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二則教師備課資料_第1頁
《禮記》二則教師備課資料_第2頁
《禮記》二則教師備課資料_第3頁
《禮記》二則教師備課資料_第4頁
《禮記》二則教師備課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禮記二則教學重點SHZXZX反復誦讀,重點體會兩篇短文的句式特點。與上一課莊子以散句為主的作品不同,本課所選的兩則文字多用整句(包括對偶和 排比),造成整齊、排鋪的效果,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要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初步理解儒家“教學相長”的觀念和“大同”社會的理想。前者是對“教”與“學”關系的深刻體認,后者則是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二者都 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應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體悟。禮記二則 課文研讀一、整體把握雖有嘉肴課文節選自學記。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性 的教育學論文。它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 至師生關系、教

2、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其中許多看 法和認識,至今仍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比如節選這一部分提出的“教學相長”,從現 代教育學的觀點看仍值得重視。課文先以“嘉肴”與“至道”做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 如果只是看著,不親自去嘗嘗,永遠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樣,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 習,永遠也不知道它的好處。正因為學習是體驗“至道”的最好途徑,自然也只有學習了 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只有把知識教給別人,也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真正 懂了,哪些地方還不懂。而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恢懒俗约翰欢牡胤剑拍茏?我鞭策,更努力地去弄懂。由此,

3、得出課文的中心觀點:教學相長,即教人和學習是互相 促進的。最后,引用兌命中的話“教人是學習的一半”作為佐證,進一步加強論證。這里,由討論“學”,過渡到了“教”,粗看起來,邏輯并不嚴密,但仔細思索玩味 不乏辯證的思維:其一,教和學實際上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學,二者相互依存。 所以我們看到兌命中“教”和“學”字形上都用的是“學”字,正印證了二者密不可 分的關系。其二,我們現在理解的“教學相長”,強調的是教師和學生的互相促進, “教”“學”是兩個主體;而課文所說的“教學相長”, “教”和“學”是對同一個主 體而言的,指教師自身的學習與他教導學生的教育實踐都是一種學習,這兩者是互相促進的。既強調

4、教育者自己要親身學習,體驗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SHZXZX時強調教育者在教的過程中,也會深化認識,發現自己理解上不透徹的地方,并努力改進。SHZXZX大道之行也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zha),事畢,出游于觀(讀guan, 宮門外兩旁的樓臺)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生)在側,曰: “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 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

5、(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 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再看課文。全文可分三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按蟮馈?, 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為公”,這是 說政權(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斑x賢與 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選舉的標準是“賢”和“能”,“賢” 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代話來說,叫作“德才兼備”。“講信修睦”, 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要講求誠信

6、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 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肮嗜瞬华氂H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梢詺w納 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 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 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 全社會的關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坝蟹帧?,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

7、事蠶桑, 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柏?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 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SHZXZX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SHZXZX“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边@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 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

8、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 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論非常鼓舞人心。二、素養提升通過反復誦讀理解對偶和排比在論述類文本中的作用。 這里所說的對偶句式不同于駢體文和律詩中的嚴格意義上的對偶;只要上下句涉及的 內容相對,句式基本一致,皆屬此類。如雖有嘉肴一篇共五句話,前三句均為對偶句 式。這類句式不僅從形式上看起來比較整齊,也有增強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 與“至道”對舉,是一組類比,讓讀者更好地體會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 從兩個角度入手,論述教與學的關系,雙管齊下,更為合理、全面、嚴謹。排比句的功能主要是造成排鋪效果,增強氣勢

9、,如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一貫而下,氣勢十足,讓人 感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都能夠安居樂業。對偶和排比的手法在八年級上冊的孟子二章中有所涉及,可以勾連起來,加 深學生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在寫作中嘗試借鑒。三、問題探究如何理解“教學相長”這一觀點?需要注意的是,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與現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并不是一個概 念。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過程:一方面,“學然后知不足”,而 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強”。在同一個主體的身上,學與教 互相促進。而在現代教育學意義上,“教學相長”是對師生關系的

10、一種描述。教師不僅僅 是講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學中受到教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反過來對老師有所啟發。 比如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回答可能會激發教師的思維,使他對問題認識更深入;學生提出的 某個疑問,可能也正是教師自己理解上的難點;等等。但無論哪一種“教學相長”,都是 一種辯證的觀點,值得肯定。如何理解孔子“大同”說的思想意義?SHZXZX從孔子回答言偃的話來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則“大同”社 會當指夏以前的社會形態,因而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這個說法貌似 有理,其實又不然,因為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之世正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 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會之

11、間畫上等號,則孔子的“大同”說就成了一種歷史SHZXZX倒退的主張。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 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一點上,決無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見得呢? 我們細讀論“大同”這一段文字,便不難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傳聞中五帝之世的 社會實況,而是包含在實況之中的“大道”確切地說,他是將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論的高度來加以認識,并利用它們來揭示人類社會所應普遍遵守的法則。例如,他從堯禪位于舜、舜禪位于禹這兩件事實中提煉出“天下為公”的觀念,指出了社會 權力的歸宿(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從舜舉“八元” “八愷”一事中提煉出“選賢與

12、能” 的觀念,指出了社會管理者產生的途徑。由此可見,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 傳聞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 又高于“五帝之世”,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此外,還要看到孔子將這個理想社會定名 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鄭玄注云:“同,猶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現 代話來說,就是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 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標,例如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都曾受 過它的啟發。它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禮記二則 練習說明思考探究

13、一、背誦雖有嘉肴,說說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述的。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背誦課文,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歸納作者的論述過程。 參考答案: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教學相長”,即“教”與“學”相互促進,“教”是“學”的另一種形式。作者用類比的方法切入話題,先以“嘉肴”為喻,指出“弗食, 不知其旨”,自然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對舉“學”與“教” 所產生的“知不足”和“知困”兩種情境,并進一步解釋,將論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學 相長”的結論;最后引用尚書中的話印證觀點。全文語言精練,邏輯嚴密。二、背誦大道之行也,歸納一下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包括哪些方面。設題意圖:引

14、導學生背誦課文,抓住主要內容,了解儒家的社會理想。SHZXZX參考答案:儒家大同社會理想的核心是“天下為公,內容有:選賢任能, 誠信和睦,普遍仁愛;全體社會成員各有所養、各有所用、各盡其職,行為皆出于公心; 杜絕奸詐之心、害人之事,人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路不拾遺,夜 不閉戶。SHZXZX三、這兩則短文多運用對偶句,造成鋪排效果,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試從兩篇中各舉一例 加以分析。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注意課文對偶句式的特點,體會其表達效果。參考答案:雖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對偶句。第一組,以“雖有,弗, 不知”的句式類比論證,導出議題;第二組,用兩個“然后知”的句式,構成對 比

15、,說明“學”與“教”的兩種困境;第三組,用兩個“知然后能”的句式,進 一步論述“學”與“教”的情境。這種句式,兩相對舉,結構相同,用詞相對,語氣一致 相互輝映,明快有力,連用鋪排,強化了比喻說理的效果。大道之行也中的對偶句, 如“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對偶精嚴,音韻(平仄)相對,簡捷凝練;“不獨親其親,不 獨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對,順承自然; “男有分,女有歸”,對舉男女應該得 到的“待遇”,簡明有力?!柏洂浩錀売诘匾?,不必藏于已;力惡其出于身也,不必為已”, 對比面對財貨浪費和力氣付出時兩種無私的態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謀閉而不興,盜 竊亂賊而不作”,雖然不是嚴格的對偶,在語詞上不一

16、一相對,但句子結構、表意風格仍 具有對偶和鋪排的特點。這些對偶句的鋪排效果和氣勢,與雖有嘉肴略同。積累拓展 四、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注意古今意義的區別和聯系。.-單豐相艮也漢不獨子貞扌勇有分.立有0單忌其棄于地也血霜亂學而不作設題意圖:引導學生詞語古今意義的區別與聯系。過去文言文教學講“古今異義”比 較多,這里有意強調聯系,意在勾連古今,揭示語言發展的規律。參考答案:1. 教學:教與學?,F代漢語中指“教書”或指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 生的過程,大致相當于古代漢語中的“教”。2. 子:子女。現代漢語中專指“兒子”, 詞義范圍縮小。3.歸:女子出嫁?,F代漢語中用作“返回” “歸還” “由”“

17、屬于”SHZXZX等意思,均由“出嫁”這個本義引申而來。4.貨:財貨?,F代漢語中一般指貨 物或商品,詞義范圍縮小。5. 賊:傷害。現代漢語中一般指偷東西的人,詞義發生了轉 移。SHZXZX五、下面是禮記學記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閱工具書,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談談 你的理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設題意圖:引導學生在學習雖有嘉肴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理解禮 記中的另一些論學格言,對自己的學習有所啟發。學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經驗 談出體會,而不只是簡單地翻譯了事。參考答案:玉不雕琢,就不能

18、成為器物;人不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就學年齡過了然后才去學習,那么就勞苦而難有成就。(強調學習的時效性)獨自學習而沒有學友(一起研討),就會孤陋寡聞。(提倡共同探討交流、相互啟發 增廣見聞的學習方法)善于提問的人,如同砍伐堅硬的樹,先砍伐紋理平順的地方,最后砍伐 (紋理不平 順)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禮記二則 教學建議一、整體建議教學時間:2 課時。課文較多使用對偶和排比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要注意多讓學生朗讀,體會古漢語 特有的韻律美。課文有邏輯論證過程,但教學中不宜太過強調。讓學生借助朗讀,體會作者論述過 程中層層向前推進的語勢即可。二、教學設

19、計雖有嘉肴導入。SHZXZX可以由課文的出處導入,對禮記及其編者戴圣的介紹依題注即可,不做 其他補充。也可以由“教學相長”這一話題導入。這一環節不超過5分鐘。SHZXZX檢查預習情況,點撥疑難。本文篇幅較短,文字也較淺近,學生根據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字面意思,可能只有“學 學半”一句需要稍做點撥。這一環節大約 5 分鐘。對誦讀做具體指導。本文僅70 字,而且大量運用對舉句式,節奏分明,朗朗上口,容易記誦。首句,除了 對偶的結構之外,要注意讀出各分句內部的層次感(轉折、假設),兩個結句要讀出惋惜、遺憾的感情。第二句,“是故”后當作一頓,“學”“教”后亦當作一頓,“不足”“困”應重讀,語速要漸緩,表現

20、出一種沉重感。第三句,要在第二句的基礎上有所奮起,語調 要略微上揚,重讀“自反”“自強”,表現出一種振奮感。第四句,是全文的中心,是經 過前文層層推導得出的結論,要讀得語重心長。第五句,是從前代經典尚書中發現了 上述觀點的佐證,“其此之謂乎”要讀出一種欣喜的感覺。此外,全文短短 70 字的篇幅 內出現了五個“也”,起舒緩語氣的作用,讀來應有一種諄諄教誨之感。對文章論述層次和句式特點的分析可以與誦讀結合起來進行。這一環節大約 20 分鐘。課堂討論。引導學生重點探討對于“教學相長”這一理念的認識,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 經驗來談,教師也可以結合自己學習和教學的經歷與學生交流。這一環節大約 15

21、分鐘。大道之行也導入。根據預習中的提示,補充孔子說這段話時的語境,讓學生對產生這一思想的社會背景 有所了解;也可以借此前學過的桃花源記導入。這一環節大約 5 分鐘。檢查預習情況,點撥疑難。 注釋已有的可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讀,不必再講;一看就明白的句子用不著強求精確翻譯;只有第三、第四兩句稍有難度,可以在課下注釋的基礎上做簡要補充闡釋??傊@ 一環節要盡可能簡化,以保證充足的誦讀時間。對誦讀做具體指導。 這是一篇名文,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都能背誦,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 必須讀得爛熟乃至成誦,才能較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 這段文字的美好。本文共 107 字,讀一遍約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