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評價教學課件_第1頁
生命周期評價教學課件_第2頁
生命周期評價教學課件_第3頁
生命周期評價教學課件_第4頁
生命周期評價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生命周期評價一、生命周期評價的定義國際標準化組織對LCA的定義是:匯總和評估一個產品(或服務)體系在其整個生命周期間的所有投入及產出對環境造成的和潛在的影響的方法。國際環境毒物學和化學學會對LCA的定義是:通過對能源、原材料消耗及廢物排放的鑒定及量化來評估一個產品、過程或活動對環境帶來的負擔的客觀方法。(ISO14040,1997):對產品或服務系統整個生命周期中,與產品或服務系統功能直接相關的環境影響、物質和能源的投入產出進行匯集和測定的一套系統方法。(SETAC,1993):生命周期評價是一個客觀過程,它通過識別和量化能源和資源消耗以及環境中的廢物排放來評估與某產品、工藝或活動相關

2、的環境負荷。其目的在于評估能量和物質利用以及廢物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尋求改善環境影響的機會以及如何利用這種機會。該評價包括產品、工藝或活動的整個生命周期,即包括材料的開采和加工、生產、運輸、使用、維護、再循環及最終處置等。 舉例說明: 飲料瓶選擇復用式玻璃瓶還是一次性金屬易拉罐? 由于人們往往只看到它們被消費后被拋棄的一瞬間,于是很容易產生玻璃瓶一定比易拉罐有利于環境的判斷 但其實消費和拋棄僅僅是這些包裝容器整個生命周期中一個環節,從它們各自的原料被采掘、加工成容器,到用來包裝食品,再將包裝好的食品運輸分銷到消費者,乃至在消費者家中如何儲藏等所有環節,都對環境造影響。二、生命周期的主要階段 產品

3、生命周期分為5 個階段: 原材料加工; 產品生產制作; 包裝運銷; 產品使用; 再生處置。 相關環境問題歸成5 類: 原材料選擇; 能源消耗; 固體廢料; 廢液排放; 廢氣排放。三、生命周期評價的技術框架生命周期評價的基本結構(SETAC 1993)定義目標確定范圍影響評價改善評價清單分析LCA實施步驟(ISO14040,1997) ISO14040標準將生命周期評價的實施步驟分為目標和范圍定義、清單分析、影響評價和結果解釋四個部分,如圖所示。目標、范圍確定 清單分析 影響評價數據解釋指導運用:指導產品開發和優化、戰略規劃、制定公共政策、開拓市場、其他 1、目標和范圍的確定 目標定義是要清楚地

4、說明開展此項生命周期評價的目的和意圖,以及研究結果的可能應用領域。研究范圍的確定要足以保證研究的廣度、深度與要求的目標一致,涉及的項目有:系統的功能、功能單位、系統邊界、數據分配程序、環境影響類型、數據要求、假定的條件、限制條件、原始數據質量要求、對結果的評議類型、研究所需的報告類型和形式等。生命周期評價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在數據和信息的收集過程中,可能修正預先確定的范圍來滿足研究的目標,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修正研究目標本身。 2、清單分析 清單分析是量化和評價所研究的產品、工藝或活動整個生命周期階段資源和能量使用以及環境釋放的過程。一種產品的生命周期評價將涉及到其每個部件的所有生命階段,這包括

5、從地球采集原材料和能源、把原材料加工成可使用的部件、中間產品的制造,將材料運輸到每一個加工工序、所研究產品的制造、銷售、使用、和最終廢棄物的處置(包括循環、回用、焚燒或填埋等)等過程。 3、生命周期影響評價 國際標準化組織、美國“環境毒理學和化學學會”以及美國環保局都傾向于將影響評價定為一個“三步走”的模型,即分類、特征化和量化。 分類:分類是將清單中的輸入和輸出數據組合成相對一致的環境影響類型。影響類型通常包括資源耗竭、生態影響和人類健康三大類,在每一大類下又有許多亞類。生命周期各階段所使用的物質和能量以及所排放的污染物經分類整理后,可作為脅迫因子,在定義具體的影響類型時,應該關注相關的環境

6、過程,這樣有利于盡可能的根據這些過程的科學知識來進行影響評價。 特征化:特征化主要是開發一種模型,這種模型能將清單提供的數據和其他輔助數據轉譯成描述影響的敘詞。目前國際上使用的特征化模型主要有:負荷模型;當量模型;固有的化學特性模型;總體暴露效應模型;點源暴露效應模型。 量化:量化是確定不同環境影響類型的相對貢獻大小或權重,以期得到總的環境影響水平。 4、改進評價 改進評價是識別、評價并選擇能減少研究系統整個生命周期內能源和物質消耗以及環境釋放機會的過程。這些機會包括改變產品涉及、原材料的使用、工藝流程、消費者使用方式及廢物管理等。美國環境毒理學和化學學會建議將改進評價分成三個步驟來完成,即識

7、別改進的可能性、方案選擇和可行性評價。在進行分析時,還必須包括敏感性分析和不確定性分析的內容。目前,改進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較少。 四、生命周期評價的應用 生命周期評價作為一種評價產品、工藝或活動的整個生命周期環境后果的分析工具,迄今為止在私人企業和公共領域都有不少應用。 在私人企業,生命周期評價主要用于產品的比較和改進,典型的案例有布質和易處理嬰兒尿布的比較,塑料杯和紙杯的比較,漢堡包聚苯乙烯和紙質包裝盒的比較等。 在政府方面,生命周期評價主要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其中最為普遍的適用于環境標志或生態標準的確定,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要求將生命周期評價作為制定標志標準的方法。 生命周期評價還用來制

8、訂政策、法規和刺激市場等,如美國環保局在“空氣清潔法修正案”中使用生命周期理論來評價不同能源方案的環境影響,還將生命周期評價用于制定污染防治政策;能源部用生命周期評價來檢查托管電車使用效應和評價不同。在歐洲,生命周期評價已用于歐盟制定“包裝和包裝法”,比利時政府1993年作出決定,根據環境負荷大小對包裝和產品征稅,其中確定環境負荷大小采用的就是生命周期評價方法。丹麥政府和企業間的一個約定中也特別包含了生命周期評價,并用3年時間對10種產品類型進行生命周期評價。 清潔生產、綠色產品、生態標志的提出和發展將會進一步推動生命周期評價的發展。目前,各國政策重點從末端治理轉向控制污染源、進行總量控制,這

9、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有法規制度無法單獨承擔對環境和公共衛生造成的危機,從另一側面也反映了生命周期評價將成為未來制定環境問題長期政策的基礎。從某一角度看,生命周期評價反映了現有環境管理已轉向向各類污染源最小化排放最小化負面影響最小化的管理模式,這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深遠的意義。五、生命周期評價的應用實例 建筑瓷磚的環境影響評價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建材生產國。從資源的消耗到環境的損害,建材行業一直是污染較嚴重的產業。為考察建材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用LCA方法評價了某建筑瓷磚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該瓷磚生產線的年產量為30萬m2,采用連續性流水線生產。所需原料有鋼渣、黏土、硅藻土、石英粉、釉料

10、以及其他添加劑等,消耗一定的燃料、電力和水,排放出一定的廢氣、廢水、廢渣,其生產工藝示意圖見圖6-1。 在LCA實施過程中,首先是目標定義。對該瓷磚生產過程的環境影響評價的目標定義為只考察其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范圍界定在直接原料消耗和直接廢物排放,不考慮原料的生產加工過程以及廢水、廢渣的再處理過程。 對該瓷磚生產過程的環境影響LCA評價的編目分析,主要按資源和能源消耗、各種廢棄物排放及其引起的直接環境影響進行數據分類、編目。如能耗可分為加熱、照明、取暖等過程進行編目;資源消耗則按原料配比進行數據分類;污染物排放按廢氣、廢水、廢渣等進行編目分析。由于該生產過程排放的有害廢氣量很小,主要是二氧化

11、碳,故廢氣排放量可以忽略,而以溫室效應指標進行數據編目。另外,在該瓷磚生產過程中其他環境影響指標如人體健康、區域毒性、噪聲等也很小,因此在編目分析中也忽略不計。 在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采用了輸入輸出法模型,其輸入和輸出參數見圖6-2所示。其中輸入參數有能源和原料,輸出參數包括產品、廢水、廢渣,以及由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溫室效應。圖6-2 某瓷磚生產線的輸入輸出法評價模型 通過輸入輸出法計算,得到該瓷磚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結果見圖6-3,其中圖6-3(a)為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情況,圖6-3(b)為對環境的影響。由圖可見,該瓷磚生產過程的能耗和水的消耗較大。由于采用鋼渣為主要原料,這是煉鋼過程排放的

12、固態廢棄物,因此在資源消耗方面屬于再循環利用,這對保護環境是有利的生產工藝。圖6-3 某瓷磚生產過程的環境影響LCA評價結果 另外,該工藝過程的廢渣排放量較小,僅為0.5 kg/m2。廢水的排放量為30 kg/m2,且可以循環再利用。相對而言,該工藝過程的溫室氣體效應較大,生產l m2瓷磚要向大氣層排放19.8 kg二氧化碳,因此,年產量為30萬m2的瓷磚向空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是相當可觀的。 對LCA評價結果的解釋,除上述的環境影響數據外,通過對該瓷磚生產過程的LCA評價,提出的改進工藝主要有降低能耗、降低廢水排放量、減少溫室氣體效應影響等。六、生命周期評價方法 (1)貝爾實驗室的定性法 該

13、法將產品生命周期分為5 個階段:原材料加工、產品生產制作、包裝運銷、產品使用以及再生處置. 相關環境問題歸成5 類:原材料選擇、能源消耗、固體廢料、廢液排放和廢氣排放,由此構成一個5 5 的矩陣。 其中的元素評分為04 ,0表示影響極為嚴重,4 表示影響微弱,全部元素之和在0100 之間。 評分由專家進行,最終指標稱為產品的環境責任率R ,則有: 式中, m i , j為矩陣元素值,其中i 為產品的生命周期階段數; j 為產品的環境問題數. R 以百分數表示,其值越大表明產品的環境性能越好. (2)柏林工業大學的半定量法 柏林工業大學的Fleisher 教授等在2000 年研究的LCIA 方法

14、,通過綜合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對產品的生命周期進行半定量的評價方法. 該方法首先要確定排放特性的ABC 評價等級和排放量的XYZ 評價等級,其影響程度中,A 為嚴重,如致畸、致癌、致突的“三致”物質及毒性強的各類物質; B 為中等,如碳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污染物; C 為影響較小,可忽略的污染物. 排放量的XYZ 分級根據是排放量低于總排放量的25 % ,定義為Z ;位于25 %75 %之間,定義為Y ;大于75 % ,則定義為X.每種排放物質都賦予其對大氣、水體及土壤三種環境介質的ABC/ XYZ 值. 如果無法獲得某種環境介質的排放數據,則其ABC/ XYZ 值由專家確定

15、. 對每種環境介質分別確定最嚴重的ABC/XYZ 值(潛在環境影響最大的排放物質) ,其程度呈遞減: AX AY = BX AZ = BY B Z CX = CY= CZ. 根據生命周期的每個過程排放到大氣、水體及土壤中ABC/ XYZ 值最高的物質進行分類,所有類別的值都通過表1 的加權矩陣集中,得到最后的結論名為AXair當量的單值指標. 在此矩陣中,大氣污染物的權重值較高,由于污染物經常沉積到水體和土壤中,可能對其產生影響. 例如,我國早點市場使用的餐具通常有四種:聚苯乙烯發泡餐具、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餐具、紙餐具及集中式熱力消毒餐具. 這四種餐具全生命周期過程中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質有:碳

16、氧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碳氫化合物等;水污染物有生化需氧量、化學耗氧量、懸浮物及磷酸鹽類等;土壤污染物有:淤渣及灰等. 根據前述分類及加權方法,這四種餐具的ABC/ XYZ 賦值及最終當量指標如表2.表2 四種餐具Fleisher LCIA評價明細表 (3)荷蘭的“環境效應”法 該法認為評價產品的環境問題應從考慮消耗和排放對環境產生的具體效果入手,將其與伴隨人類活動的各種“環境干預”關聯,根據兩者的關系來客觀地判斷產品的環境性能,這是在影響分析的定量方法中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將影響分析分為“分類”和“評價”兩步,分類指歸納出產品生命周期涉及的所有環境問題,已確認了3 類18

17、種環境問題明細表. 這三類環境問題是:消耗型,包括從環境中攝取某種物質資源的所有問題;污染型,包括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所有問題;破壞型,包括所有引起環境結構變化的問題. 在定量評價3 類18 種環境效應時,引用了分類系數的概念,分類系數是指假設環境效應與環境干預之間存在線性關系的系數. 目前,對這18 種環境效應大部分都有了計算分類系數的方法. 通過分類,產品的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可用1020 個效應評分來表示,并進一步進行綜合性的評價. 目前有兩類評價方法:定性多準則評價和定量多準則評價. 定性評價通常由專家進行,并對產品進行排序,確定對環境的相對影響. 定量評價通過專家評分對各項效應加權,得

18、到環境評價指數M ,即 式中, ui 為各效應評分; ri 為相應的加權系數.由于至今尚無公認的加權系數值,致使定量評價達不到徹底定量化的要求. (4)日本的生態管理NETS 法 瑞典環境研究所于1992 年在環境優先戰略EPS 法(Environment Priority trategy) 中提出了環境負荷值(ELV ,Environment Load Value) 的概念. 根據為保持當前生活水平而必須征收的稅率, EPS 規定標準值為100 ( ELV/ 人) ,此值可用于計算化石燃料消耗引起的環境負荷.日本的Seizo Kato 等人在瑞典EPS 法的基礎上發展了NETS 法,主要用于

19、自然資源消耗和全球變暖的影響評價,可給出環境負荷的精確數值公式為 式中, EcL 為環境負荷值,或任意工業過程的全生命周期造成的環境總負荷值; Lf i 為基本的環境負荷因子; Xi 為整個過程的第i 個子過程中輸入原料或輸出污染物的數量; Pi 為考慮了地球承載力的與輸入、輸出有關的測定量,如化石燃料儲備及CO2 排放等. Ali為地球可承受的絕對負荷值;i為第i 種過程的權重因子. EcL 用量化的環境負荷標準NETS 表示,其值規定為一個人生存時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即為100NETS. 根據這些NETS 值,就可從全球角度來量化評估任何工業活動造成的負荷,總生態負荷值為生命周期中所有過程

20、的基本負荷值的總和. Seizo Kato 等人用此方法做了發電廠的化石燃料消耗和全球變暖的NETS 評價. 化石燃料消耗的NETS 評價時,假設以當前速度消耗原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至其可采儲量消耗完畢,則可將地球最大承載力的絕對負荷值視為5. 9 1011 (NETS) ,即前述規定的100(NETS/ 人) 與全球人口5. 9 109 人的乘積.例如,原油的Lf i 值就是用原油的可采儲量來估計的, Poil = 1. 4 1011 (t) ,則 此結果意為,如消耗1 t 原油,則此工業活動在原油消耗方面帶來的環境負荷值為Lf oil = 4. 2(NETS/ t) . 關于CO2 排

21、放導致全球變暖的NETS 值,可認為:如果在1997 年京都會議規定的標準上繼續排放2. 1 1010 (t) CO2,則100 年內全球溫度就會在1997 年的基礎上升高23 . 在此基礎上,評估環境負荷的方法為 此結果意義同上. 由于除CO2 外,還有多種溫室氣體,可用全球變暖潛值GWPi 的量來估計其Lf i 值.根據以上方法,可計算出各種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的NETS 值. 由于其單位統一,可以很方便地加和,對每一生產過程或產品,都能得到最終的NETS 值. 此值越小,生產過程或產品對產品的影響就越小. Seizo Kato 用此方法對日本某企業購買商業用電和自行發電做了對比評價,取得了

22、較好的效果. 作業:簡述生命周期評價的含義及在環境管理體系中的應用 舉例說明生命周期評價的應用第20節 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2012高考導航考綱下載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及其特點。2.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3.分析工業區位因素、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4.了解工業聯系與工業集聚,理解工業地域的形成。5.結合實例說明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第七單元 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1.結合熱點區域或典型案例,分析影響農業和工業的區位因素,進行農業和工業布局的選擇、評價。2.以區域地形、氣候、農作物分布圖為切入點,考查世界和我國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的生產特點及形成條

23、件。3.結合糧食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提供大量圖文信息,考查我國農業生產特點、存在問題和發展方向。4.結合“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和“節約型社會”等熱點問題,考查區域工農業發展的條件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措施。5.以景觀圖、表格或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工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熱點預測高頻考點突破考題優化演練第20節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必備知識梳理一、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1農業生產的特點:_、季節性和_。2主要區位因素必備知識梳理地域性周期性自然條件_、水源、_、土壤社會經濟條件_、交通運輸、_、勞動力、土地價格、_、管理等技術條件冷藏、良種、化肥、機械氣候地形市場政策

24、資金3.主導因素的階段變化(1)古代:_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重要。(2)現代:_條件和_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越來越突出。自然社會經濟農業技術技巧點撥對農業區位分析時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首先,綜合考慮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從當地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因素入手,逐個分析,并確定影響當地農業區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其中自然條件中的氣候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所以各地區由于熱量、光照、水分條件的差異形成了農業生產極為明顯的地域性。如:在我國,甘蔗主要生長在南方,甜菜主要分布在北方等。其次,從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等)入手,并著重考慮市場和交通運輸條件這兩個最富有變化的因素的發展變

25、化。如一方面表現在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并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另一方面表現在市場上某種農產品供不應求時,這種農產品的經營規模就會擴大,反過來經營規模就會縮小。總之,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基本,一般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對不變的,而社會經濟因素則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對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的是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二、農業的地域類型1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一定地域內形成的_的、_的_農業生產類型。2熱帶遷移農業(1)概念:是_和_均不固定的一種原始的農業地域類型。(2)分布:目前主要分布在_流域、_等熱帶森林

26、及其邊緣地區。較穩定成型區域性土地住所亞馬孫河剛果盆地(3)生產過程(4)存在問題:破壞_,土地中_嚴重,_急劇耗竭,農作物產量銳減。自然植被養分流失土壤肥力3水稻種植業(1)分布:主要分布在亞洲的_、_、_。東亞東南亞南亞雨熱同期土壤肥沃勞動力經驗豐富生產規模小機械化商品率單位面積產量4混合農業(1)概念:是_和_相互結合、兼而有之的綜合性農業。(2)分布:主要分布在歐洲、_、非洲的_、大洋洲的_等地。(3)生產優勢(以澳大利亞為例)形成_農業生態系統。便于_地安排農業生產活動。市場適應性強,_穩定。畜牧業種植業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良性合理有效經濟收入5商品谷物農業(1)概念:是一種以

27、生產_等谷物為主,產品面向_的農業地域類型。(2)特點:生產_、機械化水平高。(3)分布:主要分布在_、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_、烏克蘭等國及我國的_地區。三、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有利影響:如果保持合理的強度,土地資源可以_。小麥、玉米市場規模大美國俄羅斯東北和西北持續利用2不利影響高頻考點突破考點一 影響農業生產和區位因素考點精講影響某地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有很多,對其區位因素分析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1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因素自然因素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時可依據某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去分析,具體總結如下:2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因素和技術條件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社會經濟因

28、素和技術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越來越突出。3.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條件在不斷變化中,其通過對地形、光熱、土壤的改造或對市場、交通等因素的影響,間接或直接影響農業發展,具體分析如下所示:方法規律業生產的區位因素很多,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應抓住主導區位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一般來說,分兩個步驟:(1)從宏觀角度對大范圍地區進行分析和選擇首先根據經緯度位置及其信息確定各地的氣候特征,然后根據等高線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再結合各種作物的生長習性進行區位選擇。(2)從微觀角度對小范圍地區進行分析和選擇考慮因素農業區位的選擇農業類型單位產值從單位產值看,由高到低的順序一般是:

29、花卉乳牛塘魚果園糧棉地價距城鎮越近,地價越高,農業生產成本越高;城鎮周圍宜布局單位產值高的農業類型,如:花卉業、乳畜業、禽蛋業、蔬菜業等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業等應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資源豐富的地方交通運輸鮮花需要保鮮,鮮奶容易變質,乳牛業、花卉業等應布局在近城鎮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典例剖析 (2010年高考全國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釀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長過程中,特別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晝夜溫差與其糖分積累呈正相關。圖a中甲、乙兩地均為優質葡萄產地。圖b為乙地典型的葡萄種植園景觀。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優質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產的葡萄釀制而成的。

30、 例1 (1)分析甲地有利于種植葡萄的地形、氣候條件。(2)分析乙地葡萄種植園地表鵝卵石堆積的原因。(3)簡述乙地氣候類型和特點,并說明氣候條件以及葡萄種植園地表鵝卵石對葡萄生長的影響。【解析】第(1)題,讀圖a可知,甲地在河流沿岸,附近等高線密集,由此可知其地形為河谷。根據圖中給出的經緯度和海拔可知,甲地海拔低于500米,處于北緯44到46之間,溫度和光照條件適宜葡萄的生長。第(2)題,此題可從地形和水流方面說明鵝卵石堆積的原因。根據圖中的位置判斷乙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出山口處由于流速降低,水中攜帶的礫石就會首先沉積下來。第(3)題,通過經緯度確定乙地是地中海氣候,特點是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

31、干燥。該題第二問要從氣候和鵝卵石兩方面說明利于葡萄生長的影響。氣候條件可仿照第(1)題作簡要描述,而鵝卵石增溫快降溫快,增大了氣溫日較差,利于糖分的積累。【答案】(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條件好;(北緯45附近)葡萄生長季節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節晝夜溫差大,利于糖分積累。(2)乙地位于(羅訥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峽谷,水流急,可攜帶礫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變緩,攜帶的礫石首先在此處堆積。(3)乙地(臨地中海)為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葡萄生長季節光照、熱量充足。鵝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滲,防止土壤水分蒸發);鵝卵石

32、白天(受到太陽輻射)增溫快,夜間降溫也快,增大氣溫的日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積累。【思維點擊】該題考查了法國葡萄園中鵝卵石的形成原因與鵝卵石對葡萄生長的影響,該處的鵝卵石是在流水的搬運作用下堆積而成,起到了天然的調溫作用,增大了晝夜的溫差,提升了葡萄的質量。2008年的海南地理卷中同樣也考查了類似的內容:“蘭州為克服自然條件對種植白蘭瓜的不利影響,在原有土地上增鋪砂礫層,使白蘭瓜的產量、質量顯著提高。說明砂礫層對白蘭瓜生長自然條件的改善作用。”這里的砂礫層是人為鋪設的,但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因而我們在復習備考時,要注意近幾年各地的高考試題,注意其考查的知識點與原理、規律,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3、提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訓練1(2011年福建三校聯考)自然生長的甲魚需7年才能成熟上市,而江漢平原進行人工養殖甲魚,在冬季用溫室不讓甲魚冬眠,使甲魚三年即可成熟上市,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據此完成(1)(2)題。(1)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最終決定農業生產類型和產量的是()A氣候B政策C科技 D市場(2)湖北江漢平原的甲魚到上海銷售,主要得益于()A發達的通信網絡 B快捷的交通運輸C優厚的傾斜政策 D優越的地理位置解析:第(1)題,現代農業中,市場及需求量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大,其影響著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第(2)題,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答案:(1)D(2)B考點精講1水稻種植業考點二 農業主要的地域類型2混合農業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以小麥綿羊混合生產為主,是混合農業的典范,其特有的生產優勢如下所示:技巧點撥農牧混合經營不能成為我國牧區發展的借鑒經驗。因為我國牧區主要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