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的方法直論大全_第1頁
針灸的方法直論大全_第2頁
針灸的方法直論大全_第3頁
針灸的方法直論大全_第4頁
針灸的方法直論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針灸的方法直論 HYPERLINK /478930282/infocenter t _blank 人之身,價無邊。若有疾,體難安。去病法,有多端。用艾火,最簡便。取艾葉,日曝干。搓成球,名艾炷。捻成條,叫艾卷。家常備,解急難。艾炷灸,著膚燃。雖苦痛,力拔山。得膿壞,功效顯。頑痞癥,方可痊。艾條灸,甚舒坦。溫通經,熱驅寒。虛可補,實可瀉。陷可拔,凸可按。閉可開,脫可斂。治百病,反掌間。寒暑易,邪風傳。起病急,癥狀險。速灸治,病不掀。高熱危,灸大椎。怕風寒,風門關。痰咳喘,肺俞痊。食不潔,易腹瀉。腸絞痛,苦不堪。急灸臍,肚中暖。不間斷,便自干。膿瘡癤,腫熱痛。灸患處,自然平。治肺癰,灸前胸。膿血去

2、,肺氣通。心有疾,灸后背。氣血開,諸癥退。肝血淤,尋肝俞。黃疸消,肋痛除。脾胃虛,食納減。免疫低,灸中脘。腎病重,灸腰眼。浮腫退,周身暖。便不舒,灸天樞。溲淋漓,尋中極。精不固,關元堵。帶不止,暖小腹。乳有痞,乳根取。經不調,三陰交。嬰幼兒,苗初長。擅投藥,易受傷。灸身柱,健神經。除百疾,保安康。治乙腦,百會烤。火力足,療效好。結核病,甚煩心。對患處,日日薰。乙肝病,頗難愈。灼肝俞,配三里。氣不足,氣海補。血不旺,膈俞暢。肝氣上,太沖降。腎水寒,烤涌泉。灸風隆,痰飲行。崩漏惱,隱白好。休息痢,腸俞愈。腸癰兇,闌俞攻。畏寒人,補命門。頭眩暈,百會薰。拔氣陷,力千鈞。上星專,清鼻淵。迎香攻,嗅自通

3、。曲池穴,清血毒。諸般疹,一灸無。胸中悶,尋內關。艾火近,立時安。命將休,關元灸。氣欲散,神闋斂。諸般癌,最耗人。常著艾,正氣存。欲長壽,灸三里。保健康,功無比。灸從久,莫間斷。此一言,值萬貫。 西醫對于一些貧窮偏遠地方所出現的瘟疫,始終沒有研究出個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每當某一個地區出現了瘟疫,西醫總是先對疫區患者所感染的病菌或病毒進行分析和化驗,然后又針對性地進行藥品生?,最后再對患者進行治療,最終的結果總是造成3050的死亡率。以后再次出現另一種瘟疫,上一次有針對性的藥品也就沒有用了,因?細菌或病毒已經發生了變異,而且,細菌或病毒的變異速度永遠是高于西醫對病毒研究的速度的。這就是西醫簡單、

4、被動的思路所造成的必然結果。雖然,同一區域的人同時都會被病毒所感染,但是,各種瘟疫必然首先使元氣虛弱的人患病(現代人所謂的“亞健康”狀態,就是元氣虛弱的表現)。而自然界出現的瘟疫是可以用人體充足的正氣進行抵御的,瘟疫在人體所表現出的各種癥狀實際都是元氣抵御病毒的表現。應該及時增強患者抵御瘟疫的正氣,才能有效地控制瘟疫的蔓延。但是,如果預防和治療不及時,即使再健康的人,其充足的元氣也有被細菌或病毒消磨殆盡的時候(細菌戰、化學戰對人體所造成的損害是所有健康人所不能承受的,其原理就是超過人體抗病極限的病毒快速消磨人體的正氣)。然而,縱觀世界歷史,竟沒有一次全球性的瘟疫,都是區域性的,這實際就是文化不

5、同的結果。而所謂的區域,都是以各自的生活習慣所劃分的,共同的不良生活習慣(就是現代所謂的“時尚”),就必然導致共同的疾病流行,這就是爆發瘟疫的根本原因(而所謂的“大戰之后必有大疫”的說法,主要是對虛勞癥而言)。防治的原則就是節制百姓的欲望、提倡精神文明、恢復并提倡正確的醫學理論。治療瘟疫的原則就是“以不變應萬變、不治已病治未病”。治療瘟疫的方法就是服用大劑通脈四逆湯、急救回陽湯;急救回陽湯就是附子理中湯加桃仁泥、南紅花各10g,或灸關元穴、中脘穴30壯,甚至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施以重灸,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國古人用四逆湯治療霍亂,就是一個例證。這種簡單實用的方法源于“元氣說”,原理就是“扶正

6、祛邪”。因?灸法具有“興陽祛寒、扶正祛邪”的作用,重灸又具有“通竄”的作用,所灸的關元、中脘、膏肓以及大椎、足三里等大補穴,都具有極強的激發真陽元氣、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而且,重灸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患者的寒邪是有一定數量的,而所灸的壯數卻完全可以在短期內人?的超過寒邪的數量,被“通竄力”所達到的臟腑或組織,其病邪一定能夠被驅出,所以,用重灸法,可以治療任何瘟疫甚至“癌癥”。研究基因的科學家發現,人體中雖然具有“癌基因”,卻同時具有“抑癌基因”。其中,只有在元氣虛弱、陽氣被陰邪抑制的情況下,“癌基因”才會發揮作用;只有在元氣充足、陽氣得以生發的情況下,“抑癌基因”才能?生效能。雖然說現在的醫學理

7、論已經走向了微觀化,但確切的說應該是走向了極端化。因?研究或發現了微生物卻又對它奈何不得。只有人體的真陽元氣才能做到不加識別地對抗一切病菌和病毒。可以說,微生物并不是導致疾病的元兇。因?微生物分?有益和有害兩種,只要人體的真陽元氣充足,免疫力就會很強,就會抑制所有有害微生物的生長而不會削弱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有益與有害微生物的相互制約,才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人的真陽元氣充足,才能正常發揮有益與有害微生物互相制約的作用。假如人的真陽元氣虧損,就不能正常發揮有益微生物的有益于人類健康的作用,也就必然促進了有害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破壞作用。而所謂的“有益、有害”,只是針對人類自身健康而言,對于自然界而

8、言,所有微生物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益”微生物可以促進生命的生長,“有害”微生物可以對生命起到強化和促進的作用,同時,對于死亡的生命可以加速其腐敗消亡的速度。否則,世界上將堆滿各種生命尸體,這是非常可怕的景象。所以說:元氣虛弱才是導致疾病的元兇。其實,科學家們沒有必要拼命地向微觀發展,微觀的規律一定符合宏觀的規律。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中,正氣和邪氣都可以按宏觀和微觀進行分類。比如:正氣可以分?元氣、元精或抑癌基因、有益微生物等,邪氣可以分?寒邪、濕邪或癌基因、有害微生物等。如果通過用鼓舞正氣的辦法去戰勝邪氣,不就等于用鼓舞抑癌基因的方法去戰勝癌基因了嗎?癌癥

9、就是陰邪在體內大量積聚的表現。因?正氣虛損,血脈不能順暢運行,才會形成癌癥;如果正氣充足,血脈順暢,就一定不會?生癌癥,從來沒有聽說有哪個人是因?正氣“過于”充足而患病的。既然已經有了癌癥,就可以用鼓舞自身正氣的方法,將病邪驅除。這個方法就是利用重灸時?生的強大的“通竄”力量(癌癥就是積聚,積聚就是不通),也就是極大地激發了人體的免疫功能,將癌瘤化掉,并疏通血脈將垃圾輸送出去。如果醫生能夠給自己重灸300大壯以上,就一定會相信我所說的話。至于艾炷?生的強熱,對于身體來說就是“外來力量幫助正氣作戰”的陽氣,這股不斷滲入的陽氣,一方面溫化陰邪,一方面鼓舞臟腑正氣,臟腑功能逐漸恢復,就會按照固定的途

10、徑,將陰邪逐漸排出。癌癥就是積聚的陰邪(陰邪就是積聚壞死的氣血),依照此理,不論患者有無癌瘤(是否被西醫檢查出來),只要施以重灸,“通竄”的力量就會使有積聚壞死的地方疼痛異常,在重灸過程中,腫瘤必然會稍微變大,直至疼痛消除,腫瘤就會在13個月內隨之消除,是一種既能檢查,同時又能徹底治療的絕好方法。并且,重灸后,身體會一天比一天強壯起來,絕對不會出現像西醫放療、化療以后所出現的頭發脫落和身體極度虛弱的現象。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是指因?經脈不通,人體自身的陽氣就會被調來進行通竄,通竄的過程就會使人感覺疼痛;不通的經脈被打通了,自然也就不會感覺疼痛了。如果治療疼痛時,使用鎮痛藥或清熱解毒藥,

11、就會削弱或消除陽氣對患處的通竄力,雖然疼痛被暫時消除了,但不通的經脈依舊不通,等以后陽氣恢復,繼續對其通竄,此處依舊還會疼痛。所以,不能?了止痛而止痛,必須令患者忍一時之痛,把病根除去以消除后患。就是說,疼痛是一件好事,說明還有陽氣正在祛邪氣,治療原則應該是“祛邪扶正”。所以說,用重灸法可以治癌,甚至可以用來治愈較嚴重的“艾滋病”。另外,西醫所謂的“內分泌失調”癥狀,服用四逆湯輩或重灸三大補穴,完全都可以治愈。一般來說,關元主治中下焦的疾病,中脘主治中下焦的疾病,膏肓主治上焦及全身的疾病(主要指收斂功能極微弱的疾病)。但是,“陰陽”本是一氣,不分上下,只在本源上用功即可。比如:哮喘,重灸膏肓可

12、以根除,但只重灸關元也可以將哮喘根除。徐靈胎云:“哮癥非灸不能除根”,卻未說必須灸膏肓,就是這個原因。而重灸膏肓,也可以治療中焦和下焦的痼疾。孫思邈稱灸膏肓主治“諸虛百損”,并未稱主治“陰虛”還是“陽虛”。而且,稱“無所不治,無疾 不愈”,也就是說“陰陽兩補、攻補兼備”。灸中脘,可以治療肝膽、脾胃的疾病。比如:酒精肝、各種肝炎、脾虛、胃寒、胃逆氣等癥,都可以通過重灸中脘治愈。鄭壽全說:“凡治一切陰虛、陽虛,務在中宮上用力(中宮包括:脾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如果治療癌癥,完全可以分別或一次重灸此三大補穴(注意:經過放療化療的患者不宜重灸,只宜每日灸10壯以下,以免傷精耗血甚至死亡)。若

13、是卵巢癌、子宮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腸癌等,可以重灸關元?主,輔以中脘;若是肝癌、胃癌,可以重灸中脘,兼重灸關元;若是肺癌、喉癌、鼻咽癌、淋巴癌,可以重灸膏肓,輔以重灸中脘和關元。其治愈效果是不可思議的。扁鵲心書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其中“丹藥”是指自身修行(練習易筋經)所?生的內丹,不是用嘴吃的丹藥。對于現代人的簡單說法,就是練氣功。這三種治療的作用和效果,讀者心中應該有個較明確的認識了。還有令人驚奇的是:重灸關元穴、中脘穴和膏肓穴,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達到稀釋血液的目的,從而即消除了病邪,又杜絕了瘀血和血拴在人體內的形成,總比西醫單純的稀釋血液要強得多得多(用西醫

14、化驗的指標驗證一下就可以了)。另外,對于癌癥患者施以重灸法,在治療期間,癌瘤可能會有小變大,這是由死寂變?活力的表現,屬于“由陰變陽”,必可治愈;倘若由大變小,屬于“有陽變陰”,必死無疑。在清陳士?洞天奧旨中明確指出:陽癥必熱,陰癥必寒;陽癥必實,陰癥必虛。陽癥之形,必高突而腫起;陰癥之形,必低平而陷下;陽癥之色必純紅,陰癥之色必黛黑。陽癥之初起必疼,陰癥之初起必癢。陽癥之潰爛,必多其膿;陰癥之潰爛,必多其血。陽癥之收口,身必清爽;陰癥之收口,身必沉重。陽變陰者,服涼藥之過也;陰變陽者,服熱藥之聚也。然陽變陰者多死,陰變陽者多生,以此消息之,萬不一失。由于癌癥患者氣滯寒凝的情況較?嚴重,必須重

15、灸500以上才會出現轉機,而且,出現的癥狀會使患者恐懼,醫生必須沉著把握,向患者說明原理,婉言安慰,或根據病情減少每天艾炷的數量或暫停艾灸,輔以補藥,不可一味地重灸。但不論出現任何情況,醫生都必須堅定自己的信念和治療原理。然而,當今幾乎所有的治癌消瘤的藥物,無非都是些清熱滋陰、活血化瘀之寒涼藥,必定抑制生機、消耗正氣,進而削弱人體活力,使陽癥變?陰癥,雖然腫塊似乎有所縮小,實際卻屬于“陷下”,潰爛多血則屬于“擴散”。這就是現代醫學不能治愈癌癥的原因。所以說,必須用回陽救逆的藥物或重灸法,是縮小的腫瘤變大變活,使陰癥變?陽癥,而后才有希望使腫瘤在血脈通暢的情況下得以逐漸消除。這才是治病救人的唯一

16、途徑。西方有位醫學家提出:癌瘤中存在的血管,并不是用來滋養癌瘤的,而是人體用來消除異物的循環通路。?了證明這一點,他在兔子的角膜上植入一粒沙子(因?角膜上是沒有血管的),幾天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角膜上生長出伸向砂粒的血管,并逐漸將砂粒包裹起來。這個實驗證明:?了消除人體中有形的異物,必須用血管做?循環的通路,用送大量的巨噬細胞或白細胞來逐步消除有形的異物,并用血管作?回路將“蠶食”下來的異物和死細胞輸送出去。長有較大癌瘤的患者必定元氣不足,由于“底氣”不足,血管生長到有積聚的地方,卻只能將很少的異物和死細胞等垃圾輸送出去,于是積聚就會越生越大。現在西醫消除癌瘤的辦法都是損傷正氣的辦法,中醫使用的

17、活血化瘀的藥物也都是會損傷患者的元氣。元氣虧損,前去消除積聚的細胞就會越少,癌瘤自然就會停止生長甚至由于微循環的作用(排除了一些垃圾)而出現萎縮。因?癌瘤萎縮是由于消除異物的力量減弱,所以癌瘤不會從根本上被除掉。這就是陳士?洞天奧旨所謂的“陽變陰者”的不利狀況。陳士?認?“陽變陰者多死,陰變陽者多生”。西醫通過手術來切除癌瘤,似乎是一個很直接的辦法,但手術會更損傷元氣,而且周圍被堵塞的氣血經脈依舊沒有被疏通,氣血運行會更加不暢,這就是導致手術后癌細胞還會擴散的根本原因。如果將西醫的癌瘤手術與傳統中醫恢復元氣的方法相結合,倒是癌癥患者的福音(具體方法可以參考疑難雜癥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一文中“癌癥”

18、一欄)。因?傳統中醫使用“回陽救逆”的藥物或灸法,可以恢復元氣的功能,使經脈逐漸通暢,增強祛邪的力量。雖然開始時一定會出現萎縮的癌瘤變大的情況,但這就是“陰變陽者”的有利表現。由于不斷地?患者增強熱力,血脈的循環回路就會逐漸通暢,一旦回路通暢,疼痛就會減緩并消除,腫瘤就會在13個月內迅速消除,是一種徹底的治療方法。比如:肺癌的治療,開始時服用四逆湯和附子理中湯是?了恢復元氣,而后可以施用灸法,患者會感到從腋下沿著肺經逐漸向手腕疼痛,一旦快要痛到了列缺穴(列缺?肺經與大腸經的交會穴),患者就會出現拉稀的情況,是陰經與陽經(肺經與大腸經)相互溝通、“由陰變陽”的必然表現。然后先服炙甘草湯或當歸四逆

19、湯,而后服用小建中湯進行恢復調養,癌瘤必然會逐漸消除。雖然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可以抵御和驅逐邪氣,但是,即使人身的正氣再充足,若是遇上“?氣”,也是抵御不了的。比如:化學戰、細菌戰、核輻射、惡劣的環境,以及水淹、火燒、跌打、刀槍、車禍等。所以,正氣和邪氣的概念一般只限于生活疾病范疇。倘若(有形的)真陽元氣空虛,臟腑真陰精氣衰竭,脈象極微、極虛,甚至出現亡陽虛脫的癥狀,一般不宜首先施灸,否則必有亡陽的情況出現。應先服藥補充臟腑精氣以恢復臟腑功能。而補藥宜陰陽兩補,不宜偏陰與偏陽。如:參附湯、理中湯、小建中湯之類。靈樞經終始第九說: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

20、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以將甘藥,不愈,可以飲至劑。如是者弗灸,不已,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意思是:凡精虧血少者,收斂(脈口)和生發(人迎)的功能都很虛弱,尺脈和寸脈已經分不出大小了。像這樣的人,由于臟腑真陰(陰)和“丹田”真陽(陽)都不足,那?,服用回陽藥物來振奮陽氣就會使五臟的精氣衰竭,用回陽法來瀉五臟的陰邪就會導致真陽外脫。像這樣的人,可以先服用諸如小建中湯之類的甘藥,如果沒有療效,可以令其服用諸如大劑參附湯之類的峻藥。像這樣的人,是不能施以艾灸的,否則,就會犯前面說的“補陽、瀉陰”的錯誤,就會嚴重破壞消損五臟的精氣。也就是說,對于平素精血極度虧損的患者,切不可投以大劑“四逆

21、湯”或重灸。因?精虧血少就好比鍋里的水少,若用大火燒鍋,容易將鍋燒干燒壞。所以一般每次施灸不超過800壯,每天灸1015壯(在施灸過程中,只要出現血虛癥狀或脈象,就應該適時減少或暫時停止施灸)。同時,每天服用附子理中湯加阿膠以補血并調養脾胃,祛寒以恢復生機和運化功能,以便能夠通過飲食來恢復元氣。正如有經驗的司機常說的“寧走十里遠,不走一里險”。另外,在金匱要略中說:問曰:“寸脈沈大而滑,沈則?實,滑則?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入腑即愈。”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一病,百病皆然。比

22、如浸淫瘡,從(心、胸)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心、胸)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文博山人注:現代中醫治病,多數都是使病邪入里)故而重灸后,患者的脈象一定會由沈脈轉變?浮脈(但不應是空脈或虛脈),也就是邪氣由臟而入腑,是即將痊愈的表現。因?“臟?里,腑?表”。素問五臟別論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能藏,故實而不能滿。”因?臟有“藏精氣而不泄”的特點,所以邪氣入臟就不容易治愈;而腑有“傳化物而不能藏”的特點。所以,邪氣入腑就很容易傳出體外而被治愈。“藏”和“傳”是治療疾病預后的關鍵。這就是“入臟即死,入腑即愈”的道理。【注意】醫生和患者都

23、不可輕視灸法,灸法不僅可以祛邪治病,實際是救命的方法。往往患者在危脫之時,煎藥服藥都來不急或無效的時候,施以灸法,實在是可以起死回生的。那些敢于?危重患者施灸的醫生,就是敢于“橫眉冷對”閻王的天神。具有西醫思路的人是一定不會相信這一點的,甚至會嗤之以鼻。大部分患者由于身體極虛,一次完全灸透也是不可能的。因?艾灸的作用只是祛寒邪,艾灸熱量并不能代替人的真陽元氣,有形的元氣是由實物轉化而來的,可以先灸三五百中壯,而后服幾劑“參附湯”,強壯臟腑功能以鞏固療效,待三五個月后,再次施以重灸,直至不疼并腹中溫熱?止。而后,每一兩年施灸一次(可以安排在每年的冬至或夏至),按養生的方法和要求,可使疾病不犯,晚

24、年平安,得以善終。?材在扁鵲心書中說:人至三十(歲),可三年一灸臍下(關元穴)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以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余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六十三時,因憂怒,忽現死脈于左手寸部,十九動而一止,乃灸關元、命門各五百壯。五十日后,死脈不復現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健康。乃?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壯),灸取關元功力多。健體輕身無病患,彭祖壽算又如何?一般施灸的時間定在冬至前后較?合適,冬至雖然一陽初生,卻是陰氣極盛的時候,所以,在施以重灸時疼痛會輕一些,因?盛極的陰氣可以中和一些艾草的火力。而夏至一陰初生,卻是陽氣極盛的時候,所以,在夏至施以重灸時會比冬

25、至時疼痛得多,但療效會比冬至施灸要好,因?極盛的陽氣加上艾草的火力,對于陰邪來說,就等于殺雞用牛刀。所以說,治療宜在夏至左右,補養應在冬至前后(即所謂“冬至進補”)。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于較?嚴重的患者來說,什?時候發現,就在什?時候治療,以不延誤病情?原則。在施灸期間,可能會出許多汗,并隨之有幾天大渴的現象,但必然不愛喝冷飲,也不會有虛脫的感覺,這是一種臟腑的功能得以恢復,人體通過補充水分來從前積累的“垃圾”的新陳代謝過程,是很正常的現象。同時,會出現尿頻的癥狀,這并不是腎臟或前列腺疾病,而是由于尿液中的垃圾過多,廢物的濃度過高,迫使膀胱盡快將其排出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從經脈理論來解釋:腎

26、與膀胱相表里,由于生機恢復,足少陰腎中的寒邪被化動排出,必然會傳導至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受邪,就會出現脈浮、惡寒、發熱、頭項強痛、尿頻、汗出等癥狀,這是完全符合傷寒論的“六經辯證”規律的。必須反復強調:灸法只是祛寒邪、通經脈,卻不能補充元氣。元氣虛弱者慎用!所以,施以灸法以后,必須用增加飲食、不管閑事和加強鍛煉的方法才能恢復精氣。倘若只依賴藥物的滋補,只會適得其反。如靈樞經經脈篇說:“陷下則灸之。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發,大杖重履而步。”意思是說:治療脈虛下陷的病癥則必須用灸法。施灸以后,一、必須努力(強迫自己)增加飲食才能生長精氣;二、要使自己心中沒有任何牽掛,由于多管閑事而不遂所?生的郁悶情

27、緒會抑制臟腑的生機,阻礙經脈的運行;三、在稍微超過自己體力極限的情況下進行體育鍛煉,才能有效地恢復精氣,治愈疾病。所以說:增加飲食,神恬志閑,加強鍛煉,三者缺一不可!否則,疾病就不可能完全治愈。因?臟腑功能的恢復必須建立在十二經脈完全通常運行的基礎上,而經脈的循行和連接主要分布在四肢。其中,精氣必須靠飲食進行補充,生機必須在經脈通暢的條件下才能恢復和旺盛,只有體育鍛煉才能使經脈運行通暢,經脈正常運行才能使臟腑功能恢復并能夠消化飲食,飲食被完全消化才能補充精氣。而體育鍛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了運化并積蓄更多的精氣。因?人的精氣積累的多少與平時的運動量是成正比的。就是說,在身體病淺或無病的情況下,平

28、時運動量越大,積累的精氣就越多;平時運動量越少,積累的精氣就越少,而且會將所積累的精氣化成濕邪寒邪,反而會繼續耗散精氣。所以,通過逐步增加運動量,才能逐步增加自身的精氣,精氣強盛,才能基本或完全消除原來由于精氣虛弱所造成的疾病。而且,每次鍛煉都必須超過自己的體力極限,因?極限實際就是元氣的支撐體力的極限。假如每次的運動量都在不斷增加,元氣的積累量也就會相應隨之增加,到時候,因虛弱所患的疾病才會治愈。開始鍛煉后,都會使運動的肌肉疼痛,而后肌肉開始發脹,而后變得粗壯,精力也會變得充沛,這就是精氣增多的明證。而只依靠服藥而不去進行體育鍛煉的患者,永遠也不可能將疾病治愈。那種沒有體力消耗而只吃高營養食

29、品和補藥、施灸可以使自己的精氣充足的言論是極其荒謬的。養生經常說的“常欲小勞”,就是指每次都要稍微超過自己的體力極限。這也就是經常勞動的老人較少患病的原因(而經常婆婆媽媽愛管閑事兒的人則另當別論)。倘若只服補藥而沒有體育鍛煉,就會使增加的精氣得不到運行而發生粘滯現象(血液粘稠,脂肪濃度高,濕氣加重),反而會造成精血的粘滯或淤滯,人就會?生憋悶感。所以長時間的精血粘滯也會造成瘀血,就需要中樞神經調動元氣來破瘀,如此就必然形成“暗耗腎精”的局面,這就是越吃補藥約虛弱(虛不受補)的根本原因。也是絕大多數患者的疾病不能完全治愈的主要原因。如果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補藥和營養品而不進行運動,就會使臟腑所?生

30、的精氣粘滯不化,造成精神抑郁、氣壅憋悶和遺精白濁等疾病,也是會非常耗損元氣的。一般服用真武湯、苓桂術甘湯可以有效地初起粘滯的濕氣,而鍛煉則是消除濕邪的有效方法。而中老年患者由于不能堅持鍛煉,同時依然服用補藥或附子理中湯,就會使有余的經氣粘滯不化而變成濕邪,此時應及時停服前藥而改服通脈四逆湯,病去藥止,并主動鍛煉,并保持良好的情緒。由于灸法所發出的無形的熱量不能補充有形的真陽元氣,故而對于精虧血少的疾病也就不可能馬上治愈,尤其對于非常嚴重的濕邪所造成的虛勞疾病的治療,就不能急于求成。“濕病纏綿難愈”的原因,就是由于人的有形精氣難以恢復。只有將精氣恢復,“脾主化濕”的功能才能發揮出來,否則,對患者

31、一味地服用化濕藥或施以重灸,都會損傷患者的真陽元氣而對疾病的治療無濟于事,甚至會使病情加重。所以,治療此類疾病時應以“緩”?原則,每天施灸一般不要超過10或20壯,并適時輔以真武湯、苓桂術甘湯(以是否口渴?標準,出現口渴時可服,不渴則停服,可改服幾劑當歸四逆湯)這樣,灸1000壯就需要80天左右,在如此長的時間內,患者會由于生機的逐漸恢復和飲食的不斷增加而使得精氣逐步得以補充,只有精氣的積累,才能基本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若能輔以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元氣恢復后的患者,生活起居也會自覺地符合養生標準,與現代高科技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別,工作時經力充沛,而且,發脾氣的情況會比以前少得多,浮躁

32、的性情也就會沉穩許多。雖然運動起來會比以前稍慢一些,但是耐力卻是以前所不能比擬的。就是說,雖然外在的力量不如從前,但內涵的底蘊卻是連自己也不易察覺的。從此也可以體驗或領悟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和底蘊,這是博覽群書所不可能達到的。這也是修道者所夢寐以求的初步境界。因?修行的第一步驟,就是將體內困擾生機的寒邪驅除干凈,生機才能得以恢復,才能見到“藥師佛”,因?只有生機才能醫治百病。而生機就是真陽,真陽就是溫熱。所以,治療疾病必須用“溫熱法”來恢復生機,這就是“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的意思。靈樞經開篇就說明創立“經絡學說”的目的,是黃帝因為憐憫廣大窮苦百姓,為了給他們治療疾病而創立的一種療效好

33、、費用低的理論和方法。經文上說:我愛護萬民,親養百官,并征收他們的租稅。但我又很憐憫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給,往往還會發生疾病,沒有錢買藥治病。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藥物和損耗元氣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細無為的診治方法,疏通經血之脈,使陰陽調和,謀求使虛逆的元氣變為順實,匯聚較為充足的真陽能夠匯聚裹攜邪氣,循經脈的通道樞紐一起外出,從而消除病邪,以治療他們的疾病、解除他們的痛苦。為了流傳后世,必須建立明確的法則,以使它永遠流傳,永不泯滅,容易使用而難以忘記,就必須使其條理分明,建立理論體系。并進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區別開表里層次,確定人身氣血終而復始地循環于臟腑經脈和陰陽內外的規律。為此首先創立一部針

34、經。圣賢慈悲之心,使后世百姓蒙受無窮恩惠,實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業醫者之恩師楷模。經文中所謂的“微針”并不是特指針刺療法,而是指具有“調理經氣、疏通經脈”作用的治療方法的代名詞。其中,灸法是“經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針灸”兩個字經常同時出現。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來源非常廣泛,價格極為便宜;治療時,取穴簡單,理論便于記憶,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療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雙重功效。經文中對于灸法的治療范圍和原則有著明確的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具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陷下則灸之;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戰國時的孟子曾說:“七年之病,求

35、三年之艾。”說明“灸法”在春秋戰國以前就已經在民間廣泛應用了。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殺鬼邪。”并說:“凡人吳蜀地游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在枕上記中也有“艾火漫燒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經脈暢通)”的說法。俗語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所謂“三里常不干”,就是經常對“足三里穴”施以化膿灸,使穴位經常流膿(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瘡暫瘥”的意思。傳統中醫的“灸瘡流膿”與西醫的“感染發炎”是兩回事,“感染發炎”必須做傷口消毒處理,否則會有生命危險;而“灸瘡流膿”只需貼塊紗布吸膿即可,以免弄臟內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礙

36、,因為所灸的都是強壯穴,灸后局部氣血充盛,免疫力極強,所以,絕不會轉變為西醫的“感染發炎”。這是因為“灸瘡流膿”是局部元氣充足的情況,不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癥狀;而“感染發炎”是局部元氣虛弱的情況,就會有“紅腫熱痛”的癥狀。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膚受傷是很難愈合的,而為其施以足夠的化膿灸后,傷口愈合是十分迅速的。西醫如果沒有親眼看到,是絕對不會相信的。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和“主統血”,重灸中脘穴,可以很快恢復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傷口難以愈合的情況也就不會發生了。但是,必須一次灸透,倘若只灸一兩百壯就停止的話,各種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傷口就會化膿兩三個月而對生活產生一定影

37、響。然而,如果灸后兩三天傷口不化膿,就屬于元氣極度虛弱者,應慎灸。古賢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平常人通常將“針法”與“灸法”通稱為“針灸”。比如人們常說:“有病可以去扎扎針灸。”其實針與灸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雖然針灸都是源自“經絡學說”,但治療范圍、方法和效果卻有著很大的差別。針刺療法雖有“補瀉、迎隨”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療“不盛不虛”的癥狀;而灸法則不問虛實寒熱,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區別罷了。明楊繼洲曾說過:“病在腸胃,非藥而不能以濟;在血脈,非針此不能以及;在腠里,非灸、爇(ruo、音弱,點燃的意思)、熨不能以達。”明李梴醫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

38、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其實,所謂“針藥所不及”,是因為針刺需要調動元氣,而對于陰盛陽虛的情況是不適合針刺的;而元氣虛弱、胃功能極差的情況是很難消化藥物的,故而稱“針藥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開脾胃而直接將熱力作用于經脈以祛除寒邪,通調經脈。灸法尤其對一切寒濕痹痛,或久病體弱者,具有促其產生溫熱,發揮溫通氣血、宣經活絡、回陽補虛、祛寒逐濕的作用。灸法不僅能夠治病,而且,能夠預防疾病,具有增強機體抵御外邪的功能。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下面對“關元穴、中脘穴、膏肓穴”施以化膿灸的應用體驗總結如下,以

39、供業醫者參考:一、關元穴:【穴位取法】:由臍中心至恥骨聯合上緣,作為五寸,仰臥,當臍下三寸處。【主 治】:諸虛百損,四肢厥冷,六脈微細,真陽欲脫,中風脫證,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腫腹脹,疝氣,虛癆咳嗽,潮熱,咯血,大小便失禁,溏瀉,便秘,尿頻,遺尿,遺精,陽痿,白濁,閉經,不孕,癃閉,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關元的關,就是閉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樞紐之意,就像古代的關隘一樣;元,就是對“元陰元陽”的簡稱,好比古代關隘所保護的對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為處所、樞紐。關元穴主管胞宮精室,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故稱關元穴。關元穴為任、督、沖一源三岐之源,所謂“腎間動氣”之所在。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

40、之處,是統攝元氣之所。為肝、脾、腎三陰與任脈之會穴,小腸之募穴。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手太陽經主降,具有消化吸收營養的功能;肝、脾、腎屬足三陰經主升,具有儲藏營養的功能。從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統之血、心所主之血、腎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氣,其物質來源都依賴小腸不斷地吸收供應營養,來維持生命活動。而小腸之所以能吸收營養,全都是依賴命門真火(腎間動氣)充盛。欲使(患者的)命門真火充盛,必須灸小腸募穴關元。因為真火屬陽,只有灸才能興陽(為針所不及),而陽之發生須以真陰為物質基礎。小腸內容食物為陰,消化吸收功能為陽,灸之則陽生(增強消化吸收功能)、陰長(被吸收的營養物

41、質增多)。氣屬陽,血屬陰,既補氣又補血(元陰元陽)。因此,關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諸虛百損”。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小腸的蠕動是促進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當機體死亡后,血壓已經降為零,但只要小腸還在活動,門脈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壓。傳統中醫認為,心與小腸相表里,因此,心臟與小腸的協調活動,是保持人體血壓的最基本因素。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氣為血之帥,氣運則血行。難經上說:“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元。所謂生氣之元者,為十二經之根本也,為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元。”這段話,闡明了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的動力是來源于腎間動氣。因此,可知小腸的動力也是來源于腎間動氣。腎間動氣稟受

42、于先天,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而此原動力,在人出生后,需要由小腸不斷地吸收營養來充養,才能繼續發揮作用(這就是后天補先天的道理)。一般來說,一個人年過三十以后,陽氣逐漸趨向衰退,宜常灸小腸募穴關元,可以增強小腸消化吸收營養的功能,不但能治諸虛百損、真陽欲脫等證,而且,可以保健延年。宋竇材所著扁鵲心書云:“真陽元氣虛則人病,真陽元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兩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余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遂得老年健康。中風病,方書灸百會、肩井、曲池、三里等多無效。此非黃帝正法,(若)灸關元五百壯,

43、(則)百發百中。中風者,乃肺腎氣虛,金水不生,灸關元五百(大)壯(必愈)。”明張介賓著類經圖翼云:“關元主諸虛百損,但是(只要屬于)積冷虛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壯,少亦不下二三百壯,活人多矣。”雖然,上文說:灸法不問虛實寒熱,只要屬于“積冷虛乏”都可以使用灸法。但善用灸法,必須懂得“十四經脈”以及“陰陽”的變化規律,若懂得“十四經脈”,就必須懂得針法。“言針則寓灸,言灸則隨針”,針與灸并用,同時又懂得用藥,才是好中醫為之奮斗的目標。其真才實學,非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輩通過鉆研理論和相關考試才能掌握的。因為,凡是陰虛、陽虛或氣血不足所導致的病癥,多屬于虛癥。所以,對于體制較強、病情較輕者,用針刺關

44、元,可以收到一定療效。但對于體質較弱、病情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能收到復原益氣、回陽固脫、溫腎健脾之功。所以,凡屬于實熱證,均宜針刺藥疏;凡屬于虛寒證,均宜灸法;凡屬于厥陰證,應慎灸。張仲景傷寒論說:“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難復也。”意思是說:微為虛之脈,數為熱之脈,虛熱盛則真陰虛,慎不可灸。若勿灸之,因致火盛,為邪上攻,則為煩逆。且陰本虛也,更追以火,使虛者愈虛;熱本實也,更逐以火,使實者愈實。陰主營血,而行于脈中,但追逐之余,無有可聚之勢,以致血散脈中,彼艾火之氣雖微,而內攻實為有力,焦骨傷筋,大為可畏。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

45、濡養之。今精血被火而外散于氣脈之中,精血從“丹田“一外散則難復于源也。終身為殘廢之人,誰職其咎耶?所以,唐孫真人千金方云:“其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爾灸之。此為良醫。若針而不灸,或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不要,藥不針灸,尤非良醫也。但恨下里間知針者,鮮耳(只恨時下知道用藥同時又明晰針理的人實在太少了)!所以,學者須深解用針(之旨),燔針白針,皆須妙解,知針知藥,固是良醫。”在此不論針法,只談灸法。我經常接觸的患者,都是氣血兩虧非常嚴重的,所以基本都是施以化膿灸。對于臨床實踐的體驗,我認為:隔物灸不如直接灸。隔物灸只能治療病情較輕的疾病,而對于重癥、危癥,隔物灸無異于隔靴搔癢。

46、所以,既用直接灸,就必須重灸,只有重灸關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壯元陽、補腎精、益骨髓的療效。對于糖尿病、高血壓、哮喘、氣管炎、肺結核、中風、心臟病、慢性腎病、類風濕、脊柱炎等對于西醫來說的不治之癥,甚至癌癥,通過重灸關元等,都可以治愈。當對關元穴施灸二三百壯后,會出現“通竄”的感覺,哪里有病,就“通竄”到哪里。比如:子宮有病,就會“通竄”到子宮;前列腺有病,就會“通竄”到前列腺;大腸有病,就自然“通竄”到大腸,直至病除為止。就好像電腦的“殺毒軟件”一樣,根本就不需要認為去操控,“殺毒軟件”會從頭到尾、從里到外的將“病毒”全部搜出并殺滅,全憑真陽元氣的自然造化功能,絕對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

47、令人不可思議。在對患者施灸時,一般不論出現什么情況,都應該堅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關元穴不覺疼痛或有溫水流動的感覺,直至小腹如熱水袋一樣溫熱舒服為止。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現的情況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況。比如:喉嚨干痛、口渴、目赤、頭痛等癥狀,許多古今醫生都認為是灸過火了,通過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但我認為大可不必,因為灸關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強臟腑功能,有助于恢復“元陰元陽”。人體“陰陽”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規律的,元氣逐漸充足了,“陰陽”就必定按照其規律運行,該升的就自然會升,該降的就自然會降,根本就不必用人為的方法去調動升降。就是說,等寒邪被驅除以后,“上火”的癥狀就自然會消失,根本就用不著灸

48、足三里來“引火下行”。因為人的身體內部是非常“聰明”的,艾火通過穴位的作用,激發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驅凈,真元就會恢復“藏而不泄”的功能,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根本就不會出現繼續上火或或發燒的情況(對物體越加熱,物體的溫度就會越高,這是自然界的物理現象。而人體則不然,如果寒邪已去,發熱的狀況就會自動消除。但如果小腹溫熱以后,依然繼續施灸,此時才會出現傷陰過火的現象,會出現超高血壓,但也不會發燒)。那些刻意地使用“引火下行”方法的老醫學教授們,都是對“陰陽”不甚明了的人。因為,“陰陽”是人體的神靈,是不可思議的,只會比大腦更神奇,絕不會比大腦更愚蠢。若灸至不疼

49、、腹中溫暖后繼續施灸,才會出現“過火”的現象,才有可能會導致“陰虛陽盛”的“厥陰”證候。若施灸時仍感疼痛,并仍有“通竄”感,此時不論有無“過火”的情況,放膽施灸,一般不會有任何危險。而且,在灸關元的時候,會有熱流從“氣街”通向腿部,腳上會出汗,腳尖會向外出涼氣,這就是陰邪下行外出的表現(這就是治療風濕、類風濕的原理),用不著灸足三里。只是重灸后,穴位上有強烈的燒灼感,這是熱氣一時沒有散開,睡一夜,燒灼感和“過火”的癥狀就會全部消失。第二天繼續重灸,癥狀可能又會出現,再睡一夜,又會消失,幾天后就不會再出現,就證明在體內造成這種現象的邪氣已經被祛除了。如果太陽穴疼痛,是陽氣開始生發、寒邪將要祛除的

50、表現,一般睡一覺就能消除。至于其他癥狀會出現幾天,就要看病邪深淺的程度。二、中脘穴:【穴位取法】:臍上四寸,當鳩尾與神闕連線的中點取之。【主 治】:會元針灸學上說:“主治胃疼、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痢疾、黃疸、癲狂、便血,紺積、脾胃虛弱。”類經圖翼說:“主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煩熱疼痛,積聚、痰飲、癲癇、面黃,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溫瘧,霍亂吐瀉,寒熱不已,奔豚氣,寒癖結氣,凡脾冷不可忍,飲食不進不化,氣結疼痛雷鳴者,皆宜灸之。”中脘:屬任脈,為足陽明胃經的募穴,八會穴之一(腑會中脘),也是任脈、手少陽、手太陽、足陽明經之交會穴。以我的臨床體會,不論胃熱胃寒,重灸

51、中脘,能引胃中生氣強行(陽明實熱除外)。因為西醫是靠外力作用于人身以達到治病的目的。比如:用抗菌素來殺死人體內的有害病菌,或用手術方法將壞死的臟腑組織去除。而傳統中醫是通過激勵人體自身臟腑組織的功能去消滅有害病菌或恢復(修補)受到傷損的部分。對于胃來說,其功能是以降為順,即使陽明燥火強盛(但沒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產生的,應該輔助陽明燥火來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陽明燥火自消。所以不論胃寒還是胃熱,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氣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會恢復。但是,因太陽病而誤用汗下法將熱邪引入陽明經者,則不宜灸中脘,可用灸足三里或內庭以疏導之。傷寒論中的承氣湯,并不是清熱瀉火的方劑,所謂“承氣”

52、,是順承疏導氣機的意思。以治療癲狂為例。在靈樞經經脈篇上說:“胃足陽明之脈,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經文中分明說,只有病輕(病至)和病重(甚則)的差別,而沒有寒熱的差別。既然寒熱都是因為寒邪引起的,用溫補法就可以通治,而在用藥方面,傷寒論將治法分為溫補(四逆湯、附子理中丸)和疏導(大、小承氣湯)兩種途徑,這是因為溫熱裹挾著的寒邪必須在經脈暢通的前提下才能排出體外。所以,不論是局部還是全身,虛則溫補而實宜疏導,這是治病的原則。由于經脈暫時不通,就必然會因瘀滯而出現實熱,倘若繼續使用溫補法,就是在暫時沒有疏泄的情況下進行補充,

53、就會助熱邪而損真陽,這才是所謂的“壯火之氣衰”。此時必須用疏導法將經脈疏通,使熱邪得以排泄,而后“(迎之隨之,)以意和之”。然而,使用灸法則都是用溫熱法,是直接作用在經脈和穴位上的療法,腧穴具有“井、滎、輸、原、經、合”的不同性能,再由于取穴的不同,就可以同時具有溫補和疏導兩種功能。雖然在施灸的時候暫時有燥熱或痛熱的感覺,但在4小時內就可以解除,這就是經脈被疏通的表現。如果醫生能夠根據輸穴的不同性能進行隨癥取穴施灸,就不會出現錯誤。注意:操作的醫生必須精通經絡學說,不可死認一兩個穴位而蠻干。而且,在灸中脘時,患者哪里有病,艾炷的熱量就會主動“通竄”到哪里,“通竄”的痛感要比燒灼皮膚的痛感強烈的

54、多。一般會首先“通竄”到十二指腸的位置,然后“通竄”到賁門、胃部、幽門,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熱量就會自然“通竄”到肝區(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療各種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此時患者會覺得喉嚨異常干痛,這是病邪(寒邪)逐漸外發時的必然癥狀(病邪被驅趕到哪里,哪里就會出現西醫所謂的炎癥,此時許多中醫專家都會任認為灸過火了,會立即停止治療,使得功虧一簣),待灸至二三百壯以后,胃部會在忽然間有一股清涼的感覺向下流動,“通竄”感就會在瞬間消失,津液會在同時涌上來,喉嚨干痛的感覺也就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后,患者就會覺得胃部溫熱舒服,腹中就像有個熱水袋一樣,或有溫水流動的感覺,此時絕對不會感到疼痛。

55、從此,再灸50100壯鞏固一下即可。西醫所謂的髕骨軟化癥完全可以不用動手術,通過重灸中脘(500壯)和足三里(300對壯),就可以治愈。因為此癥是胃氣虧損的表現,其無力的大腿前側的肌肉正是足陽明胃經所經過的路線。而且,“髕骨軟化癥”這個名詞起得就不科學,因為不是由于髕骨軟化,而是由于足陽明胃經經氣虛弱所引起的股直肌無力造成的,通過恢復胃氣就可以將次病癥治愈。據我觀察,現在將近有三分之二的人(包括3歲的孩子),鼻子旁邊、眼睛下邊的臉蛋兒部分,都有一個或幾個很突出的黑痣、肉疙瘩或較密集的斑點,這就是很嚴重的胃病,這就是常年飲食不節或常吃冷飲的結果,這些人平時都愛喝涼水、喝可樂,而且,還要“加冰的”

56、(廣告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而且,著名的大明星們也推波助瀾,在廣告中常見他們“瀟灑痛快”地喝著剛從冰塊里拿出來的飲料,實在是害人不淺)。因為黑痣和肉疙瘩有礙美觀,就用激光或冷凍法去除,但多數人還在旁邊長出新的。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的起始循行部分正好在臉蛋兒部分,鼻翼旁就是迎香穴,胃的病邪會通過經脈在臉部表現出來(其實,在哪條臟腑的經脈上長有黑痣或紅點,哪個臟腑就必然已經或將要患病),黑痣、肉疙瘩雖然可以用手術方法去掉,但病邪并沒有去掉,所以還會長出新的。要想除根,只有重灸中脘的方法,可以治愈胃病,黑痣、肉疙瘩也就會自行脫落,但必須終生戒除一切冷飲。在此講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天氣炎熱或心中燥熱時,

57、人們用吃冷飲的方法來解除身體所感受的熱量。雖然一時痛快,卻越吃越渴,越吃越熱。這是因為人們雖然感覺到胃里燥熱,但腹中的溫度并沒有超過37,而冷飲的溫度卻都低于10或5,甚至低于0;由于冷飲入胃,人體為了保持正常的體溫,就必然會產生熱量以使胃的溫度升高恢復到37,這樣,本想抑制或減少腹中的熱量和溫度,卻反而刺激人體繼續產生熱量,并使體溫有所升高,這就是“越吃越熱”的原因。并且,常吃冷飲還會造成胃寒。而常和熱飲的人,由于熱水的溫度高于人體的溫度,為了保持正常的體溫,就會激發人體的排熱功能,并將胃中的一點兒余熱也帶了出去,人體的溫度反而會降低12,這就是越喝熱水就越感覺涼爽的原因。據我的臨床實踐,治

58、療常年喝冷飲所造成的胃寒,只有重灸中脘才能完全治愈。其它如“香砂養胃丸、蓽拔良姜散、附子理中丸”等治療胃寒的藥物,只能治療較輕的胃寒疾病,對于非常嚴重的胃病,只能治愈一半,不可能完全治愈。而重灸中脘則非常快捷,并且非常徹底,只是痛苦一些。據宋代竇材扁鵲心書記載:治療癲癇病,重灸中脘穴,必可治愈,療效甚佳。臨床及理論皆可相互驗證。中醫稱癲癇病屬于“痰迷心竅”。所謂“心竅”,就是能夠通行無阻的經脈。“痰”為濕邪。也就是說,由于濕邪阻塞經脈,造成氣血上壅而不能下降,造成腦缺氧而昏迷,下焦還不甚虛弱的元氣不能與上焦交通而鼓動憋脹,刺激中樞神經而造成身體抽搐、口鼻發出怪聲。交通上焦和下焦的關鍵在于發揮中

59、焦的輸布功能。所以,重灸中脘穴,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造成癲癇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心情憂郁、性情孤僻,好的醫生必須在生活的自理自立和心理的調整方面多做工作。(可參考疑難雜癥的治療方法和原則一文“癲狂”欄)三、膏肓穴:【穴位取法】:四椎下1分,五椎上2分兩旁相去脊各3寸,四肋三肋間,令人正坐曲脊向前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臂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動搖以取之。若重按此穴,自覺牽引胸中或中指發麻。開始施灸以后,絕對不能改換姿勢。【主 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身形贏瘦(肺結核),夢遺失精,完谷不化,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怔仲,胎前產后癆瘵傳尸等,無所不治(千金方雜病第七語)。膏肓,屬足太陽膀

60、胱經。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昔秦緩不救晉候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因此穴有左右兩個,所以施灸時艾炷當以“對”計算,應灸600對或1000對。灸至不覺疼痛為止,其實會感覺到從兩穴處有似熱水一樣的感覺流向兩腎,才算足量。需要灸膏肓的患者大都是虛勞之人,施灸時,其坐姿不能堅持長久,可以灸完5對時休息一下,灸完10對時喝口水,以緩解疲勞。不論是否口干舌燥,都應繼續灸下去,待出現有溫水流向兩腎的感覺時,一切不適都會消失。虛勞、咳嗽、潮熱、咳血,多是由于真陽不足、陰邪過盛、虛火上炎所致,灸關元和膏肓,功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