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故事:為蘇東坡“法理”三辨_第1頁
法律故事:為蘇東坡“法理”三辨_第2頁
法律故事:為蘇東坡“法理”三辨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為蘇東坡“法理”三辨“政治上保守”辨蘇東坡戴的一頂帽子很高,名曰“子瞻帽”,當時很走紅。另外,別人還給他戴了一頂“政治帽子”,名曰“保守派”。說蘇東坡政治上保守,不愿意“興革”,實在是冤枉了他。只要我們不再堅持“非白即黑”的哲學,多讀讀他的“進策”和“史評”,就知道他骨子里都主張變革。他的一篇《教戰守策》就體現了居安思危的政治家眼光。縱觀“熙寧變法”,他與王安石鬧矛盾,諷喻“新政”,實質上是個“方法之爭”,即王安石要“速變”,蘇東坡要“漸變”。他曾多次向神宗皇帝慷慨陳言,在改除舊弊、富國強兵這一點上,他跟王安石的看法一致,至于用什么方法變革,他們之間差異太大。后來蘇東坡還打比方給皇帝聽:咱們國家現今就如一個久病體弱之人,只能逐步調理,對癥下藥,絕不能如王安石之法,施以“悍藥毒石”,那樣做,就會將患者折騰得元氣喪盡,不可收拾了。蘇東坡既是文豪也是哲人。他相信老子講的“治大國如烹小鮮”。治理大國就像煎小魚一樣,心急翻來翻去,小魚就碎了。必須耐著性子,循序漸進,等那小魚的一面基本煎好了,再翻過來煎另一面,只有這樣,煎出來的小魚才完整、好吃。改革的道理也是一樣。無論身處逆境順境,蘇東坡都彰顯出了政治家的風采。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當司馬光重返政壇登上相位之后,硬要恢復差役制,廢除免役法時,蘇東坡此時任皇帝的秘書,他一股腦兒拋棄昔日所遭受的屈辱,勇敢地站出來抗爭,主張不“因人廢法”,認為不能全盤否定“新法”的成果,結果他跟司馬光鬧得很兇,以致落了個“王安石第二”的名聲。蘇東坡也是個有名的廉吏,只不過是他的文名壓住了他的“政聲”。他的眼光始終盯著實際,特別是處理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事情,他一直不贊成“走極端”或“一風吹”。“熙寧變法”的結果,證實了他這位“通才”的預見。蘇東坡的思想并不保守,他那“漸變則民不擾”的政治主張,至今仍給我們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美食家”辨時隔九百余年,以蘇東坡命名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之類,還在吸引著“吃貨”們,人們大快朵頤之余,也許認為蘇東坡這一輩子吃遍了山珍海味,只差飛機翅膀沒有吃著了。其實,這是個大大的誤會。蘇東坡一生坎坷,他兩度在京城做官的時間都很短,在下面做地方官也是一貶再貶,領不到薪俸的時候多,偶爾有點積蓄,他又將其捐出來用作了公益事業。再說,他拖著三個兒子、四個女兒和一幫家丁,負擔也重,因此他的吃喝實在“平民化”得很。這位“百姓之友”的“吃經”之所以出名,除了他的文名鼎盛之外,主要在于他的烹調術的高明。他善于“粗菜細作”“粗糧細作”,吃得比一般人藝術一點,僅此而已。他在黃州流放務農時研制的“東坡肉”,就屬平民美食,這有他的《食豬肉詩》為證:“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善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早晨起來打兩碗,足飽自家君莫管。”餐桌上有豬肉吃,這算是蘇東坡一家的好光景了。怕就怕那“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的窘境。好在蘇東坡生性達觀,又能使禪機落實于生活。在黃州期間,他還發明了一種可以同時煮湯和蒸飯的簡易烹調法,美其名曰“東坡羹”。蘇東坡首次出任太守是在密州(今山東諸城),這在當時是個非常貧瘠的地方。此地的百姓有窩窩頭當飯和棗子當菜的話,就要算是好年勝景了。蘇東坡接任時,全境欠收,官員的薪俸銳減。他在《杞菊賦》的序言中說:“余仕官十有九年,家日益貧,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庭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的。捫腹而笑。”這就是說,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看到廚房空空如也之時,也不得不到城郊野地去找枸杞和菊花當代食品。他的家僮虎兒吃了幾個月玉米野菜糊糊,由小胖墩變成了小瘦子。而他自己堅持日食杞菊,過了較長一段日子,人也胖了,白了的頭發也變成了黑絲。瞧吧,藥草在他嘴里也成“美食”了。后來,蘇東坡謫貶海南,其弟蘇轍也貶官嶺南之雷州,兄弟倆難中相遇,結伴同往海邊徐聞。途中一日饑甚,見道旁有賣湯餅者,蘇東坡便叫兒子蘇過買了兩碗來,湯餅粗惡不可食,蘇轍停筷嘆息時,蘇東坡已吞個精光。接著,蘇東坡告訴老弟:“吞咽可也!你還咀嚼它干嘛?”蘇轍望著長兄,苦苦一笑,也就試著吞咽起來。由此可見,蘇東坡在長期的“罪官”生活中練就了吃粗惡食物的本領。“北船不到米如珠”。蘇東坡渡海到了海南儋耳(今儋州市)黎族雜居區,已是住無屋、吃無糧、疾無藥的“三無”之境,大米當然就像珍珠那樣稀罕了。年過花甲的他住在獠洞旁邊的檳榔庵里,開始吃山邊尋到的蒼耳,還吃蔓箐、蘆菔和苦菜等野生植物,他稱之為“葛天氏之遺物”。后來有山竽作主食,陪伴他的小兒子蘇過便仿效父親昔日玉糝羹之作法,以山竽作羹,竟得奇香妙味。蘇東坡連飲幾口,高興異常,遂吟成一絕:“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這位“美食家”面對一碗只有些許滋味的山竽羹,就形容為“香似龍涎”,可見其吃喝之一般了。“心如死灰”辨蘇東坡流放海南儋耳三年多,獲赦北歸時已是六十六歲的老翁了。途經鎮江時,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畫家)所畫東坡像,回顧一生,心湖難平,寫下了《自題金山畫像》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東坡居士果真“心似已灰之木”了么?當他在大口岸廣州露面時,人們看到他面色如墨,且口口聲聲說自己因罪多年被廢除,不敢再居于士大夫的行列。由此,一般人以為大文豪蘇東坡真正是看破了紅塵,心如枯木一枝,死水一潭了。或者說,他已被一幫政敵的“巨斧”徹底砍倒,再也不是那個生性達觀、熱愛生活的翰林學士了。如果這么評價被流放后的蘇東坡,那就會對這位曠世奇才造成一個很大的誤解。他在“二十四字生平論”的“破題”中巧用“已灰之木”,典出《莊子·齊物論》,說南部子綦的肉體已“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其精神則“似遺離人而立于獨也”(《莊子·田子方》)。東坡居士妙喻自己經過數十年的“煉獄”,內心已升華到“忘情物我”,超然物外的境界,“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八聲甘州》),自己早忘卻了爭虛名浮利的機心。正因為如此,蘇東坡不僅未看破紅塵,而且時時當起了“山中宰相”。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正月初一,博羅縣發生大火,全城毀焚。當時官府的要務是修建東西新橋,蘇東坡變賣了自己的犀帶,并動員蘇轍之婦史氏將黃金首飾變賣,全部捐獻出來。嗣后,他耳聞廣州常發生瘟疫,百姓多染疾身亡時,即修書廣州太守王古,介紹自己守杭時置醫坊(公辦醫療所)的辦法,并教以竹管引泉之法,為除廣州飲水不潔之弊,王古得書大喜,從言而行。“官閑無一事,蝴蝶飛上階。”習慣了“罪官”生活的蘇東坡,最后由惠州貶到天涯海角。他在蠻荒之地的儋耳,看到當地儋民一不耕種,二不打井,饑了以魚鰍蝦蟹為食,渴了飲用山溝邊的咸水,有了病了呢,就請巫鬼去邪。作為“偉大文明使者”的他,一邊作《和陶勸農六首》,告識字者廣為傳播,一邊在新居前開辟了“種植園”,打出“東坡井”,以作示范。次年,通過黎族籍秀才黎子云等,又勸學辦起了學堂(后命名“東坡書院”),傳播華夏文明。受盡人間煉獄之苦的蘇東坡,遇赦北還依舊坦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