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強人總結的新聞專業考研筆記(中國新聞事業史)_第1頁
湖南大學強人總結的新聞專業考研筆記(中國新聞事業史)_第2頁
湖南大學強人總結的新聞專業考研筆記(中國新聞事業史)_第3頁
湖南大學強人總結的新聞專業考研筆記(中國新聞事業史)_第4頁
湖南大學強人總結的新聞專業考研筆記(中國新聞事業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大學強人總結的新聞專業考研筆記(中國新聞事業史)湖南大學強人總結的新聞專業考研筆記(中國新聞事業史)第一章古代新聞傳播一、最早出現的傳播新聞消息的方式是口頭傳播。二、露布:又稱露報,原意指不加封檢的,公開發布的文書。它是進行宣傳鼓勵或傳播新聞的一種有效方式,是三國和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主要傳播媒介之一。它直接面向大眾,能取得現場實效。漢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將其用于發布軍事捷報,把最新消息寫在木板或絲帛上,高高懸起以吸引讀者。三、開元雜報:指唐代開元年間一些朝廷消息的匯集,而不是一家報紙的名稱;它是手抄的,傳播范圍很小;無固定刊期和刊頭;主要記載盛世景象和政務瑣事。四、唐代官方的新聞傳媒:朝報、進奏院狀、詔書、露布(中國古代特別是三國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主要傳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稱為露板,主要用于軍事方面。五、中國古代報紙的特征中國古代報紙,通稱為“邸報”,還有“狀”、“報”、“朝報”、“塘報”等多種名稱:其特征是:(1)它的內容不同于現代報紙。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諭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員的任免開降獎懲。宮廷動態等公告性材料。不僅設有專文、專訊,甚至連專門采訪的新聞都沒有。(2)它的形式不同于現代報紙。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沒有分欄、標題也沒有消息、通訊評論等文字體裁的分野。沒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沒有廣告。(3)它的發行與傳遞也不同于現代報紙。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機構發布、由水陸驛站傳遞的,而不是由報館出版、發行的。總的來說,它刊載的材料來自官方,有宮文書色彩,但是畢竟不是作為具有行政效力的事件下達,而是作為人們滿足了解朝廷延動向的需求而抄傳的。因此,它是一種新聞傳播媒介。六、敦煌進奏院狀:一種和邸報相類似的新聞傳播工具。(1)沒有報頭,開編和結尾部分還保留著官文書的痕跡;(2)發報方式是由各藩鎮派駐朝廷的進奏官們直接發給他們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進奏官們自行采集的,內容主要是發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別是和他們的地區有關的大事。(進奏院狀的基本內容是諭旨、奏折、官方動態等)。七、邸報:是在政府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統一發布的正式官報,由都進奏院負責發布。其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詔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軍事情報、刑罰等。它從宮文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宮方的新聞傳播工具,成為當時社會上傳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載體,由不定期發行轉為定期發行。八、定本制度:是一種為了加強“邸報”傳報活動的管理,使有關限制傳報的禁令得到貫徹而設立的制度。規定:進奏院將所編報狀抄送樞密院,經該院審定,成為一種標準本。據此發抄。它是中國第一次建立審報體制。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執行,加強了當局對“邸報”的控制,迫使進奏官們只能按照當局允許發布的內容進行傳報活動,使“邸報”能夠更好的貫徹皇帝和當權派宰輔們的意圖,為鞏固他們的統治秩序服務。九、小報:始見于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非官方報紙。是一種未經官方審查。自行抄傳(或刻印流傳)的報紙。內容主要是:朝廷動態報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諭旨詔令等。小報的信息靈通。時效性較強,所發表的大多是中樞部門還未公開的“朝廷機事”。讀者范圍廣。小報的發行,突破了官方對新聞傳播的壟斷和封鎖,打破了官方“郵報”的一統天下,滿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識分子對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觸犯了封建統治者的議論朝政之禁和新聞泄漏之禁。因此受到了封建統治者和派官員的查禁。(是一種以刊載新聞和時事性政治材料為主的不定期的民辦報紙。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開創了我國民辦報紙的先河。)十、宋代邸報(朝報)、小報的內容、性質和作用。宋代的邸報內容FI益豐富,并趨于規范化,基本內容是:皇帝諭旨及起居動態,臣僚章奏官吏任免開降獎懲、戰報等。它是為了鞏固皇權和維護封建統治秩序而發行的官客觀上滿足了官吏和土子們對信息的需要。小報的內容:以新聞和時事性政治材料為主,是一個不定期的非宮方報紙。它突破了宮方對新聞傳播的壟斷和封鎖,打破了宮方“邸報”一統天下的格局,滿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識分子對朝廷信息的需求。十一、塘報:用來傳遞軍事信息的,通報何時何地發生了戰事以及戰況、戰果。十二、《萬歷邸鈔》:是一種明代萬歷朝邸報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摘錄的舊抄本,部分反映了當年邸報的面貌。十三、《天變邸抄》:是明代一份專門報道發生在北京的特大災異事件的報紙,非官方發布,而是抄報人自己編寫的。十四、《急選報》: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報紙的原件,由雕版印刷。它的發現說明中國至晚在萬歷8年就己經有了民辦的雕版印刷的報紙了。十五、民間報房:是一種在明代興起,由民間創辦的以贏利為目的并公開活動的獨立行業。十六、旗報:是一種將文字寫在旗幟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傳播方式。十七、牌報:是將文字寫在牌匕也是一種可以流動傳觀,或固定圍觀的新聞宣傳方式。十八、揭貼:是一種傳單,可張貼、傳聞,內容多為檄文、政策性的聲明與公告等。十九、京報:是北京民間報房所出的報紙的通稱。其基本內容是宮門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報的稿件是從宮廷有關部門抄出來,報房自己采寫的新聞也沒有任何評論。京報是中國古代報紙發展最成熟的形態。京報也是我國最早的報紙名稱。二十、清朝邸報分為:宮門抄、諭旨、章奏。二十一、清代出現了提塘小報,也稱小鈔,這是前代沒有的。二十二、京報的內容、性質與作用:飛A京報的內容基本上是宮門抄、皇帝諭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它是由北京的民間報房各自抄錄、刊印的邸報抄。公開發行的京報,可以滿足人們的新聞需求,能夠起到一些“解渴”作用。同時也為其他近代報刊提供轉載(來源)特點:①沒有官報之名的官報;②是邸報的翻版;③沒有自己采寫的新聞和言論,沒有標點和標題。二十三、轅門抄:清朝一種以報道地方官場消息為住的非官方的報紙,出版于各省省會和一些重要的府域,由熟悉當地官場情況的抄報人和報房采寫編印發行。第二章中國近代報刊的產生第一節外報在中國境內的快速發展一、近代報刊出現的時代背景: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進入19世紀,英國逐漸成為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當時中國,政治上是個封建統一的大帝國,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外交上奉行閉關自守政策。中國的外貿城市僅限廣州一處,這就和急于擴大市場的英國產生了激烈的矛盾。英國采取了鴉片和宗教同時滲透的對華政策。英國的海外傳教事業和它的海外殖民事業是緊密配合的。產生中國的近代報刊。二、《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簡稱《察世俗》)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報刊,揭開了近代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的第一頁。1815年8月5日在馬六甲創刊。米憐為主編,署名博愛者。該報為中文月刊,以''闡發基督都義為根本要務”為宗旨,是一份宗教宣傳性質的期刊。它把宣傳“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來發表介紹教義和《圣經》的文章;宣傳倫理道德;介紹各國情況;還刊載天文地理知識文章,發表了了些詩歌,寓言類作品以及“告貼”(告示廣告)。它采用略帶丈言成分的白話文寫作。體裁多樣。(1821年因米憐病重而停刊)。《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報刊上的新聞之最:①最早的預告性新聞《月食》;②最早的廣告《告貼》;③最早的新聞圖畫。1815年,標志著中國近代報刊開始。三、《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是最早采用京報材料的報刊)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報刊。1833年8月1日在廣州創刊。創辦人、主編:郭士立。該刊雖為宗教性報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論述倫理道德和介紹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見。它以介紹西方文化、藝術、哲學、科學技術為重點,著重''宣揚"、“西方文明”,反復勸說中國人改變對西方的舊觀念,主張中國應學習各國長處。它每期都刊載新聞,以國際新聞居多,也有本地新聞。新聞大部分譯自外文報刊,也有轉載京報的內容。開辟市價篇,報告廣州市場行情。已經有了走出宗教報紙的傾向。(內容以宗教、倫理道德和科學文化知識三部分組成)。四、《特選撮要每月統計傳》,1823麥都思創辦、主編,1826停刊。五、《天下新聞》:1826年在馬六甲創刊,由英國教士基德主編,各式像報紙,但仍為宗教刊物。1829年停刊。六、《各國消息》1838年在廣州創刊,月刊,石印。麥都斯、奚禮爾、理雅各編輯。主要內容是國外新聞和廣州市場行情。七、依涇雜說八、《蜜蜂華報》(葡萄牙文周刊)第一家在華出版的外文報刊、澳門有史以來的第一家報紙。1822年9月12日在澳門創刊。由當時的葡萄芽執政黨創辦。該報為當時的葡萄芽執政黨在澳門創辦的政府機關報,基本內容為新聞、言論、公文、讀者來信等。九、除了《蜜蜂華報》外其他的葡文報紙有:《澳門鈔報》、《帝國澳門人》報、《澳門政府公報》、《商報》、《真愛國者》、《澳門燈塔報》這些葡文報紙最關注的是澳門當地和葡國內部的事情,對中國的時局的評論不多。十、外文報紙中影響最大的是英文報紙,首批在華的英文報紙在廣州出現。十一、《廣州紀錄報》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報刊。1827年11月創于廣州。創辦人為英國鴉片商馬地臣。該刊為商業性報紙,貨價行性、航運消息占主要篇幅。帶有強烈的政治性,宣揚英國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貿易,為鴉片傾銷辯護,主張西方對華采取強硬政策。十二、《廣州周報》1835年創刊,是英美自由貿易派的報紙,反對東印度公司的壟斷,重視中國當地新聞。但是同《廣州記錄報》一樣,宣揚英國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貿易,為鴉片傾銷辯護,主張西方對華采取強硬政策。(魏源的海國圖志部分譯自該報)同時,該報在發表了關于清政府禁鴉片的號外,這是中國近代報刊的第一份號外。十三、《廣州雜志》1831年創刊。十四、《中國差報與廣州鈔報》美國人的報刊,1831年創辦,創辦人伍德。此報與廣州記錄報展開了論戰,其實質是英美商人的不同利益,但是在侵華的觀點上二者是一致的。1833年停刊。十五、《中國從報》:1832年5月在廣州由裨治文出版和主編的英文月刊,以刊載文章為主,也刊載新聞。主張采用強有力的決定性的“炮口的交鋒”來使中國屈服。是西方武力侵華的輿論陣地,對英美的侵華政策有明顯的影響。第二節外報在華的擴展十六、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由于被迫開放口岸與各地,鴉片戰爭前的不準傳教的禁令被打破了,因此,外國人的創辦的中文、外文報紙從鴉片戰爭前的20家發展到300多家。十七、由于香港被英國殖民,因此成為外報最先發展起來的地區,比較著名的有中文報刊《遐邇貫珍》,英文報刊《德臣報》、《孑子剌報》。十八、上海外報于19世紀60年代超過香港,香港列居第二。在上海比較著名外報有:19世紀60年代:《北華捷報》上海第一家報刊,《六合叢談》,由偉烈亞力主編,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19世紀70年代:《萬國公報》《申報》十九、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其他口岸城市的報紙發展:1、廣州:《中外新聞七日錄》創刊于1865年2月,是廣州最早的中文報刊。《廣州新報》2、天津:《時報》1886年8月在天津創刊以及英文版《中國時報》3、寧波:1854《中外新聞》4、漢口:1866年《漢口時報》二十、《中西聞見錄》:1871年外國傳教士組織了“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1872年該會機關刊物《中西聞見錄》在北京創刊,由丁處良主編。內容主要是介紹科學知識,報道各國的近事與商業信息。外國人的辦報活動就突破了中國清王朝的最后一個禁區。二十一、19世紀60年代天主教在華主辦的報紙《香港天主教記錄報》后改名為《天主教記錄報》是天主教在華的第一份報紙。《益聞錄》,《圣心報》1887年創刊,1949年停刊。二十二、鴉片戰爭后的教會報紙不再像《察世俗每月統計傳》那樣熱衷于闡發交易,而是大幅度的增加商業新聞,時事報道,廣告也越來越多。二十三、《遐邇貫珍》:創刊于1853年8月,英國傳教士麥都思主編,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報刊。最早使用鉛字印刷的中文報刊,刊有中英文對照目錄。共出版33期,以新聞為主,對太平天國報道詳實,大量刊登介紹西方文明的文章,贈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廣告并開始收費,這是在我國出現的中文報刊首次出現的收費廣告。二十四、《益聞錄》是上海天主教耶穌會辦得中文刊物。1879年3月16日創刊,由半月刊轉為周刊。李林主編,以時事為主。1898年與《格致新報》合并,改名《格致以文匯報》,1899年簡稱《匯報》。在政治上支持和公開維護法國殖民利益。二十五、《六合叢談》(上海地區出版最早的中文刊物)。對中國這府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份綜合性的新聞性期刊。1857年1月26日創刊于上海,由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偉烈亞力任主編。該報不純粹宣傳基督教義,刊有宗教、科學、文學、新聞等內容。二十六、《萬國公報》:前身是1868年事版的《教會新報》自第301期起改名為《萬國公報》。林樂知創辦、主編。它的讀者對象由基督教徒擴大為社會各界人士,內容也變的宗教宣傳淡化,時事色彩強烈,該報不是純宗教性刊物,自創刊至第300期所刊內容以宣傳宗教為主,間刊一些中外史地、科學常識等稿件。改名后成為一個以時事政治為主的綜合性刊物。它全錄《京報》并報道全國新聞,此外還介紹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識。該報對維新變法起了推動作用,皇帝也經常閱讀該報。該報還反對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攻擊誣蔑孫中山。它希望中國的社會改革沿著西方列強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發展;維新變法運動走向高潮的時候,《萬國公報》發表了林樂知的《印度隸英十二益說》,實質上是說中國如果變成英國殖民地將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處。)(外國宗教中文報紙)二十七、簡述《萬國公報》的內容及其影響(1)不遺余力推廣、普及“西學、新學”。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方面的內容。(2)及時反遇中外時局變化,注重介紹世界大勢。除每期開辟'‘各國新聞”專欄,報道國際新聞外,還發表“論說”、“時評”,對世界大勢進行分析、評述。(3)倡導新政、鼓吹變法。主要表現在發表多篇對中國政治議論的文章。如《中西關系論略》等。一、《香港船頭貨價紙》:香港打剌報館創辦的一種商業周刊,1864年該報改名為《香港中外新報》,主要刊登商情、船期和廣告。之后脫離《丹剌報》常年崗位中國人自己辦的報紙。二、外國人在上海辦的最早的中文商業報刊:《上海新報》,伍德主編。是英文報刊《北華捷報》的中文報紙。三、《申報》:(外資中文報紙)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長的影響最大的中文報紙。蔣芷湘、錢欣伯、何桂笙等擔任主筆。該報將創辦利作為首要目的,是一張較為完備的日報,既有新聞、評論、也有文藝作品、廣告。四、《申報》的創辦經過、基本內容、性質與特點英國商人美查于請同治初年來到上海,在上海經營茶葉和棉布生意虧損后,與其朋友合資創辦《申報》(1872.4.30)。它是一份商業報紙,但內容卻是多方面的,以商業新聞為主,也有社會新聞和政治新聞,廣告較多,又可以看成是一家以時事新聞為主的綜合性日報。《申報》滿足中國人的需求,力求適合國人閱闈,它是一張較完備的日報,既有新聞、評論,也有文藝作品、廣告上下多階層人等都可閱讀。此外,它還重視經營管理,注意爭取讀者和刊發廣告。總之,《申報》的問世,標志著這種每日刊行的、面向社會公眾的、以實事新聞為主的綜合性報紙,開始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新聞傳播媒介五、申報針對商業報紙不足所進行的改革第一,重視言論,每日一篇“言論",且都在頭版。第二,也重視新聞。第三,改進新聞報道與寫作。當時各報的新聞尤其是社會新聞常信筆點染,由傳奇之風。《申報》一開始也未能免俗。后來《申》逐漸開始注意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尤其是對幾件特殊新聞的處理,使之聲名大振,銷量也隨之上升。一是1873年對于“楊乃武案”的報道,前后長達三年。報道后其客觀準確,仗義執言,有聞必錄,在當時影響很大。這也是我國報紙最早采用連續報道方式報道的重大社會新聞。二是對于戰事新聞的客觀報道是《申報》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發行量也隨之陡增。三是《申報》首先用電報傳遞諭旨及重要新聞。我國第一條電訊就是由申報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第四,申報注重文藝與廣告。且刊登的文藝作品內容漸次擴大,趨于綜合性,成為副刊之祖。第五,創刊后幾天,就刊出長篇文章,宣傳報紙廣告作用,此后它刊登的廣告,在版面上占有相當大的篇幅。第六,擴大報社業務美查以申報為基礎,創辦了一系列文化出版事業。⑴編印綜合性的月刊《瀛寰瑣記》、《四溟瑣記》和《寰宇瑣記》。三種月刊時間相繼,內容均為論說、小說、詩詞、筆記類,都屬于我國近代早期的文學期刊。⑵辦白話新聞報《民報》。1876年3月30日創刊,每周二、四、六出版。專為婦孺、工人、小販以及下層勞動人民所設,可以算得上是中國近代新聞史上最早的白話報。⑶編印畫報。1877年,《申報》創辦了《寰瀛畫報》,不定期刊,中國畫報之祖。1844年,創辦我國第一個石印的著名時事畫報《點石齋畫報》,吳友如主編,旬刊。新聞性更強,內容聯系中國社會實際,開中國新聞畫報之先河。六、《申報》與《上海新報》的競爭1、《申報》率先使用中國人當主筆,滿足了中國讀者的要求,聘任了蔣芷湘、錢欣伯等主筆。而《上》的主編一直都是伍德、林樂土的外國人。2、《上》用上等白紙印刷,成本高。《申》用廉價的毛太紙印刷,成本低,售價不到《上》的三分之一。同時《申報》注重管理,有明確的分工。3、《上》的內容主要是一些航運消息、商業信息、貨價及一部分新聞。相對枯燥單調,可讀性不強。并且帶有宗教色彩,讀著圈子小。《申》既有新聞、評論,又有文藝作品、廣告。受讀者歡迎。4、《上》極少發表論說。《申》則每天一篇‘'言論"。而且都發在頭版。競爭結果:《上》難以為繼,1872年12月31日自動停刊。《申》和《上》的競爭是近代中國新聞史上第一次具有影響力的報業競爭。七、《字林滬報》:1882年創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創辦。《申報》的問世,標志著這種每日刊行的、面向社會公眾的、以時事新聞為主的綜合性報紙,開始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新聞傳播媒介。八、《新聞報》中外合資創辦的一份有影響力的報紙。(由中外商人合組公司創辦,以“經濟獨立、無偏無黨”為宗旨。在內容上形成準確,迅速報道經濟新聞及商業行情的主要特點。)1893年2月17日創刊,著名報人蔡爾康主筆。九、19世紀90年代上海報壇已形成“申報(申)、新聞報(新)、字林滬報(滬)”三報鼎立的格局。十、申報同時代其他城市的日報:天津《時報》、北京《順天時報》、奉天《圣京時報》。十一、香港的外資外文報紙:英文:1、《中國之友》周報。1842年3月17日由英商奧斯威爾德在澳門創辦。同月24日遷香港。2、香港出現最早的報紙《香港鈔報》于1843年由《中國之友》合并改名《中國之友與香港公報》。在眾多報紙中影響較大的是:《德臣報》、《行剌報》、《南華早報》《土熊西報》.1、《德臣報》(一譯《中國郵報》)香港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英文報刊。1845年2月20日,英商肖銳德在香港創辦,并自任主筆。英商德臣任發行人,故得名。1862年2月1日改為日報。1874年8月17日停刊。2、《子子剌報》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第一張英文FI報,也是發行時間很長的英文報紙之一。1857年10月1日美商賴德在香港創辦。英商子子剌任主筆。1941年停刊。3、《南華早報》1903年創刊,日軍侵占香港時起停刊,戰后復刊,至今繼續出版,是香港地區歷史最悠久的英文報紙。4、《土建西報》:又譯《香港電訊報》1881年6月15日創辦。主編英商史密斯,故得名。1916年被《南華早報》收購,成為其晚刊。1950年停刊。十二、上海的外文報刊:英文:《字林西報》、法文:《上海新聞》、德文:《德文新報》、日文:《日文新報》美國:《上海新聞通訊》十三、《字林西報》:北華捷報1856年增出日刊《每日航運新聞》,1864年1月《每日》擴為獨立出版的日報,更名《字林西報》。外文報刊中,發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報紙。1866年開始由字林洋行經營,發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該刊創刊不久即被指定英國駐滬領事館及商務公署的文告發表機關,并得到上海工部局的經濟資助。《字林》重視言論,常就中外關系與中國時政發表觀點,是政治性很強的報紙。有時可以左右社會言論。除言論之外,還大量登載航務、商業等方面的信息。它報道內容廣泛,資料豐富,且常涉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問題,為當時的政府官員所注重,也為今天的中外史學家所重視。十四、《京津泰晤士報》(一譯《天津時報》)1894年3月創刊,英商貝令漢主辦。初為周刊,1902年改為日報。1948年前后停刊。該報一些干涉中國內政的文章,常遭到當時進步報刊的反駁。《京津》以英國在華輿論代表自居,天津英租界當局亦默認其為非正式的機關報,并給以資助。凡有政府公告及消息,也先送該報登載。十五、外報與中國古代報紙的異同點。(1)從1815年到1911年,作為近代報刊的外報,同邸報,京報等中國古代報紙,并存了將近一個世紀。(2)作為新聞傳播工具,外報和中國古代報紙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因此,前者經常轉載后者的內容。(3)在辦報思想,每一家外報都有明確的、具體的宗旨,并公之于世。而中國古代報紙,卻找不出一篇直接闡述辦報思想與辦報方針的文章。(4)在內容和版式上,外報逐漸形成以新聞、評論、文藝作品(副刊)、廣告為基本內容的格局,而邸報、京報始終以宮方文書為基本內容。(5)在機構設置與專業分工上,外報的報館是獨立的機構,辦報成為獨立的社會職業。這種外來的新事物同原有的事物同時存在的狀況,是東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出現的。報館內部的明確的分,從出報到營銷能有序的運作。而邸報運作屬官廣告為,設有專設地辦報機構;刊行京報的報房只是出版與銷售的商業機構,設有專業的編輯人員。(6)在新聞傳輸和印刷技術上,邸報、京報停留在手抄、木刻活字印刷時,外報已經利用近代科學技術傳輸稿件和排印報紙。(7)在傳播范圍和效果上,邸報、京報都較小,而外報而向社會發生,辦報者有明確的讀者觀念和市場意,他們努力使報刊滿足讀者需求,強化傳播效果,擴大銷售市場。(8)產生以上不同特點的根本原因,是時代前進了,物質生產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進步了,人們對新聞傳播的需求提高了。簡述外報在中國近代報刊發展中的地位與影響。(思想認識層面、實踐操作層面、技術設備層面)十六、評價外國傳教士的辦報活動:傳教士在華辦報活動,是帝國主義在19世紀下半葉及20世紀初,對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實行“攻心”政策的一部分。早期傳教上辦報傳播西學是手段,其目的是傳教;后期教會報刊內容多由“教”而“政”,傳教上借報刊直接參與、影響中國政治,目的是為了以外國資本主義那一套為藍本,加速中國的殖民地化。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攻心”。但是,在客觀上,傳教士所辦報刊又起到了開化中國人頭號腦的作用,對中國近代文明的進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十七、外報對中國報刊的影響外報曾經為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服務,但外報又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近代報刊。它的出現,成為中國新聞傳播史的一個新起點。它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使中國人認識近人報刊的功能,產生自辦報刊的強烈愿望。外報出現后,把西方的報刊觀念、辦報模式與方法帶到了中國。《東西洋考》發表的《新聞紙略論》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篇介紹西方報刊的文章。中國一些有識之士積極主張國人自行辦報。(2)為中國人提供了辦報的方法與經驗,并使一批中國人受到新聞工作的職業訓練。外報是按西方報刊的體制和方法設立的,在編輯、采訪、廣告、印刷、發行以及管理得更方面為中國人辦報提供了經驗。(3)在印刷技術與設備上,為中國人創辦報刊準備了物質條件。總之,外報的實踐,在多方面為中國人自辦報刊準備了條件。最早的中文鉛字機和印刷機均是從外國進口的。(4)總之,外報的實踐,在多方面為中國人自辦報刊準備了條件。但是這種條件是經過艱苦斗爭得來的。十八、《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發表的《新聞紙略論》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篇介紹西方報刊的文章。十九、國人對報刊的認識:(1)“通達”是報紙的基本功能;(2)報紙能夠傳播知識,廣開民智;(3)報紙應立言議政;(4)報紙應發揮輿論監督作用;(5)報紙應參與國際斗爭,維護國家利益。二十、國人辦報具體建議:(1)“參省全城宜設新報館”;(2)“宜設詳文報館”;(3)辦報的具體做法,“仿西方報館章程辦理”;(4)對于外國人在華辦報,應該加以限制;(5)官方應資助與保護國人辦報。這些建議雖不為請政府采納,但卻為國人辦報制造了輿論,有益于中國新聞傳播業的發展,是對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重大貢獻。二H^一、國人辦報的主張與構想。(①對報刊的認識②辦報方法、經驗③技術、設備)1、主要見解:(1)“通達”是報紙的基本功能;(2)報紙能夠傳播知識,廣開民智;(3)報紙應立言議政;(4)報紙應發揮輿論監督作用:(5)報紙應參與國際斗爭,維護國家利益。2、具體建議:(1)“參省全城宜設新報館”;(2)“宜設詳文報館”;(3)辦報的具體做法,“仿西方報館章程辦理”;(4)對于外國人在華辦報,應該加以限制:(5)官方應資助與保護國人辦報。這些建議雖不為請政府采納,但卻為國人辦報制造了輿論,有益于中國新聞傳播業的發展,是對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重大貢獻。二十二、太平天國后期重要的領導人洪仁軒在向其天王洪秀全進呈的《資政新篇》中,從整個國家政權結構的宏觀角度著眼,一系列新聞思想:①設新聞館;②準賣新聞篇:③興新聞官;④只須實寫。二十三、林則徐,現代有人說他是清王朝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辦的《澳門新聞紙》,它是我國最早的譯報。《澳門新聞紙》和《澳門月報》(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所用名)雖然名為報紙,但不公開發行。同時,同樣屬于譯報匯編的有上海的《西國近事》。并匯編成冊稱《西國近事匯編》,不定期發行,仍為不定期刊。二十四、《香港華字日報》:前身為《中外新聞七日報》。《中外新聞七日報》作為《德臣報》的中文專頁,1871年3月11日創刊于香港。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華字日報》,由華人陳藹亭任主筆。據說該報雖由英人報館出版發行,但報紙方針與文字工作主要由英國人負責。因此,該報時刻努力體現華人的立場與見地。1941年該報停刊。*《中外新聞七日報》和《香港華字日報》均由華人主持筆政,可以說是國人自辦報紙的學步,在中國新聞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二十五、《昭文新報》:1873年艾小梅、漢口創辦,中國人創辦的最早的中文報紙。二十六、上海第一家中文日報《匯報》,9月改名《麋報》,以求政治上的庇護,實際產權未變。后于1857年再次改名為《益報》二十七、《新報》1876年創刊,名為商報實為官報。由上海道臺馮燧光撥庫銀資助。以腹部官方新聞為主,關于官府衙門的報道很多,外省與外國的新聞多與本埠新聞,經貿報道突出,沒有社會新聞。二十八、在廣州影響較大的兩個報刊是:《廣報》《述報》1、《述報》:廣州中國人辦的第一家中文日報。1884年創刊。特點:中法戰爭期間用2/3的篇幅對戰爭進行報道和評論,還將劉永福的照片和越南的地圖印成單頁,隨報附送。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根據內容分兩冊發布:新聞部分《中西近事匯編》,譯稿部分《格致便覽》。在我國的報紙中首先使用石印。1885年停刊。2、《廣報》1886年創辦,創辦人邙(kuang4)其照。早期新聞多為瑣事,偶爾揭露問題,曾因暴露科舉舞弊遭報復。1891年更名《中西日報》,1900年因發表義和團消息遭禁,改名為《越崎紀聞》。二十九、《循環日報》——中國人自辦成功的最早中文日報,第一份以政論著稱的報紙。它仿西方報紙體列,幾乎每天有論說一篇,“中外新聞”欄的頭條位置每日登一篇評論。初期多為王韜主筆。他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故出變法自強,提倡君主立憲,要求發展民族工業。《循環》開我國政論報章的先河,對后世有極大的影響。1883年,王韜的政論文章被選輯成書,名為《韜園文錄外編》,這是我國第一部報刊政論文集。同時也是我國近代第一份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公開鼓吹變法。刊登行情、新聞、評論消息、廣告等內容。實際上是中文報紙最早的晚刊。三十、王韜的生平與主要貢獻。生平:1828年生,自動好學,我國新聞傳播史上著名的報刊政論家。參加過《六合叢談》工作,1874年在香港創辦了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環日報》,撰寫大是政論文章,鼓吹變法自強度要菱有《遁叟詞言》、《弓叟園文錄》、《國外錄外編》等。主要貢獻:(1)鼓吹國人辦報;(2)重視報刊政論;(3)致力于革新文風。a、王韜積極主張中國應自行辦報,在參省會城市辦報,還要辦西文報。b、他認為辦報的目的是“立言”,因此應“博采輿評”。c、他贊成經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淺顯的文言,議論時政,坦誠己見。對后來報章體的形成與統行,起了先導作用。三十一、19世紀70年代起,外國通訊社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最早的是英國的路透社,在上海建立遠東分社,首先采用路透社電的是《字林西報》第二章維新運動中國人辦報熱潮一、《萬國公報》:維新派辦的第一份報刊,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創刊,由康有為獨資創辦,梁啟超、麥孟華分別負責編輯和出版發行,職能:宣傳富國強兵之道,宣傳必須維新變法。京師強學會成立以后,1895年12月16日將《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其中一原因:由于和上海《萬國公報》重名)并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由梁啟超、汪大燮任主編,這是中國資產階級政黨報刊的萌芽。二、《中外紀聞》:它是戊戍變法時期維新派創辦的最早報刊。1895年12月16日創刊,其前身是1895年8月17日創刊的《萬國公報》。是維新派第一家正式機關報。北京創刊,梁啟超、麥孟華擔任編輯。改名《中外紀聞》后,梁啟超、汪大燮任主筆,其內容除論說外,還有中外新聞,以編譯外文報紙、電訊、介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情況和刊我清廷奏章為主要內容。從內容到形式,《中外紀聞》都是《萬國公報》的發展。1896年初,在李鴻章的策動下,被迫停刊。三、《強學報》:上海強學會的機關報。1986年1月12日創刊,徐勤、何樹齡主持。它的政治色彩較《萬國公報》和《中外紀聞》理為濃厚,旗幟鮮明地倡導變法維新。其辦報宗旨是“廣人才,保疆土,助變法,增學問,除舞弊,達民隱”。提出了開設議院的政治主張,在當時影響很大。僅出至第三期,便被勒令停刊了。四、《強學報》的特點:《強學報》的政治色彩較《萬國公報》、《中外紀聞》更濃。首先、采用孔子紀年而不用清朝的年號;其次、它旗幟鮮明地倡導變法維新;第三、它明確提出“明定國是”、“開設議院”的政治主張;第四,闡述了報紙在維新運動中的作用。五、《中外紀聞》和《強學報》歷史意義:首先、強學會的成立,標志著從王韜就開始的變法維新宣傳已經變為有組織的政治活動;其次、維新派三家報紙的出版,沖破了封建統治的言禁,開創了民議朝政的局面,拉開了國人辦報高潮的序幕:第三、培養和鍛煉了維新派骨干,為維新派以后的辦報活動的全國展開打下了基礎。六、1、國人版報熱潮(1896-1898),報紙105份,70%以上是維新派創辦。最活躍地區:上海、湖南。2、代表報刊:A、上海:《時務報》B湖南:a、1897年《湘學新報》(第21期起改名為《湘學報》)b、《湘報》C、四川:a、《渝報》b、《渝州新聞》c、《蜀學報》D、天津《國聞報》E、浙江杭州《經世報》F、安徽《皖報》G、廣西桂林《廣仁報》H、澳門《新知報》3、我國第一次出現的報刊:《指南報》最早的消閑小報,上海。《農學報》、《算學報》最早的專業性科技報刊,上海。1898年康同薇和李惠仙等在上海創辦《女學報》是我國最早由婦女主編,以婦女為讀者對象的報刊。七、《時務報》它是變法維新運動高潮時期改良派最光創辦起來的一份機關報,也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一份宣傳變法維新的報刊。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創刊。梁啟超任部主筆。它以宣傳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為宗旨。以“論說”及翻譯外報為主要內容。《時務報》的發行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在《時務報》的宣傳影響下,改良派政治團體在全國紛紛建立,維新運動也在各省市先后開展起來,各地維新報紙也紛紛創刊。八、《知新報》由康有為策劃,1897年2月22日在澳門創刊,徐勤任總撰述,1901年2月自動停刊,是國內出版時間最長的維新派報刊,也是維新派在華南的最重要的輿論陣地。《知新報》特色:1、敢言《時務報》所不敢言者;2、以溝通中外信息、傳播西方科技知識作為重要內容。是當時國內惟一的同封建頑固派進行針鋒相對的報刊。九、《湘學新報》湖南維新派的第一份報刊。1897年4月22日由湖南維新黨人創辦。旬刊。第21期起改名為《湘學報》。1898年8月28日停刊。唐才常、陳為鎰任主編。《湘》以倡導新學、開啟民智、培育人才、鼓吹變法為宗旨。系統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為主,也宣傳湖南新政,傳播維新派的主張。十、《湘報》國人第一次辦報高潮中有影響的報紙之一,也是維新派人士在華中地區的重要輿論陣地。1898年3月7日在長沙創刊。同年9月百日維新失敗,10月《湘報》被迫停刊。該報社由董事會。唐才常任主筆,譚嗣同等人為該報主要撰稿人。《湘報》每日出版,內容有論說、奏疏、各國時事等。《湘報》的論說有聲有色,鋒芒畢露,發表了一系列抨擊封建專制、鼓吹民權平等、宣傳西學、宣傳變法的文章。此外,《湘報》還大量刊登省內外變法的新聞以及中外報刊對維新運動的評論。由于《湘報》和《湘學新報》的共同宣傳與推動,是湖南省成為維新時期創辦新政最有朝氣的一個省。十一、譚嗣同及其辦報思想: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人。積極參加維新活動,使南學會的組織者,也是《湘報》的核心成員。譚嗣同的辦報思想:1主張辦報求日新。他認為,世界形勢發展變化很快,中國必須每天跟上時代步伐。因此要在書以外,創辦報紙,以求日新。2主張報紙為“民史”、“民口”。這種觀點具有相當的民主性。十二、《國聞報》它是維新派的中國北方的最重要的宣傳陣地。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創刊。主要創辦人嚴復。該報基本內容為電傳諭旨、路透電、本地新聞、參地新聞、外詳新聞等。至以通外情為要務,尤其注重外報選擇和新聞采訪工作。其辦報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幫助讀者學習西方的“民主”和“西學”,以求中國的富強。1898年戊戌政變后,《國聞報》報道了“戊戌六君子”遇難的消息后,“奉旨”停刊。后賣于日本人。十三、《國聞匯編》是國聞報館出版的旬刊。1897年12月8日創刊,只出了六期便停刊了。《國聞匯編》的主要內容是翻譯、介紹國外學術著作。它最大的貢獻就是發表了《天演論》和《群學肆言》的部分譯文,第一次向中國人民介紹了進化論的思想。嚴復及辦報思想:集中體現在《國聞報緣起》文中。1辦報的目的是“開民智”,報紙的作用是“將以求通”。2在各國并立之時,引進外來思想是開民智的主要方法。因此,嚴復注重引進西學,他組織人力收集、翻譯外國報刊。3介紹給國人進化論和社會改良學說。進化論的思想也成為維新人士辦報思想的理論依據。十四、維新運動期間國人辦報熱潮的特征與意義。(辦報范圍廣、報紙種類多、宣傳進步性)1、1896T898年間出現的國人辦報熱潮,初步具有全國性、多樣性和進步性等特征,其主要表現是:(1)全國一些大城市和省會城市開始創辦報刊,但尚未形成全國網絡;(2)有綜合性的時事政治報刊,也有商業報刊,文藝報刊,科技報刊等,但數量是不多,特色不鮮明;(3)宣傳變法自強,介紹新知識,表現了愛國熱情,發揮了啟蒙作用,但還沒有“喚起民眾。”2、意義:(1)兩上突破。既突破了外報在華的壟斷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2)兩個開端。即我國的政治家辦報和政黨辦報,都由此發端;王韜是最早的的國人辦報者之一,但是他沒有正當意識。而維新派人士則不同,他們組織政治團體,開展推動以朝廷變法為目標的政治活動。(3)兩個創新。即在新聞思想和報刊文風兩個方面出現新面貌。新聞思想是源自西方,闡述了不少論述報刊的專文。在文風上,他們從采用淺顯的文言文到提倡半文半白的“報章體”,也開了風氣之先。十五、維新變法活動中對近代新聞立法的有益嘗試。在維新變法活動中,康有維等維新志士不僅繼王韜等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之后,再次公開提出廢止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論出版自由為本的近代新聞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緒皇帝的認可后還一度被付諸實踐,揭開了中國近代新聞法制建設的第一頁。(1)在制度上,清廷“報禁”有暗味,雖未明確提出,但有所改善。(2)在經濟匕推出了一項扶助報業發展的舉措,即減低報紙的郵寄費。(3)在行動上,開辦中央政府機關報,承認多地報館的合法地位,并準許報刊“據實昌言”,此外,還發布多道上諭,進一步扶植,鼓勵官紳士民創辦近代報刊。(4)新聞法的制定也第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新聞立法工作開始起步。總之,在“百日維新”期間,中國近代新聞法制的建設,以皇帝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諭為主要方式,終于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步。當然,這次中國近代新聞法制建設的實踐活動為時過短,而且最以流產而告終,但仍不失為一次極為有益的嘗試,具有十分重要的歷中意義。十六、簡要評這梁啟超及其報刊思想。1、生平:梁啟超是我國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報刊活動家。他一生有26年時間從事報刊活動,主辦10余種報刊,著述達1400萬言。他的文筆犀利,議論聳動。他是報刊的政論文形成了一種具有獨到風格的文章,是當時言論界的驕子,我國報刊史上一位具有劃時代影響的人物。1895年和康有為進京會試參加了著名的“公車上書”并在此北京主持了《成國公報》、《中外紀聞》的編輯工作。1896年創辦《時務報》,大力宣傳維新變法,名噪一時,戊戌政變后逃亡日本,創辦《請議報》、《新民從報》等報刊,鼓吹保皇立憲。2、報刊思想:梁啟超在報刊、新聞、輿論、寫作等方面,有許多論述,集中代表了維新派的報刊思想,在中國新聞學說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①關于報刊功能與作用的論述a、“報館有益于國事”,這種從政治上看報刊的功能與作用,是維新派人士的共識。b、“去塞求通”,他認為,國家的強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選工具是報刊。②關于報刊性質與任務的論述,a、報紙性質多樣。b、報館的“兩大天職”。他認為,報紙對政府的監督,是輿論監督,而作為向導者,報館應該面向大眾,具有“救一時明一義”的特征。③關于辦好報章的條件的論述梁啟超認為,一張辦得好的報紙,必須具備四條標準:”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日材料富而當,四日報事確而速”。④關于輿論的論述提出并強調“輿論之母”、“輿論之仆”與“造輿論”的重要,并且,健全的輿論應有“五本”,即常識、真誠、直道、公心、節制。十七、“新文體”及其特征?1、“新文休”也稱“報章體”、“時務體”、“新民體”,是指出現于報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種比較通俗淺近的文體。2、這種文體的特征是,半文半白,平易暢達。語言豐富、筆調自由、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3、新文體的歷史淵源:既是對漢魏晉文風的迷存與發揚,也是思想解放的產生物。4、新文體的效果與社會反響:許多人以為是新事物,競相學習與政仿,而奪舊的老輩則痛恨它,視其為野子。十八、維新派報刊活動的作與對中國報業的貢獻。(對比”外報的地位與作用”)(-)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辦報活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發揮的進步作用。a、向讀者進行了資產階級思想的啟蒙教育。b、向讀者進行了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教育。c、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展,促成了變法的實現。(二)維新派的辦報活動對我國近代新聞事業發展做出的貢獻。a、沖破了封建統治者的“言禁”。b、開政治家辦報的先河,提高了報人,報業的社會地位。c、創造了報章新文體,影響了一代文風。第四章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一、《中國日報》:它是興中會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也是中國最早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報紙。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創刊,由陳少白擔任社長兼總編輯。創刊背景:a、孫中山的倫敦蒙難。讓孫中山感到,利用報刊宣傳革命的效果這超過了其他宣傳手段。B、要同保皇派報刊展開斗爭。C、革命的需要,喚起民眾的需要。早期宣傳內容集中在:(1)揭露和聲討請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賣國罪行,宣傳反清反封建;(2)宣傳資產階級的民權思想,介紹英國、法車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贊美民主共和,號召人民起來爭取民主自由;(3)報道革命黨人和留日學會的革命活動,宣傳聲援義和團反帝反侵略的行動;(4)宣傳反帝救亡,譴責八國聯軍侵華的罪行和沙俄侵華的野心,號召人民起來救國;(5)批判資產階級保皇派。《中國日報》仿日本報紙采用短行排印,這對傳統的豎行長行版來說是一項業務革新。《中國日報》不僅是革命黨人的輿論宣傳陣地,也是他們的重要活動據點,這種既是輿論機關又是聯絡機關的組織形式是資產階級報,其最大特點是把辦報和武裝起義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創刊意義:a、為宣傳民主革命做了大量工作,為辛亥革命打下了堅實基礎;b、不僅為革命黨人提供了宣傳輿論陣地、活動據點,而且為他們同保皇派的斗爭提供了平臺;c、為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開辟了新的戰場;d、為中國新聞事業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二、《開智錄》中國留日學生創辦的第一個具有革命傾向的刊物,留日學生團體開智會的機關刊物。1900年11月日在橫濱創刊出版。由鄭貫公、馮自由、馮斯欒創辦,鄭貫公主編。《開智錄》以“開通民智”為宗旨,印刷、發行要依附《清主報》,內容和《清主報》相似。三、《譯書匯編》:由我國第一個留日學生團體“勵志會”的成員創辦的刊物。1900年12月在東京創刊。該刊“專以編譯區美法政名著可宗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1903年更名《政法學報》,1904年停刊。該刊沒有提出民主革命的激烈主張,在政治上與改良派界限也不是十分明確,但他刊登的譯著卻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已呈現出向革命報刊轉化的傾向。四、其他留日學生所辦報刊:《國民報》、《湖北學生界》、《浙江潮》、《江蘇》。五、留日學生印發的革命宣傳小冊子: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回頭》。六、1903年前后上海革命派的報紙《大陸》《國民日日報》《警鐘日報》《中國白話報》。七、《大陸》:革命派在上海出版的第一個報刊,1902年創辦,創辦人戢(ji2)元成。該刊以質論為主,涉及方面廣,版面多變,出版3年。八、革命派為了宣傳革命創辦的有影響的白話報紙《中國白話報》《杭州白話報》《安徽俗話報》。九、《國民日日報》1903年8月7日,章士釗等創辦。此報繼承了《蘇報》宣傳革命的辦報方針,被稱為“《蘇報》第二”。但因內部矛盾,1903年12月1日自動停刊。十、《警鐘日報》前身為1903年12月15日“對俄**會”創辦的《俄事警文》日報,蔡元培主編,為拒俄運動作宣傳工作。1904年2月26日,改為《警鐘日報》,以抵制外侮恢復國權為宣傳宗旨。1905年3月25日被強行封禁。十一、《中國白話報》1903年12月19日在上海創刊,林白水主編。初為半月刊,后為旬刊,用白話進行革命宣傳。該刊特點是注重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民眾宣傳政治、報道時事。1904年10月8日停刊。十二、《杭州白話報》1901年創刊,創辦人項藻馨,初為旬刊后為日報1903年開始傾向革命。1910年停刊,是辛亥革命時期出版時間最長的白話報刊。十三、《安徽俗話報》1904年在蕪湖創刊,陳獨秀主編,辦報的目的是使用俗話來警醒安徽人,中國人。1905年停刊。十四、《蘇報》創刊于1896年6月26日。由胡璋經營。后因經營不善,于1900年售予陳范。陳范接手《蘇報》的初期,《蘇報》言論同情變法,1902年以后,中國革命浪潮風起云涌,陳范的思想也開始發生變化,從同情改良逐漸轉向同情革命。1902年冬,《蘇報》專辟《學界風潮》欄目,報道并支持愛國學生運動,從此為學界所關注。1903年5月27日,陳范正式聘請愛國學社的章士釗擔任主筆。此時《蘇報》實際上成了愛國社的機關報。章士釗擔任《蘇報》主筆后,每天的《蘇報》幾乎都會發表一些言詞犀利、宣傳革命的政論文章。十五、“蘇報案”的起因、經過、結果和影響:“蘇報案”與《蘇報》宣傳鄒容的《革命軍》密切相關,直接導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系》一文的發表。1903年6月,從日本回國的青年革命家鄒容出版了一本宣傳革命的小冊子《革命軍》《蘇報》刊文對其加以大力介紹和鼓吹。1903年6月29日,《蘇報》以顯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為與覺羅之關系》,文中論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駁康有為的“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的謬論,同時,還以輕蔑口吻直呼光緒皇帝為“載小丑"。《蘇報》這樣毫無忌憚的鼓吹革命。在社會上引起空前震動。清政府會同租界逮捕了章太炎、鄒容等人,查封《蘇報》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鄒容駁拆清廷的指空,慨然陣述革命觀點,把法庭變為宣傳革命的講壇。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鄒容分別被判監禁3年和2年,《蘇報》永久停刊。“蘇報案”經廣泛報道,極大的擴大了革命的影響,推動了革命的發展。十六、《清議報》——保皇派報刊中最有影響的兩份報刊。戊戌政變后康、梁在海外創辦的第一份報刊,后來成為保皇會的第一個機關報。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橫濱創刊,梁啟超主編。該報以時事評論為主,其辦報宗旨是“主持清議、開發民智”。該報于1901年12月21日因火災而停刊。十七、《新民叢報》它是一份保皇派報刊,是仿效西方大型綜合性雜志創辦的一份半月刊。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橫濱創刊。由梁啟超主編。該報內容豐富(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編輯嚴謹,印刷精美。其宗旨在于“開民智”、“造新民”,政治傾向總體上是保皇立憲。該報雖未站在時代前列,但該報對西方政治學說,科技文明的介紹和提高民族素質的倡導,客觀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體”也同靡報界和文壇。十八、辛亥革命時期改良派在海外辦的報刊:日本《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香港《時報》《香港商報》(當時還有繼續出版的《華字日報》《循環日報》《維新日報》)。澳門《鏡海叢報》《濠鏡報》(當時還有繼續出版的《知新報》)。美國《文興日報》《大同日報》《維新報》《新中國報》加拿大《日新報》澳大利亞《東華報》新加坡《天南新報》《南洋匯報》印尼《泗水日報》《蘇島日報》緬甸《仰光新報》《商務報》墨西哥《墨西哥朝報》菲律賓《益友新報》泰國《啟南日報》十九、辛亥革命時期改良派在國內辦的報刊《時報》《香港商報》《國事報》《大公報》《京話日報》《東方雜志》二十、《時報》:戍戌政變后改良派在國內創辦的第一份報紙,也是改良派在國內重點創建的輿論陣地。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創刊,狄平子、羅普分任經理與主筆。該報從創刊始,就以執中公允的姿態出現,既批評頑固派,又批評革命派。因此,在政治上并沒有造成我大影響,而是在報紙的評論、編輯、出版方面敢于大膽革新,為我國的報業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二十一、《時報》在報刊業務上的革新1在國內首創時評《時報》設“國內大事”、“各埠要聞”和“本埠要聞”三個時評專欄,分別由陳景韓、宙奮和包天笑主持。這些時評欄目很有特色,配合當天重大新聞發簡潔明了的短評。短小精悍、形式多變、文字洗煉、可讀性強,且適應時人的文化水平及對時事政治新聞的需求,在當時是很引人注目的業務改進。2發表創作和翻譯的新小說《時報》主張小說既要有可讀性又要有益于社會,要起到開通風氣的作用。這在當時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此觀點的指導下,《時報》將許多世界文學名著翻譯介紹進中國。3版面和版式上的革新《時報》首創對開報紙,并將報紙分為四個版面。編排上力求醒目。使用不同字號,標題皆加以圈點。這些改革和創新,受到讀者、尤其是知識界人士的喜愛。對同時期國內報紙業務工作的改進,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大公報》中國新聞事業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二十二、《大公報》中國新聞事業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1902年6月17日創刊于天津,由英華創辦,自任社長,總攬經營和編務。該報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1)由莫華主持,是一張宣傳改良思想,主張君主立憲的報紙:(2)由王郅隆接辦,變成一張接近皖系軍閥并有親日傾向的報紙:(3)由新記公司接辦、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大報:(4)成為一張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報紙。二十三、《京話日報〉〉一張以城市居民為主要讀者對象,用通俗的北京話出版的報紙。1904年8月創刊于北京。創辦人兼社長彭翼仲。該報政治上主張保皇立憲,從一創刊就宣傳它是中國人辦的報紙,“作報人的心是中國的”,極力宣傳反帝愛國思想,大膽揭露社會的黑暗和反映人民的疾苦,與讀者保持密切聯系,熱心為讀者服務,因而保受讀者信任和贊許,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官僚和權貴。二十四、《東方雜志》中國近代刊行時間最長的大型綜合期刊。1904年3月11日在上海創刊。先后有孟森、胡愈之等人負責編輯工作。該報以“啟導國民,聯絡東亞”為宗旨,對外主張聯日抗俄,對內提倡君主立憲,教育救國。內容除自己的社論外,還經常選錄多種報刊的時論、記事、要聞、奏折等,資料性較強,類似文摘性刊物。1911年改革后,逐漸采取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兼容包的編輯方針,仍堅持改良主義,但它宣傳歐美,也譯載有關社會主義的內容。新文化的運動后,保守反動。五四運動后又進行改革,社會科學論著增多,科技文章減少,介紹時政。1948年停刊。二十五、立憲運動中的保皇派報刊《政論》1907年梁啟超在日本創辦,是梁啟超創辦的政黨性質新聞社的機關報。蔣智由主編。宣布以“實行國會制度,建設責任政府”為目標,鼓吹立憲。1908年停刊。《國風報》《國民公報》1910年創辦,是立憲進入高潮,徐佛蘇在北京創辦。二十六、《民報》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于東京,由宋教仁、田桐等主辦,程家桂任總編輯。該刊為大型時事政論月刊,宣傳'‘三民主主”的政治綱領是其辦刊宗旨。其宣傳內容主要有:(1)宣傳以排滿為中心的民族主義;(2)宣傳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民權主義;(3)宣傳以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為中心的民主主義。此外,它還大力介紹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介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二十七、《民報》與《新民眾報》大討戰的內容、結果和意義《民報》與《新民眾報》討戰的中心問題是要不要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一個民主共和的國家。主要圍繞以下四個問題展開:a、要不要進行民主革命,推翻“滿清”統治;b、要不要進行民權革命,建立共和政體;C、要不要實行土地國有、平均地權;d、革命會不會引起帝國主義干涉,使中國招致瓜分。討戰結果是《民報》歐勝,《新民叢報》失敗。這次論戰的意義:a、此論戰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革命隊伍迅速發展壯大;b、論戰還培養和鍛煉了一批革命骨干,促進了革命報刊的發展;c、政論文特別是其中的駁論文得到了空前發展。論戰性質:(1)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報刊發動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進攻;(2)是革命陣營與反革命陣營、民族民主革命道路與半封建半殘民地道路的斗爭,也是一場關系到中國前途命運的斗爭;(3)是一場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二十八、革命派在國外創辦的報紙(見書139—140頁)最重要《民報》二十九、革命派在國內創辦的報紙上海:《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神州日報》《中國女報》《大陸報》《天鐸報》香港:《中國日報》《日日新報》《東方報》《社會公報》《真報》《新少年報》《人道日報》《珠江鏡報》《時事畫報》廣州:《據約報》《時事畫報》《群報》《珠江鏡報》《二十世紀報》《南越報》《平民日報》《可報》《天民報》最值得一提《可報》《時事畫報》武漢《楚報》《商務報》《大江報》北京《帝國日報》《國風日報》天津《忠言報》《北方日報》《克服學報》《民國報》《民意報》(影響最大)河北《直隸白話報》四川《重慶日報》《國民報》《共和日報》三十、《中國女報》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創刊,秋瑾自任主編和發行人。《中國女報》以白話為文,月刊。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為宗旨。此報雖然僅出版兩期,但在新聞史與婦女運動史上卻有其積極意義。三十一、《神州日報》革命派創辦的第一張現代化大型日報。1907年4月2日創刊于上海。社長于右任,總主筆楊篤生。該報日出對開3大張,廣告與文字各占一半。此報鑒于《蘇報》被禁的教訓,不明言革命。采用旁敲側擊、迂回宣傳的方式,新聞報道主張“有文必錄”。但其革命傾向極為明顯。創刊不久《神州日報》就成為當時上海最暢銷的報紙。不過于僅主持該報80天,就因報館失火,人事失和而宣布辭職。《神州》由他人接辦。一年后楊篤生也離開報社。此后《神州》與革命組織的關系不及前期密切。民國后,這張報紙幾易其主,前后歷時40年,雖仍以《神州日報》為名,但宗旨已與昔日傳播革命思想的《神州日報》大相徑庭。三十二、豎三民”《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三報均以''民"字開頭,又同為于右任所創辦,在實踐上蟬聯,性質相同,因此被稱為“豎三民”。1《民呼日報》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創刊,于右任自任社長,范光啟、徐血兒、戴天仇等人撰述。以“為民請命,大聲疾呼”為宗旨,言論比《神州》激烈。該報批評時政,抨擊貪官污吏,揭露官場黑幕,故而引起當權者的仇恨。于右任遭陜甘官吏的誣告,被捕入獄。《民呼日報》也于1909年8月14日被迫停刊。2《民吁日報》1909年10月3日在上海創刊,實際負責人仍是于右任。但由于他被租界當局驅逐,不能公開出面,所以形式發行人朱少屏,社長范光啟。《民吁日報》創刊時,正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來到中國。《民吁》連蘇發表報道、評論,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和行徑。伊藤在哈爾濱車站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民吁》連續發表數十篇報道和評論,對安重根的行為表示贊賞與歌頌。日本駐滬領事要求上海道查處,上海道遂與租界勾結,查封了該報。《民吁日報》前后僅出版48天。3《民立報》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法租界創辦。社長于右任。1911年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后,《民立報》成為同盟會的機關報,也成為同盟會在上海的聯絡點。此時該報人才濟濟,宋教仁被于右任聘為總主筆,是主要的社論撰寫人,并由此名噪一時,成為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報刊政論家。當時以“四捷”著稱的陳其美以及近代著名的報刊評論家張季鸞也都參加過該報的工作,并在這個時期顯示了他們的才能。同時該報還很重視國際新聞的報道,聘請了一些在國外讀書的中國留學生做他們的兼職記者。該報創刊之初,較為穩健內斂,站穩腳跟后,言論轉趨激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時,清政府竭力封鎖消息。但僅隔兩天,《民立報》便用極大篇幅對起義進程進行了報道,同時發表有關時局的短評。讀者競相購買,成為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也是當時國內影響最大的一份革命報紙。《民立報》出至1913年9月4日停刊。三十三、“豎三民的創辦人和主編人,它們的創辦過程,作用和影響“豎三民”創辦時間創辦地點創辦人主編人《民呼日報》1909.5.15上海租界于右任《民吁日報》1909.10.3上海租界于右任《民立報》1910.10.11上海租界于右任《民呼日報》是在《神州日報》被焚后,由于右任重新集資在上海租界創辦的,后因揭露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逐出租界,報館被封,該報只辦了92天。《民呼日報》被封20余天后,他又在上海租界創辦《民吁日報》,后存在48天被查封,一年后,在孫中山的大力支持下,他又創辦了《民立報》。“豎三民”的創辦發行,深刻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及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有力地宣傳了革命思想,開闊了人們的眼界。“豎三民”在上海地區為革命派的輿論宣傳作出了很大貢獻。三十四、《大江報》文學社機關報1911年1月3日創刊,其前身是《大江白話報》,由詹大悲投資創辦并任總經理兼總編輯、詹大悲主持的《大江報》有兩大特色:一是以新軍士兵和下級軍宮為主要讀者對象;二是旗幟鮮明,敢發驚人之語。三十五、“大江報案”的起因、經過、結果和影響。清末著名報案,發生在武漢。兩篇文章引暴湖廣總督。1911年7月17日,《大江報》發表何海鳴時評《亡中國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廣總督瑞徵震怒,逐將主編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報》館。《大江報》事件發生后,一時輿論嘩然,紛紛指責湖廣總督摧殘言論的暴行,漢口各革命團體和報界公會集會抗議,許多新軍士兵來到報館表示聲援,當局懾于民憤,對詹等人只好判了18個月徒刑。三十六、《中華民國公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權的機關報。1911年10月16日創刊于武昌。由牟鴻勛出任第一任社長。該報主要內容是刊載軍政府和下屬各部門以及各革命團體的公告,報道有關武昌起義及各省光復消息,評論革命形勢和軍政府的政策法令等,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后,逐成為黎元洪控制下的輿論工具。三十七、《大漢報》1911年11月15日創辦,創辦人胡石安。該報的新聞報道對保衛革命成果、穩定革命形勢起了巨大作用,但是存在著新聞失實。三十八、《大清印刷物專律》,清廷制訂的第一部有關印刷出版物的專門法律。1906年7月頒布。主要規定:特設“印刷注冊總局”專責管理事版品的注冊登記,凡印刷出版物都必須有印刷人和印刷所所在地;固定訕謗條款,凡印刷出版物令人閱之有怨恨或侮慢,或加暴行于皇室或皇族政府者,或煽動愚民違背章典、國制者,即為訕謗,須判以10年以下監禁或5000元以下的罰款。《大清印刷物專律》是針對一般出版物的。為加強對日益增多的革命報紙的控制,清政府又補充制訂了《報章應守規則》、《報館暫行條規則》三十九、《報章應守規則》,1906年頒布;《報館暫行條規則》,1907年頒布。兩規則主要規定為:新開報館必須經過巡警所同意;嚴禁報刊登載詆毀宮廷、妄議朝政、妨害治安、敗壞風俗以及涉及內政外交秘密的文字。四十、《大清報律》,是清廷參照日本報紙法擬具的正式報律,1908年3月14日頒布。主要規定:1采取保證金制度,規定創辦報紙必須繳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2實施事前檢查制度,規定報紙應于發行前一日晚12時以前送審;月報、旬報、周報在發行前一日上午12時以前送審;3不得登載詆毀宮廷、淆亂政體、擾亂公安、敗壞風俗之語,違者處20日以上兩年以下監禁,附加20-200元罰金,永遠禁止發行。其情節嚴重者,仍照刑律治罪。四十一、《欽定憲法大綱》1908年頒發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文件,它第一次在法律性文件中明確做出賦予國民以言論出版自由權利的規定,具有資產階級法制的色彩。四十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新聞思想a、明確提出為革命辦報的主張;革命派從一開始就明確提出辦報的目的是為了革命。b、公開承認報紙的黨派性,明確宣布自己報紙是“黨報”和“機關報”,必須大力宣傳黨的綱領和主張;c、把報紙視為政治斗爭的有力武器;d、認為報紙應反映民意、影響輿論和指導輿論;e、認為報紙和記者是國民和輿論的代表;f、記者應該先知先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新聞思想與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新聞思想同出一源,均來自西方資產階級的新聞學說。因此,他們的辦報主張不僅在實質上是相同的,在具體表述方面亦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革命派報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聞學說中反封建的民主主義內涵,因而更具有資產階級上開時期的革命性與戰斗性。四十三、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報紙活動的特點及業務改進(一)歷史背景:1901年“報禁”、“言禁”開放后,中國民族新聞事業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時期。1906年以后,清王朝為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政治統治,不得不宣布“預備立憲”,并開始頒布新聞法規,通過新聞法規來鉗制新聞事業。然而,這些措施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給了已經壯大起來的中國資產階級以進一步發展的契機,新聞事業進一步蓬勃發展。(二)代表性刊物列舉:《民報》、《神州日報》、“豎三民”、《大江報》(三)報刊活動特點(1)政黨報刊在報業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中的兩大黨派改良派與革命派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紛紛在海內外創辦自己的黨報,兩黨之間也展開了長期論戰。(2)資產階級革命派成了辦報的主角。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報刊在海外大批涌現,不僅數量超過改良報刊,而且輿論上也占到了主導地位。(3)政論的戰斗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辛亥革命前后,國內外各種矛盾激化,各種政治力量都是報刊政論來宣傳自己的主張并同時與敵對思想作斗爭。(4)辦報地區,讀者對象逐漸擴大。辛亥革命時期的辦報活動由海外轉向國內,再由腹地向東北、西北、西南、邊遠地區延伸。讀者已擴大到新軍、會黨、手工業者和市民階層。(5)以革命文藝作品為主的副刊增多。這些副刊內容多是直硬時弊、揭露清廷、批判康梁、宣傳革命的,使報紙的內容、形式活潑引人。評價:但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對于新聞的真實性不很重視,其報刊上有時出現侮報道,有時還出現暴露內部分歧的言論。(四)業務改進(1)在內容上,報紙一般已具備新聞、評論、副刊和廣告四大要素。新聞報道成為主角,報道體裁也日益增多。(2)評論工作進一步改進。報紙評論形式多樣化,有“社論”、“時論”、“時評”等。(3)編輯工作進步,有的報紙莊、諧并重,版式有了很大改進,促進了文藝副刊的發展。(4)大多數報紙結束,“報”、“刊”不分時代,由近代形態轉變為現代形態。(五)總評:雖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現過政黨報紙相互攻擊的時期,并且出現了新聞失實的現象。但以革命派為主導的報刊活動推動了革命的發展,豐富了新聞理論,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其業務大體奠定了現代報紙的雛形。四十四、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各派的新聞思想。(一)歷史背景:戊戌變法失敗后,歷史進入辛亥革命時期,中國的政治斗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之一是民族資產階級越來越迅速地發生分化,逐步形成了兩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他們主張實行“開明專制”、“君主立憲”制度。特別是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蓬勃興起后,他們極力反對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逐漸由維新派、改良派里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他們主張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滿清政府。在整個辛亥革命期間,兩股力量創辦了大量報刊,宣揚自己的觀點,并展開了激烈的論戰。(二)各派代表刊物列舉:改良派:國外:《清議報》、《新民從報》;國內:《時報》、《大公報》、《京話日報》、《東方雜志》革命派:國外:《民報》國內:《神州日報》、“豎三民”、《大江報》(三)改良派:(梁啟超)由于改良派有較多的辦報實踐,一直把辦報作各政治斗爭的主要方式,在辦報主張上,他們比革命派進行了更多理論探討和思辨,發表論述較多,影響較大。(1)在報刊任務方面,提出“兩大天職”說,即“監督政府”和“向導國民”。(2)在報紙的功能方面,指出報紙的功能是“去塞求通”。(3)在辦報原則上,提出辦好報紙的四個條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速而確”。(4)在輿論方面,提出健全輿論的主張。認為報館是最能體現輿論的機關,健全輿論必須有五個條件:即持論者必須要有廣博的知識;要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目的;要有不畏強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懷挾黨派思想和以個人的好惡來判斷是非;要導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論。(5)在宣傳方面,指出報刊宣傳的兩種方法:浸潤的方法和煽動的方法。評價:a、積極性:改良派的辦報主張,如“監督政府”、“向導國民"、“代表輿論”、“制造輿論”等,提法新穎洗練,引起報界和進步人士的廣泛注意。這些主張具有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對推動當時報界反封建斗爭和提高自身素質有一定積極意義。b、局限性:上述主張總體來說,是屬于觀念論和形而上學的,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輿論的作用和報紙的力量,吹噓單憑報紙輿論就能改變社會制度。這對革命是消極的,而且把群眾視為愚氓,主張在“向導國民”中使用“駭”、“過兩級”的方法,更不足取。(四)革命派:他們對報刊的一些基本認識,與改良派基本一致。他們的辦報主報不僅在實質上是相同的,而且在具體表述方面亦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革命派報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聞學說中反封建的民主主義內涵,因而更具有資產階級上開時期的革命性和戰斗性。其主要有:(1)明確提出為革命辦報的主張。革命派從一開始就明確提出辦報的目的是為了革命。(2)公開承認報紙的黨派性,明確宣布自己的報紙是“黨報”和“機關報”,必須大力宣傳黨的綱領和主張。(3)把報紙視為政治斗爭的有力武器。(4)認為報紙應該反映民意、影響輿論和指導輿論。(5)認為報紙和記者是國民和輿論的代表。(6)記者應該先知先覺。評價:a、積極性:總體上,他們重視報紙的輿論工具作用,在堅持把武裝斗爭放在首位的同時,作了大量的報刊宣傳工作,對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學的一些觀點和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的辦報口號,作了富有斗爭精神的解釋和補充。b、局限性:他們的辦報思想始終打上了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個人英雄史觀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大眾的力量。對西方新聞學的吸性和理解較為膚淺,其辦報思想內容較單薄。四十五、這一時期的兩個重要報人(自己總結)1、章太炎辦報活動:1897年1月到上海,擔任《時務報》撰述,開始投身于政治活動。由于與康、梁學術派別不同,政見分歧,于同年4月辭職離開《時務報》,由3戶返杭,與陣虬、宋恕等人在杭州創辦《經世報》及各上海《實學報》、《譯書公會報》撰文。1898年春,應張之洞之邀,擬擔任《正學報》主編,因政見不合,旋離鄂返滬,8月17日《昌言報》創刊、章太炎任該報筆政。戊戌政變后,避居臺灣,任《臺灣日新報》記者。1899年8月,由日返滬,到滬任《亞東時報》主筆。義和團運動爆發后,他先后在各大報刊上發表革命文章,在“蘇報案”中被捕,1906年8月29日,刊滿出獄后,主持《民報》筆政,一直到1908年該報被封。1912年1月4日出任《大共和日報》社長,晚年卜居上海,以賣文為生,并參加創辦《國學商兌》學刊。1936年6月14日卒于蘇州。辦報思想(1)“報章者,誠史官之支與余裔也”,闡明了新聞與歷史的關系。(2)“事不可謠,言不可宏”(3)“不侮鰥寡,不畏強御”2、于右任的辦報活動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創辦第一家報紙——《神州日報》,是革命派在國內創辦的第一家大型日報。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資在上海租界創辦《民呼日報》,自任社長。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