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人教八年級下冊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歷史八年級下冊《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第1頁
初中歷史人教八年級下冊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歷史八年級下冊《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第2頁
初中歷史人教八年級下冊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歷史八年級下冊《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第3頁
初中歷史人教八年級下冊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歷史八年級下冊《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第4頁
初中歷史人教八年級下冊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歷史八年級下冊《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8、《科技文化成就》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歷史下冊第六單元第18課的內容,分別是“兩彈”的研制、航天技術的進步、雜交水稻技術與醫療技術、文化事業的發展。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國防力量的發展和成就;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青蒿素類藥物使全球數億人受益。這些成就的取得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國際地位,振奮了民族精神。在文化領域,同樣獲得巨大發展,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

2.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3.了解屠呦呦艱苦奮斗的精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課程講解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圖片展示給學生最直觀感受;

2.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通過情感預熱,讓學生達到適度的興奮狀態,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希望參與體驗,在合作互動中潤物無聲,實現知行合一的導行內化效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的主要成就,包括“兩彈”的研制、航天技術的進步、雜交水稻技術與醫療技術;

2.了解杰出科學家的事跡,包括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關歷史知識;

3.認識這些科學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學習他們為振興中華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優秀品質,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兩彈一星”的產生震驚世界。

【教學難點】

屠呦呦與青蒿素的發現所獲得的成就。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完成相應預習內容;

3.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激情階段:

導入新課:回憶八年級上冊的屈辱史,導入新課。國家力量太弱,被人欺辱,新中國成立后就下決心要發展科技,強大國防,那么我國從建國以來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

把班級分成五組,分別是國防組、航天組、農業組、醫學組、文藝組,分組搜集各自相關部分取得的成就。然后每組推選發言人來介紹各自搜集的成就。

一、“兩彈”的研制

(1)原子彈

①時間:1964年10月16日,我國研制的第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

②影響: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的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2)氫彈

①時間:1967年6月,我國研制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②影響:表明我國核技術的發展速度已大大超過了其他核國家。

(3)導彈

①1964年6月,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試驗成功。

②1966年10月,我國在本土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我國第一枚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③1980年5月,我我國第一枚枚洲際導彈試驗成功

意義:我我國“兩彈”的成功研制,對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和維護世界和平起著重要作用。

【易混示】”“兩彈一星”中的“兩彈”指的是原子彈和導彈,而不是原子彈和氫彈。

史料1我們今天要比昨天更強大,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要不受別人的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毛澤東

史料2這次成功的試驗,標志著我國國防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對美帝國主義核壟斷、核訛詐的政策是一個有力的打擊,對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史料3如圖。

問題1:“兩彈一星”指什么?我國分別是何時取得這些成就的?

答案:“兩彈一星”指: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史料4如圖。

史料5世界主要有核國家從研制成功原子彈、導彈到研制成功氫彈所需的時間:

國名

美國

蘇聯

英國

中國

時間

7年零4個月

4年

4年零7個月

2年零8個月

問題2:通過這些史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國科學家付出了極其艱辛的努力,你從鄧稼先和錢學森身上看到了什么?

答案:我們看到了科學家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這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問題3: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彈?

答案:國防現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影響到它的國際地位。我國研制原子彈是為了粉碎核威脅,打破核壟斷,維護國家安全。

二、航天技術的進步

1.人造地球衛星

(1)概況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一“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能夠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第五個國家。

1975年:我國成功回收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1981年:我國首次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3顆衛星。

到2023年:我國已已發射近200顆不同用途的人造衛星。

(2)作用: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

2.載人航天技術

(1)成就:2023年10月15日,我國首位出征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并順利返回。

(2)意義:我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我國航天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3)發展:至2023年11月,我國先后成功發射了“神州六號”“神州七號yy“神州九號”“神州十號”“神州十一號”。

(4)意義: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歷史跨越,標著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組合體運行技術的國家。

3.探月衛星

(1)“嫦娥一號”

①時間:2023年10月,成功發射。

②影響: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2)“嫦娥二號”:2023年10月1日成功發射,是我國航天技術的又一進步。

三、雜交水稻技術和醫療技術

1.雜交水稻技術

(1)20世紀50年代后期,我國培育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個水稻矮稈良種,大面積提高了水稻產量。

(2)1973年,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這項新技術在國際上居于領先地位,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貢獻。他被國內外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史料1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史料2如圖。

問題4:有人曾經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是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袁隆平何時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的?他被稱為什么?

答案:20世紀70年代。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體驗階段:

2.醫療技術

(1)青蒿素

①發現:藥學研究工作者屠呦呦昞和她的團隊與國內其他機構合作發現青蒿素這一治療瘧疾的新藥。

②影響:在全球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挽救了百萬人的生命。

③榮謄:2023年10月,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我國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2)醫療技術:我國的針刺麻醉、斷肢再植、大面積燒傷治療、切除大腫瘤等方面的技術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發現:1971年10月,屠呦呦獲得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它成為發現抗瘧藥“青蒿素”的關鍵。

突破:1973年,青蒿結晶物的抗瘧功效在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并被正式命名為青蒿素。

成就

(1)2023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際生物醫學領域的“拉斯克獎”。

(2)2023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史料1如圖。

史料2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2023年感動中國頒獎詞

問題5:20世紀60年代,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許多國家組織科研力量展開研究。中國哪位科學家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

答案:屠呦呦。

問題6:中華民族曾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科技成就,但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科技大大落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試分析一下舊中國科技落后、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導行階段:

【問題1】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御。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有人說:中國政府的這個聲明是不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不利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誰先使用了核武器,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探究:這個聲明,旗幟鮮明地說明了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目的是防御、抵抗外來的侵略,這表現了泱泱大國的恢弘氣度,體現了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我們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問題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

探究:(1)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成立中國科學院;中共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制定科技發展的遠景規劃,有效地集中了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

(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國優秀科學家紛紛回國。

(3)1978年以來,鄧小平多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使科學技術同生產力進一步結合,推動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問題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毛澤東

材料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致電世界各國政府首腦,闡明中國對于核武器問題的立場: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御,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中國政府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1)你知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于何時嗎?

參考答案:1964年。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國研制原子彈的原因。

參考答案:自衛;為了防御;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

(3)根據材料二,分析我國政府對擁有核武器做出了什么承諾,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有什么意義?

參考答案: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意義:加強了我國的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