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76/190中國移動技術進展路標——網絡和安全領域(2015版)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2015年8月目錄TOC\h\z\u\t"標題1,1,標題2,2,標題3,3"1 綜述 12 接入網 32.1 無線接入網 32.1.1 四網協同 32.1.2 TD-LTE 42.1.3 3G 122.1.4 2G 132.1.5 WLAN 142.2 C-RAN 142.3 有線接入網 152.3.1 接入光纜網絡 162.3.2 PON接入網 163 傳送網和IP承載網 183.1 骨干傳送網 183.1.1 100GWDM/OTN和超100G傳輸技術 183.1.2 ASON/GMPLS操縱平面 193.1.3 PTN 203.2 城域傳送網 203.2.1 城域傳送網IP化演進 213.2.1 城域傳送網帶寬能力提升 213.2.2 城域傳送網可靠性及治理能力提升 223.2.3 PTN網絡智能化提升 223.3 同步網 223.3.1 頻率同步網 223.3.2 時刻同步網 233.4 IP骨干網 243.4.1 CMNet 243.4.2 IP專網 263.5 城域數據網 273.6 業務系統接入層 283.7 IPv6 294 核心網 314.1 電路域 314.1.1 軟交換演進支持CSFB 324.1.2 軟交換演進支持VoLTE 324.2 分組域 334.3 CM-IMS域 354.3.1 CM-IMS網絡架構演進 354.3.2 CM-IMS網絡能力提升 364.3.3 CM-IMS服務能力提升 374.3.4 SIP協議一致性優化 394.4 用戶數據治理 404.5 智能網 414.6 信令網 434.6.1 7號信令網 434.6.2 Diameter信令網 444.7 VoLTE 474.7.1 總體策略 474.7.2 用戶卡 474.7.3 用戶碼號 484.7.4 VoLTEIMS組網 484.7.5 VoLTE承載策略 494.7.6 xSRVCC 494.7.7 緊急呼叫策略 504.7.8 業務觸發策略 504.7.9 容災策略 514.7.10 IP短信網關 524.7.11 VoWiFi方案 534.7.12 融合通信 544.8 智能管道 554.8.1 PCC 564.8.2 CDN/IDC/Cache 574.8.3 統一DPI 594.8.4 網絡能力開放 594.8.5 流量交易 604.8.6 流量統付業務 614.9 核心網云化 625 終端 635.1 通信承載 636 網絡與信息安全 656.1 網絡與信息安全現狀 656.2 網絡與信息安全防護技術構建 676.3 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進展策略 696.3.1 基礎架構安全進展策略 696.3.2 基礎安全防護手段進展策略 706.3.3 網絡與信息安全治理支撐平臺 736.3.4 通信系統、業務系統和支撐系統安全進展策略 776.3.5 安全服務進展策略 787 基礎通信資源 817.1 碼號資源 817.2 IP地址資源 827.3 域名資源 827.4 頻率資源 837.4.1 頻率總體資源 837.4.2 GSM頻率使用 847.4.3 TD-SCDMA頻率使用 857.4.4 TD-LTE頻率使用 85綜述中國移動技術路標(2015版)網絡和安全部分以公司進展戰略和公司“十三五”科技進展規劃為指導,綜合分析我公司當前面臨的競爭環境和業務需求,在技術咨詢委員會指導下編制完成,為我公司當前的各項技術工作提供戰略指引。本路標依據網絡的結構將中國移動的通信網絡劃分為五個部分,它們是接入網、傳送和IP承載網、核心網、網絡與信息安全管控系統、終端,網絡總體結構如圖1.1所示。圖SEQ圖\*ARABIC\s11.1網絡總體結構各部分的定義和內涵如下:接入網:用戶終端或用戶網絡接入到中國移動網絡的各種接入方式的總稱,包括移動接入網、無線接入網和有線接入網。其中移動接入網包括GSM/GPRS/EDGE、TD-SCDMA、TD-LTE等,無線接入網包括WLAN等,有線接入網包括PON、PTN、MSTP、以太網等。傳送和IP承載網:中國移動的傳送網包括省際骨干傳送網(一干)、省內骨干傳送網(二干)和城域傳送網。中國移動現時期要緊有CMNet和IP專網兩張IP承載網,CMNet分為CMNet骨干網和CMNet省網/城域網。同步網是通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頻率同步網和相位/時刻同步網,同步信號要緊通過傳送網進行傳遞。核心網:承載于傳送網和IP承載網之上,為業務提供承載和操縱的網絡。中國移動核心網包括電路域、分組域和CM-IMS域三部分以及PCC等策略操縱部分。網絡與信息安全:以愛護通信網、業務系統、支撐系統安全運行為目的,側重防黑、防毒以及防垃圾郵件、垃圾短信、非法VoIP等內容安全,逐步建立安全技術防護體系、安全標準體系、安全運行維護體系。終端和用戶卡:中國移動網絡中用戶持有的各種終端和使用的各種用戶卡的總稱。另外,為了實現全網的運營和進展,還需要基礎通信資源的支撐,包括頻率、碼號、IP地址和域名。接入網中國移動的接入網要緊包括移動(蜂窩)接入網、無線接入網和有線接入網三部分。無線接入網中國移動的商用移動蜂窩網絡目前處于4G規模進展、2G/3G存續進展的時期。2G要緊采納的是GSM/GPRS/EGPRS標準,要緊工作在889MHz~909MHz/934MHz~954MHz、1710MHz~1735MHz/1805MHz~1830MHz兩個頻段。3G要緊采納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TD-SCDMA/TD-HSPA標準,要緊工作于A頻段15M(2010~2025MHz)。4G當前要緊采納TD-LTE標準,目前已部署的頻段包括Band41中的60MHz頻段2575-2635MHz、Band39中的20M頻段(1880~1900MHz)和Band40(2320~2370MHz)頻段,其中Band40僅用于室內覆蓋。目前隨著4G用戶數的快速增長及TD-LTE在全球的逐步部署,應在建設4G精品網絡的同時,著力推動TD-LTE與FDDLTE技術融合進展與應用,加速設備及終端成熟,為以后移動互聯網高速進展做好技術預備。四網協同現時期移動接入網和無線接入網共包括GSM、TD-SCDMA、LTE和WLAN四張網絡,其中LTE當前為TD-LTE網絡。四網分不具備不同的覆蓋能力和業務承載能力,其中GSM與TD-SCDMA網絡以承載語音和低速率業務為主,LTE和WLAN以承載高速數據業務為主。以后,GSM網絡將逐步向FDDLTE演進,TD-SCDMA網絡將逐步向TD-LTE演進,最終形成TD-LTE與FDDLTE融合網絡。目前隨著4G網絡投入運營及用戶數的快速進展,移動互聯網業務呈現爆炸式增長。4G網絡是滿足用戶大數據流量需求、應對競爭的主力,是以后融合通信的承載網,需“做廣、做深、做厚”以實現“三領先、一確保”,打造4G精品網絡。2G是廣覆蓋的基礎網,是重要的語音承載網絡,是2G用戶的數據承載網絡,需嚴控投入,動態調整,保持2G覆蓋和語音數據質量的良好客戶感知。3G網絡需動態調配、穩定質量,并做好存量業務的保障。WLAN是蜂窩移動通信網的有益補充,需強化運營、發揮效益,把已有資源的作用發揮出來,提升WLAN網絡的承載效率和價值。TD-LTETD-LTE要緊用來承載高速移動數據業務和VoLTE語音業務。TD-LTE通過技術標準形成時期、驗證時期以及產業化之后,現已大規模商用,4G用戶的快速增長。覆蓋增強當前,TD-LTE已差不多實現都市和鄉鎮的基礎覆蓋,但由于工作頻段較高,TD-LTE室內深度覆蓋、專門場景連續覆蓋和廣域覆蓋面臨較大的挑戰。要緊體現在密集居民區、隧道、鐵路、高速公路、CBD等區域。因此迫切需要引入覆蓋增強方案。覆蓋增強要緊考慮以下三個方面:增強深度覆蓋能夠通過引入靈活小站或特型天線等方式,改善室內深度覆蓋。在傳統宏基站解決差不多的室內外TD-LTE網絡覆蓋和容量的基礎上,提早規劃小站站址資源,推動引入微站、Relay中繼站、分布式皮站、一體化皮站和微放器等小站,逐步實現分層立體式網絡覆蓋。具體的,微站、Relay中繼站屬于室外站型,可通過室外打室內的方式,改善室內覆蓋;一體化及分布式皮站和微放器屬于室內站型,要緊用于增強室內深度覆蓋,其中一體化及分布式皮站也可用于增加容量。關于一些專門場景,也可通過引入特型天線,更有針對性地適配場景特點要求。具體的,對高層樓宇場景,可考慮應用垂直面大張角天線保證高低層覆蓋;對電梯場景,可考慮應用所需天線數量較少的高增益天線;對室分場景,可考慮應用可增強邊緣場強的室分天線,以達到改善邊緣覆蓋,減少所需天線點位,降低成本的目的。增強廣覆蓋對農村、山區、海域等廣覆蓋場景,可通過特型天線或新站型等擴展覆蓋范圍,降低組網成本。具體的,如可選用高增益智能天線,改善單站覆蓋范圍;而對某些傳輸建設困難、或成本較高的基站,則可通過Relay進行無線回傳,以降低部署成本。VoLTE覆蓋增強保證VoLTE語音業務的連續性對上行覆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應在引入小站完善覆蓋的同時,引入VoLTE覆蓋增強功能進一步提升覆蓋效果。要緊包括開啟包頭壓縮(RoHC)功能和TTIBundling功能。關于TTIBundling功能,由于標準目前不支持在上下行配比為1:3時開啟,因此建議僅在2:2配比且存在上行覆蓋受限時開啟。同時,可通過網絡優化手段提升VoLTE覆蓋。因VoLTE業務對無線鏈路失敗較敏感,可通過優化X2接口建立及鄰區配置以幸免因缺乏鄰區關系引起的掉話或重建;可通過開啟“RRC多小區重建”功能以提高RRC重建成功率;可通過精細化配置2G鄰區,以提高eSRVCC成功率;由于當前網絡不支持,發生振鈴前SRVCC(bSRVCC)時會導致掉話,可通過幸免空閑態/數據業務互操作門限與語音業務切換判決門限之間出現較大差距(例如數據業務重定向門限可配置為-122dBm,語音切換判決門限配置為-118dBm),在確保語音切換成功率的前提下降低發生bSRVCC的概率。基站及天線建設為了滿足快速商用的需求,初期要緊以升級現網設備加新建的方式推動TD-LTE網絡快速建設。升級要緊采納TD-SCDMAF頻段RRU軟件升級并在BBU中增加TD-LTE主控和基帶板的方式進行。關于D頻段,要緊采納新建設備方案。基于8通道設備在覆蓋和網絡性能方面的優勢,要緊使用8通道設備進行城區/郊區室外連續覆蓋,2通道設備進行補盲/補熱、以及室內覆蓋。新建基站的天線選擇上,建議室外覆蓋優選8天線,其中單獨建設時建議采納FAD超寬帶天線;關于共站建設場景,為實現TD-SCDMA/TD-LTE共天饋下兩個網絡能夠獨立優化,進一步推動FA/D可獨立電調智能天線的應用,并提供遠端電調操縱能力、天線信息化治理能力,以及垂直和水平方向電調能力。在熱點地區、高速場景或者不具備施工條件的場景,也可部署2天線MIMO進行熱點補盲。關于2天線宏蜂窩覆蓋,可采納DCS1800/F/D多頻雙極化電調天線實現TD-LTE和GSM共天饋建設。若天面極其緊張,可考慮采納GSM900與TD-LTEF/D共天饋建設。關于室內覆蓋場景,進一步推動支持GSM900/DCS1800/F/A/E/WLAN等通信頻段的室分雙極化天線,實現單一天線點滿足室分系統MIMO的應用需求。網絡性能提升為滿足數據激增需求,提升用戶感受,充分應對FDD競爭,建議引入載波聚合以提升峰值速率,同時依照終端進展情況,適時引入其它上下行性能提升新技術,并保障大話務場景下的用戶體驗。在4G技術已成熟并逐步商用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開展4G演進新技術試點。引入載波聚合為保持TD-LTE與FDDLTE對標競爭,需依照網絡頻段使用情況,適時開展載頻擴容,并引入載波聚合。依據產業成熟順序,載波聚合引入順序可為下行2CC/3CC載波聚合、上行2CC載波聚合。近期重點考慮引入下行2CC載波聚合。在產業成熟的基礎上規模部署頻段內載波聚合,目前網絡側已支持頻段內(D頻段、E頻段)下行40MHz載波聚合功能,正推動更多終端加快支持。目前網絡側已支持F+D跨頻段40MHz載波聚合,后續推動終端支持。大部分網絡主設備已支持F頻段下行30MHz載波聚合,可開展測試驗證工作。為提升1UL:3DL子幀配比下的用戶上行速率和上行峰值速率,應推動端到端產品加快對頻段內(D頻段和E頻段)40MHz上行載波聚合技術、F+D跨頻段上行40MHz載波聚合和F頻段上行30MHz載波聚合的支持及驗證。具體部署上,應結合現網頻段實際使用情況及產業成熟情況考慮應用相應方案。由于跨頻段載波聚合技術引入的前提是不同頻段的載波幀頭同步,當部署F+D跨頻段40MHz載波聚合時,當前存在F頻段和D頻段幀頭不對齊問題,建議相應部署區域采納D頻段幀頭提早與F頻段幀頭對齊的方案解決,并注意與其他運營商的干擾協調。針對同時支持Band38+41的高端手機暫無法配置D頻段相關載波聚合的問題,待相關解決方案完成驗證后統一部署。引入更多下行性能提升新技術為提升宏站邊緣用戶吞吐量,解決小區間同頻干擾問題,加快下行非相干CoMP的現網部署應用,對下行八天線非相干與相干CoMP聯合發送開展方案驗證及試點。為提升下行頻譜效率和下行峰值速率,積極推動主設備和終端廠商支持TM9基于碼本的下行單、雙流波束賦形,并對TM9下行四流波束賦形開展方案驗證及試點。引入更多上行性能提升新技術當前TD-LTE峰值速率相比FDDLTE的劣勢要緊在上行能力受限,需加快推動端到端產業鏈成熟。為提升上行小區吞吐量,擴大上行八天線MU-MIMO部署比例。為了提升宏站邊緣用戶吞吐量,解決小區間同頻干擾問題,擴大上行兩天線及八天線CoMP的部署比例。為提升上行頻譜效率和上行峰值速率,可引入上行64QAM技術,目前需加快相關射頻標準化工作,并推動終端產業鏈成熟。為提升上行頻譜效率和上行峰值速率,可基于行業應用需求,推動行業應用終端引入上行雙流(上行MIMO)技術。(4)干擾協調為減少TD-LTE系統外干擾,需應用工具對帶內外干擾信息進行更精確的分析和定位,并采取相應措施以規避干擾。關于D頻段的帶外干擾,要緊是指現網D頻段和下端的北斗系統及上端的雷達系統間的干擾,可通過遵循無委制定的共存指標來解決;D頻段帶內的干擾,包括帶內異運營商間的鄰頻交叉時隙干擾和MMDS廣播同頻干擾。運營商間的鄰頻交叉時隙干擾可依靠無委協調統一時隙同步和時隙配比來解決。MMDS問題要緊通過地點無委和廣電協調解決。關于F頻段的帶外干擾,由于其它運營商已在全國范圍內部署1850-1880MHz的FDDLTE網絡,且現網部分DCS1800基站在F頻段內的雜散較高,導致對F頻段產生了較為嚴峻的雜散干擾、堵塞干擾和互調干擾。由于現網DCS1800和TD-LTEF頻段基站共站址情況較多,因此是F頻段面臨的最要緊干擾來源。另外,GSM900基站產生的互調信號,也是不容忽視的要緊干擾來源。為了解決DCS1800基站對F頻段的干擾,能夠從四個方面著手研究:頻譜應用方案:將現網F頻段從1880-1900MHz頻段逐步調整為1885-1905MHz頻段,新建基站直接使用1885-1905MHz頻段,同時按各地業務進展需要可將1905-1915MHz用于TD-SCDMA容量補充或TD-LTE擴容(載波聚合)。新設備要求:關于新入網設備,包括1800設備和F頻段設備,都按無委最新的指標進行要求。現網解決方案:關于現網當前的干擾,可通過給主設備加裝或更換濾波器、更換高質量天線、工程隔離、政府協調等方法消除各種類型的干擾。若發覺其他運營商的1850-1880MHzFDDLTE設備未達到無委提出的設備指標要求而對我公司F頻段TD-LTE造成干擾,或者小靈通設備對我公司F頻段TD-LTE造成干擾,應及時上報無委來協商解決。另外,為有效解決以后分層組網中宏站和小站間的同頻干擾問題,需對同廠商/異廠商干擾協調技術方案(含eICIC、FeICIC等)進行積極研究和驗證。(5)提升空口資源利用率關于數據熱點區域可采納多個頻點或多種站型提供更高容量,進一步推動同廠家設備間負載均衡的試點工作,并在部分熱點區域內開啟該功能;視各省設備部署實際情況,推動主設備支持異廠家間負載均衡并進行技術驗證。在共性業務密集區域(如大型場館、校園、交通樞紐),開展eMBMS技術試點。研究市場需求和業務設計、探究商業模式和網絡部署經驗。(6)TD-LTE演進新技術試點及引入在4G技術已成熟并逐步商用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開展TD-LTE演進新技術試點,如3維空間多天線波束賦形(3D-MIMO)、基于小站的LTE-Hi增強技術等,進一步提升TD-LTE網絡覆蓋和性能。3D-MIMO通過大規模天線和垂直維可調波束,可有效提高頻譜效率,是貫穿LTE演進/5G的重要技術。近期可大力推動3D-MIMO的標準化、原型機與現網試點驗證,明確部署場景、產品形態和增益等;后續可考慮更高頻段上的波束賦形與硬件產業推進。LTE-Hi是基于小站的一系列增強技術的集合,包括256QAM高階調制、動態小區開關、空口同步增強、雙連接、動態TDD時隙配置等室內、熱點小站增強方案。需針對不同站型及應用場景,分時期和優先級逐步引入LTE-Hi增強技術,同時加快終端芯片及產業鏈成熟,積極開展試點驗證。網絡間互操作TD-LTE引入初期必定存在覆蓋不足的問題,需要考慮與2/3G系統間互操作來提供連續的網絡覆蓋并保障用戶業務體驗。關于數據業務,TD-LTE與TD-SCDMA之間采納空閑態小區重選,基于異系統測量上報的數據連接態重定向(終端需支持TD-SCDMA連接態測量TD-LTE并上報和TD-LTE連接態測量TD-SCDMA并上報);TD-LTE與GSM之間采納空閑態小區重選,數據連接態TD-LTE到GSM采納盲重定向,數據業務連接態GSM到TD-LTE采納終端自主重選返回的方式(終端需支持NC0模式小區重選)。關于語音業務,VoLTE是目標方案,需加大推進實現2015年年底商用,在LTE覆蓋邊緣需通過eSRVCC到GSM保證語音業務連續性。CSFB是過渡方案,目前全網已部署CSFB到GSM提供語音業務,考慮降低網絡改造代價,采納了R8優化方案實現回落(網絡下發R8重定向消息,終端回落2G接入時緩讀SI13縮短起呼時延),終端通過自主實現的快速返回或通過2G到4G的小區重選實現通話結束后重回LTE。雙模雙待終端將作為一種終端形態長期存在,要緊基于2G/3G提供語音,基于4G提供數據。數據業務和VoLTE語音業務的互操作門限可區分設置,為保證語音業務連續性,eSRVCC切換的本系統門限不低于4G到3G/2G數據業務互操作的4G門限。網絡智能優化傳統的移動通信網絡優化和運維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給運營商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為降低網絡優化和運營維護成本,LTE標準中引入了自組織網絡(SON)技術。同時,在豐富數據源大背景下,基于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是以后網絡優化方向,可基于LTE網絡全量信息的獵取,采納大數據分析方法,實現個體用戶的全量性能跟蹤與網絡整體性能分析。SON技術由三部分組成:自配置、自優化和自治愈,具體功能點包括:基站自啟動、自動鄰區關系(ANR)、PCI自配置自優化、移動魯棒性優化(MRO)、移動性負荷均衡(MLB)、隨機接入優化(RO)、最小化路測(MDT)、自治愈(SH)和節能(ES)。其中基站自啟動、自動鄰區關系(ANR)、PCI自配置自優化已在部分省公司完成大規模現網試點,差不多具備現網商用條件,可視需求引入。MRO和SH功能產業已支持,可進行現網試點驗證。其余SON技術點尚未成熟,暫不具備引入條件。基于LTE網絡全量信息的網絡智能優化,可進行多接口(包括Uu、S1、X2、S11、SGs、S5/8、Mc、S6a)采集數據融合處理、存儲、查詢和訂閱,支持用戶地理位置精確定位,形成端到端完整信令流程和用戶數據記錄,并運用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實現精細化網優,達到提供數字化、智能化網優服務的目的。頻段應用方案我公司目前已有F(1885~1915MHz)、A(2010~2025MHz)、E(2320~2370MHz)、D(2575MHz~2635MHz)四個TDD頻段,其中E頻段僅能用于室內覆蓋,A頻段作為TD-SCDMA的主頻率一直使用,F頻段與D頻段可用于室外或室內覆蓋。此外,正在積極為TD-LTE爭取用于熱點覆蓋的3.5GHz頻段。頻段應用建議:F頻段:將現網F頻段從1880-1900MHz頻段逐步調整為1885-1905MHz頻段,新建基站直接使用1885-1905MHz頻段,用于TD-LTE室外宏基站覆蓋或封閉室內場景(如地鐵)的覆蓋,同時按各地業務進展需要將1905-1915MHz用于TD-SCDMA容量補充或TD-LTE擴容(載波聚合)。上下行配比采納UL:DL=1:3;在同一覆蓋區域內,當TD-S與TD-L同廠商,采納9:3:2的專門時隙配比,其他區域(例如不同主設備廠家交疊區域),采納6:6:2的專門時隙配比。D頻段:Band41(2575~2635MHz)可用頻率帶寬為60MHz,3個可用頻點。2個頻點用于室外宏基站進行蜂窩組網,1個頻點用于補盲、補弱,進行底層覆蓋。上下行配比采納UL:DL=1:3,專門時隙配比采納10:2:2。E頻段(2320-2370MHz):用于室內覆蓋,需在綜合考慮LTE/WLAN間干擾后,再確定頻點上下行配比采納UL:DL=1:3或2:2,專門時隙配比采納10:2:2或12:1:1。以后演進進展堅持TDD和FDD融合進展,需加強研究TDD和FDD融合組網方案,目前重點試點驗證基于覆蓋的互操作性能以及負載均衡的性能,并為后續實現FDD和TDD聯合傳輸做好技術儲備。對LTE/WiFi融合進展,將通過試點驗證,標準化跟進等方式積極跟蹤研究包括松耦合、緊耦合、網絡間聚合等WLAN蜂窩網融合進展技術。3G現時期TD-SCDMA網絡已成為TD-LTE網絡成熟之前承載數據業務的重要補充。為此,TD-SCDMA網絡先后大規模部署Cell-FACH承載小數據業務功能、HSUPA功能、載波壓縮及操縱信道幀分復用等系列網絡擁塞解決方案,從而大幅度提升TD-SCDMA網絡數據業務承載能力和效率。隨著TD-LTE網絡的規模部署和應用,TD-SCDMA網絡向TD-LTE系統演進是公司以后網絡進展的重要工作,需滿足TD-LTE網絡建設和優化的要求。TD-SCDMA持續向TD-LTE演進TD-SCDMA設備要緊通過BBU新增板卡、RRU軟件升級和光纖接口替換的方式實現向TD-LTE演進。關于BBU部分,僅需增加LTE關鍵處理板卡,并共用同一機框內的主控、傳輸、時鐘等,實現TD-SCDMA與LTE雙模工作,目前現網絕大部分產品均具備該能力。關于RRU部分,新部署的室外F頻段多通道設備及室內E頻段單/雙通道設備均應具備升級至TD-LTE或雙模同時工作的能力。自TD-SCDMA四期工程開始部署的F、E頻段RRU均具備升級為TD-SCDMA/TD-LTE雙模的能力。此外在具體升級實施中,還應注意規避F頻段干擾阻礙。2GGSM是中國移動規模最大的基礎網絡,是公司當前語音業務的要緊承載網絡。目前,中國移動在GSM網絡上業務增長速度放緩然而隨著多模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仍需承載大量的回落業務流量,仍需確保網絡質量。目前,2G網絡還需要在保證網絡質量不下降的前提下,進一步將數據業務分流到3G和4G,以釋放更多的頻段用于升級到FDDLTE,提早做好TDD/FDD融合組網的預備。GSM網絡質量保證GSM網絡要緊定位于語音業務承載,應優先保證語音等基礎業務的接入成功率,并通過適度引入的網絡質量提升技術(數據業務下行功控功能,AMR功控優化算法和更高可靠性的AMR信令優化方案等),保證網絡質量。GSM以后演進進展GSM需具備向FDD-LTE演進能力,在農村以后數據業務增長潛力較大、且目前尚無TD-SCDMA或TD-LTE有效覆蓋的區域,演進需求較為迫切。在城區無法用常規手段解決TD-LTE深度覆蓋的場景,需研究通過將GSM升級至FDD-LTE完善4G語音業務覆蓋的可行性。GSM/LTE多模基站基于寬帶多載波基站技術,通過新增BBU板卡或模塊、軟件升級RRU以及共用天線可實現GSM/FDD-LTE雙模工作。目前多載波基站已在現網規模應用,且站型也日漸豐富,能較好滿足各種部署場景需求。可重點基于已有站型,開展上述試點工作。WLANWLAN是蜂窩移動通信網的有益補充。強化運營、發揮效益,把已有資源的作用發揮出來,提升WLAN網絡的承載效率和價值。關于WLAN的技術路標要緊分為網絡建設與維護和以后演進與進展兩大部分。網絡建設與維護:綜合分析考慮蜂窩網絡負荷情況、業務特性及終端能力,作為WLAN建設選擇的依據,提高熱點選擇的精確性。進一步提高網管統計數據的準確性,提升網絡治理水平和網絡治理效率。針對WLAN使用共享頻率干擾嚴峻的現狀,在密集場景下通過治理幀優化等手段提升網絡容量。針對WLAN上下行鏈路覆蓋不平衡問題,通過Beacon幀速率優化方案實現用戶看到信號及接入網絡能力相匹配。建立無線質量評估指標體系,豐富故障定位手段,提升網絡維護能力。以后演進與進展:新建網絡原則上應采納802.11n瘦AP設備,以提升網絡的承載能力和效率。同時應積極跟蹤評估802.11ac產品的性能,并推動其成熟。5GHz新頻率(5.15~5.35GHz)引入能夠有效緩解目前2.4GHz頻段易受干擾的現狀。新建AP設備已具備支持條件,建議積極開展5G頻率應用的預備工作,并加快推動手機終端的支持。跟蹤研究WLAN與LTE協同進展技術,推進網絡協同進展。C-RAN考慮到GSM和TD-SCDMA差不多上可不能再大規模建設,因此建議C-RAN要緊基于新建的LTE站址按需部署。具體操作上,建議視光纖資源情況適量部署,即在光纖資源相對充裕的區域以匯聚機房為集中點,采納有源傳輸網絡實現小規模的C-RAN,通過BBU集中化部署應用實現基帶處理的集中化和協作化,有效降低小區間干擾、提升網絡性能,同時減少在遠端新建機房、減少空調等配套,并相應減少運維和能源消耗。有線接入網傳統的接入網由業務節點接口(SNI)和用戶網絡接口(UNI)之間的一系列傳送實體(例如:線路設施和傳輸設施)組成。隨著數據業務的進展和新技術的不斷引入,一般可依照網絡地域特征和功能特征定界接入網。依照中國移動的接入需求和網絡結構,匯聚節點以下到基站和各類客戶側接入節點之間的一系列傳送實體可稱為接入網。關于有線接入網,其接入對象要緊為基站、重要集團客戶、一般集團客戶、WLAN和家庭客戶。關于基站回傳、重要集團客戶、一般集團客戶和WLAN回傳,應以光纖接入為主,微波、Mcwill、LMDS等無線接入為輔。關于家庭客戶,要緊采納FTTH光纖接入為主,FTTB+LAN有線接入為輔,TD-LTE、TD-SCDMA和WLAN等無線接入方式能夠作為補充。依照接入對象的安全性、可靠性、QoS等要求和組網模型的不同,采納不同接入技術:PTN/MSTP:要緊面向基站和重要集團客戶接入,以環網結構為主,采納1+1、1:1或環網愛護,提供高安全性、可靠性和QoS的接入能力。PON:要緊面向一般集團客戶、WLAN回傳和家庭客戶接入,也可接入小基站(SmallCell),采納星形組網,一般不提供愛護。其它:關于零散的一般集團客戶和WLAN回傳,可采納光纖直驅、以太網交換機等接入方式做為補充。在沒有光纖和以太網線的場景下,能夠考慮采納雙絞線和同軸線等接入媒質作為補充,分不采納xDSL和同軸電纜以太網(EoC)等接入技術,家庭內部組網可考慮電力線通信(PLC)等技術。接入光纜網絡目前,中國移動的城域網光纖差不多覆蓋了大部分基站,基站光纖接入比例達到95%以上,在密集城區基站光纖接入點距離用戶約200~500米,差不多能夠滿足2G、3G和TD-LTE基站進展需求。隨著TD-LTE和全業務的深度進展,接入管線資源匱乏成為瓶頸。基于綜合業務接入區完善光纖基礎網絡資源,滿足基站、WLAN、集團客戶和家庭客戶等需求,綜合業務接入區應依照業務量、地理位置、用戶數、接入節點等諸多因素,綜合考慮進行設置,原則上應遵循大覆蓋、大局所思路。接入光纜采納兩級結構:主干接入光纜應采納環網結構保證可靠性,負責基站、重要集團客戶等高等級業務接入;末端接入光纜應采納星型結構提升接入效率,負責WLAN、一般集團客戶和家庭客戶接入。采納帶狀光纜、微纜等技術,提升光纜容量。隨著智能ODN設備和技術差不多成熟基礎,進展智能ODN商用示范都市積存經驗,適時規模引入以解決海量光纖治理問題。盡快規模應用智能ODN部署,新建時電子標簽選擇eID,網改時優選eID。以地市為中心建設智能ODN治理系統,并通過北向接口接入資源治理系統,實現光纖等啞資源的精確和高效治理。G.652光纖是主流的光纖類型。考慮到接入網可能引入CWDM應用,有線接入網原則上應采納G.652D無水峰光纖。駐地網布線環境復雜,為減少彎曲損耗,可考慮采納G.657A2低彎曲損耗光纖,并探究G.657A3/B3光纖應用可行性。PON接入網PON具有傳輸距離遠、高帶寬、低成本和易于維護治理等優勢,是寬帶接入的主流技術,要緊用于QoS和可靠性要求相對不高的一般集團客戶接入、WLAN接入、家庭客戶接入、小基站(SmallCell)接入等。關于家庭客戶和一般集團客戶,PON網絡應采納FTTH/O模式為主,FTTB+LAN要緊用于擴容和光纖接入困難小區;關于WLAN的AP接入應以PON技術為主,要緊采納具備遠端供電能力(POE/POE+)的MDU(多住戶單元)接入,在AP分布較分散時可采納SFU(單用戶單元)接入(可增加一級交換機提供遠端供電功能)。PON技術選擇應遵循“優選GPON”的原則,在FTTH模式下應采納GPON技術提高分路比。FTTB模式下ODN網絡應采納一級分光;FTTH模式下,在用戶較為分散、改造困難、末端接入纖芯數量較少等場景下可采納兩級分光。PON采納點對多點星形組網,光纖愛護部署困難。可依照用戶、業務需求適當采納主干光纖愛護,一般不采納全光纖愛護。PON的用戶端設備ONU(光網絡單元)具備多種設備形態:MDU(多住戶單元)型ONU具有多個FE、POTS、E1等接口,可實現密集用戶接入,適用于FTTB+LAN組網;SFU(單用戶單元)和HGU(家庭網關單元,集成SFU和家庭網關功能)型ONU的用戶側接口數量較少,適用于FTTH/O組網。HGU豐富業務接入和感知,可接入更多終端,提供全新商務模式,打造家庭互聯網業務入口,目前FTTH模式應推廣HGU應用。ONU可集成IAD功能,接入CM-IMS提供VoIP類業務。OMCI(ONT治理和操縱接口)和TR-069是該情況下VoIP類業務的兩種主流的治理技術。近期應采納OMCI方式治理ONU內置的VoIP類業務。在FTTH模式下,應推動GPON的SFU互通商用和HGU互通成熟,。適時引入TR-069技術實現跨廠家設備治理。FTTH模式下GPON能夠滿足單用戶100Mbps帶寬需求,分路比是組網的要緊限制,應推動ClassC+技術(32dB功率預算)引入。依照業務需求近期暫不引入10GPON技術,以后10GPON時期建議優選10GGPON。傳送網和IP承載網傳送網包括省際骨干傳送網、省內骨干傳送網和城域傳送網,應采納光纖傳輸媒質為主,衛星和微波等為輔來構建傳送網。傳送網有兩類傳送平臺組成,OTN/WDM是大顆粒業務傳送平臺,負責承載CMNet、IP專網、集客專線和PTN業務;PTN和SDH是小顆粒業務傳送平臺,PTN要緊承載基站回傳業務和重要集團客戶的以太網/TDM專線業務,SDH要緊承載TDM專線業務。IP承載網是在傳送網和業務網之間的業務承載網,負責承載各種業務網。中國移動要緊有兩張IP承載網:CMNET和IP專網,CMNET采納三層二域的架構包括CMNET骨干網、CMNET省網和城域數據網。IP專網采納三層一域的架構,包括骨干層、匯聚層和接入層。同步網是通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保證網絡定時性能質量。同步網分為頻率同步網和時刻同步網,同步信號可由傳送網承載。骨干傳送網骨干傳送網包括省際骨干傳送網和省內骨干傳送網。OTN省際骨干傳送網要緊為CMNET的骨干網、IP專網的核心層、IP專網的核心層和匯聚層節點之間互聯提供電路,完成骨干節點之間的業務承載。OTN省內骨干傳送網要緊為CMNET省網、IP專網的匯聚層、IP專網的匯聚層和接入層節點之間互聯提供電路,完成出省業務的承載和省內不同地市之間的業務承載。骨干傳送網也可直接為集團客戶提供GE以上顆粒的專線業務。為適應大顆粒IP業務進展,骨干傳送網采納IPoverWDM/OTN架構,省去SDH層面,簡化網絡結構、節約投資。PTN省際和省內骨干傳送網為集團客戶提供省內和跨省傳輸專線,PTN省內骨干傳送網為TD-LTE核心網提供跨城域回傳。針對目前仍有TDM專線需求,仍然保留SDH小顆粒傳送平面。100GWDM/OTN和超100G傳輸技術關于省際骨干傳送網,以業務為導向、以技術為驅動、以效率為目標,建設100GOTN高速直達平面,滿足網絡扁平化需求:需進一步優化100G傳輸性能組建高速直達系統,引入具備智能操縱功能的大容量OTN交叉連接節點技術,提升業務調度組網和治理能力。同時關注超100G技術,例如400G傳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逐步實現高速、智能、高效的傳輸網絡。關于FEC存在硬判決和軟判決兩種方式,目前硬判決較成熟且成本更低,軟判決性能更優。為滿足長距傳輸需求干線層面應以軟判系統為主。目前OTN采納電交叉技術為主,需進一步降低功耗,可采納光電混合技術或集群技術實現更大交叉容量設備。在節點設計原則上,將逐步與IDC設備部署在同一機房。目前,100GWDM/OTN功耗大集成度低,近期推進客戶側采納CFP2/4光接口,今后可采納光子集成(PIC)、硅光(SiP)等技術,同時推進線路側CFP接口技術的進展。為提高100G信號的傳輸距離,干線要緊采納G.652D標準的低損耗光纖,并積極推進超低損耗光纖的研究和應用,考慮現網部署少量超低損耗光纖推進相關產業進展。結合400G實驗室和現網試點測試,采納超低損耗光纖或拉曼放大器提升400G傳輸性能,推進技術成熟和標準的統一。ASON/GMPLS操縱平面目前骨干光纜網差不多是格狀網結構,節點光纜出口平均為4個,具備組建網狀網的基礎。為提高網絡穩定性,保障業務安全,加強資源共享,能夠引入恢復機制,組建自動交換光網絡(ASON)。目前在100GWDM/OTN國際傳輸網絡(ITMC)已引入單廠家GMPLS操縱平面組建了ASON網絡;中期在省際骨干層面分區分廠家引入ASON組網,假如條件同意可結合光復用段愛護共同應對光纜故障;省內采納單廠家ASON組網;今后推進ASON操縱平面互聯互通,實現多廠家組網。隨著靈活柵格、光模塊速率/碼型可調等光層物理器件技術的成熟,SDN有望服務于400G/1T時代,實現物理層可動態配置功能,同時考慮現有ASON向SDN的演進。PTN目前在省際和省內骨干傳送網引入PTN實現集客業務承載,并在省際層面采納雙平面組網,提高網絡的可靠性。關于部分重要用戶(如金融、黨政軍)要求必須使用SDH/MSTP承載其專線業務(包括TDM類業務和以太網業務),以及對STM-1/4業務及時延要求嚴格的E1業務,建議近期用SDH/MSTP承載,遠期過渡到PTN承載,并推進PTN的CEP電路仿真功能和NNI互通技術成熟。面向多種業務,建設“直達+小區域匯聚”PTN/SDH系統,減少路由繞轉、降低時延,逐步實現網狀網。關于容量大于5G的局向,建設直達系統。容量在2G-5G間的局向,建設小區域環,實現鄰近省份轉接。為滿足TD-LTE核心網集中化需求,應在省內骨干層面采納OTN直連L3PTN的方式實現跨城域回傳。省內層面的TD-LTE業務和集客業務分不承載在L3和L2層面,PTN可共用設備,采納獨立系統分不承載。城域傳送網城域傳送網采納PTN、MSTP、OTN等多種傳送技術,實現綜合業務傳送平臺,向上與省內骨干傳送網相連,向下與接入網相連,要緊負責將接入網的流量進行匯聚并傳送到核心節點。從端到端組網和維護治理的角度,能夠將PTN和MSTP接入網看成城域傳送網的接入層。城域傳送網按照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三層架構進行組網,為基站、重要集團客戶提供城域范圍內的接入、匯聚和傳送,同時為PON接入網提供城域匯聚和傳送。城域核心層若大顆粒度業務占比較高或帶寬需求較大時,應引入OTN技術。關于大型城域網,在光纖或局房資源受限時,可將OTN延伸到匯聚層。為實現在城域環境下復雜組網的需求,在具備統一交叉和混合線卡傳輸技術的基礎上,完善POTN設備功能實現,實現與SDH/MSTP、PTN和PON網絡的融合組網。城域傳送網IP化演進現時期應采納PTN承載各類基站和重要集團客戶專線業務,并逐步替代MSTP,原有MSTP可用于滿足集團客戶TDM專線業務,或者自身必須使用MSTP承載其以太網專線業務重要用戶(如金融、黨政軍)的需求。關于集團客戶業務接入,應推進低成本、小型化GEPTN客戶端設備成熟并盡快引入,逐步取代MSAP。2G/3G和重要集團客戶業務,應采納L2PTN承載;關于TD-LTE業務,應采納核心層PTN升級支持靜態L3VPN的方式,滿足S1Flex和X2接口的橫向轉發新需求。積極推進SPTN的技術進展,采納SDN的架構實現城域網的智能化,提升整個城域網的業務開通速度、資源利用率以及治理和運維效率。在需要快速業務開通或者難以鋪設光纖的場景下,可使用微波技術作為有益補充。現網要緊使用TDM微波,當前應大力推動基于PTN技術的分組微波成熟,加強微波傳輸的研究和產品化工作,解決目前微波傳輸存在的穩定性低和受天氣阻礙大的問題,并盡快引入。城域傳送網帶寬能力提升面對TD-LTE和重要集團客戶等業務流量快速增長,在核心層和匯聚層,應引入40GE/100GE接口PTN,當核心層業務密集時,應采納640Gbps以上大容量PTN組網;在接入層,應推進低成本、小型化10GEPTN成熟。TD-LTE以突發性數據業務為主,當前,PTN網絡應按照接入層、匯聚層、核心層4:3:2實現帶寬收斂。PTN現網應啟用QoS機制,按照基站類型配置保證帶寬(CIR)和峰值帶寬(PIR),實現統計復用。關于2G/3G基站承載,應配置為保證帶寬等于峰值帶寬,確保業務高質量傳送。關于IP化業務,尤其是峰值帶寬與均值帶寬差不較大時,合理配置QOS將有效降低傳輸投資;傳送網為輕載網絡,擁塞的概率微小、且僅可能發生在局部或極短時刻段內,短期內能夠通過擴容解決。推動E-Band微波頻譜申請,展開大容量E-Band微波的試點,滿足光纖不到位的LTE基站快速接入需求。城域傳送網可靠性及治理能力提升PTN要緊采納環形組網,在各環層之間,應采納雙節點互聯,保證網絡的可靠性。當前PTN要緊采納1:1LSP線性愛護,但無法解決網絡多點故障、配置復雜的問題,應推動高效的環網愛護技術成熟并盡快引入。當核心層引入L3PTN時,應支持VPNFRR、VRRP、PW雙歸等L3愛護功能,并實現與現有的PTN愛護方式協同。PTN應采納更成熟的ITU-TG.8113.1的OAM標準,滿足治理維護要求。PTN網絡智能化提升L3PTN網絡引入集中動態操縱,優化回傳網絡資源配置,全局視角實現LTE回傳配置自動化,簡化運維,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TD-LTE回傳網絡生存性。在提供政企專線業務時,引入SPTN實現多域跨廠家端到端資源操縱及性能可視化,實現集客業務的快速開通及客戶化定制服務。同步網同步網是通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頻率同步網和相位/時刻同步網。頻率同步網頻率同步的目的是使網中所有節點的時鐘頻率都工作在確定的容差范圍內,以保證各交換節點間時鐘同頻。目前中國移動差不多基于SDH傳送建設了頻率同步網,分為三層:骨干網、省內網和本地網。骨干網負責給移動通信的省際骨干層業務節點提供頻率同步信號,并給省內網提供頻率同步基準源,骨干網頻率同步基準源分為PRC和LPR。省內網要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上接收骨干網PRC和LPR傳來的頻率基準源信號,對下為本地同步網BITS設備提供頻率基準源信號。本地網負責給移動通信的本地層業務節點、時刻服務器、基站等設備提供頻率同步信號。本地網內頻率同步傳送可基于SDH物理層頻率同步或者基于OTN/PTN同步以太技術實現。一般精度時刻服務器和高精度時刻服務器應直接連接BITS設備溯源到頻率同步網,提高守時性能。目前2G基站通過SDH設備獵取頻率同步,當2G業務的承載技術發生變化時,獵取頻率同步方式需要相應調整。TD-SCDMA和TD-LTE基站通過1588v2獵取時刻時,應同時通過以太網接口從PTN設備傳遞的同步以太信號中獵取頻率同步。時刻同步網為滿足各類型設備不同時刻精度需求,時刻同步網分為一般精度時刻同步網和高精度時刻同步網。針對計費、網間結算、網管告警、客服等需求,一般精度時刻同步網采納NTP協議(網絡時刻協議),能夠滿足百毫秒級精度要求。隨著TD-SCDMA、TD-LTE等技術的進展,基站對相位/時刻同步要求達到微秒級,采納本地時鐘授時、頻率同步網守時或NTP時刻同步等方式均無法滿足要求,而采納每個基站加裝GPS的方式則面臨施工難、故障率高、成本高和不安全等弊端。現時期應引入高精度時刻同步網,通過1588v2時刻同步協議為基站提供時刻。高精度時刻同步網由三部分組成:時刻服務器從衛星接收時刻信號、進行時刻分配并提供保持功能;時刻傳遞網絡通過1588v2時刻協議進行時刻信息的傳送;基站同步模塊獵取高精度時刻同步信號。TD-SCDMA、TD-LTE基站的時刻同步精度要求為±1.5微秒,在正常跟蹤GPS/BD的情況下,時刻鏈路精度指標分配如下:時刻服務器輸出的時刻偏差小于±250納秒;傳送網絡引入的時刻偏差小于±1000納秒;基站接收引入的時刻偏差小于±250納秒。每個城域網配置一主一備兩臺時刻服務器,TD-SCDMA和TD-LTE系統共用時刻服務器。時刻服務器配置北斗/GPS雙模衛星接收機并內置雙銣鐘。時刻服務器應能對北斗和GPS的時差進行補償。關于1588v2報文,傳輸節點應采納邊界時鐘(BC)通過組播模式傳送。時刻服務器、PTN設備和基站應支持1PPS+TOD時刻同步接口。1PPS+TOD時刻同步接口可作為時刻同步鏈路的帶外接口,也可作為時刻同步信號的檢測接口。OTN/WDM應支持時刻同步功能。建議初期對現網已部署的OTN/WDM進行升級改造時,采納帶外OSC同步方式;積極推進帶內開銷同步方式,待該方式成熟后新引進的OTN/WDM設備要求支持帶內方式。OTN/WDM設備應支持邊界時鐘(BC)和1PPS+TOD接口。基于本地網實測不對稱情況專門少的統計結果,建議:一方面在PTN、OTN網絡建設時,同一路由上下行應采納同一條光纜中的不同纖芯,另一方面,可選擇核心、匯聚層及最長的支鏈光纖進行測試、補償,不需要進行全網范圍內的測試、補償。此外,積極引入光纖鏈路不對稱自動補償技術,推進OTN設備支持OSC單纖雙向技術幸免不對稱補償,推進PTN設備支持環網檢測時延等技術進行不對稱補償和同步性能監測。高精度時刻服務器應支持通過1588時刻等級參數和1PPS+ToD秒脈沖狀態表征時刻輸出狀態,傳輸設備和基站設備應支持對1588時刻等級參數和1PPS+ToD秒脈沖狀態的檢測,實現自動選源倒換。推進智能時鐘技術應用,提供同步路徑自動化規劃替代人工配置,幸免定時環,并提供全網同步檢測評估和故障處理。推動OTN和PTN設備時刻同步OAM監控治理機制成熟,并盡快引入。IP骨干網目前,中國移動有兩張全國范圍的商用骨干IP承載網:CMNet和IP專網,在相當長的時刻內將并行存在。CMNetCMNet定位于一個開放的信息承載網絡,是全球互聯網的一部分,用于承載安全性、QoS要求相對不高的互聯網業務。從4個方面全面提升我公司CMNET網絡價值,力爭降低互聯互通結算價格:積極進展互聯網用戶(固網、WLAN和移動互聯網)、豐富網內內容源、增加網絡連通度(含增加國內互聯互通節點和建設海外PoP點連接更多海外運營商)、擴容骨干網帶寬。通過大規模構建CMNET骨干網新平面進一步擴大CMNet骨干網的網絡規模;通過省網建設和CMNet城域網建設來延伸CMNet的服務范圍。在大容量節點引入更高容量路由器(比如集群路由器或者高容量單機)、在大流量方向引入100GE高速鏈路。積極優化CMNet網絡結構,簡化網絡層次,向扁平化進展,應對大流量對網絡的沖擊。骨干網在9大核心的基礎上,提升流量較大的山西、福建、山東、江西、湖南、河南、重慶7個省份的骨干接入節點為核心節點。原則上不同省份的骨干接入節點間不同意直連。依照流量預測,綜合考慮維護難度和建網成本,定義節點間流量較大的山西、福建、山東、江西、湖南、河南、重慶7個省份的骨干接入節點為類核心節點。當類核心節點間的直連帶寬需求達到120G時能夠開通直連鏈路。當傳輸、流量等條件成熟時,類核心節點可升級為骨干核心節點。保持和推進“骨干網+省網”兩級AS扁平化建網模式,CMNet省網和城域網共自治域,便于開展省內VPN業務。出省流量大的城域網滿足一定條件時(城域所在省出省帶寬大于1000G且城域網出省帶寬大于200G),通過城域網雙跨骨干和省網提升出省流量疏通效率。CMNet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個都市設置國際網間出口,通過CMI網絡實現國際互聯,疏導國際流量。CMI網絡以中國為中心向外進展,依照國內用戶流量情況和海外客戶情況設置海外節點,通過海外節點和國際運營商互聯或者連接海外客戶。CMI網絡所有節點位于1個AS中,設置公有AS號。數據中心(IDC)依照其定位、規模選擇接入點,要緊包括直連城域核心路由器、直連CMNet省網匯接路由器、直連CMNet骨干網路由器、雙掛省網匯接和骨干網路由器四種方式。集團統一建設或統一規劃使用的數據中心通常直連骨干網,省內自建數據中心通常直連CMNet省網匯接路由器。為優化流量流向,對外省服務帶寬達到一定閾值(具體閾值依照業務進展情況由相關規范確定)的數據中心、省內自建五星級數據中心可雙掛省網和骨干網。數據中心網絡規模部署SDN方案,增強云中心網絡服務的虛擬化能力和業務靈活性,提供虛擬私有云(VPC,VirtualPrivateCloud)和業務鏈服務。CMNet采納DiffServ機制在全網部署動態QoS技術方案,提高CMNet對高價值、高要求業務的服務質量保障能力。目前CMNET按照家寬、WLAN、2/3/4G移動互聯網、集客互聯網專線等用戶類不劃分QoS等級,同一類用戶的上下行流量的QoS分類保持一致,以保證業務體驗的一致性。盡量在靠近用戶和業務的位置設置QoS標記,上行流量的標記由業務接入操縱設備依照接入的用戶類不進行設置,下行流量的標記由業務系統接入路由器依照BGPCommunity屬性進行設置。內部路由器信任業務接入設備的QoS標記,依照QoS標記進行流量統計并配置不同的資源保障。增強CMNET網絡流量調度能力,建設網絡可視與流量集中調優系統,從全網角度綜合調度流量,緩解局部擁塞,并向SDN演進。提升CMNET邊緣的智能化水平,建設固網用戶智能提速系統,逐步開放網絡能力。優選以太網接口,已有POS接口逐步向以太網接口過渡。關于10GE接口,跨傳輸系統時優選10GEWAN,不跨傳輸系統的直連鏈路優選10GELAN。CMNet網絡接口應依照業務流量進行速率選擇。當帶寬需求達到4G時,優先選擇10GE接口;目前當帶寬需求達到80G時,優先選擇100GE接口。IP專網中國移動IP專網定位于承載具有封閉和半封閉特性、安全性和QoS要求相對較高的業務,與CMNet在業務上互為補充。IP專網承載的業務系統具體包括移動軟交換、PS域、CM-IMS、中國移動部分IT支撐系統和集團客戶VPN等。IP專網采納單自治域、扁平化的網絡結構,采納大容量、少局所的集中建設方式。IP專網按照核心、匯聚、接入三層結構組網,接入層依照具體業務需求向地市延伸。IP專網要緊采納帶寬規劃、DiffServ、邊界流量限制等技術來保證服務質量,采取MPLSVPN和邊界操縱技術保證業務的隔離來提高安全性,采納MPLSTEFRR和IGP快速收斂等技術來提高可靠性。為了保證安全性,原則上IP專網的所有業務系統均封裝在VPN中,IP專網不在IP層與互聯網絡(如CMNet)直接互通。IP專網承載的業務系統的外部互聯通過業務系統自身在業務層互聯。隨著越來越多的業務系統接入IP專網,IP專網的規模將進一步膨脹。現時期重點采納提升單節點容量的方式操縱網絡規模,包括采納高密度板卡、更換高容量設備、引入集群路由器等。針對集客VPN的需求,逐步建設集客AR。跨省集客VPN業務應通過IP專網承載。關于高質量和高安全性要求、以后有跨省互聯需求的省內VPN業務,也應采納IP專網承載。IP專網應引入多廠家的統一MPLSVPN網管,提高VPN業務的治理能力。MPLSVPN統一網管的治理范圍應由PE-PE的治理逐步拓展到CE-CE的治理。針對MPLSVPN開通部署難度大、周期長的問題,逐步試點引入基于SDN的VPN開通治理系統。城域數據網中國移動城域數據網包括CMNet城域網和城域數據匯聚層,介于CMNet骨干網/省網與城域接入網之間,是CMNet省網在城域內的延伸,提供多種業務在城域內的互聯及接入,并保證各種業務的安全性和服務質量。城域數據網要緊用于承載城域范圍內的互聯網接入業務和相關增值服務,包括互聯網接入、集團客戶虛擬專網和語音多媒體類等業務。CMNet城域網指城域內業務接入操縱點(業務路由器SR和寬帶接入服務器BRAS)及其之上由三層設備組成的三層路由網絡,分為核心層和業務接入操縱層兩個層次,核心層要緊由核心路由器組成,業務接入操縱層要緊由業務路由器(SR)和寬帶接入服務器(BRAS)組成。CMNet城域網是CMNet省網在城域內的延伸,為業務系統提供CMNet省網在城域內的接入。城域數據匯聚層要緊由以太匯聚交換機組成。匯聚交換機工作在二層模式,要緊用于對接入設備的上行端口和流量進行匯聚,以節約傳輸資源和提高BRAS、SR的端口利用率。依照流量匯聚需求,建議匯聚交換機選取部分OLT所在機房進行布放。BRAS和SR應采納合設設備同時接入家庭寬帶用戶和集團客戶,以降低設備冗余成本、提高設備利用率。為提高網絡可靠性,合設設備可依照實際情況考慮冗余備份。原則上城域核心路由器設置兩臺,關于部分業務規模大的直轄市及部分大型城域網,核心層路由器能夠設置多臺。城域核心路由器應異址設置。城域數據網應合理配置網絡帶寬,提供以DiffServ為主的QoS技術來保證服務質量,并采納快速IGP、BFD等技術來提高可靠性。城域數據網可依照實際情況采納不同方式與PON接入網對接。當OLT采納10GE口上連時,建議OLT直連BRAS/SR;當OLT采納GE口上連時,關于多個上連的GE口,建議通過匯聚交換機或PTN進行匯聚后接入BRAS/SR。跨機房鏈路優選WDM,同機房鏈路采納光纖直連。通過部署NAT緩解IPv4公有地址不足的壓力,要緊采納城域核心集中式部署方案,同時,通過PBA(端口塊分配)方式減少溯源所需的NAT日志量。業務系統接入層業務系統接入層位于業務系統和IP專網、CMNet之間,實現業務系統接入CMNet和IP專網。業務系統劃分為交換類、分組類和支撐類三類。在保證服務質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同類業務系統共用同一對CE接入設備。接入設備(CE、防火墻)應統一維護,獨立于業務系統。隨著中國移動業務系統不斷豐富,業務系統接入層在傳統電路域、分組域和CM-IMS核心網的基礎上,增加LTE核心網、物聯網等新的業務系統網元:為保證LTE核心網高可靠、高安全承載,要求與用戶信息、策略操縱、電路域互通相關的接口(S6a、Gx、SGs、Sv)統一通過與IP專網相連的CE設備接入IP專網。與LTE數據承載相關及與2G/TD分組域互通的接口(S10、S11、S5/S8、Gn/Gp)通過CMNet承載。SGi接口依照流量的不同業務類型把LTE上網流量分流至CMNet,把VoLTE語音流量分流至IP專網。物聯網業務系統將新建物聯網專用M-GGSN接入CE設備。關于訪問自有業務平臺的流量,M-GGSN選擇與IP專網相連的CE接入。關于訪問第三方業務平臺的流量,M-GGSN選擇與CMNet相連的CE接入。IP專網為物聯網新劃分兩個VPN,分不為物聯網治理VPN和物聯網數據VPN。同時為保證物聯網的BOSS系統與全國BOSS系統互通,還需物聯網業務網關、一級BBOSS、PBOSS網元接入全國BOSSVPN。IPv6以LTE/VoLTE等新興網絡為突破口,全面推動IPv6產業鏈落地和成熟。IPv6過渡應針對不同的網絡采納不同的技術。過渡過程中以雙棧為主,對VoLTE、物聯網等封閉網絡可采納IPv6單棧組網,同時針對PNA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油墨在觸摸屏印刷中的技術要求考核試卷
- 穿戴式設備在智能機器人控制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液體乳制造考核試卷
- 電視購物節目的制作與傳播技巧考核試卷
- 筆的制造與環境保護法規遵循考核試卷
- 石油開采業的創新技術與智能解決方案研究考核試卷
- 棉麻紡織品國際貿易風險防范考核試卷
- 珠海市珠海二中、斗門一中高三上學期期中聯考生物試題
- 珠海三中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文科地理試題
- 上海市寶山中學2025年高三下學期物理試題4月開學考試卷含解析
- 歐洲新能源雙向差價合約機制研究
- 2025年中考數學一輪復習:圓的切線問題 練習題匯編(含答案)
- VTE評分量表解讀 課件2024.8
- 信息技術咨詢服務合同5篇
- 國家開放大學《財務管理》綜合練習參考答案
- 地磚空鼓修復合同(2篇)
- 《環境友好型智慧風電》札記
- 虛擬商業創新創業實訓智慧樹知到答案2024年西安工業大學
- 2023年12月英語六級真題及答案-第3套
- HSE管理體系與保證措施
- GB/T 30663-2024人才測評服務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