于30-20萬年前,人類學家把他作為早期智人的代表,早期智人在亞、歐、非三洲都有發現,如在亞洲有印尼的昂棟人、中國的丁村人、長陽人、馬壩人等。在歐洲有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納人、法國的圣沙拜爾人等。在非洲有布羅肯人、薩爾達納人等。與現代人相比,早期智人的前額顯得低而斜,眉脊略有突出,頦部不明顯;現代人的腦子是前部和頂部興旺,而早期智人的腦子卻是下部和后部興旺,但與晚期猿人相比,早期智人更接近于現代人,其腦容量約在1100-1600毫升之間,平均為1350毫升,比北京猿人要大得多,腦組織也復雜得多,且腦殼較薄,早期智人已能制造多種石器工具,并會人工取火。總之,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人類的體質和智慧都大大開展了。4、晚期智人晚期智人又稱新人,約生存于9.2萬-1萬年前,其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國的克羅馬農洞穴發現,被定名克羅馬農人,此后,除南極外,晚期智人的化石在其他各洲均有發現。如在亞洲有中國的山頂洞人、資陽人、河套人等,印尼的瓦賈克人、馬里的阿塞拉人等,在歐洲有意大利的格里馬狄人、德國的阿爾法盧人、馬里阿塞拉人等,在美洲有墨西哥的特佩克斯潘人、美國的明尼蘇人等。在澳洲有凱洛人和芒戈人等。美洲的居民大約是在5萬年前從亞洲北部經白令海峽來到美洲的。澳洲居民大約是在4-3萬年前從東南亞進入澳洲的。晚期智人的眉脊幾乎消失,前額升高,臉和下頜向后退縮,頦部明顯,腦容量平均到達1400毫升,他們的體質形態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多大差異。當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現代人種也開始形成,目前,多數人類學家把世界上的人分為三大人種,即蒙古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和尼格羅人種〔黑種〕。人種的形成是長時期自然和歷史條件影響的結果,人種的差異只是表現在體質形態的外表上,如膚色、眼睛、鼻型、發型等等,而并不影響到智力的優劣,種族主義者宣稱人種有優劣之分,這是毫無根據的。第二節原始公社的產生和開展完全形成的人是以制造工具為標志的,而最初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因此考古學家把以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時代稱為石器時代。又把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個時代。一、舊石器時代1、舊石器舊石器時代又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早、中、晚期。早期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現之時至二、三十萬年前;中期自約二、三十萬年前至約五萬年前;晚期自約五萬年前至約一萬五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大致相當于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階段。這一時期的石器多是一些用石英、石英巖、熔巖、燧石等打制成的石片和石核,作為切割、刮削和砍砸之用。到了這一時期的后一階段,石器的根本類型――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都已出現,但是制作還很粗糙。在這一時期,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北京猿人的洞穴里留下了大量用火的遺跡。元謀猿人的發現地也發現了炭屑。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用火遺跡。在歐洲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也有用火的證據。據研究者推測,人類最早使用的可能是天然火。至于人工取火究竟始于何時,目前還沒有一致的意見,一般認為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但近年來有人提出了人類在50萬年前就已經掌握了生火技能的觀點。但無論早晚,總之,火的使用,使人們變生食為熟食,縮短了食物的消化過程,有利于人類體質的開展,火還可供原始人御寒取暖、防御野獸的襲擊,因此用火在人類歷史上的開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舊石器時代中期相當于早期智人階段。這時石器的制作已有較大進步。人們已經知道對石片進行細致的修整。因而石器的類型更加多樣,形狀更加規整,出現了幾種式樣不同的標準化的器。其典型的工具是用石片做的尖狀器和半月形的刮削器。骨器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但使用不如舊石器時代晚期那樣廣泛,當時的人們過著狩獵和采集的生活。當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人類進入了舊石器晚期,這時,石器的制作更加精致。并且大量使用骨器、角器,出現了骨針、魚鉤、投矛器等工具。特別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復合工具或復合武器,所謂復合工具就是用兩種不同質地的材料制成的工具。例如裝上木棒的矛和魚叉等。這是生產技術中的又一重大進步。2、血緣家族隨著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現,人類社會也產生了。當時的社會嚴寒不是氏族,而是血緣家族〔人類的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因為它出現在氏族公社之前,又被稱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時期大約相當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血緣家族是一種實行內婚制的血緣群體,其主要特征是實行同輩人的群婚,包括親兄弟姐妹在內,而禁止不同輩人之間的通婚。如恩格斯所述:“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為夫妻,他們的子女,即父親和母親,也是如此。同樣,后者的子女,構成第三個共同夫妻圈子。〞這種婚姻關系由于婚姻圈子是按輩行劃分的,因此又被稱為輩行婚或班輩婚。血緣家族可能是通過舊石器時代的自然分工相對地限制了不同年齡〔不同輩行〕的兩性的接觸,再加上自然選擇而逐漸產生的。這種婚姻形式只是在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有所反映,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就是姐弟關系,而在現實生活中,即使在最落后的部落中也已絕跡。因此有的學者對其是否真正存在過表示疑心,甚至根本予以否認。在血緣家族階段,一個家族就是一個集團、一個公社、一個生產單位。從考古資料來看,家族內部可能已經有了兩性分工。例如,在奧都威峽谷的遺址中,發現了各種類型的礫石器,有的用于采集、有的用于狩獵,有的那么用于各種食物的加工。由此推測,大概男子從事狩獵,婦女那么從事采集活動和養育小孩。當時,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過著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當食物缺乏時,整個家族就得集體移居別處,甚至在有些地方,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常被遺棄或被殺死。3、母系氏族公社的產生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生產力有了新的開展,生產力的開展要求人們比較持久的結合,并要求各集團之間發生一定的聯系,而當時人們已經定居,這就為維持這種聯系提供了條件,同時,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也意識到兄弟姐妹之間的婚姻對人類體質會帶來極大的危害。于是排斥集團內部的通婚就成為必要了。這時不但禁止了不同班輩之間的通婚,而且兄弟姐妹之間的結婚也被禁止了。恩格斯認為,這一過程“是逐漸實現的,大概先從排除同胞的兄弟和姐妹之間的性交關系開始……最后甚至禁止旁系兄弟和姐妹之間的結婚〞,到一切兄弟和姐妹間,甚至母方最遠的旁系親族間婚姻關系都被禁止的時候,就組成為一個鞏固確定的女系血族集團了。換句話說,就是轉化為氏族了。在氏族制度下,由于他的成員已不可能在氏族內部找到通婚對象,他們必須和另一個氏族的成員通婚,這就是族外群婚制,又稱普那路亞婚,兩個互通婚姻的氏族構成早期的部落。關于氏族部落發生的過程,在考古學上得不到什么證據,只能借助于民族學的材料,其中澳洲土著人的兩合組織提供了很有價值的例子。澳大利亞人的某些部落分為兩半,這兩半是兩個經常相互通婚的集團,其中一半的一群男子可以成為另一半的一群女子的丈夫,而屬于同一半的男女彼此不能通婚,這兩個集團便是一個部落的兩個氏族。在這種婚姻制度下,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來計算,所以稱為母系氏族,或稱母權制氏族。在母系氏族里,男女地位平等,婦女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世系從母方確定的緣故,也因為當時婦女在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形成了婦女在氏族中的重要地位。當氏族人口增殖之后,一個氏族又分為兩半,這兩半又成為兩個氏族,于是先前的氏族變成胞族〔大氏族〕,這說明氏族和部落是同時產生的,而胞族那么是后來才有的。二、新石器時代1、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之后是中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是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考古學上通常又將其劃歸新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大約始于距今15000年前,約終于距今七、八千年前。這一時期的一些石器往往鑲嵌在木制或骨制的柄上,形狀比較細小,箭頭也是細小的石器,因此考古學者常把中石器文化稱為細石器文化。中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是弓箭的創造,弓箭與舊石器時代的投擲武器相比,有射速快、射程遠、命中率高等優點,從而大大提高了狩獵的效果。恩格斯指出:“弓箭對于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于野蠻時代和火器對于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中石器文化的著名代表有法國南部的阿齊爾文化、丹麥的馬格爾莫斯文化、中國河北的虎頭梁文化等。2、新石器繼中石器時代是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約始于距今七、八千年前,結束的年代各地不一。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經過磨光加工的石器的流行,這是生產力開展的新的標志。磨制石器的制作方法是:先把石料打制成一定的形狀,然后在礪石上撒上帶水的砂,將石器磨光,這種石器不但形狀端正精細,而且較為鋒利,在新石器時代的末期,人們還學會了地石器上鉆孔的技術。新石器時代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制陶術的創造,這一技術的創造大大有利于人們的生活。3、原始農業、畜牧業在新石器時代,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原始的農業是從采集經濟開展而來的,人們在采集生活中經過長期的實踐和觀察,逐漸掌握了植物的生長規律,栽培了許多植物,從而產生了原始農業。當時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鋤或石鋤,人們用鋤把土地挖松,撒下種子,然后任其生長。由于工具簡陋,往往需要依靠整個氏族的力量才能開墾一塊土地。這種用鋤頭來耕種的農業,稱為鋤耕在家農業。就目前的資料所知,世界上農業的發生地有三個中心:東亞、西南亞和美洲、在東亞、原始的農作物是稻和粟〔大米和小米〕,在西南亞是大麥和小麥,在美洲是馬鈴薯、玉米和南瓜。原始的畜牧業是由狩獵經濟開展而來的,原始畜牧業的產生早于原始農業,在中石器時代就已出現了,最初人們馴養出來的是綿羊和狗,到新石器時代,豬、山羊、牛、馬、驢、駱駝等動物也都陸續被馴養了。總之,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和開展,為人們提供了經常的食物,從而使人類轉入了比較持久的定居生活,于是,有一定布局的村落開始出現。同時,家庭手工業也開始開展了。當時的家庭手工業有制革、制陶和紡織等,從事家庭手工業的主要是婦女。4、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新石器時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時期,在這個時期,氏族的管理仍實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權力機關是氏族議事會,它由氏族的全體成年男女組成,人人享有平等的表決權,氏族議事會可以討論和決定氏族的一切重大事情。氏族的首領稱為氏族長,大多由年長的婦女擔任,也有的由男子擔任,但這些男子主要是年長婦女的兄弟或兒子,而不可能是其丈夫或女婿。氏族長領導氏族勞動生產,合理安排氏族的日常生活。平常受到人們的尊敬,但她〔他〕沒有強制權,不稱職的也被氏族會議隨時撤換。在經濟上,一切財產歸氏族所有,大家集體勞動,平均分配。死者的財產由其氏族繼承,夫妻不能相互繼承,子女也不能繼承父親的財產。但武器、衣服和裝飾品可以歸個人所有。氏族成員有相互援助和血親復仇等義務。在母系氏族時期,由于生產的開展,氏族人口的增加以及氏族組織的不斷分衍,兩個氏族間的群婚實際上已很困難。于是婚姻制度由族外群婚過渡到對偶婚,對偶婚家庭的主要特征是一男一女在一定時間內的婚姻。但這種婚姻很不牢固,離合比較自由,并且權在女方。對偶婚家庭不是獨立的經濟〔當時社會的根本經濟細胞是母系氏族〕。對偶雙方各屬其氏族,對偶婚分為兩個開展階段,即望門居和從婦居。望門居時的婚姻生活采取男方走訪女方的形式進行。從婦居時男子住在女子族中,但不屬女方氏族的成員。對偶婚家庭是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的中間環節。這種家庭形式的產生,一是由于氏族制度的開展,婚姻禁例逐漸增多,族外群婚的存在已不可能。二是由于生產力的開展,少數人的接觸已成為可能。另外,自由選擇可能仍然在起作用。恩格斯曾經對母系氏族作過深刻的描寫,他說:“這種十分單純質樸的氏族制度是一種多么美妙的制度啊!沒有軍隊、憲兵和警察,沒有貴族、國王、總督、地方官和法官,沒有監獄、沒有訴訟,而一切都是有條有理的,……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婦女在內,他們還不曾在奴隸;奴役異族部落的事情,照例也是沒有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但是母系氏族公社是建立在十分低下的生產力根底上的。當生產力進一步開展時,這種公在制就無法繼續維持下去,最后終于趨于瓦解。第三節原始公社的解體一、金屬器時代1、金屬器的出現和社會大分工在新石器時代末期,人們開始使用金屬是天然銅,后來學會了從銅礦石煉銅。但煉出來的是純銅,質地柔軟,不適于制造工具。所以石器在當時的生產上仍占主要地位。考古學上把這一時期稱為金石并用時代。據目前所知,兩河流域,埃及等地約從公元前4000年代進入金石并用時代。真正的金屬器時代是從使用青銅開始的。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與純銅相比,它有熔點低、硬度大、易于鍛鑄等優點。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制造各種用具和裝飾品的主要原料。但是,青銅器的造價很高,硬度也沒有超過石器。所以還不能排斥石器在這一時代的繼續使用。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器時代的是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公元前三千年代〕,而后是埃及和中國〔約公元前二千年代〕。鐵器時代的出現比青銅器晚,它是金屬器時代的最高階段。它由于冶煉溫度高、韌性高,實用性強,而且鐵礦分布較廣,造價低廉,所以鐵器的出現最終排斥了石器,促進了生產力的開展,世界上最早鑄造鐵器的是西亞的赫梯王國。大約始于公元前二千年代末或一千年代初,稍晚,南亞次大陸、希臘和北非等地也進入了鐵器時代。從金石并用時代開始,到鐵器時代,是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由于各地具體條件不同,所以原始公社解體的過程也不一致。在某些地區,例如在埃及和兩河流域。早在金石并用時代就開始了原始公社解體的過程,并進入階級社會。而在另一些地區,這一過程那么要到鐵器時代或青銅時代才發生。在這一階段,生產有較大的開展,從農業方面來說,原來鋤耕農業已經被犁耕農業所代替。最初使用的犁是木犁和石犁。后來使用金屬犁。犁耕農業比鋤耕農業工作效率要高得多,它不僅使耕地面積擴大,使農產品產量增加,而且使農業生產日益專門化,于是在適宜經營農業的地區產生了一些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活動的部落。同樣,畜牧業也開展起來了,在適宜經營畜牧業的地方了出現了一些大規模放牧畜群的游牧部落,在這些部落中,農業僅僅起著輔助的作用,從而使自己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別離出來,這就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后,生產力又有了新的開展,鐵制工具已經在很多地區使用。鐵制工具的使用使生產逐漸多樣化和專門化。出現了銅器和鐵器鑄造、制革、制陶、紡織、榨油、釀酒以及木器制造等多種專門的生產活動。如此多樣的活動已經不能由一個人來進行了,于是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別離了。隨著生產力的開展和社會大分工的進行,交換逐漸開展了起來。在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發生之前,部落和部落之間的交換,由于產品過于貧乏,只是一種很偶然的現象。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發生之后,人們生產出來的生產品大大超過了維持自己生活的需要,因此游牧部落需要用剩余產品——毛、皮、肉去交換農業部落的剩余產品,而農業部落也需要用自己的剩余產品——谷物去交換游牧部落的剩余產品,于是交換就成了一種經常性的現象,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之后,社會上出現了一個專門從事交換的商人,恩格斯把商人的出現稱為第三次社會大分工。2、父系氏族公社確實立隨著生產力的開展,母系氏族公社逐漸被父系氏族公社所代替,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男女在生產中作用的變化,隨著石器時代向金屬器時代的過渡,原始的狩獵經濟逐漸被畜牧業經濟所代替,原始的采集、鋤耕農業也逐漸讓位給犁耕農業,看管牲畜、開辟溝渠、駕畜耕地等工作都由男子來承當,導致了他們在家庭中地位的變化。二是由私有觀念引起的對繼承制度的改革。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逐漸產生了剩余產品,并由此產生了私有觀念。那些支配剩余產品的男子,希望把剩余財產傳給其子女;同時,對偶家庭的建立已經使父親根本確知其子女。但是,這個愿望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按照氏族制度,死者的財產必須留在本氏族內,而父親和子女卻不在同一個氏族。私有觀念和傳統的繼承制度之間的矛盾,反映了社會制度變化的必要性。于是,社會制度發生了變化,母權制被父權制所代替。父系氏族也稱家長制氏族,它是以男子為中心的氏族,出身和世系按照男子的系統來計算。母權制時代的居婦家制現在改為居夫家制。原來不穩固的對偶婚逐步過渡到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由假設干個家長制大家族〔或稱家族公社〕所組成。家長制大家族是父系社會的根本經濟單位,家長制大家族沒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歸氏族公社公有,但是氏族的耕地已經分配給各個大家族使用,沒有分配的只是森林、牧場等等。一個家族公社就是一個自然經濟集團,大家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生產和消費由選舉產生的氏族長主持。這種家族包括一父所生的幾代子孫及其妻室。它具在兩個特點:一是父權。一是包括奴隸在內,這種家庭形式是由對偶家庭過渡的中間環節。在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婦女失去了與男子平等的權利,氏族首領不再由女子擔任,而改由男子擔任,氏族議事會由各家族的族長組成。氏族全體會議那么由全體成年男子參加。婦女被排斥在外,變成卑微的家族奴婢,所以恩格斯說:“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在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權柄,而妻子那么被貶低,被奴役,……變成生孩子的簡單工具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母系氏族公社的立即消失,實際上在世界不少地區,父系氏族公社和母系氏族公社往往并存,即使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后,母系氏族公社的殘跡,還在父系氏族公社內存留了相當長的時間。3、私有制和階級的起源隨著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現,私有制也產生了,私有制就是物質資料私人占有〔占有物可以買賣、交換、轉讓和繼承〕的形式。它分為以剝削他人勞動為根底的私有制和以個人勞動為根底的私有制。前者是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他的主要標志是剝削,而后者卻從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私有制產生的原因,是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及其與原始社會生產關系不相適應的結果。私有制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單個家庭的出現。此外,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對私有制產生和開展也起了促進作用。下面我們對此作詳細說明。在石器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人們只能以原始群或原始氏族為單位進行生產,在此情況下,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只能歸集體占有,因而不會出現私有制,但金屬器的使用使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以單個家庭〔先是父權制大家庭、后是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為單位進行勞動成為可能,其直接后果就是這種家庭對生產工具、勞動產品、牲畜、土地等的占有,就是私有制的產生。社會分工不但促進了生產的專門化,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剩余產品增加和勞動趨于個體化。而且造成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如一些氏族首領和家族長可以利用他們對公共財產的支配權,管理權逐步將公共財產攫為己有。這就促進了私有制的開展,商品交換不但刺激了生產的開展,而且為積累提供了一定的手段。促使財富較多地積累于少數人之手,從而加速了財產的分化,也促進了私有制的開展。私有制萌芽于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當時的生產工具主要是新石器,這一階段出現了以個人使用和制造為根底的個人占有。個人財產只限隨身攜帶的生產工具,武器和裝飾品等,但個人對這些物品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所有權,個人的物品在氏族成員間是互通有無、相互繼承的,土地仍歸氏族所有。到了野蠻時代的中級階段,金屬器開始使用,發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開始出現了畜群的私人占有,土地雖然仍屬氏族公有、但已分配給各個父權制大家庭使用。到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金屬器開始使用,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鐵器開始使用,個體家庭開始成為社會經濟單位,耕地起初是定期、后來是永久地分配給各個家庭使用,從而逐漸變成了私有、土地的私有一般是階級社會形成以后的事。與私有制產生的同時,階級也出現了,階級產生的前提是剩余產品的出現,因為只有當勞動者能夠提供一定的剩余勞動時才有剝削他人的可能。同時,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勞動強度的提高,為了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并減輕自己的勞動量,剝削他人也就成為必要,于是,戰俘不再被殺死,而被作為奴隸用于生產。這樣,就出現了最早的兩個階級:奴隸主和奴隸。最初的奴隸數量不多,在生產中只起輔助作用,也通常被吸收為氏族或家族的成員。這種奴隸制叫家長制奴隸制。產生在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以后。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之后,隨著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人的勞動力的價值也提高了。于是,在前一階段剛剛產生并且是零散現象的奴隸制,這時便成為社會制度的一個本質的組成局部,奴隸不再是奴隸主簡單的助手,而被成批地趕到田野和工場去勞動。私有制的產生,使部落氏族內部的財產不平等成為不可防止。個別家族,主要是氏族長、部落酋長和軍事首領的家族,占有大量奴隸、牲畜和土地,成為富有的氏族貴族,而一般公社成員的家庭那么日益貧困化。這樣,除了自由人和奴隸之間的差異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間的差異。在原始社會的末期,每一個氏族或部落內部都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富人和窮人、貴族和平民〔一般氏族成員〕的劃分,他們間的矛盾和斗爭導致了原始社會的瓦解和階級社會的形成。二、父系氏族公社的解體1、個體家庭和農村公社個體家庭又稱一夫一妻制家庭或專偶制、單偶制家庭,這種家庭萌芽于對偶家庭之中,在父權制家庭醞釀成熟,最后從父權家庭里別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經濟單位。個體家庭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金屬器的使用使生產逐漸趨于個體化,從而使個體家庭獨立地進行生產成為可能。二是隨著金屬器的使用,男子在生產中占據支配地位,大量財富掌握在手,并要把這些財產傳給其子女。基于上述原因,個體家庭又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丈夫的支配權,二是婚姻的牢固性。所謂丈夫的支配權,是指丈夫對妻子有生殺予奪之權,可以逞兇肆虐,而妻子只能唯夫命是從,受其奴役。不僅如此,在澳大利亞的一些部落中,丈夫甚至有權殺死妻子,在中國古代,甚至還出現丈夫去世后妻子必須殉葬的現象。所謂婚姻的牢固性,是指男女結成夫妻后,不再像對偶婚那樣隨便離異,但這只是對妻子而言,男子那么可以公開或變相地遺棄妻子。個體家庭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使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父系氏族走向解體。隨著個體家庭的出現,階級分化也加劇了,一些個體家庭因為經濟的或其他的原因而離開自己的氏族,遷移別處,同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們雜居,并且為共同的經濟利益而結合成一種統一體,這種不以血緣關系而以地域關系結合起來的統一體,就是農村公社。農村公社又叫村社或土地公社,它是以公有制為根底的社會向以私有制為根底的社會的過渡。農村公社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保存著公有制,耕地、森林、牧場等均屬公有,但耕地定期分配給各個家庭使用,以個體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另一方面,它卻存在并開展著私有經濟,生產工具、牲畜、農產品、房屋及房屋附近的小塊土地,都是個體家庭的私有財產,而且隨著生產力的開展,私有的成份越來越大。此外,農村公社還保存一些民主制度,重大事情由全公社的成員開會決定,但其管理機構已逐漸被脫離人民的富裕分子所把持,總之,農村公社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形式。隨著階級社會的形成,公有制進一步被破壞,農村公社便解體了。但在某些地區,農村公社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仍長期存在。2、軍事民主制和國家的產生軍事民主制是氏族管理機關向國家管理機關過渡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它的產生與私有制的發生以及由此引起的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密切相關。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間也偶爾發生沖突,但那時主要是為了血親復仇或為了擴大狩獵區域、父系氏族公社確立后,隨著私有制的開展,人們對財富的欲望增強了,掠奪成了勞動更容易和榮耀的事,于是戰爭成了經常的職業。為了對外掠奪或抵御外來侵略,一些部落往往結成部落聯盟。在部落聯盟中,為了統一指揮和行動,需要設立一個握有重大權力的軍事首領。除此之外,還需要有一個常設的議事機構,以便隨時決定某些重大事宜,這個議事機構稱為議事會,由部落或氏族的首長參加。此外,由于戰爭是關系到整個部落或部落聯盟的事。因此,在處理戰爭和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重大事情時,部落成員都要發表意見。這樣就形成了人民大會構成了軍事民主制時代的各個機關。在軍事民主制初期,其中人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關,它可以通過或否決一切法律,選舉軍事首長,還擁有宣戰和判決死刑的權力。議事會負責召集人民大會,向人民大會提交議案,并握有戰爭的媾和權。軍事首長由人民大會選舉產生,擁有軍事、祭祀和裁判權。但是,隨著掠奪戰爭的進行和貧富分化的加劇,軍事首長和議事會的權力日益增長,而人民大會的權力卻不斷削弱,最后,以軍事首長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終于依據其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勢力和手中的權勢,把部落的管理機構變成了他們對外掠奪、對內壓迫的工具,這樣,氏族制度就被國家所代替了。國家與氏族的不同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國家按地域劃分居民,而氏族的劃分卻依據血緣關系。二是國家已有了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即軍隊、警察、法庭和監獄等暴力機關,而氏族所有的卻是民主管理機關。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國家是奴隸制國家。第四節原始文化〔略〕思考題:一、名詞解釋1、血緣家族2、農村公社二、簡答1、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2、氏族公社是怎樣產生的?3、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原因是什么?4、私有制和階級是怎樣產生的?第二章上古埃及本章重點:1、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和中央集權君主制的形成、開展2、各個歷史時期階級關系、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開展、變化3、不同歷史時期生產力和社會經濟開展的狀況4、奴隸制的開展和衰落5、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變化6、埃及文化開展的主要成就參考書目1、劉文鵬:古代埃及史,商務印書館,2000年。2、梅慶吉等:文化之謎,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年。3、侯書森:古老的密碼,中國城市出版社,1999年。4、齊濤: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5、王海利:法老墓迷霧三千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6、東之龍、胡秉華:穿越時空隧道——世界考古探秘,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埃及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區,是迄今所知道的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但它的歷史卻隨著古埃及的消亡而消亡,直到1822年,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根據法國殖民軍隊在埃及發現的?羅塞達石碑?上的三種文字〔即埃及的象形文字、世俗體文字和希臘文字〕,破譯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使古埃及文明重見天日,由此開始了對古埃及歷史的研究,并在西方形成了一門新學科——埃及學。第一節埃及國家的形成與古王國一、上古埃及的自然環境與居民埃及地處東北非洲,北臨地中海,東北角過西奈半島與西亞相通,東有紅海,隔紅海與阿拉伯半島相望,南為努比亞〔現蘇丹〕,西接利比亞,是歐、亞、非三大洲的聯結點。在地形上,埃及是一個狹長地帶,尼羅河由南而北流貫全境,埃及國土明顯分為兩局部,即南部尼羅河谷地帶〔上埃及〕,北部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地區〔下埃及〕,河谷地帶的東西兩側均為沙漠高地,只有北部三角洲一帶較為平坦。在炎熱而枯燥的埃及,尼羅河每年的定期泛濫〔7-10月〕,不僅灌溉了萬千良田,而且帶來了豐富的腐殖質和沃土,河水退后便開始耕種〔11-2月〕,3-6月便開始收獲,古代埃及人稱自己的國地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比照荒涼的沙漠〔紅土地〕而言。古代埃及的居民是由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而成的。埃及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居住,不過,開始時人們住在離尼羅河谷較遠的地方,后來才下到河谷居住。約在公元前六千年代,埃及進入新石器時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農業地區之一。公元前四千年代后半期,由于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漁業都有了較大開展,埃及的原始公社制度逐漸解體,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形成國家。現代學者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1〕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4500-3100年〕〔2〕早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100-2686年,1-2王朝〕〔3〕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686-2181年,3-6王朝〕〔4〕第一中間期〔約公元前2181-2040年,7-10王朝〕〔5〕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040-1786年,11-12王朝〕〔6〕第二中間期〔約公元前1786-1570年,13-17王朝〕〔7〕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70-1085年,18-20王朝〕〔8〕后王朝時期〔約公元前1085-332年,21-31王朝〕〔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人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1〕至〔4〕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國出現時期,〔5〕至〔7〕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8〕至〔9〕是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統治的時期。二、埃及統一國家的形成埃及最早形成的國家叫斯帕特〔SPT,希臘人稱之為諾姆,漢語譯作州〕,其象形文字符號是一被假設干灌溉渠道分成假設干塊的土地,這種小國家當時埃及有幾十個之多,面積小且人口不多,它們大多由部落聯盟轉化而來,每個SPT都有一個處于交通要道上的用墻包圍起來的“城市〞,有自己的一套國家機器。國王可能既是軍事首領,又是祭司長和最高法官。各斯帕特都有自己的保護神,國家的名稱就往往因其保護神而得名。這些小國家常為了爭奪土地、財富、奴隸和對尼羅河水的控制權而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統一的奴隸制國家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統一的過程從早王朝時期開始,早王朝末期到古王國初期才根本完成。埃及的傳統認為,BC3100年左右,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國家的統一者。但據考古資料,埃及的統一至少在前王朝時期即已開始,美尼斯時期的統一活動更多,但不意味著統一的完成。統一客觀上反映了埃及奴隸制經濟開展的需要,加強了奴隸主階級對內鎮壓和對外掠奪的力量。但隨著統一國家的形成,埃及的階級關系更加復雜化,階級斗爭也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展開,因此原來小范圍內的國家機器已不適應,所以,在早王朝時期的統一過程中,奴隸主階級的國家機器也在強化,設立了許多新的官職,君主專制也在形成中,對人民的控制也加強了。三、古王國時期1、社會經濟與階級關系〔1〕社會經濟狀況古王國時期,由于國家走向統一,奴隸制經濟得到較大開展。銅器已經普遍使用,在許多方面逐漸排斥石制工具,手工業的分工也有所開展,出現了冶金、制陶、建筑、紡織、造船以及藝術手工業〔雕刻〕部門。商業方面,國際國內貿易都有所開展,國內貿易以物物交換為主,外貿那么掌握在國家的手中,最遠可達愛琴海。當時在經濟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農業,由于國家的統一有利于統一管理和分配尼羅河水,加之國家也興修了許多灌溉渠道,因此促進了農業的開展。而且奴隸主為了更多的剝削,也不能不重視農業。當時已經使用木制犁,并開始以牛為動力。農民乘汛期過后開始平整土地、播種,趕來豬、羊將種子踩入土中,種植的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黍以及亞麻、蔥、蒜、龍須豆、胡蘿卜等作物。埃及土地占有和使用的實際情況是:①歸王室直接支配的土地,它們構成王室農莊〔附有手工作坊〕,使用奴隸和失去土地的自由農民從事勞動,其產品供宮廷揮霍。②神廟占有和支配的土地,這類土地主要來自國王的贈與,只能世襲使用,不能轉讓。③貴族或官僚奴隸主占有和支配的土地,其來源有三:A、獲賞于國王的土地。B、通過“購置〞兼并來的。C、繼承來的。后兩種土地是可以買賣的。④農民占有的土地,他們可能還組織在農村公社里面,不過土地買賣已經開始了。〔2〕階級關系古代埃及的階級關系,猶如一座金字塔,高踞塔頂的是以國王為首的一小撮貴族奴隸主,包括官僚奴隸主和神廟奴隸主。神廟奴隸主不僅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而且他們的土地往往被豁免了賦稅等義務。貴族奴隸主以下是一個中等階層,其中包括中小奴隸主、醫生、建筑師、小官吏、中下層祭司、王室或貴族農莊的管家、書吏等。這個階層比較復雜,書吏占重要地位,他們或在農莊中掌管文書、帳目,或在政府機關中掌管印信、公文、檔案等,他們向往的前程是大官僚、大貴族,因此他們是奴隸主階級維持其統治的一支重要力量。處于社會最底層的是廣闊的直接生產者,即農民、手工業者及奴隸。古王國時的埃及農民,有的占有土地,必須繳納賦稅;有的那么已喪失土地,落到無衣無食的地步,這時在王室、神廟、官僚貴族奴隸主農莊勞動的麥爾特,就是一些喪失了生產資料、受奴隸主剝削的勞動者。至于奴隸,主要來源是戰俘,奴隸主經常發動戰爭,以掠奪土地、奴隸和其它財富,這種戰俘奴隸被稱為“界特〞,意為身體,他們同牲口一樣計算頭數,可以買賣和轉讓。2、法老的專制統治古王國時期,埃及已成為一個統一國家,國王是最高統治者,稱為法老,集軍、政、財、神諸權于一身,他視全國的土地為他的私產,隨意把土地賞賜給官吏、神廟及為他所寵信的人;一年一度或兩年一度對全國土地、人口、牲畜、財產的清查,是這種專制統治的重要表現,也是一種重要措施;一切高級官員,包括宰相均由他任命,各州州長由他隨意調動,這些官吏也完全聽命于國王。古王國時期,許多高級官吏,包括宰相在內,都由王室成員擔任,有時由王子擔任,以便將政權集中于國王手中,同時,國王統帥全國軍隊,也擁有最高審判權,他或者親自、或派親信參加審判。國王最主要的行政助手是宰相〔維西爾〕,主管行政、司法和經濟,但不管軍事,軍隊由國王親自率領或任命其他人率領,以免宰相權力過大,不好駕馭。古王國時期,國王還被視為神,他們自命是太陽神之子,宣揚君權神授,以穩固王位。3、金字塔金字塔是古王國時期中央集權統治的重要象征。它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因其外觀形似漢字的“金〞字,故名。建造它,是為了讓自己的靈魂早日復活升天。早王朝時期開始出現,古王國時期到達鼎盛。金字塔是從早王朝時期的一種馬斯塔巴〔意為凳子〕式的墳墓演化而來的,本是貴族所建。第三王朝時,國王約塞爾讓著名建筑設計師伊蒙霍特普為他設計墳墓,于是出現了一座在馬斯塔巴上面逐級縮小的梯形金字塔。第四王朝時,金字塔的修建日益興盛,第一任國王斯尼弗魯為自己修建了兩座金字塔,這時的金字塔已逐漸向角錐體開展,只不過建造不太規那么。斯尼弗魯的兒子胡夫為自己修建了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高147米,邊長230米,塔基面積5.29萬平方米,用了230萬塊2.5噸重的石頭。他的兒子哈夫拉也建造了一座豪華精致的金字塔,附近建有獅身人面像。第四王朝后,金字塔的修建漸趨遜色。金字塔一方面是古代勞動人民留給后人的一座藝術豐碑,因為它充滿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是埃及勞動人民受統治者剝削和壓迫的歷史見證,所以,人民群眾往往用把國王尸體拋出金字塔的方法發泄心中的怒火。第二節中王國一、中王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開展和階級關系的變化1、社會生產力的開展古王國末期,由于地方貴族勢力的興起和神廟僧侶勢力的增大,專制王權漸漸瓦解,出現了地方割據勢力稱雄、小國林立的局面,埃及歷史進入第一中間期。這一時期,地方勢力互相攻伐,戰亂不休。經過長期劇烈的爭奪,南方的底比斯崛起,最后統一了埃及。長期劇烈的階級斗爭,沉重地打擊了貴族奴隸主的力量,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而且統一也掃除了各地的割據勢力,客觀上也為生產力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埃及的經濟在中王國時期又有了顯著開展。農業方面,農具有了一定的革新,古王國時期使用的是直把犁,中王國時出現了裝有橫木把手的新犁。水利建設和土地開墾方面也有新進展,如排干美利多湖的積水,修建引水排水渠道,從而使這里的土地洪澇時能排水、干旱時能引河水灌溉,這片沼澤地終于變成了一片良田。手工業方面,銅的使用很普遍,并開始冶煉青銅,在西奈半島,銅的開采更加擴大,除原有坑礦外,又開辟了新的礦坑。在努比亞,尼羅河與紅海之間的地帶也開始采銅。對黃金的開采也有所增加,不僅在上埃及東部沙漠地帶,而且開始在努比亞進行開采。從中王國開始,在埃及出現了玻璃制造業。隨著農業、手工業等生產部門的開展,商業貿易也活潑了起來,出現了一些新興城市。在國內經濟開展的根底上,對外貿易增加了,同腓尼基各城市的聯系密切了,同時,同地中海的克里特島也開始了往來。2、階級關系的變化隨著中王國時期奴隸制的開展,埃及的階級關系有了新變化。奴隸的來源,除戰俘奴隸外,還有因債務而賣身為奴隸的,也有因犯罪而被罰為奴的。如果他們逃跑了,他們的家屬那么將被作為人質。奴隸主擁有大量奴隸,奴隸勞動應用于農業、手工業等生產部門及奴隸主家內服役。奴隸作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可以被繼承、轉讓和贈送。中王國時期的奴隸主階級,除貴族奴隸主外,還有一個新興的奴隸主階層,即“強有力的涅杰斯〞。“涅杰斯〞〔原意為小人〕起源于古王國末期的下層自由民,在爭取統一的斗爭中,他們是軍隊的核心力量,曾起過重要作用,并從此開展起來,進入了奴隸主階層。但是隨著奴隸制經濟的開展,涅杰斯這個階層也開始分化,一局部人不僅在經濟上富有,而且成了高官顯貴,他們成為中王國時期王權的重要支柱;也有相當多的涅杰斯變得貧困不堪,不得不親自耕種田地,甚至乞討、靠人施舍為生。古王國之末,中央政權瓦解,州長及地方奴隸主集團乘機而起,后雖統一,但各州勢力仍很強大,因此中王國初期政治上的主要特點就是以州長為代表的地方奴隸主集團勢力的囂張,這些強有力的州長,有自己的一套行政機關,有自己的軍隊,用自己的名字紀年形同獨立王國。從前,他們將墓修在國王金字塔附近,現在卻建在自己州里,而且特別豪華,從前他們在墓碑上為國王歌功頌德,現在卻夸耀自己的政績。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國王一度整頓各州秩序,削弱地方勢力,制止各州間的爭奪,使其置于王權掌握之中。雖然取得了暫時的成效,但當中王國末王權削弱時,各州又乘機抬頭,使埃及陷于混亂。另一方面,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矛盾在中王國時一直十分鋒利,終于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奴隸貧民大起義。二、奴隸貧民大起義關于結束中王國的大規模貧民和奴隸起義,主要資料是?伊浦味陳辭?。伊浦味是個奴隸主貴族,他對起義進行了攻擊和咒罵,但從文章中可以看出起義的一些情況。從這篇陳辭來看,起義的規模很大,參加起義的有農民、手工業者、奴隸等,起義席卷全國各地和城市,起義者推翻了以國王為代表的奴隸主的統治,不僅打擊了地方貴族奴隸主,而且打擊了追隨王權的涅杰斯奴隸主。起義者奪回了自己的勞動果實,使奴隸主威風掃地,起義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三、希克索斯人的統治希克索斯〔異方山國之酋〕人來自亞洲,主要是塞姆人,他們進入埃及,開始時并未采取大規模的武裝入侵的方式,而是逐步地滲透,定居在三角洲一帶,當他們逐漸站穩腳跟后,便脫離埃及人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定都于阿瓦里斯,占領了埃及北部大局部地區,而陷于四分五裂的埃及根本無力抵抗外族的入侵。這是埃及歷史上第一次遭受外族統治。希克索斯人侵入埃及建立政權后,自立為王,稱為“太陽之子〞,他們統治埃及一百多年,在一段時期里,南部埃及曾臣服于它。希克索斯人的統治給埃及人民帶來雙重苦難:一方面要受本國奴隸主的剝削壓迫,另一方面又要受希克索斯奴隸主的掠奪。希克索斯人向埃及人民征收很重的稅,并焚毀城市,夷平神廟,甚至侮辱埃及人的民族感情,命令南部埃及停止崇拜阿蒙神及其它埃及神。埃及人民首先從南方起了反希克索斯人的斗爭,卡美斯法老及其兄弟雅赫摩斯先后領導了這一斗爭,埃及人很快占領了阿瓦利斯,將希克索斯人趕出了埃及,追至巴勒斯坦境內,埃及從此重新走向了統一,開始了新王國時期。第三節新王國與外族統治時期一、新王國時期1、新王國的興起和圖特摩斯三世的擴張趕走希克索斯人后,卡美斯的弟弟雅赫摩斯建立了第18王朝,定都底比斯,從此埃及歷史進入了新王國時期。當時埃及國內局勢還不穩定,不僅北方三角洲地區尚未穩定,就是南方也曾爆發過幾次起義和爆動。雅赫摩斯在穩定內部的同時,開始了對外侵略戰爭。雅赫摩斯及其繼承者都曾進軍努比亞,圖特摩斯一世時期不僅再次掠奪了努比亞,而且北進到了幼發拉底河和北部敘利亞。圖特摩斯三世時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侵略戰爭,他的?年代記?里詳細記載了他歷次侵略的“戰果〞。特別記述了對西亞的戰爭情況,他屢次進兵西亞,不僅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而且迫使米坦尼等國與埃及交好,送來禮物。經過多年侵略戰爭,埃及在公元前兩千年代下半葉形成為一個地跨北非西亞的奴隸制帝國,為了統治這個帝國,國王任命兩個宰相,分別管理南、北方、努比亞地區尚設有總督,往往由王太子擔任,在敘利亞、巴勒斯坦那么任命原各小王國的統治者繼續統治。不過他們要將自己的兒子送到埃及作為人質,埃及還派駐軍控制這些地方。2、奴隸制與社會經濟的開展新王國時期埃及奴隸制經濟有了較大開展,這時,青銅器已普遍使用,品種、質量遠超過前代。鐵器開始出現,不過還未廣泛使用,也不是自己冶煉的,而是從赫梯進口的。希克索斯人曾將馬和戰車帶入了埃及,農業生產中開始使用梯形犁,冶金業中已采用腳踏風箱吹火以提高爐溫。奴隸主手中占有了大量財富和勞動力,神廟不僅占有土地數量多,而且多是能灌溉的好地,因此,神廟是奴隸主經濟中經濟實力最雄厚的一個集團。新王國時期的奴隸主包括貴族奴隸主和中小奴隸主〔涅木虎〕兩個階層,貴族奴隸主中,主要是神廟祭司奴隸主。地方貴族奴隸主已不再像中王國時那樣肆虐,在埃及奴隸制開展了兩千年之后,已瀕于滅亡邊緣。“涅木虎〞這個中小奴隸主階層那么完全是奴隸制經濟開展的產物,他們起源于中王國時期,本是些非貴族的普通人,在新王國時期,逐漸在奴隸制經濟開展的過程中開展壯大起來,他們占有財產,擁有奴隸,成為與貴族奴隸主相抗衡的一個階層,是王權的重要階級根底。新王國時期,奴隸不僅在神廟及其他奴隸主家中從事農業、手工業及效勞性勞動,而且還可領取份地,與自由民一樣進行耕種,到時繳納地租,死后其子孫還可繼續耕種交租,這是奴隸制開展到新王國時期的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這說明奴隸制此時已發到了極限,新的生產關系已經萌芽。3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1〕改革的原因:埃及龐大的軍事帝國主要靠行政官吏來管理和統治,因此有一支人數眾多的官吏隊伍。同時,長期戰爭中興起了一支久經戰陣的軍隊、這兩支隊伍都為法老的君主專制統治所需要,因而獲得很多賞賜。法老又要利用神廟作為其統治的精神支柱對其贈與頗多,從而大大加強了神廟祭司集團政治經濟實力,一段時期內他們插手王位繼承之爭,甚至兼任宰相等高級世俗職務,大有排擠一般世俗軍事行政奴隸主之勢,這既引起軍事行政奴隸主的忌恨,也對法老的專制王權形成嚴重威脅。中小奴隸主階層〔涅木虎〕同神廟祭司奴隸主有財產與權力再分配的矛盾,因而支持王權同祭司奴隸主斗爭,當法老國同神廟祭司的矛盾日益鋒利化和外表化時,法老們就不僅從貴族中,而且從中小奴隸主中選拔官吏,這是改革的支持者。〔2〕改革的內容:阿蒙霍特普四世提出用阿吞神〔太陽神〕來代替對阿蒙神的崇拜,并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埃赫那吞,意為“對阿吞有益的人〞,并將首都遷出底比斯,新都取名埃赫塔吞,意為“阿吞的視野〞。他把屬于阿蒙神廟的財產全部沒收轉交給了阿吞神廟。為了頌揚阿吞神和威力和功德,創作了一首著名的?阿吞頌詩?,熱情謳歌阿吞神。這次改革只維持了十八年,他死后,其繼承者恢復了對阿蒙神的崇拜,土地、財產歸還給了阿蒙神廟,首都遷回了底比斯。〔3〕失敗的原因:①阿蒙神廟祭司集團及其勢力根深蒂固。②改革所依靠的力量太弱小,且容易發生分化,如軍隊。③沒有為廣闊人民帶來利益,得不到他們的支持。〔4〕意義:改革雖然失敗了,但它對當時在埃及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神權勢力給予一定打擊,對于藝術的開展也起過推動作用。二、外族統治埃赫那吞去世300年后,埃及國勢衰落,被征服地區紛紛擺脫了它的統治,外族勢力乘機侵入埃及。1、波期統治時期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東方興起的波斯強國所滅。公元前404年埃及又爭得獨立,前后一百余年。波斯人把埃及作為一個行省,每年要埃及向它繳納大量貢賦,波斯貴族還把大批肥沃的土地據為己有,于是在埃及形成了許多屬于波斯奴隸主,由奴隸勞動的大地產,這些奴隸主貴族住在埃及的城市里,或住在兩河流域的大城市里,剝削壓榨埃及人民。波斯人的野蠻統治引起了埃及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對抗斗爭。波斯剛征服埃及繼而向利比亞進軍時,埃及人民便起而對抗。公元前五世紀,波斯在同希臘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埃及人乘機對抗但未成功。公元前404年終于獲得獨立,但公元前343年埃及被波斯再度征服,不過此時波斯已是朝不保夕了。2、希臘人統治時期〔BC332-30年〕亞歷山大東侵滅亡了波斯帝國后,建立了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去,托勒密統治了埃及,史稱托勒密埃及。托勒密王朝主要依靠希臘――馬其頓的殖民者,他們不僅控制了整個國家的中央政權,而且控制了各州的政權,各地還有由希臘人組成的駐防軍。同時,也竭力籠絡埃及的上層奴隸主貴族和神廟祭司貴族。托勒密王朝時期,全埃及的土地雖屬于王有,實際上土地占有情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王田〞,即直接由王室支配的土地,另一類是“賜田〞,包括授與神廟的田地、授與文武官員作俸祿的田地、授與希臘人城市的田地和授與軍事移民的田地。“賜田〞的最高所有權仍屬于國王。當然,還有私人土地,土地買賣也是一種合法現象。土地的耕種者主要是“王田農民〞,他們耕種王室土地,也耕種神廟土地或其它土地,他們租地一般都訂有契約,租稅很重。王田農民構成居民的主要局部,他們有人身自由,是自由民,但無論政治上,生產都受到嚴格的監督。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為羅馬所滅,結束了在埃及的統治。3、羅馬人統治時期〔BC30-AD642年〕公元前30年,羅馬吞并埃及,由于埃及的富庶,屋大維把埃及劃為他的私人領地,全部土地和收入歸其所有。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后,埃及成為東羅馬〔拜占廷帝國〕的一局部。這一時期埃及顯著的變化是:奴隸制生產關系大大衰落,新的封建關系有所開展,主要表現在土地私有制和庇護制的流行上。羅馬統治埃及之初,屋大維及其繼承者,將托勒密王室的土地繼承了下來,成為元首的財產,整個埃及的土地名義上也歸元首所有。但埃及的土地私有制逐漸開展起來。這種私有土地來源如下:〔1〕原來軍事移民的份地變成了世襲的地產。〔2〕羅馬政府將沒收的土地加以拍賣,從而使之變成私有土地。〔3〕有的荒地被出價招募人來開墾,也逐漸變為私有土地。〔4〕強制代耕或派耕土地,逐漸變為私有土地。公元一世紀中葉開始,由于羅馬帝國剝削的沉重,埃及農民大批逃亡,使得土地荒蕪,國庫收入銳減,為保證國庫收入,羅馬政府一方面采用逮捕逃亡者家屬的方法,脅迫逃亡者返回自己的居住地,讓其耕種土地,另一面采取強制代耕、甚至派耕的方法,使盡可能多的土地得到耕種。然而,這種代耕或派耕的王田,久而久之變成了私田,為大土地所有者所吞食、兼并,無力承當代耕或派耕義務及其它苛捐雜稅和勞役義務的農民,往往尋求大土地所有者的庇護,于是庇護制在公元三世紀以后盛行起來。為了能得到庇護,農民不得不把他們的土地交給大土地所有者,甚至人身也要依附于他們。這種大土地所有者的勢力越來越大,形同一些獨立王國,羅馬政府對此已毫無方法。這些大土地所有者逐漸轉化為封建主,埃及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此外,強制公職的實行,也促進了庇護制的開展。當時羅馬政府強制公務員擔負某種公共義務,甚至擔負其職務范圍內的費用,或包下所轄范圍內的稅收,由于納稅人逃亡而征不上來的稅都要由他們補足上交。這使大批中等階層的人不勝負擔,紛紛破產。公元二、三世紀以后,羅馬帝國擴大實行這種強制公職法,這使許多中等階層居民不得不也向大土地所有者尋求庇護。七世紀時阿拉伯帝國興起,埃及成為其一局部。古代埃及的居民逐漸融化于阿拉伯人中,古埃及文字被人遺忘,直到十九世紀才被釋讀出來。第四節上古埃及文化一、文字〔略〕二、文學〔略〕三、自然科學1、天文學〔略〕2、數學〔略〕3、醫學〔略〕四、建筑與藝術〔略〕思考題:一、名詞解釋1、金字塔2、阿蒙霍特普四世二、簡答1、古王國時期埃及君主專制統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2、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的歷史背景、措施及其失敗的原因。第三章上古西亞諸國本章重點:1、城邦的產生、開展及其政治經濟制度2、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漢漠拉比的統治和古巴比倫的社會經濟制度3、新巴比倫王國的擴張與衰亡4、腓尼基的海外殖民和文字的創造5、猶太、以色列統一王國的形成及其分裂6、猶太教的形成與開展7、波斯帝國的建立與大流士一世的改革8、波斯帝國社會經濟的開展狀況參考書目:1、陳小紅、毛銳:失落的文明——巴比倫,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2、沐濤、季惠群:失落的文明——猶太王國,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3、華嚴明:“文明的故事〞系列叢書,海南出版社,2001年。4、〔以色列〕阿巴?埃班:猶太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一節兩河流域早期的奴隸制國家一、兩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和居民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間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區。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局部,北部稱亞述〔得名于亞述城〕,南部稱巴比倫尼亞〔得名于巴比倫城〕,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南北兩局部,北稱阿卡德,南稱蘇美爾。兩河流域與埃及相似的地方,就是都處于干旱地帶,需要利用河水灌溉。但也有不同之處:尼羅河上游因為有大湖調節,每年泛濫的水量較穩定,兩河每年泛濫的水量那么因上游雨雪量的變化而變化頗大,易于成災;另外,尼羅河來自熱帶,泛濫時帶來大量腐殖質肥料,兩河流域那么缺少這樣的天然肥料。兩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條件也稍有不同:南部地勢低平,兩河相距較近;北部河岸高起,兩河相去又遠。所以南部比較便于灌溉,也較易受水災,這使兩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帶最初并不適于農業,甚至不適于住人,舊石器時代的遺跡都在山坡或山麓、丘陵上,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遺址都在北方和東方的山地上,因為那里雨水稍多,又無河流泛濫威脅。公元前五千年代,人們開始在山坡上截引溪水澆地,隨后逐漸遷到河谷平原。兩河流域最早文明的創造者是居住在蘇美爾地區的蘇美爾人,他們講蘇美爾語。約公元前三千年代初,一種與蘇美爾人語言完全不同的人到了蘇美爾以北的地區,因為后來他們在那里建立了阿卡德國家,所以被稱為阿卡德人,他們的語言屬于塞姆語系。二、蘇美爾城邦從約BC4300年起,蘇美爾各地開始了氏族公社解體向文明時代的過渡過程。在考古學上被稱為埃利都?歐貝德文化期〔BC4300-3500年〕、烏魯克文化期〔BC3500-3100年〕、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2700年〕。埃利都?歐貝德文化期,蘇美爾各地出現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