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課件_第1頁
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課件_第2頁
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課件_第3頁
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課件_第4頁
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課前導讀兒童腹瀉是兒科中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多發病,尤以兒童病毒性腹瀉最為重要。其發病人數眾多,且目前尚無好的預防疫苗本課程就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作一簡介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們對兒童病毒性腹瀉的認識水平,期望對兒童病毒性腹瀉患者有所幫助,并鼓勵人們對本病開展全新的研究課前導讀兒童腹瀉是兒科中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多發病,尤以兒概述臨床特點為起病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便或稀便,也可有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癥狀病毒性腹瀉又稱病毒性胃腸炎,是一組由多種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概述臨床特點為起病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便或稀便概述有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約有150--250萬5歲以下嬰幼兒死于腹瀉有關的疾病或并發癥,其中85%的病例來自發展中國家WHO估計全世界每年腹瀉病例高達30~50億例次,死亡500-1000萬概述有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約有150--250萬5歲以下嬰幼兒死2002年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主要死因分析2002年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主要死因分析概述在腹瀉病的多種病原體(細菌、病毒、寄生蟲等)中,病毒是首要病原愛知病毒腺病毒(40型和41型)杯狀病毒(諾如病毒和扎如病毒)輪狀病毒其他(如冠狀病毒,腸道病毒等)星狀病毒主要的腹瀉病毒概述在腹瀉病的多種病原體(細菌、病毒、寄生蟲等)中,病毒是首資料來自國家CDC中國地區腹瀉患者病因示意圖資料來自國家CDC中國地區腹瀉患者病因示意圖思考并總結各種腹瀉病毒的特性、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表現腹瀉病毒有哪些相關實驗室診斷方法、以及相關方法的優點、缺點思考并總結各種腹瀉病毒的特性、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表現腹瀉病毒輪狀病毒(rotavirus,RV)1973年由澳大利亞的Bishop等人首次發現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最主要的原因(A組為主)。主要感染6月齡至2歲的嬰幼兒感染常無癥狀。潛伏期1~3d,病程5~7d,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熱、頻繁的嘔吐、水樣腹瀉、輕度失水和酸中毒。少有并發癥在亞熱帶地區多發生于秋冬季,流行高峰在10~12月,而春季3~5月份又可有一小高峰輪狀病毒(rotavirus,RV)1973年由澳大利亞的輪狀病毒基因組為雙鏈RNA,由11個片段組成,每個節段編碼一個蛋白遺傳物質成熟的病毒顆粒沒有包膜,直徑約70nm,為20面體,由外層、中間層和內部核心組成結構屬呼腸病毒科的輪狀病毒屬,因其電鏡下形態酷似車輪而得名簡介輪狀病毒基因組為雙鏈RNA,由11個片段組成,每個遺傳輪狀病毒電鏡圖輪狀病毒電鏡圖輪狀病毒結構示意圖輪狀病毒結構示意圖輪狀病毒根據抗原性的不同將輪狀病毒分為7個組(A-G)A、B、C組輪狀病毒同時感染人和動物A組是嬰幼兒嚴重水樣腹瀉的重要病原B組主要感染青壯年,可呈大規模暴發流行,由我國洪濤等于1983年首次發現C組只在青少年中偶有流行,但在日本有其引起小學內腹瀉暴發流行的報告D、E、F、G組只感染動物輪狀病毒根據抗原性的不同將輪狀病毒分為7個組(A-G)杯狀病毒(calicivirus)人類杯狀病毒毒株間具有很大的抗原和遺傳學多樣性它是僅次于輪狀病毒引起非菌性腹瀉的重要病原,也是最普通的食源性疾病的病因,占腹瀉住院兒童中的5-15%杯狀病毒科的諾如病毒和扎如病毒兩個屬主要感染人,合稱為人類杯狀病毒杯狀病毒(calicivirus)人類杯狀病毒毒株間具有很大諾如病毒(Norovirus,NV)1972年由Kapikian等人借助免疫電鏡技術發現的,原稱為諾瓦克樣病毒,2002年第8屆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批準改名為諾如病毒是引起各年齡組人群急性感染性腹瀉暴發流行的主要病原,也可以引起散發性腹瀉。無免疫保護,會反復感染潛伏期24-48h,主要表現為急性發作惡心、嘔吐、腹部痙攣性疼痛和腹瀉,黃色水樣便,少發生脫水,多可以自愈其引起的急性非細菌性胃腸炎在全世界范圍內均有流行,全年均可發生感染,寒冷季節呈現高發,毒株變異快諾如病毒(Norovirus,NV)1972年由Kapiki諾如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成員多達100多個分離株,其RNA多聚酶區序列相對保守根據RNA多聚酶區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將諾如病毒分為5個基因組,其中感染人的包括基因組Ⅰ、Ⅱ和IV。基因組III和V分別感染豬和奶牛基因組Ⅰ,以諾瓦克病毒(NorwalkVirus)為原型代表株,包括Southampton(SOV)、DesertShieldvirus(DSV)等基因組Ⅱ,以雪山病毒(SnowMountainvirus)為代表,包括HawaiiVirus(HV)、MexicoVirus(MxV)、Lordsdalevirus(LV)等諾如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成員多達100多個分離株,其諾如病毒結構模擬圖和電鏡圖諾如病毒結構模擬圖和電鏡圖諾如病毒新進展--Norovirus一項對澳大利亞2004年18次胃腸炎暴發流行的致病原研究發現一個新的GII.4變種是主要的病原,它同時也是2004年和2005年在荷蘭,日本和臺灣大規模暴發流行的胃腸炎的病原諾如病毒的一些新型變異毒株(病毒復制出現的突變及毒株內和毒株間的基因重組)經常同胃腸炎新流行相關聯諾如病毒新進展--Norovirus一項對澳大利亞2004扎如病毒(Sapovirus,SaV)是人暴發性及散發性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扎如病毒的代表株是1977年從日本扎幌地區分離出的,以前稱為扎幌樣病毒,2002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更名為扎如病毒臨床特征包括腹瀉、嘔吐,癥狀性感染出現于嬰幼兒,但老年性的暴發也有記載。感染全年均可出現,冬季發病率有所上升扎如病毒(Sapovirus,SaV)是人暴發性及散發性非細扎如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有一個聚腺苷結構可分為五個基因組,其中SGI,SGII,SGIV和SGV感染人,SGIII感染豬扎如病毒分組SGI(原型株Sapporovirus82,Manchestervirus和Houston/86等)SGII(London92,Pretoria92和Pretoria94等)SGIII(Cowden等)SGIV(Hou7-1181等)SGV(Argentina39)扎如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有一個聚腺苷結構扎如病腸道腺病毒(entericadenovirus,EAdv)人腺病毒是1953年由Rowe等人發現的,目前有55個血清型,可分成A-G亞組,基因組為雙鏈DNAAd40和Ad41型是最主要的致兒童腹瀉的腺病毒型別,又被稱為腸道腺病毒,其他型如1~3、5~7、11~12、14、1618、21、31型也可為腹瀉病原潛伏期約1周,臨床表現為較重的腹瀉,稀水樣便,持續時間較長。常有呼吸道癥狀,發熱及嘔吐較輕,不同程度的脫水癥,病程8~12d無明顯季節性,夏秋季略多,可呈暴發流行。容易在托兒所、醫院的嬰幼兒中引起暴發,累及學齡前兒童(通過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腸道腺病毒(entericadenovirus,EAdv)腸道腺病毒(entericadenovirus,EAdv)腸道腺病毒(entericadenovirus,EAdv)腺病毒結構模式圖腺病毒結構模式圖腺病毒新發現--Adenovirus52

一個回顧性臨床研究發現能從另外一個單獨暴發的胃腸炎的患者標本中檢測到該病毒,提示其可能是胃腸炎的未知致病原。但是小規模的腹瀉患者的篩查沒有得到其是腹瀉病原的依據,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腺病毒52型是2007年發現在無明確病原的胃腸炎患者的糞便標本中,其序列同人腺病毒41型和猿腺病毒1型高度同源,被歸于人腺病毒G組腺病毒新發現--Adenovirus52一個回顧性臨星狀病毒(astrovirus)1975年首次由Appleton等人發現,現已知人星狀病毒至少有8個血清型,流行以1型為主。基因型為單股正鏈RNA星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潛伏期為1-3天,臨床癥狀表現為水樣便伴嘔吐、腹痛、發熱等。癥狀多較輕,一般不發生脫水等嚴重并發癥。似與遷延性腹瀉有關可散發,也可暴發流行,多發生在2歲以內,尤其是l歲以內的嬰幼兒。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溫帶地區的流行季節為冬季,而在熱帶地區的流行季節為雨季,且常合并輪狀病毒感染星狀病毒(astrovirus)1975年首次由Applet星狀病毒電鏡圖示星狀病毒電鏡圖示愛知病毒(Aichivirus)

愛知病毒首先于1989年在日本Aichi縣暴發的海鮮相關性胃腸炎糞便標本中被發現,被歸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一個新病毒屬(Kobuvirusgenus)電鏡下的形態類似于星狀病毒,1998年測定得到其完整的基因序列愛知病毒(Aichivirus)愛知病毒首先于1愛知病毒(Aichivirus)病毒包括poly(A)尾和5’,3’非編碼區,推測其具有典型的picornavirus多肽的組成。外殼蛋白由一個約145aa的前導肽引導。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它是一種能引起急性胃腸炎的新的病原體,經常同其它腸道病毒混合感染,許多國家均已報道發現該病毒的流行并對其全序列結構進行了研究3'UTR3D3C3B3A2C2B2AVP1VP3VP0L5'UTRAichivirus(AiV)愛知病毒(Aichivirus)病毒包括poly其它不常見的腹瀉病毒腸道病毒(Enterovirus):人腸道病毒是19世紀40年代分離出來的,分為脊髓灰質炎病毒,人腸道病毒A-D組。可以引起人類多種疾病,包括腹瀉病冠狀病毒(Coronavirus):可用電鏡觀察到腹瀉患者糞便中有冠狀病毒顆粒,至今已發現20多種,多數是動物病。人腸道冠狀病毒感染3歲前的兒童,癥狀似輪狀病毒腹瀉,但大便潛血實驗陽性。與腹瀉的關系仍需進一步研究其它不常見的腹瀉病毒腸道病毒(Enterovirus):人腸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優點缺點電鏡法直接可靠敏感性低(有些腹瀉病毒在電鏡下缺乏顯著的形態學特征,如NV;免疫電鏡可增加其敏感性),技術條件要求高病毒分離培養是金標準繁瑣、費力、費用高、敏感性低,不便在臨床中常規進行,尤其是病毒分離一般需要1~2周,不適合臨床早期診斷和疫情應急診斷的需要,難以達到暴發流行時快速檢測鑒定的要求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優點缺點電鏡法直接可靠敏感性低(有些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免疫學方法中和試驗是檢測病毒的經典方法之一。但該方法繁瑣、費力,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無法鑒定甚至得出錯誤的分型結果聯免疫吸附試驗可檢測腹瀉病毒特異性IgM或IgG抗體,特異性高、操作簡便、費用低、省時,常用于回顧性診斷,也可用于暴發流行時的調查研究。但其敏感性較低,加之病毒血清型多,給臨床檢測帶來不便間接免疫熒光法用單克隆抗體快速檢測腹瀉病毒,還可鑒別不同型別的感染,操作簡便、快速。但此方法也會因存在交叉反應而出現假陽性或錯誤的分型結果,使其特異性受到影響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免疫學方法中和試驗是檢測病毒的經典方法之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分子生物學方法核酸雜交法單獨一種探針或混合兩種探針來檢測多型病毒或應用特異性探針檢測相應型別。該方法特異性較高,但其敏感性會因標本中病毒的滴度較低或探針與被檢測病毒的同源性較小而受到影響,通常不適用于直接檢測滴度較低的臨床標本中的病毒聚合酶鏈反應技術(PCR)及其衍生技術聚合酶鏈反應技術(PCR)及其衍生技術:該方法檢測用材少、快速、敏感、特異,是目前較理想的診斷技術。但需要PCR儀并要嚴謹操作,防止假陽性出現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分子生物學方法核酸雜交法單獨一種探針或混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分子生物學方法核酸序列依賴性擴增(NASBA)技術核酸序列依賴性擴增(NASBA)技術:可直接擴增特異性的單鏈RNA,不需特殊儀器,反應在42℃恒溫下進行,可以在2h內將模板RNA擴增109倍,比常規PCR法高103倍,并且不會受到外來雙鏈DNA的干擾。該方法速度快、忠實性好、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適用于食品和臨床標本中所有RNA病毒的檢測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分子生物學方法核酸序列依賴性擴增(NAS國內兒童病毒性腹瀉流行概況病原感染人群流行特點流行毒株輪狀病毒A組嬰幼兒冬季流行,全年少數散發G1為主,G3和G9增加B組青壯年以暴發為主,春夏季為多ADRVC組兒童少數散發病例一個型杯狀病毒諾如病毒各年齡組暴發為主,兒童早期感染GII為主,有GI札如病毒各年齡組散發為主,流行較少一個基因型腺病毒兒童散發為主,季節性不明顯40和41型星狀病毒兒童不清楚I型和V型愛知病毒兒童不清楚中國株國內兒童病毒性腹瀉流行概況病原感染人群流行特點流行毒株輪狀病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如宏基因組學分析MetagenomicAnalysis),在兒童腹瀉標本中發現了一些新的病毒(如Cosavirus等)它們同已知引起兒童腹瀉的病毒序列上顯著不同,是否是造成兒童腹瀉的病因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但為不明原因腹瀉病因的探尋又打開了一條探索通道新近發現的兒童腹瀉相關病毒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如宏基因組學分析Metagenom展望WHO發布2009年衛生統計報告中指出,在全球5歲以下兒童死亡構成原因中,腹瀉病占16.8%,在中國占造成5歲以下兒童死亡構成原因的10.5%。目前只有輪狀病毒有疫苗,其它腹瀉病毒尚無有效疫苗。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快速、準確診斷致腹瀉病的病原,對新腹瀉病毒的發現,都會促進臨床診療及預防。對腹瀉病毒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其高效疫苗的研制。為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各國科研臨床工作者長期致力于腹瀉病毒的監測和研究展望WHO發布2009年衛生統計報告中指出,在全球5歲以下

兒童病毒性腹瀉是重要的消化系統疾病,已構成影響兒童健康的重大問題通過上述內容的學習,您對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的認知是否更加深入總結兒童病毒性腹瀉是重要的消化系統疾病,已構成影響兒童健康的作者簡介首都兒科研究所病毒室劉立穎作者簡介首都兒科研究所病毒室感謝聆聽歡迎交流!感謝聆聽歡迎交流!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課前導讀兒童腹瀉是兒科中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多發病,尤以兒童病毒性腹瀉最為重要。其發病人數眾多,且目前尚無好的預防疫苗本課程就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研究進展作一簡介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們對兒童病毒性腹瀉的認識水平,期望對兒童病毒性腹瀉患者有所幫助,并鼓勵人們對本病開展全新的研究課前導讀兒童腹瀉是兒科中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多發病,尤以兒概述臨床特點為起病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便或稀便,也可有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癥狀病毒性腹瀉又稱病毒性胃腸炎,是一組由多種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概述臨床特點為起病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便或稀便概述有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約有150--250萬5歲以下嬰幼兒死于腹瀉有關的疾病或并發癥,其中85%的病例來自發展中國家WHO估計全世界每年腹瀉病例高達30~50億例次,死亡500-1000萬概述有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約有150--250萬5歲以下嬰幼兒死2002年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主要死因分析2002年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主要死因分析概述在腹瀉病的多種病原體(細菌、病毒、寄生蟲等)中,病毒是首要病原愛知病毒腺病毒(40型和41型)杯狀病毒(諾如病毒和扎如病毒)輪狀病毒其他(如冠狀病毒,腸道病毒等)星狀病毒主要的腹瀉病毒概述在腹瀉病的多種病原體(細菌、病毒、寄生蟲等)中,病毒是首資料來自國家CDC中國地區腹瀉患者病因示意圖資料來自國家CDC中國地區腹瀉患者病因示意圖思考并總結各種腹瀉病毒的特性、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表現腹瀉病毒有哪些相關實驗室診斷方法、以及相關方法的優點、缺點思考并總結各種腹瀉病毒的特性、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表現腹瀉病毒輪狀病毒(rotavirus,RV)1973年由澳大利亞的Bishop等人首次發現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最主要的原因(A組為主)。主要感染6月齡至2歲的嬰幼兒感染常無癥狀。潛伏期1~3d,病程5~7d,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熱、頻繁的嘔吐、水樣腹瀉、輕度失水和酸中毒。少有并發癥在亞熱帶地區多發生于秋冬季,流行高峰在10~12月,而春季3~5月份又可有一小高峰輪狀病毒(rotavirus,RV)1973年由澳大利亞的輪狀病毒基因組為雙鏈RNA,由11個片段組成,每個節段編碼一個蛋白遺傳物質成熟的病毒顆粒沒有包膜,直徑約70nm,為20面體,由外層、中間層和內部核心組成結構屬呼腸病毒科的輪狀病毒屬,因其電鏡下形態酷似車輪而得名簡介輪狀病毒基因組為雙鏈RNA,由11個片段組成,每個遺傳輪狀病毒電鏡圖輪狀病毒電鏡圖輪狀病毒結構示意圖輪狀病毒結構示意圖輪狀病毒根據抗原性的不同將輪狀病毒分為7個組(A-G)A、B、C組輪狀病毒同時感染人和動物A組是嬰幼兒嚴重水樣腹瀉的重要病原B組主要感染青壯年,可呈大規模暴發流行,由我國洪濤等于1983年首次發現C組只在青少年中偶有流行,但在日本有其引起小學內腹瀉暴發流行的報告D、E、F、G組只感染動物輪狀病毒根據抗原性的不同將輪狀病毒分為7個組(A-G)杯狀病毒(calicivirus)人類杯狀病毒毒株間具有很大的抗原和遺傳學多樣性它是僅次于輪狀病毒引起非菌性腹瀉的重要病原,也是最普通的食源性疾病的病因,占腹瀉住院兒童中的5-15%杯狀病毒科的諾如病毒和扎如病毒兩個屬主要感染人,合稱為人類杯狀病毒杯狀病毒(calicivirus)人類杯狀病毒毒株間具有很大諾如病毒(Norovirus,NV)1972年由Kapikian等人借助免疫電鏡技術發現的,原稱為諾瓦克樣病毒,2002年第8屆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批準改名為諾如病毒是引起各年齡組人群急性感染性腹瀉暴發流行的主要病原,也可以引起散發性腹瀉。無免疫保護,會反復感染潛伏期24-48h,主要表現為急性發作惡心、嘔吐、腹部痙攣性疼痛和腹瀉,黃色水樣便,少發生脫水,多可以自愈其引起的急性非細菌性胃腸炎在全世界范圍內均有流行,全年均可發生感染,寒冷季節呈現高發,毒株變異快諾如病毒(Norovirus,NV)1972年由Kapiki諾如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成員多達100多個分離株,其RNA多聚酶區序列相對保守根據RNA多聚酶區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將諾如病毒分為5個基因組,其中感染人的包括基因組Ⅰ、Ⅱ和IV。基因組III和V分別感染豬和奶牛基因組Ⅰ,以諾瓦克病毒(NorwalkVirus)為原型代表株,包括Southampton(SOV)、DesertShieldvirus(DSV)等基因組Ⅱ,以雪山病毒(SnowMountainvirus)為代表,包括HawaiiVirus(HV)、MexicoVirus(MxV)、Lordsdalevirus(LV)等諾如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成員多達100多個分離株,其諾如病毒結構模擬圖和電鏡圖諾如病毒結構模擬圖和電鏡圖諾如病毒新進展--Norovirus一項對澳大利亞2004年18次胃腸炎暴發流行的致病原研究發現一個新的GII.4變種是主要的病原,它同時也是2004年和2005年在荷蘭,日本和臺灣大規模暴發流行的胃腸炎的病原諾如病毒的一些新型變異毒株(病毒復制出現的突變及毒株內和毒株間的基因重組)經常同胃腸炎新流行相關聯諾如病毒新進展--Norovirus一項對澳大利亞2004扎如病毒(Sapovirus,SaV)是人暴發性及散發性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扎如病毒的代表株是1977年從日本扎幌地區分離出的,以前稱為扎幌樣病毒,2002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更名為扎如病毒臨床特征包括腹瀉、嘔吐,癥狀性感染出現于嬰幼兒,但老年性的暴發也有記載。感染全年均可出現,冬季發病率有所上升扎如病毒(Sapovirus,SaV)是人暴發性及散發性非細扎如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有一個聚腺苷結構可分為五個基因組,其中SGI,SGII,SGIV和SGV感染人,SGIII感染豬扎如病毒分組SGI(原型株Sapporovirus82,Manchestervirus和Houston/86等)SGII(London92,Pretoria92和Pretoria94等)SGIII(Cowden等)SGIV(Hou7-1181等)SGV(Argentina39)扎如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有一個聚腺苷結構扎如病腸道腺病毒(entericadenovirus,EAdv)人腺病毒是1953年由Rowe等人發現的,目前有55個血清型,可分成A-G亞組,基因組為雙鏈DNAAd40和Ad41型是最主要的致兒童腹瀉的腺病毒型別,又被稱為腸道腺病毒,其他型如1~3、5~7、11~12、14、1618、21、31型也可為腹瀉病原潛伏期約1周,臨床表現為較重的腹瀉,稀水樣便,持續時間較長。常有呼吸道癥狀,發熱及嘔吐較輕,不同程度的脫水癥,病程8~12d無明顯季節性,夏秋季略多,可呈暴發流行。容易在托兒所、醫院的嬰幼兒中引起暴發,累及學齡前兒童(通過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腸道腺病毒(entericadenovirus,EAdv)腸道腺病毒(entericadenovirus,EAdv)腸道腺病毒(entericadenovirus,EAdv)腺病毒結構模式圖腺病毒結構模式圖腺病毒新發現--Adenovirus52

一個回顧性臨床研究發現能從另外一個單獨暴發的胃腸炎的患者標本中檢測到該病毒,提示其可能是胃腸炎的未知致病原。但是小規模的腹瀉患者的篩查沒有得到其是腹瀉病原的依據,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腺病毒52型是2007年發現在無明確病原的胃腸炎患者的糞便標本中,其序列同人腺病毒41型和猿腺病毒1型高度同源,被歸于人腺病毒G組腺病毒新發現--Adenovirus52一個回顧性臨星狀病毒(astrovirus)1975年首次由Appleton等人發現,現已知人星狀病毒至少有8個血清型,流行以1型為主。基因型為單股正鏈RNA星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潛伏期為1-3天,臨床癥狀表現為水樣便伴嘔吐、腹痛、發熱等。癥狀多較輕,一般不發生脫水等嚴重并發癥。似與遷延性腹瀉有關可散發,也可暴發流行,多發生在2歲以內,尤其是l歲以內的嬰幼兒。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溫帶地區的流行季節為冬季,而在熱帶地區的流行季節為雨季,且常合并輪狀病毒感染星狀病毒(astrovirus)1975年首次由Applet星狀病毒電鏡圖示星狀病毒電鏡圖示愛知病毒(Aichivirus)

愛知病毒首先于1989年在日本Aichi縣暴發的海鮮相關性胃腸炎糞便標本中被發現,被歸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一個新病毒屬(Kobuvirusgenus)電鏡下的形態類似于星狀病毒,1998年測定得到其完整的基因序列愛知病毒(Aichivirus)愛知病毒首先于1愛知病毒(Aichivirus)病毒包括poly(A)尾和5’,3’非編碼區,推測其具有典型的picornavirus多肽的組成。外殼蛋白由一個約145aa的前導肽引導。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它是一種能引起急性胃腸炎的新的病原體,經常同其它腸道病毒混合感染,許多國家均已報道發現該病毒的流行并對其全序列結構進行了研究3'UTR3D3C3B3A2C2B2AVP1VP3VP0L5'UTRAichivirus(AiV)愛知病毒(Aichivirus)病毒包括poly其它不常見的腹瀉病毒腸道病毒(Enterovirus):人腸道病毒是19世紀40年代分離出來的,分為脊髓灰質炎病毒,人腸道病毒A-D組。可以引起人類多種疾病,包括腹瀉病冠狀病毒(Coronavirus):可用電鏡觀察到腹瀉患者糞便中有冠狀病毒顆粒,至今已發現20多種,多數是動物病。人腸道冠狀病毒感染3歲前的兒童,癥狀似輪狀病毒腹瀉,但大便潛血實驗陽性。與腹瀉的關系仍需進一步研究其它不常見的腹瀉病毒腸道病毒(Enterovirus):人腸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優點缺點電鏡法直接可靠敏感性低(有些腹瀉病毒在電鏡下缺乏顯著的形態學特征,如NV;免疫電鏡可增加其敏感性),技術條件要求高病毒分離培養是金標準繁瑣、費力、費用高、敏感性低,不便在臨床中常規進行,尤其是病毒分離一般需要1~2周,不適合臨床早期診斷和疫情應急診斷的需要,難以達到暴發流行時快速檢測鑒定的要求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優點缺點電鏡法直接可靠敏感性低(有些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免疫學方法中和試驗是檢測病毒的經典方法之一。但該方法繁瑣、費力,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無法鑒定甚至得出錯誤的分型結果聯免疫吸附試驗可檢測腹瀉病毒特異性IgM或IgG抗體,特異性高、操作簡便、費用低、省時,常用于回顧性診斷,也可用于暴發流行時的調查研究。但其敏感性較低,加之病毒血清型多,給臨床檢測帶來不便間接免疫熒光法用單克隆抗體快速檢測腹瀉病毒,還可鑒別不同型別的感染,操作簡便、快速。但此方法也會因存在交叉反應而出現假陽性或錯誤的分型結果,使其特異性受到影響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免疫學方法中和試驗是檢測病毒的經典方法之腹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分子生物學方法核酸雜交法單獨一種探針或混合兩種探針來檢測多型病毒或應用特異性探針檢測相應型別。該方法特異性較高,但其敏感性會因標本中病毒的滴度較低或探針與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