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第四章 社會認知課件_第1頁
社會心理學 第四章 社會認知課件_第2頁
社會心理學 第四章 社會認知課件_第3頁
社會心理學 第四章 社會認知課件_第4頁
社會心理學 第四章 社會認知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社會認知第一節 社會認知的實質社會認知是人對社會性客體之間的關系等的認知,以及對這種認知與人的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理解和推斷(邱扶東,李凌,2004)。是個人怎樣對來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圍環境的社會信息進行加工的復雜過程,包括社會信息的辨別、歸類、采擇、判斷和推理等心理成分(王沛,林崇德,2003)。2022/10/102社會心理學一、社會認知的定義一、社會認知的定義社會認知內隱社會認知是指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雖然個體不能回憶某一過去經驗,但這一經驗潛在的對個體的行為和判斷產生影響2022/10/103社會心理學外顯社會認知內隱社會認知(implict social cognition)二、

2、社會認知的特征社會認知具有鮮明的特征:(1)社會性;(2)沉積性;(3)完形特性。2022/10/104社會心理學三、社會認知的表征方式:范疇化和圖式人們在社會認知的過程中,由于認知資源的限制,而面臨的信息往往是不確定的、不完全的、復雜的。因此個體需要用范疇化和圖式等捷徑策略來簡化、結構化知覺過程。2022/10/105社會心理學三、社會認知的表征方式:范疇化和圖式圖式的種類:(1)個人圖式(Person schema)(2)自我圖式(Self-schema)(3)角色圖式(Role schema)(4)劇本(Script)2022/10/107社會心理學四、內隱社會認知研究傳統的認知理論主要

3、是建立在個體對物理世界意識層面認知研究的基礎之上。而內隱社會認知則是從無意識的層面研究社會認知(朱新秤,2000)。(一)內隱社會認知的定義 基于過去經驗和已有認知結果積淀下的一種無意識結構的驅使,在社會認知程中,雖然個體不能在意識層面回憶某一過去經驗(如用自我報告法或內省法),但這一經驗潛又潛在地影響個體對社會信息的加工(如知覺、態度、判斷和決策等),這一心理現象稱之為內隱社會認知。2022/10/108社會心理學四、內隱社會認知研究(三)內隱社會認知的測量方法 直接測量法 VS 間接測量法內隱社會認知的無意識、自動化的特征,使之很難通過傳統的,自陳式的方法進行直接測量,而只有通過間接的方法

4、才能對其進行測量。2022/10/1010社會心理學間接測量法:2022/10/1011社會心理學反應時范式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內隱聯想測驗(IAT)非反應時范式投射測驗刻板解釋偏差(SEB).stroop范式加工分離程序Simon 任務其它范式間接測量法:1.反應時范式(1)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簡稱IAT)Greenwald(1998)(2)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 是心理學中內隱記憶的重要表現,即:前面接觸的相同或類似的信息,促進某個具體信息的加工。2022/10/1012社會心理學(2)投射測驗原理:在

5、越自由、越無限制的情境下,人越能夠表達那些在平時被意識抑制的想法、情緒、態度等,包括那些潛意識的或內隱的東西。常用的有:主題統覺測驗(TAT)、羅夏墨跡測驗等。3.其它加工分離程序、Stroop任務、Simon 任務等等一、印象形成第二節 印象形成與印象管理印象,就是我們最初在遇到某一個人的時候,根據自己的主觀理解而形成的對別人的評價。印象是我們理解別人和采取下一步行動的背景,它直接影響我們和別人之間進一步的交往和相互關系。印象形成( Impression Formation)是人們第一次遇見陌生人或在與之交往的初始階段,根據很有限的信息資料所產生的是否喜歡他的感覺和對其人格的認知。(一)印象

6、形成的概述2.印象形成的信息來源(1)外表線索,包括性別、種族、外貌等等。(2)社會特征,包括職業、家庭收入、家庭關系、教育背景和權勢等等。(3)性格特征,包括個人的言談舉止、行為風格等等。(二)印象形成一般規則1. 評價的中心性奧斯古德(C.E.Osgood)等人運用語義分析法,以紙筆形式進行,要求被試在若干個七等級的語義量表上對某一人物、事物或概念(如汽車、鄰居)進行評價,以了解該事物或概念在各被評維度上的意義和強度。印象評價中的語義空間(semantic space)的三個主要維度:評價(evaluation)、 潛能(potency)、 行動(activity)。(二)印象形成一般規則

7、2.核心特性的作用在構成印象的各種信息資料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特性便被稱為核心特性。社會心理學家們通過大量試驗證明,核心特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印象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阿希(S.E.Asch,1946)曾進行一次冷酷(cold)熱情(warm)的印象形成的實驗。(三)印象形成的特點1.一致性。2.評估性。3.中心特質作用。4.隱含的人格理論。(四) 印象形成的過程安德森(N.H.Anderson)等人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對印象形成的過程進行了系統研究,并提出了幾個信息加工處理模型: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權平均模式。 印象形成中,人們通常給予消極否定信息和先行信息這兩種信息更大的權

8、重。(五)印象形成中的認知偏差1.首因效應2.近因效應3.暈輪效應4.刻板效應5.投射效應 表現形式主要有:感情投射和認知缺乏客觀性6.證實偏差7.自我中心偏差(二)印象管理的理論1符號相互作用論庫利和米德(C.H.Cooley & G.H.Mead)認為,個體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中學會“采用他人的角色”來看待自己,不斷的調整自己的相位,塑造良好印象。2自我表現論戈夫曼(E. Goffman)認為,社會交往類似于舞臺表演。每一人都按照一定的“腳本”來行動。一個人在其他人面前出現時,總試圖獲得社會贊同,以及想要控制社會交往的結果,產生了印象管理。3情景認同論亞歷山大(C.N.Alexander)認

9、為,每一個社會背景以及人際交往的場合中,都存在著一種社會行為形式。這種行為形式傳遞著對這個場合來說是恰當的認同,這種行為形式叫情景認同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努力創造著自己最為恰當的最為滿意的情景認同。(三) 印象管理的作用 在人際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印象管理是社會交往的一個基本事實。二是印象管理有助于維護我們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們的真實意圖、心理特點和個性。(四)印象管理的過程 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形成印象管理的動機。 影響動機水平的因素:與個人目標的相關程度、目標的價值、期望留給他人的印象與認為自己已留給他人的印象之間的差異。二是進行印象建構。又可分為2個步驟:(1)選擇要傳達的印象類型;

10、(2)決定如何去做。一、歸因的理論(一)海德(F.Heider)的素樸心理學Heider認為人的行為的原因可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動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緒、興趣、態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動者周圍環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獎勵、懲罰、指示、命令,天氣的好壞、工作的難易程度等等。人們歸因時,通常會使用不變性原則,就是尋找某一特定結果與特定原因間的不變聯系。還會使用排除原則,亦即當內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釋事件,就排除另一方面的歸因。一、歸因的理論(二)凱利(H.Kelly)的三度歸因理論又被叫作多線索分析理論、共變歸因理論。歸因現象區分為兩類:多線索

11、歸因和單線索歸因Kelly認為,人們總是從三個方面出發,對行為進行歸因。這三個方面是客觀刺激物、行動者,以及所處關系或情境。其中,行動者的因素是屬于內部歸因,客觀刺激物和所處的關系或情境屬于外部歸因。不論是對以上哪方面的歸因都取決于下列三種行為信息:(1)區別性(distinctiveness)(2)一貫性(consistency)(3)一致性(consensus)人的行為區別性一致性一貫性觀察對象 解釋維度 歸因傾向 高:外部歸因低:內部歸因低:外部歸因高:內部歸因高:外部歸因低:內部歸因高低高高低低圖4-1:凱利的三度歸因理論模型(三)維納(B.Weiner)的歸因理論Weiner在Hei

12、der的歸因理論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成就動機理論的基礎上在1972年提出了自己的歸因理論。即,在Heider的基礎上,還提出了另一種維度,把原因區分為暫時的和穩定的兩個方面。一、歸因的理論Weiner(1974)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根據原因的性質,又可將原因歸納到因素來源、穩定性、能控制性這三個向度之中。1因素來源: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以個人條件(內控),抑或來自外在環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于內控,其他各項則屬于外控。2穩定性:指當事

13、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與工作難度兩項是不致隨情境改變的是比較穩定的。其他各項則均為不穩定者。3能控制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能否由個人意愿所決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項均非個人所能為力。原因來源內部的外部的穩定不穩定穩定不穩定可控不可控可控不可控不可控可控可控不可控(個性)(天資)(個人努力)(疲勞)(他人偏見)(任務難度)(他人偶然幫助)(運氣)圖4-2韋納的歸因理論模型二、歸因偏差所謂歸因偏差由于主觀上的原因而造成的歸因偏向和差別,是不當歸因的主要形成

14、原因。(一)基本歸因偏差基本歸因錯誤(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往往將行為歸因于內部穩定的性格因素,而忽視引起行為的外部客觀因素,將行為看成是行動者自由選擇的結果,是其穩定的人格品質的一種系統反映。二、歸因偏差(二)行動者觀察者歸因效應是指當我們觀察他人行為的時候,我們傾向于將他們的行為歸因于他們的內在特質;而當我們解釋自己行為的時候,我們傾向于使用情境因素。(三)自利性歸因偏差指人們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歸因于內部因素,如性格、能力、努力等,而傾向于把自己的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如環境、他人、運氣、任務難度等。(四

15、)忽視一致性信息三、影響歸因的因素(一)視角的不同歸因上的社會視角不同,導致對行為原因的解釋也有明顯的不同。(二)自我保護價值成功時內歸因有利于自我價值的肯定,失敗時外歸因,可以減少自己對失敗的責任,則是一種自我防衛策略。(三)文化差異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將文化內化的過程中逐漸習得了不同的歸因方式。第四節 臉與面子:中國人的印象整飾一、臉和面子的定義 面子和臉是中國人正常的心理體驗及行為表現,是中國社會中的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面子是個人擁有或達到社會成就及遵守日常行為習慣的結果的函數,它反映一個人的能力實踐和習慣方式;臉是個人履行文化道德規范以及保護自身做人尊嚴結果的函數,它反映一個人的道

16、德實踐和基本自尊(佐斌,1997)。二、臉和面子的心理差異(1)面子和臉是一物之二面;(2)一個人只有一張臉,但卻可以有多個面子;(3)臉重在守護,而面子則重在爭取;(4)中國人認定的“面子事”和“臉事”不同。(5)臉的事件具有延時性,而面子的事件具有情境性。三、臉和面子的心理結構佐斌(1997)認為,面子和臉是一個同心圓結構模式,面子與臉都與中國人的羞恥感相關,面子與臉的產生皆因人有羞恥心。四、臉和面子的社會功能(一)社會規范和控制功能在中國,“臉面”也和道德與法律一樣,具有社會規范和控制功能。區別只在,道德是自律性的,而法律和臉面則是他律性的;法律是有形的,而道德和臉面則是無形的。(二)印象整飾功能在印象整飾過程中,“臉面”既可以起到人際互動的象征符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